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广西地质旅游资源有哪些

广西地质旅游资源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1-20 06:12:01

㈠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概念

地质旅游资源是指由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地质体(包括构造、岩性、地层、矿床等)形成的景观的统称,它是一个地区风景总特征的基础(杨婕,2007)。地质旅游资源因受其资源特性的影响,确定其是否是地质旅游资源,不仅要考虑其地质学的特性,而且要考虑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所以,对地质旅游资源及其质量的评价,除采用地质科学的指标外,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质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双重属性。其评价方法具有旅游资源评价的共性,也有其作为地质资源的特殊性。

二、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资源种类分得越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越高。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也有不同的观点。陈安泽(2001)把地质景观分为地质构造现象、古生物、环境地质现象、风景地貌等4大类(19类,52亚类);冯天驷(1998)划分出山岳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峡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岛,冰川,风沙地貌、黄土地貌,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画、摩崖题刻,奇峰异石,观赏石等16类;杨世瑜(2000)根据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形式划分为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和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条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为很多类型。张序强(1999)结合199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采用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方案的命名系统,依据地貌资源的旅游特性将地貌旅游资源分为7种基本类型,再依据地貌的成因条件分成30种地貌风景类型,见表4-1。

表4-1地貌旅游资源分类表

资料来源:张序强.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资源科学,1999,21(6):18~20.

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划分首先应力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的方便,也就是首先应按地貌的旅游资源特性对地貌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其次,应考虑到地貌学的成因类型特征,这样可方便地貌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类系统混杂或人为复杂化。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科学开发和利用地质旅游资源的前提,即在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区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及其开发条件作为评价对象和内容,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做出评判和鉴定,并为调查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等级、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评价,为确定旅游发展目标、市场定位、旅游开发导向及发展规模提供参考依据;

(2)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规模、品位的评价,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统资料和判断对比标准;

(3)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挥整体效应提供支持,为确定不同旅游地的建设顺序准备条件。

对于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目的是将所调查的地质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有意识地发掘并确认其旅游价值,通过合适的评价,鉴别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状况,达到为地质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意义

1.科学考查,促进研究

加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研究,既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它的社会功效是多方面的。由于地质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国地质科学家前来参观考察,深化研究程度,丰富和发展所考察的地质现象的研究内容和认识,促进国际地质学术交流,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游

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研究还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地开辟地质旅游资源,使得一批原来只具有教学、科研价值的地质旅游区,转化为旅游者乐意观光游览的景区点。这样既能增加旅游收入,又能不断增加新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旅游资源增加新品种,同时也能使地学知识更加广泛普及和大众化,使人们在参与地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能观赏各种诱人的地质现象,还可以增加对地学知识的了解。

㈡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所以它既具有旅游资源的一些基本特性,同时还具有一些独到之处。我们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观赏性

在地质旅游资源中,除少数矿物资源被加工、制造成地质旅游产品外,其他所有地质旅游资源皆因其主要景观形态、色泽、组合以及所在周边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而构成观赏性。所有的旅游者都喜欢具有观赏性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名山大川、奇峰异洞,还是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等,都是因为具有观赏性,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价值就越高,游人就越多。像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都因观赏性极强,每年都有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二、多样性

地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其复杂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质景观。由于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生成了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科学价值较高的地质景观。例如同为岩浆活动,既可以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围岩被剥蚀后形成花岗岩山峰,也可以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如五大连池。再如同为流水作用,由于地质地貌不同就有瀑布、河流、湖泊等景观。地层如同厚厚的日记本,记录着曾经的地表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如地层中留下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从第四纪人类出现以来,在地层中出现了新的关注点,即古人类的活动遗迹以及化石遗骸。较为著名的地质景观有:云南澄江寒武纪动物群、山东山旺中新世古生物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等。总之,地质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同时,也与游客的需求多元化有密切关系。

三、区域性

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在总体地貌景观上,我国有“南秀北雄”这一区域性的概括。“南秀”在地域上,代表秦岭淮河以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景色,再细分,有西南的灵秀,华南的丽秀,这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广泛分布于南方所致;“北雄”代表黄河流域“骏马西风冀北”的雄浑。这种浑厚与黄土高原相映生辉。再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该地质景观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大面积的可溶性岩地区。区域特征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地质作用。各种地质旅游资源既是整个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他们的形成和演化又受其时空下的地质作用的制约。随着地质作用的区域变化,旅游资源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区域差异。

四、古老性

这一特性是地质旅游资源所独有的。这里所讲的古老性不同于一些历史人文景观的悠久性,历史人文景观的时间尺度不过是几十年至数千年,而这里所讲的地质旅游资源,其时间尺度是万年至亿年。据科学考证,地球的形成年龄为46亿年,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约为43亿年。这意味着地质作用在43亿年前就已开始。地质作用是迄今未能得到全面正确的解释和模拟的事件,是人类所未经历的漫长过程。探求地球的形成、发展、演化及其未来趋势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地质旅游资源所展示的点点滴滴以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历史画面,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并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与热爱。

五、独特性

对于整体地质旅游资源来讲,其具有多样性,而对于单一的地质旅游景观来讲,则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基本每一处地质旅游景观都代表一种或几种典型的地质现象,具有其独到的审美、科普和研究价值。如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就具有极强的独特性,能与张家界砂岩峰林进行比较的地貌区域在全世界仅约有四处。再如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河北唐山地震遗迹等地质旅游景观,都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其价值对于整个人类是极其巨大的。

六、整体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是组合性、整体性的吸引功能。必须重点指出的是区域旅游资源整体性吸引功能在旅游资源自身主要体现为一种“美”,这是一种组合之美,整体和谐之美,代称为“区域美”。一定地域总会以一定的审美状态呈现出来,被外界所感知,形成各自的美感效应,如泰山的雄、峨眉的秀、黄山的奇、华山的险、青城的幽。正是这种“区域美”,体现了区域旅游资源在类型、数量、特征等方面的组合性,以及旅游资源单体、单类各自所呈现的审美状态的组合性与融合性,旅游资源整体吸引功能由此而产生,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也是由其地质作用决定的。

七、科学性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资源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包含有地质科学的所有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其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旅游地质资源科学性和观赏性的识别、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都是以地质科学为基础、以地质科学为依据的。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

八、永续性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的结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一旦破坏,便无法复原,所以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质旅游资源主要用于观赏、科考等。

㈢ 举例说明哪些地质构造可以形成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形,溶洞
四川的黄龙,碳酸盐喀斯特裂隙水,钙华沉积
挪威的海湾风光,冰蚀地形
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与板块挤压形成
红海,板块与板块分裂形成
庐山,第四季冰川时期形成的断块山

㈣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有哪些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有哪些?第一个是科学科技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第二个是参观观赏旅游的,是一个的分支

㈤ 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东北的冰天雪地,兴安岭。那些山什么的。西藏看雪山

㈥  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1.自然资源优势与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截止到1995年底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3个(表9.2.1),至1 997年底批准的森林公园29处(表9.2.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38号公告,将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南召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栾川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嵩县龙池曼自然保护区、鲁山县石人山自然保护区统归属于伏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表9.2.1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名单

表9.2.2河南省森林公园名单

(2)山水地质风光与地质遗迹保护区

山水风光是构成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山川湖海的形成都离不开地质作用。今天我们看到的奇山秀水和开发利用的各种矿产、保存在岩石中的生命遗迹与地质构造遗迹都是地球演化历史的记录。它不仅是人类了解地球历史发展及探讨矿产资源的实物资料,也是人类回归自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游憩资源。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及地质公园(表9.2.3)。

表9.2.3河南省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推荐名录

2.历史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浚县七座,其中安阳、洛阳、开封三市属中国七大古都之列。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收藏文物占全国收藏量的1/8(约130万件)。洛阳龙门石窟申报世界遗产获得成功,中岳嵩山、太行云台山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其中大多数具有旅游资源价值(表9.2.4)。

表9.2.4河南省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续表

续表

㈦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地质旅游资源分类现状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分类原则、标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种多样。现将主要分类方案简列于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专门的地质古生物遗产景点工作组,于1993年对地质遗迹类型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即把地质古生物遗产分为13大类,每一类中分为若干类型,总称为景观类型,这是较全面的一个分类方案。

(1)古生物类,包括动物、植物、生物遗迹、层叠石等。

(2)地貌类,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风化地貌、峡湾、岩溶。

(3)古环境类,包括古气候、全球环境变化。

(4)岩石类,包括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5)地层类,包括地质事件、层序地层、主要地层界线。

(6)矿物类。

(7)构造类,包括主要区域构造或主要构造现象。

(8)经济地质,包括所有矿床类型:侵入的、喷出的、接触的,如金刚石金伯利岩管、金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坑或采矿。

(9)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景点。

(10)相关关系,板块构造。

(11)陨石坑。

(12)大陆和海洋尺度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构造和它的边界等,如大裂谷、岛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海底黑烟洞、深海沟、海山、海底断层。

——《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和卢云亭,1991)一书,将自然旅游资源分为5大组15类,而地质旅游资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游资源和水圈旅游资源两大组(表2-1)。

表2-1《旅游地学概论》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分为两类(表2-2)。

表2-2《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35种,即:重要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产物,峰林地质景观,碳酸盐山岳丘陵地质景观,高山钙化地质景观,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土林地质景观,丹霞地质景观,雅丹地质景观,沙漠地质景观,花岗岩地质景观,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变质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海岸地质景观,现代山岳冰川地质景观及登山地,古冰川遗迹,冻融地质景观,峡谷,瀑布,河流地质景观,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具有特殊意义的泉,地震遗迹,崩坡、滑坡、泥石流遗迹,陨石堕落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矿、古冶炼遗址,古烧瓷遗址,古窑、岩画及摩崖题刻,其他地质景观,多种地质景观。

——陈安泽研究员提出一个可以满足各类需要的综合性地质景观类型划分方案,把地质景观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

1.地质构造现象大类

(1)地质类:层形剖面、区域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层序剖面、事件地层剖面。

(2)构造类:典型全球性构造、典型区域性构造、典型中小型构造。

(3)岩石类:典型火成岩(区、体)、典型沉积物(区)、典型变质岩(区)。

(4)矿物类:典型金属矿物(产地)、典型非金属矿物(产地)。

(5)矿床类:典型金属矿床(坑)、典型非金属矿床(坑)。

2.古生物大类

(1)古人类:古人类遗址。

(2)古动物类:古脊椎动物埋藏地、古无脊椎动物埋藏地。

(3)古植物类: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遗植物产出地。

(4)古生物群落类: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遗迹或可疑古生物遗迹类:古生物遗迹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遗迹埋藏地。

3.环境地质现象大类

(1)地震类:古地震遗迹、历史地震遗迹。

(2)火山类:古火山遗迹、现代火山。

(3)冰川类: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

(4)陨石坑:古陨石坑、现代陨石坑。

(5)其他环境地质现象类:滑坡遗迹、泥石流遗迹、地面沉降遗迹。

4.风景地貌景观

(1)山石景观类:花岗岩景区(点)、火山岩景区(点)、层状硅铝质岩景区(点)、碳酸盐岩景点(点)、黄土景区(点)、沙积景区(点)、变质岩景区(点)、其他山地景区(点)。

(2)洞穴类: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峡谷类:峡谷景区。

(4)水景类:风景河流、风景湖泊、风景海湾(岸)、瀑布、泉水、温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国地质旅游资源》(冯天驷,1998)一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1)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如①花岗岩地貌景观;②变质岩地貌景观;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观;④丹霞地貌景观;⑤砂岩峰林景观;⑥冰山雪峰景观;⑦岩溶山地景观。

(2)岩溶、洞穴旅游资源:①溶洞;②峰林、峰丛;③高山钙华;④其他岩溶景观。

(3)河流、峡谷旅游资源:①风景河段;②峡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游资源。

(5)泉水旅游资源:①明泉、冷泉;②温泉、矿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游资源。

(7)海岸、海岸旅游资源。

(8)冰川旅游资源:①现代冰川;②古冰川遗迹。

(9)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黄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①重要地质剖面;②典型地质构造;③陨石坑;④地震遗迹;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遗迹。

(11)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①重要化石产地;②古人类遗址。

(12)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①典型特殊矿产地;②古采矿、古冶炼、古烧瓷遗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画、摩崖题刻。

(15)奇峰异石。

(16)观赏石。

——《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和吴志亮,2006)一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做了比较细致的思考,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科考/科普性、观赏性、商品性三大类,比较具有创新意义,其具体分类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质旅游资源

(1)地壳演化—地质遗迹类:①地质构造;②地层序列;③地质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环境。

(2)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遗迹(新构造运动):①地震遗迹;②地面沉降;③地块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动;⑤陨石及陨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蚀沟;⑩坡面侵蚀。

(3)经济地质—人类地质活动遗迹(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干预):①典型(特色)矿床(类型);②矿产开发遗迹;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

(1)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①岩类山岳地貌景观;②地质构造地貌景观;③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岩溶景观(喀斯特)、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淋溶景观、风蚀景观、洞穴景观、侵蚀阶地、奇峰异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质景观:①现代冰川景观·雪山景观·冰川景观·冰碛物景观;②消亡冰川景观(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观:①湖泊;②河流;③峡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岛;⑩沙砾石滩。

(4)文物性地质景观:①摩崖字画;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题(词);⑤石质文物建筑。

3.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1)观赏石(天然)。

(2)彩石、宝玉石。

(3)观赏石材。

(4)观赏矿物矿石。

二、本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地质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为了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景观的科学性,本书按照成景的地质作用类型,对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便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根据已有的地学知识,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我们对外力地质作用采用其对地貌改造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我们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在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时,我们主要以该地质旅游景观所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为主要划分依据,对各种地质旅游景观进行分类,其分类具体方案如表2-3。

表2-3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表

该分类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一些景观具有双重属性,不易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后的研究思考中会对其进行完善。但此分类方法,对于不具备地学素养的一般游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质旅游,理解景观的科学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在深层次上实现寓学于游。

㈧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一般方法

地质旅游学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用性也很强,属于应用性学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就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保证本学科的科学性、实用性。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不但囊括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还具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旅游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尤其是复杂的地质旅游环境,因此要揭示其内在机制,探寻保护地质旅游环境的途径,其研究必须要建立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实地调查法是通过直接的观察、访问、记录、问卷调查和测量等手段搜集和积累大量准确翔实的感性资料作为理性分析依据的研究方法。对地质旅游环境进行实地调查要在具体的旅游区域中研究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资源及环境状况、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旅游设施状况等问题。实地调查法要结合归纳法和统计分析法,将对地质旅游环境的监测、观察、实验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归纳、统计分析等理性的加工,把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抽象出来,然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接受进一步的检验。在实地调查中要实事求是,以唯物辩证观作为指导思想,保证所获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为之后的综合分析研究提供科学的基础,以便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孙克勤,2010)。

二、比较分析法

地质旅游环境系统中各要素的特征大都是相对的,通过比较而存在的,即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法有区域对比和分类对比两种。区域对比是指依据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如对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研究,比较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相互借鉴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各自的地质旅游环境保护;分类对比是对地质旅游环境进行分类,进而正确地对其进行定位,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地质旅游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更有利于地质旅游环境的保护(蒋素梅,200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域间的可比性,主要是类型的可比性、范围的可比性、结构或水平的可比性等,如果对比的条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近年来采用类比法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可以预见,类比法将是地质旅游学研究的有效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数学方法

以数学方法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数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地质旅游学在进行有关定量分析及旅游的环境效益等问题的研究中,数学方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地质旅游学中的应用一般包括统计法、统计预测法、线性规划以及一些数学模型等。地质旅游学研究内容广泛,不可能获得所有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导致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不完整,因而需要通过数学方法,如统计预测法,对不完整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经过构建分析、检验假设、理性分析等过程,最后得出结果(傅广海和殷继成,2009)。例如,地质旅游资源环境容量评价,由于其影响因素较多,且很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它是一种半定性半定量的评价,这就要用到数学中的灰色建模系统。地质旅游资源容量包括旅游自然容量、旅游社会容量、旅游经济容量、旅游心理容量和旅游管理容量等,其各个分容量的计算也需要用数学公式。可见数学方法在旅游环境保护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使这一学科的一些研究朝着精确的定量方向发展。

除以上方法外,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统计分析法、专家预测法等也都是地质旅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为地质旅游学研究创造了基本条件。地质旅游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涉及人文社会环境,因此,在研究中要将自然科学方法(如利用仪器设备等手段,对旅游自然资源、文物古迹等进行监测、观察和实验等)与社会科学方法(如比较分析、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和专家预测等)相结合,这样,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客观、更科学。

㈨ 地质旅游资源的含义

一、旅游资源的含义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满足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客观存在。资源是指取之于自然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深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活动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并以大量旅游企业、旅游商的涌现为标志的旅游业出现之后才被明确提出来的。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这一名词已获得人们认同。然而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有着多种阐述。

旅游资源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基础,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产生并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旅游环境保护学》(孙克勤,2010)通过对各位学者观点的研究,总结出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共同性:

(1)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形成的,也包括人类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

(2)旅游资源是与旅游者直接相关的,它应该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并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系的,它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能为旅游业服务,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国内比较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有关旅游资源的定义来源于由国家旅游局制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1003)国家标准(2007),其定义如下: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该定义明确了两点:第一,旅游资源涵盖面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既包括“物质”型旅游资源,也包括“非物质”型旅游资源;第二,旅游资源应同时具有两大属性,即吸引力和经济性。

但有一些专家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同样值得我们思考,郭来喜(1982)提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陈传康和刘振礼(1990)提出“旅游资源是在环境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保继刚(1993)也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李天元和王连义(2003)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通过对以上学者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对旅游资源是否必须具有经济性持怀疑态度。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人类的迁移活动,虽然当今社会旅游活动与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其本质上并不属于经济活动。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动机,而并非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作者认为判断是否是旅游资源并不在于其能否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本书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如下: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旅游欲望并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精神愉悦、知识满足、文化交流的自然与人文的一切产物,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二、地质旅游资源的含义

根据旅游资源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赋予地理区域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组合,它是大自然长期雕琢的天然景观。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地质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地质旅游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还不能达到统一的共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主流观点。

(1)具有旅游观赏功能的地质现象。

(2)是一种普适性同于矿产资源的,但开发利用又远不相同的,并具文化社会性和新观念性的地学资源。

(3)是自然旅游资源中具有地学考察旅游价值,富于地学特色,可辟为地学旅游区的那部分资源。

(4)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理现象,并能被利用于旅游事业的自然风景资源,称为旅游地学资源。

(5)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以称为地质旅游资源,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地质旅游资源。

(6)用于地质旅游专项活动的那一部分地质资源。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旅游资源中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第四纪全新世以来人类形成过程中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等。

在第六届旅游地学年会上,把旅游地学研究领域由自然景观扩大到人文景观领域,并提出将观赏石列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这是旅游资源内涵的一个突破,而旅游商品资源还包括矿泉、宝玉石等。

综上所述,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旅游动机的景观,就是地质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历史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但以地质遗迹为主体,而所谓的人类活动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在地质体附近遗留下来的活动遗迹。此外,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它更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地质旅游资源比起经整理而成的书籍报刊,更生动、形象、直观,更有利于达到科研的目的和教育的效果,这就是它的特色之处。

㈩ 四川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有哪些具体一点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四川有世界遗产6处,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东风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四川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56家(其中5A级10家,4A级130家),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峨眉山、九寨沟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川共建自然保护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白水河、黑水河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0年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21处,国家森林公园33处。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国家地质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四川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6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