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质怎么写
① 国际地质年代表记忆口诀是什么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专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属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 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 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② 大一地质工程论文怎样写,最好有范文。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现象,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的结论性错误。今后十年,将有可能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又一个事故高发期。工程地质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要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 。
关键词: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 勘察 环境 分析 人才 机遇
工程地质对于工程师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与失败的若干实例证实,许多人对工程地质又是陌生的。
人类历史刚刚翻开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页,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前导的产业革命却早已开始了,工程地质学科必将在这场革命中获得新生。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协调与适应,改革就成为必然。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1 工程地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质学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50年代初开始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走过了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特别是在水利水电行业,举世瞩目的三峡、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澜沧江、红水河、雅砻江、乌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众多大型梯级水电站的兴建,以及若干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电工程,充分积累了在各类岩性地区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地质工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地将数理学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术及时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达到现代科技水准,逐渐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成员之一。
今天,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地质定性描述和定性评价的范畴,发展成为集多种勘探手段去获取基础性地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分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地质预测、工程措施的建议等等既特殊又复杂的综合性专业。任何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位置。无数重大工程成败的实例足以证明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权威性。
在学术界,有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国内的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和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等全国性学术组织都专门设立有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水利水电行业中全国性的学术组织还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网”。此外,全国性的勘测技术协会主要还是工程地质专业。这些学术组织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巨大作用。
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
2.1 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水利水电、电力、工民建、交通、港航、航天、航空、地矿、市政建设等等凡是存在土建工程,要与地质体(地基)打交道的行业,都有工程地质专业,因此,我们称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专业,是不必争议的。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又是所有这些不同行业的工程地质专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业界龙头。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工程建筑物的特殊性。工业与民用建筑到处可以见到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建筑物,可以部分或全部套用标准设计图纸。而水工建筑物则不然,世界上有成千上万座水库大坝,你就很难找到两座完全相同的大坝。决定大坝的规模、坝型、结构等工程要素的自然条件很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则是最主要的自然条件之一。水工建筑物的第二个特殊性是与水打交道,所承受的主要荷载是水荷载。水利水电工程不允许失事,一旦失事,损失将十分惨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工程规模大,专业多,涉及面广,投资大,工期长,建筑物的形式、结构、功能、荷载组合等等都十分复杂,特别是大型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更是如此。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文化等方方面面,你很难找到其它基建工程可以等同于这样的水利水电工程。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是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同时,工程区自然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技术难度。
2.2 实践性与经验性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另一特点是强烈的实践性与经验性。在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委会1999年度学术研讨会上,工程地质界知名前辈专家天津院的李仲春教授语重心长地警示工程界: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太难了,工程地质决策不是通过计算和试验所能左右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程经验,即是十分成功的工程,也很难证明它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李仲春教授的肺腑之言充分表达了工程地质专业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的深刻含义。
工程地质理论上的任何一项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都必须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分析论证和工程实践的检验。例如,近二十年来随着数理基础学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坝基、洞室和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的理论和方法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这些计算成果仍然只能是工程设计和决策的一种参考,因此在工程界有一种通用说法: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许多工程实例足以说明采取慎重态度的必要性。有些工程从分析计算上看是安全的,实际上却出了问题;而另一些工程通过计算认为不安全,但却安全运行了数十年。因此我们搞工程建设,工程经验往往又是起决定作用的。
2.3 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第三大特点:在地质体中留下的工程隐患具有长期性和隐伏性,甚至具有不可预见性。法国Malpasset拱坝失事和意大利Vajont水库大滑坡,均为水工史上震惊世界的惨痛教训,其地质隐患在整个勘测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中没有丝毫警觉。葛州坝工程坝基软弱夹层问题导致工程停工,重新补充勘探并对设计进行重大修改。南盘江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建在一个古滑坡上,开工后实在施工不下去了,搬出滑坡体后又位于另一个滑坡体的脚下。该电站的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更是复杂得令建设者们防不胜防。由于地质体中留下的工程隐患造成的工程事故,轻则修改设计,重则工程报废,或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数。
2.4 工程地质测不准原理
著名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不能同时测准粒子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和位置”。我们不妨借用这个原理来揭示工程地质的一些本质性问题。事实上,地质体中的某些性质的确是测不准的。例如某一组结构面的产状,你只能用一个区间值来表述,如果仅用一个确定值来表述则肯定不符合客观实际。又如工程地基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它只能是一个区间值或统计值,因为地质体中每一点的性质都可能是变化的。地质参数精确到某一个具体数值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绝对准确的,否则会误导精确评价的可信性。据此,我们可以将工程地质测不准原理表述为:“地质体的工程性质不可能用绝对准确的参数来确定,它们只能是通过地质测绘、勘探、试验、分析、统计和经验判断后提出一个建议区间值,供设计师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在这个区间值中选取设计采用值”。近二十年来,概率统计、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数理学科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分析领域,可以说是对工程地质测不准原理的有力支持。有些设计师不能理解地质师为什么只能提出区间值,而不提出确定的数值,当他们对测不准原理透彻理解之后,这种疑问将会自然消除。
3 工程地质的技术进步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近二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测量、物探、钻探、试验等在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为工程地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依托。由于有了各种新技术的支持,工程地质分析从定性到定量就成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论层出不穷,在学术界十分活跃。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地质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从外业资料收集和内业资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产品成果、质量标准等等均与传统的工程地质有较大的差异,应用前景振奋人心。“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业已正式成立,必将对工程地质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要包括六大课题:①数值计算;②制图;③数据库;④文档管理;⑤专家系统;⑥网络系统。这六大课题既是多年来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践,也是我们将继续探讨的主要课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赋予新的内涵。
4 工程地质专业的任务与责任
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归纳起来的表述: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和专门性地质资料,为工程选址、建筑物设计以及不良地质条件的工程处理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对地质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需要针对工程建筑物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确,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样,勘探精度满足要求。工程地质分析要求方法正确,计算可靠,参数可信,建议措施符合工程实际。工程设计最关心的是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因此工程地质工作的最终体现是工程地质定性和定量评价。
工程地质专业只对提交给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负责,其物理力学参数也仅仅是建议值,不在建议值范围之内的设计采用值和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地质师不负责。但是,地质师有责任对不符合或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对可能存在的工程隐患要与设计师充分交底,对不良工程地质缺陷有责任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一般说来,正规勘测设计院的勘测队伍,已经过几十年工程实践的检验,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完成以上任务并尽到地质专业的责任。本文以下章节列出的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是归纳了笔者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十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供地质师们分析问题时参考。
5 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5.2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
一种情况是地质师对其它专业不理解,这需要加强跨专业的学习。另一类现象是设计施工等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质却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设计人员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有的设计人员对地质专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为是包打天下,不结合地质条件设计不当;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质规律,野蛮施工,严重破坏地质体的自然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这些非地质专业的问题,往往在出了问题之后又向地质专业推卸责任,令地质师们不知所云。工程地质界知名专家学者孙广忠教授指出:“实际上,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可以说,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地质基础,则其理论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必将作出错误的结论”。
潘家峥院士等前辈专家早已强调过地质学水工,水工学地质。足以可见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问题,早已被专家们的真知灼见道出了关键,就看我们作何行动。
5.3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地质条件不清楚,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5.4 规程规范的问题
规程规范的问题较多,甚至产生了一些混乱。水利系统与水电系统的勘测设计阶段不一致,规程规范也有区别。历经十多年的编写报批,1999年才颁布的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在勘测程序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经颁布实施就难以把握。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并不完全适合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而建设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监督机构则以此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实施质量检查,使勘测单位不得不准备满足两种规范的两套地质报告分别对付审查和检查。规程规范的修订和出台周期太长,完全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利与水电分家之后,对于工程地质这个专业来说其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但却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勘测程序,这种情况还要继续下去,需要寻求解决或协调方案。
5.5 人才问题
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断层已经出现。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前辈地质师相继离岗,各勘测设计院明显缺地质总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间各院比较整齐的地质副院长和院级地质总工,近年来在一些勘测设计院已经相继断档,或后继无人,或后备人才尚不成熟。勘测行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的问题,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优秀地质师的成长。
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质分析成果,出自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有人说二、三年就可以培养出地质专家,实属无知。要培养出一个具有工程地质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地质师,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实践,自身的敬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渗透,是决不可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地质师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培养优秀地质师的难度可以说远远超过培养博士、研究员和教授的难度。
社会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最好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
5.6 技术管理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技术管理是主要环节之一。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或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5.7 其它问题
前期工作投入不够,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体制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勘测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造成多勘探多争钱,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5.8 今后十年将进入工程事故的高发期
鉴于对以上若干问题的担忧,今后十年有可能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故的又一个高发期,这一悲观性预测有些危言耸听,但愿不要成为被不幸言中的事实。
5.9 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
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此,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
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6 工程地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汪恕诚部长曾经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少修改或不修改设计,是对工程地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基本地质资料不准,修改设计就是必须的。高标准严要求就是挑战和机遇。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又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的壮丽史诗。以前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成是与天斗与地斗的斗争关系,实践证明,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结果,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胜利,而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的惩罚却是灾难性的。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无不与工程建设有直接关系,与地质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建国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此起彼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从无到有,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正在兴起。在多专业组成的基建队伍这个庞大乐团中,地质师要起到指挥和首席演奏家的作用,甚至还要担负起独奏华彩乐章的作用。
尽管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工作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题,然而这更是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自然,保护环境,防止灾害,造福人类,是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的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③ 国际地质项目或计划名称
保护大气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Vienna Con-vention on Protecting Atmospheric O-zone Layer
北京宣言 Declaration of Beijing
贝加尔湖钻探项目 Baykal Drilling Pro-ject(BDP)
大陆反射剖面项目 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ction Profiling (COCORP)
大洋钻探计划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大洋钻探项目 (美国) Ocean Drilling Program, USA
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 Geodynamic Pro-ject (GDP)
21 世纪大洋钻探 Oceam Drilling in the 21th(century)(OD21)
21 世纪议程 The Agenda 21
关于耗损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1996 年建立) 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ICDP)
国际地科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间矿床模式项目 Project on Mineral Deposit Modelling (IUGS/UNESCO)
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 International Geo-dynamics Project (IGP)
国际地球物理年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IGY)
国际地热资料交换计划 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Information Exchange Programme(IGIEP)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me (IGCP)
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 International Marine Global Change Study (IMAGCS)
国际海洋钻探计划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 Ocean Drilling (IPOD)
国际环境教育计划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cation Program (IEEP)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IDNDR)
国际南极冰川研究计划 International Antarctic Glaciological Project (IAGP)
国际宁静太阳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Quiet Sun(IQSY)
国际上地幔计划 International Upper Mantle Project(IUMP)
国际水文计划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 (IHP)
国际水文十年计划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Decade
国际太阳活动年 International Active Sun Years (IASY)
国际岩石圈计划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ject (ILP)
环大西洋计划 Circum-Atlantic Project (CAP)
京都议定书 Kyoto Protocol
极地大陆架计划 Polar Continental Shelf Project(PCSP)
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 Basel Con-vention on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宣言 Rio de Ja-neir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联邦德国大陆深钻计划项目 Kontinen-tales Tiefbohrprogramm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KTB)
联合国发展计划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 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UNCBD)
乐山宣言 Declaration of Leshan
内罗毕宣言 Nairobi Declaration
欧洲地学大断面计划 European Geotra-verse Project(EGT)
全球沉积地质计划 Global Sedimentary Geology Program(GSGP)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Program(GARP)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影响计划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me (IHDP)
全球环境公约 Convention on Global En-vironment
全球洋底分析与研究计划 Global Ocean Flo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Project (GOFAR)
人与生物圈计划 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 (MABP)
世界大自然宪章 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orld Climatic Re-search Programme (WCRP)
世界人口行动计划 World Population Plan of Action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Natural Resources (WCSNR)
深海钻探项目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 (DSDP)
生物多样性计划 Biological Diversity Plan
生物圈二号试验计划 Experimental Plan Biosphere No.2
远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中国 21 世纪议程 China's Agenda 21
中国国际互联网 CHINANET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China Trans-Century Green Project Plan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项目 China's Over Century Green Project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纲要 China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Natural Resources
④ 国际地质年代表中GSSP是什么意思
GSSP,是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的缩写,意思是“全球层型剖面和点”,就是确定国际地质年代表中已建各地层系、统、阶之间的界线剖面和点位。
根据生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球有显著生命以来的历史,可分为古生代(古老生物时代)、中生代(中期生物时代)和新生代(近代生物时代),每个时代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这三个界再分为11个系,30多个统和近100个阶。为了制定统一的国际地质年代表,地质专家们必须为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确定具体的划分标准,这个国际标准称为全球界线层型,英文简称为GSSP,是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的缩写,它是划分地球历史的里程碑。
⑤ 国外区域地质调查研究
区域地质调查在世界各国都是一项被高度重视的战略性工作,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区调工作推进较快。如前苏联,1961年已经完成1:100万区调,20世纪80年代初1:20万区调已完成96%,1:5万区调已完成32%。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1:20万区调也早已完成,1:5万和1:6.3万区调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并不断更新和填制更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归纳世界各国的区调研究情况,主要是在三大岩类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及高新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2.1.1 岩浆岩区调查研究
现代岩石学理论及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的飞速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微量元素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使岩浆岩岩石学的调查研究从重视岩石的宏观调查、微观描述,强化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及成岩成矿试验阶段,发展到了将岩浆作用产物与地质构造环境相结合研究的新阶段。新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对火山岩按结构-环境进行分区;对花岗岩按板块构造观点进行分类。如B.W.查佩尔和A.J.R.怀特(1974,澳大利亚)提出花岗岩可分为I型和S型;W.S.皮切尔(1982,英国)提出按大地构造环境划分五种类型花岗岩类;并将与板块俯冲带相关的岩浆“双带”和热力学、流变学成功地应用于岩石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岩浆生成机制和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的关系。
在花岗岩区地质填图的原则及方法方面,代表性的有:苏联学者以岩浆建造学说为基础,提出了岩浆建造和岩浆省、火山-深成建造的理论和有关的填图方法原则。英国学者基于秘鲁海岸带花岗岩岩基的填图研究,建立了岩基段-超单元-单元的填图方法,建立了花岗岩的等级单位体制,该方法得到了北美地层命名委员会(NACSN,1983)和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国际地层划分分会(ISSC,1987)的肯定。美国学者对内华达山脉岩基进行了侵入体-岩簇-岩套三级等级划分的填图方法研究,他们运用应变分析方法对花岗岩体进行组构填图,研究岩体的变形构造,并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和侵位成岩过程研究岩浆运动的性质和花岗岩定位机制。
1.2.1.2 沉积岩区调查研究
从地层叠覆原理(地层层序律)发展到沉积层侧向堆积原理的认识,从统一地层划分概念发展到多重地层划分概念,成为沉积岩区现代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而产生当今全球两种中、大比例尺地质图,即以年代地层单位的系为制图单位的系图和以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为制图单位的组图,其中后者能更好地反映客观地质体的岩石组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性,因而得以在多数国家推广使用。
《国际地层指南》(ISSC,1987)对多重地层划分原理、地层术语的定义、地层命名和地层程序规则、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使用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和论述,是地层学发展的里程碑。现代沉积学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沉积建造、沉积相、沉积体系、相模式的概念,把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联系起来,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对全球的沉积盆地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构造环境中沉积盆地的沉积作用特征,以恢复盆地的演化历史,大大丰富了沉积岩区的研究内容,并对地质填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20世纪80年代的层序地层学,为全面综合研究百万年级地层沉积旋回提供了理论框架,反映了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的改进。
1.2.1.3 变质岩区调查研究
变质岩区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已由过去偏重于岩相学研究的岩性描述阶段、同位素测年阶段,进入到研究地质构造事件及年代构造格架、探讨地壳演化和地壳结构模式阶段。提出了变质相系、变质带的概念,把区域变质作用、大地构造环境、地壳演化阶段不同的变质作用类型与大陆地壳生长、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相关联,探讨与大型构造带(如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等)活动有关的变形和变质作用,及其对区域变质带形成和展布格局的影响,并开展了对地质事件的变质作用的P-T-t轨迹以及变质体演化过程的研究,进而建立区域地质事件的演化序列和分析地壳演化规律。
同时,变质岩区的填图方法,从单一的岩性法填图,发展到岩石-地层法、构造-地层法和构造-岩石法填图,强调在采用岩石-地层法的基础上,加强对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原岩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在复杂褶皱区、岩性单一而厚度巨大的假单斜地区和滑断构造发育区,常需要采用从构造到地层的相反程序方法。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已经实施,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也全面实施,近年俄罗斯1:5万中-深变质岩区的填图已经采用建造填图的方法。
1.2.1.4 高新技术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国外区域地质调查已普遍采用“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实现了填图全程计算机化与成果数字化、网络化及地质三维分析可视化,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质量,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为基础地质资源信息的管理、检索、信息共享、扩大服务领域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至今,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国土资源工作各个领域的数据采集、处理、管理、成果输出等环节。集成管理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大型数据库技术、高速并行处理技术、图示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电子出版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资源工作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与服务等全过程。
⑥ 国际地层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
年代地层划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通用的年代地层单位等级序列,体现在《国际地层表》中,以作为确定世界各地所有岩石的年代并将其与世界地质历史相互联系起来的标准参照尺度(见附表1)。
⑦ 国际或有关国家地质组织或机构名称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1400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爱尔兰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eland
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 Bureau of Mineral Resources Australia(BMR)
北极理事会 Arctic Council (AC)
大陆钻探协调委员会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Continental Drilling
德国科学院 Deut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DAdW)
地学信息管理与应用协会 Commission on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oscience Information (COGEOIN-FO)
地质资料存储、自动处理和检索委员会 Committee on Storage, Automatic Pro-cessing and Retrieval of Geological Data (CDGEODATA)
东南亚石油工程学会 Southeast Asian Society of Oil Engineering(SEASOE)
东南亚石油勘探学会 South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Society
东南亚石油勘探组织 South 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Group (SEA-PEX)
东亚大地构造与资源研究会 Study of East Asia Tectonics and Resources (SEATAR)
俄罗斯科学院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发展中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 Commit-t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STED)
法国地质、地球物理和矿物研究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Geo-physiques et Minerales(B.R.G.G.M.)
法国地质调查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BRG)
法国科研中心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s Scientifique (CNRS)
非洲地质调查协会 Association of Afri-can Geological Surveg(AAGS)
非洲地质学会 Geological Society of Af-rica (GSA)
工程地质学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sts (AEG)
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学会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EPM)
国际孢粉学会基金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alynological Societies(IF-PS)
国际孢粉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alynology (ICP)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 (IASC)
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国际冰川学会 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
国际沉积学会议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edimentology (ICS)
国际沉积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IAS)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 (IAG)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IUGG)
国际大湖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reat Lakes Research (IA-GLR)
国际地层划分分会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ISSC)
国际地层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
国际地磁和超高层大气物理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IAGA)
国际地理联合会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国际地理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graphy (IUG)
国际地球动力学联合会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Geodynamics (IUCG)
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eochemistry and Cosmochemistry (IAGC)
国际地球科学史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CHGS)
国际地球科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Earth Sciences (ICES)
国际地球物理机构 Geophysical Service International(G.S.I.)
国际地球物理委员会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mmittee (IGC)
国际地球物理学会议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Assembly (IGA)
国际地热协会 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Association (IGA)
国际地震工程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AEE)
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IAS-PEI)
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CEP)
国际地质会议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IGC)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UGS)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 (IUQR,INQUA)
国际第四纪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Quaternary Research (IAQR, INQUA)
国际断裂研究会议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Fracture (ICF)
国际发展地学工作者协会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ID)
国际分析化学会议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ICAC)
国际干旱半干旱陆地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rid and Semiarid Land Studies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AEG)
国际供水协会 International Water Sup-ply Association
国际构造 - 大地构造地质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ructural/Tec-tonic Geologists (IASTG)
国际古生物联合会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Union (IPU)
国际古生物协会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IPA)
国际海底管理局 International Sea Bed Authority
国际海啸信息中心 International Tsuna-mi Information Center (ITIC)
国际海洋科学咨询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Marine Sciences (IACOMS)
国际海洋探查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 (ICES)
国际海洋物理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of the Ocean
国际海洋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eanography (ICO)
国际湖沼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imnology (IAL)
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IED)
国际环境资料查询系统 International Referral System fo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FOTERRA)
国际火山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lcanology (IAV)
国际火山学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Volcanology
国际结晶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 (ICSU)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COSPAR)
国际矿床成因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
国际矿物学协会 International 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IMA)
国际矿物学协会 - 新矿物与矿物名称委员会 IMA-Commission on New Minerals and Mineral Names (IMA-CNMMN)
国际煤岩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al Petrology (ICCP)
国际黏土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lay Research (IACR)
国际气象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IAM)
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 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otentially Toxic Chemicals (IRPTC)
国际热流委员会 International Heat Flow Commission(IHFC)
国际山崩研究组 International Landslide Research Group
国际数学地质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thematical Geology (IAMG)
国际数字地球物理协会联合会 Inter-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Mathematical Geophysics (IACMG)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 (IAH)
国际水文科技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Hydrology (IASH)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IAHS)
国际水文组织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IHO)
国际天文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所(荷兰)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erospace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 (UAI)
国际土壤科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il Science (IASS)
国际土壤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 Interna-tion Society for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国际土壤学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国际行星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lanetology (IAP)
国际岩石圈联合委员会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the Lithosphere (I.C.L)
国际岩石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etrology (ICP)
国际永久冻土协会 International Perma-frost Association (IPA)
国际月球研究协会 Inter-Union Commis-sion for Studies of the Moon (IUCM)
国际制图学协会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 (ICA)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国家地质分析研究中心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of Geoanalysis
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erves
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国科联环境规划地质科学委员会 Com-mission on Geologic Sci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Co-geoenviron-ment)
国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 (SCOPE)
国科联太阳 - 地球物理学专门委员会 IC-SU Special Committee on Solar-Terres-trial Geophysics(SCSTG)
海湾沿岸地质科学联合会 Gulf Coast Association of Geological Societies (GCAGS)
海洋协调委员会 Ocean Coordinate Com-mittee(OCC)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 (SCOR)
海洋资源机构联合委员会 Interagency Council on Ocean Resources (ICOR)
荷兰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Netherlands
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 Cir-cum-Pacific Council fo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会议 Cirum-Pacific Energy and Mineral Rescurces Conference(CPEMRC)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喀尔巴阡 - 巴尔干地质协会 Carpathian-Balcan Geological Association
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chemists (AEG)
勘查地球物理学家学会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EG)
矿产地质应用学会 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 (SGAMD)
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ESC,Ecosoc)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联合国水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
联合国亚太经济理事会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ESCAP)
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 United Nation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UNAEC)
联合海洋研究公司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Incorporated (JOI)
绿色和平组织 Green Peace
伦敦地理学会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GSL)
美孚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SOC)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美国地质调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美国国家地球定位局 National Earth Orientation Service, USA
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USA
美国国家地质委员会 U.S.National Committee on Geology
美国国家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eiences(NAS)
美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AASW)
美国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AAS)
美国矿业局 U.S.Bureau of Mines (USBM)
美国宇航局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美国月球与行星研究所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USA
南非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outh Africa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 (SCAR)
南太平洋地区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outh Pacific Area (CCOP/SOPAC)
南太平洋应用地学委员会 South Pacific Applied Geoscience Commission
挪威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Norway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
欧洲地球物理学会 European Geophysi-cal Society
欧洲地质学家联盟 European Federation of Geologists(EFG)
欧洲勘查地球物理学家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欧洲石油科学家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scientists
全球沉积地质学协会 Commission on Global Sedimentary Geology
日本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日本国家地质委员会 Japanese National Committee of Geology
日本火山学会 Volcan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瑞典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weden
深海取样联合会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for Deep Earth Sampling (JOIDES)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Oil Procing and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世界冰川监测局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WGMS)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CGMW)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世界黄金理事会 World Gold Council
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W.F.S.W.)
世界气象组织 Organization Meteoro-logique Mondiale (OMM)
世界数据中心 A:冰川学(雪和冰) World Data Center A: Glaciology (Snow and Ice)
世界数据中心 A:固体地球物理学 World Data Center A: Solid Earth Geo-physics
世界数据中心 A: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 World Data Center A: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世界数据中心 A:海洋学 World Data Center A: Oceanography
世界数据中心 World Data Center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N)
太平洋沿岸天然气协会 Pacific Coast Gas Association(PCGA)
泰国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Divi-sion Thailand
西南太平洋地震学会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SSSWP)
现代地壳运动委员会 Commission on Recent Crustal Movements(CRCM)
香港地质调查所 Hong Kong Geological Survey
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发展组织 New Ener-gy and In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
亚洲宝石科学学院(泰) Asian Institute of Gemological Sciences (AIGS)
亚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Informa-tion Center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ICGE)
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n Offshore Areas (CCOP)
亚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Geotecch-n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enter
伊朗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an(GSI)
以色列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srael
意大利宝石研究所 Italian Gemolegical In-stitute
意大利国家地质调查局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Italy
英国地质调查局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英国地质调查所 Geological Survey of Great Britain(G.S.G.B.)
英国皇家学会 Royal Society(RS)
英国科学院 British Academy(B.A)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BAAS)
越南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Viet Nam
陨石学会 The Meteoritical Society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
政府间海洋学组织 Intergovemmental Oceanographic Organization (IOO)
中国地质调查局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GS)
中国地质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 All China Commis-sion of Stratigraphy
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台北)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⑧ 境外地质工作特点和经验
(一)境外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地质工作的一次跨越
一些世界一流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均十分重视境外地质工作。这是因为,地质现象是无国界的,地质工作相应也是无国界的。开展境外工作,一是可以加深对本国地质背景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二是可以总体上提高地质调查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总体提高社会福利,三是可以促进本国的企业在国外开展相应的商业性活动,包括在境外开展矿产勘查开发。很多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将是否以及如何开展和开展什么样的境外地质工作,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比较典型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欧洲一些比较小的地质调查机构,也大量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国家综合竞争力。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境外地质工作的力度,如印度、巴西等,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地质工作的目的,重点往往不是提高全球竞争力,而在于提高其区域影响力。
在当前阶段,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境外地质工作已经转型,重点开展一些能够发挥国际领导作用的全球项目,并且整体的工作也从供应驱动转向需求驱动,从矿产调查评价转向环境和水。但是,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历史上,也曾经开展了大量的以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重要内容的境外地质工作,实际上,他们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境外地质工作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系统评价了美国地学在国际领域的三大历史作用:一是制定国家外交政策,二是保障国家经济权益,三是维护国家科学权益。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最后得出三条结论:第一,需要加强国际地学工作以支持美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在制定美国国家外交政策时需要更有效地利用地学家及其地学知识;第三,通过提高美国地学家在美国国际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可以进一步强化美国的经济利益和科学利益。
英国高度重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目前英国地质调查局在100多个国家从事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多个地学计划,其目标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人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可持续的生计,生活质量以及脱贫。这些活动,包括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和援助项目,主要是由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所资助的,同时,也与各个国际组织合作并获得资助,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等。在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时,英国地质调查局经常和英国的公司及大学合作。英国地质调查局还承接其他援助机构、世界各国私人公司和政府的合同项目,有时直接接受东道国政府的委托项目。英国地调局积累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地质资料和数据信息,近期,其工作的地区重点是东欧和前苏联。其中,有些是长期项目,包括帮助东道国加强地学能力建设和机构建设。许多国家的地质填图计划、国家地学规划、GIS地学数据库,都是由英国地调局设计和实施的。
日本迄今仍在开展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一是由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开展的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二是由日本地质调查局开展的以环境合作为重点的境外地质工作。
(二)不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境外地质工作内容不同,同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境外地质工作内容不同
不同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所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同一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比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重点是在其周边国家开展地质填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重点是在全球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其境外地质工作的重点是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价,同时开展基础和矿产地质调查;90年代迄今,工作重点则转向对全球重大地质和环境问题的调查,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而美国地质调查局试图在其中发挥核心和领导作用。
1.资源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
典型代表是日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地质调查局。
日本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特点是:组建专门机构,包括“石油公团”和“金属矿业事业团”,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了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本特别成立了金属矿业事业团(1963年)和石油公团(1967年)。这些准政府性质的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日本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务,特别是对日本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目前日本金属事业团在世界11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各办事处还负责周边国家的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国的资源信息。特别是针对资源国潜力和矿业投资环境的信息、重要勘查开发项目的信息、国际矿业走势追踪、跨国矿业公司动态分析、矿业权市场状况和矿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和经济援助/合作,降低企业在境外勘查开发的风险。作为日本政府的“政府援助计划”的一部分,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在受援国实施矿产勘查的技术合作项目和矿产资源的区域调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其他国的资源情况,为本国公司参与境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帮助。三是在境外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承担项目前期风险,引导企业选点。日本在境外进行的基础地质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称为“境外地质调查”,完全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用日本政府的钱进行;另一种方式称为“境外联合地质调查”,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与资源国联合进行,由日本政府提供资助。这相当于在境外从事前期勘查的风险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了。在找到了矿或圈定了远景区后,再由日本企业申请取得矿业权。
美国地质调查局也大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矿产资源的全球争夺成为世界政治和美国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这期间,美国政府聘用了三名杰出的地质学家(C.K.Leith,G.O.Smith和J.E.Spurr)作为政府顾问。这三位地学家提出的建议,对美国外交政策和矿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卓越的贡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国联”(联合国前身)中,三名地学顾问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同时促成了在1928年成立了国家矿产顾问委员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邻近,地学家提出预防矿产供应中断的建议,于是1939年美国建立了战略矿产储备,1942年,当时的经济福利局资助了一个计划,到拉美采购矿产并鼓励拉美的矿业开发。在这些活动中,美国地学家作为政府顾问,作为拉美采购委员会成员,或者作为美国政府代表去资源国调查。美国对拉美矿产生产和供应的关注,导致美国地学家首次大规模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其方式是通过1938年成立的部门间科学和文化合作委员会(ICSCC)。美国地学家开始在拉美国家开展矿产调查评价,包括圈定战略矿产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福利局及其更名后的对外经济管理局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期间,美国地调局组织了60多位资深的地质学家,在16个拉美国家开展了矿产调查评价。此外,政府还委派了大量地质学家,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和西太平洋开展地形分析、工程研究和水文调查,以支持现实和潜在的军事目的。这导致美国地调局组建了军事地质分局,支持美国军事部门的战略规划。
2.环境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
典型代表是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地质和矿产调查等,目前已经不是英国地调局国际合作业务的重点,他们现在更多地关心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其一,英国地调局在全球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和环境研究方面,正在发挥突出和领导作用。一是环境地球化学。目前英国地调局正在玻利维亚、肯尼亚、墨西哥、所罗门岛、苏门答腊、斯威士兰等地开展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在津巴布韦开展微量元素失衡与动物健康关系问题研究;在中国和印度开展煤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津巴布韦和乌干达开展耦合地球化学模拟和填图;在马来西亚、泰国、津巴布韦和厄瓜多尔开展采矿和选矿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砷、汞元素地球化学;在东南亚开展砂锡采矿的环境影响;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巴西,研究陆海污染物流动;在菲律宾和厄瓜多尔,研究减缓与采矿有关的汞污染危害的方式;在中国和斯里兰卡,研究人体硒失衡的预测及复原;在乌干达研究硅肺问题;在泰国和阿根廷,研究环境砷暴露对健康的威胁及地球化学解决办法等等。二是地下水砷污染研究。近8年来,英国地调局在孟加拉、加纳等许多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研究。三是在摩洛哥开展的1∶10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英国地调局通过长期的国际合作,收集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地球化学数据。据此,英国地调局建立了国际地球化学数据仓库,包括自1965年以来的全部数据。还建立了全球重点国家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其二,英国地调局在水文地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其三是工程地质领域。
近期,英国政府设立了一个特别计划,即知识和研究项目(KAR),由英国国际开发署资助,英国基础设施及城市开发部(IUDD)管理,宗旨是提高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其中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能源、应用地学、信息和通讯技术、运输、城市化、供水,其中地学项目由英国地调局为主实施。这是英国境外战略(英国政府国际开发白皮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战略要求英国地调局实施的项目做到:促进建设符合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要求的全球工程知识库;促进建设能够加强南北关系的信息库;促进工程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有所创新。国际地学项目包括5个主题。一是推动环境友好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包括两个子项目,分别是:推动小矿山/手工采矿的有效发展(包括小矿山如何与大型矿业企业合作,童工与妇女问题等);推动矿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改进制定发展规划时的减缓地质和土工灾害战略。三是加强矿产开发的废物和毒性物质的认识及其对地质资源开发的环境健康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减轻环境影响的战略和技术(地球化学灾害)。四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地质物质工程性质的研究,推广其工程和环境应用(建筑材料)。五是制定保持和加强国家地学信息服务的战略和系统。
3.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
许多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机构,目前开展的是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牵头负责重大国际项目,发挥全球领导作用,从而整体上提高国家竞争力。如日本地质调查局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近期的一些重点包括:与越南地质矿产部合作研究海平面上升综合评价;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以及菲律宾大学合作,开展淘金热地区环境管理、规划和风险交流多学科研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研究减轻地震灾害的方式,量化表示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研究东北亚成矿系统;等等。日本地质调查局规划和协调办公室负责相关国际活动。重点包括:参加国际组织,如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地质调查局国际联合会(ICOGS)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等等;支持建设地学信息网络。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包括:国际科学技术中心,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南亚应用地学委员会,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社区和小规模采矿,IGCP等。
这三类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没有本质的界限,很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最近开展的“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既是一种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也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一项国际性合作项目,评价全球未发现非燃料矿产资源的潜力。“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将研究和测试用于评价全球未发现矿产资源潜力的方法。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某几种未发现矿产资源的全球潜在分布地区,并且确定1km深度内这些未发现矿产资源的潜在数量。目前,超过70种化学元素在100多种矿床类型中被发现。“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项目第一批重点关注的矿种是:铜、铂族元素、钾盐资源,第二批评价考虑的矿种是铅、锌、镍、金和磷酸盐岩。对于铜资源,重点评价斑岩铜矿和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铜矿,这两种类型的矿床占全球铜资源的80%。铂族金属包括铂(Pt)、钯(Pd)、锇(Os)、铱(Ir)、钌(Ru)、铑(Rh)六种金属。铂族金属以其特别可贵的性能和资源珍稀而著称,与金、银合称“贵金属”。铂族金属供应相对稀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意义,在高技术产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优先选择开展铂族金属调查评价的原因。钾盐与粮食安全有一定关系,美国钾盐的80%以上靠进口,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在第一批调查评价的矿种中就选择了钾盐的原因。当前全球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取决于各种来源的矿产资源供应的充足性。尽管在近期非燃料矿产资源的供应从全球看不会出现短缺,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但是,矿产资源的全球发现难度加大,开发难度也日益加大,土地利用冲突也日益加剧,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项目的背景和依据。“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的目标是:①根据最新可得资料,对全球非燃料矿产资源进行连续性和综合性的信息分析;②研究提出并且不断改进开展大区域调查评价的方法;③研究提出用于分析全球矿产资源评价的新模型和预测性工具,并且将分析结果运用于解决可持续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相关问题;④通过将成矿作用研究和大地构造分析相结合,推动对成矿系统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识;⑤通过加强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矿业界的合作,推动全球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领域的国际合作。美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的组织:一是按矿产品类型组织;二是按地理区组织。为此,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签订了相关的研究合作协议。
(三)不少国家为开展境外地质工作而组建专门机构
1.地质调查机构的专门部门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英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地质调查局等,均有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职能,并且这种职能是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规定的。
英国地质调查局是1835年成立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地质调查局,英国高度重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1893年成立帝国研究院,其矿产资源部专门在境外开展以地学调查为主的科学调查;1947年撤销帝国研究院,组建专门的“殖民地地质调查总局”,开展英联邦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地质调查;1957年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殖民地地质调查总局更名为“境外地质调查局”,在更多的国家开展地质调查工作。1965年,应时代要求,将境外地质调查局与大不列颠地质调查局合并,成立地学院,即现在的英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调局内部专门设立国际业务部,负责设立、执行和管理地调局的境外地质项目,重点是国际援助项目。国际业务部由为数不多的几个经验丰富的区域地学经理和协调员构成(按区域组织,如拉美和加勒比项目经理、南部非洲项目经理、亚洲、中东、欧洲项目经理、法语系非洲项目经理等),这些专家有能力将英国地调局内部地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织起来,并且在必要时,可以组织其他机构和公司的专家共同开展工作。
2.地质调查机构的常设项目组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在性质上这类机构等同于地质调查机构的专门部门。与专门部门(如,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境外事业部,或国际合作部)相比,通过常设项目组负责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调动更多部门的力量,运行机制上也可以更加灵活。俄罗斯的境外地质研究所也是这类机构。
3.准政府机构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典型实例是日本的金属矿业事业团。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JOGMEC,也可以翻译为日本油气和金属国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截至2007年3月31日,其股本资本为1879亿日元,2007年度的预算为15亿日元),由原日本石油公团和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合并而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日本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矿产的稳定供应。其主要职能是,向日本私人公司提供财政资助,开展境外的油气及金属矿产勘查、生产和储蓄,并且为了使得这些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同时,系统收集、分析和向日本公司分发有关全球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信息。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注重通过联合地质调查、技术合作、培训计划及其他活动,加强与资源国合作。
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的金属战略和勘查部,向日本私人公司的境外采矿作业提供支持。提供的服务包括境外地质调查和矿床研究、勘查评价,重点包括潜在成矿区的卫星图像分析及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测量(其专长是SQUID-TEM)。日本政府通过其油气和金属事业团提供资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日本公司在境外勘查矿产资源的风险,特别是早期勘查阶段。
境外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查一般流程是,由JOGMEC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测量(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开展油气潜力评价,这样降低了日本石油公司的风险,加强了与石油资源国的联系,帮助日本公司取得油气的探矿权和开发权,然后由日本公司开展勘查和开发。JOGMEC完成地质调查后,全套数据和技术报告交给东道国,同时交给日本政府和公司。JOGMEC还开展室内工作(包括:勘查潜力分析、开发和生产方案以及成本分析),帮助日本石油公司寻找境外新的投资机会。
除油气和金属外,日本还通过1997年组建的日本煤炭能源中心(Jocoal,由以前的3个部门合并而成)加强境外的煤炭地质工作。实际上,日本的煤炭境外地质调查开始于1982年,迄今已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多个国家开展过工作。
(四)不少国家为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拨付专门经费
1.与对外开发援助相结合的境外地质工作
英国、美国和日本,包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境外地质工作均与对外开发援助紧密结合。如美国,实施全球资源战略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技术援助和经济合作的名义下输出矿业资本,对全球矿产资源加强资本和技术控制。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明确委托早在1879年成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探明矿产资源能够导致跨国矿业公司进行投资的国家进行矿产资源评估。美国国务院声称要利用地质调查局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国国务院要求内政部对有关外派外交人员进行矿产资源方面的培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推行的“国际地质计划”,就是利用自己的地质勘查技术优势,以“援助”为条件获取受援国的矿产资源信息,为本国的境外投资和矿产品贸易选择目标。在执行“国际地质计划”过程中,发现了哥伦比亚、巴基斯坦和泰国的斑岩铜矿,哥伦比亚的铅、锌矿,泰国的大钾盐矿。在巴西、菲律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这些国家的铬、锰、镍和铁等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评价。通过对沙特阿拉伯区域地质填图的援助,强化了它在沙特石油业中的地位。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发援助”目标,一是知识的传播,二是满足南北对话中“北对南的信息需求”。DFID的项目主要包括6个领域,即能源、地学、信息通讯技术、运输、城市化和供水等。在地学方面,DFID主要靠英国地调局来履行其职能。DFID和英国地质调查局同属于英国贸工部(DTI),而DTI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产品研究和市场研究,目的是在国际上创造公开、透明和有效的市场。显然,这是为其企业的市场准入服务的。英国的开发援助,主要是通过境外开发署(外交部)提供官方援助(ODA),受援国达135个。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程度的提高,英国反而削减了其ODA的额度。
2.基于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境外地质工作
根据双边或多边合作计划,根据受援国的要求,开展境外地质工作。
3.境外地质工作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4.由专门基金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主要的例子是日本。日本专门建立了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基金,包括19项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援助工作,具体包括:前期联合风险勘查;境外地质调查;境外联合地质调查;矿山周边基础设施F/S调查及完善;勘查融资;股权并购融资;对境外矿业公司及矿山建设提供融资;直接出资;帮助外国矿业公司融资;民营企业的债务担保;对日本企业为债权人的信贷项目提供保险(含资源能源综合保险);境外投资保险(含资源能源综合保险);境外勘查准备金特别扣减(税收支援);稀有金属冶炼及回收技术调查;矿山现场技术支援;境外开发计划调查及技术合作(经济产业省委托事业,也叫境外规划调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集团研修;技术合作项目(派遣专家、个别人研修);境外投资风险准备金(损失准备金)。
(五)中国需要创新境外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地调局,加强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形成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新格局,是一个客观选择,也是一个必由之路。建议:
(1)制定《境外地质调查条例》,或将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纳入拟研究制定的《地质调查条例》中。这样,境外矿产调查工作就有了较为可靠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政策支持。
(2)组建境外地质研究所(或国际地质研究院),专门负责境外地质工作以及相关全球资源战略的实施工作。
(3)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境外地质工作的经费来源。一是,建议商务部增加援外基金的规模并将用于境外地质工作的比重加大。二是,与财政部协调设立经常性的境外地质工作项目,纳入经常性预算支出。三是,与开发银行等机构合作,促使境外地质工作经费来源多元化。
(4)制定境外地质工作规划,与资源外交相衔接,明确境外地质工作的区域重点和矿种重点。
(5)加强与从事境外资源勘查开发的矿业公司合作,国家境外地质工作与矿业公司开展的境外风险勘查有效衔接。
⑨ 国际地质年代表记忆口诀
新生早晚三抄四纪,六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 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 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⑩ 地质报告怎么翻译 才专业
地质报告是专业性很抄强的资料,有NI43-101报告,JORC报告等,设计到水文、环境、工程等很多方面内容,涵盖地质矿业诸多专业词汇,如果没有矿业地质背景,很难将这些资料翻译到位,我听说北京有一家专业做地质翻译的公司,叫阳光创译,在国际地质矿业领域很有知名度,可以在网上搜到联系方式,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