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沿海地区什么地质作用显著

沿海地区什么地质作用显著

发布时间: 2021-03-04 22:05:05

1. 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地质作用是什么

黄河三角洲这片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6419865.html?si=1

2. 在长江上游地区,江水以什么地质作用为主

在长江上游地区,江水以侵蚀作用为主,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印度洋板块向欧内亚板容块下面俯冲、挤压和碰撞造成的地壳抬升以及地质历史上多期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岩石破碎显著,容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

长江上游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东,东至湖北宜昌,全长4511公里。该段干支流流域覆盖面积宽广,包含青藏高原,东至湖北宜昌,北到陕西南部,南至云南以及贵州北部的广大地区,涉及重庆、西藏、四川、青海、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沿海地区什么地质作用显著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

长江上游城市和工业、农牧业的不断发展,将加剧对该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长江流域大部分水能资源都集中在上游地区,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远高于长江流域和全国平均值。长江上游的水能资源对于我国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大规模的梯级水库的建设和运行将显著改变长江天然的水文过程、水沙分配比例,对流域生态系统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指在现代交通意义上建立起来的新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不仅包括沿江城市群和产业带,还包括了沿公路和铁路分布的城市群和产业带。

3. 地震地质作用

强烈地震可引起一系列的地质作用与破坏现象,如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地壳岩石的变形、地表地形的改造等,有时还可诱发火山活动与海啸。

1.建筑物破坏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是最普遍的宏观现象。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引起地面的快速震动造成的。地震时地面震动的方向是很复杂的,往往掺杂有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倾斜方向。其中以水平方向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最大,破坏性也最强。随着地面的快速、复杂的振动,地面建筑物往往发生倾倒、坍塌、断开及变形等。据1923年日本关东8.2级地震记载,地震时几秒钟内房屋就被破坏25 万余间,由于水火交加(海啸与火灾),建筑物又被烧毁40余万所、卷入海中800余所。我国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几乎使整个唐山市变为一片废墟,并造成了大范围内的公路、铁道和桥梁的损坏与变形等。我国2008年的汶川8.0级地震,严重损毁房屋450万户(图8-32),摧毁道路22×104 km,2900多座桥梁倒塌,27个公路或铁路隧道受损。2011年3月的日本宫城县东侧近海9.0级地震还使震区的福岛核电站受损,导致核泄露、核辐射与核污染等。

2.山崩和滑坡

地震的激发作用常引起较大规模的山崩和滑坡现象(图8-32),尤其是在地形陡峻并有较厚碎石层、土层覆盖或基岩松散破碎的地区更易发生。大规模的崩滑若发生在江河边,则往往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或进一步因土石坝溃决而造成水灾。如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所产生的崩滑作用使大量砂、石阻塞岷江,先成湖泊,后又决口成灾。

图8-32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的北川县城茅坝一带的建筑物破坏、山崩与滑坡

(据航空遥感影像中心网,2008)

3.喷沙冒水

这是在发震阶段,由地壳震颤使未成岩的沙土液化,地下水携带着沙土沿地裂缝上涌而发生的一种现象。开始时水柱甚高,可达数米,以后渐次低落。沙粒在地表有时可堆积成圆丘状小沙堆,并常沿着地裂缝呈定向排列。

4.地裂缝及挤压鼓包

地震时地面伴生的破裂统称为地裂缝,它是震中区最常见的破坏形式。其长度几厘米到几十米或更长;宽度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也有达1m以上者。地裂缝有呈散漫分布的,也有呈密集带状分布的。其性质一般以张性裂缝为最多,有的可明显见到沿两组剪切裂缝追踪发育而呈锯齿状的,有的也可见到呈雁行状排列的张剪性裂缝(图8-33)。在雁列张剪性裂缝的首尾相接部位常常产生一些挤压变形,出现各种压性构造,如挤压鼓包和逆冲土块等(图8-33)。挤压鼓包是由高出地面的土层或岩层所构成的规模较小的鼻状褶曲构造,长几厘米到十几米,宽几厘米到几米,高几十厘米到1 m以上。如1973年炉霍地震形成的挤压鼓包高1.5 m。

5.地震断层

图8-33 1975年海城地震形成的地裂缝与挤压鼓包等现象

(据黄培华等,1982)

图8-34 1931年富蕴地震形成的地震断层

(引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5)

由地震作用在地表产生的断层称地震断层(图8-34)。地震断层的性质可以是正断层、逆断层或平移断层,一般以平移断层、正平移断层及逆平移断层为最常见。地震断层通常规模较大,产状比较稳定。由于许多地震是沿老断裂带重新活动而发生的,所以地震发生时,沿着这些重新活动的老断裂带,往往形成一系列断续延伸的地震断层,其走向延伸不受地形、岩性的控制,长可达数十至数百公里,可构成一条新的断裂带,其中还包括众多的地裂缝、挤压鼓包等小型地质构造。如1931年8月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发生的富蕴8级地震,沿早先的二台断层形成了176 km长的地表地震断裂带,地震断层的最大水平位移达14 m。又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沿圣安德烈斯断层形成了长达430 km的新地震断裂带,地震断层的最大水平位移为6 m,最大垂直位移1 m。

6.诱发火山活动

1960年南美智利西海岸发生的9.5级地震,除主震外,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7级以上地震至少发生了5次,其中3次达到或超过8级,其后的1周内还有多次7级以上的余震。地震期间,巨大地震能量不但使6 座火山再次喷发,而且又形成了3 座新火山。1957年3月9日的美国阿拉斯加9.1级地震,发生在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重新喷发。

7.海啸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常可形成拥有巨大波动能量的海浪,称为海啸(Tsunami)。海啸一词来源于日本语,原文为“津波”。海啸的形成主要与大地震所伴随的海底地震断层的快速、大幅度的错动作用有关,正是因为这种错动作用导致海水发生突然性的大幅度、大区域的扰动从而产生了海啸(图8-35)。尽管一些海底火山活动和大规模沉积体滑移也能产生一定的海啸,但是其强度和规模远不及大地震所产生的海啸。海啸的传播速度极快,可达700~800 km/h;其波长可达100 km以上。在大洋中,海啸的波高与一般的海浪相差并不大,但当海啸传播到浅水区域时,其波长显著缩短,波高迅速增加(图8-35);当它冲击海岸时,波高可达10~30 m(最高达64 m),形成巨大的“水墙”式波涛,能够颠覆船只、摧毁港口、席卷城镇与村庄。如1933年日本海沟8.5级地震所形成的海啸到达日本沿岸后浪高达27 m,沿海地区的各种建筑物荡涤一空,数以千计的人被淹死;海啸以750 km/h的速度传播,10小时后到达美国旧金山市沿岸,造成严重破坏;20小时后传到南美智利北部海岸时仍有明显影响。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9.1级地震所形成的巨大海啸席卷了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及印度等国沿岸,导致近30万人死亡,为当代所罕见。2011年3月的日本宫城县东侧近海9.0 地震所形成的海啸浪高达10余米,本州岛东北部近600 km长的沿岸地区受到海啸冲击,2万余人被淹死或失踪,海啸造成的各种损失(如工业、农业、民用设施、生命与财产等)均远远超过了地震本身。

图8-35 地震导致海啸的形成与传播示意图

4. 关于地理问题

基本概念还是背书上的比较好。知道基本概念回答问题就容易了。
书上没有的一般不会考的,看书就行了,不需要在特意花时间整理。

5. 形成1地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哪些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凭流水的机械冲击力、化学溶解力以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谷的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河流的地质作用过程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者前后衔接,互相联系。河流地质作用以机械作用为主,伴有化学作用。河流在大陆上分布极广,是塑造大陆形态和建造大陆沉积物的重要营力。
河水运动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位能转变为动能。 流水动能(K)与流水的质量(M)和流速有关。流水的质量与流量呈正相关,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发量、渗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响。河流的两点间的高程差与其距离之比叫纵比降。纵比降和河谷横断面形态、河床的粗糙度是决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组成物质随河段而异,有的是坚硬的岩石,有的是松散的沙、土层,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态的曲直、河谷断面的宽窄也都是变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征的河床上运动时,其水动力特征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质点的运动一般是不规则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缓慢水流,紧贴底部的薄层河水的水质点可以为规则的层流。河流中还有向下游推进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断面上的投影呈环形,称环流。环流在直河道和弯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岖不平的河床上,由于局部障碍还产生涡流。河流的流水动能和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制约着河流地质作用的进程,是以破坏作用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为主。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破坏组成河床的岩石、松散沉积物的作用。河水破坏河床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床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据河水对河床的破坏方向,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①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进行侵蚀,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区河流中占显著地位。在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挟持,断面狭窄,纵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涡流。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蚀能力存在差异,河床纵剖面崎岖不平,常呈台阶状。河水流经其上则形成瀑布、急流。从高处跌落的河水,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沙、砾旋钻,磨蚀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阶后退。一段如此不断地进行,台阶终于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头多有跌水,下蚀作用引起的掏蚀坍落,使河头向源头伸长,向分水岭上部发展,这种现象称溯源侵蚀作用。当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力强弱不同时,侵蚀力强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岭向弱者方面迁移,甚至被切穿。两条河流相连,侵蚀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在连结点以上的上游。这种现象称河流袭夺
下蚀作用不是无限的,当河流在河口到达其汇入的静止水面时,流速丧失,下蚀作用也就终止。外流河以海平面为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称终极侵蚀基准面。此外,河流还以其流经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为其局部侵蚀基准面。在大陆稳定和侵蚀基准面长期不变时,下蚀作用将河床上的起伏、台阶夷平,河床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流水动能减小。当坡度减小到流水动能与河水搬运泥、沙所消耗的能达到平衡时,河床的纵剖面在理论上是一条下凹的圆滑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力图达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总的趋向。 ②侧蚀作用,河水破坏河床两侧的作用。它是在河弯处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发生的。侧蚀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区河流中最为显著。天然河流总有弯曲,河水从直道进入弯道时,原来沿河流轴线运动的主流,因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偏向河弯的凹岸,造成横向水位差,从而单向环流发育起来。环流的表流冲击凹岸弯顶的下段,掏蚀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环流的底流带到河弯凸岸边堆积,形成边滩。随凹岸后退扩展,凸岸边滩增长,河弯顶不但后退而且缓慢下移,河床的弯曲度加大,变成 S形,进而演变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这种形状的河流称河曲或蛇曲。当两个河弯贴近,河水便冲开连接两弯的细颈部,弃弯走直。这一过程称为裁弯取直作用。遗留下的废河道,变成了新月形的牛轭湖。河弯在环流作用下,不断摆动,使河谷的谷坡不断破坏,河谷底部加宽,但河床的宽度基本不变。侧蚀作用使河床的长度增加,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积物中迂回流动。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可使除赤道区纬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区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离,从而加强河流的侧蚀作用。

6. 海洋地质作用的特点

地球与其它星球抄特征的区别袭是有浩瀚的海洋
,
海洋

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

代地球上
70.8%(4/3)
的面积为海洋
.
地史中由于海陆的变迁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陆
内部
,
在地层中留下了广泛的遗迹。例如,淮南地区保留的从云古代中晚期(
Pt
2

到中奥陶(0
2
)的地层都属海相沉积也就是说从10亿前——5亿年这个时期,
淮南地区曾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
0
2
——C
2
上升出海面,C
2
-P
又处于海陆交互的滨岸地带(成煤时期)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
所有的化学元素,其中铀是获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
900
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
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7. 和田地区现阶段什么地质作用最强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北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南部到专昆仑山脉。
和田地区不同区域属地形地貌不同,主要地质作用有差异。南部山区海拔比较高,有冰川存在,有冰川侵蚀作用。海拔比较低的山区有流水侵蚀作用。山麓倾斜平原地区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是现代绿洲的主要分布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

8.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什么,主要自然资源有什么

最主要的资源是水力资源,其落差非常大.但难以开发利用.其次是森林资源.

9. 不同气候区有哪些地质作用

1.不同的气候区分为:潮湿气候区、干旱气候区、冰冻气候区。
2.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内同的地质作用容:
(1)潮湿气候区:河流、湖泊、地下水发育,风化彻底。如东南沿海。
(2)干旱气候区:暴雨,风力强,咸水湖。如西北高原。
(3)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 冰川盘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