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作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

地质作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1-17 22:09:34

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影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地质作用的分类
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形式。构造运动可使岩石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塑造岩石圈的构造
,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可引起海陆变迁。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

Ⅱ 地表的地质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如题!!速度求答案!!

你想问的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吧?

外动力作用包扩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搬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一 风化作用: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物理或机械风化造成岩石分解。机械风化的主要过程为海蚀,海蚀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减少。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増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而化学风化在裂缝造成的矿物亦会帮助岩石分解。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例如,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 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某些矿物吸收水分后体积膨胀;水和岩层中的矿物作用,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矿物。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减弱、密度变小或体积膨胀,促使岩石分解。
3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如树根生长对于岩石的压力可达10千克每平方,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缝,劈开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强。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二 搬用作用:
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1 水流搬运:具有上述各种搬运方式,搬运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挟带砂砾等较粗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跃移的方式前进,据测定被搬运的球状颗粒的重量与起动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质在水流中则分别以悬移和溶移方式搬运。水流搬运悬移泥沙的能力称为水流挟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过一定限度,挟沙能力约与流速的3次方相关。
2风力搬运:与流水搬运有相似之处,具有推移、跃移、悬移3种搬运方式。当近地面风速大于4米/秒时,粒径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动形成风沙流,但风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层内,悬移物质的数量远小于推移和跃移的数量。一般说,被风吹扬的颗粒大小与风速成正比,风速越大,搬运的颗粒越粗,移动的距离越远。
3海浪搬运:只在近岸浅水带内发生,具有四种搬运方式。当外海传来的波浪进入水深小于二分之一波长的浅水区时,波浪发生变形,不同部分水质点运动发生差异。在海底附近,水质点由原来所作圆周或曲线运动变为仅作往复的直线运动,并且向岸运动的速度快,向海运动的速度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使得波浪扰动海底所挟带的碎屑物质发生移动,其中粗粒物质多以推移和跃移方式向岸搬运,细粒物质多以悬移方式向海搬运,最后在水深小于临界水深的地方,波浪发生破碎,所挟带来的物质堆积下来。由于波浪的瞬时速度快,能量一般较高,搬运物多为较粗的砂砾。潮流和其他各种海流与波浪不一样,在较长时间内作定向运动,流速也较慢,故搬运的物质多为较细的粉砂和淤泥,呈悬浮状态运移。潮流作用使细粒淤泥质向岸运动,而粗粒向海运动。
4冰川搬运: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点是能力大。随冰川的缓慢运动,大至万吨巨石,小至土块砂粒,均可或被冻结在一起进行悬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风化物产生跃移。
三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按沉积环境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又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引。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
四 成岩作用
形成岩石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统称。如岩浆成岩作用、变质成岩作用、沉积成岩作用、花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等。通常所说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至岩石固结,在深埋环境下直到变质作用之前发生的物理、化学的变化,以及埋藏后演示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直到固结为岩石以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或生物)变化过程。一般包括沉积物的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结晶作用、淋滤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等。这些作用通常是在压力、温度不高的地壳表层发生的。当成岩物质被覆盖之后,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 ,有机质腐烂分解 ,产生H2S 、CH4、NH3 和 CO2 等气体 ,促使碳酸基矿物溶解成重碳酸盐 ,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此时沉积物质发生重新分配、组合,胶体矿物脱水陈化、压缩胶结,最终固结为岩石。

Ⅲ 地质作用的分类

前以述及,根据能量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每大类又根据地质作用的性质、方式和结果的不同,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类。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4种(图1-10)。

图1-10 地质作用分类图

1.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一般是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的。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在原地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使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过程。可分为机械侵蚀、化学溶蚀及生物剥蚀作用3种。

(3)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的产物,被运动着的介质(水、大气、冰川等)搬离的过程。有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3种。

(4)沉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沉淀或堆积的过程。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3种。

(5)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过程。主要类型有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压溶作用等。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具成层构造的岩石--沉积岩。

2.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别是岩石圈演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地壳运动 也称构造运动。主要是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大陆板块的漂移、海底扩张、区域性沉降和上隆、岩层褶皱和断裂等。地壳运动的表现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方式,其产物为各种地质构造。

(2)岩浆作用 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所形成的岩石称岩浆岩。地表以下冷凝成岩者称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凝成岩者称火山岩。

(3)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内部积蓄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4)变质作用 岩石圈内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成新岩石的过程。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3.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例如,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使岩石发生褶皱和断裂,甚至导致地震,使岩石重熔或岩浆上侵,形成岩浆岩和变质岩,但也常常波及地表,造成岩石圈分裂、融合、变位、漂移,形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山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控制着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轮廓。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进行,总的趋势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时塑造局部地表形态。内力地质作用越强烈、地面隆升越厉害的山脉地区,往往也是外力地质作用发育、剥蚀作用盛行的地区。由于外力地质作用均有重力能的参与,所以外地质营力的变化也可促进内力地质作用的发生,例如,一个长期持续下陷(内力地质作用为主)的低洼地带,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将长期持续地沉积,其下部的岩石在上部重力能的作用下,有利于在地下深处环境中发生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甚至被熔融成岩浆;再如,大陆冰川的融化(卸载作用)可导致地壳上升运动的发生。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往往是同时产生,相互相成,互相影响。例如,风化作用一方面对岩石和矿物进行破坏和分解,同时又产生了新矿物。但是在一定地点和一定时间条件下,内、外力地质作用中的一种可占主导地位。在现代火山喷发区,显然火山作用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沙漠地区,风的吹蚀作用和机械搬运、机械沉积作用必然进行得十分强烈。

由于内、外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还会引用组成地壳的岩石类型相互转化。例如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浆岩、变质岩,一旦因地壳运动和剥蚀的结果暴露在地表,为了达到适应地表常温、常压下的新环境,就会发生风化并经剥蚀、沉积转化为沉积岩。而沉积岩因受上覆岩层施加的重压或受地壳运动等的影响,从而沉入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转化为变质岩,甚至可以发生重熔作用又转变为岩浆而形成岩浆岩。

由此可见,内、外力地质作用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发展,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和地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

小结

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其表面形态复杂,大约可分为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地球具有各种物理特性,如重力、质量、密度、磁性、温度等。这些物理特征在地球内部是变化的。根据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可将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各自独特的物理特征。地壳位于岩石圈的上部,是固体地球最外面的圈层。地壳的是由各种岩石、矿物和元素组成的。地球有着具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使得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着,运动和变化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外力作用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5类;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4种。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重力异常、地磁异常、磁偏角、地温梯度、克拉克值、地壳与岩石圈、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它们在地球中有何变化规律?

3.地球内部圈层如何划分,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4.地壳有哪些特征?洋壳与陆壳主要有何不同?

5.什么是地质作用?它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类型对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征?

Ⅳ 地表的地质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地表地质作用包复括:风化作用、制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

形成方式:地面大气、水和生物等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而形成的,可参见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原因。
影响因素与形成方式有关。

Ⅳ 地表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质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分。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发生在地表的主要是外力作用。

Ⅵ 地表水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表水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Ⅶ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有:

  1. 流水侵蚀作用:

  2. 搬运作用:

  3. 堆积作用

地表流水地质产物有:

  1.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

  2. 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3. 还有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奇观

Ⅷ 断层对场地的工程地质工作有哪些影响

断层对场地复的工制程地质工作的影响: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Ⅸ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第一节
河流的剥蚀作用河流的剥蚀作用
即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分下蚀、侧蚀两种:
一、下蚀作用
侵蚀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蚀(流速),溶蚀,河水携带沙石撞击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软硬,河床松散物的粘度)
1.
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
流速大,长江三峡。2.
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于下蚀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瀑布后退。
3.
河流向源侵蚀,河流源头,地利较陡,也是一个跌水区,类似瀑布后退一样.源头后退,河谷向上游伸长、推进。
4.
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当河谷加深到河水面与湖水面一样高时,河流流速为0,下蚀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终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饰基准面。5.
河流的袭夺: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将侵蚀速度慢的河流切断,使其归入自己上游河段。袭夺河,断头河。
软硬岩层相间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侧蚀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以侧蚀为主.
2.
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进。
3.
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弯取直.
牛轭湖;
长江下游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河流变迁。曲流河弯道示意图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第二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即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碎屑物质(砾石,沙,泥等
)--机械搬运;
呈溶解状态物质(nacl,feso4等)--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真溶液---k,na,ca,mg
等卤化物、硫酸盐;胶
体---k,mg,al,si等氧化物、氢氧化物。
2.
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悬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较远。
3.
磨蚀作用、磨园作用: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动成层理。第三节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机械沉积分异---大而重先沉积,小、轻后沉积
上游(下层)
下游(上层)
分选性:
粗细均匀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则分先好;
大小悬殊则分选性差。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一、河谷内的沉积作用
较粗,多为粗砂、砾石,常具斜层理。地形上分心滩,边滩,河漫滩.
1.
心滩:
河流变宽,河心障碍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积。
长几十---几千米,宽几--几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没。上游受侵蚀,下游接受沉积,故心滩向下游移动。
2.
边滩:
横向环流把凹岸侵蚀物携带到凸岸堆积成新月形边滩.
3.
河漫滩:
洪水期,河水上涨,淹没了边滩,并在原地边滩沉积物上沉积了较细的物质,这就是河漫滩沉积,具有不明显的水平层理。
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