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云怎么查看河流横断面剖面图
A. 上庄坨—沙锅店岩浆作用及河流、地下水地质作用观察路线
路线:基地—上庄坨─沙锅店─基地
任务:
1)观察中侏罗统火山岩。
2)观察石河河流地质作用。
3)观察岩墙及岩溶作用。
预习内容:
1)岩浆作用。
2)河流地质作用。
3)岩溶作用。
No.15
位置:上庄坨西抽水站旁石河东岸。
意义:
1)中侏罗统火山岩观察点。
2)石河的侵蚀与沉积作用观察点。
观察内容:
1)安山岩、火山集块岩。
2)河流地质作用及其产物。
教学内容:
利用地形、地物标志练习地物定点法,进一步巩固以前学习的内容。在观察该点的内容前,简要回顾岩浆作用的内容,以及各类岩浆岩在成因和物质组成方面的不同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
1)从抽水站至小傍水崖,火山岩可分为以下几层:
① 灰绿色安山岩:风化面为褐灰色,新鲜面为灰绿色,斑状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和块状构造。斑晶为辉石、斜长石,斜长石常风化成高岭土;基质为隐晶质,矿物成分有斜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气孔大小为2~5mm,杏仁体成分为钙质或硅质,多呈椭圆形。
② 紫红色辉石安山岩:新鲜面为浅紫红色,斑状结构,斑晶为短柱状辉石,气孔、杏仁或块状构造。
③ 灰绿色角闪安山岩: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长柱状角闪石,晶形完好,颗粒较大,可达3mm×10mm,块状构造。
④ 紫红色角闪安山岩:紫红色,其他特点同第③层。
⑤ 灰绿色斜长安山岩:斑状结构,斑晶为针状、长柱状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块状构造。
⑥ 灰绿色安山岩:斑状结构,斑晶有角闪石和斜长石,角闪石颗粒较大,一般为2mm×6mm,块状构造。
⑦ 灰绿色斜长安山岩: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其他特点同第⑥层。
⑧ 灰绿色角闪安山岩:斑状结构,斑晶为角闪石,其他特点同第⑥层。
⑨ 火山集块岩:杂色,风化后呈紫灰色,集块结构,块状构造。火山碎屑粒径>64mm的占75%,最大者可达200mm,棱角明显,成分为斜长安山岩、角闪安山岩等。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
2)在返回途中的陡崖处观察河流地质作用。
① 石河长75km,发源于实习区北部,向东南流入渤海,点处位于该河流的中上游。石河流经地区的岩石有沉积岩和岩浆岩,在沉积岩区河谷较宽,谷坡较缓;在岩浆岩区河谷较窄,谷坡较陡。本区冬、春季为旱季,河水流量小;7~8月份为雨季,流量大,水流急,是发生山洪和强烈侵蚀作用的主要时期。
② 点处可见河谷横断面呈较宽的“V”字形,发育河漫滩与河流阶地,谷坡较陡,谷底较宽,河床蜿蜒曲折(图版Ⅰ-8)。在侧蚀作用下,形成凹岸和凸岸,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河床变得越来越弯曲,而河谷渐渐地变宽、变直。凹岸一侧受强烈侵蚀作用,形成深水区和陡峻的谷坡;凸岸一侧发生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或河漫滩。
③ 滨河床浅滩分布于凸岸,宽10~15m,是由河床水流沉积形成的,因此,沉积物较粗,以砾石、粗砂为主,表面稍高出或接近河水面。浅滩进一步扩大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分布于谷底,是由冲积物构成的台地,表面向下游及河床微倾斜,高出平水期河水面。可见的河漫滩长数百米,宽几米至几十米。在洪水期河漫滩被淹没。当洪水溢出河床时,水域面积迅速扩大,流速骤减,一些粗颗粒就沉积在河床附近;而一些细粒物质,如粉砂、砂质粘土等,被水流搬运到河漫滩上,然后发生沉积。因此,河漫滩沉积物具有下粗(河床相)、上细(河漫滩相)的结构,即二元结构。这里可见河漫滩上有人工种植或自然生长的少量植被,由此可知河漫滩的上层或表层是由细粒物质组成的。
④ 由于地壳上升,造成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下蚀作用加强,原来的河漫滩就会被抬高,即使在洪水期也不会被淹没,这时河漫滩就转变为河流阶地。此处可见Ⅰ级、Ⅱ级和Ⅲ级阶
图4-10 石河河谷横剖面示意图
地,阶地上种满了庄稼,有道路和固定民居。要求画石河河谷横剖面图(图4-10)。
⑤ 最后可到河床边观察冲积物的特征,包括砾石大小、成分、磨圆度和分选性等,在公路旁可见河漫滩相粉砂、砂质粘土的水平层理。
重点与难点:
1)火山喷发的间歇性与火山岩特征。
2)河流地质作用与河床、河谷的形态变化。
时间:180分钟。
思考题:
1)在该地点观察到的火山岩为什么有红顶绿底?为什么成分相似的火山岩会重复出现?
2)火山集块岩与辉石安山岩的喷发环境有什么不同?前者有何地质意义?
3)在河流地质作用过程中,河谷及河床形态如何变化?河流阶地是怎样形成的?
No.16
位置:沙锅店北东石灰窑采石场。
意义:岩溶作用和侵入岩观察点。
观察内容:
1)下奥陶统岩性。
2)岩墙及似斑状花岗岩特征。
3)岩溶作用及岩溶地形。
教学内容:
先观察下奥陶统岩性及燧石团块,测量地层产状,然后上山观察花岗岩岩墙,最后观察岩溶作用及地形特征。
1)下奥陶统岩性包括白云质灰岩、灰岩、虫孔灰岩。白云质灰岩颜色较浅,新鲜面呈灰白色,风化面呈灰黄色,表面有明显的刀砍纹,滴盐酸弱起泡,比灰岩坚硬。白云质灰岩之下为灰岩夹虫孔灰岩(图版Ⅱ-1)。在虫孔灰岩中有多种海洋生物化石(图版Ⅱ-2)。
灰岩呈灰色,微晶-泥晶结构,厚层状构造,滴盐酸剧烈起泡。燧石以团块状夹于灰岩中,沿层理方向断续分布,明显不同于灰岩。燧石呈灰黑色,坚硬,用小刀刻不动。灰岩形成于偏碱性的环境中,在偏碱性的水溶液里SiO2胶体会凝聚沉淀而形成燧石,因此,燧石团块常夹于灰岩中。
2)似斑状花岗岩岩墙侵入于下奥陶统灰岩中,宽约3.5m,走向320°,倾角近于直立,地表可见长度数百米。花岗岩呈浅肉红色,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似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和石英。大部分长石已风化成高岭土。由于该岩墙的抗风化能力比围岩强,所以在地形上岩墙呈脊状凸起。
3)灰岩岩溶地形有溶沟、石芽、落水洞、溶蚀漏斗、溶洞等。溶沟和石芽相间出现。溶沟深为几厘米至几米,长短不一,主要沿着层面以及大致互相垂直的、近于直立的两组节理发育;石芽突出于岩层表面,有脊状和锥状,顶端较尖锐,往下逐渐扩大。溶蚀漏斗呈漏斗状,落水洞多呈不规则状(图版Ⅱ-3),两者规模都比较小,其成因与近于直立的节理有关,向下可与溶洞相连。上述岩溶地形主要是地下水沿垂直方向运动形成的。溶洞则沿水平方向发育,长者达十余米,形态不规则,其展布方向与节理走向及地层倾向有关,是地下水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的。
此处具备了岩溶作用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蚀能力的地下水。可是,在岩墙两侧岩溶发育的程度差异很大,东北侧岩溶发育,西南侧却几乎不发育。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地层倾向、倾角与山坡坡向、坡角的关系以及岩墙的隔水作用。地层产状为270°∠20°。在西南侧,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倾角小于坡角,因此地下水或地表水极易流失,不能充分地溶解岩石,所以岩溶不发育。在东北侧,倾向与坡向相反,并且由于地层中发育与地层倾向和走向平行的近于直立的两组节理,因此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很容易沿层面和节理向下渗透;另外,岩墙的隔水作用使地下水有较长的时间与岩石相接触,可以比较充分地溶解岩石,所以在东北侧岩溶发育,而且多表现为沿层面和两组节理发育。
这里的岩溶地貌和我国南方相比,在规模上要小得多。这与北方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及气温低等因素有关。
4)画岩墙及岩溶地貌剖面示意图(图4-11)。
图4-11 沙锅店岩溶地貌剖面示意图
重点与难点:岩溶作用产生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及岩溶发育过程。
时间:100分钟。
思考题:
1)该地点为什么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岩溶地貌?
2)似斑状花岗岩岩墙在岩溶发育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B. 地质云账号忘了怎么找回来
你可以在你手机上按下互联网软件下载网络app,帮你查一查。地址,云账号忘了怎么找回来你就知道了。
C.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图及沿BC剖面线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字母A代表
(1)陡崖;50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断层地带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成河谷 (3)③;流水向下侵蚀切割河床;④;流水沉积作用显著 |
D. 水循环示意图,怎么做
水循环示意图,可以按照以下内容绘制。
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4)地质云怎么查看河流横断面剖面图扩展阅读: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