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质图怎么成图
Ⅰ 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了解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了解图幅区内出露的地层、岩体,它们的岩性、时代、代号及色标。了解区内的构造、矿产,它们的性质、类型、符号及色标。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根据图中地形等高线,分析区内山脉的走向变化、地势分布(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水系发育情况等。有的地质图上没有地形等高线(多为小比例尺地质图,如图13-46),一般可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4)粗读地质内容。从整体上了解图区内一般地质情况:①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的部位,新地层分布的部位。结合地层柱状图了解区内地层时代、岩性、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②岩浆岩的性质及分布,岩体与地层、构造、矿产的关系。③地层、岩体的变质程度,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及特征。④褶皱、断层的性质、类型及展布情况,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等。⑤矿产种类及分布情况,与地层、岩体、构造的关系。
5)阅读剖面图。了解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从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变化,以及地层、岩体、构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状况和组合形态。结合地质图上平面特征,加深对区内地质特征的了解。
6)详细阅读。在掌握全区地质构造概况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要重点了解的某一块段或某方面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分析。
7)归纳总结。把区内所有的地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总结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阐明矿产成因与分布规律。
本章要点
1.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又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兼而有之。
3.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但是经过漫长的地史时期,构造运动会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变化。构造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与周期性。
4.岩石的产状由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数值来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罗盘测量,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为:倾向∠倾角。
5.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结果,是研究和恢复地球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地壳中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地质现象。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转折端。褶皱的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背斜核部为老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破裂,称为断裂构造,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通过节理的研究,了解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研究断层、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质。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6.按照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不同,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产成的,剪节理实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7.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断层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可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汾渭河地堑以及国外著名的贝加尔湖地堑、莱茵河地堑、东非裂谷地堑等;逆冲推覆构造可形成飞来峰与构造窗;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
8.断层的识别标志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断层泥、不连续的地质体(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节理、断层崖、负地形等。
9.断层形成时代主要是依据切割、充填、上覆地层等关系来判断。基本原则为:(1)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2)若断层切断岩体,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后;若断层被岩体、岩脉所填充,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前。
10.接触关系共有五种类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与侵入体之间有: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相对较为稳定,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假整合接触是地壳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底砾岩是判断假整合的重要标志。角度不整合接触表示该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侵入接触说明该地区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引起岩浆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先上升使其遭受风化剥蚀,后又下降接受沉积,该侵入体的年龄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11.槽台说将陆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过渡区既具有地槽特征又含有地台的性质。
1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圈,造成物质循环。
14.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理论正式被提出来。它以地球整个岩石圈板块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构造运动模式,对一些全球构造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是当今最重要、最热门的地学理论。但是关于板块驱动机制的问题,至今未有满意的结论。
15.根据板块边界,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有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它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16.一幅正式的地质图除地质图外,还应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幅接图表、编制单位责任表。如果是区域地质图还有图幅代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层产状三要素?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具哪些特征?
3.岩层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4.绘制一幅理想的地质剖面图,将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及各种接触关系表示出来,并标明注记。
5.何谓板块构造?其边界有哪几种?目前全球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6.地质图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7.阅读老师提供的地质图,按阅读步骤与方法,分析图中地层、岩体、构造等的分布及特征。提交一份文字说明(读图报告)。
Ⅱ 用软件将两幅图号连续的1:25万的区域地质图怎么拼接,求指导!
首先你得确定:图是什么图?是纸的?还是电子版的?
如果是纸的:先扫描成*.JPG图片,再用PS合成。
如果是电子版的:是CAD图?还是*.JPG的?CAD的图在CAD中合成。*.JPG的用PS合成。
Ⅲ 地质作者原图的编图步骤
(1)选择地理底图,设计全面布局
A.地理底图的选择
地理底图是地质图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图来编制作者原图。地理底图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质要素发生的环境,但不能干扰地质要素的表示,整个地形地质图的图面要层次分明、清晰易读。为了准确突出表示地质内容,对地层、岩石构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应正确反映其特征、类型;对谷、坡形态及地形变换处应准确详尽表示。而对居民点、交通则可做综合取舍,但对于新近修建的地物标志要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绘的手段进行补充。此外,图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设计全面布局
根据地质作者原图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其布局,准确、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质图、综合地层表、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图例、图切剖面图、角图、接图表等。
(2)拟定地质体
选择拟在作者原图中要表现的地质体,一般有以下要求:
(a)选定要表现的地质体在图面上的直径需大于2mm。
(b)选定要表现的线状地质体在图面上的宽度需大于1mm(但不能合并不整合接触和不同时代的地质体)。
(c)对于特殊的含矿层、标志层可扩大表示,但其顶界线或底界线必须准确无误。
(d)在图中,宽小于(含等于)2mm,面积小于4cm2的第四系地层可舍去。
(e)在图中,长度小于5mm的小型断层可舍去。
(3)编制平面地质图
按第四系界线→断层线→地层分界线→产状→地貌→地层单元代号的顺序,从实际材料图中将以上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检查完整无误后,放置在作者原图的平面地质图的位置。
(4)编制图切地质剖面图
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和复杂程度,编制一条或多条图切地质剖面图,并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下方。
(5)编制综合地层表(综合地层柱状图)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出露特征和层序特征,分别编制综合地层表或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
(6)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并加以文字注记说明,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
(7)编制角图
通过对测区地质的综合整理分析,结合测区地质体的发育状况,编制符合并能反映测区地质特色的角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图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综合地层表的下方。
(8)编绘图例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中出现的线条、代号、符号、岩性花纹等进行统计分类,编绘出图例,并按规范要求的顺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岩石地层单元说明的下方。
(9)着色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中的地质要素进行着色。
选择色标:按照国标规范的要求进行着色,不同时代的地质体有其基本的色调,而同时代地层由老到新,其颜色由浓变淡。
上色:按先淡后浓和全面统一的原则上色,即以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统一着色。
(10)线条绘制
对于不同颜色线条,先绘制断层,后绘制其他地质界线;先绘制主线,后绘制辅助线条。不同地质线条绘制顺序为:第四系界线→其他地质界线→产状→岩性花纹→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代号→图切剖面线及起止点字母→剖面图标高、地名等。
(11)绘制其他信息
包括图名、图幅编号、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制图单位、责任表及责任人员等。
Ⅳ 遥感地质图的成图
该种成果图件成图使用MAPGI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