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广东地质现象有哪些

广东地质现象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3-06 01:31:10

❶ 实习区地质现象概述有哪些

了解和掌握实习区域的区域地质概况之后,接下来将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准备工作。按照野外作业的规定,实习用品包括:“野簿”(野外工作簿)、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地质包、三角尺、量角器、铅笔、绘图笔和橡皮等。一般要求5~6个人分为一组,成员中要根据身体状况合理搭配。女同志不能集中于一组,这样便于野外工作中互相帮助,除野外实习工具外,也要根据实习的季节,实习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等情况,做好生活用品的准备。如夏季多蚊虫,可以考虑携带蚊帐,野外工作主要靠步行,为方便于行走应携带运动鞋和野外工作服及洗漱用品,同时准备一些常用药品,感冒药、晕车药、正骨水、创可贴、蛇毒药、清凉油或风油精和消炎药等,以备途中可能发生的常见疾病。

A.基岩海岸海蚀地貌特征在实习区内,海岸的基岩为花岗质岩石。据地质学者研究,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是属于岩浆作用类型,在新太古代花岗岩遭到晚期岩脉的侵入,后期又遭到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的改造。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还有黑云母、角闪石等。其颜色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其构造呈块状,在岩石中可以见到暗色片麻岩和角闪岩等包体,并普遍发育着后来侵入的浅色伟晶岩脉和石英脉。这些是实习区海岸基岩的岩石学特征。

在海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海岸岩石呈现出各种形态,并伴有因坍塌而成的破碎的礁石。这些都是由于海岸波浪运动而形成的海蚀作用的特征。当我们站在海边,看着海浪由远及近,一排排地向岸边推进,海浪击打到岩石上,飞溅起白色的浪花,令人心潮随之起伏,激动不已。这种现象就是海岸的波浪运动,久而久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海浪就雕琢了海岸千奇百怪的模样,这种现象就是海蚀作用的结果。

基岩海岸的波浪一般都是拍岸浪的形式。由远及近,波浪的形态从对称、波高低、波峰线不连续,逐渐过渡到不对称、波高增大、波长减小、波峰线连续的波形,最后与海岸的岩石相撞形成惊涛骇浪,这就是拍岸浪。实习老师告诉我,拍岸浪使波浪的能量瞬间消耗在被撞击的岩石上,使岩石遭到破坏。这种形式一次次地反复,无休止地运动,由此形成了各种海蚀地貌。

我问实习老师,海浪的运动形成海蚀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侵蚀的海岸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形状各异的形态呢?她笑着看了看我,眼神中带有可以察觉到的欣慰。她告诉我,基岩海岸被侵蚀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波浪的能量逐渐消耗于被侵蚀岩石的过程。在拍岸浪的长期作用下,基岩被不断地冲刷,拍打而出现碎裂,逐渐形成了海蚀凹槽和海蚀沟等海蚀地貌。海蚀凹槽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凹槽上部的岩石缺少了支撑的基础,重力失去了稳定性,最终造成岩石的崩塌,这就形成了比较陡直的海蚀崖。拍岸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无休止地运动着,海蚀作用也不间断地进行,这就会形成新的海蚀凹槽,海蚀凹槽不断地扩大,则又形成新的海蚀崖。这种作用的结果,造成海蚀崖朝着陆地的方向不断地节节后退,陆地前方的海岸带宽度则不断地增大,由此形成了一个微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波切台。随着波切台的不断拓宽,前进的波浪在到达海蚀崖之前,它的能量也就被逐渐消耗掉,直至波浪没有足够的能量破坏海蚀崖的基底时,就不会再出现新的海蚀凹槽,最后波浪对基岩海岸的侵蚀作用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在这个平衡状态没有到来之前的海蚀作用的全过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海蚀地貌。比较常见的有:海蚀凹槽、海蚀沟、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岩礁、海蚀岩垛、海蚀穹、波切台等。

B.基岩海岸海洋生物特征在实习区的基岩海岸潮间带(潮间带指潮汐涨落的空间地带)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大多数固着在基岩的表面,随着潮汐涨落的规律有良好的分带性。如藻类、鹿角菜、海白菜以及海葵等大多分布在下部;牡蛎、笠贝、锈凹螺、紫贻贝、荔枝螺等大多位于中部;又如海蟑螂、藤壶、短滨螺等多在上部。所谓的上、中、下带的区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界线。除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还有褐藻、红藻、苔藓虫、有孔虫、石龟、介形虫以及多毛类等生物也可以在基岩海岸中见到。螃蟹类的生物通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而鱼、虾、海星等生物则主要生活在海水中。

关于基岩海岸中常见的生物特征描述如下:

?海蟑螂学名海岸水虱(Ligia exotica),又名海蛆,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黑棕色,常与岩石颜色相近,具保护色作用。扁椭圆形,长3~4厘米,长宽比约为2。头部短小,眼睛大而圆,位于头部两侧,胸肢7对,2个触角,体后1对长尾肢,末梢二分叉。爬行速度快,成群结队生活在高潮线及潮上带岩石中。

?藤壶(Balanus)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藤壶科。固着基岩表面生活,壳体外有6块坚硬钙质壳板,顶部一对背板和一对盾板组成口盖。其中个体较小的小藤壶生活在高潮线附近,壳体被腐蚀呈灰色或暗灰色。个体较大的藤壶生活在潮间带的中、上位置,灰白色,壳板上具有纵肋。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黑褐色,夹杂白、黄色斑,壳顶紫褐色。壳体小,似球状,壳口卵圆形,螺层约6层,结实。螺层上有4~5条螺肋,体螺环的螺肋约10条,粗细不一。螺层中部扩张,形成较明显的肩部。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上、中部,以足丝固着在岩石表面上,成群出现。

?黑偏顶蛤(Modiolus atrata)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壳表面呈黑色,壳内淡蓝色。贝壳个体很小,近三角形,壳顶偏向背缘而得名。腹缘略凹,背缘呈弓形,后缘圆形。足丝淡黄色,极细软。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上、中部。

?牡蛎学名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壳体大多呈不规则三角形,壳顶小尖长,两壳不对称,终生以左壳固着生活在岩石表面。左壳大,呈帽状(故得名“僧帽”)。右壳平如盖,表面具同心环状鳞片,颜色为黄色或暗紫色,壳体内部呈灰白色,肌痕大,位于中央偏上。铰合部呈三角形,韧带槽狭长,呈锐角三角形。牡蛎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中、上部,但个别可达潮下带。退潮后牡蛎双壳紧闭,靠残留水体维持生命。牡蛎肉质鲜美,壳体易损伤皮肤。

?笠贝(Acmaea)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灰青色,灰黄色。壳体小,斗笠状,壳体薄,周缘完整呈卵圆形,无螺旋部。壳顶高起,位于近中央而稍向前方。壳顶较钝,常被磨损。壳边常有三角形放射状棕褐色带,壳内白色,有棕色斑块。以宽大的肉足吸附在岩石表面,较结实。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中、上部。

?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小东山海岸常见的类型属于绿海葵(Sagartia leucolena)。外形呈圆筒状,口盘部中央有口,周围分布许多触手,数目约是5或6的倍数。以蕊盘分泌物附着在岩石表面上,当触手伸开时呈现葵花状,故取名海葵。

?海白菜学名石莼(Ulva lactuca),属于绿藻植物门。绿色,叶片状。由两层细胞组成,茎很短,基部有盘状体固着在岩石表面上。主要分布于潮间带下部。

?海带又名海草,属褐藻门,海带科。呈单条分支管状,管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幼体以基部固着在岩石表面生活,长大后随波逐流漂浮在水中生活。

?鹿角菜又名鹿角、猴葵等,属褐藻门。藻体绿色,下部横卧,上部直立。直立的部分呈圆柱状,叉状分支,一般高达10~30厘米,生活在潮间带下部。

?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贝壳圆锥形,坚厚。螺层约7层,各层微显膨圆。壳表面密布细线状的螺旋纹和粗大的向右倾斜的放射肋,生长纹细密,与斜的放射肋成十字交叉。表面黄褐色,有铁锈色斑纹。壳口斜,呈现马蹄形。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石间,以藻类为食。

?脉红螺(Rapana venos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个体大,螺层6级,螺旋部矮,体螺环中部宽大,基部收窄。壳面密生较低的螺肋,粗细均匀。缝合线较浅,每层靠上部由连续的螺肋形成肩角。壳色为黄褐色,有棕色或紫棕色的斑点。壳口很大,内面杏红色。外唇边缘随壳面的粗肋形成犄角,内缘具多褶,内唇弧形,上部薄,下部厚,向外伸展与绷带共同形成假脐。生活在数米或十余米水深的浅海泥沙碎贝壳质海底,其幼小个体则常见于潮间带岩礁间。

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还有褐藻、红藻、苔藓虫、石龟、有孔虫、介形虫和多毛类等生物通常也生活在基岩海岸中。此外,螃蟹类生物通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鱼、虾、海星等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东山一带基岩海岸的沉积物中常含有一些沙质海岸海洋生物碎片(例如舟蛤、菲律宾蛤、樱蛤、毛蚶等),而这些生物碎片的原生物通常不生长在基岩海岸。

C.沙质海岸海洋生物特征沙质海岸的形成也是由于波浪作用导致的。波浪的作用能够引起接近海岸地带的沉积物的运动,这就是搬运和再沉积的过程。当激浪冲击海岸时,会形成向陆地前进的水流(称为进流),当前进的水流冲向海岸时就会把水下的砂、砾等物质搬运到岸上,当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称为回流)运动时,部分砂、砾又被搬运回水下。进流与回流的往返作用,使砂、砾在运动中被磨圆并且得到了筛选,一部分在海岸形成砾滩、沙滩或沙坎;另一部分则在离海岸有一定距离的水下沉积下来,成为平行于海岸的沙堤或沙坝。所谓的沙质海岸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由于生存条件的不同,实习区内沙质海岸的海洋生物与基岩海岸的生物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螺(Umbonium)

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壳面光滑,淡棕色,夹紫或紫棕色波状放射状花纹。壳体呈圆锥形,低而宽。壳质结实,7个螺层。螺旋部低,缝合线浅。壳口近四方形,壳底平坦,脐孔被一白色胼胝掩盖。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中、上部。

?毛蚶(Arca subcrenata)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白色壳体,常有褐色、棕色绒毛,壳皮厚(故得名“毛”蚶)。壳体中等大小,坚厚。长卵圆形,左、右两个壳体不等,右壳略大。背侧两端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表面放射肋凸出,肋条数量约35个。肋上显有方形小结节,尤其出现在左壳。前闭壳肌痕马蹄形,后闭肌痕卵圆形。幼体毛蚶可用足丝附在海藻或岩石上,成长后移入泥沙浅埋,水管不发育。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有淡水注入的泥沙中。

?竹蛏(Solen)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黄色外壳皮,柱状或长卵形。两壳相等,壳壁脆薄,壳顶低,韧带在外方。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下部泥沙滩中,穴居很深。

?滩栖螺(Batillaria)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黄褐色,壳口局部呈色环带。壳体呈小锥形,小而结实。螺层12~13 层,缝合线明显。各螺层宽度增加均匀,体螺环较短小。壳口卵圆形,有较短的前沟。主要生活在潮间带,退潮后通常爬向浅的积水处,数量多,密度大。

?紫贻贝(Mytilus elis)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贝壳一般呈楔形,两壳对称,半内韧带长,铰合齿退化成小结节,前闭壳肌消失,生殖腺扩展到外套膜。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贝壳长度不及宽度的两倍。

?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外形似马粪,大棘短而密集。壳板缝合线上无凹痕。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紫色、灰红、灰白、褐色和赤褐色。生活在潮间带岩石下和石缝间。

?海燕(Patiria pectinifera)

棘皮动物门,体较大,腕短,体盘大,缘板小,背板上有颗粒状小脊,背骨板成叠瓦状排列。生活时背面颜色鲜艳,口呈橘黄色。

?寄居蟹(Diogenes sp.)

寄居在螺壳或贝壳内。生活于潮间带底栖爬行。若在泥沙滩上运动,往往留有爪痕。

?舟蚶(Arca navicularis)

贝壳结实,近长方形;当两壳合起,壳顶向上时呈舟状。前方短,后方长,壳面中部稍压缩;前端圆,后端略呈节形,中部稍凹,背缘直,腹缘稍凹形成腹孔。壳面黄白色,具紫红色花纹。放射肋规则,在前部和后部粗壮,中部则细弱,具有不很明显的结节。壳顶突出,弯曲;两壳顶距很远;韧带面宽而平,背有棕黑色表皮,并具有菱形沟。壳内面色紫,铰合面狭长,齿短而密。前闭壳肌长卵圆形,后闭壳肌长方形。生活在6~24米深的岩礁间,用足丝附着他物。肉可食。

?布纹蚶(Arca decussata)

贝壳椭圆形,扁平,壳顶稍凸出,互相接近,位于前方,约相当于壳全长的1/4处;贝壳表面同心生长脉相当凸而密,与放射肋相交呈布纹状。壳表面白色,背有棕黑色毛发状表皮。铰合面窄,前后两侧比中央宽,齿较大而稀,片状,中央则较小,两侧较大。前闭壳肌痕椭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生活于浅海,用足丝附着于岩石、珊瑚礁的缝隙中或其他贝壳上。肉可食,贝壳可烧石灰。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实习区内旅游者可见到的海洋地质现象。实际上在实习区内还有如岩浆作用、河流、地下水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现象。这些现象还是留给地质学家们去观察和研究吧!

❷ 物理地质现象包括哪些地质现象

地质现象是指大量的地质变迁现象.
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内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容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
地震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

❸ 史上最经典的10张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有哪些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震。是指由地球内、外力作用产生的对工程建设产生灾害的地质作用。

❹ 广东的地形有哪些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地貌 广东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则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气候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❺ 广东省地质单位有哪些

广东省主要地质专业单位(广东省地质学会理事单位)一览表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51号

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南路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邮编: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鹅岭南路10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3地质大队

邮编: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4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北江路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5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工业西芙蓉二路嘉兴楼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6地质大队

邮编:526020

肇庆市端州梅庵路9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19地质大队

邮编:515021

汕头市护堤路3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2地质大队

邮编:514089

梅州市环市路地质大厦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3地质大队

邮编:516300

惠东县平山镇广汕路107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6地质大队

邮编:529000

江门市河南中沙4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7地质大队

邮编: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

邮编:519000

珠海市香洲区梅华东路

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秀全大道59号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邮编:518023

深圳市宝港路7号

深圳市地质勘查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建集团

邮编:528000

佛山市卫国路43号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510

广州市广花路石柱岭大街34号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探矿机械厂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030

广州市豪贤路193号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邮编:517000

河源市长安路73号

河源市国土资源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嘉禾园坛岭路200号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东圃

广东省食品药品学校

邮编:524057

湛江市坡头区22号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1404号

广州泰峰地质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邮编:510630

广州市天河北路鸿翔大厦B座2505室

广州云金地数码科技公司

邮编:510060

广州市环市东路348号(东)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地质大院

广东煤炭地质局

邮编:511515

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

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

邮编:512143

清远市小市北江三路

广东煤炭地质局202勘探队

邮编:510034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

邮编:514500

兴宁市城镇106号区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四望嶂留守处

矿山安全技术事物有限公司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湖路1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

邮编:512026

韶关市63信箱

核工业290研究所

邮编:528133

佛山市三水区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1大队

邮编:510800

河源市18号信箱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2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路48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3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江大道1号

广东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芙蓉北路64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

邮编: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邮编:510640

广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邮编: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南路81号

广东省地震局

邮编:510403

广州市机场路111号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广东总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云山大道宾馆新村二栋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察院

邮编:510170

广州市荔湾路陈家祠道48号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东环路4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北路1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2队

邮编:526040

肇庆市明珠路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3队

邮编: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8队

邮编:510600

广州市东风东路846号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611

广州市天寿路沾益直街19号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邮编:510631

广州市石牌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邮编:510405

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广州大学地理学

邮编:528000

佛山市江湾一路18号

佛山科技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编:510060

广州市建设二马路23号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230

广州市前进路157号

广州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

邮编:510631

广州市五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号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质学会

邮编:518028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深勘大厦410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东路15号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49号8楼

广东省黄金公司拓展部

邮编:510030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

邮编:511400

广州市番禺市桥桥兴路29号

番禺区城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5500

揭阳市北环路8号

揭阳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凡洞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邮编:512129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地测分公司

邮编:512325

韶关市凡口

广东省凡口铅锌矿坑口地质科

邮编:510510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❻ 不良地质现象有哪些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震。

❼ 广东省主要的地形有哪些

广东省主要的地形是北部多为丘陵,南部多为平原和台地。

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7)广东地质现象有哪些扩展阅读: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

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

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和金鸡岭等。

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❽ 广东地理概况有哪些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省中部。广东陆地面积为1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南临南海,海岸线总长3368千米,岛屿众多。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等。最长的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长2122千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南大门和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使广东的航运和贸易发展最早,且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鉴江等。珠江全长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为中国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广东地处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00-1200毫米,属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自粤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岛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而南为1750小时至2200小时。全年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7万公顷;林地面积101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省海拨500米发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山地占16.12%,平原占23.66%,河流水面占1.23%。

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72.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为665.5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62%左右。

广东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河网纵横,山塘水库、鱼塘众多,水产资源丰富。除可供捕捞海面外,全省有淡水养殖可养面积44.8万公顷,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7.57万公顷。淡水养殖主要有鲩、鳙、鲢、鲮、鲤等鱼种;海水养殖主要有虾、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积量3.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4%。植物种类繁多,逾500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约54种,大沙椤、黄檀、楠木等属世界著名珍稀树种。动物770多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有22种。为保护各类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全省设立了6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肇庆鼎湖山等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区。

广东地质构造复杂,岩层错落,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91种,以有色金属居多。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锗、泥炭等2种;居第二位的有硫铁矿、铝、铋、铊、银、油页岩等6种;居第三位的有铌、钽、硒等7种。广东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湾2个盆地,勘探查明有十个大型油气田,是一个面积广阔、储量丰富的油气田,具有实际开发的美好前景。

广东地处低纬度的位置,使广东全年太阳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热量丰富。除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外,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7℃,平均日照时数1750—2200小时;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无霜期长,绝大部份地区农业生产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农业重要产区,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发达,是全国闻名的富裕地区。

广东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瑶、壮、回、满、畲、黎、苗等42个民族,人口约占全省的0.6%。

广东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2000万人左右,约占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70%。华侨以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秘鲁居多。有归侨、侨眷约2000万人。在海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广东华侨组织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潮团联谊会”、“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等。另外,广东毗邻港澳,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约有500万人。广大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贯热爱祖国,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支持和参与家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年,广东省坚持统等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人。全省农业总产值(现价)2154.79亿元,此上年增长4.51%;其中,种植业产值959.97亿元,增长5.65%;林业产值61.72亿元。增长3.36%;畜牧业产值571.09亿元,增长1.82%;渔业产值466.45亿元,增长4.7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5.56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61.42亿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5.87元,增长4%。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扩大,总产在大灾之年基本保持稳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复生产面积1.59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万公顷;直接补贴种粮大户5.7万户,受益面积18万公顷,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刀276.3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3%,在连续四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加的好势头;尽管受严重早灾影晌,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512.34万吨,增长0.63%。

动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滚感的阻击战中,各级农业部门开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扑灭疫情,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防止疫情向人传染,得到农业部的表扬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强对其他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强化动物疫情监测工作,规范疫情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抓好动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防疫物资应急贮备制度,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长7.7%,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全省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状况大有改善。农村居民从事劳务所获得的工资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收入均有较快增长。按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高收人农户人均纯收人9580.77元,增长8.3%;中高收人农户5090.37元、中等收人农户3768.57元、中低收人农户2800.57元,分别增长7.6%、8.0%和8.6%。由于减免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使低收人农户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长4.0%。人均纯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难户所占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为6.4%。

泛珠三角区城农业合作和外向型农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联席制度,确立了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衔接落实制度;组织草拟、修改、审定《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筹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治谈会——“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推介会”,承办2004年广东省农产品(成都)交易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扩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长37.8%,疏菜增长加24.7%,成为广东省创汇农业新的增长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各级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点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摸扩大,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离。有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5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级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1083家,其中,国家级的农业龙头企业29家,省级105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65万户,增收51亿元,户均增收1926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扩大,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发展加快。全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42个,带动农户83万户,会员11万户,会员平均增收10%以上,高于全省农民增收平均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人财政资金3.1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37万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3万吨,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1宗,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东西两界和粤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示范辐射效应逐渐显现,示范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农民增收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农业部门累计创办了7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01个。全省21个地级市、56个县、27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最安全检侧中心(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较快,全省通过认证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60个,产品共1206个;绿色食品企业110家,有效期内产品数224个;累计评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16个。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毒鼠强专项整治达到预期目标,质量安全事故大幅减少。

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农科议案实施效果明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踌越计划”、“948计划”、“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种子工程”等项目继续实施,先进适用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3%,家禽良种覆盖率85%,猪良种覆盖率95%。农业科技下乡和培训工作有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线科技人员11万人次,服务农户162万户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300期,培训农民36万人次。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14个市、80个县(市、区)全面启动农村安居工程。全年筹集资金3.9亿元,按整村推进动工改造贫困户危房共347条村2.36万户。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贫困村173条。省属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较快推进,动工兴建移民住房1.06万户。产业化扶贫效果良好,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23万户,户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经济发达市对口帮扶和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态家园畜民计划”和“一乡一品”活动扎实推进,推动了田区生态坏境建设,主导产品逐步形成,带动了一批农民脱贫致富。

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及分配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体制有所创新,全省六成村已实行会计委派、选聘或代理制;两成以上的村实行农经电算化管理。农村财务公开内容逐步规范,有96%的村实行财务公开,近六成村达到了规范化公开。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监停初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❾ 广东地理概况有哪些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省中部。广东陆地面积为1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南临南海,海岸线总长3368千米,岛屿众多。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等。最长的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长2122千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南大门和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使广东的航运和贸易发展最早,且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鉴江等。珠江全长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为中国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广东地处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00~1200毫米,属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自粤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岛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而南为1750小时至2200小时。全年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7万公顷;林地面积101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省海拨500米发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山地占16.12%,平原占23.66%,河流水面占1.23%。

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72.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为665.5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62%左右。

广东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河网纵横,山塘水库、鱼塘众多,水产资源丰富。除可供捕捞海面外,全省有淡水养殖可养面积44.8万公顷,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7.57万公顷。淡水养殖主要有鲩、鳙、鲢、鲮、鲤等鱼种;海水养殖主要有虾、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积量3.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4%。植物种类繁多,逾500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约54种,大沙椤、黄檀、楠木等属世界著名珍稀树种。动物770多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有22种。为保护各类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全省设立了6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肇庆鼎湖山等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区。

广东地质构造复杂,岩层错落,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91种,以有色金属居多。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锗、泥炭等2种;居第二位的有硫铁矿、铝、铋、铊、银、油页岩等6种;居第三位的有铌、钽、硒等7种。广东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湾2个盆地,勘探查明有十个大型油气田,是一个面积广阔、储量丰富的油气田,具有实际开发的美好前景。

广东地处低纬度的位置,使广东全年太阳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热量丰富。除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外,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7℃,平均日照时数1750—2200小时;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无霜期长,绝大部份地区农业生产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农业重要产区,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发达,是全国闻名的富裕地区。

广东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瑶、壮、回、满、畲、黎、苗等42个民族,人口约占全省的0.6%。

广东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2000万人左右,约占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70%。华侨以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秘鲁居多。有归侨、侨眷约2000万人。在海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广东华侨组织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潮团联谊会”、“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等。另外,广东毗邻港澳,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约有500万人。广大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贯热爱祖国,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支持和参与家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年,广东省坚持统等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人。全省农业总产值(现价)2154.79亿元,此上年增长4.51%;其中,种植业产值959.97亿元,增长5.65%;林业产值61.72亿元。增长3.36%;畜牧业产值571.09亿元,增长1.82%;渔业产值466.45亿元,增长4.7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5.56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61.42亿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5.87元,增长4%。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扩大,总产在大灾之年基本保持稳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复生产面积1.59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万公顷;直接补贴种粮大户5.7万户,受益面积18万公顷,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刀276.3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3%,在连续四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加的好势头;尽管受严重早灾影晌,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512.34万吨,增长0.63%。

动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滚感的阻击战中,各级农业部门开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扑灭疫情,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防止疫情向人传染,得到农业部的表扬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强对其他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强化动物疫情监测工作,规范疫情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抓好动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防疫物资应急贮备制度,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长7.7%,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全省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状况大有改善。农村居民从事劳务所获得的工资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收入均有较快增长。按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高收人农户人均纯收人9580.77元,增长8.3%;中高收人农户5090.37元、中等收人农户3768.57元、中低收人农户2800.57元,分别增长7.6%、8.0%和8.6%。由于减免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使低收人农户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长4.0%。人均纯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难户所占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为6.4%。

泛珠三角区城农业合作和外向型农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联席制度,确立了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衔接落实制度;组织草拟、修改、审定《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筹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治谈会——“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推介会”,承办2004年广东省农产品(成都)交易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扩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长37.8%,疏菜增长加24.7%,成为广东省创汇农业新的增长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各级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点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摸扩大,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离。有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5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级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1083家,其中,国家级的农业龙头企业29家,省级105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65万户,增收51亿元,户均增收1926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扩大,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发展加快。全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42个,带动农户83万户,会员11万户,会员平均增收10%以上,高于全省农民增收平均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人财政资金3.1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37万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3万吨,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1宗,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东西两界和粤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示范辐射效应逐渐显现,示范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农民增收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农业部门累计创办了7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01个。全省21个地级市、56个县、27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最安全检侧中心(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较快,全省通过认证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60个,产品共1206个;绿色食品企业110家,有效期内产品数224个;累计评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16个。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毒鼠强专项整治达到预期目标,质量安全事故大幅减少。

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农科议案实施效果明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踌越计划”、“948计划”、“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种子工程”等项目继续实施,先进适用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3%,家禽良种覆盖率85%,猪良种覆盖率95%。农业科技下乡和培训工作有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线科技人员11万人次,服务农户162万户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300期,培训农民36万人次。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14个市、80个县(市、区)全面启动农村安居工程。全年筹集资金3.9亿元,按整村推进动工改造贫困户危房共347条村2.36万户。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贫困村173条。省属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较快推进,动工兴建移民住房1.06万户。产业化扶贫效果良好,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23万户,户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经济发达市对口帮扶和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态家园畜民计划”和“一乡一品”活动扎实推进,推动了田区生态坏境建设,主导产品逐步形成,带动了一批农民脱贫致富。

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及分配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体制有所创新,全省六成村已实行会计委派、选聘或代理制;两成以上的村实行农经电算化管理。农村财务公开内容逐步规范,有96%的村实行财务公开,近六成村达到了规范化公开。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监停初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