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组成矿体的地质体是什么意思

组成矿体的地质体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3-15 08:36:49

1. 地质名词解释:矿体围岩

围岩【wall rock】指的是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土)体。 一、地质学名词,相对于某种地壳物质周围的岩石。常见的有岩浆的围岩和矿体的围岩。 二、在岩石地下工程中,由于受开挖影响而发生应力状态改变的周围岩体。 围岩是洞室四周围绕的岩石,这个洞室可以是人工开凿的(例如各种隧道、地下仓库等等),也可以是天然形成的(例如山洞、溶洞等等)。

2. 什么是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专层等,称为地质构造。属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3. 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的区别

矿体和矿化体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的品位不同,矿体的有用组份含量高于边界品位,而矿化体的有用组份含量低于边界品位,当前无法利用。例如金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大都是1g/t,凡是厚度大于这个标准的地质体就是矿体,然后规定边界品位的一半作为矿化体的标准,即0.5g/t,也就是说品位在0.5-1g/t之间的地质体就是矿化体。这只是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指标等论证的,以后要是选矿工艺进步了,边界品位就会调低,那时候一部分矿化体也就成了矿体,所以说二者的实质相同,都含有有用组份,但是二者的边界条件不同,矿体比矿化体更富含有用组份。
矿化蚀变带则完全和矿体、矿化体不是同一个概念。矿化蚀变带则主要是热液经过一定的区域(如断层等)后形成的一个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等均不同于围岩的一个带。在这个带(矿化蚀变带)中,有用组份富集的地方就会形成矿体,有用组份不太富集的地方就可能形成矿化体,甚至形成不了矿化体。也就是说热液中会有很多的物质,有的物质对我们有用(例如金),当热液带着这些物质运移时这些物质会陆续的沉淀,这些物质沉淀的区域就会形成矿化蚀变带,但让热液也会对其流过的区域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如果流过的区域岩石化学性质活泼就会形成夕卡岩,这里不多说,只说热液中的物质沉淀后会形成一定的矿物,如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这些矿物就在矿化蚀变带中形成,更重要的是这些矿物中还包含了有用矿物,所以即使这些矿物不能被利用,但是其含有的有用矿物是可以被利用的(如金就包含在这些矿物中),如果局部位置有利,这些矿物就会富集很多,形成矿体,如果局部位置不利,则会沉淀一部分下来,形成了矿化体,甚至无法形成矿化体。所以说矿化蚀变带是根据有用组份相关的矿物去区分的,矿体、矿化体则是根据有用组份含量的多少去区分的(即以大多数金矿为例,矿化蚀变带是根据含金矿物毒砂、辉锑矿、雄黄、雌黄石英去辨认的,矿体、矿化体)则是根据矿化蚀变带中金的含量去区分)。
综上,矿体与矿化体本质相同,只是谁的有用组份更富集而已;矿化蚀变带是热液流过的一个区域,矿体、矿化体则产于热液蚀变带中。

4.  矿体地质特征

矿床勘探范围内共圈出矿体5个,其中①号矿体又分为6个支矿体,①-1号矿体规模最大;②号矿体次之,其余矿体规模较小。

一、①号矿体地质特征

①号矿体为矿床内主要矿体,其储量占总储量的91%。赋存于主裂面之下0~35m范围内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中的6个矿体编为①号,其编号由北向南、自上而下编为①-1~6。

1.①-1号矿体

为矿床内主矿体,其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90%。由85个见矿工程(穿脉47条、钻孔37个、竖井1个)控制。

矿体大部分紧靠主裂面分布,展布于71~20线之间、-30~-71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最大长度1145m,沿倾斜最大长度900m,沿倾斜已基本尖灭,沿走向其北东侧基本尖灭,南西侧尚未封闭。矿体不同位置走向长度与倾斜长度见表5-3、图5-16、17。

表5-3①-1矿体不同位置走向、倾斜长度统计表

矿体总体走向62°,倾向南东,倾角33°~670,多在40°~50°之间变化,平均46。,由北向南倾角有逐渐变陡趋势。

矿体形态整体呈大脉状,局部呈似层状和透镜状。沿走、倾向呈舒缓波状展布变化程度沿走向较倾向大。矿体具膨胀夹缩、分支复合现象,在43~27线之间-250~400m标高处圈出无矿天窗一个。

矿体厚0.48~28.96m,平均7.42m,厚度分极频率以2~10m居多,占22%;14~16m占10%;8~10m占9%(图5-18),厚度变化系数78.27%,属厚度较稳定矿体。从厚度变化等值线图(图5—19)可以看出,厚度大于2m的等值线域基本可分为两个大的域区,上部(或东部)域区从55线-200m标高以上向东延至24线-400m标高以上地段,基本呈一大的囊状体展布;下部(或西部)域区位于63~31线之间-250~-700m标高范围内,呈不规则圆状体展布。厚度大于10m的等值线域大致可分三个域区,一是分布于53~35线之间-200m标高以上范围内;二是分布于27~20线之间-125~-400m标高范围内,呈长舌状以20°角向北东倾斜;三是分布于63~37线之间-260~-580m标高范围内,呈一不规则椭圆体展布。厚度大于20m的等值线域区1处,呈椭圆状分布于57~5l线之间-310~-430m标高范围内。

矿体单工程品位1.52~12.53g/t,平均3.26g/t,品位分级频率以2~4g/t居多,占60%(图5-18)。品位变化系数156.09%,属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矿体。从品位等值线图(图5-20)可以看出;大于1.50g/t等值线域以连续稳定的域区展布于63~24线-680m以上标高范围内。大于3g/t等值线域,在13线以西呈9介孤岛状域区展布;13~20线-100~-380m标高范围内呈一较大的囊状体展布,并以30°角向北东倾斜。大于6g/t等值线域可分四个域区,一是在47线浅部呈不规则圆状展布;二是在23线浅部呈不规则圆状展布;三是位于15线-200ms标高,呈一个较小规模的圆状展布。

从矿体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及品位厚度变化曲线图上(图5-19、20、21)可以看出,品位与厚度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局部相反(39线以西、-300m标高以下地段),但品位较厚度变化更大;在31~39线无矿天窗附近或上下,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品位、厚度低值区,可明显地将①-1号矿体分隔为上下(或东西)两个矿体。从矿体品位、厚度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特征还可以看出,矿体似有向北东方向侧伏的趋势。

矿体受成矿前和成矿中构造控制,矿化强度与蚀变岩的破碎程度成矿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品位较高部位及矿体厚大部位,均是成矿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强烈地段。①-1号矿体即分布于紧靠主要裂面之下的蚀变岩破碎强烈、成矿裂隙发育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从矿体中的特高品位样品大部分布于厚大矿体内、且多位于成矿体裂隙发育的矿体中心(厚度方向)部位这一现象看,说明了矿体的上述特征。

矿体的复杂程度,除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外,还与其含矿率(KP)、边界模数(μK)及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综合指标(Φ)有密切关系,其计算结果分别为:KP=0.98;μK=0.65;Φ=122.87,其结果表明,该矿体工业矿化的连续性具微间断特征,矿体边界形态较规则,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综合指标偏大,但总体看,仍属形态完整矿体。

2.①-2号矿体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6%,由0线的3个钻孔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3~4线-210~-42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310m。矿体走向52°,倾向南东,倾角44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0.87~2.31m,平均1.25m。单工程品位2.53~4.56g/t,平均3.27g/t。

图5-16新立金矿床联合剖面图

图5-17新立金矿床联合中段图

1—变辉长岩;2—二长花岗岩;3—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4—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5—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6—实测及推测断裂;7—实测及推测地质界线;8—矿体及编号

图5-18①-1号矿体品位、厚度频率变化曲线图

图5-19新立金矿体①-1号矿体厚度等值线图(单位:m)

图5-20新立金矿床①-1号矿体品位等值线图(单位:g/t)

图5-21-135m中段①-1号矿体走向品位、厚度变化曲线图

3.①-3号矿体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06%,由5个穿脉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27~17线-100~-18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20m,沿倾斜长110m矿体走向71°,倾向南东,倾角47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度0.67~2.09m,平均0.98m。单工程品位1.77~3.84g/t,平均2.56g/t。

4.①-4号矿体

由39ZK602一个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43~35线-473~-532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88m。矿体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45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度0.70m,品位1.87g/t。

5.①-5号矿体

由3个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49~35线-267~-438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90m,沿倾斜长220m。矿体走向78°,倾向南东,倾角5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0.70~5.13m,平均2.20m。单工程品位1.80~2.48g/t,平均2.36g/t。

6.①-6号矿体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06%。由47ZK604一个工程控制。分布于①-1号之下,45~41线-575~-66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100m。矿体走向76°,倾向南东,倾角52°,呈脉状展布。

二、其他矿体地质特征

1.②号矿体地质特征

②矿体规模仅次于①-1号,其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9%,由13个工程控制,其中穿脉2条,钻孔11个。

矿体赋存于①号矿体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展布于19~28线-140~-50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600m,沿倾斜长560m,矿体走向56°,倾向南东,倾角39°~54°,平均42°,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0.63~6.76m,平均3.43m。单工程品位1.86~13.96g/t,平均3.74g/t。

2.③号矿体地质特征

由63ZK635一个工程控制,矿体赋于①号矿体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分布于67~59线-320~-398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100m。矿体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40°,呈脉状展布,矿体厚0.84m,品位2.16g/t。

3.④号矿体地质特征

由16ZK644一个工程控制,矿体赋存于蚀变带下盘外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内,分布于10~18线-323~-383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100m。矿体走向52°,倾向南东,倾角38°,呈脉状展布,矿体厚0.78m,品位1.79g/t。

4.⑤号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0.06%,由15ZK120和15ZK620两个工程控制。矿体赋存于蚀变带下盘外带(黄铁绢英岩化岗岩带)内。分布于19~11线-85~-280m标高范围内,沿走向长100m,沿倾斜长287m。矿体走向690,倾向南东,倾角450。呈脉状展布。

矿体厚1.19~1.73m,平均1.46m。单工程品位2.37~2.54g/t,平均2.47g/t。

5. 结构、构造描述什么内容,其区别在哪里

岩石结构:岩石中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叫结构。
(例如岩浆岩有:等粒结构,玻璃质结构等)
岩石构造: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集合体和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以及填充方式叫构造.(岩浆岩的块状构造,沉积岩的层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存在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造成的岩石变形变位等现象。(例如断层,褶皱等)
地质体结构,我的地质学书上没有,是不是没有这个概念,你知道了也告诉我一声。

6. 矿脉和矿体地质特征

1.矿脉

牦牛坪矿段为由多组不同类型,大小不等,相互贯通、穿插、交织成大脉、平行脉带及网状脉带的稀土矿(化)脉,以及与其穿插的正长岩、碳酸岩和少量流纹岩等围岩共同构成的综合地质体,由100多条规模不一的矿脉组成(图5-4、5-5)。袁忠信等(1995)将矿脉厚度大于30cm以上者称大脉,30cm以下者称细脉。矿段内部主体部位为走向北北东—北东的平行细脉带及大矿脉,东西两侧是以北北东—北东走向矿脉为骨干的多组矿脉相互贯通、交织的细网脉带。袁忠信等(1995)根据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将组成牦牛坪矿段的矿脉分为五类:

图5-4牦牛坪矿段地质略图

(转引自袁忠信等,1995)

1—泥盆系中统;2—流纹岩;3—紫红色花岗岩;4—浅灰色花岗岩;5—文象花岗岩;6—正长岩;7—碱性花岗岩;8—矿体及编号

图5-5牦牛坪矿段勘探线剖面

(转引自袁忠信等,1995)

A—31号勘探线;B—33号勘探线;1—第四系;2—矿体及编号;3—流纹岩;4—浅灰色花岗岩;5—正长岩;6—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脉;7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脉;

8—碱性花岗斑岩;9—钻孔编号

(1)伟晶状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大脉。矿段分布最广,矿化也最好。脉体长数米到550m,一般数十米到270m;倾向延伸数米到330m,一般数十米到200m;脉厚0.3~50m,一般1~10m;产状以走向北北东为主,倾向290°~330°,倾角65°~80°;氟碳铈矿含量约3%~5%。

(2)伟晶状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大脉。主要见于光头山地段。脉长数十米到710m,倾斜延伸大于150m,厚数米到90m;倾向北西,倾角700~80°;矿脉含氟碳铈矿0.5%~5%,部分脉体属表外矿体或非矿体,局部块段含较多方铅矿等硫化物。

(3)伟晶状含氟碳铈矿霓辉石—微斜长石大脉。主要分布在光头山东南侧。脉长数十米到400m,厚0.5~40m,倾斜延伸250m;该矿脉稀土矿化弱,氟碳铈矿偶见,而短柱状硅钛铈矿自形晶颗粒较常见;本矿脉全为表外矿石。

(4)细—粗粒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细网脉。分布于伟晶状氟碳铈矿—霓辉石—萤石—重晶石大脉旁侧围岩中,与大脉相连,与大脉的比例约为1:5;细脉有的呈平行展布,有的呈菱形网格状展布;脉长数十厘米至数米,厚0.01~0.3m;产状与大脉相似;氟碳铈矿含量约1%~4%。

(5)细—粗粒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细网脉。分布于伟晶状氟碳铈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大脉旁侧围岩中,与大脉相连,与大脉的比例约为1:10;细脉多呈平行展布;脉长数十厘米至数米,厚0.01~0.3m;产状与大脉相似;氟碳铈矿含量约0.5%~3%。

2.矿体

牦牛坪矿段矿体的边界是按稀土氧化物评价指标圈定的,不等于矿脉边界,但有时可与某一矿脉边界重合。有些矿体可由一条矿脉构成,有些矿体可由数条脉及细网脉构成,还有些矿体(如1-2和2-3号矿体)甚至包括前述各类矿脉及脉旁的矿化正长岩。矿段正式编号圈定的矿体有71个,这些矿体呈“多”字形密集排列(图5-4)。1—1、1—2、1—3、17和18号等主要矿体均沿哈哈断裂带主体分布,众多规模较小的矿体主要分布于断裂带的东、西两侧。

矿体规模大小不一,长数十到1168m,一般为50~700m;厚1~33m,一般2~25m;沿倾斜延伸10~400m,一般40~360m。主要矿体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5°~80°。矿体形态多种多样,以分枝的脉状、带状及似层状为主,其次为不规则透镜状、囊状、树枝状,常具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特征(图5-5)。

各个矿体的平均品位变化较大,∑REO主要在1.04%~9.05%之间,以轻稀土为主,∑Ce2O3/∑Y2O3一般大于95%。单个矿体内部稀土矿化程度变化更大,如17号矿体的单样最高品位∑REO达51.68%,最低仅1.00%。图5-6为袁忠信等(1995)对本区917件表内矿石∑REO品位统计直方图,∑REO含量在2%~4%区段内的样品占60.85%、4%~6%的样品占17.01%、6%~8%的样品占8.18%、8%以上的特富矿只占13.96%。

图5-6矿区表内矿REO品位分布频率面

(转引自袁忠信等,1995)

7. 矿区 矿床 矿体什么意思

矿区 一般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含矿地段。包括若干矿井或露天矿的区域,有完整的生产工艺、地面运输、电力供应、通讯调度、生产管理及生活服务等设施,其范围常视矿床的规模而定。影响矿区开发的自然因素有:矿床赋存的形态和空间分布、资源储量、矿石质量和矿石可选性、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矿岩的稳定性、矿区地形地物及气候条件等。影响矿区开发的地区技术经济因素有:水、电、交通运输、材料设备供应以及劳动力来源等。

矿体 赋存于地壳中或地球表面并具有各种形态、产状和一定规模的矿石自然聚集体。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矿体的固定受工业指标的限制,其形态、产状和晶位等随矿产工业指标的不同而不同。

矿床 地表或地壳里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也叫矿体。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8. 上含矿层中的矿体地质特征

鲁春锌-铜-铅(银)多金属矿床上含矿层中的矿体产于上三叠统人支雪山组二段上亚段的一套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呈层状、层带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完全一致,矿体倾向东70°~120°,倾角为25°~60°,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矿体与围岩之间无明显的界线,呈渐变过渡关系,由于地表剥蚀及第四系覆盖,矿体近南北向断续出露,可分为南、中、北、南延四个矿段,共圈出8个矿体(图3-17)。

1.北矿段(P11-P3勘探线)

北矿段出露矿体2个(KTⅦ、KTⅧ),矿体呈南北向展布,出露北高南低,北端出露最高标高4230m,南端出露最低标高3950m(图3-6)。

KTⅦ矿体:矿体出露于北矿段西侧,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80°~120°,倾角25°~60°(北端缓为25°~40°,南端陡为50°~60°),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为1~3m,最厚达5.43m,平均厚2.66m。矿体品位w(Cu)为0.32%~2.88%,平均为1.10%;w(Pb)为0.14%~13.42%,平均为8.35%;w(Zn)为0.09%~20.64%,平均为10.84%。

KTⅧ矿体:矿体出露于KTⅦ矿体东侧,距KTⅦ矿体平距约10~25m,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70°~120°,倾角25°~60°(北端缓25°~40°,南端陡50°~60°),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为1~6m,最厚达16.35m,平均厚为5.79m。矿体品位w(Cu)为0.46%~2.35%,平均为1.05%;w(Pb)为0.12%~6.72%,平均为2.80%,w(Zn)为0.11%~12.94%,平均为5.00%。

2.中矿段(P3-P4勘探线)

矿体绝大部分被植被、冰积物、坡积物等覆盖,只在P0-P2勘探线之间有部分露头,经高精度磁法探测及磁异常的解析延拓结果表明,地表出露的矿体表现为一滑坡体,原始的矿体位置应在其滑坡体的东侧,地形标高要高(约3700m)(图4-8,图4-9)。地表出露矿体2个(KTⅤ,KTⅥ),矿体呈南北向展布,矿体出露标高3550m。

KTⅤ矿体:出露于中矿段西侧,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倾角25°~35°,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为1.5~2.5m,最厚达2.95m,平均厚为2.11m。矿体品位w(Cu)为0.30%~3.88%,平均为0.77%;w(Pb)为0.05%~4.34%,平均为1.78%;w(Zn)为0.32%~8.66%,平均为3.10%。

KTⅥ矿体:出露于KTⅤ矿体东侧,距KTⅤ矿体平距约10m,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倾角25°~40°,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1.06m;矿体品位w(Cu)为0.40%~3.85%,平均为1.81%;w(Pb)为0.30%~0.82%,平均为0.34%;w(Zn)为0.17%~1.76%,平均为0.70%。

3.南矿段(P4-P12)勘探线

矿段出露矿体4个(KTⅠ、KTⅡ、KTⅢ、KTⅣ),矿体呈南北向展布,出露北高南低,出露标高3500~3700m(图3-5)。

KTⅠ矿体:出露于南矿段西侧,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80°~110°,倾角25°~35°,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为1~5m,最厚达6.72m,平均厚为4.15m。矿体品位w(Cu)为0.31%~1.45%,平均为0.66%;w(Pb)为0.59%~3.15%,平均为1.42%;w(Zn)为1.57%~7.00%,平均为3.82%。

KTⅡ矿体:出露于KTⅠ矿体东侧,距KTI矿体平距约15~30m,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80°~110°,倾角为25°~40°,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为1~6.93m,最厚为10.51m,平均厚为4.03m。矿体以铜为主,伴生铅、锌矿,矿体品位w(Cu)为0.31%~5.70%,平均为1.39%。

KTⅢ矿体:出露于KTⅡ矿体东侧,距KTⅡ矿体平距约20~40m,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80°~110°,倾角为25°~40°,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为1~3m,最厚为6.83m,平均厚为2.97m。矿体以铜为主,伴生铅、锌矿,矿体品位w(Cu)为0.30%~2.00%,平均为0.74%。

KTⅣ矿体:出露于KTⅢ矿体东侧,距KTⅢ矿体平距约20m,近南北向层状、层带状产出。矿体东倾80°~110°,倾角为30°~40°,含矿岩石为绢云绿泥板岩、绿泥板岩间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透镜体)。矿体厚度1~2m,最厚2.61m,平均厚为2.36m。矿体以铜为主,伴生铅、锌矿,矿体w(Cu)平均为0.87%。

4.南延矿段(P12-P24勘探线)

为矿体的外延地段,未见任何露头,皆被植被和坡积物覆盖,经高精度磁法探测及磁异常的解析延拓和瞬变电磁法(TEM)探测显示,在覆盖层下100~250m处有矿(化)体存在,且走向上向北接南矿段矿(化)体,向南一直可延续至中甸-德钦断裂。矿(化)体呈南北向展布,矿(化)体出露标高3560m±(图3-1)。

9. 如何确定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

通常是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判断,主要是通过层序,再者就是通过测年来确定

10. 区域地质及矿体地质评价

(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评价

鲁春-红坡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碰撞后拉张和裂陷导致的成谷、成盆作用及其裂谷作用过程中的“双峰式”火山岩浆活动,为喷流-沉积型(SEDEX)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盆地-火山-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在鲁春-红坡“双峰式”火山岩带中,除已有的鲁春锌-铜-铅(银)多金属矿床以外,近年来,以鲁春矿区为典型代表的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于该带中发现了新的矿点和矿化线索。在鲁春矿区北部的相同层位中尚有布研拉渣锌-铜-铅(银)多金属矿点及地球化学异常区,在鲁春-红坡“双峰式”火山岩带南端的相同层位中还发现了红坡牛场铜-金(铅-锌-银)矿点及地球化学异常区,显示出很好的找矿地质前景。

(二)鲁春矿区的矿体地质评价

(1)鲁春Zn-Cu-Pb(Ag)多金属矿床是产于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裂谷盆地中的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属同生层控型矿床,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Zn-Cu-Pb(Ag)多金属矿床的优越地质条件,赋矿盆地保存尚好,找矿前景很好。

(2)鲁春矿区的含矿岩系厚度大(大于200m),空间延伸较稳定(约3600m),Zn-Cu-Pb(Ag)矿体(层状矿体)呈多层状顺层产出。含矿岩系可划分上含矿层和下含矿层两个层位,除上含矿层出露区地表及浅部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控制矿体外,下含矿层中没有工程揭露或控制矿(化)体,从已出露各地质点的情况看,下含矿层中还有多层矿(化)体分布,进一步工作可望找到新的矿(化)体。

(3)鲁春矿区的原矿体储量计算的最低工业品位指标为:w(Cu)≥0.5%,w(Pb)≥1.55%,w(Zn)≥3.0%,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最低工业品位指标:w(Cu)≥0.5%,w(Pb)≥0.7%,w(Zn)≥1.0%(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1986),且矿区内有相当数量的工程取样未揭穿和完全控制矿体,因此鲁春矿床的资源潜力仍很大。

(4)鲁春矿区中除主要有用组分Zn、Cu、Pb分别能圈出矿体形成矿床规模外,矿体中伴生有相当高的Ag组分。已有分析成果显示,单工程取样的矿石中含Ag为2.7~990.2g/t,平均含Ag为64.6g/t,矿石组合分析含Ag为24.0~157.0g/t,选矿样中含Ag为47.0g/t,矿石简项分析平均含Ag为47.75g/t。亦即矿石中伴生Ag品位均大于20.0g/t,平均可达47.0g/t,远远高于Zn-Cu-Pb矿床中伴生Ag的最低工业品位2.0g/t。同时对矿化绿泥板岩、硅质岩和矿石中的含Au性进行了分析,伴生Au为0.02~0.06g/t,亦达到Zn-Cu-Pb矿床中伴生Au的最低工业品位0.02g/t(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1986)。鲁春矿区中伴生元素Au、Ag均可回收利用,从而提高矿床中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价值。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