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壹』 土地资源自然组成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300字
哈哈,拿去参考吧
土地资源自然组成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自然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生物。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对土地的利用。
1.气候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气候要素是光、热量、降水3要素。
1.1光照长度 光照长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大多数农作物生长都需要足够的光照长度。而光照质量的好坏则影响作物质量的高低,对农业均有影响。
1.2热量 热量受到气候、地形等的影响,一个地区积温的大小、年温差、日温差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种植制度及适宜生长的作物。
1.3降水 降水决定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降水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对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2土壤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资源的种类制约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土壤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中,除作为城市绿地的部分,作为地基需要有着较大的承载力,而承载力小的土壤则予以开挖清除。
3地质 地质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地表的岩性、矿物质组成及风化母质具有显著的影响。它还从影响地下水储存条件及水质来制约着土地利用。
4地形地貌因素主要从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来影响土地利用。
4.1海拔高度 影响着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而且自然环境越加恶劣,越加制约着人类活动。
4.2地面坡度 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和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等方面。建设用地一般需要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这样工程量少,可以节省开发投资。
4.3地形 坡度小于7度的地形适合作为农用地;5到25度的坡度的地形可以农用,但一般需要具有工程和保水设施;而坡度大于25度的地形易产生滑坡等重力侵蚀,不适合农用。冲积平原一般作为主要农用区,山地适合发展林业。
5水文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水文地质。
5.1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是土地资源中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多少、分布及其季节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地表水资源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地表水的冲刷作用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5.2地下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水量、水质和埋藏深度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直接决定供给的保证率,使用范围与开发成本。
6 生物 生物要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区域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直接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6.1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6.2植被 植被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地资源质量又是其综合特征反映,并指示出土地演替历史。有机物质以植物残体的形态回归到陆地表面的土壤中,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植被还具有生态调节功能。土地资源的区域性随植被的覆盖特征,在不同气候、水、土等特征的综合作用下,使农业土地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贰』 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电池(Battery)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
『叁』 地质环境要素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和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就说个大概吧:地质灾害区、水资源保护区、军事用地等区域在土地利用规版划时应控制,对居权住有影响的、对安全存在隐患的、对矿产水利湿地等资源保护的、对重点文物保护的、对不宜开发利用的土地以及农保田等都应得到有效的规划控制。
『肆』 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质量,空间分布有何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水文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版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权自然变化的空间格局和过程,加剧了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复杂性。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水量、水质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人类耕作中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造成了世界性的水污染;大面积的森林开采、过度放牧、开荒毁林和围湖造田增加了下游洪水泛滥的频率和强度,改变了每年的河流流量,并使得降水的再分配不平均。
『伍』 土地利用对土壤的影响的影响有那些
人类为社会和经济复的目的制,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生物、技术活动的经营,称为土地利用.通过利用、改造,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实惠.土地利用既要受自然条件制约,也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但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它既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结构及地域分布和效益,既受自然条件(如光能、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等)影响,更受各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如开发历史、生产方式、技术装备、投入水平、土地经营管理水平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影响,但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利用程度,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规模、水平和特点的集中反映。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协调好人地关系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陆』 地质环境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何影响急急急急急。。。。。
地质环境: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决定人类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两者有紧密的连休,特别是地质环境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巨大的影响,而地质环境是由于地球不断演化所产生的产物。亿万年来,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建立了地球化学物质的相对平衡关系。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在最近一次造山运动和最近一次冰期后形成的。影响着人类很多的地方,因此,为了促使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生态稳定、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果断实施保护、巩固、发展的建设策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人类和其他生物全部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土地开发利用也是其中的一想改变。
在土地开发利用之前,需要观察好当地的地质环境,做好全面的调查。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中,密切注意地质环境,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①地质环境是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生物提供水分、空气和营养元素。地质环境的区域差异,导致生物向不同方向进化。生物是地质环境的产物,但又改变地质环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生命在长期演化中,同环境愈来愈适应,因此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英国地球化学家E.哈密尔顿等人通过对人体脏器样品的分析发现,除原生质中主要组分(碳、氢、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组分(硅)外,人体组织(特别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壳中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见图)。这说明人体是地壳物质演化的产物。②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源。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层中开采的矿石达4立方公里,从中提取金属和非金属物质。人类还从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地热以及放射性物质中获得能源。矿产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形成的,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很难恢复,因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节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③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愈来愈大,例如采掘矿产,修建水库,开凿运河都直接改变地质、地貌;大规模毁坏森林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增加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造成全球气候异常;人类向地质环境排放大量工业废弃物,造成对有机体有害的化学元素如汞、铅、镉等在地表的浓度增高。
重点观察当地的地质情况,才能更好地掌握当地的土地情况。从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所以地质环境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重大影响。
『柒』 土地利用变化能对生态环境的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因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要落实到土地上来,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土地利用来实施。因而,因人类活动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大多与土地利用有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类需求的日益增大,土地资源压力也日益突出,因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而土地资源的质量通常是以其生物生产力来衡量的,因此,土地退化也就是指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降低。土地退化的表现是农田产量的下降或作物品质的降低、牧场产草量的下降和优质草种的减少从而导致载畜量的下降,而在一般的林地、草原或自然保护区则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根据退化性质,可将土地退化分为水土流失、风沙侵蚀、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四种类型。
(2)、土地荒漠化,它是土地退化的一种,它不是指一般的土地退化,而是指在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人为活动过度主导的、人为和自然双重作用协同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经济用地数量减少的过程。1994年6月制定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将荒漠化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里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生产力丧失。
(3)、林地和草地面积锐减。森林、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的锐减是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最为痛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全球自然资产的存量,而且也会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
(4)、土地污染严重。它是指各种有机物、污染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土地并在土壤中积淀,从而破坏土壤生物群体组成,破坏土壤结构,当其数量日渐增多,超过土地自我调节值,便使土地生态平衡被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污染大致可以分为:矿业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酸雨、核污染等多种类型。
(5)、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人类也依靠地球这一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才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但是,人口的剧烈增长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正在迅速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使众多生物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捌』 土地利用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土地利用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2.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3.温度高低专因素的影属响,4.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5.年降雨量大小因素的影响,6.海拔度高低因素的影响,7.道路交通因素的影响,8.土壤肥沃与贫瘠因素的影响,9.土地面积大小因素的影响,10.土地坡度大小因素的影响,11.土壤有机质含量因素的影响,12.土壤酸碱度因素的影响,13.水资源灌溉配套设施因素的影响,14.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还有,15.种子品种因素的影响,16.二十四节气因素的影响,17.农作物管理技术因素的影响,18.肥料多少因素的影响,19.各种病虫草害因素的影响,20.各种突发性天气气候灾害因素的影响。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对土地利用的一些比较主要的因素。
『玖』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受到哪些自然条件的影响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专生物等
自然属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在社会生
产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作用。本章从土地资源各自然组成要素的特征分析入手,从侧
面到整体的深入研究,可发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对土地资源有一个全面深
刻的认识,一方面为今后的土地资源划分、评价、利用、分区及生产潜力计算研究打下理论
基础;同时, 将土地资源各单因素引入土地资源的区域变化,这不仅对自然区划、土地规
划有重要的意义,还为土地的各业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拾』 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王联军余振国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质环境敏感性武汉市
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的研究是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武汉市地质环境现状对武汉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为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布局提供指导性建议,避免规划出现重大失误而诱发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本次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特点,结合实际占有资料情况,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
1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在规划中的作用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就是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适宜性。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以地质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质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最终确定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首先,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在充分研究以往土地利用情况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由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置性基础研究工作,所以研究结果能够直接利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从而直接参与了规划的制定过程,在规划的制定阶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规划方案中一些可能的重大失误,也可以减少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方案大规模修订的可能性,为规划的制定实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最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也给规划方案出台后的规划环评提供了基础依据。
2评价因子及参数的选择
确定评价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的依据是:①所选择的评价要素及评价因子应能满足预定的目的和要求;②已开展的地质调查和评价所确定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诱因;③尽可能选择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因子;④评价单位可能提供的监测和测试条件。根据上述条件的要求,最后筛选出武汉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系统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影响因子为:地下水、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性状。
地下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还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而且地下水—经污染,极难恢复,其后果的严重性难于估量,因此,将地下水污染风险作为重要评价参数之一。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质灾害主要是岩溶塌陷。武汉市分布有大面积的潜伏碳酸盐岩,并且已经有过8次岩溶塌陷的历史记载,因此,今后发生岩溶塌陷的风险也还是相当高的。岩溶塌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是易见的,如果建设用地安排不当,塌陷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并形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岩溶塌陷风险也是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
武汉市岩土体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另外,武汉市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因此,岩土体的工程地质脆弱性也是又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
矿产资源是地质环境系统中重要因素之一,但因为:①缺乏详实资料;②武汉市的矿产并不丰富,矿产资源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可以忽略。因此,本次评价未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当中。
3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即各分项指标相对于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统影响敏感性综合指数的重要性)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方法如下:
本次权重层次结构模型最顶层相邻的上、下两层分别为A、B,其中A层次为目标层,代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B层次为主因素层,有3个元素Bi(i=1,2,3),分别为:土地利用影响下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土地利用影响下地质灾害风险度和土地利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A为目标的有3个元素的判断矩阵为: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式中元素bij表示对于评价目标A而言,要素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即: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Wi是针对评价对象给出的每个因素Bi相对应于A的分值,由聘请的专家打分得到,一般采用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1)。如果相对重要度取值为偶数,则表示两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介于两个奇数取值之间。
表1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
矩阵A中的元素满足bij=1/bji。
A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m1,m2,…,mn]T,其中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对M作归一化处理,求相对权重向量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式中: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引入衡量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性指标CI,矩阵A的特征值的近似公式为: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lmax=max(li),(i=1,2,…,n)。完全一致性检验指数CI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一般认为CI≤0.10,判断矩阵A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经计算,最后得出三个参数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表2各参数在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构成中的权重
4各因子评价参数的等标化
4.1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等标化
一般认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大的区域,其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风险也较高,因此,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K[单位:104m3/(a·km2)]为基础,计算方法为:H=K/1.2,其中,H为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K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1.2则为等标化常数。等标化常数值的设定依据为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值的大小分布情况,设定等标化常数值的目的在于将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参数值归一化到0~10之间,参数值出现大于10的情况也按10计算。
4.2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的等标化
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以工程地质承载力为基础,并以汛期是否被淹没作为补充。其计算方法为:E=1/1.2M,其中E为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M为工程地质承载力(单位:MPa);1.2则为根据武汉市工程地质承载力实际数据分布情况确定的等标化常数。汛期淹没区域则直接赋值为10。
4.3地质灾害风险度的等标化
地质灾害风险度由于缺乏相关定量化数据,因而以定性判断为基础,并根据经验对其进行赋值(表3)。
表3地质灾害风险度赋值情况及依据
5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评价分区
各参数通过加权平均来转成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如式(8)所示: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式中:
I——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指数;
Fi——第i个参数的值;
Wi——第i个参数的权重系数;
n——为参数的个数。
式中W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程度;F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程度。其中,Wi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Fi则根据各因素的严重程度,以判断为基础,按10分制予以赋值。
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和分值之后,即可计算得出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根据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的离散分布情况,可以划分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的4级综合分区(表4)。
表4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敏感度综合分区标准
6各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6.1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高风险区,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地基处理工作,安排为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这些土地利用成本要低一些。
6.2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较高风险区,在作为建设用地时,应充分做好地质勘查、进行严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重要设施的建设用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软弱地基和岩溶塌陷问题,应尽可能安排为一般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6.3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总体上来说可以满足一般用地类型的需求,但对于区内不同性质的亚区,存在相应的一些限制,分述如下。
6.3.1地下水污染高风险亚区
本亚区的主要特征是: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值≥10,即本亚区是武汉市地下水资源最重要的补给区。所以,本亚区内的,安排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工矿仓储用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时,应严格按环境要求,三废尽可能达到零排放;作为生态建设用地、生态农业用地最好;若安排其他用地类型,应充分论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6.3.2软弱地基亚区
本亚区特征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或较差,修建建筑物时应作基础处理。因此,建议本亚区以低层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为主;用作高层建筑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基础处理成本。
6.3.3隐伏碳酸盐岩分布亚区
本亚区特点为:地下分布有隐伏碳酸盐岩,存在一定的岩溶塌陷风险。因此,在本亚区安排重要建筑时,应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
6.4地质环境非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非敏感区是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最好的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不存在岩溶陷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极低,从地质环境条件上来讲,在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任何类型的用地。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叶文虎,栾胜基.环境质量评价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5]徐菲菲,刘沛林等.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地理研究,200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