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3-08 05:30:00

❶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第一节
河流的剥蚀作用河流的剥蚀作用
即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分下蚀、侧蚀两种:
一、下蚀作用
侵蚀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蚀(流速),溶蚀,河水携带沙石撞击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软硬,河床松散物的粘度)
1.
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
流速大,长江三峡。2.
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于下蚀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瀑布后退。
3.
河流向源侵蚀,河流源头,地利较陡,也是一个跌水区,类似瀑布后退一样.源头后退,河谷向上游伸长、推进。
4.
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当河谷加深到河水面与湖水面一样高时,河流流速为0,下蚀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终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饰基准面。5.
河流的袭夺: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将侵蚀速度慢的河流切断,使其归入自己上游河段。袭夺河,断头河。
软硬岩层相间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侧蚀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以侧蚀为主.
2.
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进。
3.
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弯取直.
牛轭湖;
长江下游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河流变迁。曲流河弯道示意图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第二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即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碎屑物质(砾石,沙,泥等
)--机械搬运;
呈溶解状态物质(nacl,feso4等)--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真溶液---k,na,ca,mg
等卤化物、硫酸盐;胶
体---k,mg,al,si等氧化物、氢氧化物。
2.
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悬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较远。
3.
磨蚀作用、磨园作用: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动成层理。第三节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机械沉积分异---大而重先沉积,小、轻后沉积
上游(下层)
下游(上层)
分选性:
粗细均匀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则分先好;
大小悬殊则分选性差。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一、河谷内的沉积作用
较粗,多为粗砂、砾石,常具斜层理。地形上分心滩,边滩,河漫滩.
1.
心滩:
河流变宽,河心障碍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积。
长几十---几千米,宽几--几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没。上游受侵蚀,下游接受沉积,故心滩向下游移动。
2.
边滩:
横向环流把凹岸侵蚀物携带到凸岸堆积成新月形边滩.
3.
河漫滩:
洪水期,河水上涨,淹没了边滩,并在原地边滩沉积物上沉积了较细的物质,这就是河漫滩沉积,具有不明显的水平层理。
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❷ 地质作用的分类

前以述及,根据能量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每大类又根据地质作用的性质、方式和结果的不同,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类。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4种(图1-10)。

图1-10 地质作用分类图

1.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一般是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的。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在原地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使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过程。可分为机械侵蚀、化学溶蚀及生物剥蚀作用3种。

(3)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的产物,被运动着的介质(水、大气、冰川等)搬离的过程。有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3种。

(4)沉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沉淀或堆积的过程。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3种。

(5)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过程。主要类型有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压溶作用等。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具成层构造的岩石--沉积岩。

2.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别是岩石圈演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地壳运动 也称构造运动。主要是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大陆板块的漂移、海底扩张、区域性沉降和上隆、岩层褶皱和断裂等。地壳运动的表现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方式,其产物为各种地质构造。

(2)岩浆作用 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所形成的岩石称岩浆岩。地表以下冷凝成岩者称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凝成岩者称火山岩。

(3)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内部积蓄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4)变质作用 岩石圈内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成新岩石的过程。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3.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例如,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使岩石发生褶皱和断裂,甚至导致地震,使岩石重熔或岩浆上侵,形成岩浆岩和变质岩,但也常常波及地表,造成岩石圈分裂、融合、变位、漂移,形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山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控制着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轮廓。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进行,总的趋势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时塑造局部地表形态。内力地质作用越强烈、地面隆升越厉害的山脉地区,往往也是外力地质作用发育、剥蚀作用盛行的地区。由于外力地质作用均有重力能的参与,所以外地质营力的变化也可促进内力地质作用的发生,例如,一个长期持续下陷(内力地质作用为主)的低洼地带,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将长期持续地沉积,其下部的岩石在上部重力能的作用下,有利于在地下深处环境中发生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甚至被熔融成岩浆;再如,大陆冰川的融化(卸载作用)可导致地壳上升运动的发生。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往往是同时产生,相互相成,互相影响。例如,风化作用一方面对岩石和矿物进行破坏和分解,同时又产生了新矿物。但是在一定地点和一定时间条件下,内、外力地质作用中的一种可占主导地位。在现代火山喷发区,显然火山作用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沙漠地区,风的吹蚀作用和机械搬运、机械沉积作用必然进行得十分强烈。

由于内、外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还会引用组成地壳的岩石类型相互转化。例如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浆岩、变质岩,一旦因地壳运动和剥蚀的结果暴露在地表,为了达到适应地表常温、常压下的新环境,就会发生风化并经剥蚀、沉积转化为沉积岩。而沉积岩因受上覆岩层施加的重压或受地壳运动等的影响,从而沉入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转化为变质岩,甚至可以发生重熔作用又转变为岩浆而形成岩浆岩。

由此可见,内、外力地质作用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发展,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和地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

小结

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其表面形态复杂,大约可分为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地球具有各种物理特性,如重力、质量、密度、磁性、温度等。这些物理特征在地球内部是变化的。根据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可将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各自独特的物理特征。地壳位于岩石圈的上部,是固体地球最外面的圈层。地壳的是由各种岩石、矿物和元素组成的。地球有着具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使得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着,运动和变化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外力作用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5类;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4种。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重力异常、地磁异常、磁偏角、地温梯度、克拉克值、地壳与岩石圈、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它们在地球中有何变化规律?

3.地球内部圈层如何划分,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4.地壳有哪些特征?洋壳与陆壳主要有何不同?

5.什么是地质作用?它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类型对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征?

❸ 叙述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包括流水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流水专侵蚀作用:流水侵蚀的属强弱与流水速度有关。流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例如许多河流的上游形成峡谷,而不容易形成冲积平原就是侵蚀作用强烈(尤其是下蚀)。搬运作用:流水搬运物资的质量与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流速越大,搬运物质的质量越大,流速有微小的变化,搬运物质的质量就有很大的变化。
堆积作用 :当流速减小,水中搬运的物质沉积形成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物质沉积时,比重大、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比重小、颗粒小的物质后沉积。

❹ 地面流水的来源和种类

地面流水主要复来自大气制降水(雨、雪、冰雹),其次是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以及外泄的湖水等。

根据流水在地面流动的特点,将其分为坡流、洪流和河流三种类型。

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流动。这种暂时性面状无槽流水,称为坡流,又称片流、面流。

坡流顺着坡面向下流动逐渐集中到低凹处,汇成一股股快速奔腾的线状水流,称为洪流。

坡流和洪流仅出现在降雨时期,它们都是暂时性流水。当它们继续向低凹处流去,并切穿地下含水层,直接取得地下水和湖水的补给时,就形成经常性或常年性的流水,称为河流。地面流水种类可归纳为:

普通地质学

❺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河流的剥蚀作用
河流的剥蚀作用
即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分下蚀、侧蚀两种:
一、下蚀作用
侵蚀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蚀(流速),溶蚀,河水携带沙石撞击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软硬,河床松散物的粘度)
1.
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
流速大,长江三峡。
2.
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于下蚀形成急流地段.
急流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瀑布后退。
3.
河流向源侵蚀,河流源头,地利较陡,也是一个跌水区,类似瀑布后退一样.源头后退,河谷向上游伸长、推进。
4.
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当河谷加深到河水面与湖水面一样高时,河流流速为0,下蚀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终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饰基准面。
5.
河流的袭夺: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将侵蚀速度慢的河流切断,使其归入自己上游河段。袭夺河,断头河。
软硬岩层相间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侧蚀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以侧蚀为主.
2.
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进。
3.
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曲流--->蛇曲
4.
河床裁弯取直.
牛轭湖;
长江下游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河流变迁。
曲流河弯道示意图
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第二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即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碎屑物质(砾石,沙,泥等
)--机械搬运;
呈溶解状态物质(NaCl,FeSO4等)--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真溶液---K,Na,Ca,Mg
等卤化物、硫酸盐;胶
体---K,Mg,Al,Si等氧化物、氢氧化物。
2.
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悬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较远。
3.
磨蚀作用、磨园作用: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动成层理。
第三节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机械沉积分异---大而重先沉积,小、轻后沉积
上游(下层)
下游(上层)
分选性:
粗细均匀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则分先好;
大小悬殊则分选性差。
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一、河谷内的沉积作用
较粗,多为粗砂、砾石,常具斜层理。地形上分心滩,边滩,河漫滩.
1.
心滩:
河流变宽,河心障碍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积。
长几十---几千米,宽几--几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没。上游受侵蚀,下游接受沉积,故心滩向下游移动。
2.
边滩:
横向环流把凹岸侵蚀物携带到凸岸堆积成新月形边滩.
3.
河漫滩:
洪水期,河水上涨,淹没了边滩,并在原地边滩沉积物上沉积了较细的物质,这就是河漫滩沉积,具有不明显的水平层理。
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
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❻ 地质作用类型和地质资源类型之间的关系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有:
1.
流水侵蚀作用:
2.
搬运作用:
3.
堆积作用
地表流水地质产物有:
1.
瀑布,贵州黄果树专瀑布(我国最大),
2.
华北平原即属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3.
还有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奇观

❼ 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内部地质作用(interal process)两大类。

(一)表层地质作用

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运动与循环,使它们成为改造地壳表面或表层的直接动力(即地质营力)。同时,在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过程中,地球内部的重力能与旋转能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地质营力总是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起作用的。表层地质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液、固、气)分为三种情况:介质为液态(即水)的营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和风。所以,由这些营力在表层产生的作用分别称为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风的地质作用等。

虽然表层地质作用的营力有多种类型,介质条件差异甚大,地质作用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每种营力一般都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样的过程进行。这几种作用既代表了表层地质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层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为剥蚀作用创造条件,是表层作用的前导。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不断破坏和剥离地表物质,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地形。剥蚀作用按方式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和生物剥蚀作用。按地质营力类型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风的剥蚀作用等。

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搬运作用与剥蚀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剥离原地的同时也是其进入搬运状态的时刻。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三种方式。不同营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风等)搬运作用的方式、特点也不尽相同,搬运作用是一种中间过程。

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沉积作用的场所通常是能使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变化的地方,如山坡脚、冲沟口、河口区、海洋、湖泊等。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三种方式。按营力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风的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作用。经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胶结、压实和重结晶的作用下,它们就可固结成岩石。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3。

表4-3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

(二)内部地质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表层,如火山作用、构造运动等。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岩浆作用是指在岩浆的形成、运动直到冷凝、结晶成岩石的过程中,岩浆本身及其对围岩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岩浆是地下深处主要由硅酸盐组成的高温熔融体,并在巨大的压力驱使下向地壳的薄弱地带运移,在其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除岩浆自身发生变化外,还对围岩产生机械挤压和使围岩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从岩浆侵入到围岩(未喷出地表)并冷凝结晶形成岩石的全过程,称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的条件下冷凝形成岩石并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称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火山岩(喷出岩)。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常常有化学活动性流体参加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发生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挤压、平移或旋转等,有时可使岩石发生强烈变形和变位,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是指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岩石圈的大规模构造运动常常表现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块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的一种快速运动。当地表下的岩石受力产生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地累积,当积累到一定限度时(岩石的破裂极限),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时,大量的机械能就会释放出来,地壳受到猛烈冲击而发生震动,从而产生地震。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4。

表4-4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

❽ 叙述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有点急

第一节 河流的剥蚀作用河流的剥蚀作用 即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分下蚀、侧蚀两种: 一、下蚀作用 侵蚀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蚀(流速),溶蚀,河水携带沙石撞击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软硬,河床松散物的粘度) 1. 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 流速大,长江三峡。2. 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于下蚀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瀑布后退。 3. 河流向源侵蚀,河流源头,地利较陡,也是一个跌水区,类似瀑布后退一样.源头后退,河谷向上游伸长、推进。 4. 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当河谷加深到河水面与湖水面一样高时,河流流速为0,下蚀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终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饰基准面。5. 河流的袭夺: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将侵蚀速度慢的河流切断,使其归入自己上游河段。袭夺河,断头河。 软硬岩层相间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侧蚀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以侧蚀为主. 2. 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进。 3. 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弯取直. 牛轭湖; 长江下游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河流变迁。曲流河弯道示意图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第二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即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碎屑物质(砾石,沙,泥等 )--机械搬运; 呈溶解状态物质(NaCl,FeSO4等)--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真溶液---K,Na,Ca,Mg 等卤化物、硫酸盐;胶 体---K,Mg,Al,Si等氧化物、氢氧化物。 2. 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悬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较远。 3. 磨蚀作用、磨园作用: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动成层理。第三节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机械沉积分异---大而重先沉积,小、轻后沉积 上游(下层) 下游(上层) 分选性: 粗细均匀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则分先好; 大小悬殊则分选性差。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一、河谷内的沉积作用 较粗,多为粗砂、砾石,常具斜层理。地形上分心滩,边滩,河漫滩. 1. 心滩: 河流变宽,河心障碍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积。 长几十---几千米,宽几--几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没。上游受侵蚀,下游接受沉积,故心滩向下游移动。 2. 边滩: 横向环流把凹岸侵蚀物携带到凸岸堆积成新月形边滩. 3. 河漫滩: 洪水期,河水上涨,淹没了边滩,并在原地边滩沉积物上沉积了较细的物质,这就是河漫滩沉积,具有不明显的水平层理。 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❾ 地表水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表水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❿ 地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啊

1、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是由地球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

2、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

3、人为地质作用:例如,采矿特别是露天开采穆动大量岩体会引起地表变形、崩塌和滑坡;人类在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时因岩土层疏干排水会造成地面沉降等。

(10)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地质作用可能产生的灾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