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区域地质资料怎么搞
『壹』 区域地质调查类型
通常指根据地质调查的精度和所填地质图比例尺大小,并以国际标准分幅为单位划分的类型,包括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万~1:10万)、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和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万~1:2000)。
此外,还可从不同角度将区域地质调查分为其他若干类型。如按工作方法或学科划分为地质的、遥感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学的;按研究对象则可划分为专题性的和综合性的。
2.3.1.1 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1:50万)
该类地质调查又称概略地质调查,运用比例尺为1:100万、1:50万。在一般情况下该类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10km、5km左右,即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路线间距为1cm左右。该类型区域地质调查多被安排在地质空白区或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研究全球、洲际、全国等大范围内概略的地质情况。编制小比例尺地质图,其目的是为区域地质普查、成矿远景区的规划和预测靶区的圈定指明方向。
我国已全面完成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陆域国土的地质情况,并编制了全国1:400万或其他小比例尺的各类地质图件。
2.3.1.2 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万~1:10万)
该类地质调查类型又称普查地质调查,20世纪90年代前运用比例尺为1:20万、1:10万,一般的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2km、1km左右。实施“地质大调查”以来,我国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的数据已更改为按国际1:25万分幅进行,并将1:25万地质图定位为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
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主要适用于研究省际、中大区域内较详细的地质情况,编制各类地质图,为区域划分较明细的找矿靶区提供依据。
2.3.1.3 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
该类地质调查又称详细地质调查,运用比例尺为1:5万、1:2.5万,一般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间距相应为500m、250m左右。总体部署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采用国际分幅的双幅或多幅联测。大多部署在成矿远景区带、国家重点项目的周边地区,一般安排在业已被圈定的有利成矿地段或已知矿区的外围,或在地质内容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目的是以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以详细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确保提高区域的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力争为国家找出矿产资源的后备基地。
2.3.1.4 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万~1:2000)
该类地质调查可称为矿区大比例尺详查工作,现我国将其划归为非公益性地质调查范畴。所运用的比例尺为1:1万、1:2000,一般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间距按比例尺大小相应地为100m、20m左右。主要部署在已发现矿(化)的成矿条件极为优越的地段。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基本应用于商业地质勘查及大型工程区域。
『贰』 实现大区地质资料信息为地方经济有效服务的思考——以东北大区为例
董佩信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110034)
摘要本文通过国家对地质资料信息在大区的服务定位,介绍了东北大区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当前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需求,明确了社会化服务的定位,提出了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思考。
关键词地质资料信息职能定位有效服务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原有6个区域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区域地质调查中心(简称为大区中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区域地质为研究对象的大区中心,对区域内地方经济发展和规划部署显得尤为重要,大区馆藏地质资料信息的开发利用更是必不可少的决策参考。
东北大区的工作范围包括了东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总面积126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大区地质资料信息是历史上形成的以区域地质矿产研究为内容,按照国家划定的工作区域开展多年工作所积累的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1949~2009年内区域地质、矿产、水文、矿床、地层、古生物等内容。2008年,国家又将遥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数据库下放至大区实行分级管理,随着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对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的日益重视,进一步投入资金探明资源,对于地方经济的规划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东北大区中心的地质工作及其特点
东北大区中心的前身是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是集中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质局科研人员组建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围在东北地区,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层、古生物、非金属矿产。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地质资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所又开展了全国性的黄金矿产的研究和找矿,进一步拓宽了工作领域。1999年国家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后,该所承担了东北地区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经历了从事基础研究、区域地质、地质找矿、承担国家大项目的历史演变。
2006年,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调整和增加了工作职能,赋予了其地质调查、地质科研、项目监管、信息服务4项职能。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又进一步明确了大区中心要承担起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区域地质科学研究、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大区项目监理等职能,从而使区域内国家地调科研项目与地方项目关系得到了理顺,解决了以往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汇交时限、图文质量、社会化服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大区地质资料及信息能够为区域经济服务创造了条件。
2 大区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
2.1 馆藏资料丰富
为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沈阳大区中心对馆藏资料、纸质图件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专业类别划分为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地质综合研究等。截至2009年,共计清理出地质资料和图纸32.494份/张,其中:地质成果资料8398份、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3700张、地质科研资料及研究报告10215件,以上资料均以纸介质为主。国家开展地质大调查项目以来,大区共收到国内地勘单位在东北地区工作的地质成果报告187份,全部为电子文档,接收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质资料馆分发的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东北地区矿产地和工作程度数据库、同位素地质测年、全国岩石数据库,还接收了东北地区重砂、重力、地球化学、航磁、遥感等重要的基础数据库。此外,大区还在通过以往地质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收集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地质资料,以及美国、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关地质、矿产资料。以上这些都为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地质找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2.2 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由于沈阳地调中心组建的时间较短,以往馆藏的地质资料正处于清理、整理阶段,尚需要较大的投入对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化工作,后期形成的电子文档和全国地质资料馆提供的各类基础数据库还存在着综合分析、研究、加工直至为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直接服务社会的电子信息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还没有与大区内各省(区)、市(地)地方政府实行有效的科学对接。诸如大的成矿区带寻找新资源、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地质调查、城市经济带地表地下水及环境污染问题的防范、生态保护、西部找水、老矿山外围找矿等问题都需要与地方政府高层达成共识。
3 大区地质资料服务定位与社会需求
国家设立大区地调中心,就是要把繁杂集中的事务划分为独立的区域,代表国家开展基础性服务。东北大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定位,就是要以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目标,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任务提供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矿产资源、水资源现状、资源可利用程度、资源可持续发展远景等资料,为政府领导宏观决策、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总的要求如下。
3.1 提供油气资料和基础数据,寻找新的资源接续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石油的主产区,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生产的石油占了全国陆上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随着石油开采年限的增加,资源接续问题已经纳入国家和地方领导的工作议程,近年来,国家与石油管理部门已经出巨资开始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东北大区利用区位的优势,已经向国家申请了前期基础地质工作经费,开展了调查工作。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寻找储油构造含油盆地方面已经有了重大进展,与大庆油田联合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已经启动。
3.2 提供找煤信息资料,巩固东北能源基地地位
东北一直是全国的主要煤炭产区,辽宁、吉林两省曾经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资源。随着多年开采资源量逐年减少,深部、外围找矿将作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的重点,矿山塌陷将是煤炭生产老区地质环境研究的重点。黑龙江产区作为服役期的煤炭基地是东北的重要产区,将承担起全区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新兴的蒙东区的煤炭基地是东北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补充。煤电联产、煤气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基础地质工作的加强,建设大区地质资料信息网络平台为加强能源基地、老区的改造和新区投入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重点。
3.3 提供农业地质信息资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米粮仓。多年来,松辽平原一直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十一五”期间,国家把商品粮基地建设纳入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范畴,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2004年,东北地区开展过局部的农业地质调查,对粮食主产区土壤、土质化学成分进行了化验分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的综合研究、土质改造、调养补充元素、土质与种植物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如若要保证国家粮食主产区产量、质量的提高,这项工作必不可少。因此,农业地质资料信息的更新和及时提供,有利于国家投资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3.4 提供水资源、环境地质、城市地质信息,助推东北城市经济圈的发展
东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近年来,地表水水质污染情况严重,地域内松花江区、辽河区经监测评价,一二类水质河只有10%;三类水质河占34%;四类以上水质河占56%。而地表这些水源是整个东北中部城市经济圈(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保护好水资源,搞好地质环境即是保证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70%城市人口生产、生活的需要。做好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城市地质基础信息的提供,建设安全稳定的中国汽车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将成为这一城市经济圈的重要内容。这个经济圈将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
3.5 为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和老矿产地找矿服务
大兴安岭和辽吉东南部两个成矿带在“十一五”期间被国家列为东北重要的成矿区带。大兴安岭成矿带随着国家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的深入,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找矿已初露端倪;辽吉东南部深部和老矿山外围找矿也已取得突破。对照总结,深入研究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和前人地质资料,借助国家在以上地区开展的其他基础地质、地理信息将对该区的地质找矿意义深远。
4 实现大区资料信息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4.1 围绕自然资源和地方发展目标开展综合研究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以矿产、森林、资料为依托,确定了二十一个基地建设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沈阳地调中心提出了“两区一边”的矿产资源工作战略和“一带两厢”的水环地质工作战略。“两区一边”就是把大兴安成矿区、辽吉南部成矿区、东北周边国家资源区作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区域,“一带两厢”就是把中部城市经济带、东厢水资源基地生态区、西厢生态屏障建设区作为水环地质工作的重点。通过争取国家专项工作资金,通过与区带涉及的省(区)市(地)县(市)政府达成共识,开展矿产、水资源、环境等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具体工作内容:①编制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结合国家批准的基地建设目标提出基础地质工作任务书,申报国家地质专项,争取省(区)市(地)政府专项资金。②组织不同研究小组开展专项研究。依靠国家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以大区中心为核心组织省(区)地勘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专门课题组,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和科研成果,对照近年来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成果,利用新近完成的国家航磁、遥感、重力、化探等基础数据信息,对重点成矿区带、深部外围老矿区、粮食主产区土壤、地表、地下水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出有利于地方政府宏观决策、制定产业政策的结论性意见,将资料信息服务落到实处。
4.2 准确定位,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全国大区中心确定的地质调查、地质科研、资料信息服务、大区项目监管4项职能,围绕国务院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目标,大区中心的定位要在宏观目标区内开展好综合地质调查,加强矿产资源区域评价,促进东北地区新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建设,提高对中部城市经济圈水资源和环境地质的调查评价和地质保障能力;进一步开展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地质调查工作,不断提高重点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充分挖掘原有的地质成果资料和地质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程度实行老资料二次开发;充分利用国家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图形、数字软件,向社会提供地质找矿、基础地质、水环地质信息服务,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4.3 实现资源利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大区中心建立矿产资源分布、储量、品种、品质信息系统,建立基础地质、水资源、地质环境数据查询系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提供不同的矿产资源、信息和基础数据,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建立专业专家咨询小组,对不同区域、不同矿产、不同地质条件提出专家意见供政府宏观决策参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课题和工作项目,邀请专家小组开展工作,在国家公益性地质投入的框架内充分利用国家的地质资料和信息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张允平.对东北地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思考
『叁』 涉及区域地质原始资料都有哪些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原始资料包括:地质观察路线、实测剖面、矿点检查、回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记录和答图件;各类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各种样品采样、鉴定记录;金属量测量(包括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鉴定成果;还有各种数据、登记卡片、登记簿、数据处理程序及记录等。
『肆』 请问有什么地方可以下载或购买查阅区域地质图电子版
一般的地质单位及国土资源部门会有 但是这都属于机密 一般卖不出来的
『伍』 区域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范围怎么算
一般都会有该地区的地形图,通过地形图上的面积以及比例尺可以计算出调查的范围。
水文地质,地质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可以是自然地理单元或水文地质单元,也可以是行政区域,面积一般较大,在数百平方千米以上。小比例尺(小于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为综合性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并为今后进一步更大比例尺各种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基础资料。中比例尺(1︰5万~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可以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较详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也可以是为某一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任务提供较详细区域水文地质背景资料的,在综合性调查基础上加有必要专门性调查工作的水文地质调查。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勘探、试验和观测工作等手段,查明调查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埋藏分布条件,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成因、类型、补迳排条件及其水质水量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等。中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必要的调查工作和提高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进一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其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任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专门调查、勘探、试验和观测工作,查明有关问题。中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0年代和70年代初,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约1/3的地区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全国除西藏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原始森林地区和部分沙漠地区外,都已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此外,根据需要,部分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完成了诸如农田供水、土壤改良、城市供水、生态环境等不同目的的1︰5万或1︰10万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第一讲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工作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 野外实地勘查和观测研究,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见地质填图),并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见地质编录)。此外,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获得和识别地质信息,还常采用以下方法:
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②地球化学勘查。 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应用范围大体为: (1) 基础地质:(a)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b)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2) 矿产地质:(a)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3) 环境地质:(a) 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 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 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d)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禁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④重砂测量(重砂指由比重较大、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的颗粒所组成的松散集合体),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即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和砂矿床。重砂测量包括人工重砂测量和自然重砂测量,是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尤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
.区域地质调查
简言之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的基础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简称“区调”、“区测”或“填图”)。
(1)一定区域
就是国家统一规定按经纬度把全国分成若干个方块,每一个方块就是一个区域范围。(以区域中重要城镇命名,如巢湖幅)
(2)地质情况
包括:这个区域中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水文、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
区域地质调查的最终成果是地质图、地质报告。
2.地质图
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地质体,按一定的比例尺,投影到地形平面图上,并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出来的图件,称为地质图。
(1)按比例尺划分地质图
按比例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
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万——1/50万,全国、全省范围大区域地质调查
中比例尺地质图:1/20万——1/5万,在一个省范围内区域地质调查
大比例尺地质图:1/2.5万——1/1万,还有1/1000-1/100(主要针对具体矿床、矿体或者小范围特殊需要进行地质调查)
(2)地质体
沉积岩——可划分到群、组、段
火成岩——包括各种岩体:花岗岩、辉长岩……等。
变质岩——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若片麻岩、麻粒岩……等
其他地质体——如矿体、生物礁体、特殊地质标志层……等
二、填图单位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1.侵入岩地区
是以不同的侵入体来划分填图单位。例如酸性花岗岩,中性的闪长岩,正长岩、基性、超基性的辉长岩、橄榄岩等,为不同的填图单位。
2.变质岩地区
以不同的变质岩类型,例如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沉积岩地区
(1)以地层为基础来划分
①岩石地层 ②生物地层 ③年代地层 ④磁性地层 ⑤化学地层 ⑥矿物地层。目前主要以岩石地层为主。
(2)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原则
①依据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
②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组合
③整体岩性一致,野外易于识别
④岩石地层单位是客观描述的实体,它不能根据成因和形成年代来划分。(但反过来研究地层单位成因和形成年代,却有助于客观地选择岩性标志,以便更好地划分地层)。
(3)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①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有定义并正式命名的“群”、“组”、“段”、“层”
A:群——是高级别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一般由纵向上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共同岩性特征的组而成,或由一个规模较大的老组再分组升级为群,保留原地理名称)。
B:组——是等级居中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
组的重要含义还在于其总体岩性一致,并具有可填图性,即野外易识别、追索,并可在1:5万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C:段——是级别低于组的岩石地层单位。段是组的组成部分。正式命名段必须具有与组内相邻岩层明显不同的岩性特征,并且分布范围广,对研究区域地层有用。
D:层——是等级最低的岩石地层单位。层一般由岩性、成分、生物组合(视为物理特征)等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岩层的单层或复层构成。它厚度不大(数厘米或数米至十余米),在侧向上横穿不同的组或段,而名称保持不变。通常只有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层才正式命名层。
②非正式填图单位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未被正式命名或不需要正式命名的局部性岩石单位。
常使用带(段、层)、透镜体、礁、(岩舌、岩楔)等术语(如灰岩礁、斑脱岩带,生物化石富集带(层)等。
划分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是为了突出其特殊性。
(4)比例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级别不同
A:1/100万——划分到“群”(即几个组合并)。
B:1/20万,可以是“群”,主要以“组”为单位。
C:1/5万——必须划分到“组”,根据地质情况有时还可以划分“段”。
D: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表示时不能小于1mm。
不管比例尺大小,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一般不能小于1mm。否则在地质图上就表示不出来。
『陆』 求广东省区域地质资料
网上有,我就发你邮箱
『柒』 1:5万区域地质图是否是涉密地质资料
有机密字样的应该就是机密,不能随便转
『捌』 写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区域地质构造怎么查,去哪里可以查到资料
当地的煤田、冶金等部门的老地质报告中都有详细描述本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的章节,只需稍加新鲜内容和个人见解便可以了。
『玖』 区域地质概况怎么描述
从大地构造、区域地层、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描述
『拾』 区域地质背景
1.1.1塔里木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
自70年代初,我国一些地质学者开始应用板块构造理论探索塔里木、天山、昆仑山大地构造演化规律以来,获得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认识。
塔里木板块是新元古代固结的大陆板块,北以哈里克套南坡—巴仑台—库米什深大断裂与伊犁—伊塞克湖板块分界;东北以吐鲁番—哈密大断裂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相接;南以康西瓦—木孜塔格北坡大断裂与羌塘板块为界。在古生代,塔里木板块与周围相邻的板块皆以大洋相隔,板块活动边缘的俯冲带,发生洋壳俯冲、消减、碰撞或造山,使大陆不断增生,洋壳随之消亡,从而形成较大的陆壳板块。
塔里木板块的稳定地壳部分称为塔里木地块,是中国西部大陆起核心作用的主要地块,最后固结于700—800Ma前。塔里木地块北为天山褶皱系,南为昆仑褶皱系,东邻祁连褶皱系,随着地块边缘的库鲁克塔格、柯坪、阿尔金和铁克里克的先后隆起,中间地区被动下沉,自晚二叠世后,逐渐演化成为塔里木盆地,见图1—1。
图1—1塔里木盆地区域构造位置图(据新疆石油管理局资料)
1.断层;2.盆地;3.城镇
1.1.2地层发育及展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层发育齐全,露头和钻井资料表明,前震旦系为浅变质的结晶基底。震旦系—古生界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下旋回为震旦系—泥盆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往上过渡为碎屑岩和泥质岩;上旋回为石炭系—二叠系,石炭系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膏泥岩为主,二叠系为陆相红层夹火山岩。中新生界亦划分为两大沉积旋回:三叠系—下第三系为下旋回,以断陷—坳陷型陆相含煤碎屑岩和红层为主;上第三系为上旋回,为全区大面积覆盖的红色和黄灰色碎屑岩。在四大旋回之间以角度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为边界。
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系为不整合于前震旦系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分布于新和南—齐满—轮台一线以南,以北则遭剥蚀而缺失。在轮台—达里亚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地层岩性为含葡萄状藻球粒的白云岩、碳酸盐岩与泥质碳酸盐岩互层。由该线向东,地层迅速加厚,厚度在2000m以上。库鲁克塔格露头剖面表明,其为深海滑塌重力流—浊积岩相的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
塔北地区寒武纪—奥陶纪是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体系。分布于英买力北—齐满—沙4井一线以南,以北因剥蚀而缺失。北西薄,向南厚度达4700m,并有向东南急剧增厚之趋势。平面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沉积相区,即①盆地相区,分布于草湖以东,主要为浊积岩和海相泥质岩;②斜坡相区,分布于达里亚以东、草湖以西地区,为台地相与盆地相过渡区,可能发育有滑塌的重力流沉积;③台地相区,分布于达里亚以西的广大地区,主要为深灰、灰褐色灰质泥岩与浅灰色泥灰岩互层,夹灰色砂质泥岩、粉晶灰岩及钙质砂岩条带,为台地相沉积。
塔北地区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体系。除在沙雅隆起高部位(包括沙西凸起和阿克库勒凸起)上缺失外,其它地区均有分布。在东河塘—阿布干那一线以西,南厚北薄,此线以东向阿克库勒凸起减薄。在达里亚以东地区向东急剧增厚。
从总体上看,志留—泥盆系属深水凹槽海盆环境和滨岸环境中形成的陆源碎屑沉积(沙11井、沙21井揭示的志留—泥盆系均为一套向上变粗的陆源碎屑海退沉积序列)。与寒武—奥陶纪不同,在志留—泥盆纪整个塔北地区处在不断抬升、海域范围不断退缩的状态中。其岩性主要为泥质岩、粉砂岩和砂岩。志留—泥盆系与奥陶系为不整合接触。
石炭纪—二叠纪地层除在沙西凸起高部位及雅克拉—轮台凸起之上缺失外,塔北地区均广泛分布。总趋势为南厚北薄。在沙西凸起以西厚达1300多米,塔里木河一线厚度为500—900m,并有向南加厚之趋势。地震、钻井资料表明,本区下石炭统分布广泛,可与巴楚露头对比,由上至下分别为卡拉沙依组和巴楚组,哈1井、沙30井揭示卡拉沙依组岩性主要为砂泥岩薄互层。巴楚组上部为一套薄层灰岩,称为“双峰灰岩”;中部为泥岩,至沙10井则变为膏盐岩;下部主要为一套石英砂岩,称之为“东河砂岩”,为东河塘油气藏的储集层,主要分布于东河塘和哈拉哈塘地区。石炭—二叠系与志留—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石炭统主要分布于达里亚以东地区,厚度100多米,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二叠系仅存下二叠统,分布于东河塘—雅克拉以南、阿克库勒以西,为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不整合于石炭系之上。
在塔北地区,三叠—侏罗纪地层除在沙西凸起北部至雅克拉—轮台断凸北部一带缺失外,其它地区均有分布,总体南厚北薄,向北超覆。三叠系是本区找油的主要目的层之一,是塔北阿克库勒等几个油田的储油层。由于受古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西部阿瓦提断陷,三叠系巨厚。在其以东受隆起和断裂系统的控制,多发育冲积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侏罗系在库车坳陷发育齐全,塔北仅有下侏罗统。据钻井揭示其岩性为棕褐、褐紫色泥岩、深灰、灰色泥岩与浅灰、棕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并夹煤层及灰黑色炭质泥岩薄层。
白垩纪—早第三纪地层在本区广泛分布,主要为洪积—河流相的棕褐色砂砾岩,局部夹砂质泥岩或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其中的卡普沙良群底部砾、砂岩段广泛分布于东部雅克拉、阿克库勒等一系列凸起的构造部位,是良好的储集层。
上第三系与第四系以陆相红层碎屑岩为主,全区覆盖。上第三系为冲积平原—河流—湖泊相红色碎屑岩沉积,第四系为冲积、风积、湖积及山麓粗碎屑堆积。
1.1.3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1.1.3.1震旦纪—古生代构造旋回
塔里木地区震旦纪—二叠纪为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其中震旦纪—泥盆纪和石炭纪—二叠纪又分别构成两大发展演化阶段(表1—1)。
1.震旦纪构造演化
“古中国大陆”形成后经历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形成“地台型”沉积,仅在少数地区形成所谓的坳拉谷(aulacogen),如东北部的库鲁克塔格。震旦系呈北东向展布的楔形断陷槽,沉积厚度达5000多米,大陆坡的各种重力流和滑塌堆积发育,并有“双峰式”火山岩。向北至卡瓦布拉克很快变为缺失隆起,向南至孔雀河一带迅速减薄。在阿瓦提—满加尔一线震旦系厚度稳定,为“克拉通内碟形坳陷”沉积。在盆地的北部可能还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坳拉谷。总之,少数狭窄的坳拉谷及相对沉降的边缘与大面积稳定的碟形坳陷明显的差异性,成为震旦纪古构造突出的特点。它反映拉张初期拉张活动强度不大的面貌。
2.寒武—奥陶纪构造演化
区域性拉张从寒武纪开始明显加强并逐渐达到高峰。库鲁克塔格坳拉谷呈现更强烈的拉张断陷,沉降中心南移,并使相邻的满加尔坳陷在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出现半深海相饥饿型沉积,厚度仅千米。中晚奥陶世开始向补偿型沉积转变,坳陷中部沉积明显加厚,厚度可达4000m。从此,改变了震旦纪盆地内部的均一状态,出现了相间隆坳(如沙雅隆起和满加尔坳陷)。东西分异开始出现,海侵规模增大,寒武—奥陶纪出现了最大海侵期。
3.志留—泥盆纪构造演化
在塔里木外围地区强烈拉张的制约下盆地内部出现相对挤压状态,库鲁克塔格地区隆起并向西延至轮台,沙雅隆起进一步上隆成为满加尔坳陷的物源区,坳陷西部变成补偿—超补偿的类前陆盆地沉积,厚达4000m。志留及泥盆系向隆起顶部尖灭。
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使天山的一些活动带处于相对收缩状态并产生压性构造形变,盆地内部形成一系列的东西向断裂、褶皱,并出现大规模的侵蚀间断面(
总之,震旦纪到泥盆纪盆地内部形成了以东西向为主的大型隆起和坳陷,为盆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1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运动与界面性质
4.石炭—二叠纪构造演化
石炭纪—二叠纪本区进入新的演化阶段,塔里木盆地周围区域性拉张活动在石炭纪达到空前规模。天山和昆仑山发育了一系列陆内—陆间裂谷,它们在石炭纪末或早二叠世末闭合。海西晚期运动使大陆再拼合,最终导致强烈挤压变形。
受周围强烈拉张的影响,盆地内表现为相对挤压,北部的隆起进一步抬升,使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沉降中心向西迁移,使南北隆坳背景上的东西分异再次明显出现,以致形成早石炭世海湾向西开口的马蹄形大陆包围的格局。至早二叠世晚期,塔里木地区大部分为陆,隆起部位古生界遭受剥蚀并且构造形变加剧。同时,还出现岩浆喷发和基性岩浆侵入,如哈拉哈塘和沙西地区等。这些火成岩被认为是相对拉张条件下的产物。
海西晚期盆地完全处于挤压环境中,盆地周围造山活动加剧,地层变形、褶皱,并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特别是塔北出现了大量的褶皱和断裂。最终,海水全部退出,并造成地层长期暴露剥蚀,形成全区性的不整合面(
1.1.3.2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海西晚期,随着盆地周围地槽带的关闭,塔里木盆地成为板内克拉通盆地。中—新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更新世两大构造演化阶段。
1.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演化阶段
早、中三叠世:早、中三叠世,塔里木北部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一个由断陷—坳陷的构造发展阶段。受海西末期南天山的褶皱上隆和后期应力的相对松弛影响,库车坳陷开始以断陷形式下坳,沙雅隆起定型并与柯坪隆起和库鲁克塔格隆起分隔北部库车坳陷与南部的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南部沉降中心在阿瓦提—满加尔一线,以河沼、湖相沉积为主,为残留的克拉通坳陷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形成沿山缘东西向狭长展布的北深南浅不对称坳陷,发育河沼、湖泊含煤碎屑沉积,形成前陆盆地的雏形。
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开始,古特提斯洋向北“潜没”挤压,并逐渐加强直到侏罗纪晚期,塔北受到明显影响。阿瓦提—满加尔地区西部抬升,湖水向满加尔退缩,至早侏罗世,沉降中心已向东迁至库鲁克塔格山前,随着抬升的加剧,在中、晚侏罗世湖水全部退出塔北,造成大范围的中、上侏罗统的缺失。
2.白垩纪—早更新世构造演化阶段
白垩纪时,由于新特提斯洋向欧亚大陆“潜没”作用,印度板块向北漂移、拼接、碰撞,随之由于天山的抬升及反冲作用,使塔北进入了统一的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早期相对分隔的水体趋于一体化,沉积作用从天山山前扩展到中央隆起北缘,形成广泛的红色粗碎屑岩。总体构造格局变为北低南高的单斜式不对称坳陷。进入晚白垩世,构造活动逐渐加强,形成覆盖全盆地的广泛沉积。晚第三纪,构造活动表现剧烈,周围山系高峻,向盆内提供大量碎屑,使盆内沉积加厚,范围扩大,塔里木北部前陆盆地的演化进入到更趋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构造处于燕山和喜马拉雅活动时期,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移、俯冲和最后碰撞拼合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天山、昆仑山褶皱带进一步活动,使盆地最终演化为四周高山围绕的干旱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晚期运动的影响,盆内受到挤压,塔北地区山前边缘中新生界沿古剥蚀面出现大规模的逆冲推覆,形成多种形式的断褶带和褶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