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载体有哪些
① 第四纪地质学考研参考书目问题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 应该以这个为主,我们上课时候就是用这本教材
② 谁了解第四纪地质学这一专业啊介绍一下吧
第四纪地质
一、学科概况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大约近300万年以来地球表层地质和环境发展演变历史,预测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气候、海面等自然环境的发展趋势,促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最优化利用和管理布局的科学。
二、 学科研究范围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地质
主要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全球和区域环境内耦合演化的规律和机理,探讨现代自然环境过程、形成演化和发展趋势,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开展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黄土-古土壤与全球变化,寒区旱区环境演化与生态环境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亚洲陆-海-气耦合演化过程和机制,及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
2. 地貌与新构造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演变历史及其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规律。开展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貌过程和大江大河形成发育等特色研究,以及西部新构造活动的期次、特征、幅度和成因机制、地震预报和灾害地貌等方面的研究。
3. 第四纪生物、地层与环境
研究中国西部晚新生代地层学和晚新生代古植物学,分析中国西部新生代以来生物化石可提供的气候变化证据,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反应。从高分辨率沉积物记录研究区域沉积-气候-构造(高原隆升)演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西部新生代和第四纪的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演化序列,为寒区旱区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环境利用提供基础。
4. 第四纪冰期与环境
冰期降临和人类诞生是地球进入第四纪的标志性重大事件。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亚洲是第四纪冰期中地球中低纬度冰川大范围频繁活动的重要舞台,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与水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运用遥感、GIS等先进技术和新的测年手段开展第四纪冰川发育的范围、时代、模式及其古气候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5. 现代环境与陆地表层过程
研究主要陆地生态环境系统变化的过程机制,自然过程与人文因素,历史变化与现代过程之间的关系,更合理地解释过去陆地生态环境变化和机制,为预测和环境治理提供决策和整治的科学依据。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四纪地质学及其相关环境科学工作的专门人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第四纪地质学和环境学的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够从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部门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应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四、主要研究方向
1. 人类环境演变与对策
2. 新构造与灾害
3.新生代生物、地层与环境变化4. 第四纪冰期与环境
5. 新生代沉积环境
6. 现代环境与陆地表层过程
国内比较权威的专家:
韩家懋 第四纪地质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汉景泰 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环境气候效应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嘉麒 火山地质学与第四纪环境学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丁仲礼 环境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顾兆炎 同位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环境地球化学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郭正堂 第四纪地质学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东生 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卢演俦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吴乃琴 生态环境演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吕厚远 生态环境演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孙继敏 环境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谭明 第四纪地质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安芷生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卫建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张小曳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肖举乐 湖泊地质与环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小平 干旱区环境与沙漠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③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简史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与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联系密切。19世纪早期,欧洲地质学家研究了松散沉积物,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
④ 第四纪地质学作业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过程、环境演化、生物界演化及人类起源和发展学科地质学分支第四纪时间范围从上新世末(距今约 248万年)至今第四纪冰川广布、火山活动频繁、地势高差显著绝大部分沉积物没有固结成岩出现了人类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沉积物形成、环境气候变迁、动植物演替与今天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第四纪地质研究对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工程建筑选址、第四纪矿产资源勘查等有重要意义
发展简史
第四纪地质作科学对象进行研究始于18世纪欧洲第四纪冰川沉积和古气候变化始终第四纪地质学研究主体其发展历史分 3阶段①初期阶段时间18世纪至19世纪末主要研究分布于基岩之上松散沉积物当时称漂积物认圣经上所说大洪水带来泥砂堆积而成19世纪初极地探险工作开展开始认识们能冰流搬运和堆积物质19世纪下半叶正式确定所谓漂积物冰流堆积并称第四纪冰河期②发展阶段指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提出第四纪经历了 4次冰期概念概念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发展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相应4次冰期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于 30年代建立了国 4次冰期系统时期从世界各地第四纪地层发现了许多重要哺乳动物化石群和古人类化石对们研究仅促进了进化论发展也成划分第四纪地层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对河流、湖泊、海滨、洞穴、火山、黄土和沙漠等开展了广泛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建立奠定了基础③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各种测定年轻地质年龄方法断完善古环境指标得确定对前少涉及地区深海、南极、北冰洋开展了大量调查1955年C.埃米利亚尼根据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测定提出近30万年来曾发生7次冰期旋回,成第四纪研究新里程碑从而建立了第四纪气候变化新模式研究表明,240万年来地球至少经历了24气候旋回目前第四纪地质学开始进入全球对比和全球变化研究新阶段方面要实现各大陆和海洋第四纪地层及古气候记录对比另方面要把地球作整体研究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全过程预测未来环境和气候变化趋势些都标志着第四纪地质学已日渐成熟
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学主要包括下列研究内容:①新构造运动研究第四纪地壳运动类型、运动方式和速度、地震活动规律性及们与工程建设关系②沉积物形成与地层划分确定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和成因、物质成分与特性、沉积环境等根据沉积物时代、沉积相和物质特征等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③矿产与其资源勘查第四纪时期形成贵重与稀有金属、非金属砂矿,金刚石、砂金、独居石、锆石等砂矿,及岩盐、石膏、泥炭等调查水利、草场、荒地、旅游风景区等各种资源④环境与气候变迁研究第四纪时期气候变化、环境变迁、海面升降等探索们变化原因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⑤动植物演替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保存各种生物化石尤其哺乳动物、软体动物、有孔虫、介形虫、孢粉等划分第四纪动物区系、动物群组合鉴别新生种属与某些种属绝灭了解植被发育与演变过程从而确定古环境历史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依据⑥人类起源与演化通过研究古人类化石解剖特征追溯人类起源及演化历史研究古人类使用生产工具和其活动遗迹探讨劳动起源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化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第四纪地质学除采用地质学般研究方法外还应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放射性碳测定、热释光法、裂变经迹法、钾-氩法等精确测定第四纪地层和地质事件年龄通过哺乳动物化石、孢粉化石、软体及微体动物化石鉴定确定同时代、同地区动物群组合特征使用孢粉分析、氧同位素测定、古土壤类型划分等方法重建第四纪古环境及古气候变化历史利用古人类化石比较解剖学方法结合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和历史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起源、演化和迁徙过程应用大地测量及定点观测方法研究新构造运动使用遥感遥测手段进行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
与其学科关系
第四纪地质学与许多相邻学科有密切关系例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和沉积相分析地质学、沉积学、地貌学基础第四纪地层划分需要应用地层学、古脊椎动物学、地质年代学理论和方法重建第四纪环境历史和古气候变化过程时需要运用气候学、气象学、天文学、孢粉学、土壤学、动植物学有关知识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时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历史考古学方面研究缺少资源和矿产普查普遍应用矿物学、矿床学、地理学理论和遥感遥测技术
⑤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千姿百态,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载体。地貌的形态、规模和成因多种多样,差异很大。为便于研究,我们按不同形态、不同规模、不同成因,将地貌划分为若干级序,构成了有序的地貌分类系统。地球表面陆地和洋盆是最大一级地貌单元。在陆地上,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m;最低点为死海海面,海拔-400m,起伏较大;有高大的山地,也有低矮的丘陵;有辽阔的高原,也有低洼的盆地;有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有一望无垠、沃野千里的大平原;有秀丽的喀斯特山水,也有沙浪滚滚的戈壁沙漠……。在这些形态万种的地貌景观中,还可以分出较小规模的地貌。如平原和山地,山地又可划分为山岭和山谷,山岭还可进一步划分出山顶、山坡和山麓等等。在海洋中,已知的最深处是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3m),基于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海洋底部的地形起伏比陆地要大得多。
各种不同尺度、不同形态的地貌,其成因和演变是不同的。有的地貌形成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紧密相关,造成地球表面大的地貌格局;有的则以外动力地质作用(如流水、风力、冰川活动等)为主,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精雕细刻的结果。但一般来说,地貌形态并不是由单一地质营力所形成,而是多种地质作用综合作用的产物。如构造下沉区,首先是地壳下沉作用,地面下沉导致了堆积作用,堆积作用就可能同时发生河流堆积、洪流堆积、斜坡面流堆积、湖泊堆积等。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一对矛盾,前者的主要趋势是增大地面起伏,而后者则是通过“削高填低”,减小地面起伏。地貌就是在内、外地质作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斗争中发生和发展的。
本课程通过对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地貌形成地质作用、物质组成、成因类型等方面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时空分布和形成规律。
(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四纪是距我们最近的一个地质时代,而且其时间尺度比其他地质时代要短得多,仅有短暂的2~3个地质年代。如果我们将地球的年龄比作一天来计算,那么第四纪只相当于一天当中的30~40s。虽然第四纪的时间很短,但却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气候变化显著,多次出现冰川大规模活动和消长;生物界发生突变性演化,为现代生物界奠定了基础,同时诞生了万物之灵的人类。因此,曾有人将第四纪又称为“灵生纪”。
由于第四纪特殊的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化,使第四纪的沉积类型与以往各地质时代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陆相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与现代地形关系密切,往往成为现代中、小型地貌的组成物质;各种地质营力异常活跃,堆积物成因类型十分复杂多样,特征鲜明;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留下了很多与火山活动相关的堆积物。
综上所述,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堆(沉)积物。目的是通过对第四纪堆积物的观察研究,认识第四纪堆积物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时代划分,揭示第四纪气候、生物、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性。
(三)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
地貌是研究地表形态的,而大部分地貌又是第四纪形成的,由第四纪沉积物组成的。我们常常通过地貌形态和分布特征来直接或间接推断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作用和成因类型;也常常通过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来认识地貌物质组成,判断地貌的时代和成因。
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常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对河流阶地的研究,我们常从地貌学的角度对其形态、分布以及与其他地貌的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我们还应该从第四纪地质学的角度对其物质组成特征、结构构造、地层及其相互关系、时代、形成作用以及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以达到对河流阶地地貌形成、发展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而全面认识的目的。
⑥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正日益广泛地被用来解决各种生产实践问题。
在进行水文及工程地质勘察时,不同类型的地形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分布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水库坝址和库区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河谷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坝址宜选在峡谷和第四纪堆积物较少的地段,库区则宜座落在宽谷地段等等。
在进行地质测量和找矿时,地形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的资料,能够作为分析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重要依据,其中对砂矿、石油和盐类矿产的找寻和勘测最为重要。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分和岩相资料,能够提供找寻和评价地下水、工程建筑原料和工程地基的依据。第四纪堆积物的含水性,是与其粒度密切相关的。砂砾石层是含水层,粘土和亚粘土则是隔水层;为细粒物质所充填的角砾或砾石堆积物是一种稳定的地基,而含有机质的淤泥层,则需要采取措施才能进行工程建筑等等。
在地质调查和找矿方面,也应考虑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资料。例如,对残积物的分析研究,可以用来推断被覆盖的基岩情况,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可以帮助确定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情况。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可以表现在新地质构造、地形、第四纪堆积物和现代外力地质作用等方面,这些表现能够为矿产找寻和勘探,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提供理论基础。
新构造运动,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例如,冰积物基本上是不透水的;风成的黄土比其它成因类型的黄土具有更大的湿陷性;砂矿的成因类型,与其所赖以存在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是一致的等等。
为正确地评价水文及工程地质环境,找寻矿产和确定矿产的成因类型,还需要研究地形形态、第四纪堆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对一些长远的水文及工程地质措施而言,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地形,第四纪堆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地震,是断裂运动的一种伴生现象。断裂活动性的确定,需要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资料。为预测地震,需要研究新断裂运动。研究新断裂运动,需要同时研究与新断裂运动伴生的其它各种新构造运动。研究新构造运动,就必需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地形和第四纪地质现象上的各种表现。
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乃是必须的。
土壤的形成与第四纪气候、地形、堆积物、水文和植物群落直接相关。所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也可为土壤学提供理论依据。
人类的出现、演化和生活的环境,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古人类学的研究,不能脱离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在研究人类现代生活环境方面,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代动物和植物群,是第四纪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直接延续。为了有效地从历史的观点去研究现代生物,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巨大关注。例如,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南极、格林兰、高山地区(包括我国天山和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的冰川的融解,海面的变化,干旱和沙漠的发展等等,已经直接波及人类的环境。为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不进行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是不可设想的。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不限于上述,它是非常广泛的。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作这方面的研究。
⑦ 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我国老一辈第四纪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的心血,其中李四光、杨钟健、袁复礼、任美锷、刘东生、施雅风等一批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奠基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四纪冰川和地貌、海岸带第四纪和地貌、西北黄土地区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古人类、活动构造等方面。
1. 第四纪冰川及古环境研究
在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取得巨大进展,其中包括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冰心研究,山岳冰川编目以及冰川融水径流研究,中国西部的冰川地貌,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与环境的新认识等等。
中国科学家对南极的研究起步较晚,1982 年谢先楚首次在澳大利亚凯西站越冬考察,对末次冰期冰心做了大量细致研究。到 2008 年,中国已组织了 24 次南极考察,并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1990 年秦大河首次横穿南极大陆做科学考察,研究深入到稳定同位素 δ18O,δD 和过量氘(ex D)分布特征变化及其与古气候记录的意义。这些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南极冰川学研究登上新的台阶。2004 年 7 月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了我国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与此同时,在 80 年代中期展开了对祁连山敦德冰帽的冰心研究,取得了比孢粉等其他资料更加详细的全新世气候波动的证据。1992 年,姚檀栋等又对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6300m,中亚最大的冰帽)进行了冰心研究,钻取了时间跨度 10 万年以上的冰心,这对于重建青藏高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施雅风主编出版的 《中国冰川与环境》(2000)一书总结了我国西部地区第四纪冰川和环境研究的重要成果。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争论,在这一个时期也做了些工作。李四光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在太行山、庐山、黄山等中低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可划分为4 次冰期。他的冰期划分一直作为中国东部冰期划分的标准沿用至今。1980 年开始,部分冰川学家通过大量野外考察,并联系黄土沉积、孢粉分析、古脊椎动物、红色风化壳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施雅风等,1989),其成果反映在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近年来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争论已经逐渐冷却下来。
2. 西北黄土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
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突破在于中国黄土研究方面的进展,建立起第四纪环境变迁的时间序列。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已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环境变化时间序列,其中中国黄土、深海沉积和极地冰心是第四纪研究中的三大支柱。而黄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方式,成为一种第四纪古环境、古气候信息的非常理想的载体。中国的黄土研究,大致经历了如下 4 个大阶段。
近代黄土研究 中国黄土研究的开端与外国地质学家的参与密不可分。19 世纪,庞培利(R. Pumpelly)打开了中国黄土研究的大门,他提出了黄土湖泊沉积说。李希霍芬(F. VonRichthofen)否 定 了 庞 培 利 的 湖 泊 沉 积 说, 成 为 黄 土 风 成 说 的 鼻 祖。 奥 勃 鲁 契 夫(B. A. Obruchev)将黄土分为热黄土和冷黄土,第一次揭示了黄土的二元性和区域性意义。中国地质学家从1920 年开始黄土研究。1930 年,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和杨钟健对黄土做了地层与古生物方面的研究。在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中,他们将黄土划为两大部分: 上部马兰黄土,下部红色土 A、B、C 带; 并按其中所含古脊椎动物化石将第四纪划分为早、中、晚期。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黄土研究的新高潮 为中国黄土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刘东生院士在这个时期做了很多工作。1957 年,刘东生院士等分出老黄土(早于马兰黄土)和新黄土(马兰黄土及其以后黄土),他与张宗祜院士(1962)将早、中更新世黄土命名为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并于 1964、1965、1966 年分别出版了 《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和 《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奠定了中国黄土研究的基础。朱显谟、石元春等研究表明,黄土层所夹的红色条带,实质上是一种褐色土型的古土壤层。这一成就,使人们对黄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确认了巨厚的黄土高原是由 260Ma 以来沙尘暴的形式沉积而成的; 而干旱的沙尘暴时期中间又有多次气候变得温暖湿润的时期,形成古土壤。在这个时期,张宗祜院士对黄土高原黄土的工程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测量实验阶段 随着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黄土的研究从肉眼观察进入到观察与测量实验相结合的阶段。磁化率开始被当作反映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气候替代性指标,并进一步促使将黄土与深海沉积、冰心进行全球对比。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定量化和对比研究阶段 安芷生院士提出黄土和古土壤分别代表古气候环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模式,将研究的主要方向对准了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成以及解译其环境信息。其后,丁仲礼院士利用黄土和古土壤中粒径为 0. 002~0. 010mm 的颗粒含量比值作为冬季风搬运强弱的代用指标; 并得到与深海氧同位素吻合的粒度曲线。郭正堂利用黄土与古土壤中的 FeO 和 Fe2O3所代表的风化强度比值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亦可与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丁仲礼院士经过对比研究发现: 黄土与古土壤序列的变化自 180 万年以来,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旋回几乎可以一一对比,从而将大陆冰盖和海冰同内陆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在 1985 年,刘东生等出版了 《黄土与环境》一书,是对这个阶段早期研究的总结。后来,张宗祜等出版了 《中国黄土》(1989)一书。孙建中出版了 《黄土学》(2005),论述了黄土的各个方面。
目前黄土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粒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环境磁学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进展标志着中国黄土的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青藏高原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
虽然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我国 4 次组织了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考察的地区和内容都比较局限。1973 年,中国科学院再次组织了队伍庞大且考察内容广泛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并出版了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其中相关的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考察成果主要反映在 《西藏第四纪地质》、《西藏冰川》、《西藏地貌》、《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等书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1993 年,由诸位院士领导的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 的国家攀登项目,再次把青藏高原研究推向高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又出版了 《青藏高原研究丛书》。总结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环境变化、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对中国的季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 340 万年以来的 3 次构造运动(青藏运动、昆黄运动、共和运动),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时期不同阶段的高度,在距今 80 万~60 万年全面进入冰冻圈,才真正发育成为地球上的第三极。青藏高原隆起引起了其周边的新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断裂,其中东缘的断裂活动异常强烈,形成了我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南北地震带,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 8. 0 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上。
有关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是否存在大冰盖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焦点是: 一是否存在过?二如果存在,那是在什么时代? 这些问题还有待今后的深入工作来解答。
4. 长江和黄河的研究
青藏高原的研究也带动了对我国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形成演化研究。长江发育的历史一直是地貌学家关注的问题,沈玉昌(1965)对长江上游河谷地貌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金沙江河谷地貌的特征,袁复礼(1958)、任美锷(1959)等对金沙江石鼓湾是否由河流袭夺而成进行了研究。长江三峡的切穿是实现长江全线贯通的关键河段,研究表明三峡的切穿时间应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的初期,研究还表明金沙江的全线贯通也大体发生在这个时期。2006 年,杨达源等出版了 《长江地貌过程》 一书,对长江地貌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总结。
黄河的研究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一系列的进展。黄河三门峡的贯通与长江三峡的贯通具有同等的意义,虽经过众多的科学家研究,但在贯通的时间上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不少的学者认为三门峡的切穿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初期,与长江三峡的切穿时间基本同时。其次是黄河上游地区的几大峡谷的切穿,龙羊峡在约 15 万年前切穿,若尔盖的古湖消失在晚更新世晚期,在晚更新世末期黄河延伸到现今的黄河源区。在晚更新世,黄河上游地区发生了水系的重大调整。
这个时期还研究了长江和黄河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5. 古人类的研究
在20 世纪初,北京周口店地区 “北京人”的发现被认为是我国在20 世纪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之一,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东亚地区古人类化石的空白,而且把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更有意义的是发现了最早的人类用火痕迹。后来,钱方在云南元谋发现了 “元谋人”(1965),把人类的历史推进到距今约 170 万年。
在 20 世纪 70 ~90 年代,在湖北、重庆、安徽、江苏、陕西等地发现了丰富的直立人化石和石器,尤其是在湖北建始发现的 “建始人”和重庆巫山发现的 “巫山人”,揭示我国人类历史超过了 200 万年。这些发现确立了中国东部地区在人类演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百色盆地、汉水流域、蓝田盆地发现了手斧,从而否定了 “莫氏线”的存在,证实在东亚地区同样存在手斧文化。
思考题
1)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的价值?
2)从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3)中国对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贡献?
⑧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主要研究2.4个百万年以来的地质事件和气候变化等
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第四纪黄土,冰川和湖泊等沉积物
内容包括一般地质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如粒度,磁化率,珊瑚,树轮,石笋,孢粉,14C定年,稳定同位素等
⑨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一)第四纪地质学
1.科学术语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Desnoyers于年引入地质学。他是作为对当时通用的地质时代划分——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的附加提出来的。Desnoyers研究巴黎盆地地层,将覆于第三纪地层之上的一套松散堆积物称为第四系(Quatornary System),将形成这套堆积物的时代名为第四纪。稍后,Rebonl于1833年将第四系一语的含义引伸为包括含有现时仍在生活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残骸的沉积物顺序。Rebonl认为,这一特点可以与第三系加以区别。第三系所含有的化石种属现时很多都已灭绝,这样使第四系(纪)一语具有生物地层学的意义。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1830—1833),著名地质学家Lyell根据第三纪地层中所含腕足类化石中的现代种属所占的百分比,于1839年提出更新世(Pleistocene period)和更新统(Pleistocene Series)。Lyell把含有腕足类化石的70%以上为现代种属的一套地层,命名为更新统;将形成这套地层的时代,相应地叫做更新世。更新世和更新统又分别叫做后上新世(post pliocene epoch)和后上新统(post pleistocone series)以及后第三纪(post tertiary period)和后第三系(post tertiary system)。更新世(后上新世、后第三纪)的时间,由地球上出现人类开始。Lyell还提出全新世(Holocene)一词。认为全新世形成的沉积物中所含的生物残骸,全部为现代种属,全新世即更新世的晚期。Lyell的定义,使第四纪具有人类考古学的意义。
1907—1911年间,Haug对上述第四纪和更新世等术语的定义加以补充。Haug以牛(Bos)、象(Elephas)和马(Equas)在欧洲的突然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下限的根据(等于第四纪下限的根据)。Haug在1921—1922年间的著作中,也认为人类是第四纪的一个特点。
这就是第四纪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方面的定义背景。
1837年,Schimper根据气候的变化,提出了冰川纪(Eiszeit)一语。1846年,Forbes将更新世与冰川世(Glacialepoch)相对比,即更新世是一个北半球的大部分经受过酷冷气候和冰川作用的时代。更新世是世界冰川作用地区的冰川反复地出现和消失、扩大和退缩的时期,概称为第四纪冰期。在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中,只有少数几次冰川达到这种规模。Forbes并分出冰后期(Post glacial),并将其叫做现代(Recent)。这样,就出现了更新世的气候定义。1856年,Marlot又将第四纪划分为两个世——更新世(Plei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on epoch),并将更新世和全新世分别与冰期和冰后期进行对比。
气侯定义很快被广泛采用,但“现代”一语,却直到1885年才得到国际地质学会的承认。虽然,在这之前,全新世已被应用于地质文献中。
现已公认,更新世和冰川世,不像Forbes所引伸的那样是两个同义语。经证明,所说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发生于第四纪开始之前,较精确地说,不应当叫做第四纪冰川,而应当叫做晚新生代冰川。此外,冰川环境尽管在地质上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一种最明显的结果,但却是与同等重要的非冰川地区的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伴随的。所以,冰川世一语并不足以代表第四纪全面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地质环境。
虽然十九世纪中叶划分的“第一纪”和“第二纪”,很久之前已经不再见于地质文献之中,然而,第三纪和第四纪却仍被保留下来,并合并成为新生代。所以,在时代意义上,“第四纪”是一个陈旧的术语。但由于这一术语已经广为流传,并被国际地质学会所接受,因此,虽然在逻辑上有矛盾,却仍然未被抛弃。
现时国际通用的新生代地质划分如表1-1所列。
表1-1新生代标准世界地层年代表(主要划分单位)
2.研究内容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晚近的一个纪,也是时间最短暂的一个纪(大约160—200万年)
第四纪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地质和其它方面的变化,如气候的变冷和变暖以及冰川的形成和消失;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海面震荡;以及地形、沉积物、生物界的演化等却非常显著。人类出现并发展于第四纪中。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就是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史学的一个部分,自五十年代以来,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以下原因。
(1)第四纪与以前其它时期地质纪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第四纪冰川的出现和消失;其次是第四纪堆积物覆盖于地表,并且大部分是松散的;第三点是第四纪生物群与现代生物群联系密切,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类的出现等等。
(2)与第四纪地质现象的特点相适应,有一些不同于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研究方法。例如,冰期和间冰期划分的方法、地貌学的方法以及考古学和古人类的研究方法等等。
(3)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密切,因而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4)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好,而且其地质过程仍在继续进行。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具有特殊的地质理论和方法学的意义。因为,研究现代以理解过去。是地质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二)地貌学
地球岩石圈的表面不是平坦的,具有一定的起伏的。这些起伏的规模是不同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地球是一种近似椭球形的巨大星体。地球表面分为大陆和洋盆两种最大的地形。在大陆和洋盆中,还包括许多较小的和更小的地形。例如,在大陆上,可以分出高凸的山岳和低缓的平原。在山岳和平原中,又可细分出河谷和分水岭(或谷间地带)等地形。在河谷中,还可以分出谷坡和谷底等形态要素。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形形态,构成了岩石圈表面的现状。
各种地形的形态、成因(或起源)和发展过程(历史)是不同的,但却并不是无秩序的、零乱的,而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内,具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在图1-1中,河谷和山岭(分水岭)是两种地形。河谷是凹下的;分水岭是凸起的。这是它们在形态(包括空间分布)方面的特点。但是相邻的河谷和分水岭,是互相联系和依存的。河谷的一坡,也是分水岭的一坡,河谷的凹下的形态,是借助分水岭(山岭)的高凹才显示出来的;反之,分水岭的高凸也是依靠河谷的凹下才出现的。
分水岭是由斜坡和顶部所组成的。分水岭的斜坡的一部分是由河流侵蚀作用造成的,一部分与地质构造有关,它可以是岩层层面和节理面。河谷的谷坡和谷底是由河流的侵蚀和冲积作用形成的。这是分水岭与河谷地形在成因方面的特点。但分水岭斜坡与谷坡是联接在一起的。分水岭和河谷在形成过程中,都与河流的地质作用有关。河流的切割在形成分水岭斜坡的同时,既产生了高凸的分水岭,也出现了凹下的河谷。这就是河谷与分水岭在成因方面的联系。如图1-1,分水岭是由单斜层在构造运动上升陆续被抬高的过程中,伴随着河流的陆续深切和河谷逐步加深而逐步变高的。在分水岭变高的过程中,其斜坡和顶部的形态都要发生变化;河谷在加深过程中,谷坡和谷底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分水岭与河谷在发展方面的特点。同时,河谷加深必然伴随着分水岭的相对变高;河谷加宽必然伴随着分水岭变窄。这是河谷和分水岭在发展方面的联系。
图1-1示明分水岭和河谷在形态、成因和发展方面关系的图块
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做地貌学(Geomorphology)。
从字源上看,地貌学一词是由三个希腊文字根——地球、形态、科学组成的。
由于最初研究的主要是陆地地形形态,所以,长期以来,地貌学被看作是一门研究陆地形态的科学。但是,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因为地球表面形态应是整个地球岩石圈表面(即地壳表面)的形态,既包括陆地的地形形态,也包括洋底的地形形态。所以,地貌学应当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十九世纪前的地貌学文献,大部分是一些直观的和明显的地形形态的描述,诸如河谷、山脊等地形形态的描述,特别是一些交通要道附近的一些特殊地形形态的描述。因而有叙(描)述地貌学(Descriptive geomorphology)之称。目前叙(描)述地貌学仅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枝。我国是叙述地貌学发展很早的国家,《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古代名著,都记述了我国一些地区地形的形态特点。
十九世纪以后,构成地质学和岩石学的资料被引进描述地貌学中。这些资料被用来解释地形成因,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地形的解释性描述(explanatory description)。地形不再简单地被记述其高度、坡度、面积和表面特点,而且还要解释其形成过程,恢复其发展历史。于是,产生了地貌学的另一个分枝——成因地貌学(Genetic geomorphology)或解释地貌学(Explanatory geomorphology)。在成因地貌学中,再分为侧重研究岩石对地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岩石地貌学(Lithologic geomorphology);侧重研究地质构造(包括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运动)对地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作用的构造地貌学(Structural geomorphology);以及侧重研究控制各种外力过程(流水、冰川等等)的气候环境对地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作用的气候地貌学(Climatic geomorphology)。气候地貌学按控制地形的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再分为流水地貌学(Fluvial geomorphology)、冰川地貌学(Glacial geomorphology)……等等。
由于各种地形形成过程在空间分布、成因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各种地形的组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系统地综合研究一个地区的各种地形,则构成了地貌学的另一分枝——区域地貌学(Regional geomorphology)。例如,海滨地貌学(Coastal geomorphology)、沙漠地貌学(Desert geomorphology)等等。
(三)新构造运动学
近数十年来的研究证明,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过程中,地球各部分的构造运动,与老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相比较,在运动类型、空间分布、强度和发展过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称新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决定着当代地形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并且与火山、地震、流水、海洋、冰川以及其它一些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新地质构造以及伴生的其它各种自然现象(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水文学等许多方面的自然现象),供以研究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强度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称新构造运动学(Neotectonics)。新构造运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由是:
(1)与新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比较,新构造运动在空间分布、类型、强度和活动规律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2)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短,而且其运动过程有的当前仍在进行,因此,其表现(地貌、新地质构造、新第三纪—第四纪堆积物等等地质现象以及其它各种伴生的自然现象)保留比较完整。
(3)由于新构造运动的表现清晰完整,而且当前仍在进行,所以在新构造运动的研究中,不仅可以采用一般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采用比较精密的仪器,进行定量研究。
(4)新构造运动,特别是其中正在进行的现代构造运动,具有重大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四)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以及新构造运动学之间的关系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方面,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地貌学是研究地形形态形成和发展;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冰川现象、构造运动、地形、生物界,特别是通过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借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史;新构造运动学,则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类型、强度和发展规律。
现代地形形态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它虽受前第四纪地形的一定影响在第四纪过程中前第四纪地形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造。因此,地貌学所研究的地形,大部分是第四纪地形。第四纪地形也是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四纪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它也是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和冰川现象、生物界,特别是第四纪沉积物特征,以及地形形态特征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也是研究新构造运动所必须同时研究的内容。
上述内容充分说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和新构造运动学,在研究方法上,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为用的。即是说,可以根据地形、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堆积物及其它第四纪地质现象之间在空间、时间和成因方面的联系,利用其中一种或数种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去解决其它方面的研究问题。例如,可以利用地形成因类型的资料,来确定组成该地形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反之,也可以借助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的资料,来确定由该堆积物所组成的地形的成因类型等等。
最后应当指出,在大多数场合下,对一个地区进行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在教学上,把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作为同一门课程讲授,并涉及部分新构造运动学的教学内容。
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人类从一开始,就和第四纪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对它进行研究,却起回步很晚。最初,人们把地答壳的发展历史分为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1839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C.莱尔(1797~1875)把第四纪分成了更新世和全新世。
第四纪地质学在欧洲主要是研究阿尔卑斯及斯堪的纳维亚冰川遗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外国学者对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巨厚黄土进行了观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已有许多专门研究单位和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1957年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现已加入国际第四纪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