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最近这些年有什么地质变化
⑴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怎么样
简介: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旧馆内设有八个展厅,内容回包括宇宙答演化、生物进化、恐龙世界、人类起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矿产形成和矿物岩石分类及宝玉石等;新馆坐落在长沙市天心区杉木冲路,占地71.9亩,建筑面积56亩,内设“序厅”、“走进地球”、“打开宝藏”、“辛勤耕耘”、“沧海桑田”、“保护地球”、“石之瑰宝”七个主要展厅。博物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是人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的极好课堂。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常年担负全省地质科普、科研、对外交流等任务。属地质专业馆,各类珍贵标本、馆藏展品一万余件,其中无齿芙蓉龙、辉锑矿、白钨矿独具湖南特色。常年对外开放,接待英国、德国瑞典等十多个国家专家来访与交流,是湖南省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注册资本:20494.2万人民币
⑵ (九)湖南省荷花坪-香花岭锡多金属矿评价项目实物地质资料
湖南省郴州荷花坪-香花岭锡多金属矿评价项目,实施单位为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由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承担,工作起止时间为2001~2007年。本项目2001年仅有荷花坪工作区,2002~2003年扩展到香花岭工作区,2004~2005年包括荷花坪、香花岭、雷坪3个工作区,2006年包括荷花坪、香花岭、长城岭南和尖峰岭4个工作区,2007年设计在荷花坪、香花岭、长城岭南3个区开展工作。
1.矿床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北缘,与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中段及南段交汇部位。其中荷花坪区位于五盖山-桥口隆起带中段,千里山与王仙岭“孪生”复式岩体的交接部位;香花岭区位于骑田岭岩体西南的香花岭短轴背斜南部的通天庙穹窿构造北面。
(1)荷花坪区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下统和第四系残坡积层。
矿区位于五盖山倒转背斜北端西翼,北东向与北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
矿区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为主,该组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为导矿、容矿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主要有荷花坪复式向斜,向斜核部为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两翼为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矿区南部北东—北北东向次级紧闭褶皱发育,局部发生倒转,褶皱构造层间滑动虚脱空间为容矿有利部位。
矿区岩浆活动频繁,出露的花岗岩体为王仙岭岩体的一部分,分布在矿区的北西部,在矿区的南东、南部分布有晚期的花岗岩脉、斑岩脉。岩浆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千里山和王仙岭主体侵入时间为182~198Ma,第二次侵入时间为158~162Ma,第三次侵入时间为132~138Ma,第四次侵入时间为90~118Ma。每期次活动均伴有蚀变和矿化,尤其以晚期活动矿化最强,部分岩脉即矿体。按岩脉产状、穿插关系可分为两组:一组沿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构造带成群成带分布,以花岗斑岩脉为主,次为花岗岩脉,受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走向北东20°~45°,沿走向常被北东东组岩脉穿切,走向长数百米至数千米。岩脉及其旁侧常见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等,并伴有锡、铅、锌等矿化。侵入时间为90~118Ma,属第四期次侵入体。另一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以花岗斑岩脉为主,呈脉状成群成带产出,走向70°~85°,走向长数百米至数千米。岩脉旁侧常见有大理岩化、铁锰碳酸盐化等,并伴有黄铁、铅锌矿化。根据其穿切北北东—北东组岩脉,该组岩脉侵入时期稍晚于北北东—北东组岩脉,应属第四期至第五期次侵入体。
区内所见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矽卡岩化、绢英岩化、大理岩化、绿泥石化。具蚀变强烈,蚀变类型多样的特点。
工作区矿化点多面广,按其控矿因素可分为受断裂构造(及其斑岩)和层位控制两类型锡矿体。
1)受层位控制的锡、铅锌矿体。①Ⅳ号矿体:即过渡层中的似层状矽卡岩-锡石硫化物型锡矿体,分布于控矿断裂F104上盘与F106下盘之间,受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下段不纯灰岩与跳马涧组砂岩过渡层控制。沿走向大体控制长达4000m,倾斜最大延伸680m,矿体呈似层状—层状产出,产状与围岩相一致,倾向115°~120°,倾角20°~35°。矿体真厚0.84~14.51m,平均厚5.49m,单工程平均含量Sn 0.20%~2.81%,矿体平均含量Sn 0.63%。主要金属矿物:锡石、方铅矿、闪锌矿、辉铋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大理化、绢英岩化等。②铅锌矿化体:沿F107附近分布于珍珠岭—大开湾,出露长大于1.2km,宽大于200m。矿化体产于棋梓桥组中段中部(D2q2)含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呈似层状、层状产出,产状:120°∠15°~25°。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最高含量:Pb 0.67%、Zn 1.31%、Ag 90.4×10-6、Sn 0.11%。主要围岩蚀变有:叶蜡石化、弱硅化、绿泥石化、铁锰碳酸盐化。
2)受断裂构造或斑岩控制的锡、铅锌矿体。①Ⅰ号锡多金属矿体:以锡为主并伴生铅锌铋的矿体。位于大门口—后塘之间,分布在43-111线,矿体走向延长1300m,倾斜延长170m,受F101断裂破碎带控制,产于细粒花岗斑岩或大理岩化灰岩、角岩化砂岩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总体倾向130°~150°,倾角60°~80°,厚度1.00~21.00m,平均厚4.45m,厚度变化系数为123%,不稳定。矿体单工程平均含量Sn 0.121%~2.130%,平均含量0.927%,含量变化系数为56%,组分分布均匀。伴生Pb最高含量2.91%,Zn最高含量0.76%,Bi含量0.36%。金属矿物主要有:锡石、方铅矿、铁闪锌矿、白钨矿、辉铋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矿石类型为锡石硫化物型。围岩蚀变主要为云英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等。②Ⅱ号锡多金属矿体:分布于锡金岭—天字号63-111线间,受F104及其旁侧的花岗斑岩接触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棋梓桥组下段碳酸盐岩及跳马涧组上部砂岩。矿体走向长650m,倾斜延长50m,矿体呈大脉状、透镜状产出,总体倾向130°~140°,倾角60°~80°,厚度1.00~10.00m,平均厚3.12m,厚度变化系数为54%,较稳定。矿体单工程平均含量 Sn 0.187%~0.959%,Pb 0.48%~9.10%,Zn 0.31%~0.70%,矿体平均含量Sn 0.67%,Pb 1.05%,Zn 0.43%,含量变化系数Sn 36%,Sn分布均匀。金属矿物主要有:锡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云英岩化、铁锰碳酸盐化。③Ⅲ号锡铋多金属矿体(群):分布于龙潭段,受F104及其旁侧的花岗斑岩脉控制,赋矿围岩为硅化砂岩及蚀变花岗斑岩。已控制2个锡(铋)矿体,矿石类型为锡石硫化物型。其中Ⅲ-1矿体:分布于70-56线间,为蚀变破碎带型锡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及旁侧破碎带中,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其产状与岩脉相一致,倾向130°~135°,倾角62°,矿体走向长310m,倾斜延深50m,厚度3.40~29.70m,平均厚度28.58m,厚度变化系数78%。矿体单工程平均含量 Sn 0.141%~0.777%,矿体平均Sn 0.506%,品位变化系数为35%,组分分布较均匀。Ⅲ-2 矿体:分布于48线附近,为蚀变砂岩型铋矿体,产于跳马涧组砂岩中,呈脉状产出,倾向130°~135°,倾角60°~70°,矿体走向长220m,倾斜延长100m,厚度4.90m,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Bi 0.87%。
(2)香花岭区
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
2)控矿构造特征。由于本区处于通天庙穹窿的北倾伏部位,加上地表出露的岩性多为泥盆系跳马涧组石英砂岩,因而本区构造表现为断裂相当发育,而褶皱发育不明显。整体为单斜构造形态,地表仅发育一些小褶曲。单斜构造总体倾向北,但东西部位分别向北东和北西倾斜,总体倾角20°左右。区内褶皱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以寒武系为基底形成一轴向近东西向的复式背斜;而盖层则为单斜构造,局部发育近南北轴向,与主断裂呈锐角相交的小褶皱或褶曲,多为尖棱形褶皱。区内断裂以F1、F102、F103为主干,并发育有其他次级或派生断裂。断裂规模不等,走向长十几米至十几千米,大多具多期次活动特点,现按断裂性质分成下列几组进行描述。北东向断裂是本区的主要导岩、控矿构造。主要代表者为F1、F102、F103,其次有F29、F19、F7、F8、F9、F12等。该组断裂呈北东或北东东走向,倾向南东或南南东,倾角36°~75°不等。断层规模以F1最大,其次为F102、F103。该组断裂多属张剪性正断层,为成矿前断裂。断裂中充填有规模不等的锡和锡铅锌矿体(如F1)或有后期岩脉充填(如F12)。北北东向断裂形成晚于北东组,主要代表有F11、F31、F80等。北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发育少,对矿区构造影响不大。
3)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地表在荷叶冲至南吉岭一带及淡家冲—焦溪—岭背一带出露有多条花岗斑岩脉或石英斑岩脉。岩脉出露长十几米到几千米,宽几米到几十米,部分花岗岩脉(主要是γπ(Ⅰ)—γπ(Ⅵ))地表发现有锡或铅锌矿化。①癞子岭岩体:癞子岭岩体沿F1与F2交汇部位侵入。地表呈长轴方向为北北西向的椭圆形,出露面积1.88km2。岩体北东缘与棋梓桥组中上部的碳酸盐岩接触,并因气热蚀变而形成了含铍条纹岩。南西缘与跳马涧组含钙质砂页岩接触,在接触外带砂页岩中同样因热液蚀变而形成了简单矽卡岩体。岩体岩性较复杂,为多次侵入形成之产物。第一次形成黑云母花岗岩主体,第二次形成钠长石细粒斑状花岗岩补体,第三次形成细晶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脉体,第四次形成云英岩脉的穿插。由于自变质作用强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云英岩或黄玉云英岩带→云英岩化带→钠长石化带→钾长石化带→黑云母花岗岩原岩的蚀变分带。②花岗斑岩脉及石英岩脉:在荷叶冲—南吉岭一带出露有9条,其中7条花岗斑岩,编号为γπ(Ⅰ)—γπ(Ⅶ);另两条为石英斑岩,编号为λπ(Ⅷ)、λπ(Ⅸ)。其中地表出露规模较大者为γπ(Ⅰ)和γπ(Ⅱ)。γπ(Ⅰ)地表出露长850m,宽8~12m,γπ(Ⅱ)地表出露长1700m,宽6~15m。根据民窿调查,在深部γπ(Ⅱ)与γπ(Ⅲ)—γπ(Ⅶ)及λπ(Ⅷ)和λπ(Ⅸ)连为一体。本类岩脉不同程度地具有云英岩化、萤石化、绢云母化,并产出有黄铁、方铅、闪锌及锡矿化,同F1的矿化分带一样,从下到上依次形成Sn-Sn、Pb、Zn-Pb、Zn、Ag矿化—无矿化。在岭背—塘渣头—焦溪一带,地表花岗斑岩脉断续出露长度超过7000 m。除焦溪一带岩脉出露规模较小外,其余出露宽度10~25m,显示了岩脉型的矿床规模巨大。除地表已出露的岩脉外,推断在矿区深部还隐藏着数条性质与之类似的花岗斑岩脉。这一方面是因为本区内存在大规模的隐伏花岗岩株,另一方面是后期侵入的花岗斑岩脉不仅仅只局限几条。③云英岩脉:为最后阶段产物。常见其穿插于花岗斑岩脉中,从而使花岗斑岩脉的矿化增强。本类岩脉一般规模小,最大者长约50m,宽1~2m。岩脉内可见锡石矿化等。
4)围岩蚀变。区内所见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矽卡岩化、角岩化、云母萤石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其中矽卡岩化、云英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5)矿体特征。工作区内已控制矽卡岩型锡矿体、蚀变底砾岩型锡矿体、斑岩脉型锡铅锌银矿体。①荷叶冲矽卡岩型锡矿体。分布于香花岭区东部荷叶冲一带的癞子岭岩体西南接触带上,沿香花岭矿田主要控岩控矿断裂F2分布。矿段的北东部出露癞子岭黑云母花岗岩体,西南主要出露跳马涧组(D2t)砂页岩和棋梓桥组(D2q)碳酸盐岩,F2断裂贯穿本区。因岩浆热液作用在癞子岭岩体接触带上形成了简单矽卡岩(或角岩)及少量含锡铍条纹岩。矽卡岩围绕岩体接触带在跳马涧组上段及中段第二层的含泥钙质较高的岩层中发育,形成面状及透镜状的透闪石矽卡岩体。地表所见矽卡岩面积约0.47km2,走向长大于3000m,矽卡岩层厚10.5~23.0m。矽卡岩的发育受岩体控制明显,向深部有变厚变大的趋势。本类型矿床中的矿体产于接触带上跳马涧组上段(D2t3)和中段第二层(D2t2-2)上部含泥钙质砂页岩形成的简单矽卡岩体中,矿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体状,矿体产状同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根据矿体产出及分布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矿层,分别为产于跳马涧组上段(D2t3)中的Ⅰ矿化层和中段第二层(D2t2-2)中的Ⅱ矿化层。其中Ⅰ矿化层已控制走向延长大于3000m,倾向40°~50°,倾角30°~45°,钻孔、民窿调查和系统的刻槽采样工程在Ⅰ矿化层中控制锡矿体3个,矿体编号为Ⅰ-1、Ⅰ-2、Ⅰ-3;Ⅱ矿化层规模较小,厚度大于4m,锡含量0.09%~4.35%,民窿调查和系统的刻槽采样工程在矿化层中控制锡矿体2个,矿体编号为Ⅱ-1、Ⅱ-2。现将Ⅰ矿化层的3个矿体特征分述于下:Ⅰ-1矿体分布在矿段33线—39线,已控制矿体走向长600m,矿体标高500~700m,倾向延深200~300m,倾向40°,倾角35°。矿体厚度0.90~11.04m,平均为4.60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52%;单工程锡平均含量0.24%~0.37%,矿体平均含量为0.39%,含量变化系数22%。Ⅰ-2矿体分布在矿段18线—39线,矿体走向延长2100m,倾向延深60~300m,倾向40°,倾角35°~55°。矿体厚度1.20~18.94m,平均为4.94m,厚度变化系数为104.34%;单工程锡平均含量0.21%~1.22%,矿体平均含量为0.69%,含量变化系数为64.2%。Ⅰ-3矿体分布在矿段8线—14线,走向延长600m,矿体倾向延深50~250m,倾向50°,倾角35°~40°。矿体埋藏浅,受风化剥蚀强烈,残留部分可分为3个矿块,矿体平均厚度分别为4.48m、4.13m、6.10m,矿体Sn:平均含量分别为0.75%、0.47%、0.31%。矿石自然类型为锡石硫化物型。矿物组合主要为:锡石、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磁铁矿,阳起石、透闪石、石榴子石、符山石,另有少量方铅矿、铁闪锌矿、黑钨矿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围岩蚀变主要是矽卡岩化、角岩化等。②荷叶冲-南吉岭花岗斑岩型锡铅锌银矿体。矿体主要产于γπ(Ⅰ)、γπ(Ⅱ)岩脉中,编号分别为Ⅰ、Ⅱ号矿体,其产状同岩脉产状,矿体形态呈大脉状、板脉状,矿体随岩脉同步膨胀收缩。岩脉一般上部矿化弱、厚度小,深部矿化强、厚度大。且其矿化具明显分带性,在未剥蚀保持完整的岩脉中,从上到下为石英斑岩(无矿化)→花岗斑岩(弱 PbZn 矿化及黄铁矿化)→PbZnAg矿化→SnPbZn矿化→Sn矿化→云英岩化花岗斑岩(岩脉根部无矿化)。Ⅰ号锡矿体赋存于γπ(Ⅰ)岩脉中,矿体走向长度约500m,矿化延深大于110m,矿体产状与岩脉相一致,矿体呈板脉状、透镜状,矿体厚度1.95~10.55m,平均厚度4.37m,厚度变化系数72.76%;矿体单工程平均含量Sn 0.10%~1.60%,平均含量Sn 0.44%,含量变化系数72.85%。Ⅱ号矿体为锡铅锌银矿体,赋存于γπ(Ⅱ)岩脉上,已控制锡铅锌矿体走向长为1845m,倾向延深250m,位于316线—352线间。矿体厚度2.57~8.70m,平均厚度为5.03m,厚度变化系数为33.81%;矿体平均含量 Sn 0.58%、Pb 1.11%、Zn 0.86%,含量变化系数:Sn为71.67%、Pb为100%、Zn为118.94%,矿体厚度2.57~8.70 m。矿石类型为锡石石英型、锡石云英岩型及锡石硫化物型和硫化物型(对铅锌而言)。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岩脉中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主要有云英岩化、黄玉萤石化、萤石化等蚀变作用,其对应的矿化为锡矿化、锡铅锌矿化、铅锌银矿化。岩脉的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相对应。③蚀变底砾岩型锡矿体。矿体产于跳马涧组砂岩底部与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底砾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矿体产状同底砾岩产状一致,矿体形态随底砾岩层同步膨胀收缩,矿化在构造和裂隙发育部位富集。在荷叶冲-南吉岭矿区已控制了3个矿体,编号Ⅲ、Ⅳ、Ⅴ,在棕叶山-关天岭矿区控制锡矿体1个,编号为Ⅵ,在铁砂坪控制矿体1个,即Ⅶ号矿体。现分述于下:Ⅲ号矿体:分布于301线以东矿块,走向长700m,倾向延伸500m,倾向北北西—北北东,倾角15°~30°,矿体厚度0.35~2.00m,平均厚1.32m,厚度变化系数49%;单工程平均含量Sn 0.10%~4.60%,矿体平均含量Sn 0.62%,含量变化系数72%,估算3341锡资源量2.02×104t。Ⅳ号矿体:位于302线—328线,矿体走向长1400m,倾向延伸500m,矿层倾向北北西—北北东,倾角15°~34°,矿体厚0.85~4.08m,平均厚1.80m,厚度变化系数56%;单工程平均含量Sn 0.12%~0.73%,矿体平均含量Sn 0.39%,含量变化系数58%。Ⅴ号矿体:分布于326线—342线,走向长700m,倾向延伸200m,倾向北北西—北北东,倾角 15°~30°,矿体厚 2.20~2.30m,平均厚 2.25m,厚度变化系数2.67%,单工程平均含量Sn 1.50%~3.01%,矿体平均含量Sn 2.12%,含量变化系数58%。Ⅵ号矿体:分布在棕叶山 -关天岭矿区332 线—308 线之间,控制矿体走向长800m,倾斜延长400m,矿体倾向北东或北西,平均倾角30°,矿体厚度1.16~1.44m,平均厚度1.31m,厚度变化系数10.75%;单工程平均含量Sn 0.41%~0.78%,矿体平均含量Sn 0.62%,含量变化系数30.67%。Ⅶ号矿体:为2006年度通过槽探和钻探工程控制的矿体,分布于铁砂坪37线—40线,走向延长大于500m,倾斜延伸300m,倾向北东,倾角30°~30°,钻孔ZK4001见矿体单工程厚度1.76m,锡含量0.28%,钻孔ZK3701已揭露到蚀变底砾岩,见黄铁矿、磁黄铁矿化。矿石中主要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化、毒砂、锡石、石英、透闪石、阳起石等,另有少量的方铅矿、铁闪锌矿、绿泥石、萤石、黄玉等。矿石构造为角砾状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矿石自然类型为锡石硫化物型,工业类型为似层状锡矿石。围岩蚀变主要是矽卡岩化和硅化。
2.钻孔岩矿心采集
在荷花坪区,本次工作重点是赋存于泥盆纪中统跳马涧组与棋梓桥组过渡层中似层状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并兼顾蚀变破碎带型(锡石-硫化物)和蚀变斑岩脉型矿床。收集保存该矿区2个钻孔。
ZK9501钻孔,孔深303.13m,穿透2层矿体。包括受层位(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不纯灰岩和跳马涧组砂岩过渡层)控制和受断裂构造或斑岩控制的两种类型。孔内可见灰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蚀变花岗斑岩、矽卡岩、矽卡岩型钨铅锌矿石和含铅锌磁铁矿矽卡岩型锡矿石。矽卡岩型钨铅锌矿石,灰绿色、墨绿色、棕红色,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黄铜矿,粒状结构,浸染状、星点状、块状、细脉状构造;含铅锌磁铁矿矽卡岩型锡矿石,灰绿色、墨绿色、黑色、褐黑色,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铁闪锌矿、方铅矿,偶见星点状微粒锡石,粒状结构,浸染状、星点状、块状构造。
ZK4701钻孔,孔深350.15m,穿透多层铅锌矿体和1 层锡矿体,孔内可见大理岩、矽卡岩、矽卡岩型铅锌矿化矿石、铅锌矿脉、含铅锌磁铁矿矽卡岩、含磁铁矿矽卡岩、铅锌磁铁矿石、铅矿石、磁铁矿矽卡岩型锡矿石、破碎带、角岩化泥质砂岩、石英岩、花岗斑岩、硅化破碎花岗斑岩、蚀变花岗斑岩。铅锌矿化矿石,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灰绿色、棕红色,细-粗粒结构,细脉浸染状、浸染状、星点状、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铁闪锌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铁矿等。磁铁矿矽卡岩型锡矿石,深灰色、灰绿色、铁黑色、杂烟灰色,细粒结构,微细脉浸染状、浸染状、星点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局部见星点状微细锡石。
香花岭区共发现3种类型的矿床,即赋存于岩体接触带旁侧跳马涧组泥质砂岩地层中似层状矽卡岩型锡矿床,花岗斑岩脉型锡多金属矿床,产于跳马涧组蚀变底砾岩型锡矿。收集保管该矿区2个钻孔。
ZK3501钻孔,孔深84.07m,位于矿区北部荷叶冲矿段,穿过2层锡矿体,孔内可见条带状白云岩、细粒灰岩、矽卡岩化砂岩、接触变质岩、灰绿色含泥质砂岩、含锡矽卡岩、黄铁矿化砂岩、泥质砂岩、花岗细晶岩、黑云母花岗岩等。
ZK4001钻孔,孔深241.71m,位于矿区北部铁砂坪矿段,穿过3 层锡矿体,孔内可见泥质砂岩、石英砂岩、含钨破碎带、矽卡岩化砂岩、矽卡岩脉、矽卡岩化砂岩、矽卡岩化破碎带、蚀变底砾岩等。
3.相关资料
1)湖南省郴州市荷花坪矿区地形地质图(电子1∶10000);
2)郴州市荷花坪矿区47线剖面图(电子1∶2000);
3)郴州市荷花坪矿区95线剖面图(电子1∶2000);
4)郴州市荷花坪矿区ZK9501钻孔柱状图(电子1∶200);
5)郴州市荷花坪矿区ZK4701钻孔柱状图(电子1∶200);
6)湖南郴州荷花坪-香花岭锡多金属矿评价二〇〇七年度工作方案;
7)郴州市荷花坪矿区ZK9501钻孔编录表;
8)郴州市荷花坪矿区ZK4701钻孔编录表;
9)湖南省临武县香花岭北部地区综合地质平面图(电子1∶10000);
10)临武县香花岭北部地区荷叶冲矿段35线剖面图(电子1∶2000);
11)临武县香花岭北部地区铁砂坪矿段40线剖面图(电子1∶2000);
12)临武县香花岭北部地区荷叶冲矿段ZK3501钻孔柱状图(电子1∶200);
13)临武县香花岭北部地区铁砂坪矿段ZK4001钻孔柱状图(电子1∶200);
14)临武县香花岭北部地区荷叶冲矿段ZK3501钻孔编录表;
15)临武县香花岭北部地区铁砂坪矿段ZK4001钻孔编录表。
⑶ 湖南省这些年有什么地质变化
自第三纪末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湖南普遍存在,迹象明显。主要体现为第四纪沉积建造的发育,断裂、隆起、拗陷等构造形态和山地、平原多级剥夷面和河流阶地地貌的发育,以及高程变化,现代文物、古迹殁入地下,大量温泉沿断裂带出露等。湖南新构造运动基本分为间歇性不均衡升降运动和断裂运动两大类。
①升降运动
从目前地貌形态反映出省区东、西、南三面为山地环绕,它们是
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强烈上升的结果。这些山地地区中发育了多级夷平面,沿河发育多级阶地,显示地壳间歇性上升;北部洞庭湖地区强烈下降,形成了广阔的第四纪巨厚的堆积平原区。第四纪以来,本区的升降幅度,按周缘阶地标高与第四系沉积厚度估算,可达430m以上。因此,自第四纪以来,湖南地壳升降是较强烈的,总的格局是西升东降、南升北降。同时,大面积的缓慢抬升和沉降尤为显著,是湖南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并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间歇性。升降运动形式可分为拱形隆起、掀斜运动及拗陷与断陷,显现于省区各地。
②断裂运动
新构造断裂活动分两种,即第四纪成生的新断裂和挽近期仍继续活动的老断裂。这两种断裂在全省各地皆普遍可见。这些活动性断裂大部分属新华夏系构造成分,部分为华夏系构造部分,少量为东西向构造成分。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它们都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活动性。
⑷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怎么样
简介: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简称一总队),由局属原206队和238队于2004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版现有职工1737人,在权职职工732人,拥有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钻探等地质勘查类甲级资质3个,乙级资质7个;地质灾害类乙级资质3个。已发展成为一支集地质勘查、矿权经营与开发、工程施工(岩心钻探)、地质灾害治理、地产开发、物业经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专业队伍。打造了“会找矿、会打钻”的两个核心竞争品牌,属全额拨款正处级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