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概况怎么填

地质概况怎么填

发布时间: 2021-03-08 11:41:11

①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区域地层主要有古元古代粉子山群、新元古代蓬莱群南庄组和香夼组、中生代青山群等。蓬莱群近东西向展布,南庄组板岩属一套泥砂质碎屑岩建造,香夼组灰岩属碳酸盐岩建造,两者呈整合接触。中生代白垩系青山群,系一套英安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碎屑熔岩,与香夼组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上盘,该带从北到南,是我国各类斑岩型矿床最发育的地带。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成矿前的区域性近东西向(如白洋河断裂)及北东向断裂(自西向东有母山后断裂、松山断裂、亭口断裂)控制着臧格庄凹陷发生、发展与燕山晚期火山和潜火山活动及铅、锌、硫、铜等的成矿作用,花岗闪长斑岩体沿这两组断裂交汇部位侵入,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区内次级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为成矿后断裂,常被岩枝、岩脉充填,并切割矿体。

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粉子山群、蓬莱群和青山群,其中蓬莱群香夼组灰岩、泥灰岩段与矿化关系密切,岩性主要为泥灰岩、灰岩互层夹薄层板岩、泥质灰岩等(图5-3)。矿床多见于香夼组灰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内,或灰岩捕虏体的凹部。

图5-3 栖霞香夼铅锌矿矿区地质简图

(据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2014)

1—第四纪砂质黏土;2—英安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碎屑熔岩;3—潜角砾状英安斑岩;4—厚层灰岩夹泥质灰岩、板岩;5—泥灰岩、灰岩互层夹薄层板岩;6—钙质板岩、板岩夹泥灰岩;7—花岗闪长斑岩;8—矽卡岩;9—铅锌矿体;10—压扭性断层;11—张扭性断层;12—性质不明断层、推测断层;13—地质界线;14—角度不整合界线;15—岩层产状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包括燕山晚期中酸性斑岩体及伴随火山活动发育的英安斑岩、安山玢岩等次火山岩。其中,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为该区铜钼铅锌矿化的母岩,沿东西向火山岩盆地南缘断裂侵入基底灰岩层中,受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控制,呈岩株、岩枝、岩脉状零星出露,东西长约8km,南北宽约2km。在岩体内部或边部形成斑岩型铅锌、铜(钼)矿体。

矿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以北东东向和北东向为主,北东东向断裂位于矿区中部,与臧格庄盆缘断裂近于平行,倾向南东,倾角60°~70°,为早期断裂被北东向断裂切割,基本控制了后期斑岩体的侵入与出露范围。北东向断裂以枣林断裂为代表,走向110°,倾向南东,倾角74°,控制了岩体的东边界(图5-3)。

② 实习区区域地质概况是什么

野外实习是学习地质和从事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在与实习老师交谈中,她对我说:野外实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地质大学历来重视野外实践教学,学地质就是和地球打交道,问题要从自然界中提出,解决的方法也要从认识自然中获得。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它不仅强调学科发展的理论性,更强调这门学科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提高对野外实践的认识,通过野外实习更进一步地了解自然,学校在学生学习完“普通地质学”或者“地球科学概论”等有关地质专业基础课后,马上安排野外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艰苦的条件下,锻炼意志,强健体魄。几十年来,野外实习已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类专业教学的传统和特色。
她告诉我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变为感性认识,以此培养日后的野外工作能力,掌握野外作业的方法。比如说,在制定野外工作计划的时候首先是要了解和掌握调查区域的区域地质概况。一般的说,已有前人做过调查工作的区域,当你准备再去调查的时候,前人的调查资料会是你重要的参考资料,搜集分析这些资料将会使你的调查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调查区域没有任何资料供你参考,那么你可能就是这个区域从事地质调查的先行者,当你领略了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的艰苦之后,你的调查成果将会使你充满自豪感。
秦皇岛实习基地的区域地质概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A.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属于晋冀鲁豫地层区、燕辽地层分区、秦皇岛小区,是华北型地层(所谓地层,是指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在地质调查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一个地区的地层层序及其相邻地区地层层序之间的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地层形成的具体层序是差别很大的,所以,地层的对比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它们的岩石性质、化石特征进行对比,以此确定这个地层的层位及其年代。在实习区这个地层区中,最老的地层是新太古界。变质年龄距今2500百万年。在新太古代末期(距今2412~2600百万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在这个区域内缺少古元古界和中元古界。可以见到新元古界沉积不整合地覆盖在新太古代花岗岩的上面。在这个区域内新元古代地层则缺少这个时期的晚期沉积。寒武纪至奥陶纪中期发现有以碳酸盐岩、页岩、粉砂岩为主的海相地层的沉积。在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普遍缺少沉积,自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时期开始出现了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沉积。自此以后,该区域没有再受到海侵。
B.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也被称为火成岩,所谓的岩浆岩是指由地下深处一种炽热的含有大量挥发性成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即岩浆)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岩石。由岩浆直接形成的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
秦皇岛地区处于燕山造山带东段,东部与太平洋板块相邻。在这个区域内,造山带活跃的内力地质作用使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十分广泛。
岩浆岩:实习区岩浆岩发育,岩石类型比较齐全。见秦皇岛地区岩浆岩发育一览表。
变质岩:实习区内的变质岩类型比较齐全,包括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等类型(所谓变质岩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经过内力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使原来的固体岩石发生变化,而改变形成为新的岩石)。而区域变质岩是主要的类型。实习区内新太古代区域变质岩形成于距今3000~2800百万年。如金山嘴、老虎石、联峰山顶等地都属于这种类型。
C.构造仅从字义上来理解,构造应该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安排、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指结构。地质学中与构造一词发生关系的有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构造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机械运动,也称为地壳运动。通常构造运动速度缓慢,往往不能被人们直接感觉到。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构造运动则表现得快速而强烈,是可以被我们感觉到的,比如地震。地震可以引发山崩、地陷、海啸。构造运动往往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结果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如形成山脉、海陆变迁、大陆分裂、大洋扩张等,还会引起地层的变化(倾斜或弯曲)、岩石块体的错动和断裂。因此,构造运动在地质作用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地质构造则是指经过构造运动之后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后出现的结果。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
实习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山海关台拱区。中朝准地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台区,最初的陆核形成于距今3000百万年前,结晶基底固结形成于距今1700百万年前。在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燕山地区是一个近东西方向扩展的海洋,它的中心地区沉积了近万米厚的地层。古生代时期海域范围缩小,海水的深度也变浅,局部地区上升为陆地,主要沉积了浅海及海陆交互相的地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陆变迁的过程。中生代以后,燕山地区的地壳活动增强,出现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
D.矿产在实习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等,还有铁铜矿、铅锌矿、重晶石等金属矿产,以及滨海砂矿、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等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石材。
煤矿广泛分布于柳江向斜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之中,是实习区内的主要矿种,总分布面积约75平方千米。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的两侧,矿层主要产于石炭系底部的页岩和粘土岩中,矿体最长可达1千米,厚度一般为2~3米。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东侧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中,自上而下共有7层。在实习区的北部石灰岩十分普遍,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之中。其用途主要用于烧制水泥,也用于烧制石灰、建筑石材和铺路的基石。石英砂岩主要产于柳江向斜翼部的新元古代地层中。石英纯度较高,符合工业制作的质量要求,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等大型生产企业曾把当地的石英砂岩作为主要的石英原料开采。

③ 地质调查报告怎么写

第一章 前言
1、项目来源
2、任务目标
第二章 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现状
3、项目组研究基础
方法研究项目应说明项目组已有成果及其先进性;
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应说明现有仪器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
4、实验区概况
方法仪器的试验、示范区项目应说明所选区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概况及特征,岩矿石物性等。 第三章 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方法研究项目应先说明方法原理再阐述具体内容。
2、关键技术与技术创新
3、主要技术指标
方法研究项目应先说明所研究方法与原有方法相比较优越性体现在何处(尽量使用量化指标)及软件功能;
仪器设备研制和方法仪器的试验、示范区项目应列明具体的技术指标或技术要求;
4、主要实物工作量
试验、示范区项目应说明方法仪器种类、测区面积、比例尺、剖面长度、测点数、采集样品数、测试样品数等。
第四章 技术路线
1、研究方案
2、试验方法
3、工作(工艺)流程图
第五章 预期成果
1、成果内容
拟提交报告、图件、数据、实物、软件的名称及数量。
2、提交时间
第六章 人员组成
1、项目负责人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已取得主要成果(重点是与所承担项目相关的成果)
项目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项目中分工
2、协作单位分工及协作关系
第七章 计划进度
说明项目的起止时间,阶段任务(或子课题)的起止时间。
第八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编写。
第九章 保证措施
按地调局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填写。

④ 地质报告怎么写

地质报告也有很多种啊,区域地质调查的、矿产普查的等等很多类,关键是你写的是什么地质报告

⑤ 地质报告怎么写可以给个范文吗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⑥ 地质概况

10. 2. 1 地层

荆各庄井田隶属开平煤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煤田古生代地层广泛分布,上部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岩系,各系、统间多以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表 10. 2) 。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上覆第四系冲积层。含煤地层基底为中奥陶世灰岩,含煤地层层组划分为: 唐山组、开平组、赵各庄组、大苗庄组及唐家庄组 5 段地层。

10. 2. 2 煤层

井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在各组地层中的分布见表 10. 3。井田煤系主要由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组成,煤系总厚度约 450m,共含大小煤层十九层,煤层总厚度约 25. 3m,含煤系数为 5. 7%。其中可采煤层共 4 层,即 9 煤、12- 1煤、11 煤、9 煤,各煤层间距分别为 18. 4m,17. 1m,4. 5m,可采含煤系数 3. 6%。可采煤层集中在赵各庄组和大苗庄组。

表 10. 2 区域地层表

注: 据 2001 全国地层委员会和 2004 国际地层委员会发布的时代划分方案,石炭纪二分,二叠纪三分,但为了与矿上其他资料吻合方便起见,本次仍沿用旧的时代划分方案。

表 10. 3 各煤层在地层中的分布表

其中 9 煤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大苗庄组,埋藏深度 -135 ~458m,是下伏 3 个煤层的解放煤层,平均厚度 7. 5m。全区发育稳定,为矿井的主要可采煤层,对全矿井的产量、煤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企业生存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本书将考虑 9煤顶板的突水情况。

9 煤层顶板条件分析: 9 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泥岩互层。距煤层 2. 0m 以上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 俗称白砂矸) ,层厚 0 ~ 18. 2m,高岭土胶结,岩性松软,易风化冒落,遇水膨胀呈泥状,难以控制,是采掘施工顶板管理的一大难题。Ⅴ含水层覆盖于 9 煤层之上,二者间距 44. 3 ~79. 4m。对井田内 9 煤层顶板资料( 见表 10. 4) 统计分析,发生两次较大突水事故的南翼采区,9 煤层至Ⅴ含水层间距最小,采高 2. 8m 时导水裂隙就已经沟通了Ⅴ含水层。直接顶板 15. 4m 厚的白砂矸也是造成顶板冒落失控而突水的因素之一。东翼二采区及深部采区都有与之相近的顶板条件和突水可能性,而西翼采区顶板白砂矸较薄且不稳定,Ⅴ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受水威胁程度相对较低。

表 10. 4 9 煤顶板特征

10.2.3 矿井构造

井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

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南北长约3.5km,东西宽约3.4km,北端闭合,南端开放,其轮廓恰似一个直径3.5km的亚圆形,面积约9km2。断裂构造和褶曲是井田内的主要构造形式,并由此造成含煤地层的产状起伏变化、节理裂隙纵横发育。根据井田内各区段构造特征的差异,可将井田划分为3个构造块段(图10.2)。

西翼块段:本块段西部和北部至基岩露头线,东部至F5断层及荆各庄向斜轴线位置,南部至F3断层。南北长3500m,东西宽500~900m,包括西一采区、西二采区和二水平轴西采区。块段内地层由东向西逐渐变陡,倾角15°~55°,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且多数为冲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为大于45°,正断层少见。断层走向主要为NNE向,为井田内构造最复杂的地段。

图10.2 井田构造略图

东翼块段:其范围西至井田向斜轴线,北至F16断层及7号剖面线,南至F3断层,包括东翼采区及二水平轴东采区。东西长2500m,南北宽1500m。区内地层产状一般较为平坦,倾角多在15°以下,以断裂构造为主,且多为正断层。断层面倾角多在60°以上,逆断层以逆掩断层形式多见,断层面倾角常常小于45°,断层走向呈NW向或NNW向。

中南块段:其范围西至西翼块段,北至基岩风化带,东南至东翼块段。东西长1500m,南北宽1000m。区内地层产状平缓,倾角0°~15°,NW向的正断层较为发育,构造复杂程度介于西翼块段和东翼块段之间。

10.2.3.1 主要褶曲构造

荆各庄矿井田自身即为一个盆状向斜,向斜轴线偏居西侧,近南北延伸,中部略向西呈弧形弯曲,并向南偏东倾伏,倾伏角约5°~6°。向斜轴线西侧地层产状急陡,而东侧则较为舒缓,同时向斜边缘较中部地层产状陡。这种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井田不同区域断裂构造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在井田东部有一舒缓横向褶皱,轴线方向N43°E,长700m,宽300m,两翼倾角5°~10°。

在井田中南部有一小型背斜,轴线方向N40°E,长600m以上。背斜西部一翼产状较陡,倾角25°~60°;东部则地层较舒缓,倾角15°~25°。背斜脊部张性断裂非常发育,同时煤岩层均有拉伸变薄现象,2095,2097,2099,2020S泄水巷等工程对其均有控制。

10.2.3.2 主要断层构造

荆各庄矿区断裂构造复杂,井田内主要断层有:

(1)F1~F3断层组:这是3条密集平行排列的逆断层,位于井田南部,构成了井田的天然边界。三者均为逆掩断层,走向35°~60°,倾角南东,断层面倾角35°~46°,累计落差70~145m,延伸长度3500m。这组断层在地质及水文地质方面对井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断层带附近地层被断褶得错综复杂,支离破碎,其两侧延续到相当范围,裂隙节理丛生,使地层具有强充水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上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使邻近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该断层主要由4条地质剖面和15个地面钻孔控制,其防水煤柱范围内仍是井巷工程禁区。

(2)F16正断层:位于井田中部,是井田内极为重要的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倾角55°~78°,最大落差35m,延伸长度达1100余m。该断层不仅落差大,而且断层破碎带宽,局部达0.1~1.1m,因此曾一度具有很强的充水性,给延深工程的施工带来许多困难。通过延深工程2020S泄水巷、2090探巷、2095、1320、1119等井巷工程控制,该断层的展布延伸与落差变化已基本清楚。F16断层是轴东采区与南翼采区、东翼采区与南翼采区的天然界线。

(3)F26正断层:位于井田中部,F16断层南侧,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倾角65°,落差8~30m。由于其走向与F16基本一致而倾向相反,因此在两断层间形成了较大的地堑构造。F26断层延伸长度500m,主要控制工程有2020E、2049、2020W、2020S泄水巷、2090及钻孔荆放3。

(4)FE9正断层:位于井田东翼的西南端并向轴东采区延伸,走向近东西,倾角45°~75°,最大落差10m,延伸长度950m。断层面平直,断层上盘或下盘有煤层拉薄现象。控制工程主要有2097、2095、1391、1392、1393、荆14孔。

(5)F19逆断层:位于井田西一采区,走向呈NNE向,倾角38°~70°,最大落差28m,延伸长度500m以上。断层带宽0.3~0.5m,为泥质充填,断层面擦痕明显,两盘牵引现象明显,使煤岩层倾角变化较大,最大可达50°以上。断层落差向深部有增大趋势,控制工程有1294、1292、1210、1214。井田内东翼及南翼以正断层为主,轴东采区的构造特征与东翼及南翼的构造情况比较相似。通过分析发现东翼及南翼断层大部分为NW-SE向的正断层,少数为NE向的逆断层。其断层分布具有一定的等距性,从北到南为由简单至复杂间隔分布。西翼采区以逆断层为主,走向大多为NE-NEE向,同样以断层组的形式出现,大部分为雁列式的逆断层,但断层组之间无等距性规律。

⑦ 地质与地质调查概况

一、地质概况

美国本土(美国大陆)的地质构造格架以北美地台为主体,东、西两侧被不同时代的褶皱带所环绕。美国大陆可基本上划分为三个大地构造单元:①中部地台区;②东部阿巴拉契亚造山褶皱区;③西部的科迪勒拉中新生代造山褶皱区,见图2-1。

1.中部地台区

美国中部地台区,位于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区和科迪勒拉褶皱造山区之间,是北美地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台区东北部的苏必利尔湖区出露有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岩性主要为片岩、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等,是北美地台的中心部位,也是加拿大地盾的南缘组成部分。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根据角度不整合、造山运动和花岗岩侵入作用等,可分为太古宙基瓦丁群、奈夫群,元古宙的休伦群和基韦诺群,总厚度约12000米。由苏必利尔湖区向南、西和东方向,古生代海相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其上并逐渐加厚,在地台的西部则发育有中新生代沉积。地貌上,区内的盖层主要呈辽阔的低地和平原,仅在西南边缘发生强烈的挠曲,甚至发展成山区。中部地台地质构造单元的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近一半左右(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按地质演化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中西区和大平原区。

(1)中西区

位于地台的东半部,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是古生界,在北缘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南端则为中生代地层覆盖。区内宽厚的褶皱构造(隆起和凹陷构造)主要有:威斯康星穹窿,位于威斯康星州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向南的延伸部位;辛辛那提穹窿,位于本区东南缘,平行于阿巴拉契亚构造带,呈北东-南西走向;在这两个隆起之间为一坳陷区,但被坎卡基穹窿隔开,形成密执安和伊利诺伊两个开阔的沉积盆地。这些隆起和凹陷构造在早古生代就已经存在,尔后又继承发展,对各地发育的沉积地层形成了显著影响。

图2-1 美国大地构造架区

区域基底之上的盖层沉积主要是古生界,总厚度约5000米。中、下寒武统在许多地方缺失;上寒武统主要是砂岩,分布较广泛,向上为白云岩,并过渡到下奥陶统广泛发育的白云岩沉积,标志着一次广泛的海侵。中奥陶世和志留纪,有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页岩等沉积。早泥盆世广泛海退,中泥盆世又发生海侵。在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整合,故分为两个系,代表下石炭统的为密西西比系,其下统主要为灰岩,上统以灰岩和砂页岩为主;代表上石炭统的称宾夕法尼亚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其内发育有重要的煤系。二叠系的上部逐渐出现红层,并全区上升为陆地。中新生界在区内不发育,仅在南部的奥扎克高原和瓦希塔山区发生较强烈的构造活动,并伴有酸性、超基性岩浆侵入。第四系冰川曾4次覆盖全区,冰碛层厚度一般为3~10米,最厚可达400米。

(2)大平原区

位于地台的西半部,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本区与西侧的落基山脉区,原属同一个新生代古海洋,至晚白垩世拉拉米运动,落基山脉区强烈褶皱上升成山,而本区只在西缘受其影响而挠曲抬起,使本区形成一近南北走向的宽缓坳陷,从而继晚寒武世至白垩纪的沉积后,又接受了新生代的沉积。区内古生代地层,除缺少宾夕法尼亚系的煤系沉积外,大体与中西区相似。在本区北部,三叠系为海相沉积,夹有红层和蒸发沉积岩,侏罗系为石灰岩夹页岩沉积,至上侏罗统转化为陆相沉积。白垩系为浅海沉积,在全区广泛分布。晚白垩世伴随着拉拉米运动的火山活动,在区内发育有火山碎屑沉积岩,并夹有很纯的斑脱岩。第三纪陆相沉积岩在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纪也经受冰川沉积并有黄土形成。

地台区内的重要矿产有:明尼苏达、密歇根和威斯康星州元古宙休伦群中的条带状铁矿;产于伊利诺伊盆地及其附近的属宾夕法尼亚系的煤田和蒙大拿州的侏罗-白垩纪煤田;产于伊利诺伊、依阿华、威斯康星等州寒武系、奥陶系和密西西比系灰岩中的铅锌矿;从伊利诺伊到堪萨斯、得克萨斯的广大地区,有古生代油气田。

2.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区

该区位于美国大陆东部地区,包括阿巴拉契亚褶皱带和大西洋区两部分,其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1)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带

从纽约州向南西方向延至亚拉巴马州,长约1400公里(据最新资料,阿巴拉契亚造山带走向延伸超过3000公里,是全球古生代造山系统的一部分。古生代全球造山系统包括东北方向的不列颠岛、格陵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和西南部的Ouachita造山带。),东西宽约500公里,呈北东-南西走向。自寒武纪早期发育成阿巴拉契亚地槽起(按板块构造观点,是一裂谷体系),接受了古生代各时期的沉积,并发育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古生代的塔科尼克、阿卡迪亚运动,使东部沉积岩先后褶皱隆起,并发生不同地块的碰撞拼贴作用,至古生代末期的阿巴拉契亚运动,使全区再次褶皱并上升为陆地,形成了西侧的阿巴拉契亚高原。

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区的基底在本区轴部的兰岭一带出露,为新元古代碎屑岩沉积,并含有酸性和基性熔岩(8亿年)。兰岭西北一侧(新阿巴拉契亚),即相邻的古谷岭区和更西侧的高原区,原为一冒地槽(按板块构造观点,冒地槽为一被动大陆边缘),接受了古生代各时期的沉积,地层总厚度达万米,往西向地台区过渡并逐渐变薄。兰岭东南一侧(老阿巴拉契亚),即山麓区,有一套前寒武至早古生代岩石发育的优地槽型沉积(按板块构造观点,优地槽为活动大陆边缘,包括岛外海沟系和山脉海沟系),岩石均变质,并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再向东南,则为属于大西洋沿岸区的白垩系不整合覆盖。

在本区西北的阿巴拉契亚高原区,宾夕法尼亚系含有巨厚的煤系,形成了重要的煤田,其下的古生代地层则含有丰富的油气。在东南山麓区的变质岩和深成侵入岩中则含有金矿。

(2)大西洋沿岸区

位于阿巴拉契亚褶皱带的东南,直至大西洋沿岸大陆架的狭长地带。在地表和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着未固结的白垩纪和第三纪沉积物。钻探取得的深部资料表明,其下伏有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并在一些盆地和地堑中有二叠纪至侏罗纪的地层发育。

3.科迪勒拉褶皱造山区

本区位于美国西部,东起落基山脉、西至太平洋沿岸山脉的广大地区,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本区古生代开始至白垩纪为一古海洋,接受了古生代至侏罗纪的海相沉积(但落基山脉区和太平洋沿岸山区的地质演化并不完全一致)。侏罗纪晚期的内华达运动和晚白垩世的拉拉米运动,先后强烈影响本区,形成了区内不同特点的地质构造单元,即东部的落基山脉区和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山区,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科罗拉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和盆地山岭区等。

(1)落基山脉区

落基山脉贯穿北美大陆,在美国境内一段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区内最老的地层为太古宙受强烈变质的岩石,并伴有花岗岩侵入。在此基底上发育有前寒武纪中期(13亿~18亿年)的冒地槽海相沉积,沉积层向西逐渐加厚,整个古生代地层厚度达1.5万米。下石炭统受安特勒运动影响西部局部上升,使地槽边界东移,密西西比系假整合在前泥盆系之上。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内华达运动使一些地段剧烈上升,在其间的盆地中接受了巨厚粗碎屑沉积。晚白垩世的拉拉米运动剧烈影响全区,形成褶皱和一系列向东逆掩的断层,同时在一些坳陷地区接受了第三纪沉积,有些地方还伴有火山活动。

落基山脉区内矿床丰富,蒙大拿州的比尤特铜矿和科罗拉多州的克莱梅克斯钼矿,都是世界闻名的大矿床。在怀俄明盆地,白垩系储有丰富的油气,其上部淡水沉积地层中有大量的油页岩和白垩纪-早新生代的烟煤和褐煤。

(2)太平洋沿岸山区

又称太平洋科迪勒拉带,在地质历史上发育有一套优地槽沉积,而且至今仍是一个活动带。在本带东侧的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发育有前寒武晚期的火山岩。在寒武-奥陶纪,有海相火山岩,含笔石黑色页岩夹玄武岩、变质火山岩等,分别在带内不同地段发育。志留纪发育有礁灰岩。安特勒运动使部分地区(内华达、爱达荷)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二叠-早三叠世的卡西尔运动,在太平洋沿岸均有显现,在本区内有广泛的火山岩分布。晚三叠-侏罗纪主要是火山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也有礁灰岩生成。内华达和拉拉米运动在区内反映明显,有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作用发生,并伴有花岗岩和超基性岩侵入,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发育的优地槽面貌,成为不同的高地隆起和沉降带。早新生代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分别在不同地段有所发育,晚新生代喀斯喀特造山运动再次影响本区,并伴有基性火山岩流。第四纪冰川也在区内广泛分布。

(3)科罗拉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和盆地山岭区

分布于落基山脉区和太平洋科迪勒拉带之间,主要受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造山运动的影响,在不同断块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地貌单元。

科罗拉多高原,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近水平产出,在边缘部分有火山物质分布。由于地壳上升和受水系侵蚀作用,区内形成著名的大峡谷景观。

哥伦比亚高原,广泛发育第四纪的火山熔岩。

盆地和山岭区,其形成明显受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正断层支配,上升的断块发育成断块山脉并受到侵蚀;而下陷的地区则成为盆地,并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

太平洋科迪勒拉造山带和科罗拉多高原等构造单元矿产种类丰富。科罗拉多和犹他州有美国最大的铀矿产地,同时也有钒的重要产地。伴随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和石英二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在亚利桑那等地形成了成群的斑岩铜矿型矿床,构成了美国重要的铜矿产地。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超基性岩带则赋存有铬和镍。加利福尼亚的大量油气产自新生代地层,而犹他盆地的油气则来自宾夕法尼亚系、白垩系和始新世地层。

以上是美国本土(下属48州)的地质和演化概况。除此以外,另两个与美国本土分离的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质概况简述如下。

(1)阿拉斯加州

位于北美洲的西北角,属北美构造体系向西北弯曲的延伸部分。可分三个构造单元区:①北部的北极斜坡盆地属地台区,前石炭纪的基底向南倾斜,是区内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未变质的前寒武纪海相沉积岩在局部出露。区内沉积了厚度可观的中-新生代海相石灰岩、砂岩和页岩,从密西西比系至第三系均发现有油气,其中三叠纪砂岩富含石油和天然气。②中部从布鲁克斯山至阿拉斯加山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槽系,中生代中期褶皱回返后,上覆晚中生代的沉积盆地,局部有第三系沉积。古生代地层多已变质,构造复杂,有中、新生代火山岩喷出和岩浆岩侵入。③阿拉斯加山脉以南为新生代褶皱区,晚中生代海相碎屑岩发育,沿海有库克湾、阿拉斯加湾和布里斯托尔湾等新生代盆地发育,其中库克湾盆地有商业性油田。第三系是重要的含油层。

区内中生代晚期有两期侵入岩和喷出岩(相当于内华达期和拉拉米期运动),新生代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仅在布鲁克斯山南侧出现,近代火山活动则在阿留申群岛存在。区内除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外,还有丰富的煤、金、铜、钼、铅、锌、银等矿产。

(2)夏威夷州

由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一些岛屿和礁石组成。它们由多次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是沿裂隙喷出的火山熔岩,最初在海底喷发,形成枕状熔岩,逐渐堆积形成陆地,并在周围浅海有礁石生成,在地面喷发的则有火山灰和浮石。目前区内仍有一些火山活动。

二、地质调查工作

美国的地质调查工作系统而全面,有包括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与防灾减灾有关的灾害地质调查工作,与能源安全有关的能源地质调查工作,与基础地质和地质景观有关的地质填图调查工作,有与地球科学历史和地质环境有关的地史与环境科学调查工作,有与探讨宇宙演化有关的天体地质调查工作,有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有关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等。其中,美国本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初步)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各种地质填图。

美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早在1830年前就已开始,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由各州调查局进行。1879年,联邦地质调查局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地质调查工作,包括制作美国西部的踏勘地质图等。1894年,联邦地质调查局出版了第一幅规范的含有地形和地质说明的地质图(LivingstonQuadranle),覆盖马萨诸塞州的Livingston地区。到1904年,联邦地质调查局共出版了106幅地质图。由于缺乏支持和兴趣以及填图成本的上升,1945年,联邦地质调查局结束了最后一幅地质图的填图。20世纪60年代,联邦地质调查局计划开始了1:25万的全国地质图的填图工作。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对地质填图在解决矿产资源、环境、工业废物处理、地质灾害救助等方面重要性认识的提高,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地质填图法》,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地质填图工作。目前,美国全国的地质填图工作正通过联邦地质调查局、州地质调查局和大学部门的合作全面展开。

美国近些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地质项目中。

1.地球表面动力学项目

地球表面动力学项目是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lobalChangeResearchProgram)活动的一部分,旨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地球表面作用、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项目主要着重记录、分析和模型化过去和现在环境和涉及环境变化的地质、生物、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并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是应老布什总统倡议于1989年启动的,并于1990年被立法成法律,即美国国会1990年通过了全球变化研究法(GlobalChange ResearchActof1990),该法要求制定协作的研究计划(项目)进行跨机构研究,参与的相关联邦机构包括国际发展局、农业部、商业部海洋大气管理署、能源部、国防部、卫生部国家健康研究所、国务院、内政部地调局、环境保护署、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发展基金会等,深入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全球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问题。

2.地震灾害项目

联邦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项目是联邦紧急管理局(FederalEmergency ManagementAgency)领导的国家地震灾害减轻项目(NationalEarthquake HazardsRectionProgram,NEHRP)的一部分,地质调查局在NEHRP中的作用是提供地球科学信息和减少地震损失的产品。地震灾害项目的使命与任务是:通过了解地震的特点和影响,提供和应用有关地震科学信息和知识,减少地震造成的死伤率和财产损失。同时,通过提供这些信息和知识,预防和减轻这些损失。基本目标是:①改进地震灾害鉴别和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利用;②维持和改善美国综合的地震监测系统,重点是城市地区的“实时系统”;③提高对地震的了解以及它们的影响和后果。

3.火山灾害项目

火山灾害项目(VHP)的任务是:通过评估火山灾害,监测火山活动,提供警报信息,快速回应火山危机,对火山活动进行研究,以有效和恰当的方式向当局和公众通报、沟通科学发现,来帮助减轻火山活动的有害影响。简言之,VHP的任务就是要防止火山灾害成为火山灾难。总体目标是:促进了解火山过程,降低火山活动的有害影响。工作内容包括:监控正在活动的火山和潜在活动的火山,评估它们的灾害,对火山危机作出反应,研究火山活动过程。基本工作集中在5个领域:①火山监控;②火山灾害评估;③火山危机应对;④热带火山作用过程调查;⑤科学延伸领域和信息传播。

4.海洋和海岸地质项目

海洋和海岸地质项目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海洋和海岸地质系统,了解产生、改变和维持这些系统的基本地质过程,建立了解自然系统的预测模型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提供预测未来变化的能力。

在过去几年中,海洋和海岸项目主要是国家级的重要议题。重点领域是: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自然资源,以及为公共利益提供海洋和海岸地质信息和综合知识。

1)环境质量和保护:了解沉积物和污染物的侵蚀、搬运和沉积,脆弱环境、海/湖底环境作为生物栖息地和长期环境变化记录者的重要性。

2)自然灾害:更好了解如风暴、地震和滑坡等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作用在受影响海底和海岸地区的地质过程,以及局部和区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3)自然资源:建立和扩大对海底矿产和石油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地质背景的了解,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影响,以及海底矿产产出条件和环境如何帮助在陆上类似环境下发现有意义的经济矿床。

4)信息和技术:建立和维护多学科的综合源数据和信息,可容易地为政府政策制定者、研究科学家和公众所准入和利用,保持必要的科学手段和平台,以进行科学活动。

5.矿产资源项目

矿产资源项目(MRP)资助以下工作:提供和交流目前关于矿产资源的产地、质量、数量和可得性方面的公正信息。这一项目是唯一关注矿产问题的联邦研究项目,将环境、资源和经济因素结合在一起。自1996年以来,矿产资源项目研究的重点作了一些调整,强调了合作与协作作用、数据库对决策的可得性、矿产环境研究、工业矿产评估、应用矿床研究、地球化学背景和标准等。目前MRP重点是以下问题:可持续性和社会需求;经济和公共政策;环境和公共健康;技术和信息传播。海区砂、砾的研究和调查包含在海洋和海岸地质项目中。

矿产资源项目(MRP)1999~2004规划的目标是:①了解美国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因,确保可持续的矿产供应;②了解矿床形成过程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整体、生态、公共健康和地质灾害的影响;③提供客观的信息和分析,对国家安全、土地利用、资源政策、环境或公共健康安全决策的领导人服务;④收集、编制、分析和传播数据资料,及时为顾客服务开发和维持国家和国际数据库;⑤将矿产资源领域的专长和技术应用到非矿产资源领域和问题中。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定量的全球矿产资源评估项目(GMRAP)。该项目是一个为期8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启动于2002年,主要目的是勾画出世界上有发现未知矿床潜力的主要陆地区,估算出地表以下1公里深度范围内可能的矿产资源数量。其进一步的目的包括:①基于最新可得的信息,提供一致的、综合的有关全球非燃料矿产资源的信息数据和分析成果;与相关国家地质机构合作,在多国区域基础上,进行评估研究和分析。区域研究组将应用GIS技术,以1:10万或更小的比例尺编撰和整合各种现有资料图,包括数据库、已知矿产的位置、规模、地质类型图和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图和说明书以及区域矿产勘察历史信息。②开发和改进进行大区域地质评价的方法,同时开发分析、应用全球评价成果的新模型和新工具,以解决可持续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问题。③通过对矿床成因和构造分析,促进了解成矿系统的形成和演化。④通过组织和发起各种专题讨论会、贸易、科学和技术交流,促进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产业界之间的国际合作。

GMRAP预期的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评估已知的未发现的非燃料矿产资源;

设计新的矿产勘察模型;

规划可持续的资源开发;

预先分析环境问题;

作出土地利用决策。

在GMRAP项目中,USGS的作用是:①协调全球评估;②推进小组和工作组会议;③把区域研究成果编辑成全球的矿产资源评价图;④分析相关的区域和全球资源、土地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评价成果;⑤领导定量评估未发现的非燃料矿床。

国际合作者的作用是:①提供恰当评估比例尺的(1:10万或更小)、翻译的地质图,重点是建立地质解释的区域一致性,评估隐伏地质单元内发现未发现矿床的范围和程度;②协同开发有意义矿床的位置、规模、地质成因类型、产状等方面的数据库;③提供关于区域矿产勘察历史的信息;④审查定量的矿产资源评估产品;⑤帮助分析评估结果。

6.能源资源项目

美国地质调查局能源资源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地质能源资源及其生产利用对环境、经济、人类健康影响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解决日益需求的能源问题。其基本工作内容是:

周期性地评估国家和世界能源资源(化石燃料)和它们的地质框架;

评估化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对内政部的土地和资源管理局、其他联邦机构、州地质调查局、能源工业和环境社区提供能源资源信息帮助。

7.滑坡灾害项目

任务与目的是:通过了解国内外滑坡的原因和机制,减小土地滑坡灾害所造成的长期的损失和伤亡。

国家滑坡灾害项目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作,主要是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应对紧急状况和灾害,形成科学报告。同时,向地质和地质构造工程方面的私人咨询者和政府规划与决策部门提供调查报告。

8.国家合作地质填图

国家合作地质填图计划(NCGMP)是根据1992年国会的国家地质填图法制定的,是美国地质工作的基本项目。国家地质填图法的立法目的是协调实施联邦地质调查局、州地质调查局和大学机构所承担的地质填图工作。国家合作地质填图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地质填图工作,收集、处理、分析、翻译和传播地球科学信息。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FEDMAP、STATEMAP、EDMAP。FEDMAP计划主要是资助联邦填图项目,STATEMAP是适当资助州地质调查的计划,而EDMAP则是适当资助大学地质填图教学的计划。

9.天体研究项目

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持行星科学和遥感方面的地质科学和技术专长,以完成以下工作:

科学研究和宇宙天体填图;

规划和进行行星探索研究;

开发数据处理和分析、存档和分类工作。

天体研究项目研究的重点是岩石星体和卫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涵盖地球和整个太阳系,研究范围包括地质、遥感、监测、天体生物、冰和其他物质。目的是,通过研究了解我们周围天体的特点、太阳系成因和我们地球本身。

⑧ 区域地质概况怎么描述

从大地构造、区域地层、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描述

⑨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该区位于河北平原北部,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但由于受基底构造制约和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变化较大。由新而老共有第四系堆积物和新、老第三系地层。

1.第四系(Q)

根据《廊坊地区南部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本区第四纪地层厚度为510m,其地层岩性由老而新依次为:

(1)全新统(Q4):厚度约26m,岩性多以灰、灰绿、黑灰和黄灰色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其次为粘土,砂层只在局部出现,且多以粉细砂为主,厚薄不均并多含粉土。

(2)上更新统欧庄组(Q3o):底板埋深148m,厚度122m,下部岩性以灰黄、黄灰或灰、黄绿灰色亚砂土、亚粘土为主,砂层为中砂、粉细砂层,含钙质结核;上部岩性以灰黄、黄灰色亚砂土、亚粘土为主,砂层为细砂、粉细砂层,含钙质结核。

(3)中更新统杨柳青组(Q2y):底板埋深354m,厚度206m,下段厚度为96m,地层岩性主要以灰黄、黄灰夹锈斑和灰棕黄色的亚粘土为主,砂层为中砂、细砂层;上段厚度约110m,以黄灰、灰绿、灰棕黄色夹锈斑的亚砂土、亚粘土为主。砂层为中砂、细砂层,含钙铁质结核。

(4)下更新统固安组(Q1g):底板埋深510m,厚度156m,由冲积物组成,下部以棕红色夹有铁锈黄、锰黑、钙白等斑纹构成杂色粘土为主,夹有中砂、细砂层;上部以红棕色、灰褐色亚粘土、粘土夹中、细砂为主,含钙核。

2.新第三系地层(N)

区内埋深在500~600m以下,为一套冲、洪积相沉积,主要由砾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底部普遍存在底砾岩层。是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的主要产出层位,底板埋深800~1500m。

3.老第三系地层(E)

在本区埋深在800~1500m之下,为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积,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夹灰质页岩和少许玄武岩薄层。是本区主要的储油、气地层。底板埋深1480~3300m。

二、区域地质构造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构造单元)华北断拗(Ⅱ级构造单元)东部,隶属于冀中台陷(Ⅲ级构造单元)廊坊—固安凹陷(Ⅳ级构造单元)之上。其北侧与北北东向大厂凹陷相邻;南东与武清—霸州凹陷相接;南临牛镇凸起;西北面为大兴凸起。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活动断裂强烈,特别是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性断裂及隐伏断裂,是诱发本区地震的直接因素。4条较大活动性断裂分别是桐柏断裂、夏垫断裂、河西断裂和大王务断裂。主要特征见第二章。

三、地质灾害概况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属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有地震、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有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根据《河北省(包括天津市、北京市)地震地质初步研究》报告资料,廊坊地区(包括天津市)为全省六个地震活动较强地区之一,雄县—安次地震地质背景带上存在6级以上地震危险。

据历史资料记载,廊坊市自公元294~1993年底,全市范围内就发生了100余次地震,其中4级以上的地震49次,6级以上的地震3次,震源深度5~39km,其中8~25km的深度分布较集中。1994~1999年,该区域共发生地震79次,是多震区域。

根据河北省水资源局有关报告提供,廊坊市自20世纪40~70年代以来地面缓慢下沉,80年代后期以均加速度下沉。1981~1983年年均沉降21.51mm,1983~1988年年均沉降量为24.05mm,1988~1998年年均沉降量为30.47mm,至1998年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达548.23mm,沉降范围逐渐扩大。

廊坊规划区尚未发现地裂缝。

⑩ 基本地质概况

埕东凸起是埕子口凸起向东南的自然延伸,是在前第三系基岩残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新近系潜山披覆构造。其西南以埕南断层与渤南洼陷相接,东南以埕东断层与孤北洼陷相接,向北逐渐向埕北凹陷倾没。该构造由上、下二套构造层组成: 下构造层由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和陡倾的寒武-奥陶系灰岩组成,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位于凸起的主体部位,寒武-奥陶系围绕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呈环带分布; 上构造层由古近-新近系组成,古近系从四周向凸起逐层超覆,至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披覆于潜山之上。

前第三系潜山顶面在主体部位为一穹隆状构造,高点在埕 4 井附近。向北逐渐过渡为宽缓的斜坡带,其上形成飞雁滩和埕 112 两个大型的鼻状构造。进入新近系沉积时期,馆陶组地层逐层超覆,至馆上段沉积时期,覆盖了整个凸起。在继承前第三系基底构造的基础上,在潜山主体部位形成了馆陶组上段披覆背斜构造,在潜山周边山梁上形成了超覆鼻状构造。凸起及北部斜坡带断层走向以北西向为主,断层总体不发育,且规模较小。

埕东地区四周为生油洼陷所围绕,具有极为有利的油源条件。埕东地区已在馆陶组地层中发现了埕东油田、飞雁滩油田和老河口油田 (图 4-1)。

图 4-1 埕东凸起馆陶组底面构造及馆陶组含油范围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