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调查需要准备什么

地质调查需要准备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3-05 02:31:13

㈠ 地质调查方法

1.基础地质调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调查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及区域地质发展史,分析判断调查区可能存在的地质和断裂构造,通过野外的实地踏勘和简单的测量,确定在调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和构造,并寻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该地区地质构造的主要方向,并标示在图上。

2.水文地质调查

对于火山岩地区主要是寻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构成与分布规律;研究成岩后各种动力对岩层(体)的破坏作用和各种裂隙的分布与破坏规律;分析区内各种岩层(体)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层(体)的埋藏及分布特征;从基岩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含水特征,分析裂隙水构造类型及其水文地质特征,重点注意分析断裂的力学性质,断裂带中破坏产物的存在状态,胶结充填情况;分析断裂两盘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带宽度及它们对富水性的影响;注意断层的多期活动情况,尤其注意新期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讨论断裂带规模对其富水性的控制作用;分析岩浆岩与围岩间的接触类型、蚀变、破碎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喷出岩裂隙(柱状节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发育规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区风化带的发育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观察区内地貌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内水文网的发育、变迁过程和动态变化;对区内主要含水层(体)中地下水的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进行研究,实测地下水露头的出水量,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并对它们进行评价;收集现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对裂隙水的合理开发和疏干进行研究。

㈡ 地质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实地勘查和观测研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版底图上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权(见地质编录)。此外,还常采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 、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②地球化学勘查。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楚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④重砂测量(重砂指由比重较大、物理和化 学性质比较 稳定的矿 物的颗粒所组成的 松散集合体),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即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和砂矿床,是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尤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

㈢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如何进行需要哪些知识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㈣ 地质填图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准备,注意点什么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2. 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3.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㈤ 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

一个完整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主要包括调查工作项目的总体规划、项目立项、组织实施、质量监控、最终审查、出版印刷、资料归档保管等全过程。其中组织实施是承担调查单位的主要工作,对一个具体调查项目,由于不同工作区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图幅的目的、任务的差异性,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有所差别,但一般可分为前期准备、设计编写、野外现场调查与填图、成果编审、出版及汇交五阶段(图1-1)。

图1-1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图

1.前期准备

该阶段主要依据调查任务要求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准备:

1)组织准备:区域地质调查是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科技工作,它涉及多门学科,所以要求调查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科学素质。为保证调查质量,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队伍,从组织上予以保障。队伍要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协调,让队员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资料准备: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调查地区的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具体包括调查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工作底图的收集以作为专业调查的基础图件,其中准备调查区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是非常必要的,以作为野外调查时的填图底图;遥感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包括航空照片和卫星影像与磁带),为编写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和信息。

3)物资、材料的准备:包括地质材料、后勤生活物资、技术与安全装备、交通工具等。

2.设计编写

设计编写是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的前提。根据调查任务、目的和调查的技术规程,首先确立总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调查的项目要求、调查内容、工作期限、调查资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质量要求以及提交调查结果的形式与图表等;然后要修订更为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工作方法、进度、质量、要求、费用预算等(设计编写的章节和主要内容参照本书相关附录)。通过工作计划的层层落实,以保证调查工作的圆满完成。该阶段值得重视的工作有:

1)认真收集前人工作资料:尤其对涉及图区内前人建立的全部“组”级岩石地层单位逐一弄清原始定义、层型剖面、岩石组合特征、区域变化、与相邻组的识别与区别标志、界线特征,以及建组的时代依据等,并查明该组后来的沿革变化等。要弄清前人工作中遗留和存在的重要地质问题,对这些地质问题更要做客观分析与评价,尤其要查明前人是在什么理论指导下进行该项研究的,重要的数据还要清楚是使用何种仪器利用何种分析方法获得的,因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质理论的不完善性,必然导致成果中有遗留问题,在分析仪器落后的年代所获得的数据难免有不足,要客观并公正分析,无须追究前人,重要的是查清问题的本质与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2)设计内容重点突出:重点围绕图幅下达的主要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编写设计,尤其要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多下功夫,重点突出。

3)合理分区和部署工作:依据工作区的地质复杂程度、遥感解译状况,结合图幅内前人研究程度、遗留地质问题和项目任务书下达的主要任务等,将调查区划分为重点工作区、一般工作区和简单工作区,要体现加强重点区、适度一般区和兼顾简单区的原则合理部署工作。

4)技术方法与手段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针对野外最重要的剖面测制和路线填图两大过程制定具体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剖面设计要明确布设原则、方案、工作量使用、不同比例尺选择与确定、主要样品在各剖面的分配等内容。明确各剖面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实测注意事项等。路线设计要明确不同岩类区和不同工作区的路线部署原则、方案、工作量使用、路线间距、长度、观测点的大致控制精度与密度等。

5)工作量部署要合理得当:主要工作量的使用与解决重大地质问题相配套。

3.野外现场调查与填图

野外现场调查与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主要进行4方面的工作:

1)建立地质填图单位:在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调查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并借助遥感地质解释,部署实测地质剖面。通过剖面测制合理建立地质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宏观可识别和可划分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段,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调查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调查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

2)野外地质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调查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主要功能是将建立地质填图单位准确标绘在图上,并查明各填图单位间的空间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调查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路线;二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路线。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将各填图单位合理地互相连接起来便形成了野外地质图。此阶段中还要注意通过路线调查,补充和弥补原剖面测制中未解决和未发现的地质问题,如发现有比原剖面更好的地质填图标志层、重要接触关系、化石层位、矿化线索等,有时还要选择路线中新发现的好的地段补测地质剖面(或局部短剖面)。

3)野外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地质调查以有效控制地质体的产出与分布为根本,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原则,具体质量监控标准详见《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等(见附录)。

4)室内综合整理与连图:野外地质调查资料通常作为单线资料标在单幅手图上(文字记录于个人野外记录簿上),或在单个数字填图掌机上保存,要通过转绘将各单线编在一张整图上(或在数字桌面操作系统中编辑于一张图上),再进行各野外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才能形成一张完整的地质图。

4.成果编审

成果编审是在全部现场调查任务完成后转入室内研究阶段,从事资料的系统整理、图件编绘和报告及说明书编写、提交最终系列成果。

1)资料整理:首先在野外实地检查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鉴别、计算核对和修正,审查资料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删除有错误的资料,并补充、修正资料,使其完整、准确、客观。

2)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编码与分类、分析处理、编绘图件。

3)编写调查报告和图幅说明书: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要、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几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参见本书后附录)。

5.提交成果资料

资料是项目成果的主要载体,项目实施形成的成果资料除了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汇交外,必须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定汇交。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调查原始资料、实物资料均应汇交。汇交形式应以正式印刷的纸介质资料和光(磁)盘数据资料两种形式汇交。成果社会化服务是区域地质调查的最终目的,应及时向全社会发布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向社会推广应用成果资料,需组织成果资料的转化,编制综合性、科普性资料。同时,健全和完善基础性、公益性国家地学数据库数据及网络服务工作。

㈥ 地质调查项目

一、地质调查项目的定义

我国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全部是事业单位,计划体制管理的色彩浓厚。因此,我国的地质工作实行项目管理较之工程建设等其他领域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人探索在地质工作的管理中引进项目的概念和项目管理,到了80年代末,在实际的管理中才正式实行了项目管理。当时正值地勘体制改革的过程,尽管实行了项目管理,但是在项目管理的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上缺乏系统性,多是采取借鉴或跟进的方式,并且项目的管理与单位组织的管理没有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整合。因此,地质调查项目的管理并没有形成能够坚持始终的主线条、主思路的管理框架。

地质调查项目是项目分类中的一类,首先应符合广义项目的定义,然后才是地质调查的特性和规律,不能以地质调查的特殊性而否定了地质调查的项目广义定义,否则,地质调查无法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没有必要仅仅借了项目和项目管理之名,而实质仍然是按照单位组织管理的方式和制度进行着项目的管理。

如果给地质调查项目下一个定义的话,笔者认为用项目的广义定义就够了,至多套用广义的项目定义总结出地质调查项目的定义,即:

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经过规定立项程序形成的,在批准的总体设计、一定的周期、一定的预算范围内,需要达到质量要求的一次性地质调查任务。

二、地质调查项目的特征

地质调查项目具有项目的普遍特征,作为一类特殊的项目,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征。其具体表现为:

(1)地质调查项目的结果(或产品)表现形式不同于一般的项目,如基建工程项目的结果是一栋楼、一条路、一座桥,而地质调查项目的结果是图、表、数据和文字表达的地学信息。如对矿产资源的勘查项目,就是使用工程技术手段探明地下埋藏的矿产的赋存状态(位置和矿体的形态)、数量和质量,并用地质报告表述出来。因此,地质调查项目的完工,地质报告包括图件和数据是有形的,但是报告所表达的地质内容是无形的,在图上标记的矿体,在没有开采之前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这一特征,表明地质调查工作的超前性质,其成果是为需要这种资料的用户提供一个基础的信息依据。

(2)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的针对物是自然或自然的衍生物,是自然存在的客观地质体,是利用地质理论、技术和方法对这种地质体的认知。通俗地讲,是把已经存在但人们尚未认识了解的地质体通过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把它具体地表述出来。确切地讲,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对自然地质体和地质体生成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特征表明,地质调查项目与一般的工业项目是有区别的。

(3)地质调查项目所使用的资源具有非普遍性特点,因此成本较高。地质技术人员需要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实验测试需要满足对地质现象和岩石矿物的鉴定、分析,工程施工、物探、化探等技术、方法、手段都是为探知地质体而专门设计的工艺技术,无法从社会上获得,也无法提供社会共享。

(4)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往往是一次性的,无法运用常规的监控技术和方法来保证项目成果的质量,因此,对地质技术人员的从业职业道德有较高的要求。如在海拔5000m以上的地质调查路线,地质技术人员所走过的路,观察和描述的地质现象,采集的地质样品,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人重复进行类似的调查研究。

(5)地质调查项目受地质规律、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三重制约。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毫无疑问要按地质规律办事,如在火成岩体上不可能部署找煤的地质调查项目,受层控的矿产不能沿构造带布置探矿工程等等,更重要的是要按地质工作规律立项和实施项目。如前所述,地质调查是对未知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调查研究过程,应遵循“从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部到深部、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部署实施地质调查项目,否则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有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还不行,还要符合经济规律,才能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果。首先是地质调查项目的需求调研,没有需求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质量无论多好也没有价值,项目的所有投入都是无效投入,是资源的最大浪费,因此,杜绝或减少没有需求的地质调查项目是今后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首要职责之一。其次是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和时间的要求,再好的科学设想和技术设计也无法进入实施,没有科学、创新的技术设计和路线,再多的投入也不会做出先进的成果。第三是项目的成本控制,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成果,应是始终遵循的一条经济原则。

三、地质调查项目与区域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界的概念在商品生产、流通和经济的交流上渐渐模糊起来,相应地,区域经济的概念突显得重要起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在地缘经济和资源经济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在同一个经济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互补性的发展要求,使得经济区内的不同地区和企业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环渤海经济区市长联合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成立的区域性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沟通联系的一个协作组织。

地质调查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地质调查规划和部署应与区域经济的规划发展相一致。因此,地质调查工作应按经济区域进行规划,形成项目体系,按需求的专业设置次一级的项目来开展具体的工作,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地质调查规划部署格局。

四、地质调查项目的体系

项目体系就是项目树,或者称之为项目群、项目束。总之,是项目的有机分解和构成。任何一个项目都可以形象地想像为一棵树,由树干、支干,一直到枝叶构成了一棵完整的树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树干有树干的功能,枝叶有枝叶的作用,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保证了树的正常生长。项目的分级节点就是项目的管理点,一级项目构成项目的一级管理。地质调查项目树的构成如下(图3-1):

图3-1 项目树示意图

在项目树构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问题:

(1)项目树的分解实际上是项目任务目标的分解过程,一直分到无法构成项目为止。对于地质调查项目而言,一般能够分解到三级或四级。

(2)用综合研究项目的设立来实现不同级次项目之间的连接。

(3)为项目任务目标的完成所需的配套、辅助或研究,在同一级次下单独设立配套的项目,如在二级项目级次下设立的配套专题研究项目,在一级项目的管理下开展工作,与同级次下的其他项目不存在横向上的管理关系。

㈦ 地质调查技术人员需要哪些证

暂时不需要证书;本科毕业5年可以申请工程师证;10年可以申请高级工程师证

㈧ 地质考察要注意什么

到那个区域?你没有讲。只能泛讲一下原则。注意当地的气候、自然地理景观条件、交通条件和考查路线经过的危险区域以及危险源的判别。针对上述作出物资、装备、药品、应急救援器材的准备和检查。

㈨ 地质调查前应作哪些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2.综合、汇总资料
3.写工作计划
4.提交年度计划
5.野外物品贮备
6.出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