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区域地质背景图怎么找

区域地质背景图怎么找

发布时间: 2021-01-18 12:22:05

Ⅰ 藏北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的地质应用

伦坡拉盆地位于西藏高原的核部,唐古拉山南麓安多县西南境内,海拔4800m以上,是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呈东西狭长状展布于黑(河)—阿(里)公路沿线,面积约3500km2。西藏地质局自1967年以来,在盆地中、东部进行了十余年的石油地质勘探,钻井近50口,并获得工业油流,为该盆地图像地质解译、验证提供了良好条件。

一、伦坡拉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与地质条件

(一)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

盆地位于羌塘与昂拉仁错—念青唐古拉两大断块之间的班公湖—东巧断裂带上。羌塘、昂拉仁错—念青唐古拉断块分别形成于燕山早期与晚期。由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使藏北地区的古生界发生了区域变质,断裂带及大型侵入体附近的部分中生界也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此时班公湖—东巧断裂也有明显活动,并控制了白垩纪的沉积。有人认为该断裂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第二大缝合线,因为已在该带发现了超基性岩体和一些深海沟型的沉积物,但没有得到重、磁资料的支持。不管说法如何,该带在地史上是个比较活动的构造单元,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尤其强烈。伦坡拉盆地就是在这样背景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并以新生代沉积为主的断陷盆地。其中充填了近4000m的陆相沉积物,从而奠定了盆地找油的物质基础。由于断裂带是羌塘断块长期向南推挤的结果,因此使伦坡拉成为北断南超的箕形盆地。盆地南部于井下850m便见老第三系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而盆地北部该组又被侏罗系、白垩系所推覆、掩盖。

(二)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

盆地外围主要是一部分中生界和古生界。古生界见于盆地南缘,已受区域变质。中生界在盆地两侧均有分布,但出露不全。此外,盆地的南北缘尚有花岗岩、基性及超基性岩分布。

盆地内出露新、老第三系的零星露头,老第三系见于盆地北部,新第三系见于盆地中部的东西向断裂带附近。据地面及钻井资料,老第三系(牛堡组)厚450~2700m,可分上、中、下三段。下段为紫红色砂砾岩;中段为灰绿色、灰色泥岩,是主要生油岩之一,厚逾千米;上段为棕红色砂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厚100~300m。

新第三系(丁青组)也分三个岩性段。下段为灰色泥页岩、粉细砂岩,见油苗显示,厚176~356m;中段为灰色泥页岩夹油页岩及薄层粉砂岩、厚层细砂岩,局部夹凝灰岩,本段见丰富油苗,为主要产油层位,厚120~280m;上段为灰色泥岩夹页岩、泥灰岩、粉细砂岩及凝灰岩,厚220~520m。

上述岩层在横向上变化颇大,加之断裂发育,对比较为困难。

盆地构造,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西向褶皱与断裂。它们不仅是盆地形成的基础,也是控制盆地内二级构造带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圈闭也是该盆地的主要油藏类型,如盆地北部的牛堡构造带等。次为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也是盆地构造复杂化的原因之一。地震资料表明,北东向断裂横切东西构造带使之成为高低起伏的断块,并使部分构造圈闭油藏受到破坏或改造成为断块性质的圈闭类型,如盆地中部的红星梁构造带等,而且部分北西向断裂成了基性岩浆的侵入通道。伦坡拉盆地面积不大,但构造较为复杂,加之在较为活跃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虽有厚度较大的生油层,油气显示也极为丰富,但油层薄、纵向上又分散、岩性致密、物性差,而且主要油层埋藏浅,故油质稠,粘度大(230.5厘泊),因此寻找低产小型油田尚有希望。

二、盆地的图像特征及其地质解译

盆地处在149~38象幅的中上部。其太阳高度角30°,方位角135°,未见云雾,质量尚佳。盆地内第三系零星露头构成低丘状山体,在黑白片或标准彩色合成片上,边界轮廓清楚可辨。在彩色合成片上,盆地以浅黄绿色和较均一的平滑块状影纹,自像幅的西缘由宽变窄向东伸至滋格塘错的南沿。盆地本身,从北到南由暗绿色逐渐变成浅黄色。这是因为具有较大反射率(或亮度)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自北而南增多加厚之故,也反映了盆地地貌的南倾特点。盆地两侧,尤其北侧分布着墨绿色、黄绿色的不同色调和复杂影纹,是前述复杂地质结构和多种岩类的反映。资料及实地验证表明,东风矿西侧,具棕黄色网状影纹结构的块状影像,系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反映。岩体西邻大片墨绿色粗枝状或肋状影纹,为三叠纪泥板岩及板状千枚岩。岩体东邻虽也属三叠系,但因严重硅化使岩性坚硬而具较强的抗风化能力,两者在图像中的色调虽然相近,但后者的影纹结构较前者细腻。在滋格塘错的西南沿,有一醒目的东西走向的墨绿色细碎影纹结构之影像,是出露地表的超基性岩体。类似的影像在盆地北侧之北西向断裂中也存在,并呈长条状夹持于两线性体之间。与地质图对比知其也为断裂控制的脉状基性岩体。至于晚白垩世—第三纪之未变质砂、泥岩,因岩性相对松软而表现另一种起伏幅度很小的低丘状地貌景观,其相应的影纹结构显得平滑均一,且因反射率高于上述各岩类,故色调较浅而易于区别(图1,图2)。

值得指出的,从上述色调及影纹结构的特点中,不仅可以解译出东风矿西侧燕山期花岗岩体,而且还可以从其影纹结构的组合上判别出该岩体是先后两次侵入而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岩体东半部在形成时间上较西半部为晚,这可以从岩体中留有明显的嵌接关系上反映出来(图1,图2)。

关于通过图像上线性构造反映出来的断裂及断裂带,更具有明显的解译效果。

图1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

图2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解译图

图像中的线性构造,通常是地貌的突变带、山体走向、水体边界、植被群落的边界或直线型水系等要素的反映。而上述要素往往是构造形变直接控制或间接影响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便成了构造解译的重要依据之一。斜贯伦坡拉盆地东部的一组北西向明显线性构造是地面的大断裂带(图1)。就图像看,线性体本身为较深的色带,细判译又为两条以上以锐角相随的线性影像的复合体。在盆地中,线性体北侧色调较南侧为深,其西北延伸部分为已知的地面断裂,并沿断裂有基性岩侵入。东南延伸,经盆地南侧的桌佳山(达如错东北沿)出本像幅,经桌佳山实地考察证实,该线性构造为地面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带,志留系大理岩化灰岩逆于下二叠统结晶灰岩之上,下二叠统又逆于中生代侏罗—白垩系火山角砾岩之上,且沿带有正长岩脉侵入(图3)。至于该断裂在盆地中有如此明显的反映,是该断裂的潜在影响或晚近地质时期的活动控制了地下水的潜水面直至地表植被分布之故。

图3东巧桌佳山断层示意图

类似情况,盆地西北部也存在(图4,图5)。它们在扎曲藏布江两岸的零星露头中均有相应的破裂带,只因第四系覆盖而没有连续反映在地表而已。江北的类保鄂木保东侧为北东走向的断裂带,破碎甚剧,并有蚀变粗面岩产出。断裂带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见上白垩统紫红色安山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逆于下第三系牛堡组紫红色砂砾岩之上。前者产状110°∠54°~175°∠56°,后者为175°∠26°。断面倾向南东,但也见有北西倾者,倾角大于50°。

上述只是线性构造与地面断裂关系的两则实例,尽管盆地已勘探多年,但将上述两条主要线性构造作为盆地中的断裂,是此次星载图像地质解译与实地验证后才确定下来的。对于覆盖区在物探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类似的潜伏断裂是较难发现的,而遥感地质方法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线性构造特征及初步分析

线性构造是星载图像地质解译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伦坡拉盆地也不例外。

“线性构造”有的称断裂轨线、构造趋势、线性轨迹等,本文暂称线性构造。它是指星载或机载多光谱扫描图像中,有一定延伸长度的直线或近于直线型的影像异常。这些线性影像或明或暗,随图像背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些线性影像需要仔细辨认后才能发现。笔者认为,只要整个成像过程是正常的,则其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至于其相应的地质含义则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质背景进行分析与讨论。

图4伦坡拉盆地北部星载图像(图像作1、2分量拉伸,并与7波段进行标准彩色合成-丁树柏处理)

图5伦坡拉盆地北部星载图像解译图(盆地西北部类保鄂木保的NE向断裂带)

(一)线性构造特征

在伦坡拉盆地及周缘万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延伸长达20km以上,显示清晰的线性构造约200余条(图6)。与相应地区1:5万地质详查填绘的地面断裂比较,多出三倍多。如果将20km以下的次要线性构造解译出来,则其数量还会大大增加。这些线性构造的特点,多数为细长而清晰,除极少数之外,笔直伸展,可说不受地貌变化的影响。另一特点,纵横交切,几乎各个方位均有发育(表1),但从出现的几率来看,却主要突出了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图7)。这是否与某构造因素有关,将在线性构造地质含义一节中讨论。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即那些与地面已知断裂相吻合的线性构造,常有一些以很小夹角与之相伴或相交的另一些线性构造存在。这种现象在伦坡拉地区有,在进行滇黔桂地区图像地质解译时也经常遇到。看来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图6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线性构造解译图

表1线性构造及地面断裂数据简表

注:表中括号内为地面断裂数,据伦坡拉中东部1:5万地质图统计。

(二)线性构造的地质含义

前面曾提及,线性构造通常是山体走向、地貌突变带、水体边界、直线型水系及不同湿度的土壤、植被与不同类型的岩石界线等的反映。但上述各种现象往往是地面线状褶皱、断裂构造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结果。伦坡拉盆地80%的地面断裂与该区的线性构造相吻合。那么线性构造是不是地面断层或尚未填绘的裂隙的反映呢?这在某种意义上讲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大部分地区未进行过区域裂隙调查,目前还缺乏可以作出肯定结论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但国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线性构造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线性体与断层之间在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别,可是线性体不仅是地下水稳定的高渗透带,各种金属矿体赋存的场所,而且从构造上讲,它与地壳深部断裂一样比地面断裂、断裂带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图7伦坡拉盆地线性构造玫瑰图

事实上,在分析斜贯伦坡拉盆地东部的北西向大断裂时,也发现该断层只是漫长线性构造中的部分段落,也就是说线性构造的存在比起该地面断裂来说有更深远的地质意义。有名的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及太湖均处在斜贯中国东部醒目的北北西向线性构造东南端,如说这是分布上的巧合,倒不如说是受地壳同一软弱带控制的结果。当然,还不能说线性构造就是地面的断层,因为断层是指某地质体的不连续界面,具有显著错位现象。但可以认为,线性构造是地壳在地史过程中,受一定方式的构造运动的影响而留在岩石中的裂隙或结构面的记录。正是这种裂隙或结构面,在一定的应力条件下诱发和控制着断层的发生和发展,但野外考察所见,不是所有裂隙或结构面都能发育成“断层”,这也就是线性构造为什么远远多于地面断层的缘故。数量众多的线性构造当然不是一次构造运动所能形成的,而是整个地史过程中叠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因此,线性构造的组合,同样反映了鲜明的区域构造特点。伦坡拉盆地线性构造玫瑰图(图7),恰好反映了南北向挤压应力的总体特征,与地面分布的构造格局完全一致,这就更说明了一个地区图像中的线性构造与该区地质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了。

四、结束语

伦坡拉盆地是以新生代为主的断陷沉积盆地,在区域地质背景中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加之坡积、冲积物疏松对电磁波有较强的反射特征,因而在图像上有强烈的反映,为地质解译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除有不同的波谱特征外,还由于变质程度不一及产出的特点和结构上的差别而表现了不同的地貌类型,这都是盆地及周缘岩性、构造解译效果较好的原因。尤其值得强调的,图像中显示为数甚多的线性构造与地面断裂的重要关系及在方位上出现的几率特点,同该区域构造格局的一致性,说明了线性构造在研究和确定断裂构造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不能把线性构造与地面断裂等同起来,但却是一定地应力条件下结构面的反映,也是地壳的软弱带,是诱发断层的重要因素,而且具有普遍意义,是今后工作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上述工作是初步的,认识是肤浅的,但作为能真实、宏观地反映各种地质信息的星载图像,尽管其解译效果与特定的地理、地质环境有重要关系,而用于区域构造研究、石油地质普查是有广阔前景的,特别是在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西藏地区更是经济的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是在我院西藏石油考察成果的基础上作局部研究后撰写而成的,借此向有关人员致谢。

Ⅱ 战略背景与目标任务

一、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和综合立体地质结构填图等基础地质调查,填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图件,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地质特征,查明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遥感蚀变异常分布特征等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背景和条件,深化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的认识,发现新的找矿线索和圈定异常,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1.战略背景

(1)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93万平方千米,占成矿区带的33%,重点成矿带还有193万平方千米的空白。全国地勘规划确定的123个找矿远景区151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59万平方千米,扣除钾盐及部分铝土矿找矿远景区面积,远景区还有83万平方千米的空白。

在天山成矿带、阿尔泰成矿带、北山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川滇黔等重点成矿带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

(2)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共计完成1:20万航磁调查202.16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152.06万平方千米、1:5万航磁调查119.1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重力调查6万平方千米(表10),分别占重点成矿区带面积的70%、53%、42%、2%。区域重力调查,特别是1: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很低。全国123个找矿远景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仅完成面积的30%左右,1:5万航磁调查只完成面积的10%,工作程度很低。

物探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中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都还没有覆盖重点成矿区带和123个重要找矿远景区,大比例尺工作程度更低。航磁调查有近三分之二面积的资料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调查获取的,定位精度和磁测精度都很低,有的定位误差达到50米到几百米,磁测精度也只有10~50nT,不能满足现在地质找矿工作,需继续更新。另外工作参数偏少,电性等地球物理调查参数几乎没有开展,航空重力、航磁梯度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有待完善、试验和推广。

表10 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区域物探工作程度统计表单位:104km2

续表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区域化探是地质找矿最为有效的方法手段。全国陆域区域化探可测面积721万平方千米,到目前为止,1:25万区域化探共完成451万平方千米,占规划面积的63%;全国陆域1:5万化探完成约144万平方千米,其中重点成矿区带约完成97万平方千米,找矿远景区约完成47万平方千米,分别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123个找矿远景区面积的34%、31%,工作程度十分低,部分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见表11。

表11 部分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统计

当前区域化探工作程度相对较低,1:25万区域化探尚未覆盖全国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更低,123个重要找矿远景区还未完成。另外,化探方法技术急需统一完善,尤其是1:5万区域化探方法技术还不完善,同一成矿带分析测试元素种类不统一,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

(4)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近年来,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部分重要成矿带开展了1:10万遥感地质调查,采用了遥感地质解译与异常信息提取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并在局部地区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方法示范应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找矿效果,建立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产资源调查的技术体系。然而,由于目前资源勘查后备基地严重不足,重要成矿带的大比例尺区调工作程度很低,对全国重点成矿区带而言,1:5万遥感地质填图和高光谱矿物填图尚未开展。

2.战略目标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按照1:5万和1:25万两个层次,开展区调、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区域遥感、综合立体地质填图等基础地质填图,填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图件,查明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背景和条件,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区调。成矿带1:5万区调工作程度由现在的33%提高到62%。全面完成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调180万平方千米,使我国1:25万区调工作程度达到71%。

力争完成全国重要成矿带1:25万航空磁力调查,使全国1:25万航磁调查达到85%。基本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全国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航磁调查,使全国1:5万航磁调查工作程度达到40%。

力争完成全国重要成矿带1:25万区域化探;基本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部分全国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化探。

完成全国123个找矿远景区1:5万遥感地质调查,并制作相应的遥感影像图、异常图、地质解译图及找矿预测图。并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面积5万平方千米。

“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区调,全面完成我国基岩区1:25万区调修测,大幅度提高全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力争完成全国1:25万航磁调查和区域重力调查;力争完成重点成矿区带1:5万航磁调查,使全国1:5万航磁调查工作程度达到47%。

实现1:25万区域化探可扫地区的全覆盖;基本完成全国重点123个找矿远景区。

实现全国重点成矿区带1:5万遥感地质填图的全覆盖,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制作全国重要成矿带1:5万遥感影像图、异常图、地质解译图及找矿预测图。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

3.战略任务

通过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调修测,1:25万航磁调查、1:25区域重力调查、1:5万航空物探调查、1:5万立体地质综合调查,1:25万和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遥感地质调查和成矿有利地段高光谱矿物填图,查明区域地层、构造、岩石、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二、重要经济区基础地质调查

(一)重要经济区地质填图

结合我国中长期经济区产业规划布局、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需求,重点在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江中下游经济区带、东北经济区、辽东南“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主要开展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查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四纪地质结构、断裂构造和地质环境背景。

1.战略背景

经济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和北部湾等地区,总体上经济区区调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工作程度更高。但是经济区中的国家重点建设开发区尚缺乏1:5万区调、区域物探等资料,特别是三维立体地质结构不清,需要开展经济区中国家重点建设和开发区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并在补充开展1:25万区域重力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区中国家重点建设和开发区的1: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为查明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2.战略目标

围绕服务于国土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调查等,开展经济区1:5万地质填图,2010~2020年部署1:5万区调20万平方千米。全面完成东部沿海经济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加强1:5万区域物探调查。

3.战略任务

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北部湾、辽宁沿海等重要经济区,国家“四纵四横”铁路网沿线、南水北调、重要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建设区主要开展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区域重力调查、1:5万航空物探、1:5万立体地质结构调查和1:25万区域重力调查,提高东部沿海经济区大比例尺区域物探程度,建立第四纪地层结构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综合评价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基础性地质资料。

(二)三维数字城市地质调查

1.战略背景

2003年以来,已完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六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总结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经济区工作程度低,华北、东北等平原区甚至未开展1:20万区调;二是现有城市地区地质工作零星,缺乏系统性,对城市的服务能力差;三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编制的方法技术体系和技术要求还未能涵盖我国不同地质地理区的各种城市类型。

2.战略目标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山东半岛、辽中南、川渝、中原、关中和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调查报告,1:25万地质图、基岩地质图、地质构造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等系列地质图件,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全国省会城市、重要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系列图件、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调查方法技术总结报告和全国城市、城市群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3.战略任务

以服务于城市及城市群规划、建设与管理为宗旨,采用国家公益性与地方公益性相结合,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多学科、多方法、地面调查与深部探测相结合,集成现有资料与补充调查相结合,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应用现代地学理论和勘查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为主线,开展城市、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综合调查,建立城市、城市群三维可视化综合地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科学评价城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为城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

主要开展城市群和重要大中城市的三维地质填图。查明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活动构造、主要灾害及不良地质体、水土环境质量,评价城市、城市群地壳稳定性和地质资源环境保障能力。

系统开展城市、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填图,查明城市地质体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评价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和地下空间资源的可利用性,建立城市、城市群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与服务系统。

系统开展城市及城市群的活动构造调查,查明活动断裂的分布、规模、表现特征、形成时代和最近的活动时间,评价区域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系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城市、城市群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评价其危害性,为城市减灾防灾及灾害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开展城市区土壤及水体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有益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查证污染源及其分布,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构建地学研究的平台、城市规划和建设决策的支持系统、社会信息服务窗口。

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1.战略背景

自2002年全国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完成调查160万平方千米,工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占规划面积的36%。通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我国重要经济区土地54种元素指标的高精度数据,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质量状况,为资源勘查、土地管护、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土壤碳汇研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工作程度低,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还未全面开展,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管护和合理利用,也缺乏有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体系。

2.战略目标

完成300万平方千米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全面查清全国18亿亩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开展重要流域、重要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与修复,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护与污染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3.战略任务

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主,系统测定土壤54种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按照重要流域和经济区,以生态系统为单元,根据元素和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异常元素及化合物的来源示踪及迁移途径,评价它们对生态系统及各组成要素的影响,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学指标因素,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有针对性地测定主要有害与有益元素指标、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全量与分量(形态)指标等,进行周期性监测与预警。

生态地球化学修复。依据土地受污染的面积、程度和受污染元素指标的不同等,开展生态地球化学修复,确保土地质量的生态安全。

四、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1.战略背景

长期以来科学界、工业界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都给予了广泛的重视,利用地下空间的领域不断扩展。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能源危机促进了地下储油库的工程地质研究。核工业界对核废料深埋存储空间的强烈需求,促使工程地质人员对区域地质、工程稳定性表现极大的关注,开展了相关的选址和论证工作。水资源的短缺促进了水的地下储、运工程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城市地质工作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战略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与深层地下空间相关的区域三维地质调查,全面掌握基础地质资料,对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数量、规模及其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针对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技术领域对深层地下空间资源的国家战略需求,以深层地质环境因素为主要依据,提交国家陆域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等深层地下空间调查、利用与评估报告;形成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提供国家层面的技术和资源储备。

3.战略任务

围绕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库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需求,开展全国陆域范围深部基础地质调查与深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为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五、国土资源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1.战略背景

自1999年至今,国土资源大调查陆续开展了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国东部经济区、西南“三江”、松辽平原经济区、云南瑞丽江、西南岩溶地区、中国北方地区等大区域1:25万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获得了一系列覆盖我国大部分陆域国土面积的多期、动态遥感定量监测数据和系列成果图件。但是对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与国土资源基本现状的研究依然很薄弱,尤其是缺乏长期、大范围、动态的监测,很多地质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区(如“四纵四横”铁路网沿线等)需要开展1:5万遥感调查与监测,诸多不良工程地质体的分布尚未查明,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开展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制作相应的影像图、遥感解译图及地质环境评价图等系列图件,基本查明区域地质环境现状,监测区域地质环境变迁,分析重要经济区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演化规律、发展趋势等。在全国重大工程区完成1:5万航空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在全国重大工程区完成1:5万航空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3.战略任务

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全国重大工程区1:5万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全国重要经济区、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以及重大工程区地质环境遥感评价与综合分析。

六、矿山开发遥感调查

1.战略背景

2006年以来,矿山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完成了全国30个省(市、区)、重点成矿区带、163个国家重点矿区、6.2万个矿山的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开发状况、矿山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已完成1:25万比例尺遥感调查与监测面积120万平方千米,1:5万、1:1万大比例尺遥感调查与监测面积78万平方千米。查明违规开采矿山18000多个、矿山地质灾害68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区120多处,为全国矿政管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初步建立了常规调查与应急监测相结合、天地人一体化的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覆盖全国的矿山遥感监测网络正在形成。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求对我国各重要成矿带、矿集区和重要规划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实现“一年一图”、“以图管矿”。但目前的工作仅实现了对163个国家重点矿区的一次调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的工作严重滞后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工作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2.战略目标

通过开展矿山环境与开发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了解掌握矿山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为矿政管理、矿山开发、矿山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163个重点矿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和热点地区开展1:5万遥感地质调查。初步构建遥感应急调查体系。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和监测,构建常规调查与应急调查相结合、高效动态的全国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体系。

3.战略任务

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开展1:5万、1:1万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

七、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

1.战略背景

目前用于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并建成的国家地质公园有127家,省级地质公园建立了78个。部分单位和部门完成《华东地区重要地质遗迹登录、鉴评与保护研究》、《地质遗迹管理信息数据库》、《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等成果。全国已有包括湖南、新疆、山西、江苏、江西等12省(区)初步开展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研究和探索性工作,编制了《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初稿。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调查较零星,覆盖面不够,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科学统一的技术规范及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三是保护不到位,一些珍贵地质遗迹遭到破坏;四是缺少全国性的、科学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规划区域性规划。

2.战略目标

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编制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为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提供支撑。提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报告、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数据库;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报告、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和数据库;提交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和数据库;提交《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规划方案》。

3.战略任务

开展全国省级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查明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资源状况;编制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建立地质遗迹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管理数据库;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规划方案。

八、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基础图件编制

1.战略背景

工作基础:1:20万、1:25万等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覆盖,1:25万区域重力调查、航磁调查和区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积;1:5万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重点勘查区完成比例较高,区域物化遥等基础调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关科研与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与重要进展,部分成矿带和构造单元已开展相关的综合研究与编图。

存在问题:大量的图幅资料和成果需要进行综合集成和深化,需要编制地物化遥系列图件;新发现的地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早期完成的区域性图件需要用新理论更新,成矿带工作部署、经济区规划等需要综合地质图件。

2.战略目标

以区域地物化遥调查为基础,全面总结大调查以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遥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动论为指导,开展省、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构造格架,编制区域地质系列图件;应用地质制图新技术新方法,编制系列地物化遥综合图件,建立空间基础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研究,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以及有关经济、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完成全国重点成矿区带、4个重要经济区地物化遥综合研究、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各省(市、区)、12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和中国地质志(地层、构造、岩石、第四纪等)、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全面更新我国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基础地质图件。

3.战略任务

主要开展省、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

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在区域地物化遥调查基础上,开展重点成矿区带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构造格架,编制区域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研究重要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条件,研究重要成矿区的资源远景和潜力,优选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编制成矿区带地质图、构造图、主要成矿建造图、地球物理系列图、地球化学系列图、遥感地质系列图。

大兴安岭北段—松嫩盆地地学剖面综合调查:利用中俄输油管道项目中国境内连崟—大庆段输油管道在大兴安岭北段到松嫩盆地中心自北而南挖掘的一条长达近千千米、深达3米的连续人工探槽所揭露出的基岩有利条件,将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地学综合剖面研究,为区内金属和能源矿产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重要经济区地物化遥综合研究和系列图件的编制:在区域地物化遥和水工环调查基础上,开展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黄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图、构造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和系列地球物理图件,为经济区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省级地质志与系列地质图件编制:以现有分省地质志为基础,全面总结20多年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动论为指导,开展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应用地质制图新技术新方法,编制省级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提高全国及各省(市、区)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以及有关经济、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按照地质构造单元开展成果集成,编制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为地质单元地质工作规划部署提供基础图件。拟开展阿尔泰、天山、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大别、青藏、兴蒙、南岭、武夷山、长白山、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等12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

中国区域地质志及系列图件编制:在省级和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的基础上,开展全国地层志、构造志、岩浆岩志、变质岩志、第四纪地质志及相关地质系列图件(1:500万)的编制,全面更新我国基础地质图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