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际材料图都放哪些内容
1. 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
(一)野外手图
1.野外手图的特征与内容
野外手图与地质记录一样,都是野外第一手资料,是编制正式地质图的基础图件。野外手图要做到内容丰富,地质信息量大,客观性强,表达方式直观。
在野外填图观察过程中,应将各种地质界线,填图单位较明显的岩性变化情况,各种指向要素、构造样式和构造变形强度、变质作用的指向矿物和矿物组合、标志层以及各种包体的分布状况等丰富地质现象,尽可能多的反映在手图上。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可不受比例尺和规模的限制,将其扩大标绘于手图上。
2.地质界线的野外勾绘方法及技术要求
(1)地质界线的野外勾绘方法
在地质点或点间的观察中,首要的工作是勾绘各种地质界线。凡在观测路线上的所有地质界线必须在野外实地现场“定点”。同时,要根据视域范围内界线延伸的特点将其勾画到野外手图上。还需将相邻路线所勾绘的相应地质界线,在野外实地相互连接起来,从而表示出界线在较大范围上的延伸情况。
为了提高勾绘地质界线的准确程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野外勾绘界线一定要充分参考遥感图片和遥感图像(事先已画在透明纸的内容),实地依据影像特征来勾绘地质界线的延伸位置;
2)在野外勾绘地质界线时,应充分注意到地质体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色调的差异性,以此来判定地质界线的位置。对倾斜的岩层时刻注意运用“V”字形法则来勾绘地质界线;
3)在野外勾绘地质界线时,如遇到地质界线相交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相互关系、先后次序和交切的实地位置;
4)在野外勾绘地质界线时,时刻注意分析岩层层序是否正常、构造是否合理,在有断层(裂)切割的地段,要判定断层的性质。另外,要将韧性剪切带(强应变带)的空间位置在手图上勾绘;
5)为了能及时地发现和有计划地追索地质界线,通常应在跑路线之前,要充分分析旁侧路线的地质情况与遥感解译图提供的解译资料.对观察路线上可能遇到的界线和它们的大体位置有一前瞻性的认识,以提高地质界线勾绘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6)地质体界线的勾绘或圈连应在野外完成,绝不允许在室内凭记录簿和回忆编绘。
(2)野外地质界线勾绘的技术要求
1)对不甚明确的地质界线或地质现象,可用不同颜色的花纹、符号等方式,概略的表示其分布状况,如可用包体的标记在手图上反映出包体的形态、大小、相对密集程度及分布范围;又如用不同的颜色或密集程度不同的线条,反映不同的变质相和不同强度的变形变质带抑或用花纹直观地反映不同式样的复杂褶皱现象等(见附录Ⅱ-五)。
2)在手图上应标记出重要的样品采集位置和矿点及矿化点位置。
3)勾绘野外手图应以如实的反映客观地质现象为最高原则,不能单纯以“图面结构合理”为由而任意取舍野外客观确实存在的地质现象和产状要素。即便是一些重要的相互矛盾的地质现象也要如实反映,它正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对象。正如前已叙及的野外手图的内容应丰富,地质信息要含量大,这有助于深入研究各种地质问题,但其表达方式要直观,以便于阅读。
(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实际材料图(野外清图)是由各填图组将手图上的各项地质内容转绘而成的,它实际上是一副完整清晰的手图。这一图件的定稿、清绘或一部分内容可在阶段性整理和最终室内整理中完成。
实际材料图上表现的主要内容参见本章第一节有关部分。实际材料图反映区域地质填图中实际工作的详细程度,工作量的分布情况和各种地质体被控制的程度,也是作为衡量填图工作质量,检查被划分出的各种地质界线可靠程度的一种依据。它是编制地质图和其他有关图件的基础图件资料之一,也是野外现场验收阶段审查的重要图件之一。
实际材料图清绘着墨时应先绘各种观察点、样品采集点、山地工程及钻探工程等符号及其编号;然后绘断层,再绘其他各种地质界线。各种界线不要穿过各种符号和编号,最后注记各种时代符号(凡是被各种地质界线和断层线圈闭的范围均应注记时代符号)。
实际材料图的图例拟定应在整个编图程序之初,但其定稿清绘却在整个编图程序的最后,这是因为编图过程中可能对图例进行某些增删或修改。
图例的位置、格式和要求按新一代1:5万区域地质填图组图的要求,图例摆放在图的右边,自上而下的排列应按下述系统:地层(包括火山沉积岩及区域变质岩,按时代由新到老排列)、岩脉、蚀变岩石、实测与推测各种地质界线、实测与推测的各种断层线、各种产状符号、观察路线(点)、各种采样符号、探槽、浅井、钻孔、实测剖面位置及其他(详见图4-14)。
2. 实际材料图编绘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如前所述地质 体界 线 和 地质 体属性 的 赋 予 可 手 工填 写 或 者 执 行 “B 属性 提 取Geoline(实际材料图)”、“R 属性提取到 Geopoly 面(实际材料图)” 功能辅助完成,但该操作只能填入部分属性内容,需手工填写进一步完善。
2)线与面均可用属性提取的方法进行检查,输入欲检查的属性项字段名及双引号而不填写任何内容进行提取,就可知道哪些线、区实体未赋属性并进行修改补充。
3)整个项目应统一使用系统所带的国标子图库,地质体的着色应根据国标颜色库进行,同时项目组各种图件的编辑,各种线型、子图号及大小粗细的使用都应统一。
4)考虑用户需要提交设计书规定的图件,可以合理设计和创建个性化图层,如不整合界线图层、矿点分布图层、地貌图层等。
5)图层的建立应便于计算机管理与重组。
6)不要在单幅的实际材料图中建立面图层,因为单幅建立的面图层在多幅实际材料图连图时面、线图层很难一致。
7)在 Geoline 图层中连线时需注意不要把线连接过长,因为过长的线在光滑线过程中曲度会改变,从而改变地质界线的精度。
8)在 Geoline 图层的所有工作做好后,可以使用属性连动功能检查所有地质界线的属性是否完善和准确,这要求项目组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用统一的字典库,因为在后期制作系列图件时,根据同一属性或参数提取同样地质内容的界线时,界线类型、接触关系等内容必须一致。
3. 实际材料图地质界线勾绘及属性输入
在勾绘地质界线之前,为了提高图件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可将校正好的遥感图像以及前人 1∶2. 5 万、1∶5 万实际材料图配准镶嵌成 MSI 格式的 “实际材料图”作为背景底图来配合连图,以便互相印证、约束和综合分析研究,帮助对区域地质体及其界线进行较准确的圈定。
根据批注后的地质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按 “V”字型法则勾绘地质体及其地质界线。勾绘时应遵循先勾绘水体边界,其次勾绘第四系,再次勾绘断层的顺序进行,其余地质界线从新到老勾绘。地质体界线的勾绘有两种方法: ①可利用同时阅读多个 PRB 过程的方法进行,为了勾绘的方便进行,此法可利用 “根据参数赋属性”命令将 PRB 点线实体变换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子图或线型,勾绘好以后再恢复其参数。②将整理好的原始实际材料图添加相关的地理底图要素打印出来,再输出图幅内的每条路线和剖面的野外记录簿,由地质专家或对本图幅地质特征较熟悉的专业人员在纸介质上进行地质连图,勾绘好地质界线后扫描存储为栅格文件,以 Geoline. WL 图层的参数建立工程进行矢量化,误差校正后再合并到 Geoline. WL 图层即可。
地质界线的属性输入前要对勾绘好的地质界线进行整理,注意各地质体界线的压合关系并充分考虑与相邻图幅的接图问题,根据界线的性质更改线型及相关参数,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线光滑处理(处理后线可能有偏离)、靠近线处理、自动剪断线、节点平差处理等。整理好地质界线后就可以对地质界线赋予属性了。对于地质界线赋属性可以通过手工逐条输入,也可以通过 “PRB 数据操作”菜单下的“B 属性提取 Geoline(实际材料图)功能辅助完成。
4. 数字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数字实际材料图是集PRB数据原始性、综合性、可视性和动态性耦于一体的信息化图件,不仅反映了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的详细程度、工作量分布情况和各种地质体、地质界线被控制的程度,也是衡量图幅质量、检查地质界线可靠程度的重要依据和编绘其他不同地质图件的基础。数字实际材料图是在图幅PRB库背景上编制而成的,编制时必须遵循“区调总则”和“指南”等有关规范的要求,必须确保实际材料图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完备性;绘制地质界线,必须按“V”字型法则勾绘地质界线,标绘要准确无误。编制数字实际材料图的关键是处理好地质体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及其在GIS中的逻辑关系。以下为编制数字实际材料图的一般步骤:
(1)打开图幅PRB库,执行“更新实际材料图PRB内容”命令,系统将自动清除原实际材料图库中13个标准图层的内容,然后将图幅PRB库的原始数据复制到实际材料图中相应的图层文件中,并加入Geopoly(面)、Geoline(线)和Geolabel(点)三个图层。
(2)由1点知当每次更新实际材料图后,原实际材料图库中13个标准图层被替换为图幅PRB库的内容,而图幅PRB库为各野外手图资料的罗列,故不能使用Boundary图层来勾绘实际材料图的地质界线,而应使用另一非标准的采集图层,我们采用的是在实际材料图中RGMap系统提供的Geoline图层,该图层在“更新实际材料图PRB内容”命令后不会被修改。为了保持Geoline图层与Boundary图层的初始线实体、线属性完全相同,处理Geoline图层的方法有两种:①在新建实际材料图时,在图幅的“实际材料图”目录中复制Boundary.wl文件后将其名称改为Geoline.wl。②小范围的界线增加,可以使用MapGIS图形编辑器的复制实体功能将要复制的线条从Boundary图层复制到Geoline图层中。
(3)利用查询Boundary属性、Gpoint属性、Gpoint自由文本描述内容,依据路线上所出露的岩性特征、分析结果和接触关系特点再次确定它们的填图单位的归属是否合理,最后确定它们的填图单位及其边界,结合地形特征、地质体的产状和野外实地勾绘的Boundary线实体综合分析后,按“V”字型法则确定地质界线的展布位置,将相同的填图单位圈并或使界线延至图幅内图框上。由于我们用来绘实际材料图的地质界线的Geoline图层最初是Boundary图层的拷贝,所以一般是依拟定的地质界线展布位置修改Geoline图层中已存在的实体来达到目的,如不够长的相应延长,过长的剪断删除,在两路线中部将相同地质界线以结点平差光滑地相连(不能用连接线的方法来使它们连成一条地质界线,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如属于不同的路线和不同的地质点),原Boundary图层中没有而又不能使用延长线的方法绘制的地质界线则新绘该地质界线并实时地赋予相应的属性。在本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存在地质界线的交截关系(如岩浆岩侵入关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断层切割关系等)的位置的两侧,其地质界线左单位属性及右单位属性往往不一样,必须在该交截处剪断所有的地质界线然后结点平差相连,赋予正确的属性值。
(4)勾绘好所有地质界线后,另存Geoline.wl为任一线文件,设为当前编辑线图层并加入内图框线,自动剪断线→自动线结点平差→删除多余的悬挂线段→线拓扑错误检查,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所有错误处理完毕;执行“线转弧段”命令,并保存为Geopoly.wp,形成建立地质体面实体的弧段,再次检查弧段是否有错误,然后执行拓扑重建命令构成地质体实体。
(5)Geolabel图层中对各个地质体标上相应的地质代号。
(6)纵观整个实际材料图,如发现发生符号、界线等压盖位置,则关闭实际材料图中的标准图层(保留Gpntote图层),加入相关野外路线的图层,调整好关系后,将调整后的路线重新入库,更新实际材料图;将Attitude图层(产状)的倾角数据标注于Geolabel图层内,重复以上的第一步。
(7)地质体属性的赋值。首先确保在Geopoly图层中最少存在“Strapha”(地质代号)、“Litho”(岩性)“Pstrapha”(批注地质代号)、“Plitho”(批注岩性)四个与Routing图层属性段一致的字符串的属性段。赋值可以有两种方法:①利用采集图层Routing的线实体和地质体区图层Geopoly中区实体的包含、交截关系自动给Geopoly图层的区实体赋值;②将采集图层Routing.wp和地质体区图层Geopoly.wp设为编辑状态,执行“R属性提取到Geopoly面(实际材料图)”操作,选择Routing图层上的线实体后选择相应Geopoly图层上的面实体,则分段路线属性“填图单位及岩性”就赋给了Geopoly图层上所选的面实体。当然也可手动填写各区(地质体)属性表。
数字实际材料图是罗列了所有的野外工作资料(包括所利用的前人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邻区资料合理圈闭地质体、连结延长线状构造线而编制出来的一种数字图件(图5-1)。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能够直观地看出测区工作部署是否合理;也是衡量所提地质论断、成果的充分程度和可靠程度的依据;更是检索、提取、处理和分析数据及重组数字地质图件的资料库,也是今后在该地区重新进行或更为详细地进行地质调查的必要的参考图件。
图5-1 编制完成的1:10万北流幅数字实际材料图
5. 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
(一)地质界线的野外勾绘与连图方法
在地质填图中,要求在野外实地将各种地质界线(如地层分界线、岩相分界线、不整合线、各类断层线、侵入接触界线、矿层或矿脉界线等)勾绘在手图上,决不能离开实地而凭记忆进行“闭门造车”。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搞“飞点”的现象出现。要深知地质工作是要脚踏实地的,地质工作者是要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否则,他就要列入“艺术家”的行列。
在野外填图时,若运用追索法或全面踏勘法则可基本沿地质界线追索,在实地将地质界线勾绘于手图上。若运用穿越法,则要依据相邻观察路线上相应的界线控制点,在实地连接地质界线。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岩层露头出露规律和利用航空照片或遥感图像的影像信息来进行地质界线的勾绘。
在手图上勾绘各种地质界线是有规律可循的,现介绍以下几种规律:
1.勾绘水平产状的地质界线
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其界线的形态完全取决于地形(图4-8)。
图4-14 实际材料图的内容及格式
(据南方工业学校地质队,1991,有修改)
(1:25000简化地形图为底图)
首先,应表示地质点、观测路线、剖面线、化石和样品点;其次,表示各填图单元界线及其他地质界线;再次,表示各种构造要素及其产状,各种符号及注记;最后,将相邻路线上同一填图单元界线连在一起并标注相应的地质代号,从而完成了一张完整的实际材料图(野外清图)的编制。现将有关技术要求简述如下:
(1)地质点:一律用点圆规划成小圆圈,中间打点,小圆直径1.5m m。点位以圆心点为准,误差不得大于0.2mm。点号写法同手图。
(2)填图路线和剖面线:填图路线须按实际情况用绿色线将地质点连接,剖面则用黑色线表示。
(3)地质界线:包括各种填图单元界线、重要的岩层(石)界线、标志层与矿(化)层界线、脉岩边界线、变质相带界线、脆、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的边界线等。
路线上填图单位界线勾绘、上墨的长度不超过2cm;岩层(石)、标志层、矿(化)层的标绘应比填图单元界线短,最长不超过1.5cm。
(4)各种构造产状要素及符号:包括地层层理、各种面理和线理、断裂及韧性剪切带、褶皱转折端、侵入体及脉岩等产状。各种产状符号应标注在实测的位置;产状数值(倾向、倾角)要写全,并按路线近南北向时写在路线右侧(横写),路线近东西向时写在路线上方(横写)。断裂的产状数值应写于断裂的上盘。
为了减轻图面负担,对各类构造要素产状可视情况作适当取舍。取舍以地层的层理(或面理)产状为重点,对单斜地(岩)层的层理(或反映测区构造格架的面理)产状一般可按500m 左右选有代表性的标注一个,余者予以舍弃;在构造较复杂的地段,地层产状的取舍要慎重,所选用的产状应以能反映地层褶皱的基本特征、断裂两侧地层的产状和岩体与围岩的交切关系为准则;褶皱转折端和轴面的产状等一般不得舍去。
(5)化石及各类样品:应以相应的符号标注在实地采集位置。样号的写法:对近南北向路线写于线左侧(横写),若路线呈近东西向即写于线的下方。当剖面或路线的局部地段所采样品、化石数量太多、范围太小,图面表示不下时,可采取合并表示(如△1-3)或符号不减,但样号放稀写。
(6)其他的符号及注记:包括各种填图单元的地质代号,各类构造岩、矿化、蚀变、变质相带、混合岩等符号,岩浆岩、火山岩、标志层及重要岩层(石)的岩性花纹等均应上图。
(7)图例编绘:在图件编制以前,应先草编一份统一图例,编图过程中新增的图例,应及时补充到统一图例中去,待实际材料图完成定稿以后,再将经过补充修改的统一图例单独绘制到磅纸上,以备归档。
凡图中所表示的内容(包括花纹、符号等)均应有图例。图例与图中内容要完全吻合。
值得指出:图例应按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编制。对标准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可在该标准规定的原则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新的花纹、符号。
图例编排总顺序自上而下:填图单元符号—岩石花纹—其他地质符号。
填图单元符号:先地(岩)层后岩浆岩,各自均按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岩石花纹顺序: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花纹顺序:碎屑岩、粘土岩、化学沉积岩、火山岩(集块岩—凝灰岩—熔岩)。
岩浆岩花纹顺序:酸性岩、中性岩、碱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碳酸岩。
变质岩花纹顺序: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一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地质符号顺序:一般地质符号—褶皱构造符号—断裂构造符号—岩体构造符号—变质相带符号及混合岩化符号—矿产符号。
断裂构造符号顺序:脆性断层、脆韧性断层、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带。前二者中尚可按运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
6. 实际材料图
(1)1:25万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实际材料图,以1:25万、:20万、1:5万区调原始资料为基础,尽量收集有关专题研究的数据资料,以及网上有关学术论文资料,以弥补区调资料的不足。
(2)对使用1:5万区调资料的要求。
在实际材料图编制时,必须使用1:5万区调资料。根据1:5万区调覆盖面积的多少,分三种类型编制实际材料图。
第一类,1:5万区调面积基本覆盖的,全部应用1:5万原始资料编图。
1)底图比例尺:采用1:25万比例尺编制。
2)实测剖面:全部利用。
3)路线密度与观察点密度:按1:25万精度,对1:5万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进行抽稀,原则上按2.5km×2.5km间距。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的选择,应尽量选取主干地质路线以及有效地质点(地质界线与构造控制点、重要采样点等)。
4)采样位置:以1:5万资料为主,补充1:20万、1:25万资料。
5)地质内容:根据1:5万填图的地质内容进行缩编。
第二类,1:5万区调面积只占少量的(小于1/3),全部应用1:25万/1:20万原始资料编图。
1)底图比例尺:采用1:25万比例尺编制。
2)实测剖面:全部利用。
3)路线密度与观察点密度:全部的1:25万/1:20万地质路线与地质观察点。
4)采样位置:以1:25万/1:20万资料为主,补充1:5万资料。
5)地质内容:以1:25万/1:20万填图的地质内容为主,补充1:5万填图地质内容。
第三类,1:5万区调面积占1/3~2/3的,比照上述两类分别编制即可。
(3)实际材料图应保持原区调资料的“原汁原味”,要求按原始地质内容表达,不进行地质连图。该图可由原区调实际材料图补充岩性内容后形成。实际材料图为素图,不上颜色和花纹。区调资料中的实测剖面资料(包括剖面图和柱状图)应扫描成图像放在实际材料图库中。
(4)对于公开发表文献资料上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等数据,当有采样位置或地理坐标时应纳入实际材料图和数据库,采样位置数据不明的样品可以特殊图例标注在相关地质体上。
7. 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
(一)地质界线的野外勾绘
岩浆岩区内的地质界线主要有侵入(热)接触界线、沉积(冷)接触、不整合界线、断层(构造)接触界线和深成岩体内部各单元或侵入体内的岩相分界线以及各类断层线、矿脉岩脉界线等。这些地质界线十分复杂,大多呈不规则状,其界线的勾绘比沉积岩区具层理的界线要困难得多。
现将岩浆岩区地质界线的勾绘要点及主要依据叙述如下:
(1)主要是根据相邻路线上所见的岩性特征对应、接触关系特点相同并结合不同岩性的出露标高、地貌特征、遥感影像特点等综合分析后勾绘。
(2)区域填图中,两条路线不同侵入体之间的界线相连,其条件是岩体特征要吻合一致,否则不能勉强连接。在这里,重要的是岩石手标本对比。因此填图路线上遇到的侵入体界线,两侧均需采集岩石标本,在标本相互对比确切无疑时才能将界线相连。
(3)岩脉、岩墙的连接,既要考虑岩石类型及岩石特征相同,还要考虑岩脉、岩墙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有些岩脉、岩墙可以连接成走向延伸很远的长条状体;而有些虽岩石类型和岩石特征相同,延伸走向大致也相近,但实际可能是一组近于“雁行”排列的岩脉或岩墙群。最佳和有效的做法是沿走向做一定距离追索;岩性和围岩差异较大的,在遥感影像上也能反映出来。
(4)侵入体或岩体内热液蚀变带的圈定,需考虑引起蚀变的原因。如与断层有关则可连接成长条状,如属花岗岩本身期后气热液影响所致,则有可能出现于顶部或边部。
(5)不同侵入体的出露处有无垂直分带或水平分带现象。不同侵入体由于岩性差异所造成的地貌形态、风化物颜色、植被等差异,晚期侵入体内的组构,接触面的总体产状等;因此,岩浆岩界线的形态勾绘,除实地追索可直接勾绘出外,其余一般主要是依据遥感图像的影像图案和地貌标志来勾绘。
(6)对岩浆岩区的断层、矿脉、岩脉界线,还是可运用“V”字形法则来勾绘其界线的(见本章第一节内容)。
(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野外地质填图工作中,每天要进行小组间的情况交流,相邻路线间的接图,地质观察线、观察点、地质界线、岩层产状、采样类型及采样位置、组构产状、包体或节理统计位置等地质实际材料的上墨、转绘——制作野外地质实际材料图,即野外清图以及记录簿、素描图、标本、样品等的校核、完善、整理、登记、编目等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当日进行,不要分阶段算总账。这样,既可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工作成果,也可以随时注意到存在的问题以及某些问题的解决程度。
野外填图工作告一段落或每一个阶段工作后期,应及时制作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底图,以供初步进行单元划分、超单元归并、花岗岩类形成机理分析等综合研究使用。
野外地质底图仅是野外初步成果不是最终成果。因此,其制作应严格尊重实际,对于那些已完全解决的地质问题可用实线或花纹等符号、代号表示,并及时上墨或上色;而对于那些控制程度不够或尚有疑问抑或尚完全不了解的地质体或地质问题暂不作肯定的表达,则以虚线表示或暂用铅笔示之,待进一步工作逐步完善,以免造成错觉或以后改动时的困难。
8. 地质调查的实际材料图应该有些什么类容
这个也要分什么工作的。如果是填图的话,路线、地质点、地质内容(包括岩性花纹,版构造、各类产状,矿权点等内容)也就是野外工作的成果,一般每天手绘在底图上。
化探的实际材料图,那就是点位点号,包括些重复样点之类的
9. 水文地质中的实际材料图是什么意思
实际材料图就是你干了哪些工作,怎么干的、工作部署情况在图上反映出来
10. 实际材料图编制
按调查对象与采样介质,实际材料图种类可分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实际材料图、深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实际材料图、土壤元素有效态调查与有机污染物调查实际材料图、滩涂地球化学调查实际材料图和近岸浅海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实际材料图等。
野外工作手图是编制实际材料图的基础。本次调查野外采样工作时,以1:10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野外根据地形地物方位和相对位置初步确定点位,并用 GPS 采集大地坐标数据,同时观察采样点地质地貌特征、农业利用、环境状况、样品性质、样品重量、采样方法。在室内,据 GPS定点记录数据校正点位并清绘上墨、标注样号,并进行100%的检查、校对,形成野外工作手图。
本次调查,实际材料图均采用数字化图件方式编制。编制方法:采用地理底图为1:10万数字化地形图,根据已录入形成采样数据库的样点的大地坐标数据(经度和纬度)应用MapGIS投影系统自动点位投置和标注样品号,并根据ID号自动挂接样品属性,形成数字化实际材料图。数字化实际材料图不仅表达了传统纸质图所反映的点位、点号、方里网、等高线、市(县)及主要乡镇等内容,而且也全面地反映出样点周围地质、地理特征、环境状况、采样物性质、采样方法、样品重量,采样时间、责任人等。
1.元素地球化学含量等值线图
以区域调查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按相关技术要求,采用等值线的方法编制元素地球化学含量等值线图,是一种不掺有人为因素,直观反映元素区域含量变化的基础性地球化学图件,地球化学含量等值线图为地球化学背景的空间分布与研究提供了前提与依据。
2.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图
为讨论元素区域背景分布情况,编制了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图(图版Ⅱ-1至图版Ⅱ-32)。
(1)元素(总量)地球化学背景图的编制
以背景值为基础,将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划分为负异常、低背景、背景、高背景和正异常5个地球化学区。其中,负异常含量为<(
(2)元素有效态含量水平分区图
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提出了一个土壤元素有效态分级标准,由于与本次调查的样品处理方法不尽相同(表2-19),故采取了以下分级方法:
表2-19 浙江省不同年度土壤元素有效态分析样品处理方法对照
1)有效铁、有效钼、有效硼:2次样品处理方法相同,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
2)有效铜、有效锌:本次调查对酸性(中性)、碱性土壤采用了不同的浸提方法,与鲁如坤(1998)研究铜、锌有效量丰缺标准的方法相似,由于样品分析前处理方法不同,故这个标准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略高;
3)有效锰:本次调查有效锰的处理方法采用的是对苯二酚—乙酸铵浸提后,用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法测定,与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处理方法不同,也有别于鲁如坤(1998)的方法,无标准可代参考。为了表述有效锰的含量水平,采用平均值加减标准离差(即
依据上述标准,有效态的含量作很低、低、中等、高和很高5 级划分(表2-20),按划分标准制作土壤元素有效态含量水平分区图。
表2-20 浙江省土壤元素有效态含量水平分级单位:mg/kg
注:测定方法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为原子吸收法;有效钼为等离子体质谱法;有效硼为等离子体光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