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我国地质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我国地质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发布时间: 2021-01-20 22:41:59

1.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 我国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有哪些

我国大陆的现代自然格局,是由几个相对稳定的陆块和几条重要活动带经过漫内长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容演化而形成的,也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按板块学说观点,西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东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引起弧后拉张和大陆边缘的弥散,出现拉伸构造,造成松辽、华北一带的断陷盆地的低原;东南部又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包括台湾岛在内的北北东向的隆起带。现代地壳构造格局决定了中国大陆总体地势格架,形成了以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向北、向东递降的三个阶梯状地势面。在平面布局上构成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纵横交错的网状地形结构

3. 什么是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有何特征

广义的地质环境效应是指特定的地质环境在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它因内素发生变化时,容地质环境相应的变化及反馈作用。我们常说的地质环境效应是狭隘的,主要指人类活动造成的效应:包括: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和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等方面。地质环境质量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等;地质环境容量是指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

4. 我国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中,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矿产、专地形、属地貌、地质结构等,当遭受到自然或人类的严重破坏,并造成地质环境恶化、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的毁损时,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热害等。

5. 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具有哪些特殊性

由于海岸带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我国重点海岸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近年来...将严重制约我 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6. 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比较,地质环境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累积性、难控性和一旦酿成地质灾害的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20]

(1)隐蔽性:地质环境位于地表以下,不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那样能够直接观察得到,只能通过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专门的监测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索其特点和规律。由于技术方法和资金的限制,人们对于地质环境的近地表部分了解得多一些,而对于其深部部分则知之甚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地震、火山等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的预测至今仍是困扰全球地学界的难题。

(2)复杂性:地质环境是一个受多种地质作用共同影响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不稳定的、不确定的,所以要精细地刻画这些过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同时,在不同的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差异很大,地质环境要素时空分布千差万别。对于如此复杂的巨系统,只能从整体入手,而不能将各组成要素分开来进行分析与处理。

(3)累积性:与人类活动相比,地质环境变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累积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质环境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和稳定。当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与作用超过了地质环境自我调整的范围时,其能量流与物质流缓慢发生变化,可能在本地与远离本地的区域内产生连锁反应。以地震为例,地壳运动在地壳的某些部位造成地应力积聚,而地应力的积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数十年,长达数百、数千年,当地应力积累到超过当地岩石的剪切强度时,地应力以岩层破裂方式释放,即发生地震。

(4)难控性:地球内动力活动所导致的地震、火山、构造隆起与沉降,人们至今尚未掌握其发生机理,没有足够的能力予以调控。对于影响地质环境的外部自然条件,如气候、水文、植被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局域内对其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是由于这些条件的复杂性、随机性、跨区域性或全球性,人类目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于经济社会所进行的各种工程经济活动,虽然能够基于目前对地质环境的认识而对其进行约束与规范,但是由于地质环境的隐蔽性、复杂性、累积性,往往引发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顺应地质环境内在规律,约束各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社会与地质环境的和谐相处。

(5)一旦酿成地质灾害的不可逆性:在天然的或人为的地质作用超过了某一临界点后,地质环境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例如,在平原区或盆地大量汲取地下水,粘土层释水后不会再重新吸水,导致永久性的地面沉降。在外界自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特定的地质环境可以承受工程经济活动的最大潜能,称为地质环境容量。在地质环境容量的范围内,工程经济活动不会明显影响人类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 我国地质地貌景观有哪些主要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地质抄形态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较为著名的作为代表。
中国地形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
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滩,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罗布泊,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藏北高原。
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脉,半岛,洼地。著名代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8. 什么是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的原因是什么

活跃的来新构造运动是我自国地质环境问题发生频率高、种类齐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省国土资源厅将在9月底前查明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全面动态监控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重点地区的破坏及恢复治理情况。重点破解露天采场、选矿厂、冶炼厂、废石渣堆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到202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省、市、县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建立有效的矿业权人履行保护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法定义务的约束机制,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

(8)我国地质环境有哪些特殊性扩展阅读:

地质环境问题介绍如下:

针对目前地质环境的状况和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提出,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构建机制,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

应当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出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继续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历史遗留问题治理,细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各项政策。

9. 中国地质构造背景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的交接,所以地震频发。

10. 地质环境公害物品的特殊性

公害性作为商品,公害物品具有特有的性质,不但价值形成特殊,使用价值特殊,交换方式特殊,其自然属性也特殊。认识公害物品的特殊性,对于我们采取对策保护地质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公害性

所谓公害性是指公害物品在其存在及作用的区域内一切与之相关的人和物都受其害。按简单推理,公害物品使很多人受害,大家会共同起来反对公害物品的生产者,使公害物品生产者受到很大压力,从而压缩公害物品的产出量。然而事实却经常不按照这种推理变化。说起来,人人恨公害,可是行动起来,很多人都存有向后退的心理,希望别人行动而自己得益。这种搭便车的经济现象很普遍,在我国就有“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俗语。人们的这种心理作用,使得分散的公众形不成合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公害物品生产者没有更多顾忌。由此,我们看到要使分散公众积极主动抵制公害物品产生,应该另有措施。

二、滞后性

公害物品的滞后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在事实上已经发生,但其危害却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表现出来。如在某地排放含砷废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按水循环规律,最后进入地下水源地,直到饮水者中毒才得到危害性的表现。滞后性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在公害物品的公害性被发现之前,它的危害面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停地加强,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由于这种情况下公害物品在表现出公害性之前有一段时间,一旦被发现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发生。例如,如果早发现水中含砷,湖北郴州市邓家塘乡的受害程度就会大为减轻。再如,在近路的山坡上取土、挖石,当时看不到什么,一旦条件适宜就可能有突如其来的灾害发生。破坏公路,堵塞交通,乃致伤人,滞后性留给人们采取措施的时间。

三、隐蔽性

公害物品的隐蔽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已经产生,但并没被人们意识到。特别是污染地下水源的隐蔽性十分突出。隐蔽性使人没有防备,而一旦公害物品表现出危害性,损失就相当严重。这给监测和其他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客观上要求各行业都加强管理,从源头减少公害物品产生的可能性。

有时,隐蔽性和人们的认识、科技水平及决策的综合研究程度有关。例如,垦荒、毁林,自己种下了土地沙化的祸害,当时却没有意识到会有祸害的后果。

隐蔽性常与滞后性相随,但不是所有具有隐蔽性的公害物品都具有滞后性。隐蔽性强调受害者在受到危害之前并不能预知可能受害。比如,挖石取土造成的岩体应力状态改变具有滞后性,但不具有隐蔽性。为了使隐蔽性公害物品尽可能减少,法规应对其有特别的规定。

四、地域广泛性

地域广泛性是公害物品存在的范围大。几乎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公害物品存在。

五、位置确定性

位置确定性是指公害物品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公害物品虽然广泛存在,但其存在及发生危害作用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特性对于我们采取措施消除其危害有好处,恰如医生确定病理位置,能够对症施药。但公害物品地理位置的确定性不意味着其发生危害的面积、深度不随时间变化。

六、宜少量性

与其他商品不同,由于公害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吞噬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因而其产出量在于最适量时,越少越有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他商品,则希望在产品结构适当的情况下尽量增大产量。

七、难于避免性

难于避免性是指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公害物品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产生。作为理想、愿望,我们当然希望一点儿公害物品也不产生,也不存在,而且变害为利,在避免公害物品产生的同时生产者获利,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多。但是,就整体而言,由于如下原因不可避免性还是存在的。

(1)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消费过程,废弃物排放,资源开发都要产生公害物品;

(2)科学技术是有限的,有些需要的技术人类至今还没有掌握,有些技术也会导致二次污染,有些技术本身需要资源,甚至是较为稀缺的资源;

(3)避免公害物品产生,除了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有些时候,把公害物品避免到一点儿也不产生的程度反而得不偿失。

八、破坏性

一般商品都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恰恰相反,公害物品不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是专门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其丧失价值,公害物品的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破坏性。公害物品的公害性和破坏性有所差异,公害性强调这种公害物品作用范围内的受害对象是全体相关者,而破坏性强调这种公害物品的功用性能。

九、危害的扩大性

危害的广大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一经被生产出来,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它产生危害作用的自然属性,它就会像活了一样不停地破坏地质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吞噬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受害者遭受的损失与时间成正比。

设地质环境资源价值损失的总和为TVL,时间为t,则

TVL=f(t) (1-3-3)

(TVL)′≥0

这是公害物品具有危害的扩大性的特征。对于具有危害扩大性的公害物品,一般来说必须采取措施销毁它。

十、价值的难度量性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损失度量的困难性是指公害物品吞噬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客观上地质环境资源损失的价值总有一个具体的数量。可是得到这个数量却是相当困难。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环境资源具有价值,但是,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地质环境资源的价格确定却是困难的。

(2)公害物品种类繁多,不易计量。现在已经有一些实物量的计量指标,但还是差得很多,至于转换为价值指标,几乎没有实践。

(3)公害物品破坏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连锁反应的特性,从而价值损失也需要连续累加,而搞清连锁反应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工作。

十一、被容性

被容性是指由于有地质环境容量存在,因而容许一定量的公害物品存在。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地质环境容量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充当地质环境自净能力与公害物品产生之间的缓冲带。当公害物品不均衡产生,集中于其一时空,以致大自然一时来不及净化那么大的量时,地质环境容量先将过量的公害物品容纳起来,不至于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待后来逐步将其净化,这样就可以不损失地质环境资源。长期过量占用地质环境容量是危险的。

十二、可溶性

可溶性是指小于或等于地质环境自净能力的部分公害物品可以在地质环境自净能力的作用下净化掉。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地质环境的自净能力,但是长期而言,地质环境的占用量决不应超出自净能力。这是因为,虽然地质环境容量是可变的,但其变化的幅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很小,相对于经济活动而言,应该认为是不变量。

十三、非目的性

表面上的非目的性是指公害物品在被生产出来之前,不是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目的物,而是在生产主观上的目的物的同时伴随而生的。如果说最初公害物品不是在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目的下生产出来的是正确的认识。那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循环往复,谁都不会不认识伴随经济行为主体的目的物生产出了什么。这时候,如果还说公害物品不是经济行为的主观目的物就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了。

十四、价值的反向性

价值的反向性是指公害物品对于地质环境资源的所有或使用者来说,其价值是负的。如果在市场上,不是以野蛮的、霸道的方式交换,那么公害物品的生产者要向购买者支付等于其因生产公害物品而获得的利润的等价物。相反,购买者要获得与所受损失相等的收益。这与一般商品性质截然不同。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公害物品,在市场经济中它首先是一种商品,反映商品经济的经济关系,然后才是公害物品。

这一特性是公害物品的本质特性,是它的社会经济属性。经济关系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然而,这种经济关系严重地破坏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劲敌。这种经济关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发展。改革经济运行机制,完善市场规则势在必行。

十五、劳动欠缺性

劳动欠缺性是指公害物品生产者在生产其直接目的的产品时欠缺了避免公害物品产生的劳动,因而才有公害物品产生。欠缺劳动是公害物品的价值秘密,是公害物品大量生产出来的内在动因。这一特性很重要,当有某种持续的力量使公害物品进入市场正常交换时,可能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产品的供给曲线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资源重新分配。

十六、交换的强迫性

交换的强迫性是指地质环境资源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不论是否同意、是否知道,只要公害物品被生产者生产出来,他们就在客观上得到了这种公害物品并开始消费,而公害物品生产者在其生产的直接目的产品市场上实现了公害物品的价值。

以上述的后三个特性都是公害物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害物品也不例外,但交换的强迫性可能存在历史会更短一些。包括地质环境在内,各国已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当有某种力量使得公害物品堂堂正正地在“商品柜台”上买卖的时候,当市场规则进一步健全的时候,交换的强迫性也就不再存在了。当然,像现实经济生活中个别制假、贩假者存在一样,极少数公害物品生产者冒险地以野蛮霸道方式交换也还会有,但我们不能依此推说交换的强迫性仍然存在。我们所说交换的强迫性,本质上反映的是市场规则的不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