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怎么解释
Ⅰ 地基,名词解释 软流圈、元素克拉克值、矿物、岩石、地质作用、晶体、解理、断口、类质同像、岩浆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
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26、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27、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28、同沉积褶皱:指在岩层形成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29、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30、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
Ⅱ 从地质角度分析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渭河泥沙的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
Ⅲ 地貌名词解释
地貌是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专地质作用对地壳属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
各种形态
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
发展与形成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划分方式及区别
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
Ⅳ 地质营力这个怎么解释啊 不明白
也就是地质作用力
什么是地质作用
由于地球内部和太阳能量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地壳内部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等不断发生变化,如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等,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种种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什么是内动力地质作用? 】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火山作用、构造运动及地震等。
【什么是外动力地质作用? 】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地质作用可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Ⅳ 如何以地质学的角度解释“沧海桑田”
原意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
从海洋的演化方面来说。近代最流行的是海洋扩张学说(一两句话说不太清楚,简单介绍一下)。海洋最初是内陆板块的深大裂谷(例如现在的东非大裂谷,这叫胚胎期);随着这个裂谷不断发育,越来越宽,形成狭窄海洋(例如现在的红海亚丁湾,这叫幼年期);当最初裂谷的地方渐渐发育成大洋中脊,就进入所谓的壮年期(例如大西洋);当大洋拉张到一定程度,开始收缩,大洋就到了衰老期(比如太平洋);大洋进一步收缩,进入终结期(比如地中海);最后大洋渐渐缝合,形成年轻的山脉,这就是残痕期(比如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就是大洋中脊的遗迹)。这是用海洋扩张说来解释的“沧海桑田”!
还有冰期、间冰期也可以来解释“沧海桑田”。当处于冰期时,气温寒冷,地球上的很多水变成冰聚集在地球两极或者高山,形成冰川,海洋的海平面降低,海洋中原本水比较浅的地方变成陆地;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时,气温升高,很多冰川融化,变成水后汇入海洋,海平面升高,原本海岸线向大陆推移,很多陆地变成海洋。
就河流来说,中下游河道不停地摆动(呵呵,不要被“不停地”吓到了,因为在地质上的时间,一般都是用“百万年”来计量的),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的几乎每一寸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甚至都不止一两次有河流曾经流过,这是不是叫“沧河桑田”?
Ⅵ 山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原因有三大类:
1、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山称为构造山。因为地壳运动,造成地表岩层大面积的褶皱而形成褶皱山或因地壳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等都属于构造山。例如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太行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地壳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
2、原为高原或构造山,后来受到流水、风力等外力长期侵蚀分割而形成的山地,叫做侵蚀山。水流将山体侵蚀成空洞,空洞塌陷后,被水流冲刷成山谷,于是形成了一道道山脉。
3、由某些物质在地表堆积而成的山叫堆积山。这种山形状很对称,而且一般都孤立地矗立在低平地区之上。例如各地的火山就是最常见的堆积山。
(6)地质作用怎么解释扩展阅读
世界著名山脉:
1、安第斯山脉其东西宽的平均是241 公里,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山脉平均海拔3660米,其中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长约7500公里,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三倍,也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相对于海底及地球最长的山脉中洋脊(长约8000公里)。
2、阿尔卑斯山一座位于欧洲的著名山脉,它覆盖了意大利北部边界,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它可以被细分为三个部分:从地中海到勃朗峰的西阿尔卑斯山。
从奥斯特谷(意大利西北部一自治区)到布勒内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处)的中阿尔卑斯山,从布勒内山口到斯洛文尼亚的东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其中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8米,位于法国和意大利的交界处。山脉呈弧形,长120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米。
3、大分水岭澳大利亚东部主要山脉。北起约克角半岛,南至维多利亚州,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长约3000公里,宽约200至300公里,最高峰科修斯科山为澳洲大陆最高点,海拔2230米。该岭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故而得名。
4、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到柴达木河上游谷地,於东经97°-99°处与巴颜喀拉山脉和阿尼玛卿山(积石山)相接,北邻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
山脉全长2500余公里,宽130-200 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一般认为最高峰是常被称为「昆仑山」的慕士山(海拔7282米),位於新疆自治区和田南面,但实际公格尔山(7719米)最高。
Ⅶ 名词解释,什么是岩溶
岩溶指可来溶性岩石,自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
Ⅷ 从地质作用过程解释沥青胡的成因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专、泥石流、地面塌陷属、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Ⅸ 谁能更我解释一下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 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可概括为4个方面:
①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
②分析和预测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和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
③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④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