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地质磡探设计有哪些
⑴ 广西北海职业学院有什么专业
广西北海职业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旅游商贸系、经济管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文化与传媒系、基础学科部、社会科学部、中专部等八个系部,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现有5大专业群44个高职专业57个专业方向,构建了以港口运输类专业为特色,以滨海旅游服务和财经商贸专业群为主干,以电子信息、教育和文化艺术专业群为体量的专业格局。
北海职业学院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国家教育部备案,是北海市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秉承40余年办学优良传统,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
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区“五一劳动奖”、自治区“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和谐学校”;
自治区“卫生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北海市“园林式”单位等多项荣誉。
(1)广西北海地质磡探设计有哪些扩展阅读:
学院立足北海,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服务。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以服务临港产业为核心,努力建成专业结构优化、海洋文化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领先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位于北海市西藏路48号,学院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2019年春季学期全日制在校生为14650人;教职工648人,其中专任教师466人,教授、职称教师66人,硕士、博士以上学位教师132人。同时还聘请有校外专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外籍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截止2019年6月,现有教职工661人,其中专任教师474人,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66人,硕士、博士以上学位教师179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40%,广西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
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同时还聘请有校外专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及外籍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海职业学院
⑵ 广西北海274地质队什么样
听说还好,以前搞铝土矿勘查积累了些本钱、经验,不过对于其他金属矿的勘查好像没什么成就!
⑶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怎么样
江西有色好点,除非你老家是广西。江西的资源比较丰富,江西有色的效益还是不错的。
⑷ 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属性分析
欧业成
(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北海536000)
摘要: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丰富多样,这些资源具有三大属性: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属性进行分析,寻求环境调查工作与规划管理工作的共性和结合点,为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属性;结合点
广西海岸带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吸引着人们,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显现。为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地学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1]。因此,分析认识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的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这3大属性,寻找出环境调查工作与规划管理工作的共性和结合点,为海岸带综合规划管理提供信息与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1 广西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资源背景
广西海岸带地处我国南部,南濒北部湾。海岸带陆域范围约13000km2,大陆岸线总长1435km,滩涂面积约976km2,沿海0~20m等深线浅海面积6488km2。其特点是岸线迂回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布,资源丰富而复杂。重要的地质环境资源除土地资源外主要有港湾资源、旅游地质资源、油气和矿产资源等。
依托丰富的环境资源,沿海各地进行了风景旅游区、矿山、港口码头、养殖区等规划与开发,给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北海市南部海岸滩涂为例,该段海岸线总长约23km,潮间带宽度一般为300~1600m,天然坡度约为1‰~2‰。分布中-细粒石英砂,沙质洁白松软,天然白度达到80%,
SiO2含量在99%以上,形成“沙滩、海水、阳光”的优良环境。其开发利用现状主要为:
(1)1986年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北海银滩”,并对中区(白虎头渔村一带)进行旅游开发。1989年国务院将北海银滩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海及北海银滩从此逐步扬名海内外。
(2)20世纪80年代初在其中部侨港镇建设了渔港,90年代中期增设国际客运码头。
(3)在西段先后建设了水产油库输油管海堤和南万渔港防浪堤等工程设施。
(4)近几年在滩涂及近岸陆地修建了大量高位虾塘。等。
而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有:北海银滩中区沙滩变窄、沙体发暗;在西段沙体移动形成新沙堤;在滩涂上的工程设施发生基座潜蚀等。总体上沙滩的景观价值有所降低。
出现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沙滩上修建了建(构)筑物导致潮流状态改变,以及进行海水养殖改变岸滩面貌并产生污染源等。即加载了不合理的功能(设施)而造成的。
但是现状有关规划对这些问题仍然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如在国际招标基础上形成的《北海银滩旅游区规划设计》(2001~2020)中仍然保留了输油管海堤和防浪堤等现有工程设施;新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2),在“北海银滩”海岸带也规划了海域养殖、旅游、港口等功能区域(点)。这就意味着,对已开发的银滩旅游区自然景观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本原因将长期存在。
老百姓的盲目开发情有可原,而专门的规划出现令人遗憾的方案,却不得不叫人深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何预测这些功能规划与实施对环境资源的友好、协调程度;如何对海岸带已出现或潜在的众多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海岸带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充分认识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的属性是其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2 地质环境资源属性分析
2.1 属性基本涵义
综合分析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特点及其在规划管理、开发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概括出3大属性: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其涵义初步归纳为:
2.1.1 自然属性
指符合一定地质地貌条件的环境资源所潜在的固有性质,强调资源的客观性,又可称客观属性。
(1)从种类看,有多样性和多重性等。
总体上地质环境资源存在多样性,即种类丰富多样;对单体来说地质环境资源又具有多重性、即某一环境资源属于多种地质环境资源类型,如砂质滩涂既属旅游地质资源,又是石英砂矿产资源等。
(2)从时空分布看,有重叠性、显露性、稳定性等。
重叠性:指在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空间内分布了两种及以上的环境资源,如大部分海湾既为港湾资源,又叠布了滩涂、海岛,属于旅游地质资源或矿产资源。
显露性:分显露的、隐埋的。广西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地表、显露性好,主要矿产除石膏外适合于露天开采。
稳定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地质资源(体)是否稳定的性质。可分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的。
2.1.2 功能属性
指某一客观的地质环境资源通过规划、实践等活动被人为地赋予一定功能后所表现或可能表现的性质。包括适宜性、稳定性、再生性。
(1)适宜性:指环境资源是否适宜于规划的功能或开发的要求,包括多宜、单宜、不宜等。
(2)稳定性:指在进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时,在数量质量上所表现出的时空稳定能力。可分稳定的、不稳定的和灭失的。
(3)再生性:资源被利用后是否可以得到自然恢复再生成的性质。包括可再生、不可再生两方面。
这些功能属性强调人为性,是对应于人为干预(规划、开发利用等)时环境资源所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当赋予不同功能时,其表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沙质滩涂,在稳定性方面,作为旅游资源利用应是稳定的,作为石英砂矿开采显然是不稳定、会灭失的。
2.1.3 灾变属性
指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资源产生影响时,环境资源在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灾害)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包括敏感性、脆弱性、持久性和自复性。
(1)敏感性:是指地质环境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时灾变(出现问题)反应的快慢以及所需影响的程度的大小,即发生灾变的难易程度。分敏感的、不敏感的。
(2)脆弱性:是指灾变在地质环境资源体上反映出来的难易和大小、轻重程度。其区别于敏感性在于包含有灾变的严重程度。分脆弱的、不脆弱的。
(3)持久性:是指灾变发生后在地质环境资源体上持续影响的时间长短,分持久的,暂时的。暂时性则往往是可恢复的,因而持久性又可理解为可恢复性。
(4)自复性:对可恢复性来说,发生灾变以后若能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自我恢复的称具有自复性,若需靠人工来恢复则称非自复性或他复性。
另外,环境资源发生灾变时从空间规模上分还有区域性与局部性。
2.2 属性关系
(1)功能属性对自然属性有一定依存与因果关系,如功能的多宜性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多重性的基础上的。
(2)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是固有的;功能属性是受人为影响的,既可被赋予与激发,也可被限制与剥夺,即功能属性也是可变的。
(3)对灾变的几个性质来说,自然属性是内因是基础,功能属性是外因是诱导条件,灾变属性是自然属性与功能属性的综合体现。
3 属性分析及其作用与意义
上述几点属性关系说明对环境资源利用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功能属性受人为影响是可控的。这为进行海岸带综合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也说明进行属性分析是必要的。
属性分析是对与地质环境资源有关的规划开发方案或项目,以地学为基础,从属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的一项专门性工作。由于此项工作是紧密建立在地学基础上的,因此属性分析主要是地质环境工作者(可称调查者)的职责。
对地质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规划管理者、开发利用者与调查者不仅各自职责不同,他们对属性分析的深度、角度也是不同的,体现在分析的路径方向也就不一样。规划管理与开发利用者往往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资源的基本特点来谋划、实施,亦即其在属性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路径一般为“自然属性-功能属性”。而地质环境工作者在进行属性分析时,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资源条件来分析灾变的可能结果,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其在属性关系分析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路径一般为“功能属性——自然属性——灾变属性——功能属性”。如图1所示。
图1 属性分析示意图
属性分析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为:
(1)为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提供思路与方向。在调查之前或调查过程中就要有属性概念,以获取必要的内容、信息,为调查对象贴上属性“标签”。
(2)为综合管理提供最真实客观的信息、依据。由图1可知,规划管理(开发)者与调查者在环境资源中的结合点主要落在功能环节上。笔者认为功能属性这一“标签”就是地质调查与社会(环境)管理者工作最主要的共性与结合点。规划管理者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利用,注重的是资源的功能,但往往比较主观,而通过属性分析才能提高其与客观相吻合的程度。即调查者给予“标注”以后,规划、管理者就可以更好地综合分析利用调查成果,使规划开发与环境相协调。
(3)依据属性分析,在规划管理中,可以掌控一些原则。如在多宜性区域进行规划时要确保主导功能的发挥;在灾变敏感、脆弱的地方要进行论证,采取对策;对具有多重性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应优先地以保持其长期存在防止灭失为原则,这点尤为重要,如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北海市南岸进行了石英砂矿详查,若真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那么今天的“北海银滩”可能就不存在了。
(4)3大属性均带有时空的概念,提醒我们的工作要有前瞻性,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已有的认识与方案。
4结束语
地质环境资源属性分析,实质上是要对资源规划开发方案进行评估,核心强调主观功能开发要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协调,防止、减轻灾变的影响。但进行属性分析不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技术方法,尚需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类似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工程。
本文仅以地质环境资源为例进行初步分析,试图抛砖引玉为海岸带综合治理找到合理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由于作者水平所限,谬误难免,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何起祥,刘守全,周永青等.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见:中国地质调查局编.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40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 Guangxi Coast Zone
Ou Yecheng
(Beiha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 Mineral Resouces Exploration, Beihai 536000)
Abstract: Guangxi coast zone is quite abundant in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Based on defining their three major properties of resources: a natural, a functional and a disaster properties, the relationship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are analyzed.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the resources survey is found ou and their planning is a basic premise for sythetical management and r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 zone.
Key words: Coast zone;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perty; Combination point
⑸ 广西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为摸清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2007年7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组织调研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勘局联合召开了座谈会,实地调研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勘局(以下简称广西地勘局)的第四地质队、二七四地质队、二七一地质队和国土资源厅直属的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织邀请地质勘查单位的各类人员填写了地勘行业问卷调查表200份(由于对问卷调查表要进行综合统计,说明材料将另行撰文,本文不再提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一)总体情况
1.地质勘查单位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广西共有地质勘查单位47个,其中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共29个。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中属地化管理地质勘查单位23个,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6个。拥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5个。
2.地质勘查单位从业人员情况
截至2006年末,全区共有职工8865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5089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3419人,地学专业人员2258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68人,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532人。
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职工人数6551 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310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2783人,其中,地学专业人员1831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80人,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233人。
全区地质勘查行业离退休人员10786人,其中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9462人;2006年全区离退休人员经费17093.24万元,人均经费15848元。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16833.24万元,人均经费17790元。
3.地质勘查单位经营情况
2006年全区地质勘查行业总收入139206.8万元,其中,地勘业收入38120.4万元,矿业权转让收入3514.6万元,矿产开发收入3750.4万元,工程勘察收入46682.6万元,其他产业收入22929.6万元。
全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收入82923.1元,其中,中央、自治区财政分别拨付地质勘查费2081.9万元和22542.5万元,矿业权转让收入3357.8万元,矿产开发收入643.8万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18469.4万元,其他产业收入21466.6万元。
(二)广西地勘局情况
广西地勘局有下属地质勘查单位45个,其中经自治区编委确认的地质勘查事业单位35个,属于自收自支从事多种经营工作的单位17个(含6个地勘事业单位)。全局有22个地质勘查单位持有地质勘查资质,其中地质勘查类的甲级资质14个,乙级11个,丙级17个,涵盖地质、矿产、物化探、水工环勘查、测试及施工。
2006年末,全局在编职工17267人,其中在职职工6841人(其中:地矿884人,建工1261人,基地3772人,工贸及其他924人),离退休职工10426人。在职职工中,在岗职工4998人(其中:地矿879人,建工1239人,基地2001人,工贸及其他879人),富余待岗职工1190人,内退、退养、长病职工653人。
全局在册在职专业技术人员3592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3人,高级职称403人,中级职称1622人。
2005年末全局资产总量20.06亿元,净资产10.22亿元,资产负债率49.04%。2006年全局完成总产值17.61亿元,实现总收入17.47亿元,其中,预算资金收入3.7亿元,实现经营收入13.77亿元。地质勘查项目收入9080万元,建筑业收入8.52亿元,制造业销售收入1.4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收入0.47亿元,采矿业收入0.22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收入0.11亿元。全局47个单位有40个单位实现盈利。
2005年人均总收入185181元,人均增加值62558元;人均劳动报酬20107元;人均节余及利润5259元。
(三)地勘局第四地质队
广西第四地质队为地勘局下属最大的综合地质队,现有职工2137人,其中,在职职工701人,离退休职工1436人。在职职工中,在岗职工519人,富余125人,内退23人,其他34人;从事地勘业人员137人,工勘业人员72人,施工业人员110人,科室管理人员45人,生活基地管理服务人员63人,多种经营业(经济实体)人员92人;拥有专业类技术人员291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30人,工程师127人,其他133人。
第四地质队现有总资产10275万元,流动资产3246.79万元,净资产2230万元,其中设备资产411万元。
2006年,第四地质队财政拨款5687.30万元,对外增收2019.43万元,实现总收入7706.73万元,利润238.37万元,其中:地勘收入549.96万元,利润296.66万元;工勘收入1325.38万元,利润5.76万元;多种经营(修配厂、物资公司、测绘院)收入144.09万元,利润-64.05万元。全队职工人均工资收入为22639元/年。
2006年,第四地质队矿产资源勘查资金投入总额27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矿产资源补偿费24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属地化地勘费267万元,社会资金投入中国内企业投入1900万元,个人投入152万元,其他类型投入207万元。
目前第四地质队具有“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勘察、咨询、监理)甲级”、“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设计)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丙级”、“液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丙级”、“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丙级”等资质证书。
(四)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00年机构改革后,环境监测总站划归广西国土资源厅直接管理,成为厅直属事业单位,共设9个科室,1个环境地质实验室,并分别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河池、百色、梧州等8个市设有直属分站,在来宾、贵港市国土资源局设有办事处。截至2006年底,环境监测总站共有在编人员150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3人(包括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64 人,初级职称30人),技术工人及工勤人员37人。此外,聘请各类技术人员13人。有离退休职工61人。
2006年,环境监测总站固定资产为720.87万元,自治区财政预算拨款1111.34万元,中央地质调查项目拨款300万元,市场项目收入1304.43万元,全年总收入2615.77万元。
环境监测总站现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甲级”、“液体矿产勘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丙级”、“勘查工程施工丙级”、“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丙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乙级)、“地质灾害勘查甲级、设计甲级”、“地质灾害评估甲级”、“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监理乙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乙级)、“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乙级)等资质证书。
二、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发展方式
广西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于2000年开始实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改革为集中合并和结构调整阶段,于2001年完成;第二阶段的改革为产业下放与分类管理阶段,于2004年基本完成。
(一)集中合并和结构调整阶段
该阶段改革的特点是将全省原隶属地矿、有色和核工业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整合管理,按专业化、做大做强的原则对原有地勘队伍进行跨区域的合并和调整,调整后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国办〔1999〕37号文的有关规定,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01〕3号)的要求,广西于2001年一季度完成了国家有关部委下放的原地矿、有色、核工业三支地勘队伍的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局为单元、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按照“三个分开”的原则,开展跨地区、跨地质勘查单位的战略结构调整,从而打破了以队为基础的旧模式,建立了地质勘查、经济实体和基地管理分体运行的新机制。
首先,将全局生产经营性资产和人员集中起来,组建集团公司;广西地质矿产集团公司于2001年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该集团公司与地勘局是一套人员两块牌子。
其次,在集团公司内部,再以支柱产业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产业公司。一是以建设精干地质勘查队伍为目标,将全局地质、物化探、水文、测绘、测试等技术人员和技术装备相对集中,经自治区编委批准设立组建了广西地质勘查总院;二是成立建设工程、旅游宾馆、工贸三个产业中心;三是以地质勘查单位的基地为依托,将全局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和人员、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分别留在原基地,保留事业性质,实行物业管理。
2001年底,广西全面完成了地勘总院所属各分院、三个产业中心所属各经营实体的重组改造和各地质勘查单位基地管理的组织机构的组建工作。
(二)产业下放与分类管理阶段
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将第一阶段由于重组和结构调整划分出去的绝大部分人员重新划归原地质队管理,对部分地质队结构进行了专业性的划分和调整。
2003年,根据国家关于加快组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和广西执行部门二级预算的要求,广西地勘局开展了地质勘查单位集中分类管理工作,全面调整全局地质勘查队伍结构,撤销了建工、旅游宾馆产业中心,局部调整了工贸中心,归并了部分经营实体,将原归属局统一管理的广西地质勘查总院和三个产业中心的所属分院重新划分到地质队管理。从2004年开始,在全局执行了部门二级预算。
现行的地勘行业运行机制是以公益性为主的队伍和以商业性为主的队伍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同时也互有交叉、相互配合,以商业性为主的队伍也承担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以公益性为主的队伍保留了一些商业性地质工作,总体上仍属于混合运作。
三、广西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在管理体制上厅、局改革目标一致、工作配合协调、改革成果显著
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01〕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桂政办发〔2000〕135号),将国家有关部委下放广西的原地矿、有色、核工业三支地勘队伍集中统一纳入地勘局进行管理,为下一步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2007年5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区地质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07〕19号),为进一步深化广西地勘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在机制改革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地勘局以局为单元进行结构调整,采取分离的方式把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人员分离出来,进行了内部的事企分离改革。通过改革将经营性人员跟经营性资产企业化,将非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人员留下来走事业的路子,减少了事业机制与企业机制的碰撞和摩擦。
(三)通过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和配置了资源
以局为单元对全局各类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配置,从而相对集中了全局的生产要素,并使部分生产要素可以在同产业内流动,壮大了各产业实力,提高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人才的相对集中管理进一步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
通过人员调整,使得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地质勘查业,而其他各类产业则集中了过去一二十年改革中培养起来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集中管理以及同时进行的非经营性人员的分离,使地质勘查业和各产业可以专心地去考虑各自产业经济的发展,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了管理效率。
(五)通过地勘行业改革促进了地勘经济发展
近几年,广西对地勘工作的投入(包括国家、市场等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对地方经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职工收入有所增加。
四、地勘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深化改革遭遇体制障碍
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00年开始设计的地质勘查单位的体制改革,无论从改革目标的设定,到应该采取的改革步骤,都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但是在体制改革上并没有很大的突破,体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直到现在所有的经营单位都属于国有独资企业,各产业体制不顺、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已经进行了两次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了事企分体运行,但总体来说还是在事业体制下实行企业化管理,管理体制长期事企不分、产权不清、责权不明,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导致只负盈不能负亏。另外,具备企业化经营条件的地质勘查单位或地质勘查单位中的多种经营实体的企业化改革举步维艰,企业和从业人员都不愿意摘掉“事业”的帽子,所以依然是“事企不分”。以至于目前地勘局几乎所有地质勘查单位仍实行混合运行,只不过在核算上、分配上有所差异而已。还有,地质勘查单位事业体制所表现的投资主体单一、分配僵化、积累低下等弊端,使已经企业化经营的产业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综合竞争力不强。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广西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已由主动式的改革发展成为被动式改革,2003年的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结果也充分体现了现行的涉及事业单位的改革遭遇了难以逾越的政策性体制障碍。
(二)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广西地勘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定位不清。应该作为优势主导产业的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业发展速度慢,其优势培育不够,占领的市场份额很小,与优势产业地位不相匹配。据广西国土资源厅2006年的统计资料,全区所有地质勘查单位地勘业总收入为38120万元,占总收入的33.1%;矿业权转让收入3514.6万元,占总收入的3.1%;矿产开发收入3750万元,占总收入的3.3%;工程勘察施工收入46683万元,占总收入的40.5%;其他产业收入22930万元,占总收入的20%。由此可见,地勘主业(包括矿产开发)仅占总收入的39.5%,矿产开发收入仅占3.3%,还没有形成探采结合的体制。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业本应成为地质勘查单位的主导产业,但由于长期以来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不顺等方面的原因,矿产勘查与矿业开发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偏低,矿产勘查基本游离于矿产开发业之外。在现有体制下,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大多是预算内国家资金项目,只为勘查而勘查,没有形成地质成果向矿业开发转换的产业链。由于自身资金和体制限制,商业性地质也绝大部分限于探矿权的引资合作勘查或出售,基本没有融入矿业开发这一环节,无法形成勘查、开发、经营一体化的良性矿业产业互动机制。与此同时,地勘主业之外的工勘和其他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5%,远高于地勘主业收入。而这些产业大多是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低、高成本、低利润的行业。这种产业发展格局容易导致地质勘查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困难,效益不理想,有的产业甚至处于下滑和亏损的边缘。还有一些产业则一直是处于不断更新投入的循环中,投入与安置、产出不成正比,这些产业特点导致其今后无法成为地质勘查单位的主导产业,因此现行的地质勘查单位产业发展格局面临着结构性的调整。
(三)运行机制阻碍产业发展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体制因素)广西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无法使事企完全实现分体运行,几乎所有的经营实体均呈现出事企混合运行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种种弊端严重阻碍了地勘经济的产业发展。另外,没有经过产权改革尝试的全额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方式,只能导致单位和职工“等、靠、要”思想蔓延,无法调动职工参与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积极性。
(四)专业人才结构矛盾凸现
(1)地质勘查单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多,综合管理人员少;二是在二线的人才多,在一线工作的人才少;三是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地质勘查单位高素质的人才多,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少;四是低技能、年龄偏大人员多,年轻的专业人员特别是综合管理人才少;五是一些技术专业人员多,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如钻探)少。另外还存在着地质勘查单位专业人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和新老接替断层等情况。
(2)地质勘查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前些年,由于地勘行业经济困难,一些地质勘查单位多年没有地质勘查项目,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近几年,由于社会对地勘工作需求增加,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地勘业,各方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专业人才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吸引手段,也导致了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
(3)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不畅。由于体制原因导致地质勘查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引进机制不活、选人手段单一、用人观念陈旧等弊端。
(五)职工思想意识落后和历史负担沉重造成改革工作步履维艰
地质勘查单位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计划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还是热衷于向上要项目、要经费,不是积极开拓产业市场;多数职工对企业化经营信心不足,不愿意丢掉“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去闯荡市场,开辟产业。
长期以来,地质勘查单位自身没有积累,用于发展生产的经营性资产不足,技术装备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差,严重阻碍地勘产业经济的发展。养老、医疗、离退休、基地、住房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地勘产业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加重。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国家和自治区给予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许多优惠政策没有得到落实,也是导致了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
五、体会与建议
总结广西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经验,由自治区政府主导的对区内属地化的地质勘查单位进行整合并实施统一管理的方式在全国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一)该改革方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1)由地方省(区)级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主导。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依照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基本要求,依照实际情况制定并颁布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桂政办发〔2000〕135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01〕3号)。为区内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的集中管理奠定了政策基础。
(2)以省(区)内最大的属地化队伍为整合基础。广西是以原地矿部下属的地质勘查局及其下属单位为队伍整合基础。按照上述自治区两个文件的要求由经过整合的地勘局负责管理区内全部属地化的地质勘查单位。
(3)以局为单位进行改革的设计和实施。无论是成立集团公司还是组建广西地质勘查总院以及建设工程、旅游宾馆、工贸等三个产业中心,均是以局为单元进行的,完全打破了地质队和原隶属关系的界限。
(二)该改革方式的特点
(1)改革起步比较早。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完成了区内属地化队伍的集中管理工作是在2001年第一季度,而这项工作的准备工作早在全国地质勘查单位属地化时已经开始了。
(2)各产业调整的力度比较大。原属地矿部、有色和核工业的队伍的地勘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不均衡,此次改革根据区内的条件和各地质勘查单位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与整合并成立了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管理新组建的一个地调总院和三个产业中心。
(3)改革涉及的范围广。此次改革涉及了区政府的许多相关部门,涉及到了全区所有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关系到所有地质勘查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的综合协调难度比较大。
(三)该改革方式的缺憾
决定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体制因素和政策因素。
(1)体制因素。地质勘查单位的事业单位体制最终在改革实施的中后期成为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和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这种体制的障碍因素迫使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进程迟滞甚至倒退。当然,由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尚未开始,这种障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
(2)政策因素。国家给予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种种优惠政策以及地方政府为推进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遭遇了体制障碍等因素,遭遇了各类相关政策壁垒。导致许多涉及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的非常关键的优惠政策无法实施和推行,改革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不配套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一些地质勘查单位执行的地方性政策由于缺少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呈现出有权放、无权收的尴尬局面,使得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味求稳、求平衡。
(2007年9月)
⑹ 广西北海有什么好的旅游景点么推荐几个
广西北海的来主要旅源游景点就是银滩和涠洲岛。其他的都不大出名,而且可玩性也不强。至于费用,要看吃住标准和交通标准。如果节省一些,一个人玩三天,二千元差不多。
北海银滩是北海市的旅游景点,位于广西北海市银海区,西起冠头岭,东至大冠沙,由西区、东区和海域沙滩区组成,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宽度在30--3000米之间,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北海银滩面积超过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而平均坡度仅为0.05。
⑺ 广西北海地质矿产勘察院电话号码
电话查不到,建议拨打114
地矿北海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⑻ 有谁了解“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啊
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水文队),成立于1958年8月,院本部在柳州市东环大道12号,是集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岩土工程、测绘、物探、施工、实验、审图、监理等于一体的专业技术队伍。原为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直属第六大队, 1975年后由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管辖。由于局结构调整,先后于1981年、1984年、1985年、1987年和1991年,从我院(队)划出部分精良人员和装备,分别组建了广西水文地质环境总站、北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桂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和柳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与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公司等单位。1993年,局又将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公司与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合并,更名为广西柳州地质工程公司。1998年,又将柳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与广西柳州地质工程公司合并,组建为新的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保持队、院、公司三块牌子)。我院(队)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6人,其中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16人、注册监理工程师6人、高级工程师28人、工程师90人、助理工程师56人;持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甲级、设计甲级、施工甲级、监理乙级,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甲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工程物探甲级,桩基检测证书,物探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测绘乙级,省级实验室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认定书,公路养护工程施工二类甲级与乙级,公路养护工程施工三类甲级与乙级等18个资质证书。全院实现了电脑自动化办公,技术成果计算机出图率100%。是全区地勘系统中资质最高、技术力量最强、服务手段最齐全的地勘单位。1992年至今被柳州市评为文明单位,1992年被广西区评为先进地勘单位。
近五十年来,我们水工环地质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建设尖兵和开拓拼搏的精神风貌,不畏艰辛,踏遍了八桂大地23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广西水工环地质基础资料的空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了:全区1/20万水文地质普查29个图幅、地质力学在找水中的应用、广西都安地苏地下河系水资源评价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广西膨胀土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广西几大城市1/5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广西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分别编制了广西1/50万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地下水资源图)、红水河流域水工环综合评价、广西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志、广西矿泉水调查等专门性调查研究与评价开发;广西旱片地区大型地下水资源勘查与成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区共打机井600多眼,解决了30万多亩农业灌溉、25万多人生活饮用和多家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柳江大桥、邕江大桥、成昆铁路、越南胡志明大道、桂林奇峰镇机场、广东韶关机场、湖南叙浦机场、岩滩水利枢纽、区内各条高速公路、南宁建设局地皇(地标)大厦、武广高速铁路、柳州广电中心与通讯指挥中心等多项大型岩土工程勘察及柳钢、柳工、柳微、柳汽、柳锌等广西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建厂选址、改扩建勘察和地下水探采;南柳与宜柳等高速公路边坡、柳州马鞍山危岩、重庆奉节塌岸、云南小湾水电站滑坡、藤州中学滑坡、长江三峡重庆湛普、大佛面、龙孔乡滑坡群等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与施工;龙滩水电站、右江百色水利枢纽、百色城市规划、改建铁路黔桂线柳州至麻尾段、洛湛铁路广西段等一级及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广西郁江水利枢纽、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柳州潭中高架大桥等多项工程物探与基础荷载检测;柳州工贸中心、珠海西区金都大厦、南宁民族宫、东风柳汽公司21层住宅楼、钦陆一级公路土石方等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援外施工项目巴基斯坦国“851”水利工程;河池见塘山飞机场、来宾市公务员小区、柳州阳和开发区等多项地形测绘。共有125项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地矿部、国土资源部、区科学大会、区科委、区建设厅、区地矿局、柳州市建委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可谓硕果累累。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共有9位同志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4位同志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中有两位分别是 “五一劳动奖章”和“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获得者。
此外,在完成各类基础性服务的同时,根据地质部的安排,潜心于岩溶水文地质方面的科研工作,并完成了不少引起国内外重视的科研课题;主编《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参编《水文地质手册》、《农田供水勘察规范》等国家级普查规范;编著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并在全国发行的《岩溶找水》;约稿出版发行全国的连环画册《奇峰异洞》;自办印刷在全国相关单位交流的《岩溶地质》(后转由岩溶所续办)。由我们策划、编剧并担任科学顾问指导拍摄的彩色科技电影《地下河》,被地质部选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科学联合会第25届大会交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好评。
近几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参加新一轮中国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的公益性会战,开展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为指导当地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石漠化治理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所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报告,在国家验收评审会上获优秀报告,名列西南八省第一。
2002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已全面走上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的征程。当前,又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良机,我们更要充分利用资质和技术优势,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规范化生产管理,在坚持做强工程勘察主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地质灾害勘查、评估、设计、治理、施工及资源、农业、矿山和环境地质勘查业务,扩大经营规模,形成鲜明特色产业的格局。我们本着“科学管理、规范作业、技术先进、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愿与所有同行和业主广泛交流、精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继续做出积极的开创性贡献。
⑼ 广西北海特产有哪些
海鲜特产有海参、鲍鱼、鱼翅、对虾、海马、带子、沙虫、石斑、青蟹、石鲛、鱿鱼、墨鱼、大蚝等及各种贝类;工艺品特产有南珠、贝雕、牛角雕、编织工艺品;水果特产有荔枝、芒果、香蕉、菠萝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