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质项目有哪些问题
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相关问题研究
郑敏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我国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于此项工作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部门专项,在项目管理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以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从管理实践出发,对部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这一专项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环境治理项目对策建议
1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国土资源部近年来新上项目,属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范围之内,此项目是国家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有关此类项目的审报、项目内容、管理等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管理。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符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确定的支持方向与重点,也就是符合我国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目的;依照《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通知的规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矿山因采矿活动而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需恢复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所需投资。该通知明确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矿山全部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且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其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理应由国家负担。项目申请与实施: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由各省市国土资源厅组织各省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申报工作及已下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国土资源部负责项目初审,对符合国家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并按照部申报程序与规定提供相关申报资料的项目,由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批并上报财政部申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
2关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2.1采空沉陷
开采沉陷主要表现形式为塌陷、沉降、开裂三种形式。
(1)塌陷:指在人为和自然地质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体中洞穴顶部向下断错坍塌,形成塌陷坑、塌陷洞、塌陷槽的一种地质现象。
(2)地面沉降:地表水平面下降。地面下沉,影响范围大、分布面积大。沉降一般继塌陷之后形成,形态多数似蜗牛状、蝶状等。
(3)地面开裂:采矿引起岩层、土体沿一定方向破裂,在地面上形成裂缝。地面开裂是矿山塌陷和沉降的伴生产物,涉及的范围广、数量更多。
(4)岩溶地面塌陷:指岩溶地区,由于隐伏下部岩溶洞穴扩大而致顶板岩体塌陷,或上覆岩土层洞顶板失去平衡产生下沉或塌陷。
2.2崩塌、滑波、泥石流
(1)崩塌是位于陡崖、陡坎、陡坡上土体、岩体及他们的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失稳而突发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倾倒、翻转、堆积于山体、跛脚和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是指斜坡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特定面或组合面产生整体滑动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自然地质现象。是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由于降水(降暴雨、融雪、冰川)等激发掺合下形成泥浆,特殊性洪流。泥石流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2.3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干枯、污染
矿山地下水位下降、干枯。由于采矿过程中耗用大量的生产用水,及疏干排水,水资源过量采用与浪费,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矿区出现大面积疏干漏斗,造成地下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以致水源枯竭或者河流断流。地下水污染是因采矿引起的灾害矿物成份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污染。
2.4危损尾矿坝、废渣场问题
危损尾矿坝问题:尾矿坝是用于规范矿山废渣堆放的坝体,由于矿山废渣数量大,如果坝基选择不当,年久失修等就会导致坝基裂缝、滑动,或由于废石堆积过高,没有采取稳固、加固措施而导致滑坡,突涌等灾害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停产、公路坡坏以及超前占用良田等恶果。
废渣场问题: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尾矿,数量巨大。这些固体废物简称废渣,往往堆放于矿区固定场所内,即废渣堆放场。矿山废渣占用大量土地,矿山固体废物中,常含有多种金属元素,长期堆放,流失会损伤地表。与空气发生氧化、分解及溶解作用,有害物质随着雨水流失,污染水体和破坏土质并影响农作物生长、质量,造成农作物减产。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由于这些有害物质在空气、水、细菌综合作用下,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往往形成酸雨,威胁动植物生存,侵蚀污染自然景观。
2.5残煤自燃灾害
煤矿残煤自燃主要原因:由于煤层暴露于地表与空气直接接触,在太阳的直射下达到燃点引发自然燃烧,或由于采矿过程中不规范操作导致巷道冒顶空气涌入山体纵横交错的巷道中,迂高温引发自燃,火势漫延,如不及时治理多导致矿井塌陷,又形成外燃,火势很难控制。残煤自燃地质灾害治理是我国乃至世界矿山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易复发。残煤自燃引发多重环境灾害:大气污染、酸雨、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地壤污染、寸草不生、水土流失严重。
2.6土地破坏
采矿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失去原有可利用状态。
2.7矿区生态破坏问题
采矿活动严重破坏森林,加剧草场退化;动物生存环境遭受侵害;自然景观、地貌、地质遗迹、土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侵蚀。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下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从国土资源部2001年下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任务以来,各省国土资源厅积极组织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对已下达的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进行了认真的组织与实施,地方政府与当地人民对环境治理项目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2001至2003年国土资源部已下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共计88项,累计投资1.7亿多,预计未来产生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可达到投资的4倍。2004年国土资源部对首批已完的1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进行了验收,其中涉及的治理内容有:地表塌陷治理;崩塌、滑波、泥石流治理;地表、地下水污染治理;危损尾矿坝、废渣场治理;残煤自燃灾害治理;土地复垦;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由于各省厅与地方政府的热情支持与配合,80%的项目落实了地方配套资金,其中大部分为地方政府投资,也有部分企业投资。项目总投资平均达到中央财政总投资的123.28%。90%的项目工程量超出原定计划,18个项目工程质量均达到预定要求,全部验收合格。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相关问题
针对国土资源部已下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我们组织了相关调研,并就已验收的1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3.1项目组织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深得省厅、地方政府、百姓的支持,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配合。2001年该项目主要直接下达给项目申报单位(企业),由于是新上项目,规范化管理还处于探索中。2002年始国土资源部开始实行规范化管理,从项目申报、审批、下达、验收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项目运作逐步走上正规,下达到各省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行网上公开招投标。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形成了“部门审批—省厅上报—公开招标”的管理程式。各省国土资源厅与项目地资源局、地方政府负责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项目设计、工程承担单位的招标工作、负责工程监理与审计工作的落实、监督工程与资金落实工作、组织专家审查与验收等。中标单位承担相关设计、工程实施任务。由独立资质监理单位、审计事务所负责对工程的监理与审计。从国土资源部已验收的18个项目分析,95%的项目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并通过了专家论证,80%项目聘请了监理公司或由通过部门认证资格的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了监理。40%的项目通过社会审计事务所审查,并出具投资审计报告,其余由省级国土资源厅组织负责审查。80%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得到落实。
3.2项目投资
由于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历史欠债太多,需要投资治理环境的申报项目较多,目前各省申报的项目数已达300多项。而国家专项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实际落实的只有申报项目数的30%。矿山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来源主要是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权使用费与价款,目前中央下达的专项资金也只是占其中的一少部分,占矿山历史所创利税的1%,可见总体投资量不大。由于矿山地质环境复杂,治理工程难度与技术要求高,工程量大,不可预见因素多又难以控制,从另一方面加大了资金缺口。对国土资源部已验收的18个项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80%的项目配套了地方资金,20%的项目只有中央投资;80%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超出设计预算总额,平均超出率为123.28%,最高超出率为150%;95%的项目完成投资工作量后,因无投资而余留环境问题有待治理。
3.3项目管理
由于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是国家近年来才开展起来的项目,许多项目管理运作规范、规章、标规还没有建立,项目实施管理落差很大。部分项目设计预算没有具体遵从的依据;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与审查工作还没有规范;对项目工程的技术规范、预算标准以及监督管理没有出台部门要求;工程实施过程中缺乏管理规章责任制,工程监察工作不到位,部分项目不能提供工程质量监理报告与投资审计报告等。以上问题将会给今后的项目实施带来管理及工程质量等漏洞。
4对策与建议
4.1走“中央、地方、企业共同治理”之路
由于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缺口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中央、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合作,同时也需要矿山企业的积极合作,走“以矿治矿”的道路。在这方面已有些好的典型,如浙江、新疆、山西等省,为填补资金上的缺口,他们采取了企业出资、自筹集资、义务劳动、以矿产资源抵偿劳务支付等多种办法,这些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有借鉴意义,值得推广与政策鼓励。
4.2加强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为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实施与质量,加强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批准下达的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进行施工,严格实行项目公告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加大项目预算的执行和检查力度,按照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要求,建立健全具体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对具体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建立严格的上报审批机制,杜绝隐瞒、谎报情况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不断出台、修订部门监管规范。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治理成果也需要监督与维护。建议国土资源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果的后期维护与监管工作,要求地方政府做好配合工作。
4.3做好专项资金项目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工作
对国家新开展的专项资金项目,建议应建立案例分析制,进行跟踪研究。目前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技术以及预算规范与标准尚未出台,为确保工程质量与投资目标实现,急需加强技术与预算管理规范、标准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项目工程设计与设计预算规范化管理。为防止套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促进国家专项基金项目规范化管理,建议对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与管理机制进行研究,要求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进行监督,确保国家投资与地方投资的落实与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
4.4充分重视环境治理工程科学研究
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地质学、力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必需以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为基础,不同地质、水文环境条件,不同岩性,不同矿种,不同规模,不同开采方式,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同,治理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也不同。如矿区地质环境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植物适应性分析,环境变化分析,治理技术与方案确定等,这些研究工作复杂而艰巨,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需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重视。工程技术手段是解决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的关键,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比较晚,技术手段的研究也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而得不到解决。近年来,此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曾设立了相关治理技术方面研究的课题,但因没有专项资金来源支持,很难立项。即使立项也只能列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之中一小部分,其投资不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的1%,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国家应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同时重视环境治理工程科学研究,中央、地方财政也应积极支持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❷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评估
成果评估属于项目的后评价的组成内容,是指成果经过验收以后,根据项目成果的使用效果,对项目的立项、施工、管理、验收等全部环节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属于项目收尾的管理部分。截至目前,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过程还没有延伸到项目的后评估,只是项目终结以后,将成果资料汇交到指定的专门管理部门即完成了一个项目的周期。
一、项目成果评估的种类和程序
成果评估通常是在项目完成以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对于业主来讲,项目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业主通过对该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找出项目各个环节的不足,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项目成果的评估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果评估一般可分为跟踪评估、实施效果评价和成果影响评估。
(1)跟踪评估 项目开始实施后到项目完成验收之前任何一个时点的评估,主要是考查和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调整、设计调整、目标调整等对项目预期效益的作用和影响。
(2)成果评估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所称的项目实施效果评价(project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相当于地质调查的成果评估,是在项目完成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项目的评价。通常认为,生产性企业在项目完成以后2年左右,基础设施行业在项目完成以后5年左右,社会基础设施行业可能更长一些。这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成果使用的效果程度、成果使用中的经验教训等。
(3)成果影响评估 是在成果评估报告以后的一种评估,主要评估成果使用以后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
二、项目成果评估的内容
成果评估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1)立项决策评价 立项决策评价主要是对项目的根本性问题进行评价。如项目调研是否具有一定的力度、项目策划是否具有成效、项目是否应该立项并实施、项目决策程序是否科学等,其中要害的是调研力度和决策是否科学。
(2)项目实施评价 项目实施评价包括设计、施工、测试、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实施过程好坏的评估。可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持续改进。
(3)运行管理评价 主要是对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等进行评估。如果说项目的施工直接关系到项目质量的话,那么项目的运行管理直接影响费用和项目周期控制问题。
(4)应用效果评价 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最终的目的是提供给需求成果的部门或人使用,同时项目承担单位还应评价内部收益等效益指标。
(5)项目影响评价 主要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3个方面的评价。
(6)项目持续性评价 是指项目的投入完成以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是否还能持续地发展下去,项目业主是否愿意继续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是否具有重复性,即是否可以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开展同类的项目等。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等组织常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其援助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要求对援助项目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价。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本国政府的政策;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地方参与程度;财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生态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成果评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9个步骤(图7-1)。
图7-1 成果评估的步骤
三、项目成果评估的方法
(1)调查统计预测法 对项目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成果使用以后的综合效果运用预测原理进行评估。通常分为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预测4个阶段,预测是获得评估结论必不可少的阶段。
(2)对比法 是根据项目成果使用以后的前后对比、预测和实际发生值的对比、有无项目的对比等,判断并分析成果使用的综合效果。
(3)逻辑框架法 是美国国际开发署1970年开发出来的一种专门用于项目后评价的方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其基本模式如表7-1所示。
表7-1 LPA的基本模式
甘华鸣在《项目管理》一书中,以某农业项目为例,说明了项目的前提条件与目标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图7-2)。
图7-2 某农业项目的假定条件
(4)专家评审与使用者的评价相结合 目前,地质调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后,进行原本档案归档和成果报告汇交后,一般可以公开使用和借阅。然而,每年有多少使用者,使用者对成果和原始资料给予如何评价,还需要我们成果管理部门认真分析和思考,制定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进行及时跟踪,以便指导今后的立项与计划管理。例如,澳大利亚地质调查管理部门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水工环地质评价工作成果完成后,对使用者在借阅资料的同时,发放评价表,要求使用者对成果及原始资料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成果管理部门定期对使用者评价进行分析和整理,对质量较差的地质成果的主要责任者,将限制他们从事地质工作的机会,或者从事次要的工作,他们也将失去提升的机会;对于很少有人过问的地质成果,负责立项和规划的部门就要认真研究和思考,及时调整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5)成果引用率统计与分析 借鉴科技期刊评比办法,对成果引用率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用取得的成果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减少人为因素,减少管理成本,增加成果管理对项目立项与实施的指导作用。
(6)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及管理程序 上述措施只是设想,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有必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或者将现有的质量体系加以改进,把成果跟踪管理纳入到现有地调项目管理中,制定成果跟踪的时间、方法、程序和标准,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依据,使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❸ 地质调查项目
一、地质调查项目的定义
我国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全部是事业单位,计划体制管理的色彩浓厚。因此,我国的地质工作实行项目管理较之工程建设等其他领域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人探索在地质工作的管理中引进项目的概念和项目管理,到了80年代末,在实际的管理中才正式实行了项目管理。当时正值地勘体制改革的过程,尽管实行了项目管理,但是在项目管理的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上缺乏系统性,多是采取借鉴或跟进的方式,并且项目的管理与单位组织的管理没有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整合。因此,地质调查项目的管理并没有形成能够坚持始终的主线条、主思路的管理框架。
地质调查项目是项目分类中的一类,首先应符合广义项目的定义,然后才是地质调查的特性和规律,不能以地质调查的特殊性而否定了地质调查的项目广义定义,否则,地质调查无法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没有必要仅仅借了项目和项目管理之名,而实质仍然是按照单位组织管理的方式和制度进行着项目的管理。
如果给地质调查项目下一个定义的话,笔者认为用项目的广义定义就够了,至多套用广义的项目定义总结出地质调查项目的定义,即:
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经过规定立项程序形成的,在批准的总体设计、一定的周期、一定的预算范围内,需要达到质量要求的一次性地质调查任务。
二、地质调查项目的特征
地质调查项目具有项目的普遍特征,作为一类特殊的项目,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征。其具体表现为:
(1)地质调查项目的结果(或产品)表现形式不同于一般的项目,如基建工程项目的结果是一栋楼、一条路、一座桥,而地质调查项目的结果是图、表、数据和文字表达的地学信息。如对矿产资源的勘查项目,就是使用工程技术手段探明地下埋藏的矿产的赋存状态(位置和矿体的形态)、数量和质量,并用地质报告表述出来。因此,地质调查项目的完工,地质报告包括图件和数据是有形的,但是报告所表达的地质内容是无形的,在图上标记的矿体,在没有开采之前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这一特征,表明地质调查工作的超前性质,其成果是为需要这种资料的用户提供一个基础的信息依据。
(2)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的针对物是自然或自然的衍生物,是自然存在的客观地质体,是利用地质理论、技术和方法对这种地质体的认知。通俗地讲,是把已经存在但人们尚未认识了解的地质体通过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把它具体地表述出来。确切地讲,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对自然地质体和地质体生成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特征表明,地质调查项目与一般的工业项目是有区别的。
(3)地质调查项目所使用的资源具有非普遍性特点,因此成本较高。地质技术人员需要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实验测试需要满足对地质现象和岩石矿物的鉴定、分析,工程施工、物探、化探等技术、方法、手段都是为探知地质体而专门设计的工艺技术,无法从社会上获得,也无法提供社会共享。
(4)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往往是一次性的,无法运用常规的监控技术和方法来保证项目成果的质量,因此,对地质技术人员的从业职业道德有较高的要求。如在海拔5000m以上的地质调查路线,地质技术人员所走过的路,观察和描述的地质现象,采集的地质样品,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人重复进行类似的调查研究。
(5)地质调查项目受地质规律、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三重制约。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毫无疑问要按地质规律办事,如在火成岩体上不可能部署找煤的地质调查项目,受层控的矿产不能沿构造带布置探矿工程等等,更重要的是要按地质工作规律立项和实施项目。如前所述,地质调查是对未知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调查研究过程,应遵循“从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部到深部、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部署实施地质调查项目,否则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有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还不行,还要符合经济规律,才能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果。首先是地质调查项目的需求调研,没有需求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质量无论多好也没有价值,项目的所有投入都是无效投入,是资源的最大浪费,因此,杜绝或减少没有需求的地质调查项目是今后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首要职责之一。其次是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和时间的要求,再好的科学设想和技术设计也无法进入实施,没有科学、创新的技术设计和路线,再多的投入也不会做出先进的成果。第三是项目的成本控制,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成果,应是始终遵循的一条经济原则。
三、地质调查项目与区域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界的概念在商品生产、流通和经济的交流上渐渐模糊起来,相应地,区域经济的概念突显得重要起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在地缘经济和资源经济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在同一个经济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互补性的发展要求,使得经济区内的不同地区和企业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环渤海经济区市长联合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成立的区域性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沟通联系的一个协作组织。
地质调查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地质调查规划和部署应与区域经济的规划发展相一致。因此,地质调查工作应按经济区域进行规划,形成项目体系,按需求的专业设置次一级的项目来开展具体的工作,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地质调查规划部署格局。
四、地质调查项目的体系
项目体系就是项目树,或者称之为项目群、项目束。总之,是项目的有机分解和构成。任何一个项目都可以形象地想像为一棵树,由树干、支干,一直到枝叶构成了一棵完整的树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树干有树干的功能,枝叶有枝叶的作用,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保证了树的正常生长。项目的分级节点就是项目的管理点,一级项目构成项目的一级管理。地质调查项目树的构成如下(图3-1):
图3-1 项目树示意图
在项目树构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问题:
(1)项目树的分解实际上是项目任务目标的分解过程,一直分到无法构成项目为止。对于地质调查项目而言,一般能够分解到三级或四级。
(2)用综合研究项目的设立来实现不同级次项目之间的连接。
(3)为项目任务目标的完成所需的配套、辅助或研究,在同一级次下单独设立配套的项目,如在二级项目级次下设立的配套专题研究项目,在一级项目的管理下开展工作,与同级次下的其他项目不存在横向上的管理关系。
❹ 现在地质这行业前景怎么样
地质行业,大概可划分为地质勘查和工程勘察两种。地质勘查就是俗称的找矿,工程勘察就是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地质队伍,而且找矿的工作自很久以前到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全国各个省市空白区已经少之又少了,所以找矿的国家项目就越来越少,有大项目也是会在更偏远的类似内蒙等地区。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辽宁省的地质找矿项目基本省内的自己地质队去干了,外省单位很难进来,而且一个沈阳的地质单位基本不可能拿到大连的地质找矿项目。所以目前的地质找矿很受各个方面的局限。另外地质行业多是小型单位,目前可能还没有大的集团公司。总之项目少,竞争大,地方保护。以后会发展国外市场还是深部找矿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就成必然了。
地方建设项目多,工程勘查就很吃香,现在国家规定建设项目必须有前期工程勘查以及一些相关的评估工作(地质灾害、压矿等),地方发展,建设项目多,工程勘查活就多。单员工工资也多不了多少,唯一好的就是,你要是有关系,有活的话,那就有钱赚。反之就就开个固定的工资吧。另外说一点很多大的建设集团公司,都有自己的一个勘察的队伍,纯地质单位一般拿不到他们的工程建设勘察项目。
目前地质行业还有中铁集团的模式。
个人发展从大环境上来讲是受局限的,机会会较其他行业少很多。
❺ 地质灾害施工项目,项目经理需要什么要求 为什么有些项目只要水利建造师才能担任项目经理
地质灾害施工复项目经理首先需要制建造师至少是二级及以上的建造师才能担任,现在要求严格可能至少要一级建造师的资格证,这是必要条件,其次,市政及道桥建造师偏重与工程建设而对地质灾害了解不足,地质灾害有其自然性和突发性,多数与水利工程息息相关,比如三峡工程的沿岸灾害治理,比如滑坡泥石流的治理,从疏导和预防的角度考虑,鉴于此,一般地质灾害施工项目都需要水利工程建造师来担任项目经理,以便从整体出发解决问题。因为水利工程和灾害工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相似性,有的工程直接就是二者合一的工程,比如大坝边坡灾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所以地质灾害施工项目才会有这样的特殊要求。
❻ 项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一些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日益增长,从而促使他们加快了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及有关水文地质工作的步伐,并由此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地下水(包括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一方面不仅保证了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干旱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下水资源由于受补给所限,尤其是深层承压水基本上是一种非再生的水资源,如果无计划或不科学地过度开采,将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导致含水层枯竭、水质恶化、土地沙化和土地盐碱化等,甚至还可能危及子孙后代的“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已开始出现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变差、供水能力逐渐下降、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等严重问题。所幸的是,水的问题许多干旱国家或地区都已经意识到并采取措施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在不断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地下水开发利用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地下水储蓄和调配工程的建设以及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立法,从而使地下水资源利用正进入到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区域沉积盆地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和运移机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以水力连续性为基础的水文模型———径流模型;二是以水力不连续性为基础的滞留(Stagnant)模型,提出了“滞留含水层”的概念。
干旱区地下淡水勘探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在遥感技术与GIS的结合、不断完善的物探技术及其解译技术的计算机化。
总之,干旱区水文地质研究是水文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各国水文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同位素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等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磁法、核磁共振)、钻探水平的提高,大大推进了干旱区水文地质研究的发展。目前,许多国家日益重视干旱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将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评价。
为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56年起,地质部在河西走廊进行了1∶20万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绘。与此同时,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阎锡屿、段永侯等人,结合当时生产需要及我国12年科学规划,开始了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并发表了有关重要的论著,阐明了我国西北内陆盆地山前冲洪积平原水平分带特征。1956~1958年期间,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相继建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开始了1∶50万、1∶20万水文地质调查。水利部门和中科院系统也进行过许多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具代表性的工作有:①甘肃省地质研究所范锡朋教授主笔的《甘肃省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报告》;②地质矿产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③1996~199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国家“九五”攻关专题“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
近20年来,随着系统理论分析方法的引入和同位素、遥感、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物探手段等的应用,内陆干旱区的地下水勘查与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通过“九五”攻关项目的整体研究,对上中下游兼顾,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得到了更广泛的共识,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很多方面研究深度还不够,尤其是一些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尚待进一步研究。鉴于西北内流盆地水资源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甚至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及其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流域尺度上,开展西北地区典型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试验和示范工程的研究,将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推广应用的前景。
干旱地区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等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日益频繁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开展本项目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新技术和新思路。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水力学与水资源研究所(EHT)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Alliance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AGS),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开发了水资源持续管理系统的模型和方法,特别重视农业用水和干旱区盐分的运移。同时新的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CFC,T/3He,稳定同位素),与示踪元素和盐分运移耦合的水循环模拟,利用卫星影像识别蒸发强度,校验模型参数,确定水资源开发战略的优化方法在干旱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荷兰德尔福特(Delft)国际建设、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rastructure,hydraulic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和荷兰应用地学研究所开发的区域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REGIS),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以色列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大部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区,其中干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北部和西部年均降雨量400~800mm,向东向南急剧减少,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地区降水量在50mm以下;降雨主要发生在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以色列水资源的调控经验是: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实施调水工程;充分利用边际水资源(污水、咸水、海水及暴雨洪水);在沿海平原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库;从国外进口水;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其中北水南调工程把以色列唯一的淡水湖———北部的加利利湖的水引到干旱的南部地区,使南部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片绿洲,称为国家输水工程(National Water Carrier)。该工程于1964年建成并投入运转,输水管道包括地下管线、明渠、中继性水库和暗渠隧道。年供水量4×108m3。沿途设多座泵站加压,并吸纳全国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同时向外辐射出供水管道,与各地区的供水管网相连通,形成全国统一的调配水系统。这条输水管道不仅是主要的供水系统,而且还能接纳北部冬天和早春多余的水,向沿海地区的含水层补给水源,有效地防止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倒灌。在沿海平原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库。以色列沿海平原含水层储水潜力大,且其东部地区大部分含水层是未饱和的。以色列在沿海平原建立地下水库用于贮存冬季(或降水大的年份)多余的雨水、灌溉渗漏水及回收污水,在需要用水时,再抽出来使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技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相对于其他灌溉方式,滴灌是最有效的节水方法,水分利用率(WUE)可达95%,而表面灌溉只有45%,喷灌为75%。滴灌技术的采用使以色列的农业用水大大减少,可以腾出更多的水用于其他用途。
众所周知,美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不足200mm,最低的仅为50mm。中西部地区地下水受到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起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美国对水资源的调控措施是:在西部干旱区修建引水工程;限制地下水开采量,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重视废水循环利用;普遍推广农业节水灌溉;重视水资源的管理。为开发西部,仅1933~1943年联邦政府就批准兴建了34个灌溉与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原本是沙漠地区,年降雨量很少,在美国西部开发中,通过从科罗拉多河引水,供应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的用水需求。20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进一步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将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水引到南部,为南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盆岭地区极为干旱,建设了中亚利桑那工程(CAP),该工程从科罗拉多河引水到亚利桑那州的盆岭地区,工程渠道总长540km,每年输水22×108m3。
近十余年来,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与优化利用已成为流域尺度水资源科学利用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含水层储存与利用(Aquifer Storage and Recovery,简称ASR)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得到广泛应用。美国佛罗里达州夏灌冬用,解决了冬季渡假用水不足;荷兰利用沿海沙丘区,用净化后的莱茵河水回灌沙丘含水层,再回采用于海牙和阿姆斯特丹两大城市供水,回采水量占到回灌水量的80%,并有效地控制了海水入侵;瑞士苏黎世市采用傍河取水—回灌含水层—再回采利用模式,使水源通过含水层再自净,既减少了化学处理费用,也杜绝了化学处理可能导致的二次污染,达到优质供水的目的。我国北方沿海城市利用河流盆地构筑地下水库,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最难解决的问题依然是可供回灌的水量不足及可供回灌的时间有限,加之地下水补给过程中的气滞阻水,使多数回灌补给效率不高。
总之,流域尺度的水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者的重视,已成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与工程示范的热点问题之一。
❼ 物探项目和地质项目有何区别
物探项目一般作为地质项目的子项目。
在国家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中,若内地质项目为计划项目,则容物探项目为其下面的工作项目;若地质项目为工作项目,则物探项目为其下面的工作内容(或课题)。
因为物探属于技术方法,是地质工作的一种手段。物探需要为地质服务,同时地质又需要物探作技术支撑,两者相辅相成。
目前地质工作中应用到的技术方法除了物探外,还有化探、遥感、钻探、测试、同位素等多种技术。在国土资源部进行职称评定时,物化遥工程师作为地质工程师下的一类。
❽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管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和项目承担单位共同负责。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分级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大区地调中心受地质调查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按规定接收大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承担单位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
一、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
1.评审程序
地调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程序,目前主要依据中地调发〔2003〕187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具体程序如下:
(1)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
(2)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申请评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全面完成了设计书的任务;
2)通过了野外验收或相关检查;
3)各类技术资料齐全;
4)形成文字报告和各类图件。
(3)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会审时评审委员会通过审阅成果报告,查阅各类资料,听取项目组汇报、答辩,并与项目组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由主审专家主笔并汇总其他评委的意见,提出评审意见初稿和报告质量评分建议,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形成最终评审意见。函审时由评审委员分别审阅成果报告、进行报告质量评分、形成书面评审意见,由组织评审单位汇总,形成评审意见。
(4)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报告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5)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
(6)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
(7)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经费较少的项目,人数可酌情减少,组成人员应覆盖项目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8)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质调查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
(9)技术方法和研究类成果报告的评审除按本要求进行外,还应参照国家科委下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执行。
2.评审的主要内容
(1)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2)成果和原始资料的吻合程度;
(3)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4)项目工作任务和预期成果目标的完成情况;
(5)成果的综合研究水平;
(6)成果报告和综合图件的质量;
(7)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前景;
(8)存在问题及建议。
二、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程序及要求
(1)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各项目承担单位是地调成果的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管理部门。
(2)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辖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全国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3)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两套。
(4)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
(5)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质调查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
(6)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
三、项目成果的登记
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负责部门的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数据库管理、科技成果统计分析和国内外科技信息跟踪等。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也属于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部分,完成成果报告评审和原本档案归档后,应及时到部成果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
各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
(1)各项目承担单位在科技项目验收之前,必须向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汇交科技成果原始档案,然后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成果登记手续。
(2)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包括各种原始观测记录、野外观测数据、野外记录本、原始分析测试数据、有注释文档的源程序和操作手册、文字报告及有关的电子版本资料。
(3)各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科技成果原始档案归档后,方可到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
(4)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科技成果登记时,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1)项目合同书或设计书一份;
2)完整的科研报告两份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复印件;
3)科技成果原始资料归档证明;
4)按合同书规定的关键科学数据、技术文件等相应的电子版;
5)《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表》两份;
6)文字报告及其附件、附表的规格为:长27cm、宽19cm(标准16开本)或标准的A4版本。附图应按同样规格进行折叠,图签折在外面。正文、附表、附件等应采用线装订,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5)凡符合登记要求的科技成果,经正式登记,由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出具《科技成果登记证明书》。
(6)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其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
(7)对于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如果得到专家、中介机构、应用单位的评价,可在两年内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补交相关证明材料;如果根据验收委员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对科研报告作重大修改的,应及时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提供新版本的报告。
(8)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凡涉及国家机密的,主管部门将按照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实行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组织管理上,科学技术部统一领导全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主管部门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流程上,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各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又贯穿于科技活动和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制定阶段,技术档案、保密及地调成果的统计与分析,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地质大调查实施阶段,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为计划的过程管理提供各项职能服务,及时反馈地质大调查计划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