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怎么产生的
『壹』 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地表的各种地形,总称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内作用容而形成的。而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内力作用形成地表的基本轮廓,外力作用则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塑造地表,使地表趋于平缓。根据海拔高度与起伏大小将地貌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按成因分为: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按动力地貌可分为: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贰』 地形地貌形成原因
造成现今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专动力地质作用。前者主要属指的是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来源于地球内部的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等。后者主要指这些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内动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而外动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高填低,使地壳达到均衡的状态。我们现在的地貌就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等。
『叁』 骊山地质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骊山为突兀在渭河盆地的一个孤立的掀斜地垒式块状山体,北坡陡峭,南内坡缓长,它是始于容6500万年的新生代以来渭河盆地内发生断裂作用,沿断裂面逐步将深埋于地下的岩层抬升、高度崛起而成,山体四周被断裂所围限。 骊山周围的断裂主要为牡丹沟断层和骊山北缘断层。
丹沟断层是骊山断块的西部边界。新生代以来,骊山就是沿着这组断裂从渭河裂陷带整体崛起成为地垒式断块山的。 白垩纪末﹙6500万年﹚秦岭后缘拉张断裂组萌发下陷,形成渭河盆地,沉积了巨厚的古近-第四纪沉积物;古近纪末该断裂组差异活动导致骊山逐步隆起,到新近纪末﹙260万年﹚骊山凸出地表,并一直上升到今天200-300米的高度
『肆』 地形地貌由哪些地质作用形成
1、河流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形(侵蚀河谷)
2、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在山区形成冲内积扇;河流容沿岸形成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流三角洲。
3、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不同的阶地。
『伍』 骊山地质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骊山为突兀在渭河盆地的一个孤立的掀斜地垒式块状山体,北坡陡峭,南坡缓长,它是始于6500万年的新生代以来渭河盆地内发生断裂作用,沿断裂面逐步将深埋于地下的岩层抬升、高度崛起而成,山体四周被断裂所围限。 骊山周围的断裂主要为牡丹沟断层和骊山北缘断层。 骊山北缘断层 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标志明显,主要表现为:①断层一线地震活动性较强,区内发生的1478年临潼6.5级地震和1568年临潼5.5级地震与该断层的活动有关;②沿断层一线,新老滑坡十几处,部分滑床还利用了断层面;③沿断层一线地裂缝较发育,多处冲沟被错断,显示断层左行扭动;④断层活动造成骊山断块持续上升,在地形上造成渭河河床剥蚀北移,平均每年北移1.98m;⑤断层一线冲沟中泉眼连绵,华清池和其它多个热水井均为断层泉,地下水异常是该断层现今活动的主要标志。 L2牡丹沟断层 沿途所见,骊山上多植石榴树。石榴花是西安市的市花,石榴花红艳似火,被视为欣欣向荣的吉祥花,而石榴果实籽粒饱满,晶莹剔透,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和子孙繁衍的兴盛。临潼石榴据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记载,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石榴,从此成就了“临潼石榴甲天下”的美誉,临潼现种植石榴12万亩,品种众多,享誉全国。 这些星星点点散落在山间的小屋是当地的农家乐,是市民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目前的位置是牡丹沟断层。 走向近南北,断面高角度向西倾斜,上盘为新近系泥岩、砂岩和第四系黄土,下盘为形成于距今17亿年的中元古界铁铜沟组绢云石英片岩,构造碎裂岩发育。 牡丹沟断层是骊山断块的西部边界。新生代以来,骊山就是沿着这组断裂从渭河裂陷带整体崛起成为地垒式断块山的。 白垩纪末﹙6500万年﹚秦岭后缘拉张断裂组萌发下陷,形成渭河盆地,沉积了巨厚的古近-第四纪沉积物;古近纪末该断裂组差异活动导致骊山逐步隆起,到新近纪末﹙260万年﹚骊山凸出地表,并一直上升到今天200-300米的高度,伴随骊山升起,这些断层一直活动着,留下高耸的断崖地貌。 牡丹沟因盛唐时期广植牡丹而得名。 这座气势宏伟的仿古建筑是号称“西北第一观”的明圣宫。它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著名爱国人士捐资修建的,是西北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 骊山鸟语林巧妙地运用了骊山峡谷地带,存养有上百种近十万只珍禽异鸟,置身其中,给人以回归自然,世外桃源之感。 左侧高台之上的宏伟建筑是坐落在骊山第二峰的老母殿。老母殿是为纪念传说中中华民族始祖女娲氏而建,相传女娲在骊山上炼石补天,抟土做人,后人敬仰其功德,建祠纪念。 位于骊山最高峰的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传递信息的设施。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无故点燃了狼烟,戏弄诸侯,加速了西周的灭亡,留下来“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从此处前往滑索站。漫山遍野的柏树称作“拧拧柏”。相传,一位老者赶毛驴途径此地,休息时用路旁的一个石槽为驴喂食,毛驴吃饱后石槽里的豆子还满满的,老者这才发现石槽是个宝贝,便将石槽旁的柏树拧成麻花状作为记号,准备回来后带走,可回来时,却发现所有的柏树都成了麻花状,石槽不知了去向。 L 3.侏罗纪复成分砾岩 砾岩为紫红、灰紫红色,砾石呈卵石状,大小不一,圆-次圆状,成分主要有硅质岩、石英岩、花岗岩、片麻岩等,是侏罗纪古河床沉积物遗迹。它不整合覆盖在古元古界铁铜沟组绢云石英岩之上,发育两组节理。 该处砾岩形成于距今1.7亿年的侏罗纪,而其下面的铁铜沟组形成于距今17亿年的古元古代,两者之间的界面代表了长达约15亿年的时间跨度! 侏罗纪古河床沉积物现今出露于半山腰,应为新构造运动抬升所致,可谓是沧海桑田的变化。 L 4.古元古界铁铜沟组砾岩 铁铜沟组砾岩﹙形成于距今17亿年﹚覆盖在太古界太华群斜长片岩﹙形成于距今25亿年﹚之上,虽然看不到接触面,但从区域上讲,前者不整合在后者之上,说明上覆铁铜沟组与下伏太华群之间有相当长时间的沉积间断。 砾石形态多样,成分有斜长片岩、石英岩、脉石英等,次圆-次棱角状,胶结物含量大,基底式胶结。 上善湖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意。完善了骊山上的生态用水系统,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一处极佳的休闲观景地。 骊山朝阳门是进入骊山的东大门。因旧址为古华清宫东门,沐浴每日第一缕阳光,定名朝阳门。 L 5 骊山北缘正断层 是骊山断块山北侧的一条近东西走向并向北倾斜的正断层。断裂形变遗迹、地貌标志、新生代沉积物的厚度变化特征表明,该断裂第四纪晚期以来,在区域构造引张应力场的控制下,一直作掀斜式的倾向拉张运动。在长期的形变过程中表现了蠕滑和粘滑两种活动方式。现在仍在以蠕动的方式运动着。 断层下盘为太古界太华群斜长片岩,上盘为新近系红色泥岩和第四系黄土。骊山就是沿这个断层大幅度抬升崛起成山的,留下直立陡峭的兵谏厅大断崖。这个断层被走向近南北的断层所错断。 在沟西,上盘发育多条次级正断层,组合成阶梯状。 在沟东,上盘发育三套地层,下部为新近系红色泥岩夹砂岩,层理近水平,其中发育阶梯状正断层;中部为下-中更新统砾岩,无层理,系坡积物,与下部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为中更新统-全新统黄土,披覆在下面的地层之上。 在沟东还可看到新构造岩块,新近系红色泥岩中的钙质层因受到不同方向的剪切、断裂作用而呈现错开的块状,剪切面清晰可见,这是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遗迹。 在红土沟之上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诤谏、哭谏蒋介石无果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决定逼蒋抗日。在华清池行辕内,睡梦中的蒋介石听到枪声,从后窗逃往骊山半山腰,最终被搜山部队发现。西安事变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1946年,胡宗南在当年蒋介石藏身的地方建起一座石亭,起名“正气亭”,解放后更名为“兵谏亭”。现在,在兵谏亭的周围还分布着兵谏园,西安事变浮雕等景点,为游人展现出一幅更为完整的历史画面。L6 温泉 温泉,顾名思义,就是指“从地下涌出的天然热水”,对于泉水温度达到多少才算温泉,目前各国标准不一,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是20摄氏度;美国则是21摄氏度;而台湾和日本、南非则是25摄氏度。一般而言,凡是高于当地年均水温5摄氏度以上者,即可称之为“温泉”。 中国有温泉2700余处,像骊山温泉从发现到利用时间足有6000年者绝无仅有,具有3000年御汤历史实属全国之首例。华清池温泉以芳香凝脂、动人故事名冠诸泉之首,有“天下第一御泉”美称。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建离官。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年终返回。 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43℃,总流量每小时113.65立方米。水质纯净,细腻柔滑,属中性硫酸氯化物钠型水,富含47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中的多种矿物质,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有特殊疗效,也因此吸引着历代帝王沐浴游幸。 华清池温泉约形成于二三百万年以前,千百年来“不盈不虚,与日月同流”。它是大气降水渗入地壳断层深处,与地下热异常体接触经过长期渗透、加热演变,最终转移到地表形成。它是渭河裂陷带、骊山断块山新构造运动的产物。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陆』 额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 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语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喀斯特地形分: 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地势分布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暖湿的石灰岩层分布区。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 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有著名的云南石林 应用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桂林的岩洞,云南的路林都是由于喀斯特地貌才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麻烦采纳,谢谢!
『柒』 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表抄面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2、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捌』 丹霞地貌地质是怎么形成的
丹霞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回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答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玖』 地貌形成原因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版多样的,成因也权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划分方式及区别
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
『拾』 是通过什么地质地貌阶段,其主要形成的阶段是什么
形成过程是通过中寒武世薄层状或透镜体状等泥质石灰岩或石灰岩、经风化再沉积专而形成,属于沉积属岩。
沉积岩是由风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形成过程受到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格局的制约。古地理对沉积岩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是陆地和海洋,盆地外和盆地内的古地理影响。陆地沉积岩的分布范围比海洋沉积岩的分布范围小;盆地外沉积岩的分布范围或能保存下来的范围,比盆地内沉积岩的分布或能保存下来的范围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