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有哪些
㈠ 农用地分等各等指数的计算
(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分等评价单元的划分
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是农用地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是进行农用地分等评定和划分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反映出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并把质量等级落实在具体地块上,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1)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基本要求是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是由地物或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封闭的,农用地分等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划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主导因素差异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
②相似性原则。农用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是一群具有近似的水热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肥力性状,在农业生产上有相似的适种性、限制性和生产潜力的地块组。
③边界完整性原则。单元内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异不超过100(/N+1),其中,N为等别数。
(2)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有4种,分别是:
①叠置法。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基本一致区域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质和耕地类型的分等单元。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叠置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貌类型单一的地区适用性较差。
②地块法。根据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线,将农用地分等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为封闭单元。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型和地区。
③网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网格法划分分等单元适用于评价因素及权属单位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④多边形法。将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此方法适合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地区。
(3)本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采取“叠置法”,以各县(市、区)1∶5万~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土壤类型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划分和确定农用地分等单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合计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4%,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土壤类型多且分布明显;耕地类型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其土壤类型不尽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以1∶5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时,以行政村为单位,保持行政村行政界线的完整性;以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评价单元时,以乡(镇)为单位,保持乡(镇)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在行政村或乡(镇)界线内,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地类型,在同一耕地类型内将地形特征相同以及土壤类型和性质相同的地块划为同一分等单元,同一分等单元有的只有一个地块,有的有多个地块。
分等单元的边界线是指实地明显可辨的界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边界采用以下几种:①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的地类线、地块线;②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③人工线状地物、道路、堤坝等;④其他明显的地物、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单元面积大小依农用地质量的分布状况,以既方便操作、方便应用,又不影响单元特性为标准。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按行政村、按顺序逐一编号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的分布特点,便于检查和面积量算,加快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进度。
(4)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县(市、区)进行分等单元的划分,再进行全自治区的汇总。全自治区农用地共划分为45123个分等单元,各指标区、各县(市、区)划分的单元数见表3-35和表3-36。
表3-35 指标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表3-36 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注:各县(市、区)为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2)分等单元评价因素自然质量分的查算
计算分等单元评价因素属性所对应的自然质量分,是将分等评价单元图与分等因素因子图逐一套合,按编制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读取属性数据,即可计算单元因素分值。
(1)单元因素分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3种:
①以点代面:分等单元是一个面状区域,而分等因素在不同地方的影响值大都是和距离的变化相关联的,在单元内同样也是变化着的。要想获得能全面、准确反映单元因素状况的数值,所用方法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因划分的单元是一个相对均匀的区域,内部变化很小,完全可以用少数几个点的值来近似地代表整个单元内所有点的值,所用方法也就简单得多。这就是以点代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点有单元边界特征点、单元内部特征点、网格交叉点、几何中心点、加权中心点。
②线性内插,在“以点代面”法中所述及的各种点,它们的分值可以直接测得,也可以通过线性内插的方法,在已经绘制的两条等值线间求得。
③面积加权,如果单元是若干个不同值的均值区域所组成,则其值可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即把不同值占区域面积的比例作为权重,乘以其分值,再把各不同区域加权后的值加和,其值即可作为单元分值。
(2)单元因素分值的确定。以分等单元图为底图,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图(与分等单元图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酸碱度图、土壤质地图、地形图等),分指定作物、分指标区逐一读取分等因素分值。
根据分等因素分值,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分等因素分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3)将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分填入单元综合属性表。
根据上述步骤,对全自治区各县(市、区)45123个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分指定作物进行了分等因素分值读取,并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获取了各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分等因素分值。
3)农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评价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
①几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连乘运算符;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分等因素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求和运算符;
ωk——分等因素的权重;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根据因素选择的实际情况,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加权平均法计算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2)全自治区农用地分等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45123个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结果统一导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4)自然质量分结果分析
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具有如下分布规律:
(1)水田受地带性分布的土壤性状影响明显。水田在农业利用时种植的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方式和投入相差不大,因而土地肥力的培育方向较为一致,自然质量的差异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来看,大致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服从于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即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北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低平原区>桂南沿海区。
从桂东北到桂南,土壤分布由红壤到赤红壤到砖红壤,土壤物质的风化淋溶作用逐渐加强,有机质的积累逐渐趋向减少,土壤酸性增强,形成水稻土后,水田的土壤肥力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自然质量分也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同时,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桂南低平原区和桂南沿海区由于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形成潜育性渍水田和沿海的咸酸田较多,土体中含大量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影响土壤肥力,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2)旱地受地带性土壤发育影响的同时,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的影响更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气候条件较好,水热丰富,旱地适种的作物种类较多,因而旱地的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方式的影响较大,与所种植作物的培肥改土对土壤熟化程度的影响相关。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的赋分结果排序来看,总体差异不大,大致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南低平原区>桂西北山地区。
从岩溶地区的桂中溶蚀平原区与桂西岩溶山地区比较,虽同为以种植玉米和甘蔗为主,但前者缓坡地和岩溶盆地较多,土体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肥力好,自然质量分也就较高;桂西岩溶山地区以峰丛谷地多,坡耕地为主,而且地块小,分散不成片,地面常有裸露岩石,土层薄,土地生产水平低,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同理,桂东北丘陵山地区虽地处亚热带的红壤地带区,但山坡旱地耕地不多,而且较多分布在岩溶峰丛谷地以及溶蚀盆地的低丘缓坡地上,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耕作水平也较高,自然质量分也居中上水平。
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南低平原区和桂西北山地区的自然质量评价结果与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性较高,地处河谷阶地、平原、台地的地区,土体深厚,水热条件好,种植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较多,经济价值高,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处山区或丘陵较多的地区,旱坡地坡度大,土层薄,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的熟化程度不高、肥力低。因而,可以看出,这几个区自然质量分评分的赋分结果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3)同一指标区内自然质量分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对水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潴育性水稻土,最低的是盐渍性水稻土,排列顺序为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咸酸田类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B型)分布于低平开阔的垌田,灌溉和排水条件较好,是水稻的主要生产类型,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培肥熟化程度、肥力水平高;潜育性水稻土(C型)的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但经过近十几年的改良利用,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肥力水平也较高;淹育性水稻土(A型)多为提灌或电灌水田,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灌溉保证率低,因而自然质量与灌溉条件相关;石灰性水稻土(F2型)和咸酸田类(F1型)土体内含盐量太高,前者主要受碳酸钙盐化的影响,土壤碱性,pH值高,对水稻生长不利,后者在沿海受海水中的盐分(例如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的影响,土壤咸或既咸又酸,土性较差,肥力水平低。
对旱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棕色石灰土发育的棕泥土,最低的是砾质土和硅质白粉土,大致的排列顺序为棕泥土>冲积土>红壤土>赤红壤土>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砾质土。棕泥土虽然发育于石灰岩类母质,但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溶后,土体特性已不再为碱性,pH值为6.5~7.5,非常适于农作物生长,而且因土壤含钙,与有机质有较好的聚合作用,这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都较高,肥力水平高;冲积土是河谷地区和冲积阶地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地势低平,处于平原或台、阶地,土体深厚,土性适宜,水热条件极好,常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肥力水平较高;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和砾质土或者坡度大,或者水土流失严重,或者砾石多,土壤瘦瘠,自然质量低。
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求和运算符;
αtj——第j种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8)和式(3-9),把全自治区各县(市、区)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有灌溉条件下,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无灌溉条件下,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以及各指标区的产量比系数代入计算,得出全自治区各县(市、区)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二)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农用地第j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Yi——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R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2.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10)和式(3-11)可知,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的利用水平的修正。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评价单元内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在本次农用地分等中,从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利用等指数高,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高;反之,利用等指数低,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低。
(三)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经济”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G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G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c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数据,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各等值区内评价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其中,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高的评价单元为水稻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2554.52,位于灵山县;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低的评价单元为旱地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175.30,位于那坡县。
㈡ 耕地产能指标是什么意思
这是结抄合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定级成果袭,结合GIS、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构建体系。
(1)耕地综合产能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耕地综合产能的高低是其内在属性即自然地理条件与外在属性即社会经済投入的集中体现。与此相对应,耕地综合产能应包括数量产能和质量产能两大部分,耕地综合产能指数即是衡量耕地综合产出能力状况的综合标准;
(2)建立了依据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计算的耕地综合产能指数的技术方法;
(3)耕地综合产能指数在动态指示耕地利用中存在问题,促进耕地质量数量的动态监管;
定量评价耕地利用潜力,为制定耕地保护及提高耕地质量提供方向以及为科学掌握耕地粮食安全状况提供数据支持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以上供参考。
㈢ 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局部空间自相关耦合分析
耕地质量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来自第6章,将耕地质量局部自相关类型与经济发展指标局部自相关类型进行对比(表8 -4),可归纳出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
表8-4 耕地质量自相关类型县域与经济发展指标自相关类型县域对应关系
注:经济发展指标(1)为粮食播面单产、(2)为单位耕地农业产值、(3)为农民人均纯收入、(4)为人均GDP。
耕地质量为强势HH型县域共21个。从播面单产对应的类型来看,18个县域为HH型,占总HH型的18/19 =95%,1个县域(垫江)为HL型,2个县域(江北、万盛)为LH型。从单位耕地农业产值对应的类型来看,16个县域为HH型,占其总HH型的16/17=95%,1个县域(长寿)为HL型,2个县域(铜梁、大足)为LH型,2个县域(梁平、垫江)为LL型。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应的类型来看,19个县域为HH型,占其总HH型的19/21 =90%,2个县域(梁平、垫江)为LH型。从人均GDP对应的类型来看,10个县域为HH型,占其总HH型的10/11=91%,2个县域(双桥、铜梁)为HL型,3个县域(大足、江津、合川)为LH型,6个县域(万盛、綦江、潼南、荣昌、梁平、垫江)为LL型;6个LL型县域中,只有万盛、梁平、垫江人均GDP位序在中位值20位序之后,为绝对弱势LL型县域;3个LH型和6个LL型县域分布于渝西北、西、南部和库区西北边界。总之,在耕地质量等级为强势HH型的21个县域中,各经济发展指标90%以上的强势HH型县域分布其中,其余县域经济发展指标多为过渡的HL型或LH型,绝对弱势的LL型县域较少,具有很大的空间耦合性。
耕地质量为弱势LL型县域共13个。13个县域对应的播面单产、单位耕地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除开县单位耕地农业产值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为LL型正相关,即县域及其相邻县域4项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值。开县单位耕地农业产值指标为HL型。总之,耕地质量等级为弱势LL型的13个县域中,3项经济发展指标(播面单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对应的县域100%为LL型,1项指标(单位耕地农业产值)93%为LL型,具有极大的空间耦合性。
耕地质量为过渡型的HL型县域共3个:南川、忠县、秀山。南川区位于都市发达区东南,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值,为HH型或HL型,说明受相邻耕地质量和经济发展强势区域影响,经济发展指标转为强势。秀山分布于渝东南南端,忠县分布于渝东南和渝东北交界的区域,2县域耕地质量为局部空间负相关,远离经济发达的都市区,除播面单产仍高于全市平均值为HL型外,其余经济发展指标则下降到全市平均值之下,转化为弱势LL型,说明受相邻耕地质量和经济发展弱势区域影响,经济发展指标转为弱势。
耕地质量为过渡的LH型共2个县域:渝北和涪陵。渝北4项经济发展指标均为强势HH型;涪陵播面单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为LH型,单位耕地农业产值为LL型,人均GDP为HL型,基本向强势转化。渝北和涪陵耕地质量等级仅略低于全市平均等级,且渝北区位条件极好,是都市重点扩张区;涪陵与都市区距离较近,是三峡库区重点城市和移民重点建设城市,二者人均GDP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HH型和HL型,说明受相邻耕地质量和经济发展强势区域影响,经济发展指标转为(相对)强势。
㈣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6.4.1 土地生态安全自然系统
6.4.1.1 土地自然资源数量(C1)
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和人均土地后备资源分别表示区域内人均占有耕地(hm2/人)、水资源(m3/人)、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hm2/人)。该类数量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即人均耕地越大、人均水资源量越多、人均土地后备资源越大,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的压力越小。森林覆盖率以整个区域面积内森林覆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计量单位为%。该指标数量越小,抵御自然灾害的作用就越小,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越差,生态安全性越低。
6.4.1.2 土地自然资源质量(C2)
耕地质量指数以低产耕地的比重作为衡量耕地质量的指标,计量单位为%。该指标越大,耕地资源的质量就越差,土地生态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
地表水质等级是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数值越大,水质越差,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1级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渔业用水标准;2级水:轻度污染,符合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可作渔业用水;3级水:较重污染,可作农业灌溉用水;4级水:重污染,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5级水:严重污染。
农田旱涝保收率是表征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及配套完善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旱涝保收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表示,计量单位为%。该指标越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就越好,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
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最常见的灾害,是反映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其指标值用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计量单位为%。该指标越高,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就越差,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
6.4.2 土地生态安全经济系统
6.4.2.1 土地经济投入压力(C3)
单位土地工业“三废”负荷以区域内1km2土地面积分别承载的废水、废气、废渣量来表示,废水和废渣的计量单位为t/km2,废气的单位为104m3/km2。由于计量单位的不一致,需要在计算当中按0.6,0.3,0.1的权重加权平均处理。该指标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耗费资源的产物,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
单位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以1hm2土地面积所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来表示农业生产自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计量单位均为kg/hm2。在后面计算安全值中将根据各自的标准值,以0.5,0.3,0.2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的普遍使用,导致土地资源面源污染,从而影响土地生态安全。该数值越大,土地生态环境压力越大,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
6.4.2.2 土地经济产出质量(C4)
单位耕地粮食产量指区域内每一定数量耕地面积能生产的粮食数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粮食自给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以kg/hm2来计量。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
以人均纯收入的高低来表示在生态安全建设中的产出能力。为了反映农民取得的收入与土地的联系,可以用单位土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示,用元/hm2来计量。该指标越高,产出能力越强,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
6.4.3 土地生态安全社会系统
6.4.3.1 土地承载数量指数(C5)
人口密度以1km2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表示,计量单位为人/km2。人口密度越高,土地生态系统压力越大,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
城镇化水平越低,人口的集聚度就越低,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就越大。本次研究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镇化水平,计量单位为%。在一定范围内(低于90%),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
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是一定区域用地类型多少的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采用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GM指数)模型计算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越高,说明一定区域用地类型越多样,其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性就越好。
6.4.3.2 土地整治能力指数(C6)
工业“三废”处理率以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率表示,计量单位为%。处理率越高,区域土地环境科技能力就越高,土地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就越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就越小,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其权重可以分别按0.6、0.3和0.1来处理。
环境污染治理强度以土地污染治理资金占GDP的比例来表示,计量单位为%。两个指标值越高,投入和治理的强度,以及全社会科技投入就越大,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
㈤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0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将持续上升,特别是一大批新上的“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项目要尽快落地,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如何能够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的合理需求,又尽量少占耕地,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土地利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江苏省深入研究集聚资源、统筹发展的路径,探索、设计并试行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力求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性转变,形成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有机统一、持续双赢。实施这一工程是江苏省国土资源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双保双赢的具体举措,符合江苏省人多地少的资源省情,有助于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本文将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核心内涵“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核心内涵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的核心内涵是通过土地资源集聚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等)集中、集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原理,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1集聚资源
1.1.1农用地资源集聚
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农用地资源的集聚,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还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用地整治一般可以增加整治区5%左右的实际种植面积,村庄搬迁可以将原村庄100%复垦为有效耕地。通过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建成规模成片的优质农田,耕地质量显著提高。农田集中成片,便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利于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与此同时,现代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高标准维护,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减少化肥投入、农药喷洒、秸秆焚烧等传统作业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保证消费安全。此外,通过建设大规模连片的农田,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摄像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保护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控性。
1.1.2建设用地资源集聚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把农村散乱、粗放、低效的建设用地,如撤并的村落、搬迁的学校、废弃的道路、淘汰的砖窑、破产的乡镇企业等,复垦或调整置换成建设用地。按照建新拆旧、集中集约的要求,把农民整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建成公寓式住宅,可以节约70%以上的建设用地。假设每年搬迁1个村,以每村3000~5000人测算,平均能够挂钩置换出700~800亩的用地指标。这相当于一个县1~2年的指令性建设用地计划总量。此举不仅可以缓解土地利用计划紧张的状况,切实减少基层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发生,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1.1.3劳动力资源集聚
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村庄向中心镇以上集中,可以带动大批农村人口向乡镇以上转移和集居,实现劳动力供需贴近,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有序地达成非农化转型,既丰富并扩大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引发的住房、医疗、上学等社会问题,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工程实施后,通过引入企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和城镇化聚居模式,延伸加工产业、流通运营业和市场服务业,可以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劳动力资源的价值能够得以实现。
1.1.4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引导项目区内农民到中心镇以上居住,不仅可以将分散的需求集中呈现,形成新兴市场(如家电市场、家装市场等),而且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并放大集聚需求的乘数效应,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兴盛。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通过土地整治,改变陈旧落后生产方式遗留的散居村落模式,把人口集中到中心城镇以上居住,可以实现自来水、电力、通讯、电视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能够拉动城镇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1.2统筹发展
1.2.1集中有效性投入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分散居住、资源分散经营,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改变当前对农村“撒网式”公共投入和财政补贴状况,减少条线部门对村级的硬件投入的过度要求,引导和促进人、财、物更多地向中心镇有效集聚。帮扶农村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需要“授人以渔”。“授鱼”应限于特困群体的生计支撑,“授渔”是惠及“三农”全体的市场功能,即集中建设中心镇市场公用设施,改善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为农产品流通提供顺畅的通道,为转移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1.2.2减少过程性浪费
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大力推行简单“新村建设”,只是将分散居住的村民组织集居,这并不能改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失配状态,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带来短期重复拆建行为,无疑会产生“过程性浪费”。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直接将工程区农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省略了“小村变大村”环节,可以避免或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过程性浪费”。
1.2.3保护农民利益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妥善解决好项目区农民的土地补偿、社会保障等问题。在拆迁补偿方面,要坚持充分补偿的原则,合理审慎处置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资产;在生活保障方面,提倡给予“让渡”承包地的农民以充分的城市保障,确保他们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支持地方政府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的“双置换”改革,加快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的身份转换。
1.2.4有序协调推进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渐进性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可以选择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建设用地需求相对较大的地区先行试验;赞许在本地区最为贫困,改善要求最为迫切的村庄进行试点,但都要统一规划设计,有计划地实施搬迁和整理。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即不能仅凭国土资源部门一己之力推行,必须由县、市政府主导,国土资源、财政、农业、建设、水利、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实施。要坚持统筹城乡,以农为先。工程将“建城”与“建田”结合起来,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起点和重点,把城郊的土地和远郊的土地联动运作,将城郊的土地用以安置居住,将远郊的土地建设成万顷良田,并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
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由于土地利用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体系,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应该是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方面利益的均衡反映。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兼具层次性,是一个按隶属关系和层次原则组成的有序集合。
2.2可比性原则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是对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考虑到各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也有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因素指标的量化,应在各评价区域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体现同质可比性;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具有科学性,使评价结果在评价对象中具有可比性。
2.3公平性原则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应立足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力求体现公平与效率、客观与公正。
2.4现势性原则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应与评价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因时、因地制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测算应有时点数据作保证,使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
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实用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充分的论证。一般而言,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应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用农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表示。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是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及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来体现。
(3)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农民公众参与、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社会保障、农民民主管理意识方面。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测算
4.1经济效益指标测算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农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4个方面。
4.1.1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
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农业产出的增量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A1———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
O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业产值;
O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业产值;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1.2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
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对农村居民点、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用地等进行整理、复垦,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的经济价值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A2———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
CL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建设用地面积;
CL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建设用地面积;
P———“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建设用地单位价格(建设用地用途按实际用途测算);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1.3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
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引入规模化、企业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劳动力资源价值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就地就近就业劳动力资源的价值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A3———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
L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数量;
L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数量;
W———“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劳动力平均年工资水平;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1.4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
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土地整治,改变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下遗留下来的散居村落模式,把人口集中到中心城镇以上居住,实现自来水、电力、通讯、电视等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集聚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公共服务投入的减少量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A4———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
PS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公共服务投入;
PS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公共服务投入;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2生态效益指标测算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指标,包括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及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4个方面。
4.2.1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土地复垦、整治、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绿色植被面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的生态效益主要通过绿色植被面积的增量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B1———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的生态效益;
G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绿色植被面积;
G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绿色植被面积;
F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建设绿色植被面积的单位成本;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2.2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
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改变原有的农民分散居住和资源分散经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得农村垃圾排放的数量减少,从而达到节省垃圾处理费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的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村垃圾排放减少量的经济价值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A2———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的生态效益;
R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村垃圾排放量;
R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垃圾排放量;
F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农村垃圾的单位处理费用;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2.3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
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减少化肥投入、农药喷洒、塑料薄膜使用、秸秆焚烧等传统作业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的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业污染物质使用量减少的价值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A3———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的经济效益;
AP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业污染物质使用量;
AP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业污染物质使用量;
F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农业污染物质单位使用量的污染处理费用;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2.4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
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土地整理、复垦、绿化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农村整体景观,改善乡村环境面貌。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的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村景观价值的改善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B4———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的生态效益;
LV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村景观价值;
LV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村景观价值;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4.3社会效益指标测算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包括农民公众参与、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社会保障、农民民主管理意识4个方面。其中,农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基本生活、居住、就业、入学、医疗、养老等方面。评估的方法是通过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的农民进行意愿调查,测算他们在这几个方面的收益增量,再除以该区域“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量。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式中:C———社会效益;
ΔPA———“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公众参与程度提高带来的收益增量;
ΔRP———“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权益保护改善带来的收益增量;
ΔSS———“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社会保障状况改善带来的收益增量;
ΔDM———“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民主管理意识提高带来的收益增量;
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
5结语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零乱、户均占地过大、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客观评价“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实用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关键。本文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评价因素,农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等12个评价因子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此外,在实际评估时,社会效益的定量测算还会面临较多的困难,因为一些指标的测算还缺乏成熟的量化方法,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㈥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实际值
土地来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实自际值主要通过统计年鉴、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取得。取得方式可分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计算。
首先,根据研究区域所在省辖市2006年统计年鉴,直接获得评价区域的城镇化水平指标的实际值;从获取的人口总数、区域土地总面积、粮食产量、农村总收入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数据,可计算包含“人均”及“单位土地”、“单位耕地”等评价指标的数据(如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人均后备资源、单位耕地粮食等)。
其次,根据土地变更台账、土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环境公报和水资源公报等文献资料可获取评价区域的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后备资源总量、耕地质量指数、地表水质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工业三废排放量、区域化肥、农药及农膜使用量等数据,并结合统计年鉴中获取的数据,从而计算各项评价指标数据。
最后,选取了南阳、永城、平顶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疑问数据进行了核实和调整。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实际值见图8.2。
图8.2 评价区域部分指标值分布
㈦ 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分析
3.2.1.1《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模型
《农用地分等规程》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为例
式中,Ri为第i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根据标准耕作制度的不同由1~3种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j求和得到;αt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灌溉水田一般不受水分限制,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旱地和望天田采用气候生产潜力;CLij为第i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是土壤、地貌、灌溉条件等的函数;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研究暂且将土地自然质量差异隔离出来,根据式1,令CLij=1,有: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为例
模型表明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Rimax与αtj、βj和标准耕作制度有关,为标准耕作制度下作物αtj的βj的加权和,简称光温/气候潜力和,其意义在于整合标准耕作制度下多作物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反映气候诸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全年累积贡献,实际操作中主要以县为空间单位,体现气候诸因子的空间差异性。
3.2.1.2 光温/气候潜力指数的内涵
根据邱维理提供的国家光温/气候潜力指数计算模型,经整理得到如下公式: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为例
式中,Y为气候潜力指数,i=1,2,…,n为农作物生长季内各月;Qi为生长季内各月总辐射(kJ/cm2·月);E为理论光能利用率,水稻、小麦取0.05;h为干物质燃烧热,水稻为17.28kJ/g,小麦为17.04kJ/g;CA为作物灰分含量,两作物均取0.08;CH为收获指数,是作物收获物占生物产量的比重,水稻取0.43,小麦取0.37;K为单位换算系数,取1时单位为g/cm2,虽然《农用地分等规程》对外公布光温潜力指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值,但经重庆市实际数据验证,K取值为6667,即将单位g/cm2转换为kg/亩的换算系数;f(Ti)、f(Wi)分别为各月温度、水分影响函数,当f(Wi)=1,即水分充分满足时,气候潜力指数YC转化为光温潜力指数YPT。
模型表明,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是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生育期,在光能利用率一定,土壤水肥无限制,温度受到一定制约下的理论单产,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是进一步受到水分制约下作物的理论单产,其潜在单位为kg/亩。
3.2.1.3《农用地分等规程》中β系数的算法
《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由各省负责分区制定βj,并提供了计算方法: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为例
式中,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单产是指各省2级指标区内最大单产,基准作物是指小麦、玉米、水稻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所称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定作物指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农用地分等规程》关于“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 明确了β系数的本质是指定作物标准粮产量的折算系数,但《农用地分等规程》对β系数的产量比算法值得商榷。
3.2.1.4 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不可比的理论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说农用地分等的αtj全国具有可比性,βj计算方法合理,各省或省内2级指标区之间Rimax具有可比性。但在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实践中,按《农用地分等规程》分4个指标区制定了β系数,计算表明单项作物光温潜力指数最高的渝东北2级指标区,水田Rimax在4个指标区中最低,4个指标区中旱地Rimax不同程度地高于水田,表明2级指标区之内和之间Rimax背离单作物光温潜力指数的区域分异性,从而失去可比性。究其原因在于:(1)不同作物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其光温潜力指数不能直接比较,但简单套用式3.4进行标准粮产量折算,会出现指定作物与基准作物相比产量越低,β越高,标准粮越大的现象,夸大了生产潜力低的作物指数对耕地质量评价的贡献;(2)我国地域辽阔,农用地产能的地域分异突出,国家潜力方程计算参数难以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计算结果可能存在系统偏差,如收获指数CH,全国水稻取0.43,小麦取0.37,研究表明水稻的收获指数一般介于0.4~0.5、小麦介于0.35~0.45之间[194],各地区因作物品种不同、气候各异,取值有别;(3)不同2熟(或3熟)标准耕作制度下指定作物生长期存在重叠长短差异,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通过简单加和2种(或3种)作物的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求算,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或遗漏,导致标准耕作制度之间的偏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著述尝试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算法进行改进。
㈧ 如何取得农转用指标
三个途径:
1、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专规划和国民属经济发展计划,对年度内各项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包括;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等的具体安排)。它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措施,是当年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和土地管理的依据。
2、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是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原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其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数量与非农业建设项目新占用耕地指标进行等量交换。
3、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土地增减挂钩,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㈨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一)计算分等单元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
1.确定分等单元各分等因素指标值
利用 MapGIS 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分等单元图为底图,将土壤图、坡度图、水利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叠加在底图上进行分析,逐一确定各分等单元各分等因素指标值,并将其赋入相应位置的分等单元属性表中。
根据各县(市、区)分等因素分布状况,以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为工作底图,制作了县级各分等因素分布图。
2.将各分等因素指标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质量分值
根据各分等单元对应的分等因素指标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将各分等因素指标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质量分值,并将转换结果填入分等单元属性表中。
3.计算各分等单元分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
在确定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基础上,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具体要求,根据各指标区确定的分等因素分值及其权重,利用Excel的公式计算功能,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式中:
Clij——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ωk——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m——分等因素的数目。
经各县(市、区)分等单元计算,甘肃省各标准耕作制度三级区不同作物的自然质量分见表3-9。
表 3-9 甘肃省各三级指标区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计算结果汇总表
续表
(二)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αtj——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由甘肃省统一依据各县(市、区)指定作物的生长期计算得出。在分等单元无灌溉条件时,使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有灌溉条件时,根据分等单元的灌溉保证率,充分满足灌溉要求的分等单元使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基本满足和一般满足的使用两种生产潜力指数之间的等差插值。
产量比系数是根据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省级三级指标区内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的分区最大产量之比确定的。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甘肃卷)
式中: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