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包括什么
『壹』 什么是工程地质资料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是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检验与监测所得各项原始
资料回、数据和搜集答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进行的。要写出高质量的岩土工
程勘察报告,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是关键,而内业资料的整理则是勘察工作的主要组成
部分。它把现场勘察得到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和分析,并绘制成图件和表格,
以适应工程设计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需要。
『贰』 地质资料的概念
地质资料是人类在地质基础理论研究、矿产勘探与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岩矿心和标本等形式为载体的记录性数据与数据材料。地质资料外延包括: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值得指出的是,档案学意义上的“记录性材料”,强调它的原始性和唯一性;而地质资料也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记录性材料”,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既包含原始记录意义上的“地质档案”,也包含经过印刷反映地质工作成果的复制件,还包括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矿产样品等反映自然的原始形态的实物。
1952年地质部成立资料组,从那时起,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就称为“地质资料”。1957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技术档案资料工作暂行通则》,这是具有法规意义上的提到“技术资料”,198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将技术资料中的原始记录通过归档的部分科技文件材料称为科学技术档案。但地质学行业或地质部门一直沿用地质资料名称,在方便利用的思维模式和管理实践中自成一体,不愿改变已经习惯地质资料的称谓。
或许用现代的“信息”观,将其称为地质信息更为贴切一些。将地质信息纳入“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利用”模式进行管理,思路可能会更加开阔。
『叁』 地质档案资料分类探讨
陈培章
摘 要 “分类”就是对所管理或研究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分门别类;对各门类中的个体,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并建立目录体系。其目的,就是对所管理或研究的事物进行有序管理及快捷检索、统计。分类在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有 3 种方法,即资料实物分类、检索卡信息分类、计算机管理分类。其功能随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不同阶段而发生根本变化。在手工管理阶段,“分类”主要目的是检索查询;在计算机管理阶段,则以统计为主要目的。
关键词 地质档案 分类 统计
1 什么是“分类”
通俗地讲,“分类”就是将不同特征的物体区分开来,形成相同特征物体的集合。“分类”不是人类的创作,其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比如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一种自然“分类”现象。人类在研究“分类”现象中取得的巨大进展,是将具体的物体分类现象深化为逻辑分类理论;另外,就是建立了科学的目录体系,为事物的管理、检索和统计提供了可能。按现代意义上讲:“分类”就是对所管理或研究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分门别类,对各门类中的个体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固化,并建立目录体系,其目的就是对所管理或研究的事物进行有序管理、快捷检索和准确统计。
2 地质档案资料分类管理的 3 种方式及演变过程
在档案资料的管理上,往往利用方式决定管理方式。地质资料的利用方式与文书档案不同,它不是以档案形成的单位或个人作为信息检索对象,而是以档案资料的内容信息作为检索的主体,而这些信息都会反映在地质档案资料的项目名称或报告题名上。
地质档案资料案卷或文件分类是档案资料管理和检索利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不同时期、不同性质案卷或文件分类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以地质档案资料案卷分类为例。
地质档案资料案卷的分类管理基本有 3 种方式:一是实物分类方式;二是检索卡片信息分类方式;三是计算机信息分类方式。
2.1 实物分类方式
将档案资料案卷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其实物依照分类结果排放在指定区域的柜架上,同时形成案卷分类目录。每个案卷都有自己固定的位序,此位序一经确定就不会改变。资料借阅时,可利用书本式分类目录进行检索;业务熟悉的工作人员,甚至可以凭借资料自身的分类关系提取借阅者所需资料。
因为早期的地质档案资料案卷数量较少,管理主要由手工完成,实物分类基本可以满足档案资料管理与检索的需要。这种管理方法是将相同类别的地质档案资料存放在同一的区域或柜架上,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或区域顺序进行排列。运用这种管理模式,管理人员根据借阅者口头描述,就可以找到所需档案案卷。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有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充分利用库房的空间和柜架的有效容积,在每一类档案资料存放区或柜架中,始终要预留一定空间,以便接收新的档案资料。如果预留空间不足,就需进行几个区域甚至整个库房档案资料的重新排列,俗称“倒架”,工作量极大。另外,在所有档案资料的装具上除要标注档案资料案卷号外,还要标注档案资料名称,否则难以准确查找。由于这些缺点,这种管理方式渐渐被主流档案资料馆所淘汰。当然,在一些档案资料较少的单位,仍然使用实物档案资料分类管理的方式。由于每年形成的资料案卷很少,在一个或几个铁皮柜中就可保存全部档案资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倒架”之虑。
2.2 卡片信息检索方式
在实物分类方式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档案资料实物使用流水号管理,目录使用信息分类方式检索,促生了检索卡片的广泛使用。由手工或计算机生成资料案卷目录及信息卡片,将档案资料的目录信息著录在卡片上,然后将卡片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比如按地区、矿种、专业分类,各类卡片按下位地区或时间关系有序排列,而其对应的地质资料案卷实物,则按最方便的流水方式顺序排列。
检索卡片所设定的分类方式,也就是将档案资料实物分类排架的方式移植到卡片的管理之中。借阅者可通过卡片上著录的信息了解资料的基本内容,并据此确定档案资料是否需要借阅。卡片可查询到资料的案卷号,指出其保管位置,管理者以此提取资料。这种管理模式,使得档案资料可以充分利用库房和柜架的有效空间。在档案资料装具上也只需标注案卷号而不需标注档案资料名称,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卡片由借阅者自主检索,给借阅者提供了一定的信息空间,这是 20 世纪一些大型档案资料馆的主流管理模式。以分类卡片为代表的检索工具的产生,标志着档案资料由实物分类管理过渡为目录信息分类管理,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化管理的“雏形”。
2.3 计算机信息统计分类方式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开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使用。人们根据地质资料的内容及外部形式特征建立目录数据库,由管理工作及服务利用的需求设立不同检索项。建立目录数据库后,借阅者可根据资料的检索项提出自己的要求,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判别并指出档案资料一般内容信息及保管位置。在计算机管理时代,检索不再依靠“分类”这种树枝状查找方式,而是利用其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将借阅者所输入的信息与全部资料信息进行比较,将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信息的资料列出,供借阅者挑选。案卷“分类”逐渐淡出档案资料检索需求,而演化为以各种数据统计为主的管理需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档案资料进入现代化管理时代。分类的方法和目的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分类的方法不再是把同类的信息真实地放在一起,而是由计算机按要求进行抓取,这就是计算机信息分类。分类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档案资料检索的,而主要功能转为数据统计。
比如我们目前使用的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资料可以通过题名、编著者、提交单位、工作时间、提交时间、摘要等项进行“字”或“词组”的检索,实现档案资料的“检全率”;多“词组”或多检索项配合使用,可大大提高档案资料的“检准率”。在计算机作为检索工具时,“分类”在检索需求中基本失去意义。但是“分类”的另一目的在计算机检索中会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统计功能。在手工管理时期,许多统计数据基本都是人工数数完成,当时的分类统计是一项费时耗力又很容易出错的工作;一旦统计数据不准确,就要重新统计。计算机极好地解决了这一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利用目录数据库,可以对所设定的不同案卷号段、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档案资料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统计。当然,对于我们需要统计的数据在编制检索软件时要提出明确的需求。
在计算机管理时代,我们的管理软件不需为档案资料的检索提出过多的分类需求,这会白白浪费了档案资料著录人员大量的工作量。在统计功能的需求上,我们则需要认真研究。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统计包括上级主管对某些宏观数据的需求,如每年的“报表”,要对资料类别、资料形成部门及地质资料的汇交数量及汇交时间等数据进行统计。“资料类别”和“形成部门”及“汇交时间”在数据库中要设立相应的信息项,著录者根据资料内容准确著录和标引。“资料类别”现在是按“区调”“矿产”“物化遥”“水工环”“地质科研”等进行划分。只要满足上级的需要即可,不需过细划分。如果上级主管部门需要细分的类别,我们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在资料日常管理中需要统计的数据也要提出需求,并要充分实现,比如在地质资料管理中需要掌握的各种文件载体类型、数量及电子文件容量等。
3 分类在地质档案资料工作中的功能转变
过去,由于手工管理,分类检索是资料管理和利用服务的关键手段,“分类”成为档案资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资料工作人员有时为一个资料案卷(文件)的分类绞尽脑汁。分类准确与否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资料的利用服务与日常管理。很多单位把分类细化当做档案工作的深入研究范围。究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档案资料的“检准率”、“检全率”。这在当时手工管理时代是完全必要的。
现代的计算机检索,一般是不需要或极少使用类别进行检索,通过所设信息项进行询问就可以圆满实现档案资料检索。由于“分类”在检索功能上的日益弱化,随之变化的是向统计功能方面的强力发展。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统计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现在使用的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在设计上、运行稳定性上都还远未满足各种管理的需要,我们必须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当然,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有些分类还是必要的。比如在地质资料的文件管理中。主要是因为文件的使用,往往是借阅者不能提前确定文件的名称,需要浏览文件目录,再考虑是否借阅。另外,目前地质档案资料还没有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大部分仍是沿用手工管理、人工检索工作方式。
总之,在计算机时代对于档案资料案卷级的管理,我们不要过多地纠缠于档案资料的分类,而要充分研究各种数据统计的需求,并很好地实现它。随着档案资料的数字化进程,全文献检索的实现,“分类”将在检索领域日益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全文献智能检索。所以,“分类”的目的将发生根本的改变,从以检索查找为主要目的的分类工作,将转变为如何实现全面、快速、准确的统计功能。
『肆』 浅析原始地质资料的概念、分类及管理现状
王黔驹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属性和分类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其次分析了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最后结合 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和 2008 年开展的原始地质资料调研结果,对现阶段原始地质资料的数量分布、保管条件、管理人员等情况进行阐述。
关键词 原始地质资料 定义 分类 现状
2002 年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将我国地质资料分为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三大类进行管理。现阶段,与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比较,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缺乏配套法规和制度。本文依托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项目,对原始地质资料基础理论和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
1 原始地质资料的概念
1.1 定义
原始地质资料是什么?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广大地质工作者和资料管理者不断地总结,初步形成了共识: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档案,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及其以后的分析、测试中采集或分析得出的文件材料。2002 年出台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了地质资料是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标、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及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在条例中,仅表明原始地质资料是属于地质资料的一类,并没有确切描述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直到 2008 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对原始地质资料做出了较为确切和权威的定义: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及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申报奖励材料等。
1.2 属性研究
地质资料属性一直存在资料属性与档案属性之争。从全国地质资料馆两年一次的“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的会议名称,就可见地质资料属性问题较为复杂。如果仅仅是资料,那么它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信息;但如果界定为档案,则其同时具有数据备查和信息服务的双重价值,其形式特征和包含的信息同样重要。从 1952 年地质部资料司的成立到今天的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来看,地质资料未被明确纳入国家档案管理体制来管理。但地质资料生产单位和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从地质资料归档、验收、编目、入库、借阅等环节,无不沿袭了档案管理的思想,有些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结合自身实际纳入了档案管理体系。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把地质资料分为原始、成果和实物地质资料三大类,为了深入研究地质资料属性,需要分别对原始、实物、成果地质资料进行属性分析。
原始地质资料是一线地质工作在地质勘探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包括各种有关文件的底图、底稿、原图、测试单据、记录本等。
实物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生产技术活动中所采取并按有关规定留存的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及有关资料。从上述描述可知,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都是地质工作直接形成的,因此,具有保存备查功能和较强的档案属性。同时,就利用而言,大家关注的主要是其包含的信息内容,其形式特征并不重要,所以作为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资料属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成果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复制本材料,包括地质成果报告及有关附图、附表、附件等印刷复制件,主要是各基层地质部门上报汇交来的地质文件,地质复制本材料在文件构成上不同于地质原本档案,它仅是地质原本档案的一部分。可以说,成果地质资料也具有档案和资料的双重属性,但其使用更主要是信息的发布而不是备考被查,所以更侧重资料属性,档案属性较弱,其管理思路和方法应关注其内含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和使用。
综上所述,地质资料(原始、成果、实物)具有资料和档案的双重属性,并且,随着时空变换,地质资料的双重属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原始地质资料一般是地质工作的原始记录或中间解释资料,在未归档前资料属性较强,归档后则具有较强的档案和资料双重属性。一般的成果地质资料档案属性较弱,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历史久远或特别珍贵的成果地质资料(如新中国成立前及老一辈著名地质工作者的资料),资料属性越来越弱,而档案和文物属性越来越强。
2 原始地质资料的分类研究
进行原始地质资料的内容及形式特征分类研究,是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原始地质资料可以根据不同特征属性进行分类研究,如载体、密级、保护期、公益性、工作类别、立卷文件等(见分类简表)。
表 1 原始地质资料分类简表
2.1 载体
原始地质资料主要载体包括:纸质载体(纸、薄膜等)、声像载体(录像带、录音带、缩微胶片、照片胶卷等)、电磁载体(软盘、光盘等)等。
2.2 密级
根据《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GB/T 7156-2003)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密级性质划分为公开、限制、秘密、机密、绝密。
2.3 保护期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分为保护期资料和非保护期资料。
(1)保护期资料:具有保护期限并在保护期时限内的地质资料。保护期一般五年,可以申请延期保护。
(2)保护期外资料:不在保护期时限内的所有资料。
2.4 公益性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确定公益性地质资料和非公益性地质资料。
(1)公益性资料:属于公益性范围的地质资料,包括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万(含 1∶20 万)航空物探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区域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1∶5 万)县(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遥感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综合性海洋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海洋(含海岸带)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资料;极地地质调查、考察资料;地质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非公益性资料:不属于公益性范围的地质资料。
2.5 工作类别
地质资料按工作类别一般划分为:区域调查资料、海洋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勘查资料、水工环勘查资料、物化遥勘查资料、地质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研究和其他。
2.6 立卷文件
根据《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原始地质资料立卷文件分为10个类别。分别为:①底—成果底稿、底图类;②测—测绘资料类;③观—野外地质观察类;④探—勘探工程及现场试验类;⑤样—采样测试鉴定类;⑥试—试油、试采、采油类;⑦录—仪器记录及动态资料类;⑧像—航遥影像类;⑨综—中间性综合资料类;⑩文—技术管理文件类。
3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
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致经历了起步与发展阶段(1952 年—约 1969 年)、动荡阶段(主要为“文革”期间)、恢复发展阶段(约1979年—约1988年)、馆藏与行政分开管理阶段(1988年—2002 年)和全面发展阶段(2002 年—至今)等五个发展阶段。从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1964 年出台了地质档案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20世纪 80 年代实行地质档案行业管理,集中出台了一系列的原本档案立卷归档规则;1993 年颁布了《地质矿产部直属单位管理局关于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2008 年出台了《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相对薄弱。一方面,无论是 1963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办法》,还是1988年7月国务院批复地矿部发布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都没有明确国家对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职能,原始地质资料都是由形成单位自行管理。即使 2002 年 3 月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原始地质资料须向国家汇交复制件和目录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实际汇交并未真正开展。今年开始运行的汇交监管平台将监管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情况,是否可以促进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尚有待验证。另一方面,不管是 1963 年 9 月开展清查整理原始地质资料,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还是 2008 年开展的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工作,可以看出,我们对原始地质资料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待加强。
4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通过 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以及 2007 ~ 2008 年进行的原始地质资料基本情况调研结果分析,现阶段,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如下:①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保存分散,主要保存于基层地勘单位;②数量巨大,已达 1 亿件以上;③各单位重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工作,归档较规范;④保管条件有待改善;⑤人员与办公设备不足;⑥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⑦集中管理难度大。
4.1 保存分散
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主要保存在形成原始地质资料的 2000 余个基层单位(地质队、地质勘查公司等),少数保存于省级馆藏机构、科研机构或个人手中。基层单位除了地矿、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核工业、冶金、有色、化工、武警部队、建设、水利、电力、铁道、交通、海洋、地震等系统,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系统的地质科研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投资、私人投资的矿业公司,地质勘查公司等企业。
4.2 数量巨大
目前,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约 1 亿~ 2 亿件,数量巨大。估算途径一:以 1998 年调查数据为基数,根据投入与资料产出测算,1998 年累计投入 2000 多万,产生近 3000 万件原始地质资料,2010 年累计投入6000 多万,估计产生约 1 亿件原始地质资料。估算途径二:通过 2008 年调研统计可知,平均一个调研单位保存原始地质资料约 1 万件,全国有 2105 个拥有地勘资质单位(截至 2010 年底),估算全国原始地质资料总数约 2 亿件。
4.3 归档较规范
基层地勘单位比较重视归档工作,每一个单位均设有资料室负责本单位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与保管,丢失现象较少。相对来说,地矿系统执行立卷归档规范情况较好,其他行业系统和私人单位立卷归档较随意。原始地质资料保管,一般采用大流水编建账本。建立的账本一般包括资料档号、资料分类、资料题名、形成时间、数量等信息。在使用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办法中,主要集中于地质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1964 年),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地质矿产部测绘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随着 2008 年《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的出台,大部分单位都采用新标准进行立卷归档工作。
4.4 保管条件有待改善
新中国开展地质工作已经 60 多年,很多基层地勘单位保存原始地质资料条件一直没有改善,房间破旧,木质柜架、装具破损,缺乏安防设备等,直接导致部分资料破损、散失。随着近几年地质工作投入增加,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勘单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资料库房,新换密集架以及增加除湿、防火、防盗等基本安全保管设备。但是,全国大多数基层单位地质资料存放空间小,保管成本投入少,需不断改善资料保管条件。
4.5 人员与办公设备不足
通过调研可知,大多数基层单位都配备至少 1 名以上专职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 1 ~ 2 台计算机,传真、打印、扫描等办公设备缺乏。随着地质工作投入的增加,面对日益增加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任务,许多单位现有人员与办公设备仅能勉强维持资料的立卷归档、整理和入库等日常工作,无力开展清理、资料开发等工作。
4.6 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
目前,很多基层单位只是通过 excel 表格或档案图书软件进行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对原始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一方面希望改变传统手工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方便地质资料用户查询和利用资料。同时,更希望开发原始、实物、成果三类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系统。
4.7 集中管理难度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管理,但是,大多数单位希望原始地质资料保存于其形成的基层地勘单位,不支持国家集中保管。分析原因:一是原始地质资料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潜在利用价值,基层单位有资料保护倾向;二是原始地质资料数量巨大,复制汇交成本昂贵,集中保管不太现实。
『伍』 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是指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矿产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海洋地质资料】是指在海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是指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千米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是指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地震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地震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是指在地质、矿产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专项研究地质资料】是指在专项研究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和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是指运用地质理论,通过勘查工作后,用文字、图表、数字、实物等形式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地区矿产资源客观情况的物质工作成果和智力成果。包括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和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探矿权人完成勘查项目设计任务取得的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科学依据。国家规定对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
【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包括文本式地质资料如野外地质记录和图件、原始编录、底稿底图、化验分析报告等,以及实物资料如岩心、矿心、测试样品和各种标本、勘查标志等。对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和保存。
【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指地质人员根据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原始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后编写的地质勘查报告,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产资源普查报告和矿床勘探报告等。
【矿产勘查报告】是指根据《矿产资源法》及有关法规,由探矿权人提交的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关批准的可供矿山建设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是整个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地质矿产资料,经过综合整理与分析研究后形成的工作成果报告。勘查报告包括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不同工作阶段的报告。
【矿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业开发规划或者地区开发规划的要求,对矿山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出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结论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含有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是矿山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和审批计划任务书的依据。
『陆』 论实物地质资料分类
张业成 赵晓青 任香爱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本文论述了实物地质资料分类目的、意义和基本原则,根据实物地质资料形态特征、产生的地质工作类型、代表的学科类型、产出的地区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条件、保管期限、利用条件进行多角度分类,初步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体系。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分类
一、实物地质资料分类的目的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类型多样。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传统地质工作迅速发展的同时,新一轮地质调查以及海洋地质、极地考察、大陆科学钻探等新兴领域的地质工作蓬勃兴起,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虽然都是地质工作的成果,但其种类和价值有很大差别,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某一机构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收藏保管,只能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的档案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有选择地收集保管。即使是有选择地收集保管实物地质资料,也不是一个或几个实物地质资料馆所能全部承担的。因此,从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需要出发,应建立统一领导下的委托保管与分级保管相结合的管理系统,才能使各种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然而,如何划分分级管理责任和确定委托保管范围,都需要以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作为基础依据。
基于上述,实物地质资料分类的主要目的意义是:
——为划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推进分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为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为实物地质资料建档、保管以及利用服务提供基础依据。
二、实物地质资料分类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实物地质资料分类要符合地质科学以及档案信息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符合实物地质资料特点与管理工作需要,采用的技术方法要科学先进。
系统性——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体系,从多角度反映实物地质资料的主要属性特征,显示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意义与开发利用价值。
应用性——便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应用,适宜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引用。
三、实物地质资料分类的参考依据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是规范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法规依据。虽然对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并没有提出要求和方法,但规定了地质资料的管理责任和汇交细目,从而表明,地质资料应该分类,否则地质资料的分级管理和汇交将难以实现。因此,这项法规仍然是实物地质资料分类的根本依据。
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尽管备受关注,但迄今仍为空白。基于这种情况,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参考了档案、图书、文物等分类方法。
这些成果主要包括:例如《中国档案分类法——地质勘查档案分类表》DZ/T0076—93以行业标准形式建立了地质勘查档案分类体系表,确定了由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等11个基本类目组成的地质勘查档案分类主表。这一分类经部分修改后被引用为实物质资料产出地质工作类型的分类。
在档案管理方面,从多角度对档案进行了分类:按所有关系分为公共档案、私人档案;按产生的活动形式分为文书档案、科学技术档案、专业档案(音像档案等);按时代分为历史档案、1949年前档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档案;按保管期限分为永久档案、长期档案、短期档案;按机构分类政府机构档案、社会团体组织档案等;按载体分类磁介质档案、纸介质档案、实物档案;按档案的产生分为原件(文稿、手稿等)档案、复制件档案。
四、实物地质资料分类方法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的属性特征划分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在众多属性特征中,以实物地质资料的自然形态特征为主导属性,其次考虑实物地质资料产出的地质工作类型、实物地质资料所代表的学科类别、实物地质资料的产出地区、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条件、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期限、实物地质资料利用的限制条件进行多角度分类。
1.实物形态分类
根据实物形态和基本性状分为6类。
岩(矿)心 钻探工程中,钻取的圆柱状或碎裂的岩块或含矿的岩块,包括岩心、矿心等。
岩屑 钻探工程中,钻取的岩矿碎屑。
标本 在地质工作中采集的、并经过加工整理后供观察研究或陈列的地质体的一部分,包括岩石标本、矿石标本、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及陨石等。
样品 为观察、测试、鉴定等目的,从地质体中采取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实物。实物地质资料管藏机构收藏的是这些样品经测试鉴定后按一定比例保存的供检查分析结果或其他研究利用的备用样品。主要包括岩组分析样、粒度分析样、人工重砂样、同位素年龄样、物理试验样、化学分析样、光谱分析样、加工技术试验样以及化探副样等。
光片、薄片 光片,即断面磨平并抛光的岩(矿)石块体;薄片,即岩(矿)石标本制作成的透明片状体。
其他 除以上类型以外的实物,如揭片等。
2.产出地质工作类型分类
按实物地质资料产出的地质工作类型分为7类。
区域地质调查 主要包括1:100万、1:50万、1:25万、1:20万、1:10万、1:5万以及小于1:5万和其他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矿产地质勘查 主要包括煤田地质勘查,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查,黑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贵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分散元素矿产地质勘查,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查,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地热、矿泉水、气体矿产地质勘查等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 主要包括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勘查等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海洋地质调查 主要包括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和大陆架海底地质矿产调查,国际海底资源地质调查,极地及其周边海洋地质调查等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勘查 主要为地球化学勘查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其余还包括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勘查,物探、化探异常查证等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地质科学研究 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等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其他地质工作 主要包括深部地质勘查、第四纪地质调查、冰川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以及矿产开采、极地考察、大陆科学钻探、深海钻探、航天考察、登月工程等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3.实物地质资料学科分类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所代表的地质学科划分的类别。地质学科包括地球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地球形成演化历史方面的学科、地球资源与应用方面的学科。
综合不同方面的地质学科分类,将实物地质资料分为7类。
地层学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地层学科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即代表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全球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剖面),年代地层“阶”级界线层型剖面,重要的岩石地层“组”级层型剖面,事件地层、旋回地层、层序地层的典型剖面,含有反映生命演化过程和巨变事件的特殊生物群的地层剖面,特殊沉积建造特征的地层剖面,含有重要成矿层的地层剖面以及其他有重要意义的地层剖面的代表性标本、光片、薄片等实物地质资料。
古生物学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古生物学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即古植物学、古动物学以及古人类学等学科的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代表古生物门类以及纲、目、科、属、种等演化阶段的古生物化石;反映古地理、古气候等环境演化的标志性古生物化石;反映生命起源、生物爆发、生物物种灭绝等重大生物演化巨变事件的古生物化石;对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建阶、建组、划代具有重要指向意义的古生物化石;种属定名的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保存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重要的古人类化石等。
岩石学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岩石学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即代表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活动大陆边缘及陆内俯冲的标志性侵入岩;代表性火山岩;早前寒武纪岩石典型发育地区的代表性岩石单位;重要动力变质岩的代表性岩石组合;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代表性岩石组合;反映构造运动的典型蛇绿岩;年龄最老的代表性变质深成体和表壳岩;金伯利岩;陨石等。
矿物学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矿物学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代表矿物成分、结构、形态、性质的典型实物;对认识地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为找矿和扩大矿物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以及有其他重要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
矿床学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矿床学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即代表金属矿床学、非金属矿床学等学科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储量居世界前列或在其他方面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重要矿床成因类型命名地的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或不同成因类型的代表性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我国特有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新类型或新矿种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其他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
构造地质学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构造地质学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即代表运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新构造学等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反映大型构造带特征及形成演化的典型实物地质资料;反映重大构造事件的实物地质资料;反映新构造运动特征的典型实物地质资料;对矿床形成、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及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其他学科的实物地质资料 代表其他学科重要进展以及特别重大项目工作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火山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地质、第四纪地质、冰川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深部地质、海洋地质、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学科的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科学钻探、大洋调查、极地考察、航天考察等重大工程取得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
4.实物地质资料产出地区分类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产出的地区分为三类。
国内实物地质资料 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陆地和海域的实物地质资料。陆地实物地质资料为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陆地范围内的实物地质资料,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确定的,包括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产出的实物地质资料。海域实物地质资料为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内的实物地质资料,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产出的实物地质资料。
国外实物地质资料 产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管辖的陆地和海域的实物地质资料。
其他实物地质资料 产自公海、极地、月球或其他天体的实物地质资料。
5.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条件分类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保管条件分为两类。
一般实物地质资料 不需要采取特殊库藏保管措施的实物地质资料。
特殊实物地质资料 因特别珍贵或具有特殊性状而需要特殊库藏保管措施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特别珍贵或具有特别重要价值,需要采取特别安全措施进行库藏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具有放射性的实物地质资料;特别容易风化破碎、挥发、潮解或性状极不稳定,需要采取特殊技术措施进行库藏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如松散的海底沉积物、盐岩、冰心、天然气水合物及其他含气实物地质资料等。
6.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期限分类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需要保管年限分为三类。
短期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 保管期限在15年(含15年)以下的实物地质资料。
长期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 保管期限在15年至50年(含50年)的实物地质资料。
永久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 保管期限在50年以上的实物地质资料。
7.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条件分类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条件分为两类。
图1 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体系
公开的实物地质资料 提供公开利用的实物地质资料。
非公开的实物地质资料 依法需要保密或保护而不能公开利用的实物地质资料。
由上述7方面的属性分类,构成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体系(图1)。
On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s
Yecheng Zhang,Xiaoqing Zhao,Xiang'ai Ren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urposes,significances,and 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s.Basing on amulti-angle perspective,it preliminarily frames out a classificationsystem of geologicalsamples in terms of pattern feature,generating geological work type,representing academic type,original region,custody condition,custody period,conditions for applica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classification
『柒』 地质资料分类及特点
地质资料是由承担地质工作项目的单位汇交的。汇交并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保管,利用地质资料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保护资料汇交人的合法权益。
1.地质资料汇交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将地质资料规定为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列出了地质数据资料汇交细目(表3-1)。
表3-1 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细目一览表
续表
2.地质资料分类
地质资料的分类方式较多,根据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分为涉密地质资料和非涉密地质资料;按投资者的利益又可分为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保护性地质资料。两者组合形成涉密的保护性地质资料、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非涉密的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四类,如图3-1所示。
图3-1 按是否涉密划定的地质资料分类
按照地质资料的表现形态,可分为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其中成果地质资料按专业分为:区域地质调查图、说明书和报告;区域地球物理、化探、遥感调查图和报告;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图、报告;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探报告;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报告;小比例尺地质专题图与综合研究成果;地质勘查技术开发类成果;地质数据库与软件开发类成果。如图3-2所示。
图3-2 按形态划定的地质资料分类
按照地质资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印刷形式的地质资料、数字形式的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印刷形式的地质资料包括纸介质地质资料和其他介质地质资料;按幅面大小可分为大幅面地质图件、标准尺寸的地质报告、附表、附图。数字形式的地质资料,按文件格式可分为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文本数据、表格数据;按存储设备可分为光盘存储、硬盘存储、磁带存储、局域网存储。实物地质资料分为钻孔岩心、地质样品标本、光薄切片。如图3-3所示。
3.地质资料特点
地质资料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等特点。2003年,英国地调局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增值法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英国地调局在2001年为英国所作的贡献相当于其年度营业额的850~1525倍。另外,据其他国家测算,地质产品中的地质图,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其价值至少也是填图成本的25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投入了大约 5 000亿元(原价,若贴现为现价近万亿元)的地勘费,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通过对丰富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钻井资料的重新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可以说,地质资料数据的价值,或潜在价值远远大于等量黄金价值(姚华军,2007)。地质资料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图3-3 按资料表现形式划定的地质资料分类
(1)国家、社会公众所有。地质资料生产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央财政投资,包括过去多年积累的投资、国家每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专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专项资金投入等;地方政府投资,中央地勘单位属地化以来各地投资于本区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的资金,与国家配套的地质工作投入等;企业投资,包括国内外矿业企业投资、从事地质工作的勘查企业投资、建设单位对建成区基础地质勘察的投资。目前,各级各类地质资料档案管理部门保存的地质资料绝大部分是中央财政投资形成的,资金投入来自国家公共财政的公共支出,而财政资金主要是通过社会公众纳税得以实现,此成果资金供给的特殊性决定了资料的所有权属性,即地质资料的所有权绝大部分属于国家。
(2)信息化的产品,信息与实物共存。各类地质资料承载着矿产、水文、环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这些产品部分是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属于公益性产品,无需付费(不包括复制费等工本费)即可获得;个人投资形成的商业性成果可以通过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取得。资料的表现形式既包括以纸质和数字为载体的信息资料,又包括由勘查、科学研究和其他相关国土资源生产技术活动中所取得并按有关规定留存的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及其相关资料。
(3)不完整的信息产品。这是由认识的渐进性决定的,地质工作投入的强度以及对地质客体规律性把握使得地质资料的准确性、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客观的限制。不完整的另一个表现是原始数据、实物资料等异地存放,查阅者不能或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
(4)准公共产品。地质资料的准公共产品表现为,它是拥挤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潜在排他性,同时是国家统一管理的非竞争性产品。拥挤型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可供量有限引起的,当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值(“拥挤点”)后,出现边际成本为正,原消费者的效用减少;潜在排他性一方面表现为可提供产品数量有限,甲消费影响乙消费;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的后续收益,如优先申请到探矿权、采矿权等。非竞争性表现为产品是公共财政资金生产的,产品管理是政府指定的事业单位,理应由全社会共享。
『捌』 涉及区域地质原始资料都有哪些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原始资料包括:地质观察路线、实测剖面、矿点检查、回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记录和答图件;各类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各种样品采样、鉴定记录;金属量测量(包括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鉴定成果;还有各种数据、登记卡片、登记簿、数据处理程序及记录等。
『玖』 国家规定的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交付资料包括哪些内容最好是详细些非常感谢!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概述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总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要内根据勘察设计书的要求,考虑容工程特点及勘察阶段,综合反映和论证勘察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它是提供设计、施工部门直接使用的重要资料和依据。报告书一般包括:概论、专门部分和结论。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内容
1.本表采用A4标准纸,要求字迹清晰,一式四份.
2.本表的"工程名称"应与施工图纸中的"工程名称"一致;
3."建筑面积"应按施工图纸填写;
4."结构类型"按施工图纸提供的类型填写;
『拾』 地质科技及地质资料与信息化 都包括哪些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资料。
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四、海洋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包括:
(一)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地质资料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
(三)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
(四)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
(三)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
(四)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七、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八、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二)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十、专项研究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