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的阅读步骤是什么
『壹』 工程地质图的一般读图步骤有哪些
矿区地形地质图与矿区范围图、水文地质图、底板等高线图、地层水平切回面图、勘探线剖面答图、煤层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等,急倾斜煤层还必须有煤层垂直投影图,在生产中自己必须填绘的巷道素描图,特别是穿层的巷道素描。
『贰』 修编工作步骤
本次地质图修编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GIS技术完成的,前提必须是原1:20万地质图已扫描矢量化成图层文件。具体步骤如下:
1 .资料准备
评价区涉及4个1:20万标准图幅——祁门、屯溪、旌德和临安幅(安徽境内部分)。因此,资料准备的第一步是把已矢量化的1:20万地质图按上述要求进行接边处理,构成一张全区的1:20万数字地质图;第二步是将收集的1:5万地质图和其他勘查、科研成果图件平整处理后进行扫描,扫描最低分辨率为300dpi,形成的图像文件为.TIF或.JPG格式。
2.扫描图件及其配准
由于扫描仪的精度有限,扫描后的结果文件或多或少地存在误差。为消除或减少这种误差,需将扫描文件配准到标准图幅(针对标准1:5万地质图)或大地坐标系统的精准位置上(针对非标准图幅的图件)。配准后的扫描文件与原1:20万地质图矢量数据的坐标系统和投影一致,其精度取决于配准取样点数。理论上说,取样点数越多,精度越高。本次配准以1:5万地质图中方厘网交点为取样点,平均每幅图采集60~80个点。
3.图形缩放
1:20万地质图与1:5万之间存在着比例差,其值按下式计算获得:
皖东南区域地质矿产评价
因此,原1:20万地质图矢量图层数据整体放大4倍,使它们能够准确套合。对于非1:5万其他勘查、科研成果资料图件的扫描文件,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皖东南区域地质矿产评价
获得相对1:5万的缩放比例因子K,然后将资料图件的扫描文件按(4-2-2)式1/K的比例进行缩放,与已放大4倍的原1:20万地质图套合。套合的方法采用“误差校正”方式,即实际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的校准。控制点的采集以图中相同坐标值的方厘网交点为准。
4.地质图修编处理
在MAPGIS“输入编辑”模块中,首先将原1:20万地质图中的地层、岩浆岩、脉岩等3个面文件合并成1个总面文件(D4WNALL.WP),将地层界线、岩相界线、断层等3个线文件合并成1个总线文件(D4WNALL.WL),并打开已配准的1:5万地质图或其他勘查、科研成果图件的扫描文件。依据地层、岩浆岩、脉岩、断层等修编原则及地质接触关系进行修编。在修编过程中,除了修改目标的几何形状、空间位置、接触界线等内容外,一定要注意属性内容的相应变化,并及时进行修改、调整,使之与图面上的地质意义一致。
当所有图面和属性内容全部修改完毕后,再进行拓扑处理,保证拓扑关系正确,同时要使面图层的弧段与总线图层空间位置一致。经检查无误后,再对总的面图层依次提取地层、岩浆岩、脉岩3个面图层,对总的线图层提取出地层界线、断层两个线图层,岩相界线包含在地层界线图层中。
围岩蚀变的修编操作与之相似,只要对照扫描文件修改围岩蚀变图层即可。对于韧性剪切带,以线元来描述,归并到断层图层中;而对于隐爆角砾岩,则以面元表示之,归并到岩浆岩图层中去。图例等整饰的修改依据图面内容进行。
当上述操作完成后,再将所有的图层文件缩小为原来的1/4,成为1:20万的地质图。
『叁』 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了解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了解图幅区内出露的地层、岩体,它们的岩性、时代、代号及色标。了解区内的构造、矿产,它们的性质、类型、符号及色标。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根据图中地形等高线,分析区内山脉的走向变化、地势分布(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水系发育情况等。有的地质图上没有地形等高线(多为小比例尺地质图,如图13-46),一般可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4)粗读地质内容。从整体上了解图区内一般地质情况:①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的部位,新地层分布的部位。结合地层柱状图了解区内地层时代、岩性、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②岩浆岩的性质及分布,岩体与地层、构造、矿产的关系。③地层、岩体的变质程度,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及特征。④褶皱、断层的性质、类型及展布情况,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等。⑤矿产种类及分布情况,与地层、岩体、构造的关系。
5)阅读剖面图。了解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从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变化,以及地层、岩体、构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状况和组合形态。结合地质图上平面特征,加深对区内地质特征的了解。
6)详细阅读。在掌握全区地质构造概况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要重点了解的某一块段或某方面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分析。
7)归纳总结。把区内所有的地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总结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阐明矿产成因与分布规律。
本章要点
1.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又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兼而有之。
3.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但是经过漫长的地史时期,构造运动会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变化。构造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与周期性。
4.岩石的产状由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数值来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罗盘测量,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为:倾向∠倾角。
5.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结果,是研究和恢复地球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地壳中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地质现象。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转折端。褶皱的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背斜核部为老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破裂,称为断裂构造,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通过节理的研究,了解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研究断层、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质。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6.按照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不同,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产成的,剪节理实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7.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断层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可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汾渭河地堑以及国外著名的贝加尔湖地堑、莱茵河地堑、东非裂谷地堑等;逆冲推覆构造可形成飞来峰与构造窗;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
8.断层的识别标志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断层泥、不连续的地质体(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节理、断层崖、负地形等。
9.断层形成时代主要是依据切割、充填、上覆地层等关系来判断。基本原则为:(1)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2)若断层切断岩体,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后;若断层被岩体、岩脉所填充,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前。
10.接触关系共有五种类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与侵入体之间有: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相对较为稳定,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假整合接触是地壳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底砾岩是判断假整合的重要标志。角度不整合接触表示该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侵入接触说明该地区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引起岩浆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先上升使其遭受风化剥蚀,后又下降接受沉积,该侵入体的年龄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11.槽台说将陆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过渡区既具有地槽特征又含有地台的性质。
1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圈,造成物质循环。
14.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理论正式被提出来。它以地球整个岩石圈板块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构造运动模式,对一些全球构造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是当今最重要、最热门的地学理论。但是关于板块驱动机制的问题,至今未有满意的结论。
15.根据板块边界,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有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它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16.一幅正式的地质图除地质图外,还应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幅接图表、编制单位责任表。如果是区域地质图还有图幅代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层产状三要素?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具哪些特征?
3.岩层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4.绘制一幅理想的地质剖面图,将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及各种接触关系表示出来,并标明注记。
5.何谓板块构造?其边界有哪几种?目前全球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6.地质图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7.阅读老师提供的地质图,按阅读步骤与方法,分析图中地层、岩体、构造等的分布及特征。提交一份文字说明(读图报告)。
『肆』 地质图的阅读步骤
先看图和比例尺,以了解地质图所表示的内容,图幅的位置,地点范围及回其精度;阅读图例,了解图中有哪答些地质年代的岩层及其新老关系;分析地形地貌,了解本区的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山川形势,地貌特征等;分析地层分布、产状及其大和地形的关系,分析不同地质年代的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及新老接触关系,了解区域地层的基本特点;分析本地区地质构造形态。最后综合分析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性。
『伍』 帮我阐述一下这张地质图上的演变过程
仅供参考:
1、寒武奥陶之后,沉积的环境上升露出水面被剥蚀,中间缺内失的地层是被容剥蚀掉,侏罗系是后来沉积的;
2、奥陶之后发生了构造运动,地层收到挤压,形成了左边底下的向斜,这个向斜可能是在奥陶之后侏罗之前发生的;
3、仔细看右上角的侏罗地层,可能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构造运动比前一次轻一点的应力,造成了侏罗系的泥质粉砂岩地层产状发生了变化,右边的背斜可能是在侏罗之后形成的,右边的背斜受到应力作用,核部被风化掉了,同时存在一个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造成灰岩地层错位。
个人意见,多多讨论。
『陆』 求助Mapgis 矢量化1:2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步骤,尤其是前期图像处
扫描完图纸 制作成影像文件 用标准分幅的图框校正影像文件 然后照着描吧
『柒』 用mapgis将1:5万的地质图矢量化成1:1万的底图的具体步骤。
1、将所有文件全部打开,使其处于编辑状态;
2、打开其他编辑项中的整图变换,回键盘输入参数答;
3、将点变换、线变换、面变换全部选中,位移参数全部为0,比例参数X,Y均为5,旋转角度为0;
4,确定即可将1比5万的图转换为1比1万的地形地质图了。
『捌』 有没有关于分析地质图放面的书啊
一、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式和洛种规格,即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还应具备地形图和地图有关知识。
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和地质体大小及反映详略程度;图幅编绘出版年月和资料来源,便于查明工作区研究史。
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读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接的触关系(整合或不整合)。
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较大 (如大于1:50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点。在中小比例尺(1:10万-1:50万)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地形的特点。
一幅地质图反映了该地区各方面地质情况。读图时一般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共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或先后顺序;岩浆岩体产状和原生及次生构造以及变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等。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二、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岩层未发生倒转饰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
三、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
1、基本原理:
(1)、同一岩层面上不同高程的走向线相互平行;
(2)、在两走向线的垂线上,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
(3)、倾角是岩层面和水平面的夹角。
2、求解步骤:
(1)、在同一岩层面上找到两个同一高程的点,并将其连接起来,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
(2)、在该层面上再找到相邻高程的一个点,通过该点平行上述走向线作一条直线,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
(3)、在两条走向线之间做一垂线,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
(4)、在高等高线上截取一线段等于两条走向线的高差,将两线段作为两条边做一三角形。
(5)、用量角器量出低等高线出的锐角,即得出岩层倾角。
四、分析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倾斜岩层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表现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成不同交截关系,在山脊和沟谷处弯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规律,即所谓“V”字形法则。通过读图应用这一规律,掌握岩层产状与地形及其相互关系对岩层界线形态影响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与岩层厚度、产状和地形的关系。
认识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根据地质图上出露的地层时代、层序,如在图区内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即两地层时代层序不连继,而两地层产状一致,界线基本平行,则为平行不整合;如两地层产状不平行,较新地层的底面界线截过不同时代的较老地层界线,则为角度不整合。
五、区分背斜和向斜:
先从一个老地层或新地层着手,横过地层总的延伸方向观察,如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地分布着新的地层者为背斜,反之,在新地层两侧对称地分布着老的地层则为向斜。通常是一个背斜两侧毗邻着向斜,一个向斜的两侧则发育着背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