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图鉴都有什么
1. 地质调查的种类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分类,是按地质填图比例尺来划分的,即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详细程度的要求,分为:
(1)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 000 000,1:500 000);
(2)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0 000,1:200 000,1:100 000);
(3)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1:25 000)。
上述分类中常用的比例尺是1:1 000 000,1:200 000和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范围,一般是按国际分幅(经纬度),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大、中比例尺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选择好调查的地区,选择的地区一般应符合下列原则:
(1)国民经济建设或国防建设需要的地区;
(2)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并已具备前期地质工作相适应的研究程度;
(3)自然经济地理条件较好,或已有中、近期国家建设的发展计划,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地区;
(4)确定调查范围时应尽量照顾国际分幅,保持图框的完整性并考虑与邻区图幅的连接。
关于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进行,一般在地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比例尺的确定,一般应按照由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的顺序进行,以使得地质研究程度的逐步深入,符合人们对地质环境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根据多年来地质工作的经验总结,这种逐步深入的工作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在实际的地质调查区内直接进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
2. 区域地质和地质调查简况
土库曼斯坦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汇合的部位,主体构造单元为北北西走向的图兰台坪,东邻乌兹别克斯坦的南天山晚海西期褶皱系,西接伊朗的阿尔卑斯后地台褶皱系。图兰台坪的盖层为中、新生代沉积物,基底为古生代的沉积变质岩(项仁杰,2006b)。
土库曼斯坦地区大面积为古近纪和第四纪的沉积物所覆盖,只是在西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有少量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出露(图7-1)。经钻探揭露,土库曼斯坦最古老的岩石为新元古代的变质岩。古生代沉积在土库曼斯坦境内几乎到处都有,但多在地下深部,只在西北部图阿吉尔地区和北部阿姆河下游见有极少量的出露。在西部(克拉斯诺沃茨克半岛)、东部(土库曼纳巴特地区)和北部(艾布吉尔地区和霍杰伊利附近),钻探都发现了古生代的沉积岩和变质岩,时代为晚志留世—晚泥盆世,可能还包括早石炭世。晚古生代二叠纪的沉积物在地表只见于图阿吉尔地区。在卡拉库姆低地、阿姆河沿岸地区、土库曼斯坦北部以及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北岸,钻探也发现了时代为二叠纪的晚古生代沉积(О.А.Одеков,2007)。
土库曼斯坦的地质工作主要由土库曼斯坦地质公司负责进行,到2000年底,土库曼斯坦94.6%的国土面积完成了1:20万的地质填图,15%的国土面积完成了1:5万地质填图(项仁杰,2006b)。从油气地质工作程度来看,研究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全土库曼斯坦地震剖面的密度平均只有0.39千米/平方千米,勘探钻进的密度只有20.5米/平方千米(Л.В.Эдер,2007)。
寻找油气是土库曼斯坦地质工作的中心任务。土库曼斯坦政府2001~2002年度期间制定了一项投资总额达9297万美元的地球物理勘查计划。2002~2005年计划完成2950平方千米的三维地震测量和9000千米的二维地震测量,同时计划完成84.6万米的油气勘探钻进。通过这些工作将增加石油储量7400万吨、天然气储量4700亿立方米。
根据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批准的“2010年前土库曼斯坦社会经济改革战略” 的规定,还要开展铁矿石、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和放射性金属、膨润土、磷块岩、沸石、明矾石,以及各种建筑材料的勘探工作(项仁杰,2006b)。
图7-1 土库曼斯坦地质图(引自Z.Kuliev et al.,1997)
3. 涉及区域地质原始资料都有哪些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原始资料包括:地质观察路线、实测剖面、矿点检查、回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记录和答图件;各类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各种样品采样、鉴定记录;金属量测量(包括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鉴定成果;还有各种数据、登记卡片、登记簿、数据处理程序及记录等。
4. 区域地质图及其分类
地质图是经过专门地质填绘或编绘(有时是填绘与编绘相结合)获得的,是运用图面要素把出露于地面的各种地质体、地质信息按一定的比例尺的要求和空间方位关系表示在平面地形图上的专门性图件。
图面要素主要指各种规定的符号、花纹、颜色、线条等。一幅完整的地质图通常由图名、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主图、图例、接图表、责任栏、辅助性附图(也称副图)及注释等构成。主图即为图框线限定的全部区域,一般排放于图的中心区,图名及线段比例尺位于其上,接图表和责任栏一般位于其下。辅助性附图主要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或综合柱状地层划分表(一般位于主图左侧)、图例(一般位于主图右侧)、图切剖面(一般位于主图之下),有些地质图在主图外还有如岩石谱系划分表、图幅所在大区构造位置图、构造单元图等,有时还见有岩石地层格架图、年代地层格架图、火成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图、主要沉积体的典型基本层序图等。由于不同图幅出露地质体的差异,或是图幅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的差异,各图在主图之外的辅助性附图及注释中所表达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功能是辅助读图,增加图幅关键信息量,突出反映图幅中的最大地质成果,或对图幅内某个局部地质问题的专门性注释和解释。这些辅助性附图及注释在图上排放的位置一般不做强行规定,只要配合主图,排列紧凑、布局美观即可。
随着地质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使地质图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时期的地质图,会全面反映该时期的地质理论水平、科学研究手段的先进性、测试能力与精度水平、制图水平、印刷水平,也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地质研究与经济状况的标志。不同类型和不同精度的地质图,反映该类图的服务对象、方式、用途,尤其反映地质科学对国民经济建设的服务水平。
地质图除按比例尺的大小分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三种外,还有其他多种专门性分类。按图面主要内容可分为基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按图幅范围可分为全球地质图、大区地质图、成矿区带地质图、分省地质图、小区地质图、局部地质图、矿区地质图。按工作手段和图幅精度可分为实测地质图、修测地质图、编测地质图、编绘地质图。按专业性质和表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基础地质图、矿产地质图、火山岩地质图、变质岩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地貌地质图、灾害地质图、遥感地质图等。另外还可按图幅的保密级别等对地质图进行分类。
5. 什么是区域地质调查
简称区调,又称区域地质测量。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以地质填图为基本手段,进行的综回合性基础地质答调查工作。调查区范围一般按经纬度以国际分幅为单元进行划分,按工作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和大比例尺(1:5万、1:1万)区域地质调查。
6. 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知识
(一)区域地质调查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又被简称为区调,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是按照一定的任务和相应的科学规范要求在某一地区进行地质矿产研究和地质填图工作的总称。最终编制的图件,除了地质图外,还要根据需要编制矿产分布规律图和预测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专门图件。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将区域地质调查分为若干类型:以方法或学科划分则有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学的;按研究的对象则可分为专题性的和综合性的;据任务的来源也可划分为生产性的和科学研究性的。若以地质的方法为主要手段,根据地质调查的精度要求,即对工作区内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研究要求达到的详细和准确程度,按所填地质图比例尺大小来划分,并以国际地形图分幅为成图单位。
1.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这种类型地质调查又称概略地质调查,其运用比例尺为1:100万和1:50万。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10km、5km左右,即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路线间距为1cm左右。该类型区域地质调查被安排在地质空白区或地质研究程度低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测制上述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图,并概略地研究测区的地质构造,发现找矿远景区等。
2.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这种地质调查类型又称区域地质调查,其运用比例尺为1:20万和1:10万。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2km、1km左右。该类型地质调查被部署在经上述小比例尺地质调查所发现的有利成矿远景区内。其主要任务是比较详细地研究测区内地质构造情况并进行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同时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手段进行找矿工作,以及对测区内可能存在的矿产开展普查工作;查明矿产分布规律并圈定有利成矿地段或详查区段。
3.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这种地质调查类型又称详细地质调查,其运用比例尺为1:5万和1:2.5万。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间距按比例尺大小相应地为500m或更小。该类型的地质调查一般部署在已经被圈定的有利成矿地段或已知矿区的周围,或在地质构造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详细查明测区地质构造并进行地质填图工作,同时对能控制测区主要矿产形成和产出的地质构造区段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关内容反映在地质图及矿产图上。对测区主要矿产应作详尽研究,对已发现的矿点、矿化点和矿床均应做出地质评价。
对某一地区地质调查、研究的精度和工作程度,随着所运用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而存在差异。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程序一般是先进行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然后依次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随着所运用的比例尺由小到大的变更,实际反映了工作程度的深入和研究精度的提高。
(二)任务及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或地质填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是由其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的精度和工作程度则与前述的区调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都在地质调查规范和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中得到体现。区域地质调查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沉积学和地层学
查明测区内地层时代,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岩性变化及组合特征,地层的厚度及其变化,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类型;建立区内地层系统,划分地层填图单位和标志,开展沉积岩区地质填图工作;收集沉积地层、生物地层、古生态及生态地层、事件地层等地层资料,研究测区内沉积地层的类型和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其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
2.岩浆岩岩石学
查明测区内岩浆岩的类型和期次,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的规模、产状、空间形态、岩体的流动构造、塑性变形构造和破裂构造,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要求对复式岩体进行区分(单元、超单元的建立与归纳),并确定填图单位,开展岩浆岩区的地质填图工作;研究区内各类侵入体的成因机制、形成时代、构造条件及大地构造(区域构造)背景。
3.变质岩岩石学
查明测区内变质岩的类型及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变质相带;进行原岩恢复工作;划分不同的变质岩群或不同的变质地体;确定填图单位并开展变质岩区的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同位素年龄、叠加变质作用、变质岩群的产状和接触关系、不同期次叠加构造样式及特征、区域构造的条件和背景,综合研究变质作用发生的时代、期次和变质岩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
4.构造地质学
查明测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不同期次的构造变形特征;根据其叠加、置换、交切及区域角度不整合等关系,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厘定变形序次及变形事件的时代;通过对变形机理的研究来分析多次变形作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综合分析测区内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等方面的发育特点,确定测区的大地构造属性,厘定内部构造单元,并阐明其相互关系及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5.矿产
对发现的矿点、矿化点进行检查;对已知矿产要收集资料进行研究,以查明测区内的矿产种类、规模以及它们的成因类型;分析各类矿产与地质作用的成因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将所取得的矿产成果编绘于矿产图上;通过各方面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找矿方向。
除了上述各项任务和研究内容外,有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或稍有变更,所有这些都在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中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规范,并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以保证通过检查验收并获得优秀成果。
7. 区域地质调查的概念
区域地质调查(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也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调)是指在选定的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充分研究和运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按规定的比例尺进行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工程地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因此,区域地质调查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重要经济建设区、中心城市发展和国土规划等提供必要的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地质找矿工作的深入发展,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已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
区域地质调查通常包括区域地质填图和区域矿产调查评价两方面。
区域地质填图(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是在选定或规定的区域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求,将各种地质体分布特征、三维关系及有关地质现象用规定的地质填图要素填绘于地理底图之上,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因此,是一项以基础地质研究为主的调查方法。它或在实际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遥感影像地质解译并结合地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是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区地质和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区域地质填图是获取区域地质图件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大比例尺地质图,均来自于区域地质填图。
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目的(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区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质及任务要求测制内容不同的各种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今后,三维地质填图、生态环境填图将受到更大重视,海洋地质填图也多列为沿海国家的填图系列。建立国家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发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区域地质填图主要是地面地质填图,尽管有部分立体的推断与分析,但就其图面主要内容和对深部地质体的探索与分析的深度而言,仍然以地表地质信息为主,而且图件也多是平面图式。随着对深部地质体探索手段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地质工作者在进行地面地质填图的同时,应用各种物探、钻探等勘查技术,按照相应的精度获取与研究地壳表层一定深度的地质信息(一般在5km以内),研究地表与地下地质体之间的关系,编制成三维空间地质图,即立体地质填图(spatial geological mapping)。
区域地质调查中所指的“区域”,主要指填图面积较大而具有区域性、地质调查严格受比例尺限定性和图幅范围的整幅性三个方面。区域性是指此类地质调查面积一般大于矿区等小范围的地质调查,或是有别于边界形态或成图轮廓不规则的局部性调查。填图比例尺的限定性,是指地质图上所填绘出的地质填图单位、地质体和各类地质要素的精度必须达到规定的比例尺精度。整幅性是指按地形图国际统一分幅原则确定地质调查的图幅范围与成图边界。整幅性还要求在地质调查中,除国境线之外地区以及少数极难险的特殊地区(有时还包括某些重要的军事禁区)等地段外的所有图区内均应完整填绘地质图。
区域矿产调查评价(regional mineral evaluation)是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查明规定图区内各种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规模、产出规律,圈出进一步工作地段和远景区,进行成矿预测,指出找矿方向,根据控制程度估算部分矿床相应级别的资源量。此类地质工作属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可按国际分幅图幅、成矿区带、行政区及其他选定的特殊区部署,亦可进行以单矿种或矿组为主的调查。不同比例尺的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不同。实际野外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原则是以面为主,点面结合,重点检查评价。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整理工作区内各类矿产资源资料和相关的物探、化探、遥感、科研等资料,有重点地开展地面物探、化探工作,有选择地进行矿点检查,物化探异常检查,自然重砂和物化探异常加密取样,开展成矿规律研究。按国际分幅图幅工作的1∶5万~1∶25万的区域矿产调查一般结合区域地质调查部署,根据地质条件和需要进行相应比例尺的自然重砂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放射性伽马测量等扫面调查,并对调查中新发现的矿点、矿化点和找矿线索进一步检查。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交相应的综合地质报告及附图,或按矿种分别提交调查报告。
区域矿产调查评价是建立在区域地质填图工作基础上的专门性、区域性矿产工作,因此,区域地质填图是区域矿产调查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先行。鉴于此,并考虑教学课时等相关要求,本书主要阐述区域地质填图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8. 标准区域地质图的图面内容及其所包含的地质信息
1、内容来:主图 图例 柱状图 剖面自图(一般两条) 责任表。
2、地质信息:
主图:地层(当然需要填色)、断层(一般使用红色笔)、褶皱、区域的地貌需要一些(例如陡坎、房屋、铁路、公路等)当然一些文字性标志也需要的(例如什么山、什么坝、填色的部分是哪个地层等)
图例:每种地层对应一种颜色,整体来说都有规定的颜色;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志,断层,陡坎等。
柱状图:地区的柱状图反应了该区域的所有地层,包括其地层厚度,岩性特征和化石,矿藏资源,沉积环境等
剖面图:在地图上选择一个能够反应地层和构造运动的一条线,绘制其剖面图,当然其中有些部分在主图上面看不出来,但是需要根据主图和柱状图等信息推测出来,如复杂褶皱、覆盖的地层。
责任表:这个就简单了,内容有单位 、图名、比例尺、编号、制图人、日期、数据来源等。
这些信息在绘制地质图的时候都会有相关的规定。例如图的放置的地方,占用大小等都有规定。而绘制这些提交的还包括你的原始数据,参考的资料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9. 地面地质调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质调查历程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先后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灏和计荣森(1932)、谢家荣(1947)、徐嘉炜(1956)、张文堂(1962)、华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过地层研究工作,325地质队(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边进行过地质调查。
1958年,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安徽区队成立,以合肥盆地为重点进行了1:20万石油地质调查。
1999年,胜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之后,为配合地震解释及综合研究,于2000年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协作,进行了8条区域地质廊带剖面(1:5000)的测制(图1-3),其中东西向4条,自西向东为HF99-620、650、700、748线,南北向4条,自南而北为HF99-317、340、365、396线,累计180km。2001年又协作完成了大别山山前150km地质廊带剖面(1∶5000)的测制工作(图1-3)。
图1-3合肥盆地区域地质调柘测线位置图
(二)区域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边累计完成330km的地面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系统的ESR测年,结合沉积相的研究,确定了霍山一带侏罗系三尖铺组(J1+2s)、凤凰台组(J3f)与肥西一带的侏罗系防虎山组(J1f)、圆筒山(J2y)、周公山组(J3z)属于同期异相沉积。
(2)通过岩性组合、砾石成分、接触关系、沉积相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发现毛坦厂组(K1m)火山岩与沉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之间呈穿插接触关系。
(3)证实了霍山县团山一带下白垩统黑石渡组(K1h)与下伏中—下侏罗统三尖铺组(J1+2s)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4)发现和确定了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长丰双墩、定远土山背斜)及北NE向复式背斜(如定远雨林集复式背斜)。其成因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等的活动有关。
以往关于盆地内中、新生界褶皱的资料极少,本次工作发现的一些褶皱构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于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线中部。核部为晚侏罗世凤凰台组(J3f),翼部为中—下侏罗统三尖铺组(J1+2s),长度估计在20km以上,轴迹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于古新世定远组(Ed)的覆盖,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倾角10°~20°,北翼倾角10°~15°,轴面直立,为直立褶皱。
紫蓬山向斜:位于肥西县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线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层均为上侏罗统周公山组(J3z),轴迹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计长度大于3km。由于第四系覆盖,致使北翼地层出露不全。南翼倾角以20°~35°为主,北翼倾角10°~15°,轴面微向南倾,为直立褶曲。
双墩背斜:位于长丰县双墩集附近,亦称为吴山庙鼻状构造。核部、翼部地层均由下白垩统朱巷组(K1z)构成,长约11km,宽10km,轴迹方向近EW,向东倾伏,北翼倾角为10°左右,向东转折端倾角为100~280,由于第四系覆盖,南翼情况尚不明确。
南店子背斜:位于定远县南东12km南店子。核部地层为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翼部地层为上白垩统张桥组(K2z)。轴迹方向为60°,向南西倾伏,估计长度6km。由于第四系覆盖,致使地层出露较差,仅据零星露头点确定,南东翼为10°,北西翼倾角为9°,轴面直立,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于定远县南东12km处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层均为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轴迹方向为105°,向西倾伏。由于第四系覆盖,展布长度不明。北翼倾角为20°,南翼倾角为10°,轴面略向南倾,为直立褶曲。该褶曲系当地群众挖水渠时揭露整个核部(图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于定远县城东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层为下白垩统朱巷组(K1z),翼部由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构成,宽8km,长约10km,轴迹呈NE向,向南倾伏。由于第四系覆盖而展布情况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远组(Ed)覆盖而不清楚。东翼倾角为10°左右,西翼倾角为14°左右,轴面近直立,为直立褶曲。
(5)通过剖面测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缘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远断裂的存在,该断层导致了定远早三纪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该断裂为同沉积断层的看法,推测应属于第三纪之后的断层。
(6)首次在肥西县周公山一带发现了一系列较平缓、与层面交角不大的顺层滑覆构造,不仅在地层产状向北倾的较平缓地层中发育,而且在地层南倾的较平缓地层中亦发现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这期滑覆应早于肥西-韩摆渡断裂以北的侏罗纪地层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时间。
(7)发现了霍邱县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刘老碑组存在一系列变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县四十里长山一带在相同层位中未见此现象,结合HF99-748线刘老碑组也未出现变形的实际,可以肯定该处变形与肥中断裂的活动有关。
(8)通过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构造,其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应与大别造山带仰冲推覆有关。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缘霍山县与儿街东的下白垩统黑石渡组砂岩裂隙中发现了沥青,为确定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10)在盆地南缘的金寨县、霍山县等地发现了与大别造山带冲断作用有关的地质现象,为研究大别造山带与合肥盆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