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基础地质包括哪些

基础地质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1-20 19:50:50

『壹』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1.1.1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1.1.1.1 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我国已基本完成陆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面积达947.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8.7%。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保证工业建设的要求,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矿产普查和区域地质调查,从此开始了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我国东部地区(东经108度以东)的1∶100万区域地质编图和编测工作,编制出版了《1∶10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大地构造图》、《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图》及其说明书,对中国东部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内生金属矿产的生成与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第一次较系统的总结和探索。1961年在全国完成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407.8万平方千米的基础上,原地矿部对西部地区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部完成。

1.1.1.2 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计划面积(可测面积)约有846万平方千米,除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外,其余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已全部完成(图1.1),共计完成约1074幅,完成面积达6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72%。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1.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从1996年开始部署了9个图幅的试点填图工作。“九五”计划期间,根据国家地矿工作和区调工作改革的需要,开始进行1∶25万区调试点填图。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开始在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全面部署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同时启动了原1∶20万区调覆盖区的1∶25万区调修测,开展了针对原1∶20万区调数据进行更新的1∶25万区调修测工作,在1∶20万区调成果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按照数字填图技术的要求开展区调修测,有计划地更新了部分中比例尺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至2007年,完成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计125个图幅,覆盖面积172.4万平方千米。截至2007年,全国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299.7万平方千米,更新了一批陈旧的区域地质图件。

1.1.1.3 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从1958年开始,参照苏联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规范,开展1∶5万地质填图试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1∶5万区调工作开始全面展开,并于“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集中部署在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带、重要地质走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要经济建设区和中心城市范围。自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以来,由于受到工作规模的限制,在资源、环境评价的重点地区和国家急需的重点地带开展了少量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2004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国家专项,在全国21个重点成矿区带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共完成514幅,覆盖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在“十一五”计划中,大约以每年完成8万平方千米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工作进度在推进。从2006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了重要地区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重要成矿带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了207个图幅,完成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2007年,部署1∶5万区域地质调查2.7万平方千米。

为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河南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地方财政,开展了成矿有利地段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期发现新的矿产地,为矿产勘查提供勘查靶区。内蒙古从2004年开始进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计划了约8万平方千米的工作量。新疆从2004年开始进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计划了约8万平方千米的工作量。继上述两个地区开展地方出资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之后,河南和黑龙江也积极利用地方财政投资的渠道进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到2007年底,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192万平方千米(其中大调查以前完成4105个1∶5万图幅176万平方千米,大调查以来完成19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

我国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等16个重点成矿区带面积大约260万平方千米,16个重点成矿区带内有1∶5万图幅约6189个,其中已经完成1∶5万区调的图幅有1287个,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占16个重点成矿区带总面积的21%,还有200万平方千米4900个图幅为1∶5万区调的空白区,有待部署1∶5万区调工作(图1.3)。

1.1.2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程度

1.1.2.1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区域地球物理工作处于空白状态。我国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种比例尺的航空物探调查已经覆盖了930万平方千米,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的工作程度有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度,明显偏低。

(1)区域重力调查

1∶100万区域重力测量。共完成940万平方千米,基本实现了陆域全覆盖(其中到1999年底大调查以前完成826万平方千米,从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完成114万平方千米)。

1∶50万区域重力测量。1∶50万区域重力调查共完成138万平方千米(是大调查以前完成的),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中部,主要位于内蒙古的中部到云南。

1∶20万区域重力测量(图1.4)。主要在我国东部,西部在新疆零星开展了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共完成352万平方千米(大调查以前完成299万平方千米,大调查以来完成53万平方千米),覆盖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另外,石油部门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一些油气远景区完成区域重力调查约100万平方千米。

图1.1 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图1.2 全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图1.3 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图1.4 全国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图

(2)区域航空物探调查

我国区域航磁测量除内蒙古大兴安岭以外,已基本覆盖了全国陆地国土。区域航磁工作程度由东向西可明显划分出3个台阶,即东部达到1∶20万的程度,中部为1∶50万的程度,西部(除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为1∶20万程度以外)为1∶100万的程度。3个台阶的分界线分别在云南西界向北经四川中部到宁夏向北到内蒙古,另一条是沿青海西界近南北向分界。东部地区,山西、华南、吉林东部等地区的航磁工作程度较低。

1∶100万航空物探。航磁1∶100万以上比例尺的调查覆盖总面积达1140万平方千米,除国界15千米以内的大陆边境区域、台湾海峡及南海、黄海等部分海域的领海范围外,基本实现了1∶100万航空物探磁力测量全覆盖(其中完成陆地调查面积930万平方千米,完成海域调查面积210万平方千米),地质大调查以来,完成1∶100万航磁测量面积110万平方千米。1∶100万的小比例尺航磁测量,绝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测量的数据,精度较低。

1∶20万航空物探。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和油气远景区。1∶20万航空磁力调查覆盖总面积达472万平方千米(其中有230万平方千米是1980年以前完成的低精度测量;大调查以来完成面积3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航空放射性测量完成40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1.7%,航放工作基本上是为寻找放射性矿产安排的,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区(大约300万平方千米)和中高山区尚未开展这项工作。

1∶5万航空物探。覆盖总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其中大调查以来完成1∶5万航空物探综合站测量4万平方千米。

全国航空物探工作程度见图1.5、图1.6、图1.7。1.1.2.2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我国的区域化探工作主要包括1∶50万和1∶20万化探测量。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区域地球化学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1∶50万区域化探测量从1976年开始,完成时间集中在20世纪70~90年代。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开展于1958~2002年,但90%的工作是在80~90年代完成的。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开展了两轮化探扫面。第一轮20世纪50~70年代,主要伴随1∶20万区调工作进行,化探扫面主要为1∶20万土壤化探。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手段的第二轮区域化探扫面工作。至此,伴随1∶20万区调的土壤测量全部停止并被第二代化探代替。目前反映的1∶20万区域化探工作程度是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矿产勘查和基础地质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寻找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找矿成果。截至2007年,全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程度如下。

(1)小比例尺(1∶5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共完成135万平方千米(其中1999年以前完成120万平方千米,地质大调查以来完成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4.1%。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天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青海的东昆仑山等地区(图1.8)。

(2)中比例尺(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完成537万平方千米(其中1999年以前完成472万平方千米,地质大调查以来完成6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55.9%(图1.8)。

(3)大比例尺(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完成面积121.2万平方千米,大于1∶5万比例尺的区域化探面积11.8万平方千米(地质大调查以前)。

图1.5 全国航空磁力测量工作程度图(1999年以后)

图1.6 全国航空物探勘查工作程度图(1980~1998年)

图1.7 全国航空物探勘查工作程度图(1980年以前)

图1.8 全国1∶20万和1∶5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程度图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自1979年开始全国扫面以来,已基本上覆盖全国,为我国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方法技术体系科学严谨,并以其快速推进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突出等优势受到世界地学界的广泛推崇。但是,我国早期完成的西部荒漠区、北方高寒山区、东北森林覆盖区等部分化探图幅和1∶50万化探图幅存在风成物质的干扰,数据可靠性差,不能适应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数据亟待更新。

『贰』 基础与地质

(一)承重话地基

随着楼房高度的日渐升高,对地基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人类早期的住房只是泥墙、草顶,对地基几乎没有其他更高的要求,一般的泥地就能支撑起其上的负荷,毋需处理。一两层高砖木结构的住房,其地基就需夯实,未经处理的“虚土”遇水会引发地基下沉,所以需人工夯实。同时墙基要比墙体更宽,以增大受压面积,减小压强,保持地基的稳定性。一般要求用大的块石做墙体下部,上面再砌砖墙。

封建时代高层建筑的佛塔,一般高度是三层、五层、九层、十一层。墙体的承重是民居的几倍到十几倍。此时对地基要求就更高了,一般深挖到地下2米以上,塔底也常留有地下室(称地宫),通常是密封不住人,以保存高档法器,乃至佛祖的“舍利子”。

山西应县的木塔,其基础是巨大的石砌平台,它是将地下的基础移到地表以上的一种形式。木塔高67.3米,基础是两层各高2米的八角平台,第一层由石条构成,第二层是砖体结构,顶板用石条作塔体墙柱的直接底板。下层底直径50余米,上层直径30余米,塔身第一层直径30余米。正因为有了如此宽实的地基,所以从辽代清宁二年建起,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经历多次5~6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据估计,木塔所用木料总共1万立方米,总重达7400吨。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建立在桑干河的二级阶地上,属松散的河流堆积砂砾层和土层。当然,作为地基的水成黄土要比风成黄土瓷实,因为它在水中沉积压实,其孔隙度远比风成黄土少,近似于人工夯实的黄土。山西省不少水库大坝就是用水沉法填起,通常是在坝体两端或一端黄土中用水冲刷,使黄土流下进入坝体(两侧先筑土堤),等晾干再逐层加高成坝。

全木结构的塔,用柱、梁、斗、拱为基本架构,附加柱、额、檐、门、窗。它们相互支撑,自下而上层层内缩,呈下大上小的稳定体。这种结构稳定性十分好,远比层层砖体垒叠要稳定。因此,应县木塔比永济的莺莺塔(西厢记中)那种墙体厚达2米多的砖结构的砖塔要坚固。莺莺塔是建在黄土丘陵上,相当于建在风成黄土之上,所以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地震中轰然倒下,8年后重建。今为四方形十三层空心(人可登临)砖塔,高40米。

近代的高层建筑,其地基均需经过工程勘探,以了解地基的构成与结构特点,有无孔穴,同时还要进行测试其承载力、湿陷性等的试验,以探求和确定地基的处理方案。

地基勘探的深度与建筑物的高度成正向关系,建筑物愈高,勘探深度越大,需要加固处理的地基深度也就越大。只有详细了解基底的结构、构造和性质,才能正确采用基础工程的架构及规格。近代多用水泥灌注桩法,即用一定网度密集的深几十米、粗1~2米的水泥桩,深深贯入砂土层中,使整座楼房像建在统一又坚固的巨大水泥体上一样。20世纪初,上海高层洋房采用打木桩法,高几十米巨大木柱一根根地深入地下,以加固地下软泥层。新中国成立初,北京中苏大厦(今北京展览馆)则采用巨大沉箱法做基础,即用钢筋水泥浇铸成一巨型箱体,房屋建在此箱体之上。20世纪70~80年代,将钢筋水泥柱用打桩机的锤击法,将其打入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采用钻孔浇注法,在钻好的深孔中浇入钢筋混凝土成桩。

近代山西居民住宅,一般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墙基,像太原—晋中盆地的抗震设防强度是八级地震区,六层高的住宅楼,用4米深的地基,即地下室一层之下还有2米深的地基,以保证住房在八级地震中不致倾斜。

(二)地基勘探浅说

1.文物勘探

山西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地下文物资源丰富,所以建筑施工前,首先要对地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查,探明地下是否有文物遗存。

洛阳铲原是河南洛阳一带盗墓人的专用工具,用以探求墓穴的结构、墓室大小及有无,以利安排盗穴方位、深度。它小巧轻便,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文物勘探的工具,后来也多用于土壤地球化学勘查、地基勘查等。洛阳铲是在木杆的前端套上半管状铲头,靠自然重力或人为加力由地表向地下逐层切割土层,并将铲内保持的土层一层一层取出并做好记录。考古人员通过观察取出土壤的结构来判断其是原生土还是人工填埋土,一旦发现带出的土是经过后期人为扰动的填埋土,就需挖土方至埋土层中,以寻找有无文物、墓穴等,并进行田野考古,使千年文物重见天日。

文物勘探一般要求钻孔间隔1~2米,深4~5米,勘察面积比施工区面积稍大。文物勘探布井是在挖出的地基平面上布置勘探孔,以系统探测地下的文物资源,其主要目的是探测是否有古墓,当然最好能探出不同文化期的民居。文化期是指人类早期历史上大体划分的历史断代,各地文化期名称不同,如中原地区,自下而上有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考古点命名),大约距今7000~8000年到距今5000~6000年之间;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县仰韶考古点命名,又称红陶、彩陶文化,距今5000~6000年。龙山文化,以山东历城龙山镇考古点命名,又称黑陶文化,距今4000~5000年。这些文化层之后即为夏商周历史断代,而毋需用文化层来表达。

2.地基勘探

本节叙述的是民用住房勘探,与大型工程勘探是不同的。大型工程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水库坝址、核电厂、航天发射场等,这类工程规模越大,工程地质精度要求就超高。所以必须从面上基础地质调查入手,首先用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随后用先进的勘察手段,如人工地震法、大地电测量法、航空重力测量、磁法测量、重力剖面测量等手段,以了解地壳结构、岩石分布、深部断裂、隐伏断裂等特征。最后才采用钻探工程,用钻探手段拟打孔、提取岩芯,通过对地下不同岩石做各种岩石或土层的强度测试,如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孔隙度、密度等。总之,从宏观到微观均需做多种物性调查与测试。

一般而言,与大型工程相比,地基勘探仅是一个点上的勘探,虽然像摩天高楼这类宏伟的建筑对地基要求也很严,但也没有必要进行大面积的面状或线状地质调查,直接用钻探拟打孔提取岩芯,然后对相邻地段只打孔,不取岩芯,用放射性、电法、磁法等方法进行测井,所取得的资料与周围已取岩芯钻孔进行对比,即可获得房基各点详细的岩石物性数据。之后按公式计算地基不同部位全部承重数据,求得地基桩柱的密度、深度、柱体直径以及各种力学强度。之后再决定地基类型、结构构造形式、钢筋力学参数及规格、水泥标号等具体设计图。

“高楼万丈平地起”,这个“平地”不是把地面铲平、填平那么简单,而是包含一系列工程步骤、施工顺序,在获取严格的工程数据后,做出严密的工程图件,采取慎重的工程手段,才能保证“平地”符合盖高楼的要求。所以才有了工程地质这一专门学科。住房与地质也就有了直接的联系。

『叁』 基础地质勘探包括哪些

钻探、物探、化探……

『肆』 什么是基础地质数据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公益性基础地质信息,现阶段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回区域地球物理勘查答、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区域海洋地质调查、大洋和极地地质调查,以及地壳深部探测数据等。

『伍』 基础性地质调查包括哪些工作

包括野外地形考察,地质构造考察,岩石类型考察等

『陆』 基础地质研究

(一)地层古生物

新中国成立后,地层古生物科研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50年代中期,云南省地质局的地层古生物组、昆明工学院和昆明地质学校的地史古生物教研室(组),对云南地层古生物的科研和教育起了推动作用。50年代后期,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省博物馆、省石油地质勘探、煤田地质勘探、冶金地质勘探等部门,也相继成立地层古生物组。50年代后期开始,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先后开展1∶100万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60年,省地质厅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出全省21个地史时代的岩相古地理简图,对云南岩相古地理之演化变迁做了概略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中生代红层的划分与对比。50年代末、60年代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相继开展滇中和滇西地区的中生代红层分布区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专题研究,李积光、毛宝森首先在红层中采获大个体化石,衡思清、秦德厚等对滇中中生代煤系及红层进行划分对比;继后,张翼飞等在漾濞县坝注路建立了滇西中生代煤系和红层剖面,1960年初李积光等人在永平县鸳鸯塘采获一批化石,揭开了滇西红层所谓“哑地层”之谜。1966年,在省科委组织下,由省地质局、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和古脊椎动物古人类所联合组成云南中生代红层研究队;到1975—1977年,以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为主,综合各家调研成果,出版了《云南中生代红层》、《云南中生代化石》等专著。在此期间,省地质局第一区调队张翼飞等提出滇西中生代地层划分方案,此方案受到实践的检验,沿用至今。

196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钱方等人在元谋县上那蚌发现“元谋人”(经古地磁测定距今170万年,是国内已知的最早使用工具和火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还在当地发现云南马、水牛、云南水鹿、剑齿象等14种哺乳动物化石。1972年,云南省地质局组织的昆阳群专题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云南中东部元古代昆阳群地层划分及对比》,将昆阳群分为8个组,并提出其区域对比方案。1974年,由云南省地质局主编,昆明地质学校、昆明工学院地质系、云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地质部西南地质研究所参加,编纂成《云南化石图册》(上、下册),书中收集了1968年以前在云南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共655个属、2313个种(其中新属11个,新种299个),包括科、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腕足类、瓣鳃类、腹足类、头足类、三叶虫、介形虫、棘皮动物、笔石、脊椎动物、古植物等门类。1975年,禄丰县文化馆王正举在该县石灰坝采获一枚“人牙”,经省博物馆张兴永鉴定,认为是一古猿牙齿。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二个古猿化石产地。1978年,《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云南分册)由地层表编写组集体完成,地质出版社出版。本书将云南地层区划为4个Ⅰ级区,11个Ⅱ级区,32个Ⅲ级区,12个Ⅳ级区,建立了各区地层系统,地层单位划分到“组”或“段”。同年11月,以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为团长的该组代表团一行7人,参观了晋宁县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省地质科研所罗惠麟、蒋志文介绍了初步研究成果。代表团认为该剖面地层出露良好,应加深研究。1979年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地层分会主席W.齐格勒率该会代表团一行7人,观察了曲靖的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剖面。1980年,在禄丰出土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距今800万年,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事后,陆续发现腊玛古猿头骨、西瓦古猿头骨、带牙齿的上下颌骨、牙齿等多件,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多种。1982年,云南省地质局在昆明市海埂施工“滇科1孔”,此钻井深527.92米,所获取岩心,供与成都地矿所共同研究滇池的沉积、生态、环境变迁等课题之用。1983年5月,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会议,预选了晋宁县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12月表决以2/3通过,被推荐给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审批。同年,省地质科研所吴懋德等完成《昆阳群地层划分对比》,将昆阳群分为三个亚群,在地层层序上,反映出另一种学术观点。1984年,省地质科研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昆阳磷矿矿务局有关科技人员合著的《中国云南晋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总结了1978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是对层型剖面做了详细研究的专著。1985年,省地质科研所方润森、江能人等编写的《云南曲靖地区中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及古生物》,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郭福祥编著的《云南双壳类化石》,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二)区域地质、构造地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些著名的构造地质学派,都用各自的学术观点对云南区域构造做了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黄源、范承钧等,按多旋回构造学说,划分过云南大地构造单元。而最有基础的是,1965年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即昆明幅、下关幅、普洱幅、凭祥幅地质图及说明书中的大地构造划分。根据构造旋回,在云南境内可分扬子准地台(晋宁旋回)、南华准地台(加里东旋回)、藏滇地槽褶皱系(印支旋回)、昆仑-秦岭褶皱系(燕山旋回)4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下又可进一步划分到二、三、四各级,资料比较系统,依据比较扎实。

70年代初,我国卓越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开始在云南省普及,不少地质工作者结合云南地质的实际进行综合研究。1973年,赵剑畏、杨荆舟编制出1∶50万云南构造体系图,1975年撰写出《云南主要构造体系划分及复合关系的初步分析》的科研报告;与此同时,昆明工学院孙家聪、省地震局张俊昌也分别编制了1∶125万和1∶100万全省构造体系图。197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杨开庆等完成了《哀牢山地质构造与超基性岩铬铁矿分布规律的研究》项目。同年,云南省地质局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地质力学”的研究,由区调队王义昭等具体承担其中的《云南省构造体系与矿产分布规律、地震分布规律》的研究项目,于1981年提交了报告。1977年,国际地科联主席杜伦佩率代表团来云南,考察了哀牢山构造剖面和通海地震断裂现场。1979年,何发荣、杨荆舟在青藏高原地质讨论会上发表了地质力学观点的《云南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兼论高原地壳形成机制》一文,对云南地壳演化分了八个主要期次,即造山期、坳陷期、裂谷期、造陆期、陆盆期、高原期、湖盆期、峡谷期。

新全球构造(板块构造)理论传入我国后,1973年,李希勣提出红河断裂带为板块缝合线;王凯元等于1975年、1979年两次撰文对云南古板块进行划分;1979年,段新华根据红柱石、蓝闪石分布,提出哀牢山-藤条河断裂带为古板块缝合线。1978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任治机、蒋家申、苗明元等编制出云南的古板块构造图,探讨铁、锡矿产与板块构造的关系。1982年,范承钧在“三江”成矿远景区划工作中,将云南的板块构造界线归为“二线一谷一沟”,即哀牢山地缝合线、澜沧江地缝合线、昌宁-孟连裂谷、兰坪-思茅堑沟。

(三)岩石、矿物、地球化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大规模展开,云南省境内岩浆岩的研究也逐步深入。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云南省地质局、中国科学院地质所云南工作站等单位,先后对滇西中、酸性岩、基性超基性岩开展了专题研究和区域调查工作。1975年,省地质局组织力量编写出《岩石分类与命名》一书,为全省统一岩石定名和划分提供了准则。1980年,省地质局区调队完成了1∶75万云南省岩浆岩分布图,表示了605个岩体,划分了岩类及时代,有82个岩体有同位素年龄数据;并对火山岩划分出13个喷发期。这是云南省第一轮比较完整、有资料基础的岩浆岩分布图。1985年,谭雪春等完成《滇西斑岩及斑岩铜矿》研究课题;施琳、陈吉琛等在《滇西锡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专题研究中,将滇西花岗岩分为同熔型、重熔型、变质交代型三种成因类型,并讨论了与锡矿成矿的关系。

关于变质岩及其地质体专门性的研究成果有:60年代初期,西南地矿研究所对哀牢山变质带的研究,详细划分了变质岩系,做了原岩恢复工作;1974年,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对哀牢山变质带岩层层序做了初次划分;1975年,省地质局第一区调队综合整理滇西地区变质岩的资料,划分为8个变质带,对每个变质带的岩石特征、变质作用、变质相及矿物组合、变质时代做了探讨;1985年,省地矿局区调队熊家镛等采用当今变质岩石学的理论和方法,编制全省变质岩地质图,划分了Ⅰ级变质带5个,Ⅱ级11个,Ⅲ级21个,并对每一变质单元的相系、相组、变质类型、原岩恢复、变质时期做了系统阐述,确定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埋深变质作用三种类型,其中划分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亚型和低压区域动热变质作用亚型,对变质作用有新的补充和见解。

『柒』 什么是基础性地质工作

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版方面基础信息的地质调查和权研究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和其他专业国土资源调查及有关方面的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

『捌』 基础地质资料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形式上有路线调查和面积性调查两种,早期工作以路线调查为主。

1872~1874年,ф.弗斯托列契甫在调查区南部穷布斯萨依一带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

1889~1890年,Κ.Π.博格达诺维奇在调查区南部考库亚一带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

1909年,格盖林茨在调查区中部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

1914年,格盖德在苏古鲁克—木吉一带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

1941~1942年,卓拉夫在坑希维尔一带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

1945年,H.A.别良耶夫斯基在阿克萨依巴什山北坡进行了1∶100万路线地质调查。

1946年,B.M.西尼村在调查区西部进行过1∶100万路线地质调查。

1952~1953年,前苏联地质保矿部第十三航空地质大队,在喀什西部进行过1∶20万综合性的地质测量,编写了“新疆喀什西北-克孜勒苏河流域1∶20万地质测量及普查工作报告”(俄文),1976年,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在此基础上编译出了“1∶20万喀什地区地质图及说明书”(又名喀什专报),是涉及研究区的第一份系统地质资料。

1956年,地质部十三地质大队在区域南部进行过1∶50万地质调查;同年,新疆冶金局702队在区域东南部进行过1∶20万地质调查。

1958年地质部第十三大队完成《棋盘幅(J-43-ⅩⅩⅢ)西昆仑托赫塔卡鲁姆山脉北坡1∶20万地质测量与普查工作报告》、《昆仑山西北部(J-43-ⅩⅩⅨ、J-43-ⅩⅩⅢ)1∶20万地质测量与普查工作报告》、《克里阳幅(J-43-ⅩⅩⅩ)1∶20万地质测量与普查工作报告》、《西昆仑山北坡1∶20万地质测量与普查工作报告》,涉及本图幅大部分基岩出露区。这是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区内开展的1∶20万正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区内首次开展的面积性、综合性地质调查,对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均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为以后的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后,新疆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先后多次在区内进行了大量的普查和勘探工作。西北煤田地质局156队普查组在1964年对煤田地质作了较详细的工作。

1959年,新疆石油局喀什专题研究队在阿克萨依巴什山北坡进行了1∶20万地质调查。

1961年,新疆地质局喀什大队在调查区西北部进行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1965年,地质部地质研究所根据前人资料,编写出版了喀什幅1∶10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1967年,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在木吉-塔什库尔干一带进行了1∶100万路线地质、矿产调查。

1979年,新疆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根据前人资料编制了新疆超基性岩及铬铁矿报告。

1981年,青藏高原普查一分队沿中巴公路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其成果反映在1982年出版的由姜春发等编著的《昆仑开合构造》一书中。

1982~1983年,新疆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编制了1∶50万西昆仑地区矿产图,对成矿的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论述,对矿床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983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0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1984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了《西昆仑山叶尔羌河上游地区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涉及研究区西南部,对地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划分,初步建立了叶尔羌河上游地区的地层层序,在地层时代厘定方面获取了不少新的古生物化石依据;对岩浆岩、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及矿产也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1985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1∶100万地质矿产调查,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同年,新疆矿产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编制了1∶50万新疆南疆西部矿产图及说明书,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区内矿产分布和形成的时空分布规律,指出了找矿方向。

1986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在研究区西北部萨瓦亚尔顿一带进行了非正规的1∶5万化探异常检查工作。

1987~1991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潘裕生、法国P.Tapponnior等在中国科学院和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资助下开展了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喀什-红旗拉甫路线考察,对该区地质历史及板块构造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91年5月召开了国际讨论会,1992年出版了《喀喇昆仑-昆仑综合科学考察导论》。

1994年,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三分队在研究区中部进行了1∶5万奥依塔克幅(J-43-43-B)、阿克塔什幅(J-43-31-C)区域地质调查,出版了地质报告和地质图,新疆地质第二地质大队完成了《西昆仑西部1∶50万区域化探》,获取了系统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圈定了大量地球化学异常,同年编制了1∶50万找矿远景区划图。

1997年,新疆区调一大队四分队在萨瓦亚尔顿地区开展了1∶5万奥依巴拉、吉根等8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998年,新疆地质调查院第二地质调查所在调查区中部进行了1∶5万坑希维尔南半幅(J43E004011)、克其克托尔北半幅(J43E005011)、喔尔托克幅(J43E005012)、波斯坦铁列克幅(J43E005013)、苏古鲁克幅(J43E006014)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了地质报告、分幅地质图和说明书,其中坑希维尔南半幅、克其克托尔北半幅、喔尔托克幅在本次工作区内。

1998~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调查区进行了1∶100万航磁测量,覆盖了区内大部分面积。

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调查区进行了1∶25万航空遥感地质解译工作,提交了1∶25万遥感解译地质图说明书。克克吐鲁幅、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幅、塔什库尔干塔库尔干、塔什库尔干幅、英吉沙县幅、艾提开尔丁萨依幅、恰哈幅、康西瓦幅、阿克萨依湖幅、岔路口幅、神仙湾幅、麻扎幅都在研究区范围之内。

2004~2005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研究区进行了1∶25万艾提开尔丁萨依幅、英吉沙幅、叶城县幅、克克吐鲁幅、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幅、塔什库尔干塔库尔干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了各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二、区域物化探资料

1958年新疆地质局第一区调大队在西昆仑地区进行了1∶20万放射性元素顺便普查工作。提交了1957年西北昆仑区1∶20万放射性元素顺便普查报告(J-43-30的一部分)、1957年昆仑山西北部1∶20万放射性元素顺便普查地质报告(J-43-29北部、J-43-23南部)、1957年西昆仑托赫塔卡鲁姆山脉北端1∶20万放射性元素顺便普查报告(J-43-23)。

1953年中苏石油公司喀什物理探勘大队在塔里木西北坡做1∶20万重力测量,提交了1953年塔里木西北坡重力工作总结报告。

1989年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新疆阿克陶县木吉西南部进行了区域化探扫面工作,提交了新疆阿克陶县木吉西南区域化探扫面成果报告。

三、区域矿产调查资料

矿产勘查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发现和落实了一批矿产地,为其后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主要在霍什布拉克一带开展工作,进行群众报矿、踏勘和路线地质找矿,工作粗略而简单。冶金工业部新疆有色金属702队在霍什布拉克区域进行了铜矿检查,分别提交了霍什布拉克区域1∶20万路线找矿工作报告、【新疆叶城县】1957年叶城检查组叶城南部1∶20万路线找矿工作报告。

新疆地质局753队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莎车凹地喀什地区莎车、叶城区等工作,提交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莎车凹地喀什地区莎车、叶城区石油普查地质报告1∶20万。

1960年新疆地质局和田地质大队,对康赛音—卡尔赛一带进行1∶20万路线地质简测及矿点检查,提交了【民丰县】1960年在康赛音—卡尔赛一带进行1∶20万路线地质简测及矿点检查报告。

1955年苏联地质十三号航空地质勘测队,对喀什噶尔西北部进行1∶20万普查测量工作,提交了喀什噶尔西北部1∶20万比例尺的普查测量工作报告。

1958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对莎车—皮山一带进行1∶20万地质普查工作,提交了石油工业部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莎车—皮山地质普查总结报告比例尺1∶20万。

1956年地质部新疆第13大队,对新疆昆仑山西北部进行1∶20万踏勘性地质测量工作,提交了新疆昆仑山西北部进行比例尺1∶20万踏勘性地质测量工作报告【J-43-17、23的部分地区】。

1958年新疆地质局13大队第5中队,对新疆昆仑山西北部进行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及普查找矿工作,提交了1957年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测量及普查找矿工作报告【J-43-23】。

1958年新疆第13大队8中队,对新疆昆仑山西北坡进行1∶20万地质测量和普查工作,提交了1957年昆仑山西北坡进行1∶20万比例尺地质测量和普查工作报告【J-43-23、24、30】。

1989年新疆地矿局第1区调大队,提交了克孜勒幅J-43-17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

『玖』 什么是基础地质项目

基础地质是相对于生产项目(直接见经济效益的项目)而言的,比如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研究等项目

『拾』 基础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基础》涵盖了地质学科中主要基础学科(动力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版、地史古生学)权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重要理论。课程基本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一)地球的一般特征及物质组成;(二)各种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和产物;(三)地球和生物演化历史及各地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面对与地学有关的专业,如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开发工程、岩土工程、测绘工程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第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这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