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概况包括什么
『壹』 区域地质概况
一、地层
丽水市属华南地层区,主要分布有前寒武系、古生界变质岩及中生界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及大面积第四系地层。
(1)前寒武系八都群变质岩:自下而上分为汤源组、堑头组、张岩组、泗源组、大岩山组,是一套混合岩化片麻岩为主,夹有片岩、变粒岩层的变质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龙泉、遂昌及松阳部分地域。
(2)前寒武系龙泉群变质岩:自下而上分为万山组、青坑组、南弄组,是一套片岩为主,夹有变粒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的浅变质岩系地层。零星分布于龙泉城南青坑—查田一带及松阳玉岩、里庄局部地段。
(3)古生界鹤溪群变质岩:主要由变质砂岩、大理岩及千枚岩、片岩等组成。零星出露于景宁鹤溪包山、赤木山及青田芝溪头等地。
(4)侏罗系:可分为三套:下统枫坪组陆相沉积岩、中统毛弄组陆相沉积岩及上统磨石山群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侏罗系下统枫坪组分布于龙泉花桥、松阳枫坪等地。该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岩性以含砾石英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薄煤层。侏罗系中统毛弄组零星出露于松阳毛弄、小槎、内陈,云和杨家山、陈源头,莲都朱村,青田陈村洋及龙泉宝剑。该组为一套含山火岩的陆相含煤沉积地层,岩性由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凝灰岩及薄煤层组成。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群可分为六个岩性段,自下而上分别为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九里坪组和祝村组,是一套岩性复杂的火山碎屑岩,分布极广。
(5)白垩系:分为上下两统:下白垩统包括馆头组、朝川组,上白垩统包括塘上组、赖家组。通常分布于一些构造盆地中,岩性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砂砾岩、凝灰岩等。
(6)第四系:丽水市第四系发育主要受地貌、新构造运动控制,多以冲积、洪积为主的陆相沉积地层展布于沟谷盆地与山间盆地中,沉积厚度不大。
二、岩浆岩
丽水市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为剧烈,早期以喷发作用为主,形成大面积火山岩;晚期以侵入作用为主,以各类侵入岩体广泛分布、多期次为特征,次火山岩也较发育。
侵入岩:各类侵入岩体有100多个,以酸性、中酸性岩类为主,其次为中性或偏碱性岩类,个别基性-超基性岩。出露面积最大的是缙云前村钾长花岗岩体达200平方公里,龙泉溪头、遂昌社后等10个岩体出露面积20~70平方公里,一般岩体出露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下。
火山岩:大面积广布于侏罗系、白垩系中,厚度大,岩性复杂,可分为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次火山岩类。
三、构造
丽水市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位于丽水-宁波隆起南段的龙泉-遂昌断隆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南东侧,丽(水)-宁(波)深大断裂穿过丽水市区。
本市地质构造断裂发育,褶皱构造不明显。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北西向断裂,构成本区的基本框架。
北东向构造带:由北东向变质岩基底断块隆起和一系列北东向压性断裂组成,主要有遂昌县昌裘至上定断裂,遂昌县城至大柘构造带,松阳县高亭至里庄构造带,庆元县竹口至龙泉断裂,龙泉市至缙云新建构造带,庆元县至青田海口构造带。
北北东向构造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及受它制约的北北东向白垩系构造盆地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东构造带,遂昌根竹口至龙泉市大桂溪断裂带,云和县大岭头至庆元县中村断裂带,丽水市至景宁县构造带。
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遂昌县关塘至龙泉市安仁至景宁县白鹤断裂带,松阳县古市至景宁县渤海构造带,青田县海溪至石平川断裂带。
南北向构造带:如青田县境内吴岸至湖边断裂带。
『贰』 地质概况
10. 2. 1 地层
荆各庄井田隶属开平煤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煤田古生代地层广泛分布,上部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岩系,各系、统间多以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表 10. 2) 。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上覆第四系冲积层。含煤地层基底为中奥陶世灰岩,含煤地层层组划分为: 唐山组、开平组、赵各庄组、大苗庄组及唐家庄组 5 段地层。
10. 2. 2 煤层
井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在各组地层中的分布见表 10. 3。井田煤系主要由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组成,煤系总厚度约 450m,共含大小煤层十九层,煤层总厚度约 25. 3m,含煤系数为 5. 7%。其中可采煤层共 4 层,即 9 煤、12- 1煤、11 煤、9 煤,各煤层间距分别为 18. 4m,17. 1m,4. 5m,可采含煤系数 3. 6%。可采煤层集中在赵各庄组和大苗庄组。
表 10. 2 区域地层表
注: 据 2001 全国地层委员会和 2004 国际地层委员会发布的时代划分方案,石炭纪二分,二叠纪三分,但为了与矿上其他资料吻合方便起见,本次仍沿用旧的时代划分方案。
表 10. 3 各煤层在地层中的分布表
其中 9 煤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大苗庄组,埋藏深度 -135 ~458m,是下伏 3 个煤层的解放煤层,平均厚度 7. 5m。全区发育稳定,为矿井的主要可采煤层,对全矿井的产量、煤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企业生存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本书将考虑 9煤顶板的突水情况。
9 煤层顶板条件分析: 9 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泥岩互层。距煤层 2. 0m 以上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 俗称白砂矸) ,层厚 0 ~ 18. 2m,高岭土胶结,岩性松软,易风化冒落,遇水膨胀呈泥状,难以控制,是采掘施工顶板管理的一大难题。Ⅴ含水层覆盖于 9 煤层之上,二者间距 44. 3 ~79. 4m。对井田内 9 煤层顶板资料( 见表 10. 4) 统计分析,发生两次较大突水事故的南翼采区,9 煤层至Ⅴ含水层间距最小,采高 2. 8m 时导水裂隙就已经沟通了Ⅴ含水层。直接顶板 15. 4m 厚的白砂矸也是造成顶板冒落失控而突水的因素之一。东翼二采区及深部采区都有与之相近的顶板条件和突水可能性,而西翼采区顶板白砂矸较薄且不稳定,Ⅴ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受水威胁程度相对较低。
表 10. 4 9 煤顶板特征
10.2.3 矿井构造
井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
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南北长约3.5km,东西宽约3.4km,北端闭合,南端开放,其轮廓恰似一个直径3.5km的亚圆形,面积约9km2。断裂构造和褶曲是井田内的主要构造形式,并由此造成含煤地层的产状起伏变化、节理裂隙纵横发育。根据井田内各区段构造特征的差异,可将井田划分为3个构造块段(图10.2)。
西翼块段:本块段西部和北部至基岩露头线,东部至F5断层及荆各庄向斜轴线位置,南部至F3断层。南北长3500m,东西宽500~900m,包括西一采区、西二采区和二水平轴西采区。块段内地层由东向西逐渐变陡,倾角15°~55°,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且多数为冲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为大于45°,正断层少见。断层走向主要为NNE向,为井田内构造最复杂的地段。
图10.2 井田构造略图
东翼块段:其范围西至井田向斜轴线,北至F16断层及7号剖面线,南至F3断层,包括东翼采区及二水平轴东采区。东西长2500m,南北宽1500m。区内地层产状一般较为平坦,倾角多在15°以下,以断裂构造为主,且多为正断层。断层面倾角多在60°以上,逆断层以逆掩断层形式多见,断层面倾角常常小于45°,断层走向呈NW向或NNW向。
中南块段:其范围西至西翼块段,北至基岩风化带,东南至东翼块段。东西长1500m,南北宽1000m。区内地层产状平缓,倾角0°~15°,NW向的正断层较为发育,构造复杂程度介于西翼块段和东翼块段之间。
10.2.3.1 主要褶曲构造
荆各庄矿井田自身即为一个盆状向斜,向斜轴线偏居西侧,近南北延伸,中部略向西呈弧形弯曲,并向南偏东倾伏,倾伏角约5°~6°。向斜轴线西侧地层产状急陡,而东侧则较为舒缓,同时向斜边缘较中部地层产状陡。这种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井田不同区域断裂构造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在井田东部有一舒缓横向褶皱,轴线方向N43°E,长700m,宽300m,两翼倾角5°~10°。
在井田中南部有一小型背斜,轴线方向N40°E,长600m以上。背斜西部一翼产状较陡,倾角25°~60°;东部则地层较舒缓,倾角15°~25°。背斜脊部张性断裂非常发育,同时煤岩层均有拉伸变薄现象,2095,2097,2099,2020S泄水巷等工程对其均有控制。
10.2.3.2 主要断层构造
荆各庄矿区断裂构造复杂,井田内主要断层有:
(1)F1~F3断层组:这是3条密集平行排列的逆断层,位于井田南部,构成了井田的天然边界。三者均为逆掩断层,走向35°~60°,倾角南东,断层面倾角35°~46°,累计落差70~145m,延伸长度3500m。这组断层在地质及水文地质方面对井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断层带附近地层被断褶得错综复杂,支离破碎,其两侧延续到相当范围,裂隙节理丛生,使地层具有强充水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上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使邻近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该断层主要由4条地质剖面和15个地面钻孔控制,其防水煤柱范围内仍是井巷工程禁区。
(2)F16正断层:位于井田中部,是井田内极为重要的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倾角55°~78°,最大落差35m,延伸长度达1100余m。该断层不仅落差大,而且断层破碎带宽,局部达0.1~1.1m,因此曾一度具有很强的充水性,给延深工程的施工带来许多困难。通过延深工程2020S泄水巷、2090探巷、2095、1320、1119等井巷工程控制,该断层的展布延伸与落差变化已基本清楚。F16断层是轴东采区与南翼采区、东翼采区与南翼采区的天然界线。
(3)F26正断层:位于井田中部,F16断层南侧,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倾角65°,落差8~30m。由于其走向与F16基本一致而倾向相反,因此在两断层间形成了较大的地堑构造。F26断层延伸长度500m,主要控制工程有2020E、2049、2020W、2020S泄水巷、2090及钻孔荆放3。
(4)FE9正断层:位于井田东翼的西南端并向轴东采区延伸,走向近东西,倾角45°~75°,最大落差10m,延伸长度950m。断层面平直,断层上盘或下盘有煤层拉薄现象。控制工程主要有2097、2095、1391、1392、1393、荆14孔。
(5)F19逆断层:位于井田西一采区,走向呈NNE向,倾角38°~70°,最大落差28m,延伸长度500m以上。断层带宽0.3~0.5m,为泥质充填,断层面擦痕明显,两盘牵引现象明显,使煤岩层倾角变化较大,最大可达50°以上。断层落差向深部有增大趋势,控制工程有1294、1292、1210、1214。井田内东翼及南翼以正断层为主,轴东采区的构造特征与东翼及南翼的构造情况比较相似。通过分析发现东翼及南翼断层大部分为NW-SE向的正断层,少数为NE向的逆断层。其断层分布具有一定的等距性,从北到南为由简单至复杂间隔分布。西翼采区以逆断层为主,走向大多为NE-NEE向,同样以断层组的形式出现,大部分为雁列式的逆断层,但断层组之间无等距性规律。
『叁』 地质概况
A 地层
剖面跨扬子陆块北缘和大别造山带。其中大别造山带主要为形成于古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中期的一套中深—浅变质岩地层。
扬子陆块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其北部基底具有双层结构。其古、中元古界董岭岩群下部片麻岩段,代表区内结晶基底;上部片岩段,代表褶皱基底。震旦系至三叠系陆块组成盖层,震旦系主要为陆相砂泥质及冰川砂泥质沉积岩,后期发育浅海相—海相—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局部夹有含煤地层,其间由于加里东运动,造成中下泥盆统缺失,上泥盆统为滨海相—陆相的砂页岩系。中三叠世后期的印支运动结束了扬子地块的海相沉积史,并使此前的盖层和部分具有一定塑性的变质基底发生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在褶皱冲断构造前缘形成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沉积陆相碎屑岩和发育有中酸性火山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造成一系列内陆断陷盆地,沉积中性、中基性火山岩及紫红色的碎屑岩。晚白垩世至古近-新世纪以河湖相杂色碎屑岩沉积为主,局部伴有基性岩的喷发与侵入。
B 构造
测区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发展与演化,经历了陆-陆碰撞造山期(T2—J2)及陆内变形期(J3—E)两大阶段。陆内变形期又分为应力转换期(J3—K1)和断陷期(K2—E)。构造单元划分见表1。
图1 剖面位置图
表1 构造单元划分表
图2 断陷期断隆、断盆分布图
『肆』 什么叫地质状况地质状况分哪几种
世界上有的中国基本上都有,比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砖红壤,东北的黑钙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红色,适合马尾松的生长,北方的土壤(东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机质,土质呈黑色,而广大的西北和黄土高原缺少植被保护,土质贫瘠,显黄色或棕黄色)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伍』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处于全国三大地形阶梯的第二阶梯之上。盆地四周被山地环绕,南为秦岭,北是阴山,东为吕梁山,西是贺兰山—六盘山。盆地主体由北部的沙漠高原和南部黄土高原构成,地势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局部地区起伏较大;盆地北部的东胜—盐池梁,海拔1500m左右,中部的白于山和东南部的子午岭,海拔1500~1800m,构成盆地内部的地表分水岭。沙漠高原上分布着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以及剥蚀丘陵,海拔1100~1500m,地形起伏相对较小。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切割强烈、地形支离破碎,海拔1000~1700m。覆盖厚度多在100~300m。盆地周围山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分布着3个较大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即渭河盆地、河套盆地和银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貌可划分为山地、断陷盆地、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4大地貌类型。大致以中部的白于山地表分水岭(长城沿线)为界,鄂尔多斯盆地可分为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北部沙漠高原是盆地内最主要的地貌单元之一,面积9.82×104km2,包括摩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及西部边缘地带,同时还包括展布于上述地貌单元之间的剥蚀基岩丘陵台地;其西北部以流动沙丘为主,东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南部黄土高原是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达14.45×104km2。断陷盆地包括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区和关中平原等,面积为5.08×104km2。鄂尔多斯盆四周的山地面积为758×104km2,山地以中山宽谷山地为主,如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吕梁山,盆地内部山地包括渭北北山、黄龙山。
二、水文、气象
鄂尔多斯盆地属欧亚大陆东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降水少、蒸发强烈,气温和降水量季节 性变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700mm。自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递减。南部秦岭北坡降水量大于700mm,渭河盆地约600mm;向西北到呼和浩特—东胜—靖边—环县海原一线减至约400mm,乌拉特前旗、灵武、银川、中宁一带降至约200mm,河套西部的乌海、磴口地区约150mm。降水量年内变化大,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愈向北该比例愈大;7~8月降水量最大,且多为暴雨。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反,白东南向西北递增。多年平均蒸发量一般1000~3500mm。在晋西、陕北和陇东地区蒸发量在1500~2000mm;宁南同心、陕北靖边和内蒙古地区蒸发量在2000~3500mm,其中西北部桌子山一带多大于3000mm。
鄂尔多斯盆地除沙漠高原中部的内流区外,均属黄河水系。黄河呈“几”字形在青铜峡附近流入本区,先向北纳入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在磴口折向东,形成宽广的河套平原,并纳入季节 性的摩林河以及源自东胜梁的毛丕拉孔沟、卜乌色太沟、思刺河、西柳沟、罕台川、吃什杭川等支沟;然后由托克托至龙门,黄河流经晋陕峡谷段,纳入众多的一级支流。龙门以下,黄河进入汾渭断陷盆地,河床平缓开阔,先后汇合汾河、渭河等黄河的大支流后由潼关向东流出区外。区内黄河全长1722km,汇水面积374725km2。
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总体上是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最终排泄基准面。在不同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比较复杂。在银北和后套平原,黄河都是一岸补给地下水,另一岸可能存在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的汇入。在银南和前套平原,两岸地下水均向黄河排泄,丰水期河水也可补给地下水;晋陕峡谷段,黄河主要接受两岸地下水(主要为岩溶地下水)补给,局部地段黄河水也可补给岩溶地下水,如河曲和禹门口等河段,河水(包括水库水)对岩溶地下水有明显的补给作用,傍河水源地的可采资源量中河水补给占较大比例。
黄河支流。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横贯关中盆地中部,长502km。其北岸支流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以泾河和洛河最大。在黄河晋陕峡谷段还发育有众多的黄河一级支流,西侧有黄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和云岩河等。东侧有浑河、偏关河、岗漪河、湫水河、三川河、听水河等。北部沙漠高原还分布着内流水系。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分布有众多的湖(淖),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区内存在各类水体1299个,水域总面积为1872km2。鄂尔多斯盆地还分布自许多著名的大泉。其中,岩溶大泉主要有盆地东缘吕梁山西麓的天桥泉、柳林泉、盆地南缘的粪泉、处女泉、袁家坡泉、温汤泉、筛珠洞泉、东王泉;盆地西缘水沟泉、千里沟泉、拉僧庙泉、太阳泉、蒙城泉和郑家大泉。碎屑岩裂隙水大泉主要出露在侏罗系延安组煤系烧变岩空洞中,如青草界泉、榆阳泉。
三、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一走向南北东缓西陡的中生代不对称向斜盆地,四周分别被阴山、秦岭、贺兰山、盘山、吕梁山等山系围限。盆地边界为断裂构成,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带),西部为桌子山平凉断裂带,南部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东部为离石断裂,鄂尔多斯盆地与山系之间发育有河套盆地(北缘)、银川地堑(西缘)、渭河地堑(南缘)、山西地堑(东缘)。
鄂尔多斯盆地自下向上总体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少量碎屑岩、石炭系-侏罗系含煤碎屑岩系和白垩系碎屑岩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组成,其中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黄土砂层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含水岩系。
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中新元古界浅变质沉积火山岩组成,主要出露于盆地周边造山带和构造隆起区,盆地内部深埋于地下。
盆地本部由伊盟隆起、伊陕斜坡、天环坳陷三部分组成,具有整体上升或沉降、斜坡平缓、构造简单微弱、地层水平、接触关系平和的构造特点。伊盟隆起,北以黄河断裂与河套断陷相隔,南与伊陕斜坡、天环坳陷相接,西与西缘逆冲带为邻,东连晋西挠褶带。伊盟隆起从古生代开始就常以陆地面貌出现,并与中央古陆时分时合,共同影响着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与发展,控制着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沉积。其基底起伏较大、埋深小。盖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及中生界,厚度一般小于千米,顶部仅数百米,甚至局部裸露变质岩。盖层由南向北超覆、减薄甚至尖灭,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为三叠系和侏罗系。天环向斜位于盆地西部呈南北向带状展布。西以磴口-平凉断裂与四缘逆冲带相邻,东与伊陕斜坡过渡,北抵伊盟隆起,南达渭北断褶带.天环向斜在古生代表现为西倾斜坡,晚三叠世开始坳陷,侏罗纪—早白垩世坳陷继续发展,并向东偏移。晚白垩世—新生代受西部的挤压使下白垩统形成现今西翼陡、东翼缓,轴部相对平坦,北部未封闭,地层保存较全的不对称向斜构造。伊陕斜坡又称陕北斜坡,位于盆地中东部早南北向矩形,介于伊盟隆起以南、渭北断褶带以北、晋西挠褶带以西,向西过渡为天环坳陷。北部与伊盟隆起呈北北东向交接,交接处形成红海子凹陷。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早期,该区一度为隆起区,晚寒武世、早中奥陶世接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该区沉降,接受陆相沉积。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导致山西地块上隆将盆地东部掀起,转变成一个向西倾的平缓单斜,区域构造也从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陕北斜坡开始形成,早白垩世之后到第四纪逐渐定型成现今的构造形态。
盆地周边构造带。西缘冲断带位于贺兰山-六盘山褶皱带以东,天环坳陷以西,北起内蒙古磴口,南抵陕西宝鸡一带,长约600km,东西宽30~80km。构造带处于我国北方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交接部位,相对于盆地内部是一个构造活跃区域。西缘冲断带具沿走向分段、沿倾斜方向分带的特征。渭北断褶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两起千阳与天环坳陷相连,东经永寿、铜川、黄龙至宜川,北与陕北斜坡毗邻,东与晋西挠褶相接,南沿渭北北山及万斛山山前断裂与渭河断陷紧邻,呈向南弧形突出的北东向带状延伸。在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为一南倾斜坡,至中生代燕山期形成隆起,新生代渭河盆地断陷下沉,渭北呈一微向南东倾斜的阶梯状斜坡,断裂活动将该区切割成断阶及小型地堑和地垒。晋西挠褶带东以离石大断裂与吕梁隆起相隔,向西过渡为陕北斜坡,北起准格尔南至宁乡。在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有较薄的沉积。晚侏罗世升起与华北地台分离,燕山运动使吕梁山上升并向西推挤,加之基底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以短轴背斜为特征的褶皱带,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
『陆』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疏勒河流域是一个山地与平原相间分布的地区。南部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脉,其间为山间河谷盆地,中部为走廊平原及走廊内部山地,北部为北山山地。疏勒河流域在地貌类型上可划分为4个大的地貌单元:侵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南部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区;构造剥蚀地貌,北山及走廊山脉皆属之;堆积地貌,分布于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平原;风成地貌,包括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主要包括库姆塔格沙漠和鸣沙山沙漠及走廊内部部分沙地。风蚀地貌分布于敦煌魔鬼城一带。
二、水文、气象
疏勒河流域主要地表水系有赤金河、疏勒河、榆林河、党河等主要河流,均源于南部祁连山,山地终年积雪,发育现代冰川,流域含冰川639条,冰川储量为333.46×108m3,面积达589.64km2,为河西三大流域之首。高山固体冰川及丰富的降水为这些河流提供了水源,形成中、下游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径流资源。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15.912×108m3。疏勒河为本区最大的河流,源自海拔四千余米的大雪山。冰川融水汇合降水及地下水形成山区径流,经昌马堡多年平均径流量27.11m3/s,出山口后散流于昌马洪积扇,至前缘汇泉水向西经双塔堡入安西盆地至哈拉诺尔,向东北入花海盆地至干海子。榆林河流经上游石包城盆地时,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至蘑菇台处大部分径流由地下水组成,冰川融水仅占5.9%。赤金河属石油河下游。1988年疏花干渠修建后从疏勒河引入水量0.2×108m3/a,2004年引水量已达0.7×108m3/a,入花海径流量已达1.12×108m3/a。党河是疏勒河的主要支流,于肃北党城湾出祁连山。历史上曾于安西西湖—敦煌北湖一带汇入疏勒河。1978年党河水库修建后,敦煌以北基本断流,大部分河水被引入灌区,灌溉敦煌绿洲。
疏勒河流域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跨越了3个不同类型的气候区,南部为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区,西部为河西暖温带干旱区,北部为河西冷温带干旱区。本区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综合影响的特点。河西地区的气象条件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年降水量150~500mm,蒸发量1300~1700mm,年均气温0~4℃;中部走廊平原年降水量50~250mm,蒸发量2200~2800mm,年均气温6~8℃。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山区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平原区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年降水Cv值由河源区的0.18~0.21逐渐增大为出山口(或山前)的0.35~0.38,走廊平原的0.37~0.45。随着海拔的增高,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而蒸发量呈减少、气温呈降低的特征。
三、地质、构造
疏勒河流域处在几个构造体系交接复合部位,前第四系在南山系几乎缺失古生界,北山系主要由奥陶系-志留系及海西期花岗岩组成。古生界及前古生界、中生界及古近系、新近系、侵入岩均有出露。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流域三大构造盆地,其间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系物质,其特征是从山前到平原,从南盆地到北盆地,沉积物由冰水→冲洪积→冲积→冲湖积→湖积相变化。下更新统(Qp1)、中更新统(Qp2)、上更新统(Qp3)、全新统(Qh)分布广泛。
疏勒河流域自南而北跨越祁连山褶皱系、塔里木地台、天山褶皱系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祁连中间隆起带、北祁连地槽褶皱带、阿尔金断隆、走廊过渡带、敦煌地轴、北山地向斜褶皱带、明水中间隆起带、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8个二级构造单元。各二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乌兰大坂隆起、陶莱南山-大通山复背斜、妖魔山-毛毛山复向斜、北祁连西部中间隆起、陶莱南山-马雅山复向斜、酒泉-民乐坳陷、肃北断陷束、安西新坳陷、三危山拱断束、西碱泉拱断束、公婆泉复向斜、马鬃山复背斜、音凹峡复向斜、红石山复向斜、黑鹰山复背斜15个次级构造单元。
各构造单元之间均发育北西、北北西和近东西向的深大断裂(或断层带),主要有明水中间隆起带北侧深断裂、星星峡-石板井深断裂、敦煌地轴北侧深断裂、阿尔金山北缘深断裂、祁连山北缘大断裂、祁连山中间隆起带北侧深断裂、三危山北侧大断裂。这些深大断裂多数属压扭性逆掩断裂。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控制,这些深大断裂往往伴生有数量繁多、规模不等的次级和更次一级断裂构造,一般与主构造断裂呈小角度斜交或基本平行发育分布,长度20~100km,最短仅40~100m,最长150km左右,断层深度数百至数千米。主、次断裂所组成的构造带,对现今的地貌-构造格局乃至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赋存和运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奠定了流域内3个大地构造轮廓,即南部的祁连山地槽褶皱和阿尔金山断块,北部的北山(马鬃山)断块,中部的断陷盆地。
走廊平原是新生代以来的沉降盆地,其间堆积了巨厚的陆源半胶结-松散的山麓相、河湖相物质。总的来说,玉踏、安敦、花海等盆地边界均受区域断裂和构造隆起控制,底界以上新统(N2)-下更新统(Qp1)为主,但各盆地第四系厚度、底界形态、边界类型各具特色。
『柒』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西辽河平原位于东北平原西南部,北与松嫩平原相邻,西界为大兴安岭南段东麓,南连辽西山丘,东与辽河平原相邻;东西长504.35km,南北宽327.50km,呈不规则形状,总面积为8.77×104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4'~125°01',北纬42°00'~45°00'。
地势总体趋势为东西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态势。工作区东北部为松辽平原与松嫩平原的分水岭,海拔高程为170~350m。工作区西南及南部为燕山山地及辽河河谷平原,燕山山地由低山丘陵及黄土丘陵组成,海拔高程为300~1000m,地面坡角5°~20°;辽河河谷平原海拔高程一般为70~110m。在平原区范围内地势表现为西高东低,自西向东缓倾斜。
二、水文、气象
本区属辽河水系,可分为两大区域,即辽河上游区域和辽河中游区域。以两区域间的分水岭为界,东、西辽河汇合处以北为上游区域,以南为中游区域。上游区域的水系有西辽河和东辽河,其中西辽河流域占主体,其支流主要有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仁河、教来河、新开河、孟克河等;辽河中游水系主要有招苏太河、秀水河、拉马河、清河、柳河等。西辽河台河口站多年平均径流量3.643×108m3/a。
本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明显,表现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少雪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1199~2200mm,以4、5、6三个月的蒸发量最大,占全年总蒸发量的45%~50%;多年平均气温5~6℃,风速平均4.0m/s,多为北风及西北风。
三、地质、构造
按槽台观点,本区以赤峰—开原东西向深断裂为界,北部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即称为松辽坳陷,南部属华北地台区(法库断隆)。北部地槽区,加里东—华力西期运动,使地槽频繁升降运动,接受了以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正常碎屑为主、火山碎屑为辅的沉积,并伴有多期褶皱变形和各类岩浆侵入。晚二叠世,上述华北北部大陆边缘的南北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即陆内板块,以西拉木伦河东西向断裂为拼合带,发生俯冲对接。中生代受滨太平洋构造影响,沿大兴安岭北东向构造,有大量各类岩浆喷发和侵入,形成侏罗-白垩纪火山-岩浆构造带。燕山运动发生断陷,沉积侏罗纪含煤小盆地,白垩纪发生坳陷,沉积巨厚白垩纪的地层。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处于上升阶段,从古近纪到第四纪早更新世,多数地区缺失古近-新近系沉积,使少数地区有基性岩浆喷溢。中更新世初期盆地继续下降,接受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冲、洪沉积物。南部地台区由中太古代结晶基底和中晚元古代沉积盖层及古、中、新生代地层组成,因处于原称的新华夏系构造带和阴山东西向构造带之交接部位,故后期断陷沉积、火山活动、褶皱、断裂活动等地质事件活动频繁。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按级别分为深断裂、大断裂及次级断裂,深断裂有赤峰—开原东西向深断裂(槽台界线)、西拉木伦断裂及松辽盆地边界断裂,大断裂有平庄-开鲁(老哈河)断裂,八里罕-嫩江深断裂、凌源-北票-沙河岩石圈断裂、威远堡-盘山断裂带等,次级断裂十分发育。
区内前第四纪地层由太古宇至中生界均有出露。第四纪早更新世初期,区外西北部、东南部山谷冰川活动,巨大融冰水流汇入工作区内,沉积了一系列冰水沉积物,多为灰白色砂砾石、中粗砂、细砂、亚粘土。中更新世区内仍以较大的沉降运动为主,沉积了中更新统大青沟组百余米厚的河湖相沉积,岩性为淤泥质亚粘土、粘土、粉砂、细砂等;在平原区西南部向东北部具有由河相沉积为主过渡为湖相沉积为主的一套河湖相沉积的变化规律,即砂层逐渐变薄,颗粒变细,黏性土增厚的变化规律。上更新世初,区内仍小幅下降,普遍接受了上更新统顾乡屯组河流冲积相沉积,少数地方夹有河湖相沉积;岩性为黄土状亚砂土,黏性稍大,大孔隙,还有粉细砂等。全新世初期,地壳处在继续上升和相对稳定状态,使上更新统堆积物连续遭受剥蚀,特别是河流的侵蚀和风沙作用影响,形成了近代风积沙和冲积、湖积的砂性土、黏性土,中后期阶段处于小幅度缓慢下降,并接受了全新统薄层的砂性土、黏性土堆积。
『捌』 实习区地质现象概述有哪些
了解和掌握实习区域的区域地质概况之后,接下来将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准备工作。按照野外作业的规定,实习用品包括:“野簿”(野外工作簿)、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地质包、三角尺、量角器、铅笔、绘图笔和橡皮等。一般要求5~6个人分为一组,成员中要根据身体状况合理搭配。女同志不能集中于一组,这样便于野外工作中互相帮助,除野外实习工具外,也要根据实习的季节,实习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等情况,做好生活用品的准备。如夏季多蚊虫,可以考虑携带蚊帐,野外工作主要靠步行,为方便于行走应携带运动鞋和野外工作服及洗漱用品,同时准备一些常用药品,感冒药、晕车药、正骨水、创可贴、蛇毒药、清凉油或风油精和消炎药等,以备途中可能发生的常见疾病。
A.基岩海岸海蚀地貌特征在实习区内,海岸的基岩为花岗质岩石。据地质学者研究,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是属于岩浆作用类型,在新太古代花岗岩遭到晚期岩脉的侵入,后期又遭到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的改造。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还有黑云母、角闪石等。其颜色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其构造呈块状,在岩石中可以见到暗色片麻岩和角闪岩等包体,并普遍发育着后来侵入的浅色伟晶岩脉和石英脉。这些是实习区海岸基岩的岩石学特征。
在海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海岸岩石呈现出各种形态,并伴有因坍塌而成的破碎的礁石。这些都是由于海岸波浪运动而形成的海蚀作用的特征。当我们站在海边,看着海浪由远及近,一排排地向岸边推进,海浪击打到岩石上,飞溅起白色的浪花,令人心潮随之起伏,激动不已。这种现象就是海岸的波浪运动,久而久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海浪就雕琢了海岸千奇百怪的模样,这种现象就是海蚀作用的结果。
基岩海岸的波浪一般都是拍岸浪的形式。由远及近,波浪的形态从对称、波高低、波峰线不连续,逐渐过渡到不对称、波高增大、波长减小、波峰线连续的波形,最后与海岸的岩石相撞形成惊涛骇浪,这就是拍岸浪。实习老师告诉我,拍岸浪使波浪的能量瞬间消耗在被撞击的岩石上,使岩石遭到破坏。这种形式一次次地反复,无休止地运动,由此形成了各种海蚀地貌。
我问实习老师,海浪的运动形成海蚀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侵蚀的海岸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形状各异的形态呢?她笑着看了看我,眼神中带有可以察觉到的欣慰。她告诉我,基岩海岸被侵蚀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波浪的能量逐渐消耗于被侵蚀岩石的过程。在拍岸浪的长期作用下,基岩被不断地冲刷,拍打而出现碎裂,逐渐形成了海蚀凹槽和海蚀沟等海蚀地貌。海蚀凹槽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凹槽上部的岩石缺少了支撑的基础,重力失去了稳定性,最终造成岩石的崩塌,这就形成了比较陡直的海蚀崖。拍岸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无休止地运动着,海蚀作用也不间断地进行,这就会形成新的海蚀凹槽,海蚀凹槽不断地扩大,则又形成新的海蚀崖。这种作用的结果,造成海蚀崖朝着陆地的方向不断地节节后退,陆地前方的海岸带宽度则不断地增大,由此形成了一个微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波切台。随着波切台的不断拓宽,前进的波浪在到达海蚀崖之前,它的能量也就被逐渐消耗掉,直至波浪没有足够的能量破坏海蚀崖的基底时,就不会再出现新的海蚀凹槽,最后波浪对基岩海岸的侵蚀作用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在这个平衡状态没有到来之前的海蚀作用的全过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海蚀地貌。比较常见的有:海蚀凹槽、海蚀沟、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岩礁、海蚀岩垛、海蚀穹、波切台等。
B.基岩海岸海洋生物特征在实习区的基岩海岸潮间带(潮间带指潮汐涨落的空间地带)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大多数固着在基岩的表面,随着潮汐涨落的规律有良好的分带性。如藻类、鹿角菜、海白菜以及海葵等大多分布在下部;牡蛎、笠贝、锈凹螺、紫贻贝、荔枝螺等大多位于中部;又如海蟑螂、藤壶、短滨螺等多在上部。所谓的上、中、下带的区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界线。除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还有褐藻、红藻、苔藓虫、有孔虫、石龟、介形虫以及多毛类等生物也可以在基岩海岸中见到。螃蟹类的生物通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而鱼、虾、海星等生物则主要生活在海水中。
关于基岩海岸中常见的生物特征描述如下:
?海蟑螂学名海岸水虱(Ligia exotica),又名海蛆,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黑棕色,常与岩石颜色相近,具保护色作用。扁椭圆形,长3~4厘米,长宽比约为2。头部短小,眼睛大而圆,位于头部两侧,胸肢7对,2个触角,体后1对长尾肢,末梢二分叉。爬行速度快,成群结队生活在高潮线及潮上带岩石中。
?藤壶(Balanus)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藤壶科。固着基岩表面生活,壳体外有6块坚硬钙质壳板,顶部一对背板和一对盾板组成口盖。其中个体较小的小藤壶生活在高潮线附近,壳体被腐蚀呈灰色或暗灰色。个体较大的藤壶生活在潮间带的中、上位置,灰白色,壳板上具有纵肋。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黑褐色,夹杂白、黄色斑,壳顶紫褐色。壳体小,似球状,壳口卵圆形,螺层约6层,结实。螺层上有4~5条螺肋,体螺环的螺肋约10条,粗细不一。螺层中部扩张,形成较明显的肩部。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上、中部,以足丝固着在岩石表面上,成群出现。
?黑偏顶蛤(Modiolus atrata)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壳表面呈黑色,壳内淡蓝色。贝壳个体很小,近三角形,壳顶偏向背缘而得名。腹缘略凹,背缘呈弓形,后缘圆形。足丝淡黄色,极细软。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上、中部。
?牡蛎学名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壳体大多呈不规则三角形,壳顶小尖长,两壳不对称,终生以左壳固着生活在岩石表面。左壳大,呈帽状(故得名“僧帽”)。右壳平如盖,表面具同心环状鳞片,颜色为黄色或暗紫色,壳体内部呈灰白色,肌痕大,位于中央偏上。铰合部呈三角形,韧带槽狭长,呈锐角三角形。牡蛎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中、上部,但个别可达潮下带。退潮后牡蛎双壳紧闭,靠残留水体维持生命。牡蛎肉质鲜美,壳体易损伤皮肤。
?笠贝(Acmaea)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灰青色,灰黄色。壳体小,斗笠状,壳体薄,周缘完整呈卵圆形,无螺旋部。壳顶高起,位于近中央而稍向前方。壳顶较钝,常被磨损。壳边常有三角形放射状棕褐色带,壳内白色,有棕色斑块。以宽大的肉足吸附在岩石表面,较结实。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中、上部。
?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小东山海岸常见的类型属于绿海葵(Sagartia leucolena)。外形呈圆筒状,口盘部中央有口,周围分布许多触手,数目约是5或6的倍数。以蕊盘分泌物附着在岩石表面上,当触手伸开时呈现葵花状,故取名海葵。
?海白菜学名石莼(Ulva lactuca),属于绿藻植物门。绿色,叶片状。由两层细胞组成,茎很短,基部有盘状体固着在岩石表面上。主要分布于潮间带下部。
?海带又名海草,属褐藻门,海带科。呈单条分支管状,管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幼体以基部固着在岩石表面生活,长大后随波逐流漂浮在水中生活。
?鹿角菜又名鹿角、猴葵等,属褐藻门。藻体绿色,下部横卧,上部直立。直立的部分呈圆柱状,叉状分支,一般高达10~30厘米,生活在潮间带下部。
?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贝壳圆锥形,坚厚。螺层约7层,各层微显膨圆。壳表面密布细线状的螺旋纹和粗大的向右倾斜的放射肋,生长纹细密,与斜的放射肋成十字交叉。表面黄褐色,有铁锈色斑纹。壳口斜,呈现马蹄形。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石间,以藻类为食。
?脉红螺(Rapana venos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个体大,螺层6级,螺旋部矮,体螺环中部宽大,基部收窄。壳面密生较低的螺肋,粗细均匀。缝合线较浅,每层靠上部由连续的螺肋形成肩角。壳色为黄褐色,有棕色或紫棕色的斑点。壳口很大,内面杏红色。外唇边缘随壳面的粗肋形成犄角,内缘具多褶,内唇弧形,上部薄,下部厚,向外伸展与绷带共同形成假脐。生活在数米或十余米水深的浅海泥沙碎贝壳质海底,其幼小个体则常见于潮间带岩礁间。
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还有褐藻、红藻、苔藓虫、石龟、有孔虫、介形虫和多毛类等生物通常也生活在基岩海岸中。此外,螃蟹类生物通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鱼、虾、海星等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东山一带基岩海岸的沉积物中常含有一些沙质海岸海洋生物碎片(例如舟蛤、菲律宾蛤、樱蛤、毛蚶等),而这些生物碎片的原生物通常不生长在基岩海岸。
C.沙质海岸海洋生物特征沙质海岸的形成也是由于波浪作用导致的。波浪的作用能够引起接近海岸地带的沉积物的运动,这就是搬运和再沉积的过程。当激浪冲击海岸时,会形成向陆地前进的水流(称为进流),当前进的水流冲向海岸时就会把水下的砂、砾等物质搬运到岸上,当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称为回流)运动时,部分砂、砾又被搬运回水下。进流与回流的往返作用,使砂、砾在运动中被磨圆并且得到了筛选,一部分在海岸形成砾滩、沙滩或沙坎;另一部分则在离海岸有一定距离的水下沉积下来,成为平行于海岸的沙堤或沙坝。所谓的沙质海岸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由于生存条件的不同,实习区内沙质海岸的海洋生物与基岩海岸的生物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螺(Umbonium)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壳面光滑,淡棕色,夹紫或紫棕色波状放射状花纹。壳体呈圆锥形,低而宽。壳质结实,7个螺层。螺旋部低,缝合线浅。壳口近四方形,壳底平坦,脐孔被一白色胼胝掩盖。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中、上部。
?毛蚶(Arca subcrenata)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白色壳体,常有褐色、棕色绒毛,壳皮厚(故得名“毛”蚶)。壳体中等大小,坚厚。长卵圆形,左、右两个壳体不等,右壳略大。背侧两端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表面放射肋凸出,肋条数量约35个。肋上显有方形小结节,尤其出现在左壳。前闭壳肌痕马蹄形,后闭肌痕卵圆形。幼体毛蚶可用足丝附在海藻或岩石上,成长后移入泥沙浅埋,水管不发育。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有淡水注入的泥沙中。
?竹蛏(Solen)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黄色外壳皮,柱状或长卵形。两壳相等,壳壁脆薄,壳顶低,韧带在外方。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下部泥沙滩中,穴居很深。
?滩栖螺(Batillari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黄褐色,壳口局部呈色环带。壳体呈小锥形,小而结实。螺层12~13 层,缝合线明显。各螺层宽度增加均匀,体螺环较短小。壳口卵圆形,有较短的前沟。主要生活在潮间带,退潮后通常爬向浅的积水处,数量多,密度大。
?紫贻贝(Mytilus elis)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贝壳一般呈楔形,两壳对称,半内韧带长,铰合齿退化成小结节,前闭壳肌消失,生殖腺扩展到外套膜。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贝壳长度不及宽度的两倍。
?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外形似马粪,大棘短而密集。壳板缝合线上无凹痕。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紫色、灰红、灰白、褐色和赤褐色。生活在潮间带岩石下和石缝间。
?海燕(Patiria pectinifera)
棘皮动物门,体较大,腕短,体盘大,缘板小,背板上有颗粒状小脊,背骨板成叠瓦状排列。生活时背面颜色鲜艳,口呈橘黄色。
?寄居蟹(Diogenes sp.)
寄居在螺壳或贝壳内。生活于潮间带底栖爬行。若在泥沙滩上运动,往往留有爪痕。
?舟蚶(Arca navicularis)
贝壳结实,近长方形;当两壳合起,壳顶向上时呈舟状。前方短,后方长,壳面中部稍压缩;前端圆,后端略呈节形,中部稍凹,背缘直,腹缘稍凹形成腹孔。壳面黄白色,具紫红色花纹。放射肋规则,在前部和后部粗壮,中部则细弱,具有不很明显的结节。壳顶突出,弯曲;两壳顶距很远;韧带面宽而平,背有棕黑色表皮,并具有菱形沟。壳内面色紫,铰合面狭长,齿短而密。前闭壳肌长卵圆形,后闭壳肌长方形。生活在6~24米深的岩礁间,用足丝附着他物。肉可食。
?布纹蚶(Arca decussata)
贝壳椭圆形,扁平,壳顶稍凸出,互相接近,位于前方,约相当于壳全长的1/4处;贝壳表面同心生长脉相当凸而密,与放射肋相交呈布纹状。壳表面白色,背有棕黑色毛发状表皮。铰合面窄,前后两侧比中央宽,齿较大而稀,片状,中央则较小,两侧较大。前闭壳肌痕椭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生活于浅海,用足丝附着于岩石、珊瑚礁的缝隙中或其他贝壳上。肉可食,贝壳可烧石灰。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实习区内旅游者可见到的海洋地质现象。实际上在实习区内还有如岩浆作用、河流、地下水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现象。这些现象还是留给地质学家们去观察和研究吧!
『玖』 实习区区域地质概况是什么
野外实习是学习地质和从事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在与实习老师交谈中,她对我说:野外实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地质大学历来重视野外实践教学,学地质就是和地球打交道,问题要从自然界中提出,解决的方法也要从认识自然中获得。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它不仅强调学科发展的理论性,更强调这门学科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提高对野外实践的认识,通过野外实习更进一步地了解自然,学校在学生学习完“普通地质学”或者“地球科学概论”等有关地质专业基础课后,马上安排野外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艰苦的条件下,锻炼意志,强健体魄。几十年来,野外实习已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类专业教学的传统和特色。
她告诉我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变为感性认识,以此培养日后的野外工作能力,掌握野外作业的方法。比如说,在制定野外工作计划的时候首先是要了解和掌握调查区域的区域地质概况。一般的说,已有前人做过调查工作的区域,当你准备再去调查的时候,前人的调查资料会是你重要的参考资料,搜集分析这些资料将会使你的调查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调查区域没有任何资料供你参考,那么你可能就是这个区域从事地质调查的先行者,当你领略了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的艰苦之后,你的调查成果将会使你充满自豪感。
秦皇岛实习基地的区域地质概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A.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属于晋冀鲁豫地层区、燕辽地层分区、秦皇岛小区,是华北型地层(所谓地层,是指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在地质调查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一个地区的地层层序及其相邻地区地层层序之间的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地层形成的具体层序是差别很大的,所以,地层的对比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它们的岩石性质、化石特征进行对比,以此确定这个地层的层位及其年代。在实习区这个地层区中,最老的地层是新太古界。变质年龄距今2500百万年。在新太古代末期(距今2412~2600百万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在这个区域内缺少古元古界和中元古界。可以见到新元古界沉积不整合地覆盖在新太古代花岗岩的上面。在这个区域内新元古代地层则缺少这个时期的晚期沉积。寒武纪至奥陶纪中期发现有以碳酸盐岩、页岩、粉砂岩为主的海相地层的沉积。在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普遍缺少沉积,自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时期开始出现了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沉积。自此以后,该区域没有再受到海侵。
B.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也被称为火成岩,所谓的岩浆岩是指由地下深处一种炽热的含有大量挥发性成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即岩浆)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岩石。由岩浆直接形成的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
秦皇岛地区处于燕山造山带东段,东部与太平洋板块相邻。在这个区域内,造山带活跃的内力地质作用使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十分广泛。
岩浆岩:实习区岩浆岩发育,岩石类型比较齐全。见秦皇岛地区岩浆岩发育一览表。
变质岩:实习区内的变质岩类型比较齐全,包括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等类型(所谓变质岩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经过内力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使原来的固体岩石发生变化,而改变形成为新的岩石)。而区域变质岩是主要的类型。实习区内新太古代区域变质岩形成于距今3000~2800百万年。如金山嘴、老虎石、联峰山顶等地都属于这种类型。
C.构造仅从字义上来理解,构造应该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安排、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指结构。地质学中与构造一词发生关系的有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构造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机械运动,也称为地壳运动。通常构造运动速度缓慢,往往不能被人们直接感觉到。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构造运动则表现得快速而强烈,是可以被我们感觉到的,比如地震。地震可以引发山崩、地陷、海啸。构造运动往往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结果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如形成山脉、海陆变迁、大陆分裂、大洋扩张等,还会引起地层的变化(倾斜或弯曲)、岩石块体的错动和断裂。因此,构造运动在地质作用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地质构造则是指经过构造运动之后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后出现的结果。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
实习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山海关台拱区。中朝准地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台区,最初的陆核形成于距今3000百万年前,结晶基底固结形成于距今1700百万年前。在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燕山地区是一个近东西方向扩展的海洋,它的中心地区沉积了近万米厚的地层。古生代时期海域范围缩小,海水的深度也变浅,局部地区上升为陆地,主要沉积了浅海及海陆交互相的地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陆变迁的过程。中生代以后,燕山地区的地壳活动增强,出现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
D.矿产在实习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等,还有铁铜矿、铅锌矿、重晶石等金属矿产,以及滨海砂矿、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等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石材。
煤矿广泛分布于柳江向斜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之中,是实习区内的主要矿种,总分布面积约75平方千米。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的两侧,矿层主要产于石炭系底部的页岩和粘土岩中,矿体最长可达1千米,厚度一般为2~3米。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东侧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中,自上而下共有7层。在实习区的北部石灰岩十分普遍,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之中。其用途主要用于烧制水泥,也用于烧制石灰、建筑石材和铺路的基石。石英砂岩主要产于柳江向斜翼部的新元古代地层中。石英纯度较高,符合工业制作的质量要求,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等大型生产企业曾把当地的石英砂岩作为主要的石英原料开采。
『拾』 基本地质概况
义和庄凸起位于沾化凹陷和车镇凹陷之间,西北为车镇凹陷,东南以义东断层和义南断阶带与沾化凹陷相邻,是一个被生油洼陷所环绕的大型新近系潜山披覆构造带。义和庄凸起自上而下分布的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生界及太古宇,缺失中生界与古近系,在新近系与前新近系间发育区域性不整合面。
本区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仅在区块的南界发育了一条二级断层———义南断层,该断层是控制邵家洼陷的成盆断层。前古近系潜山顶面为一大型的南断、向北倾伏的鼻状构造 (图5-1)。前古近系由于地层的差异拱张和老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导致差异剥蚀,形成了沟、梁相间的古地貌,其上发育有众多北西向展布的小残丘,残丘之间发育较宽阔的平台或负向槽沟。
区内断层分布呈规律性变化。前古近系潜山大断层以近北东向和东西向为主,潜山主体断层相对不发育。燕山构造运动以后,新近系地层层层上超沉积,在环潜山的斜坡带以继承性盆倾同生断层为主,在超覆带断层不发育。
进入新近系沉积时期,馆陶组地层逐层超覆,至馆上段沉积时期,堙没整个义和庄凸起。由于众多小潜山的存在,后期受沉积、差异压实等作用,在山梁上形成了超覆鼻状构造、在小幅度潜山上形成了众多的小规模披覆背斜构造,此外,在凸起的南部断阶带馆陶组中也形成了断鼻和岩性圈闭,这些正向构造单元成为后期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目前在义和庄凸起东段新近系的超覆鼻状构造和南部断阶带,已经在馆陶组发现了多个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