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怎么影响地质作用
⑴ 地表的地质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地表地质作用包复括:风化作用、制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
形成方式:地面大气、水和生物等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而形成的,可参见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原因。
影响因素与形成方式有关。
⑵ 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内部地质作用(interal process)两大类。
(一)表层地质作用
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运动与循环,使它们成为改造地壳表面或表层的直接动力(即地质营力)。同时,在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过程中,地球内部的重力能与旋转能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地质营力总是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起作用的。表层地质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液、固、气)分为三种情况:介质为液态(即水)的营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和风。所以,由这些营力在表层产生的作用分别称为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风的地质作用等。
虽然表层地质作用的营力有多种类型,介质条件差异甚大,地质作用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每种营力一般都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样的过程进行。这几种作用既代表了表层地质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层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为剥蚀作用创造条件,是表层作用的前导。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不断破坏和剥离地表物质,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地形。剥蚀作用按方式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和生物剥蚀作用。按地质营力类型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风的剥蚀作用等。
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搬运作用与剥蚀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剥离原地的同时也是其进入搬运状态的时刻。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三种方式。不同营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风等)搬运作用的方式、特点也不尽相同,搬运作用是一种中间过程。
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沉积作用的场所通常是能使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变化的地方,如山坡脚、冲沟口、河口区、海洋、湖泊等。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三种方式。按营力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风的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作用。经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胶结、压实和重结晶的作用下,它们就可固结成岩石。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3。
表4-3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
(二)内部地质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表层,如火山作用、构造运动等。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岩浆作用是指在岩浆的形成、运动直到冷凝、结晶成岩石的过程中,岩浆本身及其对围岩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岩浆是地下深处主要由硅酸盐组成的高温熔融体,并在巨大的压力驱使下向地壳的薄弱地带运移,在其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除岩浆自身发生变化外,还对围岩产生机械挤压和使围岩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从岩浆侵入到围岩(未喷出地表)并冷凝结晶形成岩石的全过程,称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的条件下冷凝形成岩石并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称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火山岩(喷出岩)。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常常有化学活动性流体参加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发生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挤压、平移或旋转等,有时可使岩石发生强烈变形和变位,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是指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岩石圈的大规模构造运动常常表现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块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的一种快速运动。当地表下的岩石受力产生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地累积,当积累到一定限度时(岩石的破裂极限),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时,大量的机械能就会释放出来,地壳受到猛烈冲击而发生震动,从而产生地震。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4。
表4-4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
⑶ 地质作用的意义是什么啊
1,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2,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3,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形式。构造运动可使岩石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塑造岩石圈的构造 ,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可引起海陆变迁。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4,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 ,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变质后,其原有构造、矿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征。
5,风化作用是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大气温度的变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6,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块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低处移动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营力 ,斜坡是必要条件,暴雨、地震、人为开挖往往起诱发作用。块体物质的运动方式分为崩落、滑移、流动和蠕动。前三者运动较快,后者较慢。
7,剥蚀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风等在运动中对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和改造的总称。
搬运作用是地质营力将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物质从原地搬往他处的过程。
8,沉积作用是各种被外营力搬运的物质因营力动能减小 ,或介质的物化条件发生变化而沉淀、堆积的过程。
9,硬结成岩作用是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使下层沉积物减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而发生;也可以因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具有粘结力,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沉积物部分溶解并再结晶而发生。
⑷ 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因素
环胶州湾地区地质灾害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地质活动三大类。
4.7.1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壳的区域升降运动; 二是断裂构造活动。前者是形成现状地形特征的内在因素; 后者则是形成区内构造格局及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必要条件。
4.7.2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表受重力和太阳能影响而产生的地表变异作用,包括流水、风化等作用及其他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可归结为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以及连接二者的搬运作用,即不断地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隆起部分,并把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洼地区或海中。因此,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起着改造地表形态的作用,是地貌景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现状的地貌形态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1) 流水作用
区内大气降水相对比较丰富,且多集中在雨季 7 ~9 月份。由于受地形条件控制,河流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对地表的侵蚀,对泥砂、砾石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以及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是相同的。当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形成径流时,开始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散流方式向下运动,随着流量及流速的加大,对地表形成片状侵蚀,对地表风化层或松散层进行剥蚀,若汇入沟谷底部或低洼地带,径流就会集中,动能增大,并以线状形式对沟谷底部及两侧进行侵蚀。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流水的直接冲刷作用,而且有水中砂、石块甚至是巨大漂砾的磨蚀作用。
( 2) 风化作用
风化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方式,与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山区岩石出露,风化形式多为碎屑状风化、块状风化和球状风化。
4.7.3 人类工程地质活动
人类频繁的工程地质活动及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工作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1990 年以来,经济、城市建设、旅游及第三产业、交通等设施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建设规模和步伐都是空前的,人类的工程活动及对地质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地质现象明显呈上升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分布见图 4.6。
图 4.6 环胶州湾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分布
随着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旅游线路建设发展较快。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基坡脚,破坏了地质体的原有结构特征,削坡过陡造成边坡失稳,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形成灾害隐患。新景点的开发大都以地质地貌景观为主,尤以怪、险、奇、玄的地貌景观吸引游客,加大了人类与景观的接触程度,也增加了灾害发生的概率。
城市或城镇的工业、民用建筑的建设,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建筑物的建设需要对邻近山体采取削坡、回填等措施,这些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将更加频繁和密集,形成的灾害隐患也不断增加。
矿产资源开发、建筑石材开采、河道内挖沙等资源开发活动,也是破坏地质环境、形成灾害隐患的重要人类工程活动之一。开采活动破坏了山体、植被、耕地,形成的矿坑、陡峻边坡及大量堆置的矿渣、尾矿等,是诱发或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近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造成海 ( 咸) 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⑸ 大气是怎么影响气候的
大气依赖环流,如哈得来环流维持赤道与极地间的气温与气压的平衡,因此产生了大面积的冷暖气团的季节性移动,大气环流正是基于这些冷暖气团的季节性移动。冷暖气团的季节性移动有助于形成控制大气的半永久性的高压和低压区。而气压区位置的变化便决定了某一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从而最终决定气候的类型。例如,赤道槽。季节性地向北移动,便产生了湿润的夏季季风,并绐中美洲、北非、印度和东南亚带来大量的降水,当大西洋上的百慕太高压带在夏季向北部和西部移动时,则给北美的东海岸带来了酷热、潮湿的天气。
⑹ 地表的地质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如题!!速度求答案!!
你想问的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吧?
外动力作用包扩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搬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一 风化作用: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物理或机械风化造成岩石分解。机械风化的主要过程为海蚀,海蚀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减少。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増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而化学风化在裂缝造成的矿物亦会帮助岩石分解。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例如,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 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某些矿物吸收水分后体积膨胀;水和岩层中的矿物作用,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矿物。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减弱、密度变小或体积膨胀,促使岩石分解。
3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如树根生长对于岩石的压力可达10千克每平方,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缝,劈开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强。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二 搬用作用:
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1 水流搬运:具有上述各种搬运方式,搬运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挟带砂砾等较粗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跃移的方式前进,据测定被搬运的球状颗粒的重量与起动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质在水流中则分别以悬移和溶移方式搬运。水流搬运悬移泥沙的能力称为水流挟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过一定限度,挟沙能力约与流速的3次方相关。
2风力搬运:与流水搬运有相似之处,具有推移、跃移、悬移3种搬运方式。当近地面风速大于4米/秒时,粒径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动形成风沙流,但风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层内,悬移物质的数量远小于推移和跃移的数量。一般说,被风吹扬的颗粒大小与风速成正比,风速越大,搬运的颗粒越粗,移动的距离越远。
3海浪搬运:只在近岸浅水带内发生,具有四种搬运方式。当外海传来的波浪进入水深小于二分之一波长的浅水区时,波浪发生变形,不同部分水质点运动发生差异。在海底附近,水质点由原来所作圆周或曲线运动变为仅作往复的直线运动,并且向岸运动的速度快,向海运动的速度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使得波浪扰动海底所挟带的碎屑物质发生移动,其中粗粒物质多以推移和跃移方式向岸搬运,细粒物质多以悬移方式向海搬运,最后在水深小于临界水深的地方,波浪发生破碎,所挟带来的物质堆积下来。由于波浪的瞬时速度快,能量一般较高,搬运物多为较粗的砂砾。潮流和其他各种海流与波浪不一样,在较长时间内作定向运动,流速也较慢,故搬运的物质多为较细的粉砂和淤泥,呈悬浮状态运移。潮流作用使细粒淤泥质向岸运动,而粗粒向海运动。
4冰川搬运: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点是能力大。随冰川的缓慢运动,大至万吨巨石,小至土块砂粒,均可或被冻结在一起进行悬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风化物产生跃移。
三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按沉积环境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又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引。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
四 成岩作用
形成岩石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统称。如岩浆成岩作用、变质成岩作用、沉积成岩作用、花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等。通常所说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至岩石固结,在深埋环境下直到变质作用之前发生的物理、化学的变化,以及埋藏后演示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直到固结为岩石以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或生物)变化过程。一般包括沉积物的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结晶作用、淋滤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等。这些作用通常是在压力、温度不高的地壳表层发生的。当成岩物质被覆盖之后,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 ,有机质腐烂分解 ,产生H2S 、CH4、NH3 和 CO2 等气体 ,促使碳酸基矿物溶解成重碳酸盐 ,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此时沉积物质发生重新分配、组合,胶体矿物脱水陈化、压缩胶结,最终固结为岩石。
⑺ 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概述
古老的地球在其几十亿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变化。沧海变桑田,是长期缓慢变化的积累;而地震与火山的瞬间爆发,则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改变地球面貌的巨大力量。这种施加于地壳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或地质动力)。由地球内部能量(如地球转动、地心引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产生的叫地质内营力;由外部能量(如太阳辐射、日月引力等)产生的叫地质外营力。
表1-6 岩石可钻性分类
由地质营力引起的,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地壳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外营力引起的叫外力地质作用;内营力引起的叫内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改造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如外力在河流上游不断破坏地表,又不断把破碎物带到下游沉积,形成新的陆地。岩浆喷发能造成巨大危害,但岩浆活动又能生成多种矿产。地壳中的物质在内外地质作用过程中迁移、聚集形成矿床;而围岩及上覆地层的风化、松散、倾斜、褶曲或断裂,又使钻探工程面对许多困难。
(二)外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概念
暴露于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联合影响下,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称风化作用。
(2)风化作用分类
1)按产生风化的原因和特征分,岩石风化作用可分如下三种:①物理风化作用:即只改变岩石物理性质、而不改变化学成分。②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大气、水及水中溶解物使岩石破坏,化学成分发生显著改变的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当形成的岩石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岩石就会发生风化作用。
2)岩石按风化程度的划分和分类
A.国标《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和分类
国标《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表A.0.3规定,岩石按风化程度的划分和分类如表1-7。
表1-7 岩石风化程度分类
注:①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
②风化系数K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③岩石按风化程度,除按表列野外特征和定量指标划分外,也可根据当地经验划分。
④花岗石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⑤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
B.其他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对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和分类
a.《GB50487—2008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E对岩体风化带的划分规定见表1-8。
表1-8 岩体风化带划分规定
续表
注:使用此表时,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岩体风化带的划分可适当调整:
①当某一级风化岩体厚度很大需要进一步细分时,可再分出二至三个次一级亚带,分别采用上、中、下带命名。
②选择性风化作用地区,当发育囊状风化、隔层风化、沿裂隙风化等特定形态的风化带时,可根据岩石的风化状态确定其等级。
③某些特定地区,岩体风化剖面呈非连续性过渡时,分级可缺少一级或二级。
b.《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对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规定见表1-9。
表1-9 《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岩石风化程度划分
注:①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弹性纵波速度与新鲜岩石弹性纵波速度之比。
②风化系数K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之比。
③当波速比Kv、风化系数Kf,及野外特征与表列不对应时,岩石风化程度宜综合判定。
c.《TB10077-2001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对岩体风化程度分带划分规定见表1-10。
表1-10 《TB10077—2001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岩体风化程度分带
注:①Kf是同一岩体中风化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与未风化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的比值。
②Kp是同一岩体中风化岩体的纵波波速与未风化岩体纵波波速的比值。
2.剥蚀作用
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海、冰川、风等外动力在运动过程中破坏岩石,并使破坏产物剥离的作用叫剥蚀作用。剥蚀作用一方面将风化产物剥离开来,让新鲜的岩石裸露并遭受进一步风化,另一方面它也单独地对岩石进行破坏。
3.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产物通过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水、海水、冰川、风及生物等外动力,将其从原地搬运到沉积地区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从搬运介质中分离、沉积下来的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和沉积物掩埋地下,经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压固、胶结或重结晶变成坚固岩石的作用,称固结成岩作用(或成岩作用)。
(三)内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指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有水平和垂直两种。
2.岩浆作用
地壳深部及上地幔中的高温岩浆冲破地壳软弱带上升,侵入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随温度、压力降低,最后冷凝成岩。通常将岩浆的形成、活动以及冷凝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有喷出和侵入两种表现形式。
3.变质作用
已形成的岩石在温度、压力或外来化学活性物质参与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叫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不同于风化作用,常常发生于地表以下的高温高压环境。
4.地震作用
地震是一种普遍的地质现象,它是地球内部聚蓄的能量迅速释放时,地壳产生快速颤动的现象。孕震、发震和余震的全部作用过程称为地震作用。
⑻ 全球变暖将对表生地质作用过程有何影响
一、冰川融化
冰川是地球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自年小冰期结束以来,全球冰川开始退缩,这种退缩属于正常气候变化现象。然而,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融化加速,这一时段正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温暖的10年。冰川的融化和退缩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IPCC预测说,到下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范围将在1.4摄氏度至5.8摄氏度。这将引起冰川的进一步退缩。模拟分析显示,当全球温度升高4摄氏度时,全球大部分冰川都将消失,而格陵兰岛上大陆冰川在温度升高2摄氏度至3摄氏度时就会融化。
二、海平面上升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 地下水位升高。
在综合考虑海水热胀、由于极地降水增加导致南极冰帽增大、北极和高山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前提下,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C时,海平面将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的上升无疑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海平面上升还会导致海水倒灌、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其他后果。
⑼ 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什么
a 对流层 信我就对了
⑽ 全球变暖将对表生地质作用过程有何影响
表生地质作用
表生地质作用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外力所引起的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过程。它发生在地壳的表层,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削平山岭,填塞低地,使地壳表层的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从而形成矿床。
美国生态学家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的网站上报告说,有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植物间的平衡。
目前,在美国生态分析和综合中心做博士后研究的克莱兰德是该报告的第一作者,报告的内容为其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克莱兰德说:“在自然界,物种经过进化将自己的生长微调到与季节相吻合,适时意味着一切。如果气候变化改变了植物生长的节奏,那么它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依赖植物生存的动物的进食、繁衍和迁徙模式”。
最近几十年中,科学家注意到许多植物和动物在春天的生长呈加快的趋势,并认为这可能同全球变暖相关。克莱兰德和其他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变暖导致所有植物改变了春季开花的步调。但是,最令她们感到惊讶的是植物对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氮的沉积具有不同的反应:草推迟开花,与此同时野生花卉和草开花时间出现交迭,而正常情况下它们在不同的时节开花。
研究报告合著者罗瑞指出,上述试验结果十分重要,“如果今后气候变化植物间开花的时间交迭更长,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地区性植物的多样性减少,从而给依赖于这些植物的动物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研究人员认为,试验不仅说明气温变暖只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且提醒人们,自然界会用自己奇特的方式应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此外,最近数年来的卫星图像也显示,全球范围内有些地区在春天“变绿”的时间比以往更早一些,这从另一方面也表示了地球变暖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