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中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壹』 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A.地壳张裂作用B.地层沉陷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D.风力侵
A.地壳张裂形成图中的断层构造,图中的洞穴在沉积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B.地层沉陷使得图中的褶皱下降,砂岩在表面沉积,图中的洞穴在沉积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C.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图中的洞穴在沉积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正确;
D.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图中的洞穴在沉积岩石灰岩附近形成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贰』 地质作用的分类
前以述及,根据能量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每大类又根据地质作用的性质、方式和结果的不同,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类。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4种(图1-10)。
图1-10 地质作用分类图
1.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一般是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的。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在原地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使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过程。可分为机械侵蚀、化学溶蚀及生物剥蚀作用3种。
(3)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的产物,被运动着的介质(水、大气、冰川等)搬离的过程。有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3种。
(4)沉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沉淀或堆积的过程。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3种。
(5)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过程。主要类型有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压溶作用等。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具成层构造的岩石--沉积岩。
2.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别是岩石圈演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地壳运动 也称构造运动。主要是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大陆板块的漂移、海底扩张、区域性沉降和上隆、岩层褶皱和断裂等。地壳运动的表现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方式,其产物为各种地质构造。
(2)岩浆作用 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所形成的岩石称岩浆岩。地表以下冷凝成岩者称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凝成岩者称火山岩。
(3)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内部积蓄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4)变质作用 岩石圈内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成新岩石的过程。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3.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例如,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使岩石发生褶皱和断裂,甚至导致地震,使岩石重熔或岩浆上侵,形成岩浆岩和变质岩,但也常常波及地表,造成岩石圈分裂、融合、变位、漂移,形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山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控制着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轮廓。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进行,总的趋势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时塑造局部地表形态。内力地质作用越强烈、地面隆升越厉害的山脉地区,往往也是外力地质作用发育、剥蚀作用盛行的地区。由于外力地质作用均有重力能的参与,所以外地质营力的变化也可促进内力地质作用的发生,例如,一个长期持续下陷(内力地质作用为主)的低洼地带,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将长期持续地沉积,其下部的岩石在上部重力能的作用下,有利于在地下深处环境中发生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甚至被熔融成岩浆;再如,大陆冰川的融化(卸载作用)可导致地壳上升运动的发生。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往往是同时产生,相互相成,互相影响。例如,风化作用一方面对岩石和矿物进行破坏和分解,同时又产生了新矿物。但是在一定地点和一定时间条件下,内、外力地质作用中的一种可占主导地位。在现代火山喷发区,显然火山作用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沙漠地区,风的吹蚀作用和机械搬运、机械沉积作用必然进行得十分强烈。
由于内、外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还会引用组成地壳的岩石类型相互转化。例如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浆岩、变质岩,一旦因地壳运动和剥蚀的结果暴露在地表,为了达到适应地表常温、常压下的新环境,就会发生风化并经剥蚀、沉积转化为沉积岩。而沉积岩因受上覆岩层施加的重压或受地壳运动等的影响,从而沉入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转化为变质岩,甚至可以发生重熔作用又转变为岩浆而形成岩浆岩。
由此可见,内、外力地质作用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发展,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和地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
小结
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其表面形态复杂,大约可分为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地球具有各种物理特性,如重力、质量、密度、磁性、温度等。这些物理特征在地球内部是变化的。根据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可将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各自独特的物理特征。地壳位于岩石圈的上部,是固体地球最外面的圈层。地壳的是由各种岩石、矿物和元素组成的。地球有着具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使得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着,运动和变化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外力作用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5类;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4种。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重力异常、地磁异常、磁偏角、地温梯度、克拉克值、地壳与岩石圈、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它们在地球中有何变化规律?
3.地球内部圈层如何划分,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4.地壳有哪些特征?洋壳与陆壳主要有何不同?
5.什么是地质作用?它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类型对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征?
『叁』 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地壳运动是地自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比较
『肆』 地球发展史中有那些地质作用
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内力地质作容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伍』 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陆』 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特征: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的特征: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的特征: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柒』 阐述地球的圈层系统及其与内,外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地球分为内外两层结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捌』 地壳中区域大规模流体运移现象及其地质作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壳中存在着大规模流体运移的地质现象,在流体力学上,这种大规模流体运移与地壳的构造演化相耦合(Oliver,1986;Bethke,et al.,1990)。Hubbert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致力于地下水流理论的研究,他的一系列关于地下水流理论、石油圈闭流体力学和构造变形中流体作用的研究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Fyfe等在70年代末(Fyfe,et al.,1978)首先注意到地壳中的大规模流体运移与成矿作用的关系。80年代以来,地壳中的大规模流体运移与成岩成矿的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一系列新发现和新设想。如Fyfe等提出大量流体来自造山带的过程,并讨论了流体运移产生的许多重要结果;Kola超深钻发现深部地壳中存在大量流体(马东升,1997)。除此之外,涉及地壳中大规模流体运移以及水-岩反应的例子还包括地形演化、沉积物的成岩作用、蒸发岩的形成、石油的运移和圈闭、超压现象、盆地热流、地热体系的流体动力学、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等(Garven,1995)。本节简要阐述地壳中区域大规模流体活动的几种地质依据。
一、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
最早认识到地壳中大规模流体运移现象,是从研究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开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Pb-Zn矿床成矿温度低,矿体规模较大,皆产生于沉积盆地边缘的浅部沉积岩中,其储量占世界上Pb、Zn总储量的很大部分(Sverjensky,1986)。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这类矿床是由高盐度的地下水沉淀而形成。在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上这些高盐度的地下水具有沉积盆地深部热卤水的特征。一些地区流体包裹体中石油(烃有机质)的存在也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盆地深部地层。
在Arkoma盆地陆中区北部,成矿流体的区域大规模运移得到了证实。众多证据表明矿区内所有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同一热液体系,该热液体系来自于矿区南部的Arkoma盆地和该盆地南部的Ouachita山脉。晚古生代Ouachita造山运动时期,区域流体从Ouachita山区向北运移并穿过Arkoma盆地,于该盆地陆中区北部成矿(Leach,et al.,1986)。均一化温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围岩中的弱矿化与大区域的矿床特征相同,包裹体中的K+/Na+值由Ouachita山脉向北呈线性增长。成矿温度及后生白云岩中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也具有类似特征。Leach 和Rowan(1986)认为沿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分布的所有矿床都与来自于该造山带的流体有关,是流体大规模运移成矿的结果。
二、热异常
北美大陆内部Pb-Zn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床形成温度为75℃~150℃,这一温度高于埋藏较浅的赋矿围岩的温度(Sverjensky,1986)。高的成矿温度很可能反映了成矿流体将热量运移到该区或者是矿区附近存在一隐伏岩体。北美陆中区矿床成矿温度的这一特征反映了一个热异常,该热异常现象跨跃整个地区,并非限于矿区附近。Coveney等(1987)指出穿过北美陆中区远离已知矿体的弱矿化,其温度在主要矿区平均成矿温度范围之内。
Arkoma盆地内部的有机质沉积和陆中区的矿物学证据也表明该区存在异常热史。区域上从西到东热成熟度增高。盆地南部的沉积物深埋在年轻的沉积物和推覆板块之下,其成熟度较北部地区适当埋深的沉积物的成熟度低。Hathon和Houseknecht(1987)将这一异常现象归因于热向东重新分布,并随流体运移至浅部地层的结果。脉及夹矸中结晶较好的高岭石和地开石也反映了热液流体的区域活动特征(Bethke,et al.,1990)。
三、钾质交代作用
北美大陆晚古生代的沉积广泛被自生长石和粘土矿物所交代,地层中富含大量的钾元素。比如,在阿巴拉契亚中部和南部的Valley和Ridge Province 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25%的钾长石(Buyce,et al.,1975),其前陆区的页岩中富含钾伊利石(Elliot,et al.,1987)。在密西西比河谷地区,奥陶系中火山灰蚀变为钾长石和钾蒙脱石(Bethke,et al.,1990)。Wisconsin和Illinois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中长石次生加大极普遍。
上述地层中钾富集的成因一直未得到合理解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ethke,et al.,1990),这些矿物是沉积物被埋藏后,大规模流体运移蚀变的产物。Hay等(1988)发现密西西比河谷地区长石和粘土矿物的同位素组成与热卤水成因矿物的同位素组成一致。在阿巴拉契亚的碳酸盐岩中,质量平衡也需要外部主岩层提供钾元素(Hearn,et al.,1987)。此外,阿巴拉契亚前陆区的Pb-Zn矿与长石次生加大间存在如下密切关系:矿区附近钾长石异常富集,形成钾长石的流体是来自于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的典型成矿流体。
四、后生白云岩胶结及白云岩化
后生白云岩胶结及白云岩化在密西西比河谷矿区和北美大陆内部普遍存在。胶结物是典型的亮晶充填物,这些白云岩胶结物是高盐度大规模运移流体沉淀所形成(Bethke,et al.,1990)。白云岩化是岩石遭受高盐度热卤水蚀变的结果。例如,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的碳酸盐岩主岩广泛蚀变为白云岩。在Viburnum Trend地区,白云岩以矿床中的脉石矿物和矿区外围未矿化岩石中的空隙充填胶结物形式存在。胶结物与硫化物呈指状穿插关系,说明白云岩胶结物与矿床同时形成(Bethke,et al.,1990),其结构和同位素组成表明白云岩与沉积卤水有成因上的联系。
五、石油运移
过去勘探地质学家在找油过程中,仅限于生油岩层的10km范围内,他们认为生油岩层与储油层横向上不超过10km。这一经验法则在北美内陆地区找油过程中显得无能为力,因为该地区生油岩层距现今的产油层达几十到几百公里。石油形成时,曾经过大规模的运移。这一现象在北美内陆盆地中及其普遍。例如,Demaison(1977)在研究Alberta Tar Sands油田时指出,在Willison和Denver盆地中,石油运移距离达150km。内陆盆地中石油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反映了古地下水运移的特征(Bethke,et al.,1990)。
地壳中大规模流体运移现象不仅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而且近年来,也引起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视。如马东升教授在研究江南金矿时,发现在无岩浆活动或活动极弱的中低温成矿带内,存在大范围地层金亏损与金矿床伴生,即“贫化—富集地球化学共轭”现象,其亏损面积可达上千平方公里,垂深达几千米,并认为是大规模流体运移使得地层中的金产生活化再分布的结果(马东升等,1991b)。本课题研究结果也表明,湘中锡矿山锑矿的形成与区域上的古流体有关,是区域古流体大规模(长距离、大通量)运移成矿的结果。
『玖』 什么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抄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