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地质事业
㈠ 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地质工程师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地质工程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学术上没有顶峰,只有超越。(要有学无止境的意识,任何行业想出色都应该这样)
2、知识上进行深造(考研,读博)
如果不是实在需要工资养活自己,又想在行业上有所建树的话,建议一路读到博士去。本科学的东西只能说面比较全,只是个基础,哪怕只是在生产单位中干些服务类项目,都会发觉某些方面的不足。简单的说找资料时看各种论文期刊可能就会发现很多东西看不懂,或者人家论文里有的论证方法,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你都没接触过。很简单,你接受到的教育还没有到那个程度的知识。所以想技术上有上升,先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考好的导师的研究生去吧。一个好的导师可以开拓你的事业,在专业上给你指引,当然,也会是你未来发展的助力与资源。(当然你要是自学能力很好,那也没用的,毕竟我们又不是IT行业那样,进阶教程还有比较系统的学习资源,地学的东西你可能连本教材都难买到)
3、技能应用
学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应用了,上面让你去读书不是说生产单位不好,生产单位的好处技能应用上的牛逼。由于近年来项目多,而且行业残酷竞争到同门相残的境地下,很多类型的项目已经是经历过N多次专家评审,每次规避上一个项目专家所提意见,然后融入多个项目的心血,其成果水平已经非常精益求精。在项目运作整体安排、协作等效率性以及成果编制的条理性、实用度、呈现方式等方面。毫不客气的说,比科研院所等强得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这里的技能应用说的是,把知识学到后,多做项目,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把专业技能熟练了之后,学习实际生产中项目的整体思路,项目完成的方法,如何将你所学的更高程度的知识应用于其中,千万不要有完成任务的想法,你项目中每一个突破点、亮点都将成为你未来的名片。突破点很多:比如思路清晰(别觉得这个很简单,专家之所以是专家,看个目录都能给你挑出思路上的问题,评审一会儿就能切中你报告的弱点在哪儿,这个得好好修炼)、研究深度(体现功底的时候来了)、成果表达展现方式等等。具体你干些啥项目再思考吧。
(PS:如果你在科研院所,多看看你们外包单位的成果些,多跟下外包项目,看看人家是怎么干活的。有高水平的知识,还有一线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项目负责的统筹能力。这样你就已经是个出色的地质工程师了。任何行业,能独当一面,都算很出色的了。)
4、堆砌成果
当你自己有了出色的能力了,就是堆砌成果的事了,不管你是搞生产还是搞科研,都得有大量的成果来支撑你自己很出色的说法。简单来说,多发点论文,最好跟项目相关,多负责点项目,把项目干好,留名。然后多去评审汇报,一个好的项目成果,好的汇报,会让很多专家认识你,这个肯定是好事。
从技术上变得出色好像就到此为止了,可能有的话还挺多余,至于升职加薪等途径,还有安全及身体健康保障,未来前景等,说实话这个行业里这些多的是无奈。包括我所认识的一些专家大牛在其领域已经不亚于某些科研机构的首席专家了,也会受困于平台,受困于学历,受困于社会关系等等,发展很容易到头。
不过虽然不想市场上的很多职业只要技术好了晋升途径那么明朗,但总归会有前进途径的,祝楼主日益精进或者早日转行(手动滑稽)。
㈡ 请问地质事业单位招聘一般是怎么个形式我要应聘的话联系他们怎么说啊
我应聘的时候是笔试通过以后,七个人一起面试的我,好像是好几个地质队的领导,先问1个思想上的不痛不痒的问题,当然不能漏出你错误的政治倾向的那一面,然后问一些简单的地质问题,当时问我地质勘查都有哪几个阶段。我回答的好多都不对,但是后来通过了。。。我猜别人比我答的更差,呵呵,放轻松心态,慢慢回答就行了。
㈢ 对大地质观指导下的大地质工作的思考
刘天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大地质观的内涵
所谓大地质观,不再是一种单纯追求以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理念,而是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大地质工作理念。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树立科学的大地质观,才能使我国地质工作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地质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扩大服务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9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查找矿工作,而是转化成一种具有较宽服务领域,较大工作范围,较多类型的参与主体,综合的技术手段,以及社会化的地质资料共享的大地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从传统地质工作思想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地质工作的理念,这使得地质学向大地学、大资源、大环境、大市场方向发展,不断扩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大地质工作与传统地质工作的根本区别在于从资源保障为主,向资源、环境、灾害防治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地质工作改变。
二、大地质观指导下的大地质工作特点
1.更加广阔的工作领域
大地质工作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除了具有发现和勘查能源、矿产资源的功能外,从环境、灾害地质到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工程建筑和医学等无一不与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拓宽以下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1)能源与矿产资源勘查。近年来,大部分大宗矿产资源储量增长缓慢,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后备基地严重缺乏,部分主要矿山资源的可供能力和保障程度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的供需失衡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水平持续下降。迫切要求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提高主要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许多开采多年的老矿山,面临着后续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困境,为老矿山寻找接续资源是地质工作发展的又一领域。
(2)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大地质工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发挥重要基础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矿山环境、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未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以及海岸带及近海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地质等调查评价工作势在必行。
(3)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目前,全国有20多条铁路干线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河流沿岸特别是峡谷段常常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密集发育段,对河流航运的危害和影响亦非常严重。其中长江是遭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河运航道。为此,我国正在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开展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性评价,建立重要地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4)工程地质工作。国家重大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安全支撑。当前,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都位于或穿过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易发区。查明这些重大工程周围和沿线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条件,准确预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对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化的监控或工程治理,以保障国家重要基础工程设施的正常建设和运营,是地质工作必须完成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5)水文地质工作。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应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矿山水文地质与矿山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6)农业地质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需要地质工作的大力协助。优先部署重要农业经济区带、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突出地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与农业有关的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耕地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水调查、开发利用土壤水,加强农业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出有效防治方案,是地质工作扩大服务领域的方向之一。
(7)城市地质工作。城市是人口、工业集中的区域,它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需要稳定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这些都需要地质工作全面介入。城市建设逐渐由平面开发向空间立体开发转变,如建筑工程地基、水库大坝、地下挖掘工程(地铁、隧道、储存油气、输气管道工程等),使城市生态地质灾害等地质问题日渐突出。城市群的矿产资源、能源、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研究需要开展城市地质工作。
2.多元化的地质工作投资主体
传统的地质工作主体以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为主。但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度全国固体矿产勘查通报》提供的资料,2003年度全国实施的固体矿产勘查登记项目8751个,为3188个探矿权人所持有,而国有地质勘查企事业单位仅持有24%的勘查项目,其余部分已出现多元化趋势。探矿权人以国有地质勘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局面已被打破。
新时期地质工作已经开始出现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并存的局面;随着体制的完善,前者的比重在逐年减少,后者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投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经营形式具有了营利性、企业性,由过去主要是政府独家投资的方式,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联合投资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多种经营形式的地质工作与金融业紧密地融合,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矿产勘查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3.更加科学的地质思维方式
具有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从地下、地表到空间的地球系统科学观的新时期地质工作,折射到实际工作领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地质工作”。当前,地质学领域的全球变化研究空前活跃。地球是处于不断演变中的一个整体,对地球的研究不应当受国界限制,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3大主题——岩石圈、全球变化、地球深部圈层以至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都是着眼于全球的。未来的地质工作会更加开放,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加快发展。国家正在加紧鼓励和积极参与国外的地质矿产工作,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开拓更大的市场。
地质工作思维方式从分析性思维向分析性、协调性、综合性思维相结合转化;从局部认识地质现象,转向对地球整体的宏观多层面研究;从描述解释地球、把地质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转向规划地球、着眼于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从由找寻和利用资源为主要目的,转向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御自然灾害为目的。传统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资源技术评价为主,转变为环境评价、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加强了多学科的交叉、多技术的联合和多部门的合作调查研究工作。
4.多种技术综合应用
地质工作的发展依赖地质科技的进步,但往往涉及许多学科和不同的部门,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多技术的联合和跨部门的合作。采用现代探测技术、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引起地质工作领域、调查手段、管理方式和成果表现形式等的巨大变革,提高获取地质信息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极大地促进了对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基本实现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地质工作现代化。
5.地质资料社会化共享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测等地质工作中通过观测记录和分析研究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直接获得的岩矿芯、各种样品和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目前,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地感知地质工作的多元服务及其效用,推进多目标地质资料在专业化基础上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基础地质资料信息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建设重大经济工程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人们需要掌握更多的地质学信息,以更好、更安全地开展各项社会经济活动。
6.需求驱动型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新时期地质工作的服务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地质工作更加重视利用现代技术传播地学信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以满足国家、社会不同用户需求为目的,提供相应的地质产品,如要求地质科学提供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的信息,提供减轻灾害和保护环境的信息等。地质部门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通过网络为公众和决策提供通俗易懂的地质科学和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地质调查机构服务意识的转变最为明显,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以用户为核心,服务优先的工作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在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巨大转变和提高。
三、传统地质工作向大地质工作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性地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在一些竞争性的、商业性的领域中逐步退出,商业性地质工作从计划经济体制调节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调节。但是,当前矿业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权市场还不规范,总体上矿业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还不是很高,形成的地质工作机制在过渡的阶段遇到了许多矛盾,使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缓慢。风险勘查筹资和退出机制尚未形成,仍是困扰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重大障碍性因素,影响了地质工作主体多元化的形成。
2.地勘单位的改革措施还需要深入落实
在管理体制上,地勘单位从部门管理转向属地化管理基本到位,但融入地方经济的程度存在差异。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制和股份制重组的改革使相对单一的国有综合性地勘单位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业态的企业型经济实体,但是,地勘单位大都希望用放慢转制来争取生存空间,事企不分仍很普遍,延缓了改革、转制的步伐。
3.地质勘查经费有效投入不足
近10多年来,地质勘查费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全国地质勘查的需求。地勘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990年最高,约为0.52%,而在1997~2003年则持续下降,由0.39%下降为0.22%。特别是用于地质调查工作的有效投入逐年减少,原因是地勘费主要用于支付逐年增长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非地勘业经营性费用,真正用于地勘工作的费用很少。同时,中央地勘经费投入和管理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不够
首先,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中存在自我封闭性问题,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程度低,而且全国地质资料比较分散。地质成果大多还是传统地质工作的半成品,表达方式陈旧,非专业人员难以接受,降低了社会利用率。
其次,管理流程不畅,地质资料汇交和利用都很困难。其中,地质资料直接面向社会的公开利用环节上的问题是主要矛盾所在。国家出资的公益性地质工作由于体制性障碍而不能及时向全社会披露基础地质信息,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性地勘工作的勘查风险。另一方面,归出资人所有的排他性商业化地勘成果,依法受到严格保护,但其所有人有按期向上汇交地质勘查资料的义务,有关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
5.以单学科发展为主的地质工作受传统思路局限,技术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地质工作飞速发展,但总体上仍以单学科的纵向深入、依托传统思路和技术为主,在跨学科的交叉、综合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上,在加大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区域地质评价和专项工作力度上,与地质工作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地质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勘查技术总体落后,主流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分析测试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常规钻探效率低,自动化程度差;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环境与地质灾害领域3S技术等高新科技应用不够。
四、推进大地质工作的建议
1.探索多层次,多方面利益关系协调的新机制
政府应加大力量做好各项协调工作,以建立全国矿业统一的大市场,包括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促进矿业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从整体上为矿业企业创造一个公正、自由、平等的竞争和生存环境。由于地勘单位的属地化管理改革,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开,中央地质工作管理部门与地方地质工作管理部门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问题。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来理顺这些关系,鼓励地勘单位按不同特点和模式深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其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要争取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建立形式多样的地质工作合作伙伴关系,使国家地质工作目标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求融为一体,切实发挥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2.树立地质资料社会化概念,建立完整的地质资料信息体系管理体制
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主要有公益性地质资料(国土资料大调查)、商业性地质资料(主要与矿业权有关)、地质科研资料3大类,要确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核心地位。地质资料馆保存的是属于汇交范围内的地质资料,是一般意义上的地质资料的重要部分。建立以政府所属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主体,部门馆藏机构和基层保管机构为配套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结构体系,明确政府所属的事业性馆藏机构与行业所有的企业性馆藏机构在社会化服务中各自的作用和任务。在社会化服务环节应统一管理,统一对外服务。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资形成的大量商业性地质资料进行鉴别,提出供社会利用的意见和办法。加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信息服务,提供信息引导,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及矿业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市场条件下,经济信息的传递常有时滞性和不确定性,政府有责任提供信息服务(如资料库、数据库等),矿业信息的预测、收集、研究和传递工作。
3.推动地质工作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矿产勘查领域的市场经营主体除了个体探矿者(找矿人)外,还有众多小型化、专业化、分散性的(初级)矿产勘查公司,从事地质勘查作业、专业技术服务和涉矿资本运营。勘查投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要依托有意投资于地质工作的矿业公司、涉采矿业的综合投资公司、银行和涉勘查业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的参与和支撑。矿产勘查市场交易双方需要中介组织,包括勘查行业协会、涉采矿业和勘查业的咨询评估公司、投资公司、供应公司等。发挥地勘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和规范对矿业权评估机构等行业中介组织的管理。只有矿业权评估师而没有独立勘查地质师制度,要权衡轻重,尽快整合建立起来。
指导国有地勘单位加快改革和发展。帮助地勘单位加快向企业过渡。理顺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地勘单位之间的关系。着眼于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研究制定风险勘查鼓励计划,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为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为老矿山和危机矿山寻找接替资源的勘查专项正在规划和启动。老矿山外围和深部找矿或发现新类型矿床仍有相当潜力,这将成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重要生长点。进一步扩大公益性地质工作规模,提高其服务能力。
4.“走出去”拓展大地质工作空间
我国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应该组织地质调查力量广泛、系统地收集相关国家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的资料,为国内企业延伸地质工作空间提供全面、客观的国外地质信息资料。通过建立国家风险勘查资金和政策引导,指导国内企业在境外开展矿产风险勘查与开发,降低境外勘查投资风险,促进“走出去”资源战略的实施,参与全球矿物原料资源配置,通过促进商业性开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供应基地,保障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原料资源安全。
地勘单位应从经济资源的全球性出发,开辟和做大国外地质市场。一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对矿产品的需求状况,在国外开发相应的矿产资源。二要加强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工作,如东南亚、越南、蒙古等国家。三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国外地质工作,寻找的矿产品用于兼顾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姚公一.当代大地质产业战略探讨.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2]曾绍金.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天科,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㈣ 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地质工作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主要是地壳),研究探索它的现状、形成和演变规律,科学利用各类地质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信息支撑。地质工作的产品、需求以及产业属性等存在明显的特点和规律,地质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必须遵循地质工作规律。
一、地质工作的产品与服务
(一)地质产品经济属性及其提供方式
地质工作能够提供多种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地质图件、地学数据库、地质勘查报告、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知识形态的产品,系列综合出版物和专题报告等。其中,矿产勘查报告具有信息产品的特点,且以实物(矿产资源储量)为载体,信息的价值取决于其载体的价值大小。
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结合地质工作的产品特点,可以将地质工作产品分为公共地质产品、准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区域性地质调查目的是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基础地质信息,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纯公共地质产品;区域性矿产资源调查目的是提供后备勘查基地,产品可以部分地具有竞争性或排他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预查,及程度更高、且设置了矿权的矿产勘查产品,是非公共地质产品(表1)。一般面上的,为提供后备勘查基地的地质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一旦设置了探矿权,地质产品就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矿权的设置是区分矿产地质产品性质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到区域矿产资源调查,再到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增加,产品性质也从纯公共地质产品,到准公共地质产品,再到非公共地质产品发生转变。地质工作的风险性决定了地质产品有可能从非公共产品转化为准公共产品。由于矿产勘查具有高风险性,探矿权人经过勘探投入,放弃了经证明没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地的矿权,非公共地质产品又转化为准公共地质产品。
表1 地质工作的产品性质
目前,随着私人对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的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有了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三种基本方式。提供方式的选择首先应该符合效率要求。公共产品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私人产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配置。纯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市场对提供公共产品是失灵的。准公共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即所谓公共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买。究竟采用何种方式生产,取决于如何更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二)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完整的公共地质产品生产过程,包括产品的生产阶段、扩散与提供服务阶段和应用阶段。各阶段彼此传递需求信息。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包括原创性生产,情报资料的获得与综合,成果的深加工等。原创性生产即通过地质调查活动,生产出可供利用的地质调查产品;情报资料的获得与综合是通过资料收集综合获得地质调查成果,这也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一个重要来源。公共地质产品的扩散与服务是公共地质产品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扩散和服务途径包括:资料馆藏服务、年报、网站、成果发布会、报纸杂志、专报材料、年度报告等。公共地质产品的用户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公共地质产品通过生产、扩散与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的需求又可逆向传递给产品生产者,再进行新的产品生产,这样构成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循环。
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不分,完全由国家提供,所以,当时有人说地质工作游离于经济之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公共地质产品需要政府提供;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要分开运行。矿业权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使得矿产勘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受到法律保护,这为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运行分开提供了制度依据。
公共地质产品应当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支专门的、一定规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才能高效率、可持续地提供公共地质产品和服务。公益性地质工作是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超前性工作,向社会提供地学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性支撑,是集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科研与调查为一体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工程。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需要依靠系统的野外实地调查及各种先进的方法手段,获得对地质作用、过程和演化的认识。这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是对客观地质现象及其演化规律不断认识的过程,需要大量数据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必须有固定的机构和地质调查人员进行长期持续的工作经验积累,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地质工作发展的经验。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地质工作发展的历史看,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各国均保留有国家专门的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地调机构)。大多数国家地调机构是联邦政府部委的直属机构,虽然所属的部门不同,但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其性质和定位具有相似性。如美国地调局一直保持着近1万人的地质调查队伍,并在全国设置了约200个办事处;除了联邦地调局外,各州都有自己的地调局,分属自然资源部门。加拿大国家地调局最近几年职工数量变化比较大,1995年拥有职工近1000人,1999年有600多人;此外,各省尚有自己独立的地调局,合计有职工近1000人。澳大利亚地调局在1994~1995年拥有职工520人,1999~2000年为400人;此外,各州有独立的地调局。
由此可见,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相对独立的公共事业,其工作内容由国家需要决定,经费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必须有一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长期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非公共地质产品由市场提供。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国家财政资金可以投入非公共地质产品,但这种投入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市场提供非公共地质产品,而不是代替市场提供非公共地质产品。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分开运行,有机结合。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对于准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要尽可能弥补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三是要发挥好地勘基金的引导作用。
二、地质工作的需求特点
(一)地质工作存在常态需求和非常态需求
所谓“常态需求”是指这种需求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是稳定增长,但不会有大的波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服务于政府的管理职能,只要管理职能存在,这种需求就存在;同时它也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并提供广大公众日常所需要的地质信息,如同天气预报的信息一样,也是某些生产、生活不可离开的常态需求。因此,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有经常性投入。
“非常态需求”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而产生的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一旦目标实现,这种需求就终止。非常态需求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过去的常态需求欠账太多,长期积累形成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于是被迫通过设立国家专项来解决,从而具有了非常态的解决方式,国家重大专项“海保工程”就属于这类例子;二是由于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产生的某些重要的新需求,也需设立国家专项来解决,青藏高原专项就是在西部大开发、找矿大突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多种新出现的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产生的。战略性矿产勘查也是非常态需求的例子,是在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为了实现宏观目标,采取国家财政投入矿产勘查,通过降低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可以认为是“非常态需求”。非常态需求具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完成了专项,解决了问题,其需求就已满足。
(二)不同类型地质工作对管理的要求
国家地质工作需求类型见表2。其中,常态工作又包括:调查性、综合性和服务性工作。调查性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海洋地质调查、物化遥调查等。综合性地质工作包括:地质科学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境外地质工作与信息综合等。非常态工作包括:阶段性和应急性工作。如战略性矿产勘查、危机矿山找矿、应急性地质灾害调查等。
表2 国家地质工作需求类型表
常态地质工作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说以常态地质工作的规模和结构,作为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主要依据。对于常态地质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性工作,应建立一定规模的、人才梯队合理、业务相对齐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实体队伍,推进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同时,应建立常态的经费和项目保障机制。要有长期规划、连续计划和相对稳定的项目和经常性经费支持。
非常态地质工作大部分是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其中,需要国家财政出资的非常态地质工作,如战略性矿产勘查等,应建立应急性机制,通过设立国家专项完成;以组织实施为主;可建立由部分精干技术为支撑、以组织管理为主的精干队伍,即非实体队伍。
三、地质工作的产业属性
地质工作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是独立性的公共服务事业
公益性地质工作,一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地质调查机构进行,其投入属国家计划性质。工作费用由公共财政提供,实行预算、决算管理,形成的成果,无偿提供给全社会使用。因此,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事业。由此可见,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独立性,在国内外的产业分类中,都有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一席之地。认识这种独立性,对建立地质工作体制,理顺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关系以及地质工作的计划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
商业性地质工作依附于各种主产业,在所服务的主产业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商业性地质工作为其主产业提供市场有偿服务。目前形成的产业主要有:依附于矿业的矿产勘查业,依附于建筑业的工程勘察施工业,依附于环保产业的地质环境治理产业;正在形成的产业有依附于旅游业的地质旅游资源勘查与保护产业,依附于农业的农业地质调查等(图1)。地质工作的产业依附性反过来反映了不同主产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和依赖性,是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商业性地质工作,正是在这种依赖性和依附性的相互作用下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每一种产业,只要它对地质工作产生了需求和依赖,都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新的应用地质分支。一些新的应用地质分支如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医学地质等也正在发展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质工作将延伸到更多的产业。
图1 地质工作产业体系示意图
独立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与依附于各种主产业的商业性地质工作,构成了地质工作的产业体系。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着很高的产业关联度。由于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国民经济各个层次的产业都可能对商业性地质工作产生需求,商业性地质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说,地质工作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过程中,要强调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问题。这关系到如何有效地实现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突破,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的大问题。市场经济具有开放、竞争、高效率和分工协作的特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可以在市场中大有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有些工作需要公益性队伍承担,如在矿产勘查的普查、详查和勘探阶段,甚至矿床开采阶段,都需要一些配套的基础地质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需要多少,是由客观地质规律决定的;需要谁来干,是由竞争决定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矿产勘查信息。同样,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有些工作也需要公司、企业的介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由此可见,只有实现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至于承担工作后的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等问题,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其基本的制度和政策规定。
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对于准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要弥补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三是要发挥好地勘基金的引导作用。实践证明,不少矿点和重要矿床是在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发现或发现重大线索的。在勘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企业、勘查单位和找矿者个人的利益关系,优化配置各种勘查要素,实现优势互补。
四、地质工作的其他特点
(一)探索性和生产性
地质工作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地质体,因此具有未知性。地质工作在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是认识地球的过程。因此地质工作一方面要对未知的地质客体、地质规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把已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因此,在地质工作中应注意它所承担的科研性和生产性双重任务,采取不同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分别对待。
(二)地域性
矿产的形成具有空间的规定性,什么矿,在什么样地质条件下生成,进而在什么地区生成,是严格受成矿规律控制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点对矿产地质工作的开展具有严格的规定。加强地质工作,不能像开工厂、开商店那样,主观可以选定,而是必须服从地质规律、服从地质工作规律。
(三)地质工作阶段性和长周期性
地质勘查工作是地质工作者利用成矿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客观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它不仅需要较长的工作过程,而且也需要按照不同的工作程度和要求来划分不同的工作阶段,这就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阶段性。为了加强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统一管理,缩短勘查周期,使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与矿山基本建设程序紧密衔接,《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的暂行规定》将我国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地质勘查周期是地质工作程序中从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全过程。不同矿床,受各种不同的自然地质、地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地质条件。由于找矿勘探活动是探索复杂地质体的艰苦过程,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周期长短受科技发展水平、地质勘查的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找矿难度,以及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勘查技术条件等影响。根据统计,地质勘查的工作周期,一般都要在5~10年,甚至更长。
(四)地质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由于各种矿产资源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矿产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且千差万别,致使地质工作投入的劳动与取得的地质成果没有确定的比例,造成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矿产地质工作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发生在预查、普查阶段,所以一般社会资金都不愿意向高风险阶段矿产勘查投入,金融机构不愿意向高风险矿产勘查阶段放贷。
(五)地质工作超前性和效益后续性
地质工作是以自然界的地质客体为工作对象,客观上受各种自然地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个矿种和具体矿床之间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且受社会需求、找矿勘查条件和难度、外部经济、地理、建设条件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地质工作必须具有超前性,需要提前一个5年、一个10年去开展。这种超前性,在矿产资源勘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一个大型矿产地,从发现、肯定到勘探完毕,少则5年,多则10年乃至10年以上;勘探完成了还要进行基建,又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矿产开发,没有必要的提前量,必然影响到整个矿业的发展。同时这种“超前性”形成的地质工作成果若不被后续产业所利用,本身无法全面地进行成果的效益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地质工作成果的效益,必须由后续相关产业效益来体现。因此,衡量地质工作效益,不但要评价地质工作本身的经济效益,尤其要从国民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考虑和评价地质成果所产生的后续效益。
(六)矿产勘查难度递增性
矿产勘查难度,是指矿产勘查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运用各种找矿方法或勘探手段,找到并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矿床的难易程度。由于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易于发现和开采的矿床日益减少,勘查难度随时序递增,直接影响到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变化,造成勘查效果下降,成本明显提高。
(七)地质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性与连续性
地质工作在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地质工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取新的地质信息和知识,地质工作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就是地质信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连续积累过程,每一个有效的地质信息都将成为后续地质工作和研究的基础。
㈤ 怎么夸奖干出事业的人
当自己的下属干事业干得很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子夸奖他,就说他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年纪轻轻就能做出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让人刮目相看。
㈥ 怎么写夸地质勘探队的小作文
你是想写消息报道还是专业技术的论述呢
㈦ 歌颂地质人员的文章
《因为有你》——林旭辉
一把锤,一个包,
是你的全部家当;
冲锋衣,登山鞋,
是你的标准装扮。
你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
你的勇气征服了雪域高原。
大山忘不了你的身影,
森林抹不去你的气息。
田野刷不掉你的足迹,
小溪洗不尽你的汗水。
最难忘,
是你不恋繁华甘守乡野;
最难忘,
是你漆黑矿洞探寻宝藏;
最难忘,
是你狂风暴雨查险防灾;
最难忘,
是你比武场上不甘落后;
最难忘,
是你北国草原一路驰骋;
最难忘,
是你广袤大海鏖战风浪。
因为有你,
地质工作不再枯燥,
地质锤敲出了美妙的旋律,
地质包装满了优秀的答卷。
因为有你,
祖国宝藏不再孤寂,
富锌富硒富了一方百姓,
绿水青山美了八闽大地。
回首过去,
你流过汗、流过泪,
你苦恼过、伤心过。
回首过去,
汗水换来了收获,
泪水换来了甘甜,
苦恼换来了成长,
付出换来了喜悦。
展望未来,
少不了与你一起风餐露宿,
少不了与你一起翻山越岭,
少不了与你一起征战雪域,
少不了与你一起乘风破浪。
展望未来,
因为有你炙热执着的心怀,
因为有你孜孜不倦的付出,
注定你们不甘平凡,
注定你们再创辉煌!
(7)怎么夸地质事业扩展阅读
地质勘探员工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工作任务的职责也不尽相同。比如物探化探勘查、地质构造勘查。
地质勘探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地质勘探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㈧ 求形容地质的词语
三光荣四特别: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㈨ 怎样为地质事业作出贡献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这首回著名的歌曲,描答述了地质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手握原始的工具,凭着一腔热血战天斗地的情景。虽然,那时的地质队国家虽然每年有资金投入,工作量也有保证,但基地的简陋,远离城市的落伍,以及野外工作的艰苦,让地质人们生活艰苦难堪。
㈩ 有哪些赞美事业有成的词语
1.欣欣向荣
【拼音】: xīn xīn xiàng róng
【解释】: 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出处】: 晋·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举例造句】: 在其间欣欣向荣的,只有鲜花和绿草,这是比喻对于将来的希望。
2.平步青云
【拼音】: píng bù qīng yún
【解释】: 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举例造句】: 本图平步上青云,直为红颜滞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