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地质时期的冰期间冰期
A. 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质时期。间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质时期。
冰期
是地球上__气候变冷____的地质时期。间冰期是地球上_温暖时期_____的地质时期。
B. 冰期与间冰期的异同点
冰川时期,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版对温暖时期,称为权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降温变冷,形成冰期。特别是在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地质事件,通常称为大冰期。大冰期的时间尺度至少数百万年。大冰期内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冰盖规模的扩展或退缩时期,这种扩展和退缩时期即为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是地质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的时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1] 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冰期时,冰川大规模扩张或前进;间冰期时,冰川消融后退。一个冰期与相邻的间冰期两个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气候期,组合一个冰川周期[2] 。
C. 你知道在过去的地质时代有没有冰期循环
有冰期循环的。
地质历史时期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存在的,在每次冰期结束后是间冰期,然后又是冰期。这样循环进行,只不过循环的周期不固定,目前处于第四次大冰期结束后的间冰期。
D. 地球在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数次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如图为地质年代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39~40
A.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间冰期,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专平面上升属,故不符合题意;
B.间冰期,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有的地区降水量减少,有的地区降水量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C.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间冰期,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故正确;
D.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间冰期,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雪线上升,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E. 冰期与间冰期
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 1.5 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 ,全球至少出现过 3 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随后,世界各地也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和间冰期,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几个地区冰期的划分与对比见表。
F. 什么是冰期和间冰期啊
中文名称:冰期 英文名称:ice age;glacial stage 定义1:地质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每次大冰期又可包括若干次冰期。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冰川学(二级学科) 定义3:地质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广布现象的时期。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地球上的冰期冰期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降温变冷,形成冰期。特别是在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地质事件,通常称为大冰期。大冰期的时间尺度达107~108年。大冰期内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冰盖规模的扩展或退缩时期,这种扩展和退缩时期即为冰期和间冰期
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寒冷的冰期
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 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 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冰川是气候的产物”,这是冰川学界的流行说法。那么,气候又是什么的产物呢?笔者的说法是“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变化在大气圈中的反映”。冰冻圈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可以说“气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产物”。当然,气候的主要部分应该是地圈(包括壳、幔、核)的产物,因为地圈占地球系统总质量的99.9%。冰川与气候的关系紧密,它们同时受地圈变化的制约,人们甚至可以说“冰川和气候同是地圈变化的产物”。地圈的变化又受宇宙因素的制约,笔者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观点:宇宙磁场与地核磁流体的电磁耦合作用,可能是地球表层各系统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冰川与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冰川期:距今大约1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期,广大地区被冰雪覆盖,许多物种如剑齿象、巨貘等都消失了,有些物种如大熊猫、水杉等只在极少地区存活下来!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间冰期 英文名称:interglacial period;interglacial stage 定义1:介于两次冰期之间的气候较为温暖的地质时期。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两次冰期之间的相对温暖时期。此期间地球上冰川消亡或大规模退缩。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冰川学(二级学科) 定义3: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
介绍
现在就是间冰期
冰期与间冰期
编辑本段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
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 间冰期
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 1.5 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 ,全球至少出现过 3 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随后,世界各地也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和间冰期,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几个地区冰期的划分与对比见表。
编辑本段介绍
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此时高纬度地区的大冰盖面积缩小,中、低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 间冰期
退,高山雪线大幅度升高,冰缘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带向两极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传统划分的第四纪4次冰期,以3次间冰期相隔。如欧洲阿尔卑斯的贡兹—民德间冰期、民德—里斯间冰期(又称大间冰期,被认为持续25万年)和里斯—武木间冰期。北美大陆与此相应的3个间冰期,分别称阿夫通(Aftonian)间冰期、雅茅茨(Yarmouth)间冰期和桑加蒙(Sangamon)间冰期,它们都以恢复森林植被和发育古土壤为主要标志。全新世冰后期也有人称为现代间冰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平均每次约10万年。库克拉(J.Kukla,1977)等人对中欧黄土研究发现,过去170万年里出现过17个间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可能只有1万年左右。
编辑本段现在就是间冰期
这张图示从恐龙灭绝之后到现代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目前的温度是比较低的,虽然不是冰期,但是却是间冰期。 真实的冰期并不是毁灭人类文明的力量,恰恰相反,是协助人类得以主宰地球的力量。
编辑本段冰期与间冰期
冰期是地质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的时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冰期时,冰川大 间冰期
规模扩张或前进;间冰期时,冰川消融后退。一个冰期与相邻的问冰期两个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气候期,组合一个冰川周期。 间冰期 一个地区的冰期与间冰期是在地质遗迹的鉴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来确定的。为便于研究对比。科学家用地名命名冰期与间冰期,最先命名的就成为后来对比的依据。例如在研究第四纪大冰期时,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武木冰期和群智--民德间冰期、民德--里斯间冰期、里斯--武木间冰期。我国东部地区的邢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和翻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这些名词以及把武木期和大理期称为末次冰期、末次冰朔后的时期称为冰后期,已在地理学上广泛使用。 一般认为,冰期的气候要比现在低3~7℃,降水量也比现在大。在地球史上的最后一个大冰期的第四纪冰期中,冰川最强盛时,全球32%的陆地面积为冰川覆盖,大量水分以固态停滞于大陆,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30米。
G. 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质时期.间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质时期.
冰期
是地球上__气候变冷____的地质时期.间冰期是地球上_温暖时期_____的地质时期.
H. 什么是冰期和间冰期高手进!!
间冰期
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此时高纬度地区的大冰盖面积缩小,中、低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高山雪线大幅度升高,冰缘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带向两极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传统划分的第四纪4次冰期,以3次间冰期相隔。如欧洲阿尔卑斯的贡兹—民德间冰期、民德—里斯间冰期(又称大间冰期,被认为持续25万年)和里斯—武木间冰期。北美大陆与此相应的3个间冰期,分别称阿夫通(Aftonian)间冰期、雅茅茨(Yarmouth)间冰期和桑加蒙(Sangamon)间冰期,它们都以恢复森林植被和发育古土壤为主要标志。全新世冰后期也有人称为现代间冰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平均每次约10万年。库克拉(J.Kukla,1977)等人对中欧黄土研究发现,过去170万年里出现过17个间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可能只有1万年左右。
冰期
“冰川是气候的产物”,这是冰川学界的流行说法。那么,气候又是什么的产物呢?笔者的说法是“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变化在大气圈中的反映”。冰冻圈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气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产物”。当然,气候的主要部分应该是地圈(包括壳、幔、核)的产物,因为地圈占地球系统总质量的99.9%。冰川与气候的关系紧密,它们同时受地圈变化的制约,我们甚至可以说“冰川和气候同是地圈变化的产物”。地圈的变化又受宇宙因素的制约,笔者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观点:宇宙磁场与地核磁流体的电磁耦合作用,可能是地球表层各系统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冰川与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1、大冰期与银地磁耦合
在地球的46亿年历史中,一般公认曾出现过7次大冰期,关于其成因很多学者提出多种假说,但均不能令人信服。最近笔者提出:当银河系旋臂磁极与地球磁极同向,且相互作用时间在40Ma以上者,将出现大冰期。
地磁极性的倒转存在着3亿年的长周期。一个银河年的长度从20亿年前的4亿年逐渐缩短,到最近一个银河年其时间长度仅约2亿年。现在太阳系正经过银河系的一个旋臂,其磁极方向为正(与现代地磁极相同)。将银河系两个旋臂(它们的磁极性刚好相反)经过地球的时间与地磁场倒转的时间标在图1上,可见当银河旋臂与地磁极性方向相同,且同号时间维持在40Ma以上者。近40亿年来共出现过8次(表1)。其中最近7次刚好对应着7次大冰期。
表1 银地(磁)耦合C型与大冰期出现时间对照(单位:亿年)
众所周知,大冰期总是与造山运动相伴出现,这有其必然性。因为地势平坦时,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使得行星风系很弱,极一赤温差很小,不会形成大冰期;只有当造山运动使地势变得不平坦时,大气热机效率才会大提高,使行星风系大增强,极地大降温,才能形成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是与青藏高原隆升紧密相伴的。造山运动的构造营升力来自于地核环流转变为“强对流型”,而银河旋臂与地磁极同向且相互作用时间在40Ma以上,是使地核环流被激发为“强对流型”的必要条件。
41.2 39.7 38.2 36.7 35.2 33.7 32.2 30.7 29.2 27.7 26.2 24.7 23.2 21.7 20.2 100Ma前
20.2 18.7 17.2 15.7 14.2 12.7 11.2 9.7 8.2 6.7 5.2 3.7 2.2 0.7 0 100Ma前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第四纪大冰期的形成是说明上述观点的一个典型个例44.57MaBP,地球磁极开始转为正向,它与银河系的正极旋臂即开始相互作用,使地核环流从“准地转型”开始向“强对流型”过渡,青藏高原开始抬升,随着地磁极性倒转为负极,高原抬升运动停止,变为夷平运动。如此在45Ma的时间内经历多次反复2.5MaBP青藏高原被抬升至2000m左右的高度,高原季风大转型,才开始出现第四纪大冰期。
2、冰期与地磁强度变化
冰期、间冰期为105a的旋回,比大冰期短3个量级,一般认为它是米氏周期的结果,但有很多问题用米氏理论解释不通,如近73万年来青藏高原被公认为有3次冰期,即末次冰期(1~7万年前)、倒数第二次冰期(13~30万年)和倒数第三次冰期(50~72万年),其时间间隔远超过10万年,用米氏理论不好解释。事实上,地球轨道的三要素的综合可使极地的太阳辐射量变化达20%~30%,但使中纬地区的变化量却小于5%,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青藏高原冰期的成因应另寻解释。用地磁场的变化或许是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倒三冰期”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冻结高度时,所必然出现的一次“最大冰期”。从Kukla(1987)给出的西峰磁化率曲线可知,1~7万年前和22~35万年前为两个磁化率低值时段,它们基本上与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相吻合;而8~13万年和48~55万年为磁化率高值时段,它们又与间冰期基本相合。再从王苏民等(1996)给出的若尔盖剖面的结果可见,2~5万年之间出现过4次磁极性漂移(极漂),16~26万年之间亦出现过5次极漂,而5~16万年之间仅出现过1次极漂,极漂事件频繁的两个时段,恰好对应着两次冰期;极漂事件很少之时,则对应着间冰期。这亦表明:地磁弱时易出现冰期,地磁强时易出现间冰期。这一结论似乎与上一节的结论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形成大冰期的直接原因是地形隆起,它要求磁场强,且相互作用时间较长;对冰期,甚至小冰期和冰川波动,因时间尺度较短,地形的升高已不是主要矛盾,它所要求的地地热释放较少,有利于降温,地磁弱时较容易满足这一条件。
3、小冰期与太阳磁场变化
15、17、19世纪亚欧大陆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冰进,冰川学界称之为“小冰期”,它的时间尺度是102a,比冰期又短3个量级。这3次冰进刚好与3次太阳黑子极小期(19世纪极小)基本对应,其中出现在17世纪的Maunder极小期是2000多年来太阳黑子最少的一个时段。黑子少意味着太阳磁场弱,它与地磁场的耦合作用亦将变弱,致使冰期前进。小冰期是地球史上有名的灾害群发期(所谓“明清灾频期”),另一个“两汉灾频期”也是出现在太阳黑子的极小期中。大地震大旱魔在中国大地上接连逞凶。从冰芯记录中可知,在高山冰川区“小冰期”是一个低温、降水略多的时段,这与同期山外平原区是一个低温、干旱时段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似乎是大气中地形性热力环流调整的结果。
4、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
冰川波动一般包括冰舌进退(其特征时间为101a)和冰川物质平衡,零平衡线高度变化(其特征时间为100a)等几项内容,它们均与短气候变化紧密相联。近40多年是各种地学资料最多的年代,可以进行较仔细的讨论。有些气候学家认为,在这段时间里出现过两次气候突变,一次在60年代中,一次在80年代初。或者说,可以将此40多年的气候分为三个时段。以下将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这一时段简称为70年代,重点讨论此时段的冰川与气候波动及其可能原因。
70年代是北半球的低温时段(南半球为高温时段),我国大部份地区是低温少雨时段,青藏高原积雪面积亦变小。可是由于地形性热力环流的调节,使高海拔区在该时段的降水反略有增加,于是前进冰川的比例大为增加。这一点与“小冰期”的情形颇为相似。
70年代是地球自转的慢段,是太阳黑子的相对低值时段,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的时段。这些特点均与“小冰期”相似。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地球物理过程在其中起作用?这是值得地球科学家着力研究的问题。
5、冰川与气候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
地球与宇宙之间除了有引力的相互作用外,还有热和磁的相互作用。“热”首先是作用于地球表层,这已为人们所认识。“磁”则首先应作用于地球外核,因外核是磁流体。当太阳系(或银河系)磁场与地球磁场同向时,则若磁场增强将会激发地核流体中的对流活动增强;反之,会使地核中的对流活动减弱。地核环流通过核幔边界影响地幔对流的方式应有多样,其中太平洋之下的地核对流与全地幔对流之间的相互耦合应是其一种,有迹象表明,太平洋的地幔对流可能是全球最强之一。
当太阳系磁场减弱时(如太阳黑子减少),通过电磁相互作用使地核对流减弱,于是从地核向上传的热量减小,这可能是小冰期和本世纪70年代气温降低的基本原因;另一方面因为地核对流减弱,使得太平洋之下地核的“距平”环流变为下沉流,它通过粘性作用带动核幔边界层作“距平”向西运动,这是地球自转减慢,西太平洋和东亚大陆地震活动增强的原因。而东亚大陆地幔此时为“距平”下沉流,它是亚欧地区气温和地温降低、降水减少的基本原因。此时,大陆上空出现大尺度的“距平”下沉气流,使云量减少,这有利于地形性热力环流增强,致使高海拔区的降水不至减少甚至略有增多,造成了冰川活动以前进为主。这是笔者对“小冰期”和70年代冰川相对前进的原因解释。这一设想是否正确,有等实践检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实际情况远比上述设想要复杂,宇宙磁场不仅仅影响到太平洋下的地核流场,它还将影响到地核三圈环流、过赤道环流全球尺度的地核流场,使地球表层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变化。
I. 地质历史时期的冰期
在距今3Ga以来的地质历史中,地球上发育了多个冰期和间冰期(图9-4)。其中,太古宙的冰川事件沉积记录稀缺,而新元古代以来的沉积记录则为各期冰川事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图9-7 石炭-二叠纪冈瓦纳冰期冰的生长阶段
(据Eyles,2008)
距今350Ma后,大型冰原在印度、南美、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形成(Crowell,1999;Veevers,2004)(图9-7)。冰川的形成与生长受南半球高古纬度地区的广泛抬升的直接响应,这些抬升由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碰撞所引起,时间上处于中石炭世华力西至晚石炭阿莱干尼(Alleghenian)期间。与冰川有关的海相沉积岩中油气的存在,促使人们对冈瓦纳冰期沉积物进行深入研究,以而获得了大量钻井、地震等地下资料。总体上说,冰下冰碛岩、冰川侵蚀以及冰床表面擦痕等晚古生代大陆冰川作用证据在局部地区是非常明显的(如非洲南部),但以整个冈瓦纳大陆来看,这些冰川作用的地质证据却很稀少。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库伯(Cooper)内克拉通盆地发育有很厚的冰湖相、冰河相和风成相沉积层序。在南美,海洋冰川(及部分大陆冰川)地层形成于沿会聚型板块边缘分布的弧前盆地(如Tarjia盆地)和一些大小不等的克拉通内部盆地(如Parana盆地)。在非洲南部的Karoo弧后前陆盆地和非洲中部的内克拉通裂谷盆地,发育受冰川作用影响的海相和半咸水沉积。在西澳大利亚板块西部拉张边缘的几个裂谷盆地中,堆积有巨厚的(2~5km)形成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含烃海相地层。
对于冈瓦纳冰期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在晚奥陶世至石炭纪长达近100Ma的时间内,地球极地的大块陆地上没有明显的冰川存在。
7.新生代冰期(距今<55Ma)
大约在55Ma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Thermal Maximum)事件之后,地球开始冷却(图9-8),一系列构造事件显著影响了冰川的形成。此阶段的地球动力学大背景是盘古大陆的解体、漂离和大型陆块向北方更高纬度地区运动。40Ma前的北极重大冷却事件与南极洲冰川的首次出现时间大体一致。
图9-8 距今55Ma后的晚新生代冰期
(据Eyles,2008)
在地球两极,南极地区的冰川作用发生在距今约44Ma,环北极地区的冰川作用开始于距今45Ma(Moran et al.,2006)至距今约38~30Ma(Eldrett et al.,2007)。南极新生代冰川可能沿南极西部裂谷系(West Antarctic Rift System)开始形成,它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高位伸展地壳之一,其大小可与东非裂谷系相比拟。按照DeConto&Pollard(2003)的观点,浅水碳酸盐岩风化引起CO2浓度降低,促进了40Ma前开始的南极冰川的形成。到目前为止,最为广泛接受的模型是,北半球直到距今14Ma(Cecil&Edgar,2003)才形成大陆冰川。
晚始新世至渐新世沉积物中丰富的冰筏碎屑反映出在东格陵兰有孤立的崩裂冰山存在,这表明距今约45Ma时北极有一次重大的冷却事件(Eldrett et al.,2007)。之后的环北极冰川形成于中中新世过渡期,正好处于南极冰盖的主要膨胀期(Shevenell et al.,2004)。北冰洋的冰筏碎屑在距今14Ma时大量增加,标志着格陵兰冰川作用的开始,并一直持续到距今约5Ma上新世早期的一次显著的极热事件为止(温度上升高达10℃)(Ballantyne et al.,2006)。距今3Ma时,北欧和北美的冰盖开始有消有长,气温下降,结束了升温阶段。
在北大西洋地区,在始新世之后全球变冷的大背景下,区域性抬升(包括环北大西洋高原的整体抬升)可能是促使长年性雪原形成和保持的一个主要因素,最终在距今3.5Ma之后形成受米兰科维奇旋回支配的冰盖。在斯堪的纳维亚,上升的海洋夷平面(Marine Planation Surfaces)记录了沿挪威大陆边缘的抬升事件,它们与滨外不整合和冰川沉积物的输入可精确对比(Hendriks&Andriessen,2002;Huuse,2002;Hinderer&Einsele,2002;Stoker,2002)。
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北美板块与Yakutat地块在5Ma后发生碰撞,加速了沿阿拉斯加湾边缘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北美最高的山脉(Chugach-St.Elias),在北太平洋引发了冰川作用(Haug et al.,2005),同时伴随着大量冰成沉积物输入到阿拉斯加湾盆地,形成厚度超过5km的Yakataga组(Lagoe et al.,1993)。这些沿岸高地的所产生的障壁作用,引起北美北部内陆气温下降,形成永久冻土,并最终于距今3Ma后在北冰洋形成海洋冰盖(White et al.,1997;Westgat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