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油层的地质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Ⅰ 地质工作的投入产出及其特点
地质工作的投入产出大致经过个阶段,如表7-1所示。
表7-1 地质工作投入产出阶段
从这3个阶段可以看出,第一次投入的是各种资金,包括地质勘探费、“两权”价款、地质大调查经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查部分、中央财政专项、地方财政专项、社会各方面对地质勘查的投入等,而产出的则是各种实物工作量。它是为了完成一定地质任务,在地质勘查过程中,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地质目的,选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以实物计量单位表示的各种工程或工作的数量指标。它直观地反映使用某一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地质工作的实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质工作的规模和进度,也是计算费用预算的基础。第二次投入是通过对各种实物工作量的观察、测试、实验等产出各种地质信息,包括矿产品位、岩石的组成等。但这些地质信息开始只是以各自的工程、手段为基础反映出来的,没有整体概念。于是又产生了第三次投入,即对已经取得的各种地质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评估的结论,产出地质报告。它是各种地质成果的总称。这种投入产出,在地质找矿的全过程中,要按几个大阶段重复进行,而每次进行过程中,地质技术水平起关键作用。
1.地质工作投入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名目繁多,主要有下列6种:
(1)地质勘探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探费是指国家预算科目中支出科目第四类(属于支出大类),其下分为两款,即第96款“地质勘探管理机构经费”和第97款“地质勘查经费”。在第97款下,又分为9个项目,即9个使用地质勘查经费的部门:①冶金(包括武警);②有色金属;③煤炭;④石油;⑤化工;⑥核工业;⑦建筑材料;⑧地质;⑨其他(主要是轻工业)。地质勘探费主要用于全国的地质勘查工作(省级和省级以下的财政,没有地质勘探费科目)。这里所指的地质勘查工作,在原地矿部包括各种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在其他部门是指矿产地质勘查或服务于矿产地质勘查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工作。
地勘单位属地化之后,地质勘探费的功能发生一些变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规定,原地质矿产部和各工业部门地质勘查队伍的地质勘查费均以1998年预算为基数(不含一次性补贴)保持不变。划转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队伍的地质勘查费,继续用于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地质勘查工作和经常性费用支出。各地应在首先确保离退休人员经费的前提下,将余下的经费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和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企业)经费两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或挪作他用。又规定,地质勘查单位在属地化、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将国家划定的地质勘查费基数中10%左右的勘查费转增国家资本金。
地勘单位属地化之后,国家预算支出中的地质勘探费作为第四类科目仍然存在,其中在国土资源部项下的地质勘查经费和地质事业费用于国土资源部所属地勘单位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人员经费按人头核定,公用经费按具体用途核定,不搞大平均。此外,还增设国土资源调查经费,按计划下达的项目分配,有项目则有,没有项目则无,但必须专款专用。
(2)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部分用于地质勘查的费用。它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进行分成,分别用于地质勘查工作。在具体使用上,有的是作为补贴,与其他出资主体拼盘;有的是地方政府单独立项,工程劳务向地勘单位发包或直接委托。
(3)“两权”价款,即政府出资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出让之后,由政府收取的价款。有的通过“招拍挂”方式收取,有的是过去政府出资形成的,现在仍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要有偿使用。“两权”价款收取之后,再用于地质找矿。
(4)中央和地方用于支持地质勘查的财政专项资金。中央财政专项的名称是“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勘查项目专项资金”,目的是“促进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增长地质勘查单位属地化后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地方财政支持地质工作的专项,在有些地方有,在有些地方则没有,但目的是共同的,即都是为了促进地方矿业的发展,而不是促进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同时,这种支持带有随意性,并不是地方财政固定的支出项目,支持数额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5)地质勘查基金,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出资的,主要是用来加强矿产勘查,降低商业风险,支持重点地区、重点矿种的地质找矿突破。
(6)地质勘探投资。这是出资主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油气地质勘查仅靠中央财政拨付的地质勘探费,远远不能适应自身发展需要,于是经过中央财政的批准,可以从每吨(千立方米)出售的油气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勘查基金,用于油气的地质勘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油气地质勘探费则可以直接从成本中列支。同时,中央财政对商业性固体矿产勘查的投资开始退出,伴随而来的是多种出资主体开始进入商业性矿产勘查领域。其中有国有的矿山企业、国有企业集团,也有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形成多种投资主体。这种投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是正常的和必然的,是产业活动的形式之一。
2.地质工作产出
地质工作产出就是地质工作成果。地质工作的任务是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与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摸清地质情况和探明矿产资源。地质工作结束后,为社会提供的地质报告和地质资料就是地质工作成果。地质工作在一定阶段所获得的成果称阶段成果,勘探全面结束时所得的成果称为最终成果。地质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地质报告。地质报告是对矿产资源、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书面总结,它是以地质项目为对象,按照地质设计进行工作,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组成的地质资料。地质报告的提交,标志着地质项目的勘查工作按阶段或最终结束。
地质成果具体可以分为矿产储量成果,固体矿产成果,油气地质普查成果,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成果,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成果,其他专项成果等。
(1)矿产储量成果。是指地质工作达到一定的工程控制和地质研究程度、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的有利用价值的矿产储量。它是编制矿山开发方案,确定矿山建设规模和矿山计划,或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制定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它的分类、分级,国家有专门规定。
(2)固体矿产成果。包括矿点、矿产地、成矿区带、成矿预测区、新发现的矿产地、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勘查矿区及水源地、普查基地、详查基地等。对上述每一项地质成果,在统计上都有具体解释。
(3)油气地质普查成果。包括构造、圈闭、生油层、储油层、油气显示、油气显示井、工业油气流井、油气发现井、其他工业价值井等。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计量单位和定性或定量要求。
(4)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包括正式出版图幅和非正式出版图幅,图幅中已知矿点、区调新发现矿点、圈定异常区、重沙异常、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产地等。
(5)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成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图、水泉点、暗沙、地下热水点、地下泉水点、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矿泉水允许开采量、探采结合成井数、探采结合井出水量、探采结合井成井效益、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防氟调查等。
(6)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成果。包括物探异常、磁异常、重力异常、电法异常、放射性异常、化探异常等。在各种异常中还要分发现异常、检查异常、见矿异常,以及区域物化探成果图件。
(7)其他专项成果。它是针对用户需要而完成并汇交的地质成果,如主要服务于农业的多目标填图的地质成果等。
上述成果划分方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规定的,现在还在沿用。它反映的都是某种实物形态的地质情况,没有货币量的换算,因而无法进行投入产出的对比。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已成为地质工作的主体。而商业性地质勘查,无论是出资者还是作业承包者,从事的都是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必然要求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进而要求对产出进行货币换算和对比。在矿产勘查中,产出的成果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地质勘查阶段的矿业权。它是一种财产权,是用地质信息反映的可供人们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产储量,经评估,有具体价值量。其他商业性地质工作对出资者和承包者也都有不同的价值量追求。出资者希望用尽量少的投入来完成预定的任务,而承包者则希望在完成预定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争取价款,并尽可能少地投入成本。
从地质勘查行业整体来看,能够独立对外服务的产品应当有三种:①反映矿产资源探明情况的矿产地质勘查报告;②反映专项地质信息的专业地质报告;③各项服务于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工程技术手段的工作量,同时它可以为行业外提供服务。
3.地质工作投入产出特点
地质工作是一项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从投入产出的过程来考察,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行业运作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地质找矿的特点,对设计地质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1)矿产勘查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从开始找矿到找到矿,完成普查、详查和勘探,再到提交最终地质成果,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充满着很大的风险,开始是自然风险,接着是市场的风险。这些风险对资金筹集影响甚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投入地质勘探费,承担了全部风险。国家投资的地质勘探费退出以后,原以为市场调节可以弥补资金缺口,但是因为风险大,资本不愿意进入,银行不愿意贷款,使整个地质找矿工作处于困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不得不通过多种途径给予支持。在支持过程中,适逢矿产品涨价,导致矿业权升值,政府也感到有利可图,从而导致政府掌控矿业权。这个过程说明,始终没有把握好这个特点。
(2)矿产勘查的投入产出极为不均。在投入方面,开始用钱不多,但充满自然风险;伴随着资金增多,风险也越来越小;进入详查和勘探阶段,资金投入量很大,运行也比较稳定。在产出方面,由于周期长,产出在年度之间分布极为不均。好在探矿权成果能够随时变现,可以缓解产出不均的问题。即使如此,也常常出现要么没有产出,要么一旦产出数额就巨大的情况,且具有不确定性,给企业财务和资金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对这个特点,也缺乏应对措施。
(3)矿产勘查所动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在需要的时间上和地点上有很大的随机性,即便是地质设计已经确定的,在实施过程中也有随时变动的可能。这一点与其他工程和建筑设计有明显不同。这种随机性给矿产勘查所需技术手段的动用带来不少困难。如果这些技术手段的施工都是由经营矿业权的企业自身承担,即使这个企业同时开展多个地质找矿项目,也难以避免各个单项生产能力的多余和不足并存。计划经济时期的地质队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以致有时为了完成技术手段的任务,不得不本末倒置,在地质设计上专门为技术手段的完成开绿灯。对这个特点,认识得也不充分。
(4)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地质技术具有核心作用。地质找矿是以地质事实为依据,以野外地质调查为主要方法,以地质图、表、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地质科学技术研究为核心。在地质调查全过程中,地质技术水平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地质找矿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工作程序具有特殊意义,而掌控这个程序必须由地质技术业务作主导。
4.地质工作的配置方式
(1)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计划管理。
第一,计划的确定。首先制定地质调查规划,这个规划是在调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的,而年度地质调查计划则是根据地质调查规划和国土资源部年度计划要点制定的。计划确定后,由国土资源部以计划方式下达给承担单位,有的也可以实行招标、投标,引进市场机制;计划的组织实施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
第二,计划的监督控制。计划的具体执行由承担单位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派出的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和控制。监控的主要内容是施工进度、项目质量、预算执行情况及任务的变动与调整。
第三,计划成果的验收和汇交。地质项目实施单位是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部门,代表国家管理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地质调查资料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调项目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调查资料,成果地质调查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调查资料。
第四,地质调查成果的利用。这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公益性地质工作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公益性地质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成果只有通过利用,才能转化为社会效益。同时这是对成果本身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一种检验。成果利用越好,社会效益越大;社会效益越大,财政就越愿意投资。这就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2)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市场配置。
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市场配置主要是指商业性地质工作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及需要做多少,不是由政府计划决定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其中,商业性矿产勘查是由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决定的,其他商业性地质工作是由各自的依附对象决定的。
市场配置矿产资源主要是通过两类市场传导,即矿产品市场和矿业权市场。前者是商品市场,后者是要素市场,两者相互依存。矿产品市场是矿业权市场发展的基础,而矿业权市场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矿产品市场的发展。
首先,矿产品市场的价格信号引导着矿业权资源的配置。社会对矿产品的需求直接来自最终消费者需求(包括生产性消费),需求拉动生产,而这些矿产品的生产又对矿业权这个要素形成直接的需求。市场上矿产品供求的不平衡会引起价格变动,这些价格信号会从生产过程传导到要素(矿业权)市场,引导要素资源的再配置,最终促使矿产品市场供求平衡。这就是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其次,矿业权市场对矿产品市场也有反作用。矿业权市场通过矿业权的配置影响着矿产品的数量和矿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价格形成。如果矿业权重新配置的过程存在障碍,包括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矿业权流动性不够畅通,则矿业权市场配置功能就会不健全,矿产品的生产数量就难以根据价格信号作出灵活调整,矿产品市场供求就不能达到平衡,进而影响矿业经济发展。
当前,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配置是积极的、正面的,必须肯定。不能一方面强调要深化地质工作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对市场调节所产生的结果又惊慌失措,把整个矿产勘查说成处于危机之中。该肯定的肯定,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要作具体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3)政府对地质工作的宏观调控。
在地质工作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是完全正确的,当前市场作用不是发挥得过头了,而是还很不够。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一方面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存在着市场调节不起作用的地方。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对地质工作配置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只有使两者合理结合,才能使地质工作产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宏观调控要明确调控目标、调控手段和调控机制。宏观调控目标包括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国内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地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国家经济安全的要求等,这些目标必须明确。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行政手段包括具体的政策和规定,以及计划和规划;法律手段则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他相关的法规、条例、细则。
宏观调控机制。经济手段的运用需要配以合理的机制,才能产生预期效果。当前政府对矿产勘查从财政上已经给予了很多支持,其中有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查的部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地质大调查中的资源评价等。但其运作的机制有的效果不好,如用财政补贴资金在矿产勘查中单独立项,由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接操作,构成了与社会资金不平等竞争,既阻碍了社会资金的进入,又引导了矿管部门追求权益,效果很不好,亟待改进。地质大调查形成的矿业权也有一个权益如何分配、机制如何引导的问题。
Ⅱ 石油地质勘探的高手
石油地质勘探这一行的要多接触些实际的操作和多勤于野外踏勘。如岩性回的认识与识别,区域答地质构造的认知,生油层储油层的地质构造,有利的断层结构,成藏构造,背斜构造等。对于在钻井过程中的地质人员要做到测井各曲线的分析,岩屑岩性分析,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分析等这些录井工作也可以帮助地质人员对地下构造,油藏分布有帮助,不仅做到会勘探也要会懂录井分析,这对勘探有很大提高的。推荐几本书给你:《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油矿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测井》、《沉积岩石学》。不知道你对我的回答是否满意?
Ⅲ 油田开发地质学
第一章 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石油、天然气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
2、简述石油的物理性质。
颜色、 相对密度、 粘度、 溶解性、 荧光性、
旋光性、 导电性、 凝固点 等
3、简述天然气的分类。
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等
离散型--溶解气、固态气水合物、煤层气
4、简述油田水的来源及产出状态。
来源: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转化水
油田水的产出状态:
与油气藏关系分—油层水、上层水、层间水、下层水;
存在状态分--超毛细管水、毛细管水、吸附水;
5、简述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油田水的苏林分类。
无机组成(各种离子成分)、有机组成(烃类、酚和有机酸)、
溶解气 及 微量元素;
三个成因系数 Na+ Na+ Cl Cl Na+
、
和
Cl SO24 Mg2 +
Na+>C1- 大陆水型:硫酸钠水型、重碳酸钠水型、
Na+<C1- 海洋水型:氯化镁水型、氯化钙水型;
油田水: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
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二、主要思考题
1、简述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主要依据及学派。
无机生成说--火山喷出气体中有甲烷、乙烷等烃类成分;
实验室中无机物可合成烃类;石油分布常常与深大断裂有关等。
有机生成说--岩石类型分布上; 地质时代分布上;
成分特征上; 某些稀有金属特征; 油层温度特征;
形成时间上; 近代沉积物中观察等。
成因学派:泛宇宙说(宇宙说、地幔脱气说)
地球深部无机合成说(碳化物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说)
2、何谓沉积有机质,简述其来源及类型。
--是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
来源--原地有机质、异地有机质、再沉积的有机质。
3、何谓干酪根?试述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及主要特征。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
分散有机质。
4、试述油气生成的条件。
地质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
动力条件:温度与时间、催化剂、细菌作用、放射性作用等。
5、试述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成烃模式)。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6、简述生油层的地质特征及主要地化特征。
地质特征:岩性特征、岩相特征等;
地化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二、主要思考题
1、简述孔隙的分类(孔隙大小及对流体作用分类、成因分类)
2、图示说明典型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其意义。
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图像分析法、毛管压力曲线法 等
3、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及孔隙结构类型。
原生--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孔隙、成岩裂隙等
次生--孔、缝两类;
大孔粗喉型、大孔细喉型、小孔极细喉型 微孔管束状型
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因素。
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粒度和分选程度、
排列方式和圆球度、 胶结类型及成分、
成岩作用、 层面与层理面发育程度、
构造作用影响、 砂岩中泥质条带的影响等。
5、简述碎屑岩储集体的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分类)
6、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其发育的地质因素
原生孔隙、溶蚀孔隙(溶洞)、裂缝;
沉积环境、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
重结晶作用、褶皱断裂作用等
7、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异同。
⑴ 相同点:成因上均有原生、次生分类。
⑵ 差异点:① 孔隙类型差异:碎屑岩主要为粒间孔隙,碳酸盐
岩储集空间类型更具多样性,次生孔隙占据重要地位。
②孔隙形态及分布差异:碎屑岩储集空间形态较规则,分布较均
一,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形态多样、变化大,分布不均一。
③控制孔隙发育因素差异:碎屑岩受岩石颗粒大小、形态、分选
等影响较大;碳酸盐岩受沉积环境、次生变化等影响。 教材55页表
8、简述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岩性分类:膏盐类、泥质岩类、碳酸盐岩类;
封闭机理:物性封闭、异常压力封闭、烃浓度封闭;
影响因素:主要是岩性、韧性、厚度和连续性。
第四章 油气运移
二、问答题(图示说明题)
1、图示说明静水及动水条件下的测压面及折算压力。
2、图示说明油气运移的过程。(初次运移及二次运移)
3、试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途径、方向及时期。
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
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渗析作用、其他作用
孔隙 微层理面 微裂缝
4、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阻力。
浮力、毛细管力、水动力、构造运动力
5、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运移方向及运移的主要时期。
储集层的孔隙和裂缝、断裂、地层不整合面
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连续的过程;
一般,大规模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
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
6、试述影响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的主要因素。
区域构造背景; 储集层的岩性、岩相变化; 地层不整合
断层分布及其性质; 水动力条件 等。
第五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二、问答题(图示说明题)
1、图示说明溢出点、闭合面积、闭合高度(构造幅度)、
油气边界与含油范围、油气藏(柱)高度。
2、图示说明油气的差异聚集(单一圈闭及系列圈闭)。
3、简述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及分类方案(图示说明)。
4、试述(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富集条件)。
油气来源条件(烃源条件); 生储盖组合及运移条件;
(大容积的)有效的圈闭; 必要的保存条件。
5、何谓生储盖组合,图示说明其类型。
6、何谓圈闭的有效性,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应关系;
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源区关系、与油气运移通道的关系;
水动力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
7、图示说明断层的封闭机理及断层油气藏类型。
对置封闭、泥岩涂抹封闭、颗粒碎裂封闭、成岩封闭
根据断层性质分类:正断层油气藏、逆断层油气藏 ……
根据断层线与储层等高线的组合关系分类:
断鼻油气藏、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多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气藏。
8、试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图示说明)。
断层的封闭作用; 通道和破坏作用。
9、简述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
区域构造及沉积史分类--台向斜型、单断坳陷型、
双断坳陷型、 山间坳陷型、 山前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 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
10、简述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划分。
一级:坳陷、隆起、斜坡;
亚一级构造:凹陷、凸起、斜坡;
二级:背斜带、断裂带、潜山带、长垣 ……
三级构造:背斜、断块、鼻状构造、潜山 ……
第六章 油气田勘探
一、问答题
1、简述区域勘探阶段的主要任务。
查明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条件;
进行早期含油气远景评价和资源量估算;
评选出最有利的坳陷(凹陷)和构造带; 提出预探方案。
2、简述圈闭预探阶段的主要任务。
地震详查,编制各主要标准层的构造图;
构造分析和评价;预探井钻探,探明圈闭的含油气性;
查明含油气层位及可能油气藏类型、含油气边界等;
计算预测储量,初步确定工业价值。
3、简述油气评价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一步探明含油气边界及油气田特性; 提交探明储量;
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为开发方案编制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及相关参数。
4、简述滚动勘探开发的适用范围及主要优点。
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
减少探井井数,降低勘探成本; 缩短勘探周期;
加强及时分析及对比评价,提高整体效益。
二、基本概念 勘探程序、区域勘探、圈闭预探、
评价勘探、滚动勘探开发
第七章 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岩心录井、
岩屑录井、迟到时间、钻时录井、泥浆录井、气测录井
二、主要问答题
1、图示说明井斜角、井斜方位角、全变化角。
2、试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信息。
古生物特征; 确定地层时代; 进行地层对比;
观察岩心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
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四性关系;
生油层特征;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接触关系;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3、试述常规地质录井方法及其地质意义。
4、简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内容。
岩性; 相标志; 储油物性; 含油气性;
岩心倾角测定、断层观察、地层接触关系 等
5、简述测定岩屑迟到时间常用的方法及真假岩屑识别。
理论计算法; 实物测定法; 特殊岩性法
6、简述钻井液的类型及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两大类:水基泥浆、油基泥浆
高压油气水层、盐侵、砂侵、粘土层、漏失层 等。
7、如何利用气测资料判断油、气、水层。
半自动气测资料解释、色谱气测解释
第八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一、主要概念: 沉积旋回 岩性标准层 油田标准层
标志层 标准化石 小层平面图 储集单元 测井相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及方法。
2、简述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的依据、方法、程序、成果。
依据:岩性特征--岩性及组合; 沉积旋回; 地球物理特征
方法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步骤: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连接对比线。
点(关键井)--线(骨干剖面)--面(体)。
方法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步骤:三个环节。
3、试对比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① 对比区域、对比井段、对比单元的差异:
区域对比--油区内全井段对比;油层对比--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砂岩组、单砂层。
② 对比依据的差异:区域对比--地震资料、古地磁资料、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等
油层对比--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测井等;
③ 对比方法的差异:区域对比--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构造学方法、层
序地层学方法等; 油层对比--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④ 对比成果及其应用方面的差异:区域对比--主要用于指导油气勘探,指出有利生、
储油层位及地区等;油层对比--主要用于油气储量计算、指导油气开发及方案调整等。
4、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原则。
5、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油层划分与对比的异同。
油层对比的资料(依据)、对比程序、对比方法相似或相同;
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不同; 单元界线(等时、穿时);
对比依据也有一定差异 等。
6、简述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深入认识油砂体纵、横向非均质性,掌握地下油水运动规律
掌握高产井的分布规律; 选择调整挖潜对象。
通过A、B、C三口井的地层对比,绘制地质剖面图。
第九章 油田地下构造研究
1、试述井下断层存在的可能标志
及应用这些标志需要注意的问题(图示说明)。
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非漏失层泥浆漏失和意外油气显示、
近距离内标准层标高相差悬殊、近距离内同一岩层厚度突变、
短距离内,同层内流体性质等明显差异、
地层倾斜矢量图中的特征。
2、试述地层重复、缺失的地质意义(图示说明)。
钻井过程中若缺失某些地层(地层重复),能否说明
一定存在正断层(逆断层)?图示说明。
3、何谓断层线图?简述断层线图的编制方法。
4、简述井斜校正的任务及方法(图解法,图示说明)。
5、何谓井位校正?图示说明位移方法。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或垂直
→井位沿地层走向线(等高线)移至剖面线上;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平行→沿地层倾向投影到剖面线上。
6、试述断层封闭性研究内容。(如何判断断层的封闭性)
断面两侧的岩性条件; 断层的力学性质;
断层面及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 断层活动强度;
断层产状与岩层产状配置关系; 单井断点的测井曲线特征;
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及分布; 钻井过程中的显示;
断层活动时期与油气聚集期的关系。
7、简述油气田地下构造图的编制及主要用途。
第十章 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
一、基本概念--静水压力、原始油层压力、压力梯度
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异常地层压力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原始油层压力的来源、分布特征及等压图应用。
● 来源:静水压力,其次是天然气压力、地静压力等。
● 分布特征:随油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流体性质影响;气柱高度变化对气井压力影响很小。
● 预测新井原始油层压力、计算油藏平均原始油层压力、
判断水动力系统、计算油层弹性能量。
2、图示说明折算压头、折算压力及其计算方法。
3、试述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及预测方法。
成岩作用、热力和生化作用、断裂作用、剥蚀作用 ……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如声波测井;
钻井地质资料分析法--如钻速增大、钻井液温度异常等。
4、简述地温场与油气生成、分布的关系;
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⑴ 大地构造性质--活动性、地壳厚度等--是具全局性和主导因素。
⑵ 基底起伏--隆起区高地温梯度、坳陷区低地温梯度
⑶ 岩浆活动--活动规模、几何形状、年代等
⑷ 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不同
⑸ 盖层褶皱--背斜顶部地温梯度大,翼部地温梯度小
⑹ 断层--封闭性断层或压扭性断层一般导致高异常
⑺ 地下水活动--深部热水至浅层、地表水补给
⑻ 烃类聚集--上方往往存在地温高异常。
思考题: A B C
某背斜油藏已钻3口井,
其中B井产油,A、C井位于
油水边界之外,各井数据
见下表。判断:该油藏两
翼油水界相对高低关系。
A C
原始油层压力 MPa 16 20
油层中部井深 m 2100 2600
井口海拔 m 300 300
水的密度 g/cm3 1.0 1.0
第十一章 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
一、主要概念:工业油气流标准、地质储量、可采储量
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探明地质储量、采收率
二、主要问答题
1、简述远景资源量及储量的分级(相关概念)。
见后面内容。
2、如何确定油水界面(方法)。
① 利用岩心、测井及试油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② 利用压力梯度资料确定流体界面
③ 利用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④ 利用毛管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3、简述油层有效厚度的条件及下限标准的确定方法?
油层内具有可动油、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可提供开发;
测试法、含油产状法、泥浆侵入法 等。
4、试述如何获取储量计算中含油面积数据。
⑴ 应确定油水界面--方法; ⑵ 确定油气藏类型;
⑶ 应确定油层顶界面构造图(断层线)、岩性尖灭线 等;
⑷ 根据油水界面标高及构造图,获取含油面积。
5、图示说明压降法获取天然气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
6、简述压降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单位压降采气量非常数--
边水或底水供给、低渗透带补给、异常高压、反凝析作用等
测压和计产不准确; 井身质量不达标。
油气储量的分级和分类
一、原地量分类
--总原地资源量
推测原地资源量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潜在原地资源量
预测地质储量、 控制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
探明地质储量
早期划分的含油气盆地总资源量:
包括两部分--根据勘探阶段以及对油气田认识程度:
远景资源量: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
储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
一、油气储量的分级和分类
1、原地量分类
⑴ 总原地资源量--指根据不同勘探阶段所提供的地
质、地球物理与分析化验等资料,经综合分析,采用针
对性方法估算出的已发现和未发现的储集体中原始储藏
的油、气总量。 ★★
包括: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和 地质储量。
⑵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包括:潜在原地资源量 和 推测原地资源量。
⑵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 推测原地资源量--主要在区域普查或其它勘探阶
段,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区带等推测
的油气储集体,根据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估算的原
地油气总量。
● 潜在原地资源量--指在对圈闭预探前期,对已发现
的有利圈闭或区块,根据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和类比,
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可作为编制预探中后期部署的依据。
⑶ 地质储量--指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的
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出
的已知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 ★★
根据勘探、开发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分为3级:
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探明地质储量
● 预测地质储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
油、气流或综合评价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
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得出的、确定性很
低的地质储量。 ★★ ●估算时,应初步查明构造形
态、储层情况,预探井获油气流或钻遇油气层等。
● 控制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
油(气)流后,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
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
◆ 估算时,应初步查明构造形态、储层变化、油气层
分布、油气藏类型、流体性质等。
◆ 相对误差不超过±50%;
◆ 可作评价钻探,编制中、长期开发规划的依据。
● 探明地质储量--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钻探证实
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
算出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
●估算时,应查明油气藏类型、储层类型、驱动类型、
流体性质、分布、产能等。
●相对误差不超过±20%。
●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建设投资决策等的依据。
二、油气储量的分级和分类
2、可采量分类
⑴ 可采资源量--指从原地资源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
量。可分为:推测可采资源量、潜在可采资源量。
⑵ 可采储量--指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
数量。 ★★
探明技术可采储量;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
探明次经济可采储量; 控制技术可采储量
控制经济可采储量; 控制次经济可采储量
预测技术可采储量
Ⅳ 油气地质学就业
我想自己是地质行业里很多人的缩影。
热爱地质,而又对现状无可奈何。
从不了解到逐步喜欢上地质,到最终转行,点滴都写下来吧。
或许很多人从我的经历里看到自己。
或许我的一些转行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2014年11月,我谈了个女朋友,少数民族,基督教。她是娇生惯养的,父亲是某军工处级干部,祖辈是第一代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师。说到这里,其实大家多少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一些东西。
她还在读研,一年的花销,我估计大约10万。也就是说,如果我一年连10万都赚不到的话,我不吃不喝都养不起。我起码需要年薪15万,才有可能维持好一个家庭的支出。
从2014年11月到2014年12月,整整两个月,我都沉浸在压力山大中。
如何让爱的人过上好的生活?
我凭什么能拿到那样的年薪?
我不再是一个人,而地质只够让我一个人活。
我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哪个地质队好,哪个队项目负责高,哪个地调院我能进。
结论就是:我不能干地质。
这个结论,转行,在以前,我从没想过。
地质工作的坏处在哪里?
不利于子女成长。
有的队一年出差300天,少的也有200多天。孩子长期只有女方带,根本管不住,缺少父爱。我们单位领导,孩子基本都是大专,难得有个二本级别的。即使自身混的再好,也很容易毁了下一代。
没有社会权力。
地质队,几乎常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打交道,你是大队长也没用。人与人之间,无非是利益的结合,你对他人毫无利益可言。那么他人又何必有益于你呢?所有人都有孩子要上学,重点中小学教师值得结交;所有人都要就医,医生值得结交;人难免要和工商税务、警察、政府、法庭等各种打交道,值得结交。所以地质干的再好,也是缺少被社会各界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权力的。
没有人脉。
地质长期出野外,接触面窄,缺少社会权力,几乎无法建立高质量的社会人脉。
生命危险。
懂的都懂,不懂的以后会懂。
健康受损。
首先颜值受风吹雨打,下降非常快;其次到老关节炎各种病都来了。
地质工作的好处:
1、热爱地质和野外的人享受。
2、约束少,出了野外,你就是爱啥啥了。
3、人际关系简单,破事少。
4、培养韧性和坚强。
2
Ⅳ 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地震相的地质解释就是解释地震相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把地震相转为沉积相,恢复其古地理面貌,这项工作简称为“转相”。
1.解释方法
地震相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引出地质解释结果,为了提高地震相地质解释的准确性,应充分利用钻井和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解释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建立沉积模式
可以用地震相单元反射特征直接推断沉积相,如席状外形平行结构的反射特征,就反映了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环境。也可以从勘探程度高的盆地中,总结已知沉积相和地震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选出不同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作为模式,再用这种模式来推断反射特征的沉积相。在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总结出从湖岸到深湖区可以识别洪积锥、冲积扇、河道、扇三角洲、三角洲、生物滩灰岩、浅湖水进砂岩体、水下堤岛沉积、浊积扇、盐膏沉积等十种储集体系的沉积模式。在反射地震资料的解释中,应用这些沉积模式,可以对地震相作出较好的地质解释。
2)进行单井划相
利用工区钻井资料来确定不同时间地层单元在该井的沉积相,然后与过井地震剖面对比,来标定地震剖面上的沉积相。
3)利用层速度进行岩性岩相解释
根据工区钻井、测井资料取得该井层速度与岩性岩相的对应关系,然后用过井地震剖面上的层速度与井剖面的层速度类比,从而推断地震资料上反射层位的岩相。
4)做合成记录
制做理论合成记录,寻找钻井地质剖面和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每个时间地层单元的地质时代及不同反射特征所反映的岩性。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综合分析,可以将地震相平面图转换为沉积相平面图。
图5-3-8 苏北盐城凹陷新生界B6 亚层序沉积环境图
图5-3-8就是图5-3-7 的沉积环境图。从图上可知,本区是一个多物源以河流为主的三角洲泛滥平原沉积环境,来自北、东北和西三个方面的水流在凹陷中部汇合后,沿盐城大断裂的前缘向东流动。在大断层下降盘陡崖一侧的杂乱反射相的特征表明,沉积物在加积过程中,砂砾相逐渐变为砂泥相,并连续或断续消失在泥岩之中,这是水下冲积扇的特有形态和性质。由于重力滑塌作用,下降盘接受由隆起搬运而来的沉积物,所以此处也是物源方向。
2.用地震地层法寻找非构造圈闭
在油气田勘探中一般先找构造圈闭,后找非构造圈闭。当主要的构造圈闭均被钻探之后,剩余的未被发现的油气资源多储集在难以寻找的非构造圈闭中。在用地质法来寻找这类圈闭时,除了确定勘探重点地区、进行构造圈闭与非构造圈闭的关系研究之外,很主要的一种方法是进行岩相古地理、古地貌、古构造和地质情况的综合分析,确定非构造圈闭的位置。具体的做法以小层为对象,分别作砂岩层数图、砂岩厚度图和砂岩含量图,将这些图与构造图、古构造图、古地貌图、古地质图重叠在一起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不少的地层、岩性圈闭。
用物探方法(主要是反射地震方法)来寻找非构造圈闭现在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提高及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具有投资少、收效快的特点。在地震偏移剖面上出现的各种地震反射异常体,绝大部分是由沉积现象引起的,是储集体(如冲积扇、三角洲、浊积扇等)的反映。它们出现在盆地的特定位置上,代表一定的沉积环境。这些地震反射异常体具有自身的地震反射外形、内部结构、地震反射波的物理参数特征。识别圈定这些地震反射异常体,用探井资料和反射地震资料标定其地质含义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复式油气区寻找地层岩性圈闭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在我国各沉积盆地中,应用地震地层方法寻找非构造圈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寻找与水下冲积扇、浊流沉积体、河流沉积、不整合面等有关的非构造圈闭的勘探方法,揭示了地层沉积相与地震反射特征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了许多地层岩性圈闭油气藏。
图5-3-9是我国济阳坳陷义东地区冲积扇体的偏移时间剖面。在160.2测线的偏移解释剖面上,可以看出大断层下降盘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中以冲积扇砂体作储集层的复合油气藏类型,冲积扇表现为无反射或杂乱反射的特征。
图5-3-10是济阳坳陷东营三角洲的98.3测线的地震解释剖面,剖面上三角洲前积反射结构清楚。这种三角洲的沉积可分为三大部分:前积层下方下超点以下为底积层,它具有连续性好的强反射特征;斜交反射本身代表前积层段;斜交的前积层上方,顶超点以上的顶积层具有平行弱反射的特征。
图5-3-9 济阳坳陷义东地区冲积扇体
图5-3-10 济阳坳陷东营三角洲解释剖面
3.用地震地层法评价生、储、盖条件
从地震相解释出来的沉积相是评价石油地质生、储、盖条件的一项重要资料。
由现代沉积和古代沉积的研究可知,储集体是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河道、三角洲、深水沟等都是产生砂岩储集体的环境。沉积环境不但控制储集体的走向和形态,而且还控制储集层的质量。例如,沉积在三角洲前缘的河口沙坝,由于受到充分的冲洗和簸选作用,沙子纯净,物性良好;而河道砂岩则分选较差,含有较多的岩石碎块和细的基质,其物性不如河口沙坝好。
生油条件包括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和成熟度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都可以用地震资料来预测。成熟度可用地震资料计算出的时间温度指数(T.T.I)来衡量;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代表生油层的质量,可用地震资料解释出的沉积相来预测。因为通过对大量盆地各种沉积相的地球化学研究,已经总结出沉积相和生油层质量的一般关系。例如,山麓相和河流相的沉积,有机质含量低且都为腐殖型;三角洲沉积的水下部分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腐泥型或混合型的有机质。湖泊,特别是大面积的深水湖相是良好的生油环境。封闭的浅海相,例如海湾沉积,由于生物丰富和保存条件良好,是最有利的生油环境;而开阔的海相,则因受到氧化作用,保存条件不好,因而不利于生油等。
有了沉积相和生、储、盖条件对比关系后,再根据本区地震相和沉积相的特点,并结合井下资料和速度-岩性资料,就可预测生、储、盖条件。
在对地震资料进行了构造与地震地层解释之后,就可以对工区的油气资源作出远景评价。评价工作是在对区域生油条件、储集及盖层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局部构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圈闭面积、圈闭幅度、油藏类型、目的层深度、生油条件、储油条件、盖层条件等。要分析是否有明显振幅异常或直接烃类显示,要分析断层破坏情况、火山岩活动等情况。绘制相应的构造图、等厚度图、构造的发育演化图、沉积相图,生、储和盖层条件评价图、生油成熟度等级图等,并编写出相应的报告。
Ⅵ 形成油气藏的六大基本地质要素是什么
生:生油层,富含有机质且大量转化为油气。
储:储层,为油气提供储存空专间。
盖:盖层,覆于生属油层、储集层上部,阻止油气的向上散逸。
圈:圈闭,油气保存的构造、地层、岩性条件。
运:运移,石油由生成到储存的有效流动。
保:保存,适合油气保存的综合条件。
Ⅶ 开封坳陷油气勘探历程
开封坳陷为华北南部地区群北部的一个Ⅱ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包括济源、中牟、民权、黄口、成武和鱼台6个凹陷地。其中黄口凹陷位于丰沛凸起与太康隆起之间,东、西分别以峄山断层和曹县断层为界。其勘探历程也可分为4个阶段。
1.区域概查阶段(1955~1963年)
这一阶段主要以原地质矿产部系统的重、磁、电勘查为主,少量浅井主要是了解地层情况 赵重远等.1992.济源-黄口地区第三系凹陷形成及演化与油气资源评价阶段总结报告.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发现了黄口凹陷。最初是在1956年的华北平原航磁概查时,发现在鲁西南与豫东、皖北的正磁场之间有一个近EW 向负异常带,怀疑是一个凹陷而未经证实。后来,江苏省水文队在1974年在河口地区的钻井岩心中发现了古近纪的螺、介形虫和轮藻等化石,才确认了黄口凹陷的存在。1977年,原地质矿产部第五普查大队通过对鲁西南的石油地质研究,认识到黄口凹陷面积大、埋藏深,可能发育生油层,推测为有利远景区。于是,原地质矿产部第四物探大队在黄口及豫东地区开展了1:10万重力面积测量,在丰县、汤山一带开展了1:50万重力面积测量;原石油部也在商丘一带做了1:20万重力面积测量。这些区域概查工作一直持续到1981年。
2.石油普查阶段(1964~1987年)
该阶段主要是进行全面的地震普查、配以少量探井,各个凹陷开展工作的时间及投入的工作量不尽相同。下面主要介绍济源凹陷和黄口凹陷的情况。
(1)济源凹陷
从1964年开始,原地质矿产部第四物探大队、胜利油田地质调查处和河南省石油队先后在该区开展地震勘探,测线总长1600km。随后,原石油部物探局第二指挥部于1979年在盆地西部开展了6次覆盖地震测线共25km,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继而在1980~1985年期间完成地震测线2221km;与此同时,原地质矿产部于1981~1983年间又完成地震测线604km。至此累计地震测线4425km,测网密度1.2km×1.2km和2.5km×3km。
在1971~1977年间,原地质矿产部勘探队伍还在济源凹陷钻了济基1井、济2井、济3井共3口深井,进尺8487.34m,并且在西部的后邓构造浅层(300~1100m)发现油气显示。1983~1985年间,原地质矿产部又在后邓构造钻豫深2井,井深4439.6m,终止于上二叠统,在古近系见油显示;同时,河南油田管理局在中部武德镇次凸上钻济参1井,井深5316.63m,终止于中三叠统,未见到油气显示,但发现中生界发育暗色泥岩层,可与西边西承留地表露头剖面对比,地化分析结果证实为较差生油岩。
通过这一阶段勘探和研究认定:①济源凹陷西部可能有浅油藏存在;②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具备生油条件;③济源凹陷有一定含油气远景。
(2)黄口凹陷
1979~1980年间,原地质矿产部第四物探大队首先在黄口凹陷开展了地震区域普查,完成地震测线46条、总长1982.6km,测网密度以4km×8km和8km×10km 为主;原地质矿产部第五普查大队和第九普查大队也先后在该区钻黄1井、黄2 井和黄3 井,总进尺9156.93m,有两口井钻穿古近系。随后,在1982~1986年间,江苏油田管理局在盆地东部开展地震勘探,共施工地震测线74条、长1984.59km,测网1km×1km和4km×10km 为主;在1986~1987年间,江苏油田管理局也在盆地东部钻了丰参1井,井深3945.63m。
通过上述工作,基本上明确了黄口凹陷的构造轮廓、地层组成和古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但就工作程度而言仍处于多工种联合普查阶段。
3.重点勘探阶段(1988~1994年)
通过前阶段研究成果总结虽对各个凹陷基本地质概况有所了解,但因各凹陷基本地质条件和石油地质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在第三阶段首先进行凹陷比较选择,其次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有利区带进行重点勘探。
(1)济源凹陷
通过前阶段研究认为,济源凹陷后邓-武德镇次凸西部的后邓构造是寻找隐蔽油藏的有利地区。于是,在1988~1989年中原油田钻浅井4口,井深1127~2200m,总进尺6227.59m,其中邓2 井在580~700m 井段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和油层,试油流出原油8.36m3,又钻了邓3井和邓4井,以追踪邓2井油层侧向延伸情况。结果未发现油气显示,初步分析认为后邓构造面貌和断裂不清,难以寻找次生浅油藏。于是在1989~1990年对后邓构造部署三维地震84.7km2,同时委托物探局二处对三维工区以东次凸中部做二维地震409.5km,并在后邓构造以南的城伯构造钻邓5井。钻邓5井的目的以探测中生界原生油藏为主,兼顾新生界次生油藏,井深3431.82m,终止于上三叠统,未见任何油气显示,但发现了中下侏罗统—上三叠统1400m厚尚未见底的暗色泥岩。这是迄今中生界发现暗色泥岩最厚的井,预示该地中生界具备较好的生油物质基础。
另外,原地质矿产部华北石油地质局在1988~1989年对后邓-武德镇次凸开展了605km2油气化探普查;中原油田管理局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对济源凹陷的油气资源、盆地演化与油气形成条件均提出了初步认识。
(2)黄口凹陷
丰参1井在侏罗-白垩系揭示了900m暗色泥岩段,从而提高了对黄口凹陷评价的级别。尽管当时对该凹陷投入了不少的地震勘探工作量,但从总体上看精度较低、质量较差。于是,从1987年起至1991年,中原油田管理局又追加了3448.04km二维数字地震勘探,查明了凹陷内的中生界由东向西增厚。该局在1989年对凹陷中西部姜马庄构造钻了商1井,至3630m进入侏罗-白垩系暗色泥岩段,在3713~3718m泥岩的岩心裂缝中见有沥青,证明侏罗-白垩系有生油能力,井底深4002.60m。
该阶段西北大学与中原油田管理局合作,对济源-黄口凹陷的岩相 卢焕勇,陈景维,杨治林等.1991.济源-黄口地区岩相研究报告.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赵重远等.1992.济源-黄口地区第三系凹陷形成与演化与油气资源评价阶段总结报告.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4.深化认识、择优探索阶段(1995年至今)
自1995年以来,开封坳陷的勘探工作进入深入认识、择优探索阶段。除了开展3次资源评价研究之外,主要是收集、整理和分析前人钻井资料和各类分析化验数据,重新解释二维地震剖面,重新认识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没有投入新的地球物理和钻井工作量。迄今为止,开封坳陷共钻石油探井61口,主要勘探目的层是新生界,其中钻达古生界的探井4口,钻穿上古生界探井仅1口。这些探井主要分布在济源凹陷(37口)和中牟凹陷(14口),其中有15口井于中新生界见油气显示。
通过总结,中原油田分公司地质研究院认为:①该区新生界资源潜力较小,规模不大,中生界成藏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需进一步评价;②古生界天然气是该区资源潜力最大的领域,具备二次生烃、晚期成藏、多套储盖组合的复合油气藏形成条件,有望取得突破;③黄口凹陷为上古生界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其次为黄口凹陷南坡古近系 中原油田内部资料.1993,1994.
Ⅷ 石油地质学的目录
绪论
第1节石油地质学的任务
第2节石油地质学的内容
第3节我国油气勘探简史
第4节世界油气勘探简史
第5节油气地质勘探动向
第一篇现代油气成因理论及储盖要素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第1节石油沥青类概述
一、石油沥青类与可燃有机矿产
二、可燃有机矿产的元素组成
三、可燃有机矿产分类
第2节石油的成分和性质
一、石油的化学成分
二、石油的物理性质
第3节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一、天然气的化学成分
二、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第4节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油田水的概念及来源
. 二、油田水的矿化度及化学组成
三、油田水的类型
第5节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
一、重质油的概念
二、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
第6节固体沥青的成分和性质
第7节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
一、碳同位素
二、氢同位素
三、硫同位素
四、氧同位素
五、氮同位素
思考题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1节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况
第2节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一、生油气母质及其化学组成
二、干酪根
第3节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理化学条件
一、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二、物理化学条件
第4节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
二、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新进展
第5节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一、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二、生物化学气形成特点
三、油型气形成特点
四、煤型气形成特点
五、无机成因气概述
六、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
第6节生油层研究与油源对比
一、生油层研究
二、油源对比
思考题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第1节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一、孔隙性
二、渗透性
三、孔隙结构
四、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2节碎屑岩储集层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及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
二、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其沉积环境
三、砂岩次生孔隙
第3节碳酸盐岩储集层
一、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
二、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
三、碳酸盐岩的裂缝
第4节其他岩类储集层
一、火山岩储集层
二、结晶岩储集层
三、泥质岩储集层
第5节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制
第二篇油气成藏原理
第三篇油气分布及资源评价
参考文献
Ⅸ 石油地质主要是学石油还是地质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气、固体沥青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分类;石油成因与生油岩标志;储集层、盖层及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包括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二次运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条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化过程。能否有丰富的油气聚集,并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6项条件。石油地质学就是围绕生储盖圈运保这六个字系统展开的。
油藏地质学,全称是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类似的科目是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它是石油地质学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它分为油气藏理论基础(主要讲解圈闭类型和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是对石油地质学的回顾,只讲解石油地质学的一部分内容)、钻井地质基础(钻井的地质设计、地质录井方法)、开发地质基础(油藏精细描述,包括地层精细对比,沉积微相划分、构造研究、油藏评价、储量计算、剩余油分布等等。)
简单概括就是,石油地质学是学习纯勘探知识,勘探范围大到整个含油气盆地,小到油气藏,目的是找到油气田(藏)(或油气有利勘探区块)。油藏地质学是勘探和开发的过渡衔接学科,研究范围只局限于某个油气藏,其目的在于更精细的研究已经找到的油气藏,制定布井开发方案、在钻井、生产过程中应用地质知识指导生产进行。
Ⅹ 测井地质解释研究的内容
研究测井地质学原理及其在油、气等能源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一部分为油、气版储层的基础权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层序划分和标定、油储精细地质构造研究(区域局部构造断层研究)、裂缝性储集带定量研究、构造地应力分析(确定裂缝油储发育分布规律、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形成机理等);测井地质解释的沉积学研究,包括测井相分析、沉积岩层理构造研究、沉积相的标定、沉积微相的分析、欠压实泥岩研究、沉积岩粘土矿物研究,等等。第二部分为石油地质问题研究。利用测井信息解释油、气、水层,确定含油岩系的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是当今各油田采用的解决石油地质问题的常规手段;除此以外,利用测井信息研究生油层、盖层及油气的生、储、盖组合形式。第三部分是测井地质学的油田工程地质研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生产实践中,综合各种测井信息,应用于地震解释设计、钻井设计、油井压裂、试油过程中的钻井液配制、套管的损伤和变形、油层保护等工程地质的研究,是测井地质研究的又一新领域。综合测井信息还可以应用于大地应力场的研究、岩石学性质及可钻性的研究,三次采油中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这些都属于测井地质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