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T2x是什么地质成因

T2x是什么地质成因

发布时间: 2021-03-04 22:46:48

㈠ 云南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位于思茅市西,直线距离40km,隶属于思茅市竹林乡。思茅—澜沧公路由矿区南侧通过,由该公路段竹林乡向北有矿区公路,50km可到达矿区。矿区西距澜沧江15km,其支流小黑江由东向西流经矿区。矿区海拔高程约1200m。

1995年云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在指导群众开矿过程中发现大平掌铜矿点,次年由该队立项进行勘查,1997年列入地矿部重点勘查项目,承担单位为地矿局五大队。1997~2000年配合地质勘查相继开展物探化探工作,各方法取得明显地质效果,在地质勘查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尤其在隐伏矿找矿中,激电、瞬变电磁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矿床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大地构造单元属昌都-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矿床位于兰坪-思茅陆块,景洪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火山弧。成矿带属西南三江矿产资源富集区南段,即澜沧江成矿带的中南段。澜沧江深断裂东侧,构造发育,矿区夹持于北西向两条断裂间,主要出露上石炭统火山岩系,两侧分布有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两者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二)矿区地质特征

图3-7-1 大平掌矿区地质图

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上石炭统龙洞河组(C3ln),中三叠统下坡头组(T2x)、大水井组(T2d)、臭水组(T2c)、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其中,上石炭统龙洞河组为一套深海相火山岩,由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等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图3-7-1)。

火山岩是龙洞河组最主要的岩石类型,可分成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熔岩包括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熔岩。超基性熔岩岩石呈黑绿色,具鬣剌结构,分布于4号采场构造破碎带,向四周追索很快消失,为古板块俯冲过程中从深部带到地壳浅部的熔岩。火山喷发晚期,沉积有硅质岩。根据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及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推测火山岩原始岩浆主要形成于下地壳—地幔,为洋盆发展阶段晚期形成的细碧角斑岩建造。

三叠系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局部夹火山碎屑;侏罗系为红色碎屑建造,与上石炭统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分布于矿区周边。

2.构造

矿区总体为一北西走向的背斜构造,受断裂、斜长花岗斑岩及流纹斑岩侵入破坏,核部出露龙洞河组(C3ln)。区域上的酒房断裂从矿区南西侧穿过,李子树断裂沿矿区东侧分布。酒房断裂、李子树断裂规模大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3.岩浆岩

矿区出露有花岗斑岩、流纹斑岩。花岗斑岩呈岩株或岩枝侵入于上石炭统和中三叠统地层中,岩性为灰绿、浅灰色斜长花岗斑岩,外接触带围岩局部具蚀变退色现象。流纹斑岩、角砾状流纹斑岩普遍具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形成时代属三叠纪的可能性较大。围岩蚀变强烈,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等。其中前3种蚀变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4.矿床特征

矿区内主要铜多金属矿体有V1、V2两条。其中,V1矿体因受次火山岩侵入和构造的影响,沿矿区中部呈北西向断续分布,由V1-1、V1-2、V1-3组成。V1-1矿体呈不规则长条状,长轴方向290°,倾向50°,长400~665m,宽70~400m,厚2~6.3m,平均铜品位2.90%,伴共生铅1.68%、锌7.55%、金2.18×10-6、银125.45×10-6。金、银与铜、铅呈正相关关系。矿石类型以块状硫化物为主。铜资源量为15.20万t。

V2矿体走向北西,向北呈波状缓倾斜,倾角10°~25°,长2600m,中部宽700m,两端宽约100m,平均厚度为13.4m。铜平均品位0.95%,伴生组分总体含量低。铜资源量达37.33万t。

矿体直接顶板为英安岩、流纹斑岩等,与上石炭统为断层接触。矿床规模已达大型。矿床类型为火山热液型矿床。

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固溶体、包含、次文象、交代残留等结构,为块状、细脉-浸染状、局部条纹条带状及角砾状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石和细脉浸染状铜矿石两类。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白铁矿、孔雀石、褐铁矿、银黝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重晶石及绿泥石、磷灰石。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石是V1矿体的主要矿石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达83%以上;浸染状、细脉浸染状铜矿石是V2矿体的主要矿石类型,金属矿物含量约36%。

V1矿体多赋存于英安岩与次火山岩之间,总体氧化程度不高。局部出露于地表的块状矿石,已氧化成褐铁矿铁帽,Cu、Zn、S多已淋失,金相对富集。V2矿体赋存于次火山岩顶部的角砾岩中,未直接暴露地表,矿石基本未氧化。硅化、黄铁矿化强度与铜含量呈正相关,由上往下,出现硅化、黄铁矿化减弱,铜含量变低的趋势。上部断续分布的块状矿石,呈透镜体顺层产出,中下部为细脉浸染状。伴生铅、锌、银、金等矿产。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区域重力场特征

区域重力异常(图3-7-2)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以澜沧江断裂为界,西侧为云县-临沧-勐海重力低值带,东侧为无量山(安定)-民乐-景洪重力高值带,其间的重力异常转换带为澜沧江深断裂带的反映。重力高值带东侧的转换带与近南北向酒房断裂相对应,北由无量山(安定)向南经景东、和平直至基诺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恰位于此断裂带上。

2.航磁异常特征

1∶20万航磁异常(图3-7-3)呈串珠状近南北向分布,沿澜沧江断裂为邦东-景洪磁力高值带。局部异常有邦东-文玉、圈内、半坡、谦六-丫口,景洪等,一般强度为+50~60nT,最高达+100nT,与沿断裂侵入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关。东侧为无量山-勐养低缓的正磁异常带,局部异常有永秀、云盘、大平掌-竹林、三达山等,强度为30~50nT,与无量山(安定)-民乐-景洪重力高相对应,主要由古生界至中生界中酸性火山岩引起。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地处该磁异常带大平掌-竹林局部正磁异常内;澜沧江断裂以西临沧—小黑江段为强度较小的缓变负磁异常区。澜沧—勐海段为缓变正磁异常区,异常强度为10~20nT,与云县-临沧-勐海重力低值带相对应。

图3-7-2 大平掌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图数字为山的高度,单位为m

图3-7-3 大平掌地区航空磁测ΔT异常图数字为山的高度,单位为m;零为航磁零线

(二)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区内各种岩矿石的激电性、导电性和磁性,对含铜多金属矿石和围岩进行了充电率(M)、电阻率(ρ)和磁参数测定,在已知的各种地质体上统计计算了视充电率( )和视电阻率( )。结果如下。

1)矿区内含铜多金属矿石为低阻、高充电率,其ρ<73Ω·m,M>30%;浸染状含黄铁矿、黄铜矿矿石的充电率较高,一般为10%~12%,电阻率与围岩无差别;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灰岩、砂泥岩等围岩的充电率很低,为3%~4%,花岗闪长岩充电率为5%。围岩的电阻率除凝灰岩较低外,均为高阻(286~678Ω·m)。由此可见,各种矿石具有较强的激电效应,与各种围岩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们是引起激电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

在野外可测得含矿蚀变带5%~10%的视充电率异常。浸染状矿化带有较高充电率(MS为10%~25%)、较高电阻率(ρS为100~400Ω·m)的异常特征。致密块状富矿则出现高充电率(MS为25%~39%)、低视电阻率(ρS为50~100Ω·m)的异常。激电测深曲线在矿层上呈G型,在矿体边部呈K型。

2)矿区内正常侵入岩的激电效应较弱,野外可测得平稳的低充电率背景值(MS<5%)。这对圈定侵入岩体的边界、研究其分布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本身含矿(化)岩体或经后期热液矿化作用的侵入岩,则有较高的视充电率值。因此,可借助极化场的强弱评价侵入岩体的含矿性。

3)岩、矿石磁性特征。铜多金属矿磁性为中等磁性,κ=199×4π×10-6SI、Mr=55×10-3A/m;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火山岩亦为中等磁性,κ=138×4π×10-6SI、Mr=55×10-3A/m,灰岩、砂泥岩磁性微弱。矿体与围岩磁性差异较小。可见,磁测难以发现或判别矿致异常。

(三)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含矿地层中Cu、Zn、Ag等元素含量偏高,见表3-7-1。

表3-7-1 大平掌矿区地球化学元素参数统计表

注:Au含量为10-9,其余元素含量为10-6。地(岩)层参数来自1∶20万化探资料,矿区参数来自1∶5万化探资料。

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位于澜沧江火山岩带Cu、Pb、Zn地球化学分区中民乐-大平掌Cu、Pb、Zn、Ag异常带,异常强度普遍较弱,其中民乐、大平掌两地存在明显的多元素综合异常,分别与两个中型铜多金属矿套合,两者之间有弱异常分布于火山岩地层。岔河、芒海铜矿点异常较强。民乐-大平掌异常带广泛分布有中生代、新生代地层,背斜部位出露三叠纪、二叠纪、石炭泥盆纪火山岩系地层,Cu、Pb、Zn、Ag、Au、Sb等元素综合异常多分布于火山岩系,Sn、W含量相对偏高,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各成矿元素均为低值区。

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上出现Cu、Pb、Zn、Ag、Au等元素组合的高强度综合异常。异常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三级浓度分布,浓集中心彼此套合。

火山岩系地层、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上,也出现较低强度的综合异常。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一)目的任务及工作部署

1.目的任务

物探化探工作是配合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勘查评价而部署的。通过矿区及周边的物探、化探工作,圈定异常,结合地质资料提出找矿有利地段,提供深部找矿信息。

2.工作部署

1)物探方法试验。矿区勘查初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缺乏物探工作经验,正式工作前开展了方法技术试验。主要方法有:直流激电(中梯)、高精度磁测、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等。试验结果,激电法找矿效果明显,其他方法效果不好。因此,选择了激电法配合找矿开展工作。

2)面积性物探化探工作。自1997年列入地矿部勘查项目以后,先后在矿区及其周边部署了如下的物探、化探工作:①1996年完成1∶20万思茅幅区域化探扫面,包括了大平掌矿区。②1997年在矿区布置1∶1万激电中梯测量,面积9.3km2,测网100m×40m,激电测深剖面6km;矿区外围1∶2.5万激电中梯45km2、激电测深剖面11km;与此同时开展幅频激电剖面性测量。③1997年在矿区及其外围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100km2;矿区1∶1万土壤测量,面积为10km2。④2000年在矿区完成4条剖面瞬变电磁测量,总长7.3km。上述物探、化探工作,除幅频激电由成都理工大学完成外,均由云南省地矿局物化探队承担。

(二)物化探工作方法与技术参数

1.直流激发极化法

采用仪器为加拿大IP-7型发射机、上海厂SJJ-1接收机,供电极距AB为1000m左右,MN极距40m、点距40m。测网采用经纬仪全仪器法测量。

2.瞬变电磁法

仪器为加拿大克隆公司中功率PEM瞬变电磁系统,发射回线边长80m×80m,采用中心回线装置,点距40m,供电电流平均8.5A,电瓶供电。测线点采用全仪器法定位。

3.地球化学勘查

矿区及外围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网格法均匀布点,样品初加工取小于40目为样品,采样密度平均6件/km2,分析Cu、Mo、Pb、Zn、Ag、Au等元素。

矿区开展1∶1万土壤测量,一般取样深度30cm,采用规则网取样,测网100m×40m,与物探测线点重合,样品初加工粒级-40目,分析Cu、Pb、Zn、Au等元素。

通过主矿体10号勘探线的钻孔,进行了岩石测量(图3-7-8),分析Cu、Mo、Pb、Zn、Ag、Au、As、Sn、Bi等23种元素。

(三)物化探勘查成果

1.直流激电测量

1)激电中梯。激电中梯在矿体上方出现明显异常(图3-7-4),视充电率为高异常,MS>10%,最高35%;视电阻率较低,ρS=50~100Ω·m。激电测深曲线呈G型,在AB/2=200m时接近饱和。MS断面图在中浅部表现为高异常(图3-7-5)。矿区围岩视充电率背景较低,在5%左右,干扰因素小,因此矿异常清晰。该区铜多金属矿多为隐伏矿,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或矿层变薄,充电率降低。块状矿体的MS比浸染状矿体的MS高。

图3-7-4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视充电率(MS,%)

图3-7-5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电法综合剖面图

在矿区内共圈定5处MS异常(图3-7-4),呈串珠状北西向展布。中部的两个异常范围大,强度高,一般为25%,最高达39%;两端的异常范围小、强度弱,MS约14%。MS异常范围内,ρS表现为低值带。

幅频激电异常与直流激电异常相吻合,异常与含矿地层上石炭统龙洞河组火山岩相对应。

矿区北西部、南东部1∶2.5万激电中梯异常强度弱,呈零星分布。

幅频激电在矿体边部出现明显异常,频散率P(0.5Hz,4Hz)为15%左右,围岩为3%左右;视电阻率ρS=70Ω·m左右,而围岩大于100Ω·m,差异较明显。偶极-偶极测深剖面可显示矿(化)体的形态和埋藏深度。

2)直流激电测深(图3-7-5)。在矿层上视充电率曲线呈G型,即MS随供电极距的加大,由低到高,AB/2为500m时达到饱和;视电阻率(ρS)异常呈低阻,与MS高异常相对应。矿体边部的MS曲线呈K型,即低—高—低型;MS断面图上矿体异常强度大,向下延伸大,MS由矿层向倾斜方向渐次减弱,异常向下延伸减小。视电阻率异常表现为低阻。

2.瞬变电磁测量

瞬变电磁响应曲线(dB/dt)对应矿化体反映为高异常带(图3-7-6)。由于激电效应的影响,在矿体露头部位,瞬变电磁响应晚期道有明显的负异常;ρS断面反映了铜多属矿体的空间形态、分布范围和埋深,并可以有效地划分地层界线和构造。

图3-7-6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瞬变电磁法剖面图

矿区上部块状硫化物矿体引起的瞬变电磁响应为明显的高值异常(dB/dt),与此对应的视电阻率ρS断面显示为低阻异常,与矿体形态基本一致。

3.地球化学测量

矿区及其周边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圈定了Cu、Zn、Ag、Au、Mo、Pb等元素综合异常(图3-7-7)。异常规模大、含量高,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三级浓度分带,彼此相套合,总体呈北西向排列,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赋矿地层和已控制的矿体位于异常中部。各元素极大值:Cu575×10-6、Zn657×10-6、Ag1.3×10-6、Mo14.0×10-6、Pb30×10-6、Au12×10-9,指示元素Mo异常明显,局部显示As、Sb、Hg、Sr等元素异常,而Ni、Co则为负异常。

图3-7-7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剖析图

元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u与Zn、Au、Ag呈正相关,Cu与Pb相关性极差。

钻孔岩石测量结果,Cu、Zn、Ag、Mo异常断面与铜多金属矿体对应性强(图3-7-8)。显示异常展布形态、规模与矿(化)体密切对应,但范围稍大。

图3-7-8 大平掌矿床10线原生晕剖面图

四、物探、化探效果与验证结果

1)大平掌地区地处亚热带,地表覆土厚,森林茂密,露头少。因此,根据矿区及其外围Cu、Zn、Ag、Au、Mo、Pb等元素化探异常,圈定了铜多金属矿富集地段,为物探工作布置、勘查初期地质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据。

2)激电成果在铜多金属矿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平掌矿区勘查评价中,开展了1∶1万直流激电工作,以中梯为主,部分测线布置激电测深。激电工作结果,异常明显,推断的激电矿异常与已知钻孔揭示的矿体部位相对应,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信息。

此后,勘查单位在激电异常内布置钻孔,5个异常钻孔验证均无例外见到工业矿体,而非异常区施工钻孔(4个)均未见到矿体。少数在弱异常区的钻孔打到薄矿层。

3)瞬变电磁测量结果,低阻异常与矿体对应性强,视电阻率断面上低阻异常与矿体形态相吻合,有效地圈定了矿体的空间位置与形态。

㈡ 显卡SSAA T2X是什么级别

SSAA--SuperSampling Anti-Aliasing超级取样抗锯齿模式

  • 这抗锯齿越高分辨率 , 图形的渲染会极大的消耗GPU运算资源和显存容量专及带宽,因属此SSAA消耗极大 , 十分耗显卡性能跟显存 。

T2X这个属于SMAA的 , 如果你要说什么级别 , 只是我个人的认为 , 认为SSAA比MSAA要高。

MSAA--MultiSampling Anti-Aliasing多重取样抗锯齿模式

  • SSAA是为了边缘平滑,是SSAA的改进版吧。

  • MSAA实现方式类似于SSAA,不同之处在于MSAA将3D模型的边缘部分放大处理,而不是整个画面。同样倍数的MSAA,理论上边缘平滑效果与SSAA相同,但是由于仅仅处理边缘部分的多边形,因此非边缘部分的纹理锐度肯定远不如SSAA。

㈢ 贵州省贞丰县烂泥沟金矿床

贵州省贞丰县烂泥沟金矿床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南东约40km处的沙坪乡烂泥沟。1984年,贵州地勘局物化探院针对黔西南找金工作开展了1∶20万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金异常127处。1986年,贵州地勘局区调院开展1∶5万洛帆幅区调和化探异常查证时,发现了烂泥沟砷矿区,经采样分析含金并做了地质查证。1987~1988年,贵州117 黄金专业队普查分队的地质普查与该区1∶1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同步展开。1990年,在磺厂沟矿段完成钻探3000m,坑道1400m,经粗略计算新增储量7 t。通过1∶1万、1∶1000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槽、坑、钻揭露,新发现几条含金断裂带,肯定了林坛金矿点,发现了安堡金矿点。1991~1993年,共完成钻探12 000m,坑道7500m。1994~1996年,相继发现了瑶家田、石柱水井、高炉、尼罗、尾若和岩碰等一批有远景的金矿点。1997年,进一步查清烂泥沟金矿的赋存规律,找到富矿柱。

图1 烂泥沟金矿区域构造位置(A)和矿区地质略图(B)

(A据黔西南构造研究组,1992,修改;B据罗孝桓,1993,修改)

1—台地碳酸盐岩;2—盆地碎屑岩;3—金矿体;4—推覆断层;5—断层;6—压扭性断层及编号;7—剪切断层及编号;8—性质不明断层;9—控矿断裂带及编号;10—背斜轴;11—倒转背斜轴;12—向斜轴

1 地质背景

烂泥沟金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隶属扬子地台西南缘,这一地区(右江盆地北缘)自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的演变。矿区位于板昌逆冲推覆构造南西侧,赖子山背斜东翼的鼻状凸起部位(图1A)。主矿体严格受NE向F1断层和NWW向F3断层的控制(图1B),该断裂破碎带总长近1000m,宽一般5~15m,最宽可达50余米,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拉丁阶边阳组,原岩以薄—中厚层状粉砂岩、中砂岩夹薄—中厚层状泥岩为主。

由于受断层破碎带的控制,矿体多呈似板状产出。以F3断层为例,其总体走向290°,倾向65°~85°。在已有工程控制的深度达520余米的范围内,从上向下破碎带宽度、矿化蚀变似乎无减弱趋势。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新到老有第四系(Q)、中三叠统新苑组(T2x)、下三叠统罗楼组(T1l)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2w)。地层总体呈NNE向展布,由于受黄家坪子短轴背斜影响,东部地层向NEE向倾斜,西部向SWW向侧斜,轴部地层产状因受构造影响变化较大,扭曲较多。

2.1.1 新苑组

该地层岩性以灰色薄—中厚层泥岩、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少量泥灰岩、碳质页岩,厚度>300m。泥岩呈鳞片状结构并显示定向排列,水平层理发育。粉砂岩具粉砂粒状结构,粉砂岩中不同程度受细砂岩混染,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有硅质岩屑、长石等,含量达70%~80%,胶结物主要为水云母粘土矿物,其次有钙、硅质等,含量在20%~30%之间。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底蚀构造、水平层理、斜层理、包卷层理较常见,是本区赋矿地层之一,与下伏地层罗楼组为整合接触。

2.1.2 下三叠统罗楼组

按岩性分为2段:二段(T1l2)为灰色中厚层状砾屑灰岩、泥灰岩夹薄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岩石呈致密块状。砾屑灰岩中砾屑变化较大,多呈扁平状,磨圆度和分选较差,砾屑为致密的微晶灰岩碎屑。顶部为红色薄层泥灰岩夹少量泥岩,厚200m,为本区主要赋矿地层之一。一段(T1l1)以灰色薄层层纹状泥灰岩和泥质条带状灰岩为主,夹少量深灰色薄层泥岩。灰岩呈致密块状构造,水平层理发育,厚190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2.1.3 吴家坪组(P2w)

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位于背斜核部,为厚层状燧石团块灰岩及生物灰岩,出露厚度>300m。

2.2 矿区构造

区内NNE向构造占主导地位,主要有黄家坪子短轴背斜及F3逆冲推覆断层。在背斜北西翼F3推覆面之下发育有F28,F4,F5,F7等数条大致平行展布的轴向高角度逆冲断层,断裂破碎带走向长2000~4000m,倾向280°~300°,倾角68°~80°;断裂带宽数米至30 余米,为本区最重要的控(容)矿断裂。背斜南东翼为F10断层,走向NE,长2000余米,倾向NW,倾角72°,沿该断裂有弱矿化显示。矿区中部F1断层呈NW走向,为后期断层,切割NNE向控矿断层。

F3逆冲推覆断层,位于矿区西部,由西向东推移,规模较大,倾角缓,断面呈波状起伏,沿断裂带形成一层延伸较稳定的硅化角砾岩层,厚10~35m,一般25m左右。

F1逆断层,位于矿区中部,倾向220°,倾角75°,长度>4500m,切割NNE及NE向构造,破碎带变化范围为10~80m,该断裂破坏矿体。

F8断层,大体平行于F1断裂,横切黄家坪子背斜,且与F7、F5交会于Au-4号矿体处。长约500m,断裂倾向NE,倾角76°。断裂带宽2~10m,与F7交切处,则达数十米,断裂带内构造岩发育。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及产出特征

除7号矿体外,1~5号矿体均受陡倾斜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产状与控矿构造相一致,倾角60~85°,其中,1~4号矿体走向大致相同,主要分布于NNE向逆冲断裂破碎带中;5 号矿体走向NW,倾向50°,走向延伸较小,但延深较大,且厚度大,品位高。

该区金矿体规模较小,厚度为1~10m,一般2~3m,延伸15~80m,但矿化较连续,矿体形态一般呈透镜状,其次为楔状。

3.2 矿石特征

矿石划分为2类:一为产于泥灰岩中的矿石,具泥晶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石英及方解石(占90%);其次为粘土矿物,含少量方解石脉、石英细脉和褐铁矿(由黄铁矿氧化而成)等,含金最高5.8×10-6,一般1.5×10-6~4.5×10-6,含砷>800×10-6,汞>1.6×10-6,锑<150×10-6,品位不高,但相对稳定,金以微细粒游离金的形式赋存于硅化泥灰岩的节理、裂隙中,属主要矿石类型(1,4 号矿体);二是产于泥质粉砂岩中的矿石,具泥质砂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占70%),其次为粘土矿物(占20%)、绢云母及褐铁矿等,属孔隙式胶结,充填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及铁质浸染,金含量最高为15×10-6,一般为2.5×10-6~5×10-6,分布于陡倾角断层内,紧靠主断层面,品位稳定,规模不大,属主要矿石类型(3,2,6号矿体)。

此外,尚有风化作用形成的产于红土中的金矿石,如7号矿体。因强烈氧化使其品位变富,金含量最高达8×10-6

3.3 蚀变类型

矿化围岩蚀变多沿断裂破碎带呈带状分布,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高岭土化和有机炭化。

硅化分3期:第一期较弱,主要为微细粒石英颗粒与玉髓相伴,晶体污浊,透明度极低;第二期硅化作用强烈,以形成细粒石英、石英细脉和网状石英脉为标志,有染色现象,透明度低;第三期主要表现为石英脉脉体较粗、石英颗粒大(最大达2.3 cm),质纯,透明度好。

黄铁矿化,早期伴随第一期硅化形成,呈粒状和不规则状。中期呈半自形、他形粒状,晶形以五角十二面体和八面体为主,结晶程度不高,肉眼所见大部分氧化成褐铁矿,以浸染状形式出现并偏集于破碎带内的节理、裂隙等细小破裂面及附近,该期蚀变形成的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晚期黄铁矿粒度较粗大,常呈立方体,黄铁矿粒度细小,一般为0.1~0.4mm。含金黄铁矿多呈半自形细粒、微细粒形态。

碳酸盐化,早期和晚期分别以铁白云石化和方解石化为主,含量少,一般呈细脉状产出。

高岭土化,主要以粉白色细脉状高岭土为特点,极为少见。

有机碳化为本区蚀变一大特征,发育于矿体中,主要表现为沿节理及小裂隙浸染,是有机体在封闭环境下的热液作用过程中炭化而成。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及微量元素

矿石常量元素明显富Si,而围岩则富Ca,Mg。矿石DOP值(铁的黄铁矿化程度)明显高于围岩,其中矿石达0.25~0.93,围岩则<0.190。

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与金矿化具有极好的相关关系,常被当做金矿化的指示元素。Au 与As,Sb,Hg,Tl,U构成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尤其As,Sb,Hg常与Au的晕圈重合。标高720m和560m的2个探硐较系统的As,Sb,Hg,Au及Ni,V等微量元素对比具如下特征。

1)区内(矿化)泥页岩、(矿化)粉砂岩分别与涂里千等提供的页岩和砂岩的元素平均含量见表1。烂泥沟矿区含金矿石和近矿围岩具有异常高的As,Sb,Hg含量;Ni,V显示弱异常(或高或低)或无异常。而与区域中三叠统板纳组泥岩和粉砂岩微量元素所做的相应对比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As,Sb,Hg丰度一般与Au丰度成正比,在矿石中各元素浓度序数顺序为δHg>δAu>δAs>δSb(表1)。

2)无论在围岩或矿体中,粉砂岩的矿化程度都明显高于泥页岩;矿体与围岩相比,粉砂岩矿化程度最大,这在Hg,Au,Sb元素比值(浓度系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3)深部样品(标高560m)的As,Sb,Hg丰度总体较浅部(标高720m)高,矿体顶底板围岩在同一标高上差别极小。

4)V,Ni不属于烂泥沟矿区金矿化的伴生元素。

表1 烂泥沟金矿矿石和近矿围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与标准沉积岩的对比值 w(B)/10-6

注:横线上为平均值,横线下为平均值与涂里千等(1961)提供的同类沉积岩的相应元素含量的比值。Au的标准丰度均定为0.005×10-6,矿化样品的金含量下限定为0.5×10-6。(据李忠等,1995)

4.2 碳、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

矿石中碳同位素(δ13CPDB)绝大多数值为-1.3‰~0,围岩碳同位素值为-39.3‰~-2‰。烂泥沟金矿所有样品的稀土元素均保持了沉积岩的基本特征,稀土总量(不计钇)介于109×10-6~108×10-6之间,富轻稀土,普遍具有Eu的负异常等。泥岩与矿化泥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近,与北美页岩组合样也具有类同性。粉砂岩与矿化粉砂岩则具有明显不同的配分模式,矿石Eu负异常显著,相对富集重稀土。重稀土元素出现显著分异。金矿化强度与δEu和ΣLREE/ΣHREE值均呈现底板≥顶板≥矿体。中三叠统板纳组稀土元素的矿区内样品具有明显的 ΣREE、ΣLREE/ΣHREE 和 δCe高值。

5 矿床成因

建立在成矿时代约束下,基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耦合条件下的成矿模式为:右江盆地裂解-弧后盆地阶段(D2—T1),形成初始矿源岩(层),同生断层F7活动;右江盆地前陆盆地阶段(T2),巨厚浊流沉积物之下的盆地建造水从矿源层中萃取成矿物质,逐步演化为含矿流体;右江盆地挤压造山阶段(T3),F7反转成逆断层,并与造山作用形成的NW向逆断层(如F3,F14)及配套走滑断层(如F2,F12)三者共同构成导矿网络体系。而F5及其上盘T2xm4-3泥岩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构造闭圈,导致矿液主要在构造闭圈所限制的以同生断层为主的热液运移网络内活动;右江盆地碰撞后造山侧向挤压阶段(J1),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皱发生重褶,形成走向NE的叠加褶皱;另一方面随着构造应力在F2-F3近“X”型断裂系上的分配,F3右旋-正滑运动,在F2-F3交切地段的引张区域形成减压扩容带,含矿流体进入减压扩容空间沉淀形成超大型金矿床。认为该矿床是与盆地流体有关的沉积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属于后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产物(陈懋弘,2007)。

参考文献

陈懋弘,毛景文,吴六灵等.2006.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新进展——兼论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成矿时代和动力学背景.矿床地质,25(增):7~10

陈懋弘,毛景文,Phillip J.Uttley等.2007.贵州贞丰(烂泥沟)超大型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矿床地质,26(4):380~397

陈衍景,张静,张复新等.2004.西秦岭地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及其成矿时间、构造背景和模式.地质论评,50(2):134~152

李九玲,亓锋,徐庆生.1996.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碳和有机质的作用.矿床地质,15(3):193~206

李忠,刘铁兵.1995.贵州烂泥沟金矿成矿条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床地质,14(1):51~58

刘东升,耿文辉.1987.我国卡林型金矿的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23(12):1~12

刘建明,刘家军.1997.滇黔桂“金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盆地流体成因模式.矿物学报,17(4):448~456

刘建明,赵善仁,沈洁等.1998.成矿流体活动的同位素定年方法评述.地球物理学进展,13(3):46~55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等.2001.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矿床地质,20(4):367~377

刘显凡,朱赖民,金景福等.1998a.微细浸染型金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深部物质来源示踪——以滇黔桂三角区金矿为例.贵金属地质,7(1):48~57

刘显凡,倪师军,卢秋霞等.1998b.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物源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以黔西南和桂西北金矿为例.黄金科学技术,6(2):18~26

刘显凡,苏文超,朱赖民.1999.滇黔桂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深源流体成矿机理探讨.地质与勘探,35(1):14~19

罗孝桓.1998.贵州贞丰烂泥沟特大型金矿的发现及勘查历程.贵州地质,15(4):293~298

(李杰美、王美娟编写)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