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专业术语有哪些

地质专业术语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1-20 11:50:23

Ⅰ 求地质学术语库(中英对照)

可以查看附件里的地质大辞典,这是这方面最专业可靠的材料。

Ⅱ 岩石的种类从一种转换为另一种在地质有什么专业术语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大,岩石一共有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专沉积岩和岩浆岩转属化成变质岩叫做变质作用,变质岩和岩浆岩以及先存的沉积岩转化成新的沉积岩的过程叫做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为岩浆是熔融过程,岩浆转化为岩浆岩是冷凝结晶过程

Ⅲ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的相关术语

天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指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对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活动有影响的自然条件。
人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对改变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和天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影响的人类活动及其有关现象。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三废排放”、地表水、土壤、大气等污染状况、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建设发展等。
地下水资源衰竭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区域下降及含水层疏干现象。
水质简分析项目
包括CO3-,SO42-,Cl-,Ca2+,Mg2+ pH值、总硬度等。K++Na+由计算求得。在需要时还作 NO3-、NO2-、NH4+和Fe2+的测定。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或污染起始值)
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情况下,地下水中各种化学组分(或指标)的天然含量。但是,目前地球上几乎找不到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因此,求得的背景值实际上是污染相对较轻情况下的各种化学组分含量。
对照值
在无法求得背景值的情况下,可用相对末污染或污染轻微的时间或临近地区的水质实测值进行统计。作为对照值,评价污染状况。
警告性预测
在以往技术经济条件下。按照已发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或根据已有城市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如需水量、排污量等),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它主要说明,在不考虑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发展的趋势。
目标导向性预测
考虑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可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出了一定的环境目标,在这些环境目标的指导下,对某些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所需的改善程度进行预测,或者在考虑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承受能力而采取一些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的预测。
地下水水质问题
由于地下水中某些化学组分的含量过高、过低或微生物组分的存在,而对人体健康或某些经济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类:受天然、地球化学因素控制的称天然水质不良问题;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称地下水污染问题。

工程地质专业术语MD是什么意思

粒度中值 Md

Ⅳ 地质勘探主要是测试土层的什么建筑术语叫什么

你好,主要是了解基底的土质情况,是否均匀,是否有古墓,古井,空穴等。

Ⅵ 与盆地有关的地质术语

(一)叠合型沉积盆地

叠合型盆地是指盆地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几次构造性质不同的沉降阶段及多次隆起剥蚀期,是多个不同性质的简单原型沉积盆地叠加。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多阶段发展历即是不同时期原型沉积盆地在纵向上的叠加史。

(二)复合型沉积盆地

复合型沉积盆地系指盆地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由于盆地构造的不同和盆地沉积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来几个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在横向上拼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联合盆地。如本区中侏罗世索县-左贡凹陷与北羌塘-昌都坳陷联合在一起,形成羌塘东部一个巨型复合盆地。

(三)前陆与前陆盆地

Suess[122]首次使用前陆(foreland)来表达后陆朝着前陆运动的想法,但未明确其定义。之后,Stile,Hills,Horberg,Eardley,Decelles[123]等根据欧洲造山带实际都对前陆下过定义。何登发等[124]指出,前陆是指与造山带或活动带毗邻的稳定克拉通,可以是稳定的大陆边缘,还可以是岛弧后侧,造山带的岩石向着它逆冲或掩覆。随着造山带地质研究的深入,目前的前陆指与造山带毗邻的构造相对稳定地区,包括陆内造山带前缘稳定带。

前陆盆地:Dickison首次使用的前陆盆地指与造山带变形翼部毗连的克拉通边缘和弧后前陆环境中形成的盆地[125]。与Price and Mountjoy 1971 年的“前陆褶皱和逆冲带”含义相同。之后,由于前陆盆地构造背景的独特性和优越的成油条件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学者投身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前陆盆地的主要特点如下。

1)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在空间上与毗邻的造山带共生,造山带的构造负荷导致前陆岩石圈强烈挠曲下沉,为盆地沉积充填提供了空间。

2)盆地沉积体横剖面形态为不对称勾状,靠近造山带一翼地层厚度大,沉积物颗粒粗,沉积物变形较强,挤压褶皱和推覆构造发育。盆地的沉降中心随着造山带一侧负背式逆冲的进展而持续向前陆内部迁移,并逐渐与稳定克拉通沉积层序相合并,沉积物变形逐渐微弱。最后盆地因挤压而强烈褶皱,前陆盆地发育结束(图6-1)。

图6-1 一个典型前陆盆地模式示意图

3)造山带与前陆之间为一系列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系,断层下盘常是同造山期沉积的新地层。上盘为外来系统,与下盘在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和构造组合上极不协调。

4)盆地的沉积作用经过了欠补偿、补偿和超补偿阶段,相应地形成饥饿深水海相沉积、陆源复理石沉积、过充填浅水或陆相杂色、红色粗屑磨拉石沉积和膏岩的沉积组合。盆地具有双向物源,早期物源主要来自于造山前期陆源复理石建造,属造山再旋回类型。另外还有少量从克拉通搬运来的物质,在矿物成分上表现为早期沉积物中石英含量丰富,长石和岩屑等不稳定矿物很少,沉积物成分成熟度高;后期物源主要来自造山带,沉积物中不稳定成分含量丰富。在纵向上,地层结构由下向上变粗。陆内造山带前陆盆地充填往往处于超补偿状态,缺少浊积岩和远洋沉积,主要为一套磨拉石建造,反映了缺少海域的地形反差大。

5)不同盆地的沉降史有较大差别,其共同点是远离造山带的挠曲与沉降幅度逐渐减小。在地形上近造山带一侧为陡坡地形,向克拉通方向坡度逐渐变缓成浅海区和平原区。

6)盆地范围多显示正磁性异常,下部上地幔隆起。

(四)伸展裂陷盆地

这类盆地在克拉通内部最为常见,也是造山带区一种重要的沉积盆地类型,虽然在空间上不与造山带共生。其形成于造山前期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中,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受生长正断层(系)控制,具有如下特点。

1)发育于地壳中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上,盆地形态为不对称箕状,控制盆地沉积的盆缘断裂为正断层或正断层系,且常是同沉积正断层或生长断层。断层上升盘为老地层,下降盘为新沉积的地层,与老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2)盆地的沉降中心始终靠近盆缘断裂一侧,而沉积中心偏离沉降中心向盆地内部迁移。

3)大多数裂陷盆地的形成、发展到消亡经历了既有显著区别,又有紧密衔接的三个演化阶段,即断陷阶段、拗陷阶段、萎缩阶段。断陷阶段的盆地呈现隆、坳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沉降快,沉积速率高,裂陷中心沉积物的厚度大,向两侧隆起区厚度迅速减薄,因此各处的沉积厚度差异较大。沉积物以冲积扇体系粗碎屑岩为主,伴有火山-沉积和滑塌堆积。沉积体与下伏地层普遍为不整合接触。拗陷阶段盆地呈整体性下沉,古地形较为平坦(也不排除起初有较小的地形起伏),沉积面积大,沉积物供应缓慢,沉积速率低,沉积物为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呈席(板)状稳定展布。萎缩阶段是盆地动力学体制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期,盆地沉积以滨岸、潟湖、陆源碎屑岩、膏岩为主,属加积型-进积型层序,较全的沉积序列自下而上为粗→细→粗→细的多次反复。

4)在古地形上,盆缘断裂由边界向盆地中心阶梯式逐步下降,向盆地内部古地形逐渐变缓。

5)裂陷盆地为一巨大的航磁异常区,下部上地幔隆起,热流值高。裂谷盆地底部尚存在裂谷垫。

(五)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这类盆地位于大陆板块内部,在构造上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的大陆边缘地带,无强烈的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盆地内沉积作用是在基底缓慢下沉的背景下进行的,水体浅而环境稳定,以近岸沉积碳酸盐岩与成熟度高的碎屑岩为主,海绿石、磷钙石是常见的自生矿物。沉积体为向海增厚的楔状体,岩相变化不大,沉积韵律和沉积旋回明显,前缘部位以浊流沉积为主。这类盆地是岩石圈伸展裂解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格局受基底非均一性控制。区内有两种类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直接坐落于酉西岩组之上的多玛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另一种为继承性叠加于早侏罗世裂陷槽之上的北羌塘中侏罗世坳陷盆地。

Ⅶ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相关术语

环境、资源、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等相关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即使在同一学科或领域内,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为使读者对本书的理解不至于混乱,本节将对这些相关概念作一个界定。

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二者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对人类十分重要。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概念: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位于该空间内部的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或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定义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经常的和必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环境影响着人类,作用于人类;反之,人类也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即人类有目的、有计划、能动地改造着环境、利用着环境,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然而,人类长期以来并没考虑到由于对环境的干预能产生长期的、累积的影响的环境效应。当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去干预环境时,人类将因自己的错误而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当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去干预环境时,便会使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而发展。人类在认识到其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后,从而使人们又重新回归于正确的平等、共生、共进的关系上来。

2.环境价值

环境作用于人类,影响于人类,人类也反作用于环境,影响着环境。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向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环境质量和环境功能也是向着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关系称为环境价值。环境价值表现的是双向关系,而且也是双赢关系。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牺牲环境,以环境为代价,降低了环境质量,损害了环境功能,这种单向利己关系只是无休止地从环境中摄取,毫不顾忌环境的承载能力,把人和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人与环境只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需要与满足的关系,这只能是环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环境价值。为了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降低了的环境质量和折损的环境功能予以足量的经济补偿,这就是环境补偿价值。环境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和环境补偿价值构成,在没有环境补偿价值的情况下,环境价值就不存在。环境价值是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获取效用的同时又要对环境给予足量的经济补偿。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所在,人类与环境关系是和谐、平等共处、共生、共存、共荣的统一整体。环境价值是指事物和人的行为对人的正常环境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既在满足人的环境本性和需要所具有的意义和使用价值,亦要人类向自然环境提供足量的补偿价值,以补偿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折损。

倡导环境价值,把环境价值理解为与人的统一独立整体,与人共同享有平等的尊严、权利和价值,回归环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恢复人的环境本性和环境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恢复人与环境的自由的和谐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立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它包括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阳光、地热等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2~4]:①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可划分为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②按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型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型自然资源;③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④按其数量及质量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恒定资源和亚恒定资源。

4.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自然资源只不过是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自然环境包含了自然资源,这就是自然环境的资源观。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等。

5.短缺资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属性和功能所决定的。它们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属性和可利用的功能。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有的是短缺资源,有的是稀缺资源。

短缺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和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因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而产生明显不足的资源。资源的短缺状况和短缺程度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价格有关。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资源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即显现出资源短缺[5]

因为资源短缺状况和短缺程度与价格有关,所以与形成价格的机制有关。在国内外市场分割的环境下,有的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价格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具有刚性价格的许多自然资源,以远低于其价值进行交换,出现过度利用,造成长期短缺。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健全的条件下,资源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能较好地反映资源供销状况,虽然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而可能出现资源短缺,但是短缺现象有一定弹性,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短。

总之,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的总称,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也是一种自然资源。水、土地、森林、草原、地质矿产、石油天然气、动植物、空气等自然资源均是环境的要素。而自然资源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中包含着资源,资源蕴涵于环境。

因此,在本书中出现的“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这些词汇如果没有前定介词修饰,则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同指一个概念,都可以简称为环境资源或资源环境。

二、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

1.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互影响的地球表层岩土体空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资源、环境等基础功能。它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能量交换,起控制、支撑或破坏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系统。地质环境承受内动力、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具有内源性、隐蔽性和一旦酿成灾害的不可逆性,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制约作用。地质环境可由第一、第二、第三地质环境构成。

第一地质环境,指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或可称为原生地质环境。

第二地质环境,指人类进行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等活动,以及发展经济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等所改造了的地质环境,或可称为城市次生地质环境。

第三地质环境,指人类活动及其与原生、次生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总和。城市地质环境即为典型的第三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它包含了地质资源,具有与环境相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环境地质问题(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是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如各类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地下水水质污染、海水入侵、土壤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等问题。本书“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环境问题”同义。

地质灾害(geo-hazards)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和工程建设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缓变性灾害,以较缓慢的作用过程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另一类为突发性灾害,骤然发作成灾,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2.地质资源

地质资源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蕴藏于地层中的各种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各类矿床、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微生物、地表各类天然建筑材料、土地、湿地、地质景观和地下空间资源等。地质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与自然资源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地质资源也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

3.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质资源的关系正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一样:地质环境包含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只不过是地质环境的一个要素。在谈及地质环境或地质资源的时候,具体含义各有侧重:地质环境主要指包括地质资源在内的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各类要素,重点是人类与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在谈论地质资源时,侧重于人类开发利用于生产、生活的蕴藏于地层中的物质。从环境角度看,地质资源是地质环境的一部分;从资源角度看,地质环境是地质资源的一部分。

本书提及地质资源时,可理解为地质资源环境,在提及地质环境时,可理解为地质环境资源;在论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或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的时候,包括了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评价和风险评价的含义。

4.其他几个相关概念

城市地质环境:指包括城市发展所影响的区域和深度范围内地质条件、地质资源、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等的总和,是地质环境在城市区域的概念。在城市区域,几乎不存在原生地质环境,主要是人类与自然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城市次生地质环境。因此,城市地质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及其与次生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城市地质环境包括对城市发展有利的地质资源和良好的地质条件,也包括对城市发展不利的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及不良地质作用与现象。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对城市发展起支持作用的地质资源、良好地质环境条件的有利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对城市发展起限制作用的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等不利因素的评价。

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与交换的因素,即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环境称为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学。

社会经济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为社会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地质环境居于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环境中,人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生态地质环境:以人类生存的城市地质环境为核心,其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重叠部分为生态地质环境。

三、地质环境资源的特性

地质环境资源与其他天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下列特性[6]:

(1)资源属性:一部分地质环境资源,如天然建筑材料、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资源,具有与一般天然资源一致的属性,即难以恢复和再生性、不可逆性、耗损耗竭和枯竭性,具有可以移动性。

(2)环境属性:另一部分地质环境资源如地面空间、地下空间、地质景观、湿地、天然地质体及其构成等具有自然环境属性,即具有不可耗竭性、不可移动性,但具有可恢复和重建性质,即这部分地质资源虽然可被破坏、污染和毁损,但其功能可以通过工程治理或天然自净与调整得到修复。

(3)独一无二的特性:地质环境资源,其环境资源价值不仅与其具体种类、品质等有关,还受到其所处的具体地理区位、埋藏条件、开发利用条件、稀有程度等的影响,可以认为,地球上没有在使用价值、补偿价值、开采利用条件、修复条件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种资源。因此,地质环境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在具有环境属性的地质环境资源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4)社会化商品属性:地质环境资源与一般天然资源一样,具有可社会化与可商品化属性。不论是上述具有资源属性的地质环境或是具有环境属性的地质环境,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工程改造或者开采利用,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其社会化和商品化。

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由上述特性决定,在进行地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时,必须考虑到地质环境资源的这些特性。

Ⅷ 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系统中的术语词典怎么用

在网站中有个菜单叫术语资源,那个其实就是术语词典,是独立页面,而且分类非常友好版,有搜素权功能,想查什么直接搜索就可以了。如果常在野外工作使用,不方便使用页面可以从应用市场下载“地质术语词典”app,界面很简洁,分类是一样的,同样有搜索功能,使用速度和体验都不错。其实作为地质领域的学生,日常查资料、做研究、写论文使用起来也很便利。我的答案可行吗?可行就采纳吧

Ⅸ 地质勘探规范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行传染病种、疫情传染源,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交通状况。 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信息和预防措施应及时向野外作业从业人员交底。
4·2 地质勘探单位,应为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从业人员配备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为艰险地区野外地质勘探项目组配备有效的无线电通讯设备。
4·3 禁止单人进行野外地质勘探作业,禁止采、食不识别的野菜、野果。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按约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4·4 地质勘探单位,应定期为野外地质勘探从业人员进行体检。野外地质勘探从业人员体质应适应野外工作要求。
4·5 在疫源地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接种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注射预防针剂。 4·6 野外地质勘探施工,应收集历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4·7 在悬崖、陡坡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清除上部浮石。进行两层或多层地质勘探作业,上下层间应有安全防护设施。2m及以上高处作业,应系安全带。
4·8地质勘探设备、材料、工具、仪表和安全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
4·9 野外地质勘探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电缆应架空架设,电缆经过通道、设备处应增加防护套。
4·10 野外电、气焊作业,电、气焊工作点与易燃、易爆物品10m以上。
4·11 野外地质勘探高架设备应设置避雷装置。雷雨天气,禁止在树木下、山顶避雨。
4·12 可能危及作业人员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质勘探作业,应设置安全标志。
4·13 地质勘探爆破作业,应遵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4·14 地质勘探野外工作车辆,应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业出队前进行车辆性能检测。野外工作车辆驾驶员,应具有10万公里以上安全行车经历。
4·15 野外营地选择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借住民房应进行消毒处理,并检查房屋周边环境、基础和结构。 b 野外营地应选择地面干燥、地势平坦、水源无污染背风场地。 c 挖掘锅灶或者设立厨房,应在营地下风侧,并距营地大于5m。 d 营地,应设排水沟,悬挂明显标志。 e 在林区、草原建造营地,应开辟防火道。
4·16 山区(雪地)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每日出发前,应了解气候、行进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情况。
b 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悬崖峭壁上作业,应使用保险绳、安全带。
c 山区(雪地)作业,两人间距离应不超出视线。
d 冰川、雪地作业,作业人员应成对联结,彼此间距应不小于15m。
e 在雪崩危险带作业,每个行进小组应保持5人以内。
f 在雪线以上高原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作业,气温低于-30℃时应有防冻措施或者停止作业。
4·17 林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在林区作业,应随时确定自己位置,与其他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b 在林区作业,生火时应有专人看守,禁止留下未熄灭的火堆。
c 在森林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遵守禁区防火规定。
d 林区出现火灾预兆时,应迅速撤离。林区发生火灾时,作业人员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或者开辟不少于5m的防火线。
4·18 沙漠、荒漠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作业人员应合理饮水。禁止未经检验饮用新发现水源水和未经消毒处理水。
b 发生沙尘暴时,作业人员应聚集在背风处坐下,蒙头,戴护目镜或者把头低到膝部。
4·19 高原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初入高原者,应逐级登高,减小劳动强度,逐步适应高原环境。高原作业,严禁饮酒。
b 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应配备氧气袋(瓶)、防寒用品用具。
c 人均每日饮用水量,应不少于3.5L。
4·20 沼泽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在沼泽地区作业,应佩戴黑绢网、皮手套,扎紧袖口和裤脚。
b 在沼泽地行走,应随身携带探测棒。
c 植物覆盖的沼泽地段、浮动草地、沼泽深坑地段,应绕道通行,标识已知危险区。
d 在沼泽地区作业,应配备救生用品、用具。4·21 水系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水上地质勘探作业,应配备水上救生器具。
b 每天应对船和水上救生装备进行检查。
c 徒步涉水河流,水深应小于0.7m,流速小于3m/s,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4·22 岩溶发育地区及旧矿、老窿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调查、进入旧矿老井、老窿、竖井、探井、探槽,应预先了解有关情况,采取通风措施,并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b 在垂直、陡斜的旧井壁上取样,应设置绞车升降作业台或者吊桶。
c 洞穴调查作业,洞口应预留人员,进洞人员应采取安全措施。
4·23 特种矿产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在放射性异常地区作业,应进行辐射强度和铀、镭、钍、氡浓度检测,采取防护措施。
b 放射性异常矿体露头取样,应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尽量减少取样作业时间。井下作业应佩戴个人剂量计,限额作业时间。
c 放射性标本、样品应及时放入矿样袋,按规定地点存放、处理。
d 气体矿产取样,应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e 地下高温热水取样,应采取防护措施。

Ⅹ 穹隆的地质学术语

一种特殊形态的褶皱 ,平面上地层呈近同心圆状分布,核部出露较老的地层,向外依内次容变新,岩层从顶部向四周倾斜。大的穹隆直径可达几十千米,小的穹隆直径只有数米。大型穹隆一般发育在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或造山带的前陆地区。
穹隆的成因很多,最常见的是与岩浆或岩盐底辟作用有关的穹隆。由于岩浆或岩盐等黏性流体的上涌,使上覆岩层呈穹形隆起而形成穹隆。在一些变形微弱而又没有底辟作用的克拉通地区,穹隆常被解释为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差异压实作用的结果。穹隆是有利的储油构造,对其平面轮廓和最高点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穹隆是有利的储油构造,因而对其平面轮廓和最高点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常用组成穹隆的某个标志
层的构造等高线图来表示其详细的形态。
片麻岩穹隆是由变质岩系组成的穹隆。核部一般由片麻岩、混合岩和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外围被变质沉积岩或变质火山岩所环绕或覆盖。围岩与核部片麻岩之间为不整合或断层接触。核部的岩石在穹隆中心常为花岗结构,靠近与围岩的接触面附近具明显的面理。面理的产状与围岩的接触面平行,并从核部向外侧倾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