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最具特色的地质面貌是什么
1. 张家界的地质地貌有什么价值呢
到张家界旅游,抄游人无不对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和九天洞、黄龙洞神奇的地下喀斯特景观感到惊奇,并被它惊人的魅力所倾到。张家界境内的地质与地貌有哪些奥秘和神奇?
张家界的地层,发育都较为齐全,特别是张家界境内发育完好的岩性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经常有考察者前来。
张家界地下喀斯特溶洞景观形成,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所以有落水洞、溶洞、暗洞等,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2. 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
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我国的地貌类型多样,大江回南北,沙答漠草原,河流海洋。张家界的这种地貌称之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中国最具特色也是世界极为罕见的地貌。
这种有大片砂岩的地方,在几亿年前都曾是地质历史上的海洋。沧海桑田,经过几亿年的沉积变成了傻眼,然后随着地壳运动上升成为陆地。
如果上升的幅度很大,就变成丘陵山地,或者山峰,经过雨水亿万年的冲刷,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的砂岩峰林地貌。
这种地貌尤其在雾中更为壮观,仿佛置身于外星球。《阿凡达》就在此取景,梦幻一般的云雾中的砂岩峰林,犹如身在世界之外。
3. 张家界的地质类型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张家界市,占地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在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350米,石峰形态各异,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价值。其它尚有方山、岩墙、天生桥、峡谷等造型地貌以及发育在三叠纪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
园内森林茂密,并有银杏、珙桐、红豆杉、鹅掌揪等珍稀植物,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4. 张家界的地质类型
选A: 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张家界市,占地总面积专36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属遗迹类型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在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350米,石峰形态各异,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价值。其它尚有方山、岩墙、天生桥、峡谷等造型地貌以及发育在三叠纪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
园内森林茂密,并有银杏、珙桐、红豆杉、鹅掌揪等珍稀植物,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参考文献:http://www.cgp.gov.cn/dzyj_rea
5. 什么是“张家界地貌类型”
是指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他是怎样形成的呢?
张家界在区域构造体版系中,处权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成了本区域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张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面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张家界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晚古生代中晚泥盆纪时期,湖南西北地区壳下降,发生大面积海浸,成为一片汪洋。张家界处于“川湘凹陷地带”之深海处,靠近古陆,接纳了由流水源源不断地从邻近古陆搬迁来的大量松散碎悄物质,经过沉积和漫长而又复杂的成岩过程,形成厚达500多米的石英砂岩。经过漫长的流水切割、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等外营力作用,便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怪诞诡谲的峰林峡谷。石英砂岩峰林景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科研价值。
6. 张家界是什么地貌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回侵蚀、重力答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它是“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张家界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成了本区域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张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面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张家界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7. 张家界地貌的特点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地理上,张家界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地图坐标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临近的县(市):东邻石门县、桃源县,南接沅陵县,北界湖北省的鹤峰县、宣恩县。全市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
地貌上张家界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中部沿澧水两岸呈北东向缓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递降。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进入本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本市的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和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本区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城区平均海拔183米,景区平均海拔1000米。
张家界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日照为1440小时、平均气温16度、年均降水量约为1400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在216天至269天。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干旱与洪涝、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也比较频繁。
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 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
盘踞湖南的西北角,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山系呈北东向延伸,弧顶突向北西,新华夏构造带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山体形态呈现出顶平,坡陡,谷深的特点,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武陵山脉山原土地地貌发育自关向南分为3支。北支:分布于湘、川、鄂边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中支:沿澧水干流北侧,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山、张家界、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延伸过来,进入湖南省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为武陵山脉的主脉,是澧水与沅水的分水岭。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武陵山脉纵贯湖南省西部,成为东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较低的山隘、如洞口等地,构成东西交通的通道。
8. 张家界是什么地貌
张家界抄地貌是砂岩地貌袭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它是“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张家界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成了本区域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张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面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张家界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9. 张家界地质形成原因
地形地貌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东接石门、桃源县,南邻沅陵县,北抵湖北省的鹤峰、宣恩县。市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全市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 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该市境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与洞庭湖相反,从东向西,地势又逐渐升高,到市区中心地段,便出现了海拔高达1500余米的天门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这就是本区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 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风景区的主体。慈利县五雷山风景胜地,同样也是由同一层位的石英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也平缓。五台山顶部有黄绿色的页石、泥灰岩覆盖,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护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地貌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在张家界,更是堪称一绝。其溶洞规模,桑植县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学会会员洞,也真不愧为亚洲第一洞的响亮称号,可见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于武陵源区的黄龙洞,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们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为一体。其洞内喀斯特堆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说,想什么,像什么,极大地拓展了游人想象的空间,往往使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赞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