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二月份有哪些地质现象

二月份有哪些地质现象

发布时间: 2021-03-07 19:56:18

1. 2.不良地质现象有什么各有什么现象发生如何防止

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回外动力作用答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防止方面因地质现象不同而不同

2. 实习区地质现象概述有哪些

了解和掌握实习区域的区域地质概况之后,接下来将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准备工作。按照野外作业的规定,实习用品包括:“野簿”(野外工作簿)、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地质包、三角尺、量角器、铅笔、绘图笔和橡皮等。一般要求5~6个人分为一组,成员中要根据身体状况合理搭配。女同志不能集中于一组,这样便于野外工作中互相帮助,除野外实习工具外,也要根据实习的季节,实习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等情况,做好生活用品的准备。如夏季多蚊虫,可以考虑携带蚊帐,野外工作主要靠步行,为方便于行走应携带运动鞋和野外工作服及洗漱用品,同时准备一些常用药品,感冒药、晕车药、正骨水、创可贴、蛇毒药、清凉油或风油精和消炎药等,以备途中可能发生的常见疾病。

A.基岩海岸海蚀地貌特征在实习区内,海岸的基岩为花岗质岩石。据地质学者研究,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是属于岩浆作用类型,在新太古代花岗岩遭到晚期岩脉的侵入,后期又遭到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的改造。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还有黑云母、角闪石等。其颜色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其构造呈块状,在岩石中可以见到暗色片麻岩和角闪岩等包体,并普遍发育着后来侵入的浅色伟晶岩脉和石英脉。这些是实习区海岸基岩的岩石学特征。

在海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海岸岩石呈现出各种形态,并伴有因坍塌而成的破碎的礁石。这些都是由于海岸波浪运动而形成的海蚀作用的特征。当我们站在海边,看着海浪由远及近,一排排地向岸边推进,海浪击打到岩石上,飞溅起白色的浪花,令人心潮随之起伏,激动不已。这种现象就是海岸的波浪运动,久而久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海浪就雕琢了海岸千奇百怪的模样,这种现象就是海蚀作用的结果。

基岩海岸的波浪一般都是拍岸浪的形式。由远及近,波浪的形态从对称、波高低、波峰线不连续,逐渐过渡到不对称、波高增大、波长减小、波峰线连续的波形,最后与海岸的岩石相撞形成惊涛骇浪,这就是拍岸浪。实习老师告诉我,拍岸浪使波浪的能量瞬间消耗在被撞击的岩石上,使岩石遭到破坏。这种形式一次次地反复,无休止地运动,由此形成了各种海蚀地貌。

我问实习老师,海浪的运动形成海蚀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侵蚀的海岸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形状各异的形态呢?她笑着看了看我,眼神中带有可以察觉到的欣慰。她告诉我,基岩海岸被侵蚀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波浪的能量逐渐消耗于被侵蚀岩石的过程。在拍岸浪的长期作用下,基岩被不断地冲刷,拍打而出现碎裂,逐渐形成了海蚀凹槽和海蚀沟等海蚀地貌。海蚀凹槽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凹槽上部的岩石缺少了支撑的基础,重力失去了稳定性,最终造成岩石的崩塌,这就形成了比较陡直的海蚀崖。拍岸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无休止地运动着,海蚀作用也不间断地进行,这就会形成新的海蚀凹槽,海蚀凹槽不断地扩大,则又形成新的海蚀崖。这种作用的结果,造成海蚀崖朝着陆地的方向不断地节节后退,陆地前方的海岸带宽度则不断地增大,由此形成了一个微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波切台。随着波切台的不断拓宽,前进的波浪在到达海蚀崖之前,它的能量也就被逐渐消耗掉,直至波浪没有足够的能量破坏海蚀崖的基底时,就不会再出现新的海蚀凹槽,最后波浪对基岩海岸的侵蚀作用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在这个平衡状态没有到来之前的海蚀作用的全过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海蚀地貌。比较常见的有:海蚀凹槽、海蚀沟、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岩礁、海蚀岩垛、海蚀穹、波切台等。

B.基岩海岸海洋生物特征在实习区的基岩海岸潮间带(潮间带指潮汐涨落的空间地带)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大多数固着在基岩的表面,随着潮汐涨落的规律有良好的分带性。如藻类、鹿角菜、海白菜以及海葵等大多分布在下部;牡蛎、笠贝、锈凹螺、紫贻贝、荔枝螺等大多位于中部;又如海蟑螂、藤壶、短滨螺等多在上部。所谓的上、中、下带的区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界线。除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还有褐藻、红藻、苔藓虫、有孔虫、石龟、介形虫以及多毛类等生物也可以在基岩海岸中见到。螃蟹类的生物通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而鱼、虾、海星等生物则主要生活在海水中。

关于基岩海岸中常见的生物特征描述如下:

?海蟑螂学名海岸水虱(Ligia exotica),又名海蛆,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黑棕色,常与岩石颜色相近,具保护色作用。扁椭圆形,长3~4厘米,长宽比约为2。头部短小,眼睛大而圆,位于头部两侧,胸肢7对,2个触角,体后1对长尾肢,末梢二分叉。爬行速度快,成群结队生活在高潮线及潮上带岩石中。

?藤壶(Balanus)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藤壶科。固着基岩表面生活,壳体外有6块坚硬钙质壳板,顶部一对背板和一对盾板组成口盖。其中个体较小的小藤壶生活在高潮线附近,壳体被腐蚀呈灰色或暗灰色。个体较大的藤壶生活在潮间带的中、上位置,灰白色,壳板上具有纵肋。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黑褐色,夹杂白、黄色斑,壳顶紫褐色。壳体小,似球状,壳口卵圆形,螺层约6层,结实。螺层上有4~5条螺肋,体螺环的螺肋约10条,粗细不一。螺层中部扩张,形成较明显的肩部。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上、中部,以足丝固着在岩石表面上,成群出现。

?黑偏顶蛤(Modiolus atrata)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壳表面呈黑色,壳内淡蓝色。贝壳个体很小,近三角形,壳顶偏向背缘而得名。腹缘略凹,背缘呈弓形,后缘圆形。足丝淡黄色,极细软。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上、中部。

?牡蛎学名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壳体大多呈不规则三角形,壳顶小尖长,两壳不对称,终生以左壳固着生活在岩石表面。左壳大,呈帽状(故得名“僧帽”)。右壳平如盖,表面具同心环状鳞片,颜色为黄色或暗紫色,壳体内部呈灰白色,肌痕大,位于中央偏上。铰合部呈三角形,韧带槽狭长,呈锐角三角形。牡蛎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中、上部,但个别可达潮下带。退潮后牡蛎双壳紧闭,靠残留水体维持生命。牡蛎肉质鲜美,壳体易损伤皮肤。

?笠贝(Acmaea)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灰青色,灰黄色。壳体小,斗笠状,壳体薄,周缘完整呈卵圆形,无螺旋部。壳顶高起,位于近中央而稍向前方。壳顶较钝,常被磨损。壳边常有三角形放射状棕褐色带,壳内白色,有棕色斑块。以宽大的肉足吸附在岩石表面,较结实。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中、上部。

?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小东山海岸常见的类型属于绿海葵(Sagartia leucolena)。外形呈圆筒状,口盘部中央有口,周围分布许多触手,数目约是5或6的倍数。以蕊盘分泌物附着在岩石表面上,当触手伸开时呈现葵花状,故取名海葵。

?海白菜学名石莼(Ulva lactuca),属于绿藻植物门。绿色,叶片状。由两层细胞组成,茎很短,基部有盘状体固着在岩石表面上。主要分布于潮间带下部。

?海带又名海草,属褐藻门,海带科。呈单条分支管状,管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幼体以基部固着在岩石表面生活,长大后随波逐流漂浮在水中生活。

?鹿角菜又名鹿角、猴葵等,属褐藻门。藻体绿色,下部横卧,上部直立。直立的部分呈圆柱状,叉状分支,一般高达10~30厘米,生活在潮间带下部。

?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贝壳圆锥形,坚厚。螺层约7层,各层微显膨圆。壳表面密布细线状的螺旋纹和粗大的向右倾斜的放射肋,生长纹细密,与斜的放射肋成十字交叉。表面黄褐色,有铁锈色斑纹。壳口斜,呈现马蹄形。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石间,以藻类为食。

?脉红螺(Rapana venos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个体大,螺层6级,螺旋部矮,体螺环中部宽大,基部收窄。壳面密生较低的螺肋,粗细均匀。缝合线较浅,每层靠上部由连续的螺肋形成肩角。壳色为黄褐色,有棕色或紫棕色的斑点。壳口很大,内面杏红色。外唇边缘随壳面的粗肋形成犄角,内缘具多褶,内唇弧形,上部薄,下部厚,向外伸展与绷带共同形成假脐。生活在数米或十余米水深的浅海泥沙碎贝壳质海底,其幼小个体则常见于潮间带岩礁间。

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还有褐藻、红藻、苔藓虫、石龟、有孔虫、介形虫和多毛类等生物通常也生活在基岩海岸中。此外,螃蟹类生物通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鱼、虾、海星等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东山一带基岩海岸的沉积物中常含有一些沙质海岸海洋生物碎片(例如舟蛤、菲律宾蛤、樱蛤、毛蚶等),而这些生物碎片的原生物通常不生长在基岩海岸。

C.沙质海岸海洋生物特征沙质海岸的形成也是由于波浪作用导致的。波浪的作用能够引起接近海岸地带的沉积物的运动,这就是搬运和再沉积的过程。当激浪冲击海岸时,会形成向陆地前进的水流(称为进流),当前进的水流冲向海岸时就会把水下的砂、砾等物质搬运到岸上,当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称为回流)运动时,部分砂、砾又被搬运回水下。进流与回流的往返作用,使砂、砾在运动中被磨圆并且得到了筛选,一部分在海岸形成砾滩、沙滩或沙坎;另一部分则在离海岸有一定距离的水下沉积下来,成为平行于海岸的沙堤或沙坝。所谓的沙质海岸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由于生存条件的不同,实习区内沙质海岸的海洋生物与基岩海岸的生物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螺(Umbonium)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壳面光滑,淡棕色,夹紫或紫棕色波状放射状花纹。壳体呈圆锥形,低而宽。壳质结实,7个螺层。螺旋部低,缝合线浅。壳口近四方形,壳底平坦,脐孔被一白色胼胝掩盖。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中、上部。

?毛蚶(Arca subcrenata)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白色壳体,常有褐色、棕色绒毛,壳皮厚(故得名“毛”蚶)。壳体中等大小,坚厚。长卵圆形,左、右两个壳体不等,右壳略大。背侧两端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表面放射肋凸出,肋条数量约35个。肋上显有方形小结节,尤其出现在左壳。前闭壳肌痕马蹄形,后闭肌痕卵圆形。幼体毛蚶可用足丝附在海藻或岩石上,成长后移入泥沙浅埋,水管不发育。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有淡水注入的泥沙中。

?竹蛏(Solen)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黄色外壳皮,柱状或长卵形。两壳相等,壳壁脆薄,壳顶低,韧带在外方。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下部泥沙滩中,穴居很深。

?滩栖螺(Batillari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黄褐色,壳口局部呈色环带。壳体呈小锥形,小而结实。螺层12~13 层,缝合线明显。各螺层宽度增加均匀,体螺环较短小。壳口卵圆形,有较短的前沟。主要生活在潮间带,退潮后通常爬向浅的积水处,数量多,密度大。

?紫贻贝(Mytilus elis)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贝壳一般呈楔形,两壳对称,半内韧带长,铰合齿退化成小结节,前闭壳肌消失,生殖腺扩展到外套膜。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贝壳长度不及宽度的两倍。

?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外形似马粪,大棘短而密集。壳板缝合线上无凹痕。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紫色、灰红、灰白、褐色和赤褐色。生活在潮间带岩石下和石缝间。

?海燕(Patiria pectinifera)

棘皮动物门,体较大,腕短,体盘大,缘板小,背板上有颗粒状小脊,背骨板成叠瓦状排列。生活时背面颜色鲜艳,口呈橘黄色。

?寄居蟹(Diogenes sp.)

寄居在螺壳或贝壳内。生活于潮间带底栖爬行。若在泥沙滩上运动,往往留有爪痕。

?舟蚶(Arca navicularis)

贝壳结实,近长方形;当两壳合起,壳顶向上时呈舟状。前方短,后方长,壳面中部稍压缩;前端圆,后端略呈节形,中部稍凹,背缘直,腹缘稍凹形成腹孔。壳面黄白色,具紫红色花纹。放射肋规则,在前部和后部粗壮,中部则细弱,具有不很明显的结节。壳顶突出,弯曲;两壳顶距很远;韧带面宽而平,背有棕黑色表皮,并具有菱形沟。壳内面色紫,铰合面狭长,齿短而密。前闭壳肌长卵圆形,后闭壳肌长方形。生活在6~24米深的岩礁间,用足丝附着他物。肉可食。

?布纹蚶(Arca decussata)

贝壳椭圆形,扁平,壳顶稍凸出,互相接近,位于前方,约相当于壳全长的1/4处;贝壳表面同心生长脉相当凸而密,与放射肋相交呈布纹状。壳表面白色,背有棕黑色毛发状表皮。铰合面窄,前后两侧比中央宽,齿较大而稀,片状,中央则较小,两侧较大。前闭壳肌痕椭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生活于浅海,用足丝附着于岩石、珊瑚礁的缝隙中或其他贝壳上。肉可食,贝壳可烧石灰。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实习区内旅游者可见到的海洋地质现象。实际上在实习区内还有如岩浆作用、河流、地下水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现象。这些现象还是留给地质学家们去观察和研究吧!

3. 2.不良地质现象有什么各有什么现象发生如何防止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 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生的前兆:1、泉水复活;2、土体上隆;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4、坍塌和松弛;5、变形发生突变;6、裂缝急剧扩张;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要防止地质灾害要分类对付。。。。。。

4. 地壳均衡说可解释哪些地质现象 希望举出3至5例,

可以抄解释下列现象:
1、高原或者山脉下面一般地壳较厚;因为地壳密度小与地幔密度,所以要想保持浮力平衡,就要地壳足够厚.
2、洋壳薄,因为洋壳密度比较大
3、岩石圈减薄时,山脉和高原会跟着沉降
4、山脉或高原地区地表强烈剥蚀过程中,地壳底部(也就是莫霍面)会逐渐抬升

5. 史上最经典的10张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有哪些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震。是指由地球内、外力作用产生的对工程建设产生灾害的地质作用。

6.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6)二月份有哪些地质现象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7. 不良地质现象有哪些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震。

8. 常见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结构有哪些

常见的抄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热害等.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的地质构造有:
1.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

9. 物理地质现象包括哪些地质现象

地质现象是指大量的地质变迁现象.
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内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容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
地震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

10. 地质现象的发生顺序

整合接触---由于褶皱----风化剥蚀后沉积为不整合接触
变成作用和断层应该是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吧。不知道怎么按最古老排~~~~~~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