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路线间的地质界线用什么来勾绘
Ⅰ 实际材料图地质界线勾绘及属性输入
在勾绘地质界线之前,为了提高图件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可将校正好的遥感图像以及前人 1∶2. 5 万、1∶5 万实际材料图配准镶嵌成 MSI 格式的 “实际材料图”作为背景底图来配合连图,以便互相印证、约束和综合分析研究,帮助对区域地质体及其界线进行较准确的圈定。
根据批注后的地质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按 “V”字型法则勾绘地质体及其地质界线。勾绘时应遵循先勾绘水体边界,其次勾绘第四系,再次勾绘断层的顺序进行,其余地质界线从新到老勾绘。地质体界线的勾绘有两种方法: ①可利用同时阅读多个 PRB 过程的方法进行,为了勾绘的方便进行,此法可利用 “根据参数赋属性”命令将 PRB 点线实体变换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子图或线型,勾绘好以后再恢复其参数。②将整理好的原始实际材料图添加相关的地理底图要素打印出来,再输出图幅内的每条路线和剖面的野外记录簿,由地质专家或对本图幅地质特征较熟悉的专业人员在纸介质上进行地质连图,勾绘好地质界线后扫描存储为栅格文件,以 Geoline. WL 图层的参数建立工程进行矢量化,误差校正后再合并到 Geoline. WL 图层即可。
地质界线的属性输入前要对勾绘好的地质界线进行整理,注意各地质体界线的压合关系并充分考虑与相邻图幅的接图问题,根据界线的性质更改线型及相关参数,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线光滑处理(处理后线可能有偏离)、靠近线处理、自动剪断线、节点平差处理等。整理好地质界线后就可以对地质界线赋予属性了。对于地质界线赋属性可以通过手工逐条输入,也可以通过 “PRB 数据操作”菜单下的“B 属性提取 Geoline(实际材料图)功能辅助完成。
Ⅱ 地质界线的确定与勾绘
基岩露头来良好地段,可根自据填图单位的分层标志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地质界线的确切位置。露头不好的地段,可利用山坡地层碎块出现的最高位置,或土壤颜色分界处,或植被的不同,或地貌差异等特征判断地质界线位置。
地质界线必须在野外现场进行勾绘、连接,不准在野外只定点却不绘制地质界线而回到室内才进行地质界线的勾绘连接。
露头良好地段,可根据视域范围内地质界线在地表的实际延伸情况,从所定观测点向两侧在地形底图上进行勾绘。露头不好的地段,可根据岩层产状,按照“V”字形法则,结合地貌特征、植被和土壤颜色等,进行勾绘。每个观测点两侧至少应勾绘出可视范围内可确定的和按走向延展判别的地质界线(数字填图仪中应画Boundary)。相邻的地质路线调查中,应在野外现场将路线间的地质界线逐一连接,勾绘在地形底图上。
Ⅲ 地质界线的确定及标绘
(1)地质界线的确定
准确地标定地质界线是保证图幅符合地质现象实际出露客观存在的前提。在基岩出露的地区,可直接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及地质体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地质界线的位置。但在森林、平原、草原戈壁等植物或现代堆积物、沉积物发育区则给地质界线的确定带来了难度。除了关键部位需采用人工揭露外,更多则是借助间接标志或其他方法来确定地质界线。
利用残坡积物判断地质界线的方法是,以低处分布的某种岩屑的最高出现位置作为其与不同岩性的界线所在地。此方法在已经确立标准地层剖面、对主要界线性质和构造状况都基本搞清的情况下具有较大可靠性。
利用地貌特征判断地质界线,特别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现场地质解译是间接确定地质界线的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亦可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地质界线的判断或确定。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因此,要多种手段结合,相互验证,以保证地质界线确定的可靠性。
(2)地质界线的标绘
前述有关地质调查类型及图件编制中已涉及此方面内容,现综合不同比例尺的技术要求给予概括。即在填图过程中,在图上仅填绘按比例尺折算直径大于2mm以上的闭合地质体和宽度大于1mm及长度大于3mm以上的线状地质体。如果小于以上限度,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或断层,可按比例尺夸大至1mm×3mm表示在图上,但要注意尽量反映其真实的平面形态和产状。
地质界线的标绘应在现场据其出露情况直接填绘在地形图上。采用方法是以观察点为基点,测量地质体产状后,根据“V”字形法则将地质界线沿地层走向向两侧延伸1/2线距。露头好且视野开阔的地段,除由观察点控制的一段地质界线外,还可选择地质构造转折部位、地质界线通过山脊及沟谷的位置等处,按目测标定观察点的方法遥测一些辅助控制点,然后根据“V”字形法则将整段地质界线连绘出来。
Ⅳ 怎样勾地质界线
搞地质填来图,你要定点吧,让后根据源你每个点测量的岩层产状,把相同岩性的点连起就行,但是连的过程中,要根据地形等高线运用V字型法则来勾绘……这是一般沉积岩的填图方法,对于岩浆岩侵入体(平面图上呈圈闭形状),由于没有特定的像沉积岩那样的产状数据,你只有通过追索法,多定几个点,然后连起来就行了……
Ⅳ 界线勾绘
生态地质图是生态地质填图成果的最终体现。图面上各种生态要素界线较多,但从性质上大致可分为明确界线和灰色界线2类:①明确界线,指野外实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界线;②灰色界线,指野外半定量或定性分界线,包括环境质量分区界线、地球化学异常界线、水化学类型界线等。
Ⅵ 野外地质填图时地质界线的连接绘制都需要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在野外填图时地质填图时地质界线连接的相关问题,地质界线是地质图上反应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关乎项目成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野外情况复杂,无法举例,现在我也只能将普遍要注意的问题给你介绍一下,供你参考,一般情况下,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地质图上的界线
(1)每个基本观测点都应根据实际观察到的地质界线沿走向向两侧送线,用实线画到眼睛观测到的地方,并允许利用某些间接标志用虚线有限制地作些推断,但必须在另一条观测线上核实校正后才可将虚线改为实线。
野外实地
当视野受到影响时,应选择视域较开阔的高地进行目测勾绘送线,或者沿地层分界进行短距离追索后再勾绘。
地质界线的勾绘,不仅在地质分界点上进行,在整个野外填图过程中,都要随时注意地层和地质界线的变化,及时勾绘到野外手图上。尤其是遇到能够远眺到远处连续的地质界线全貌的机会,不要轻易放过,应及时用虚线勾绘到野外手图上,待以后观测线通过时,再加以修正。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野外工作量,而且勾绘的地质界线比较精确。
(2)注意岩层(或断层)产状与地形的关系,正确运用“V”字形法则,切忌一律直线相连或线不切实际的弯曲。
V字形法则
(3)掩盖区范围较大时,应圈定第四系,零星分布的小面积第四系不再单独圈定。基岩地质界线连接有困难的,可用虚线表示。
在露头零星地区,地质界线的分布不连续,两条穿越路线之间的界线往往因缺乏直接标志而难以连接,这时如地层产状稳定时,可利用放线距原理进行勾绘。在露头发育较好的地区进行大比例尺填图时,也可利用放线距原理作为标绘地质界线的辅助手段,检查目测或半仪器法测绘的地质界线是否准确。
(4)回到室内,任何人都不允许改动野外所定点位和已勾绘的地质界线,这是为了防止人为刻意改变使其不符合野外实际情况。如在室内进行审查或整理过程中产生疑问,必须到野外核实后方可改正。
成果图
界线连线这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若自己吃不准的一定要请教专家指导,切勿随意连接,以免最终成果出现错误,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Ⅶ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地质界线勾绘
产状要素是确定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的重要资料。要注意产状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判断岩层产状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别是基岩露头还是转石;是层面还是节理或其他结构面。注意产状所处的构造位置,区别因次级构造引起的局部变动,鉴别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层产状的非构造变动。注意筛选有代表性产状,这对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十分重要。产状要素要进行系统测量,图面上应均衡分布,构造关键部位(如褶皱的两翼、转折端、倾伏端,断层的两盘岩层、断层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侵入体接触面、原生流动构造等)必须有足够的产状注记。产状写成 290°∠36°,前者代表倾向,后者为倾角。产状要素测定主要依靠罗盘进行。由于罗盘是用磁针定位,为了能直接在罗盘读出地理方位,需进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数值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实习区磁偏角为西偏2°58′,应拨动刻度盘,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线上即可。为了在图上投绘产状符号的方便,常用公里网格(高斯-克吕格坐标)的纵坐标作为平面方位角的零度,因而需对产状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校正。子午线收敛角 r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如坐标线偏子午线以东,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如坐标线在子午线西侧,则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实习区坐标线为西侧0°41′。
地质界线和岩层产状是地质图反映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必须在野外填绘。地质界线在基岩地区可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和接触关系直接确定。但在植被、土壤覆盖较大的地区,可参考残积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征、土壤的颜色和结构、植被类型及发育程度等自然标志,也可利用动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电线杆、沟渠等人工揭露。地质界线在大比例尺图上必须严格按照“V”形法则勾绘,小比例尺图则依照地层产状,参照地形、地物勾绘。
Ⅷ 地质路线类型
地质路线可依据路线与控制地质体的几何关系、野外工作的不同阶段和观测路线对地质体控制的作用进行划分,如下所示:
区域地质调查基础教程
6.1.2.1 按路线与控制地质体的几何关系划分地质路线
(1)穿越法
横穿地层走向或区域构造线布置观测路线,可调查研究地层系统纵向上的特征和变化,标定路线穿过的各类地质体的界线(图6.1)。优点是易于查明地层层序及其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的纵向变化和区域构造特征;缺点是在岩性、岩相横向变化较大、构造复杂的地区,易出现勾绘或圈定的地质体界线与实际情况不大吻合的情况,甚至遗漏地质现象或地质体。
图6.1 穿越路线示意图
(2)追索法
大致沿地质界线、断层线或地质体走向布置观测路线(图6.2),可调查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和构造形态,准确勾绘地质界线。常用于追索重要断裂、褶皱转折端、重要接触关系、含矿层、化石层或标志层等。优点是在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延伸不稳定的地段,易于查明其横向变化特征,提高研究程度,一般在大比例尺填图或在解决重要地质问题时常被采用;缺点是对地层层序及其纵向变化、区域构造特征的了解和控制较差,且工作量较大。
图6.2 追索路线示意图
(3)综合法
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即在穿越路线上,为查明接触关系和重要地质体的横向变化,向路线两侧沿地质体走向追索一定距离;或在追索路线中,为查明地层层序及其纵向变化,上、下接触关系等,穿越地质体走向一定距离(图6.3,图6.4)。尤其对于部分不规则的地质体(如岩体、矿体等),采用“追索+穿越法”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优点是可以较全面地研究地质体的纵、横向变化;缺点是工作量太大。
图6.3 综合路线(U型路线)示意图
图6.4 综合路线(U型+梅花型路线)示意图
6.1.2.2 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划分地质路线
(1)踏勘路线
一般尽量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域地质情况,或无法控制新发现的重要地质体,则可采用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
(2)验证路线
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①重要的地质体,如层型剖面或新建地层单位的原创、不同类型的岩浆岩体、岩体组合(单元)和特殊岩石(如麻粒岩、榴辉岩、隐爆角砾岩)等。②地质体重要的接触关系,如地层不整合、岩体侵入穿插、超基性岩的冷侵位或热侵位、中深变质岩中古老中酸性侵入岩与表壳岩的侵入关系(界线)等。③重要的地质构造,如涉及构造分区、构造单元划分的区域性断层、影响褶皱形态和构造分析的岩层产状、主要断层性质、产状和两盘运动方向的质疑点。④前人发现有工作价值的矿(化)点、高级别化探/重砂异常、重要含矿层位,以及重力、航磁异常等。⑤本次区调中地质或矿产的重大发现,或可能导致本项目人员认识上产生重大分歧而室内不能解决的地质现象与测量数据。
(3)系统观测路线
必须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主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具体布设要求如下:①穿越路线要尽量控制地质体及其间的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②当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或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以及重要地质体边界的空间延伸情况等特征时,可布置追索路线。③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做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能有效控制各类地质体。④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复布置地质路线。
(4)检查路线
根据实际需要针对要解决的一些重大地质问题,应布置相应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此类路线可以重复原有观测路线,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
(5)接图(外围)路线
图区外观测路线虽然很少,但对于有的图幅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用于:①在与相邻图幅接图有困难时,在图区外侧进行观测,以了解邻幅近本幅图边的地质构造情况及控制程度。②由于1:5万区调图幅面积有限,如出现导致区域上某些原有观点、发现需重新认识的重大地质问题时,需扩大范围追索、确认而布置的路线。
6.1.2.3 按照观测路线对地质体控制的作用划分地质路线
(1)主干观测路线
又可称为控制性观测路线,为了控制填图区地质总体特征和构造格架,一般在进行全面路线地质调查初期,在填图区范围布置数条穿越全部地质体和构造的路线,建立测区总体地质轮廓,宏观地控制地质体的格架。
(2)辅助观测路线
在主干观测路线之间的加密路线,起到对地质体和地质构造详细控制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同时也可弥补主干观测路线的不足。
(3)专题研究路线
针对测区主要地质问题或任务书下达的需要进行深入解决的问题所布置的路线,这些路线一般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路线的方式(穿越、追索)、间距等均可灵活把握,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
Ⅸ 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时观测路线布置方法有哪些
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时观测路线布置方法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
二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
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将各条填图路线中的各观察点,根据所观测到的内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质体产状及区域地质构造现象等,并按所确定的填图单位,合理地互相连接起来便圈绘出了填图区域内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形成了野外地质图(原始地质草图)。
Ⅹ 项目三 矿区地质填图
一、矿区填图观察路线布置
1.路线布置原则
填图工作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首先将实测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手图上,再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填图工作,具体观察、记录、布样,组员主要负责定位、作图、取样等工作。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对那些重要地质体,如标志层、矿体、矿化体、蚀变带、主要断裂等,应沿其走向进行追索控制。
2.填图方法
(1)穿越法填图
以手图上的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路线。观察路线要根据填图精度和基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图2-9)。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矿床地质条件较简单,岩(矿)层层位比较稳定的矿床或相变不大的矿床。
图2-9 穿越法填图
(2)追索法填图
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了解变化情况(图2-10)。
二、地质点布置
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
图2-10 追索法填图
基本点 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加密点 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岩性或产状点 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的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三、地质点密度及数量
地质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表2-8)。基本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应大于地质点总数的70%。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0%,草测为50%。
表2-8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
注:地质界线上的点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线的有效控制。
四、矿区地质填图技术要求
1.野外地质点定位
现场标注点位 将写有地质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地质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地质点号。若需要仪器定测的地质点,应在地质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日后找点。
测量坐标 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 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空心小圈(○)表示实测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精确定位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全仪器进行精确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2.地质点记录
在地质点测量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地质点观察记录表中(表2-9)。如果采用照相、录音等形式记录地质现象时,应按表2-7的要求,填写音像记录表。
表2-9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矿区名称 用矿区代号(在矿区设计中规定)表示。
点号 指地质点编号。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位置 GPS的定位坐标及明显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
地质点性质 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等。
地质描述 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内容主要有: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组合特征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
路线地质 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1号地质点到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 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还应填入标本、样品取样记录表,并填写标本签:其中,矿区名称写全称,如乐山金口河铅锌矿区,产地填地质点编号,地质位置填写样品所处地质体层位或时代,如××群××组×段或γ5等。
除风化样外,其余标本、样品应尽量采取新鲜岩矿石,编上号连同标签或样签一同用标本纸包装,并在外包装上编写同样编号。
3.地质界线勾绘
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地质界线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五、矿区地质填图工作要点
1)点位用GPS测量或根据特殊的地形、地物点确定并记录于地质点记录表上,地质点号不允许重复,可以有遗漏。
2)重要地质界线、点位及标本、各种样品采样要在实地标注。
3)标本及样品要在现场编号并填写标本签、样品签、标本登记表、采样登记表(填写的标本、样品编号可以同于地质点号)。
4)点位、界线、产状应在现场展绘于手图上。
5)凡是经过对比,可以初步确定的界线位置,应及时在野外勾绘,勾绘时注意地形与地质体的关系(“V”字形法则),注意断层的先后关系和不同岩类的地质特征。
6)文字记录要注意重点突出,繁简得当,内容齐全。
7)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素描或照相(摄像)。
六、矿区地质填图资料整理
野外填图中形成的文字、图件、实物等资料,要求当天内完成整理,不允许多天后累计整理。
文、图、实物资料的核对 整理文字记录、手图、实物(标本、样品、照相)资料时,应核对点号、层位代号、标本及样品编号、位置及各种数据等,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若发现问题,必须到野外核实,方能补充和修正,不允许回忆补充修正。
地质点记录表的整理 应检查地质点记录表中填写内容是否齐全,文字是否通顺、有无错漏字、用语是否准确;素描图是否需要完善;检查后,给数据和素描图上墨。
手图整理 检查手图中的地质点、观察路线、产状、填图单元代号、标本、样品、照片等位置、数据以及界线勾绘有无错漏,确认无误后着墨。
编制实际材料图
(1)编制方法
用与手图同版的、未折叠、无皱纹、无缺损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将手图中填绘的全部内容(地质点、路线地质、标本、样品、产状、已施工工程、各种地质界线、断层线等的位置、编号、代号)转绘到底图上,加上图框、图名、图例(按矿区统一图例)、比例尺、责任签等,形成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证填图中出现的遗漏、错误、争议等问题能在野外得到弥补、修正和统一。
(2)实际材料图转绘方法与要求
首先丈量手图上地质点及其他内容的坐标数据,然后依据手图上各点的位置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也可以用灯箱透视将手图上的内容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展绘过程中做到:①按坐标方格网,依一定顺序逐个进行;②先用铅笔展绘,待自检和组内检查无误后,再上墨。对地质界线或断层线的推测地段不要急于上墨,要等证据确凿后再上墨;③在展绘点丈量坐标时,要对手图经野外使用、折叠出现的图纸收缩误差进行平差处理,将误差消除在每个方格网中,避免产生累计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