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地质状况有什么特殊
1. 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可以讲下吗
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气势磅礴,景象万千。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条件的复杂和自然资源的丰富。青藏高原大体可分为3个不同的自然区。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藏东高山峡谷区: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辽阔的高原作基础,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组合体。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至4000米左右。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冈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织着内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内流水为主,并形成一些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在高原的东、南、西外围地区,主要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宽阔河谷地区是西藏主要工农业分布区。
西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高源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高源隆起急剧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复杂。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羌塘-青南、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五大版块构成的,这五大版块在构造形态上有许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块体南部为山系,山脉不对称,南陡北缓,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构造变形上南部宽缓而较轻微,属断块式脆性变形,北部变形紧密而强烈,属塑性揉褶;各块体上的推伏断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冲。所有这些共性所反映它们的形成方式相同,都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相类似。
从地质上看,五大块的构造运动和形成时间有规律地由北向南依次变新,昆仑山形成于二亿二千多万年前的海西运动,二迭纪末海退成陆;哥们西里-巴颜喀喇山脉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时期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海退成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于七千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晚始新世海退成陆。构造运动的这种有规律的迁移,并与欧亚大陆相碰撞而拼合来解释。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各块体形成后并未马上抬升成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块全部拼合成陆以后,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继续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达木等阻挡,在南北力量的挟持以及地壳下训热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动方式至今没有改动,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据大地测量等资料,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是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的最高部分,人们都称它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西起我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东止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为界,南濒印度恒河平原。东西长2400余公里,南北宽200-350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银万里长城,迄立在亚洲的中部。根据地形、地理和地质上的特征,科学家们把喜马拉雅山从南往北划分成4个带:(1)亚喜马拉雅带(或外喜马拉雅带),为海拔1000-1500米的丘陵山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2)小喜马拉雅带(或低喜马拉雅带),海拔3000-4000米,山峦重叠,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季丽,为避暑的好地方。(3)大喜马拉雅带(或高喜马拉雅带),海拔6000米以上,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脊,冰川纵横,雪峰林立。(4)西藏喜马拉雅,因为这里过去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它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拔4000-5000米,属于西藏高原的一部分。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见,一般人简单地把它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但是西方学者更习惯于按地区来称呼它,从东往西分别称为:阿萨姆喜马拉雅,锡金-不丹喜马拉雅,尼泊尔喜马拉雅,库蒙喜马拉雅和旁遮普喜马拉雅。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按西藏的行政区划把喜马拉雅山分成三部分:山南喜马拉雅,日喀则喜马拉雅和阿里喜马拉雅。
西藏自治区的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为喜玛拉雅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一)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经的地方。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宽一般5--8公里,长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富饶而美丽,为西藏主要农业区。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达盆地、马泉河宽谷盆地、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错高原湖泊区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区: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仑山区,约占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丘顶到平地,相对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常潴水成湖,"羌塘"为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四)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夹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简称东部三江。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从西往东由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组成。该区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比较陡峻,顶谷高差可达2500米。山顶为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南部峡谷区奇特的景色。
两千万年前,在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随着这一高原的诞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脉,这些山脉虽然缺乏青翠的绿色,但其本色更显突出,雄伟、古朴、凝重,并以遒劲的笔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几条横线和竖线,撑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内,超过5000米的高峰有50余座,高达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封云绕,俯视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冈底斯山体上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吸引着东南亚众多生民来“朝圣”。
西藏高原上的山脉,基本上由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组成。东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脉有:
(1)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侧以巨大的高差俯临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南侧以一系列山前洼地、湖盆和宽谷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
(2)喀拉昆仑山脉:主体在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西藏境内是它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继续向东时山体变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脉:在东径90°附近,开始唐古拉山脉,构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线。宽达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冈底斯山: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东南、藏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在东径90°左右与念青唐古拉相连。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脉:山势平缓,山形不甚明显,整个山脉在高原腹部一带最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马拉雅山脉:巍峨蜿蜒于高原最南缘,全长2400。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这里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于此。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玛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这里的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藏东南的横断山脉,它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达1000米至2000米。上述两组山脉,构成了整个高原地区的明显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2. 什么叫地质状况地质状况分哪几种
世界上有的中国基本上都有,比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砖红壤,东北的黑钙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红色,适合马尾松的生长,北方的土壤(东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机质,土质呈黑色,而广大的西北和黄土高原缺少植被保护,土质贫瘠,显黄色或棕黄色)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3. 拉萨地区本身的地质结构是什么样
拉萨,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回积平原,是世答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由于年日照数超过3000小时以上,故称之为“日光城。”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了。而且不是粘贴的哦~
4. 西藏有哪些主要矿产
据资料统计,西藏已发现矿产101种,矿产地2000余处,铜矿、硼矿已具备建设大、中型矿山的资源基础;铁矿、铅锌矿、菱镁矿等已展现出可大规模开发的资源前景。在这些矿产中,以铬铁矿、铜矿、硼矿和地热资源尤为丰富,在全国名列前茅。砂金矿是西藏的优势矿种,它的开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几十年的地质勘查,在西藏已经发现了三江成矿带、雅江成矿带、班公-怒江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矿产资源矿种比较齐全、分布广泛。
国家紧缺矿产铬、铜在西藏不但储量大,而且品位高,铬铁矿品位高达50%左右,已经探明的远景储量居中国之冠。
由中国地调局等完成的“青藏项目”新发现3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驱龙、甲玛、雄村等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新增资源储量包括:铜3194万吨、铅锌1519万吨、金569吨、银23015吨,潜在经济价值2.7万亿元人民币。
5. 西藏高原地质环境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该区包括西藏绝大部分地区,由于中—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强烈抬开,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m以上,气候寒冷,总计有大小冰川约23000多条。区内以多年冻土分布最广,其次是季节性冻土面积分布亦很广。该区气候干冷,植被生长速度缓慢,生态环境脆弱,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除牧草之外,很多地区是不毛之地,土质很薄,只有几厘米厚,牧草根部就是沙土,一旦牧草受到破坏就会发生沙化。
西藏高原的矿产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差。截至2004年底,累计发现矿产101种,其中探明有储量的41种,特色矿产有铬、铜、硼、锂等。现有矿山企业250余个,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土地资源破坏最为突出,其次是矿山地质灾害亦造成一定损失。
(一)西藏高原地质环境区矿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该区占压和破坏土地面积9940.46hm2,其中采矿场占地8447.84hm2,固体废料场占地1216.76hm2,尾矿库占地79.5hm2,地面塌陷占地196.36hm2,以采矿场占地面积最多,占总占地数的85.8%。
不同规模矿山企业以小型矿山占地面积最多,为5781.23hm2,占总数的59.63%;中型矿山企业次之,为3935.43hm2,占总数的38.07%;大型矿山企业占地最少,为223.8hm2,占总数的2.3%。
矿山企业占压土地资源的类型以草地为主,为7555.65hm2,占76%;其他类型为2384.81hm2,占24%。
占压和破坏土地资源最多的矿种为砂金矿山,其次为铬铁矿山。土地资源破坏较严重的地区有西藏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山南地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9.1%,19.48%,16.62%(表3-21)。
表3-21 西藏高原地质环境区矿山占压、破坏土地资源面积
(二)西藏高原地质环境区矿山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该区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较矿山土地资源占压破坏要轻。从现有资料看,发生各类矿山地质灾害45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8万元,其中以矿山崩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为113万元,占总损失的63.5%。造成崩塌的矿山有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马查拉煤矿区、羊八井高岭土矿区等,其中马查拉煤矿坑道内崩塌还造成了3人死亡。
其次矿山地质灾害有塌陷11处,面积累计10hm2,经济损失60万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罗布莎铬铁矿、朗县铬铁矿和林周铁矿等矿山。以冒落式塌陷为主,主要分布在露采矿山,常形成于顶板为坚硬岩石的采空区,当采空区顶板岩层达到极限单向抗压强度时,则发生断裂而冒落塌陷,因而具有突发性。
6. 西藏地质怎么样
很好啊,一般在西藏待遇3200至4000元没月,另外每年的9月份至次年的3都是放假的。
7. 西藏地理环境
1、自然气候
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2、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3、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4、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7)西藏的地质状况有什么特殊扩展阅读:
西藏的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
2、土地资源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达36万公顷。
3、动物资源
西藏已发现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动物56种,两栖类动物45种,鱼类68种。西藏野生脊椎动物共计799种,构成了西藏的动物资源优势。在这些动物中,野驴、野牦牛、马鹿、白唇鹿、黑颈鹤、小熊猫等12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1/3以上。
4、能源资源
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质勘探部门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气远景资源量为1亿至1.5亿吨的中型油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藏
8. 关于西藏地质
最好的那当然是国土资源部门;另外有一些国企,要看这些国企有无矿源在手,否则一般的国企就连工资都很难发放出来;建议去一些知名的私企,有探矿、采矿权在手,工资待遇好,适合年轻人闯荡。
9. 西藏地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中央政府和西藏政府谈判达成的十七条政协的主要内容!求教
旧西藏地方政府是政教合一 一、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希望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 二、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三、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四、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中央亦不予变更。各级官员照常供职。 五、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应予维持。 六、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系指十三世达赖喇嘛与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彼此和好相处时的地位及职权。 七、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喇嘛寺庙。寺庙的收入,中央不予变更。 八、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武装的一部分。 九、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 十、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 十一、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 十二、过去亲帝国主义和亲国民党的官员,只要坚决脱离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关系,不进行破坏和反抗,仍可继续供职,不究既往。 十三、进入西藏的人民解放军遵守上列各项政策,同时买卖公平,不妄取人民一针一线。 十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并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邻邦和平相处,建立和发展公平的通商贸易关系。 十五、为保证本协议之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会和军区司令部,除中央人民政府派去的人员外,尽量吸收西藏地方人员参加工作。 参加军政委员会的西藏地方人员,得包括西藏地方政府及各地区、各主要寺庙的爱国分子,由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的代表与有关各方面协商提出名单,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十六、军政委员会、军区司令部及入藏人民解放军所需经费,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西藏地方政府应协助人民解放军购买和运输粮秣及其他日用品。 十七、本协议于签字盖章后立即生效。
麻烦采纳,谢谢!
10. 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行业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以及《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藏政办发〔2001〕14号),西藏地勘局明确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有: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研究制订地质勘查行业改革与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勘探任务。为国家和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矿产资料和服务。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安排和社会需求,进行全区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地质工作。负责国拨地勘费、地质勘查基金的使用、管理;负责全局国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对所属单位的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加强“二个文明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属地化以来,我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局党委和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指示精神,严格按照地质规律和地质规范科学部署各类地质工作,带领全局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和“三光荣”传统,促进了我区地质工作发展,稳定了队伍,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就我局属地化后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藏地勘局经济发展状况
(1)西藏地勘局是西藏唯一的国有地勘单位管理部门,由局机关、地质二队、五队、六队、区调队、地热队、地调院、中心实验室、西勘集团、物资公司、培训中心、西藏山水宾馆、林芝山水宾馆、山水旅行社等14个地质勘查单位构成。截至2006年12月31日,局属地勘单位具有勘查资质的情况如下:区调地质调查:甲级1个、乙级2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乙级3个、丙级2个;固体矿产勘查:甲级5个、乙级1个、丙级1个;液体矿产:乙级2个、丙级2个;地球物理:乙级1个;地球化学:甲级1个、乙级1个、丙级2个;勘查工程施工:甲级2个、乙级2个、丙级1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1个、乙级1个;选冶加工试验:甲级1个。从业人员1356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01人,占74%;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147人,占11%;矿产开发从业人员118人,占9%;其他产业从业人员91人,占6%。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地学专业 437人,占从业人数的44%。在各类地学专业人员中,获得高级职称的118人,占27%;获得中级职称的175人,占40%;获得初级职称的 144 人,占33%。离退休人员2020人。2006年度,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为37463元;离退休人员的年平均收入为35366元。
与2005年度相比,从业人员减少1%,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减少8%;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减少5%;矿产开发从业人员减少5%;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增加52%。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地学专业增加3%。在各类地学专业人员中,获得高级职称的增加8%;获得中级职称的增加9%;获得初级职称的减少7%;离退休人员减少1%。2006年度,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增长8%;离退休人员的年平均收入增长10%(政策性调资)。
(2)2006年度,西藏国有地勘单位拥有的总资产为89200.19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15414.84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425.17万元)、总负债37377.35万元、总收入36131.33万元、总支出29742.22万元。与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长17.84%(生产性资产原值增长25.12%,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增长28.51%)、总负债增长10.45%、总收入增长6.54%、总支出增长2.11%。
(3)2006年度,西藏国有地勘单位获得国土资源大调查费3115万元,比2005年度增长89.48%。
(4)我局商业性矿产工作主要含两个方面,一是承担社会矿业权人的商业性矿产的地质工作,涉及项目费用350多万元,折合钻探工作量2800米;二是引进资金联合风险勘查费用13500万元(含驱龙矿区),折合钻探工作量10万米。
(5)2006年度,国有地勘单位在西藏境内的矿业开发投资55万元,矿业开发收入368.90万元。与2005年相比,矿业开发投资增长-92.38%;矿产开发收入增长-85.52%(因自治区实行砂金禁采)。
(6)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在西藏本地开展工程勘察施工,2006年度工程勘察施工总投资3700万元(含本年度购置设备798万元),总收入4840.52万元(与2005年相比减少28.57%)。
(7)其他产业主要包括宾馆、旅行社及多种经营活动所形成的收入,2006年度实际投入4700万元(包括股份制改造后职工入股2000万元),其中,2006年新增投资4200万元,实现收入5404.66万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4.47%)。
二、我局地勘单位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我局地勘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在经济改革方面,先后进行了队长负责制、行政首长任期经济目标责任制、地勘和经营项目承包制、经营项目合作制、股份制等改革试点;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方面,先后开展了集体劳动合同、干部聘任制、效益工资制、下浮工资制等改革试点;在地质项目管理、矿权运作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改革,地勘单位职工改革意识普遍增强,各项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每一项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地勘队伍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但所有改革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成熟或成功的模式,大多还在探索、总结、完善阶段。总体而言,改革有成效也有教训,其经验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足稳定,探索改革
稳定是西藏也是我局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始终是我区也是地勘行业各族干部、职工首要的政治职责,事关中华民族和我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全国和西藏工作大局。我局地勘队伍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最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始终不懈地狠抓队伍稳定工作,在稳定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改革、聚精会神谋发展,有效推进地勘工作、大力发展地勘经济、积极探索各项改革。
(二)立足发展,推进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发展是所有改革的基础。立足经济发展,推进各项改革,改革才可以取得成效,否则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我区地勘行业历经近20年的改革,促进了地勘经济的长足进步。尤其属地化管理以来,通过不断推进地勘项目管理以及地勘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使地勘产业经济持续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不仅弥补了国拨地勘费的不足,保证了地勘工作的有效推进,而且有效促进了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和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好局面。
(三)改革不能脱离主业
我区地勘行业的主业是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因此,必须立足加强地勘主业推进各项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受大气候影响,倾向于搞多种经营,一度开办了许多小公司、小作坊,形式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实质上却脱离了西藏和我区地勘行业的实际,偏离了地勘工作主业,不但职工没有从改革中受益,而且也给地勘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少职工不得不去从事自己并不熟悉的经营工作,有的只能靠养鸡养鸭种菜等维持生计,其结果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单位萧条、事业停顿。个别二级经营实体,形成经营-亏损-经营的恶性循环,给加强地质工作留下隐患。
(四)国家政策是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
国家和自治区对地勘行业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地勘行业改革的成效,国家和自治区对地勘行业的有关政策对改革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世纪50~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国家对我区地勘行业非常重视,地勘行业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地质和找矿成果;2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企业化呼声的日益高涨,我区地勘行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队伍规模大幅缩减,找矿成果不够明显,队伍面临“不事不企”的尴尬局面,人心思走,队伍不稳;新世纪初,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强,地勘事业又面临一个“新的春天”,地勘职工正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加强地质工作的宏伟事业中,同时也极度企盼政策稳定。可见,国家和自治区对地勘事业的重视程度及其政策,是地勘行业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决定了地勘行业的命运。
(五)加大引进资金力度是做好做强地勘工作的助推器
近年来,经过各方积极努力,引资参与地勘工作力度加大,大大加快了地勘工作进程,如驱龙、玉龙矿区勘查和建设,推动了全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六)在事业单位的体制下有序推进改革
这是我局地勘单位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局地勘单位改革应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是由地勘行业本身的基础性、公益性性质和地位以及我区地勘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符合我区地勘单位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好地勘工作,是国有地勘单位发展改革的根本。目前,我局属地化后的地勘单位仍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只在内部少数二级单位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地质工作艰苦,西藏的地质工作比全国兄弟省(区)更为艰苦,西藏地质工作者长期奋战在“生命禁区”战风雪、斗严寒,克服高原缺氧,开展野外工作实为不易;我区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区乃至全国战略地位非常明显;相对于矿产资源的丰富性、国家对资源的迫切需求而言,我区地勘工作则严重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勘队伍规模过小、技术力量和国家投入严重不足。从队伍规模上看,我区国有地勘队伍规模相对内地省市而言明显偏小,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从地勘费投入上看,近2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仅仅保证了地勘队伍正常人员经费,而地勘工作经费投入则明显不足。为了加强地勘工作,保证完成国家、自治区交办的“摸清资源家底、加大优势资源转化力度”的任务,地勘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从有限的人头经费(工资)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开展基础地质和找矿工作,并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吸收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地勘经费,才取得了较好的地勘成果并积累了一定的矿业权,为今后改革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稳住西藏唯有的这支国有地勘队伍,最为根本的是保证其事业单位性质,在此基础上推进改革。
(七)抓党建、带队伍,以党建促改革
属地化以来,我区地勘行业改革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得益于始终不渝地紧紧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关键,立足党的建设,促进各项改革,以党务管理干部、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干部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全行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党的建设成果,有效辐射了地勘工作的方方面面。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的实践中得到磨炼,在严格自律中得到升华,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全行业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尽管属地化后我局地勘单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地勘队伍改革发展难度加大;二是地勘工作法制、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封建迷信和地方保护的过度影响,行政管理欠规范,导致开展地质工作的难度加大;三是由于受资金、区域环境的影响,地质勘查的运转机制不灵,主要表现在地勘工作经费来源不畅、投入严重不足,股份制、承包制、合作制等改革试点举步维艰,经常为保证职工工资、保证职工岗位而费尽心机,影响了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争取项目难,加之矿产资源开发的迫切性,导致个别项目管理不够到位,技术不够规范;五是职工住房、子女就学就业难、基地建设滞后、地质装备不适应加强地质工作新要求等历史遗留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六是地勘行业经常在高山狭谷、戈壁沙滩的艰苦环境下从事野外工作,造成行业社会地位低下,难以补充后生力量,影响到西藏地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需要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扶持。
三、我局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局地勘工作要在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和即将召开的全区地质工作大会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和“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张庆黎书记提出的“二产抓重点,就是要依托优势资源,瞄准市场需求,集中做大做强有特色、有前景的优势矿产业,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的总要求,紧紧抓住我区加快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步伐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强地质工作,提高后续资源储备和保障能力,强化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为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我局“十一五”工作目标是: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通过争取国土资源大调查投入、国家和自治区地勘资金、社会地勘投入、局自筹资金投入等方式,合理安排大调查项目和找矿项目,加强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快摸清资源家底进程。
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围绕“让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的要求,切实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等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自治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拿出一定资金安排缺水地区找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中的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为动力,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力争地勘产业经济继续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在新发现矿产地、提交资源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队伍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平安、小康地勘等方面有新突破、新进展。
到“十一五”期末,计划提交进一步勘查和开发的矿产地及资源储量:铜矿3~5处,资源量1400万吨,玉龙铜矿基础储量200万吨;铬铁矿1~2处,资源量30万吨;金矿3~5处,资源量50吨;铅锌矿3~4处,资源量300万吨;铁矿3处,资源量10000万吨;锑矿2处,锑资源量10万吨;硼、锂矿1~2处;矿泉水2~3处;宝玉石1~2处;地热2处。到2010年,我局计划实现地勘经济总产值达到83000万元,实现收入与支出的基本平衡。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地勘投入53000万元,自筹和引进矿产勘查项目经费12000万元。通过努力,每年地勘项目的投入增长不低于10%,各类地质矿产项目年度工作经费达到4000万元以上。此外,还要积极向国家申请《西藏自治区优势矿产资源加速勘查及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等重大地勘专项项目。
(三)工作重点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即将召开的全区地质工作大会精神,提高对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升地质工作“三服务”功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努力构建小康、平安、和谐地勘。
2.加强地质工作,强化服务功能
做大做强地勘主业。根据自治区“二产抓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矿产工作,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和新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坚持集中力量、集中地勘经费,投入重点区域、重点矿区、优势矿种的勘查,提高勘查程度。地勘项目优先布置在青藏铁路沿线、藏中南“一江两河”及藏东“三江”等交通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优选勘查国家紧缺矿种和西藏目前能开发利用的矿种。进一步加强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班公错—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调查、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专项,优先部署近期有可能取得找矿突破的重要成矿带及工作程度极低区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及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积极探寻市场急需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找大矿、找好矿,重点寻找铜、铬、岩金、铅、锌、铁、锑、油气、盐湖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扩大找矿成果,发挥我区地质部门主力军作用,达到摸清资源家底的目的。同时要切实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和城镇地质等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地质工作。
加强地勘科研工作。重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地质工作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大对可供开发或合作的矿种、新发现的矿点以及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区的成矿理论研究;加强对高原重大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提升我区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领域的水平,为我区矿业勘查开发和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发挥地学科研对优势矿产勘查开发以及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加大风险、合作勘查工作力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多渠道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进行矿产勘查和开发,特别是引进诚信好、实力强的国内大型骨干企业,进行联合勘查开发,攥紧拳头,打出品牌。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矿产勘查引资项目,逐步加大引资合作风险勘查力度,力争在矿业勘查与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升。把握市场信息动态,建设好业已合作的蒙亚啊、索打、拉诺玛、邦布、日那等矿山的合作勘查开发公司。积极谋划建设新矿山,开发市场需求、经济价值较高的矿种,着力培育好我局产业经济项目工程。逐步调整地勘产业结构,做到矿业勘查开发、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产业经济发展平台,确保地勘经济快速发展,更好地为我区经济发展服务。
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强化服务功能。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想,自觉服务于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大局,加强协调与沟通,处理好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寻求支持和理解。尽快争取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开展重要经济区、青藏铁路沿线及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找水示范工程工作,积极拓展水、工、环、灾害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藏医药地质等工作,为我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战略实施及其他支柱产业服务,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农牧民增收致富和提高生活水平。
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强化诚信意识。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着力提升地勘工作技术水平、科技含量和工作质量;以信誉强队伍、塑形象,着力打造社会责任感强、技术水平一流、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的地勘单位新形象。
3.努力构建小康、平安、和谐地勘
加强地质工作,让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关心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生活,努力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和谐地勘。
切实为地方政府分忧解难,提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水平。在地勘工作中,积极融入小康、平安、和谐西藏建设,做好为地方发展的服务工作,合理安排使用农牧民工,通过技能培训、转变意识等手段,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地方财政增收做出贡献,为地方政府分忧解难。
切实保持队伍稳定。坚定不移地贯彻对达赖集团的斗争方针,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提高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坚定性,全力维护地勘队伍政治稳定。加强对干部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民主法制、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增强荣辱意识、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4.深入开展地勘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弘扬和光大“老西藏”精神、地勘系统“三光荣”传统以及独具我区地勘行业特色的“1243高原英雄钻井队”精神,培育和提炼先进的地勘文化,为我区地质事业再度辉煌提供精神动力。认真开展“文明大院”、“文明机台”、“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努力创建文明地勘单位。努力改善工作条件,继续加强基地绿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局、队机关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树立整洁、文明的局机关、队大院形象,建设环境优美型、节约型单位。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促进他们在精神文明和地勘文化建设中建功立业。
5.切实加强党对地勘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确保党对地勘事业的领导。把坚持党对地勘工作的领导、职工当家作主和依法开展地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始终成为干部职工的主心骨,成为领导地质事业的核心力量。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勘工作的新要求,突出先进性建设主题,着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基层,打牢基础,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教育全局党员干部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率先垂范。
五、对策建议
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需要我局付出巨大努力。为此建议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十分珍惜地勘队伍
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和地质工作者,这是我区地勘队伍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区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过去曾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现在仍然在无私地奉献着。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高度;从事关国计民生、产业建设、结构调整的高度;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高度看待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继续支持地勘工作、关怀地勘队伍,确保国有地勘事业单位的地位不断巩固,作用得到发挥。地质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地勘单位不同于私营企业;地勘工作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生力军,其地位和作用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希望对国有地勘队伍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对地质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对地质工作者应给予必要的关心、关爱。
(二)建立健全加强地质工作的保障措施
1.建精建强国家公益性地勘队伍,确立国有地勘单位职责地位
依据我区实际,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度、专业齐全、业务精湛、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国有地勘队伍(人员最少2000人),突出其国家事业单位性质和我区地勘主力军地位。同时赋予地勘单位劳动用工、效益奖惩等方面的自主权。
2.建立地质勘查单位管理制度
严格资质管理,规范行业准入,优先保证区内地勘事业单位承担全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和全区地质勘查行业业务技术管理相关工作。
3.加强法制建设
切实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有关法规宣传工作,创造稳定的法制和政策环境,依法维护地质勘查秩序,依法保护探矿权、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4.完善地质勘查投入和运行的良性循环机制
足额保证地勘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公益性地勘队伍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政府主导、资金整合、良性循环、规范管理的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政府出资实施,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逐步提高地质工作者的工资福利水平,切实保障队伍正常运行和工作开展,逐步让地勘单位从繁重的多种经营活动中退出,专心致志开展地质工作。同时探索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建立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为地勘单位逐步转换机制奠定基础。
5.加强地质找矿能力建设
以提高地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促进能力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地质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新机制。充分调动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作用。
6.解决地勘单位后顾之忧
主要有:职工住房难、子女就学就业难、基地建设滞后、装备落后等历史遗留问题,使地勘单位轻装上阵,以保证地质工作有序开展。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