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和岩性对地貌有什么影响
1. 地质构造类型对地貌的作用
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回
分类:a、背斜答:岩层一般向上弯曲,常成为山岭
b、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山谷
判断方法: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位背斜;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的位背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岩层发生破裂,并且岩断裂面两侧岩块由明显的错位、位移
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
下沉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有什么关系
地质来构造是一定的地质作用使岩层的源埋藏状况发生了某种相应的改变,比如受到挤压弯曲形成褶皱,其中向上隆起的形成背斜,向下弯曲的形成向斜;或者使岩层断裂形成断层,相对于两边上升的岩块形成地垒,下降的形成地堑。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面貌,如背斜构造长形成的构造地貌是山岭,当然在其他条件影响下也可能形成谷地,等等
希望采纳
3. 影响地下水的地质因素
影响地下水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特别对基岩地下水的富集来说,地层岩性是地下水赋存的基础;地质构造是控制地下水埋藏、分布和运动的主导因素;地貌条件则是影响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重要条件。
1.地层岩性
对松散沉积物(松散岩石)中的地下水来说,决定地下水赋存和径流条件的,主要是松散沉积物的成因、物质成分和结构。例如,山前地带的冲洪积相的砂砾石层,往往有较好的孔隙含水层。在大面积冲积平原的古河道中,厚度大的砂层赋存有较丰富的水量;在河谷阶地上,“二元结构”底部的砂砾石层往往为水量较大的含水层。
对于坚硬岩石中的地下水来说,决定地下水赋存和运动有重要意义的,首先是可溶性岩石的分布。在坚硬岩石中主要的含水层和透水层是洞穴发育的岩溶地层,其中可有丰富的地下水。如华北的奥陶系马家沟灰岩和寒武系张夏灰岩,这些可溶岩地层都是当地坚硬岩石中透水性最强的最富水地层。在砂页岩、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地下水一般不丰富,只有一些层面裂隙水和厚层砂岩中的层状裂隙水。在火山岩和结晶岩体中也都只有一些裂隙水。
地层岩性不仅影响地下水的赋存,而且还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2.地质构造
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水质以及地下水的类型都直接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力学性质及其规模上。如在大的向斜盆地和大断裂形成的地堑中,往往分布有范围广、厚度大的含水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反之,在较小的向斜盆地或背斜中,地下水资源就不丰富。
断层的力学性质对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也有较大的影响。大断裂两侧的岩性、构造乃至地貌常常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大断裂往往是水文地质分区的边界。构造破碎带通常是地下水的贮存场所和运移通道。尤其是导水断层不仅可使不同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并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
阻水断层则使地下水流受阻,常在断裂带强透水层一侧聚集有丰富的地下水。
按地质力学的观点,同一构造体系的结构面力学性质不同,其富水性必有差异。一般认为张性断裂带及断裂构造的交汇处,地下水往往比较富集。在压性断层破碎带,除裂隙密集带和影响带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以外,压性断层破碎带一般起相对隔水作用。扭性断裂带,如果有低序次的延伸远、发育深度大的构造裂隙,其导水性和富水性也比较好。
3.地貌条件
地貌不仅控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而且,还能反映出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和埋藏条件等。
地形形态直接影响降水的入渗量。在补给区面积和岩性相同的条件下,平缓地形比陡倾地形接受降水入渗的量要明显的增多。
山区的地下径流条件好,平原区则相对较差。
沟谷密度和切割深度是决定地下水排泄的重要条件。山西东侧太行山区沟多、谷深,泉多且流量较大。
当距排水基准面的地形高差越大时,地下水埋藏就越深;反之,地下水埋藏就越浅。对浅层地下水来说,地貌条件对地下水的富集有控制作用。
另外,在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岩溶地区,还可借助地表岩溶形态的分布规律,寻找地下的岩溶水。例如,发育在岩溶峰丛山区的地下河道,在地表常有与暗河位置相应的干谷、串珠状洼地、漏斗、溶井、落水洞等明显的地貌标志。据此可以寻找地下暗河(图1-6)。
图1-6 广西河池唐甫—拉闷地下暗河的地貌标志示意图
4.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涉及清水河北、主峰、桑日麻和甘德南4条活动断裂,其中桑日麻断裂具有较宽的破碎带,控制河谷的展布和第三系(古、新近系)发育。该区属于巴颜喀拉褶皱带,班玛县哇尔依乡—白玉乡以北为阿尼玛卿断裂带的南亚带,哇尔依乡—白玉乡以南到杜柯河东北为巴颜喀拉北复向斜带,杜柯河西南—达曲东北为巴颜喀拉中断裂褶皱带,达曲西南为巴颜喀拉南复向斜带,主要断层有阿坝断层和阿柯河断层等。在几个拟建坝址附近可见多处褶皱断层现象,还可观察到地堑地垒的存在。
工程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接触地带,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活动构造,以及重新活动的老构造带。上升运动引起剥蚀作用加剧,沟谷下切,从而造成地表被切割,山高谷深,15个候选坝址处的河谷比较狭窄,谷岭相差200m以上。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基岩部分变质、破碎,使得河流阶地上的第四系松散物质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地。据调查,工程区大部分泥石流沟均分布在新构造运动抬升或垂直差异性抬升的地段。
工程区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的东南部,其南部为鲜水河-炉霍地震区,西北部为达日地震区。据地震观测资料,达曲—贾曲引水线路沿途未见有5级以上地震记录,引水线路经过的大部分地区地震烈度为Ⅶ度区。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资料,工程区大部分为基本稳定区和稳定区。
根据中国强地震震中、地震带分布和震害分区图,工程区位于山区岩体崩滑与地震断层发育区。从地震带来看,大渡河与雅砻江中游之间的地区属于青藏高原地震带中的康定—甘孜地震带,玉树—甘孜—炉霍为高地应力区,在玉树附近曾有过7.5级的地震(1937年1月7日)。规划中的引水枢纽包括亚尔堂和克柯,这两个地区位于阿坝附近,而阿坝附近曾发生过7.8级的地震(1947年3月17日)。
部分引水枢纽建坝工程地质条件见表1-3。
表1-3 部分引水枢纽建坝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内除太古宇和寒武系之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三叠系是工程区出露的主要地层,其次为第三系(古、新近系)、第四系,侏罗系、白垩系呈零星分布。地层分布和岩性特征如下:
元古宙地层零星分布于秦祁昆褶皱带和唐古拉准地台带内。阿尼玛卿山及玛沁、苦海、赛什塘等,以片麻岩、片岩为主,偶夹灰、灰白色大理岩及混合岩,与古生界和中生界呈断层接触。在准地台地区玉树县,岩性为片麻岩和大理岩,与上覆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以浅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为主,间夹薄层灰岩、黑色燧石层或硅质层,厚达数千米。志留系以千枚岩、片岩夹大理岩、硅质岩、灰岩为主,上部夹有蚀变玄武岩,中部为深灰色大理岩、结晶灰岩与千枚岩、片岩互层,总厚度大于1175m。泥盆系在玉树和巴塘西南地区出露有中、上泥盆统,岩性为砂砾岩、火山岩及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岩,觉拥和康巴地区为黑色灰岩、泥灰岩、砂岩夹板岩。石炭系主要分布于西倾山、唐古拉山及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山一带有上石炭统出露,厚792m,岩性为杂色变质砾岩、砂砾岩、砂岩、板岩夹煤线,玛积雪山—喀儿科一带,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厚367~896m。二叠系在玉树上拉秀一带出露上二叠统,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和煤线,在玉树—马尼干戈一带为下二叠统,岩性上下部差异较大,下部以含火山岩为特征,上部以石英砂岩为主。在巴颜喀拉山,下二叠统布青山群下岩组下部为千枚岩、板岩、片岩夹凝灰岩和多层灰岩透镜体,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夹大理岩化灰岩;上岩组为中厚层灰岩夹千枚岩、板岩和砂岩。
中生界三叠系在工程区内主要分布在巴颜喀拉地层区,这是一套普遍受浅变质含火山岩屑类复理石建造,层序完整连续,岩层褶皱和韵律发育,厚度巨大,化石稀少。下三叠统昌马河组为浅变质凝灰质长石石英细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质板岩韵律互层,局部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灰岩透镜体,厚度差异较大,砂板岩比例不一。中三叠统甘德组为一套产状稳定的浅变质长石砂岩夹少量板岩,局部夹灰岩和火山岩。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岩组分布较广,主要岩性为板岩、砂质板岩夹砂岩、少量不纯灰岩;上岩组为长石岩屑砂岩、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中基性火山岩透镜体,分布范围相对较小。中生界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分布零星,侏罗系岩性以火山岩和粗碎屑岩为主,白垩系岩性差异较大。
新生界也是工程区主要地层之一。第三系(古、新近系)遍布各大山系和山间盆地,为内陆型河湖相建造,少数为火山碎屑岩建造。古近系下部为棕红色块状细砾岩、泥岩、砂岩,厚117.6m;中部为棕红色块状泥岩夹薄—中厚层状砂岩及少量灰绿色中厚层灰岩和石膏岩,厚763.8m;上部由紫红色块状砾岩、砂岩组成,厚度大于617m。新近系以中新统分布最广,其下部为厚层岩屑长石砂岩、含砾岩屑长石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局部夹薄层石膏;上部为巨厚层成分复杂的砾岩、厚层含砾砂岩。上新统岩性与中新统岩性差别不大。新生界第四系下更新统主要分布于黄河源区两湖南北两侧,巴颜喀拉山主脊带、阿坝盆地和若尔盖盆地,下部为冰碛层;上部为河湖相沉积物。中更新统散布于巴颜喀拉山及周边山地,主要由冰碛泥砾和冰川漂石组成,以成分复杂的漂砾为显著标志。上更新统分布较广,与全新统相伴。全新统分布于盆地中,厚度5~40cm,以沼泽、湖泊相沉积最广,其次是洪积、冲积和风积物。
工程区内岩浆岩活动起始于元古宙,终止于第三纪(古、新近纪),主要有基性、超基性侵入岩,集中分布在阿尼玛卿山、通天河沿岸,以及巴颜喀拉山地区。
5.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和对地貌的影响
对于耕地和林地而言
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
坡度大的做林地
坡度小,平缓的做耕地
居民点多分布于地质沉降区
因为这里沉积大于侵蚀因而资源丰富
并且沉降区多为河流下游
土地较肥沃
人们离水源较近
生活方便
希望可以帮到你
6. 气候、地貌、岩性之间的关系
气候对于地貌的改变:崩塌是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因而,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改变地貌结构。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而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参考:http://cache..com/c?m=&p=8c77d216d9c045e608e2962f4859&user=
7. 岩性和产状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大地貌单元主要受大地构造所控制,而组成地貌的岩石性质与地层产状,对于中、小型地貌的发育则具有一定的影响。
火成岩类在新疆各大山系中分布较广泛。在阿尔泰山的花岗岩类几乎占据山体的一半。如花岗岩、伟晶花岗岩、花岗斑岩及花岗片麻岩等。这类岩石由多种矿物组合而成,而各类矿物的颜色、颗粒、热容量、膨胀系数等各不相同,一般易于风化破坏,另外,这类岩石由于年代的差别,早期受到后期的穿插破坏,更易于风化,在阿尔泰山的中低山地区常形成负地形。但也有巨大的花岗岩体构成高大山峰,例如铁美尔巴坎山。花岗岩体经球状风化形成特殊形态(相片5)。天山内部剥蚀平原上突露及枕状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由于枕状节理层间易于风化,矿物松解,再经风的吹蚀形成弹簧状的岩柱。在东天山的博格达峰,由辉长岩和辉绿岩构成,海拔5445m,为东天山的最高峰。此外,地层中的火成岩岩株侵入体,由于它较围岩坚硬不易被侵蚀,当岩株的围岩被侵蚀后就形成岩柱地形(相片6)。
变质岩种类繁多,有板岩、石英岩、大理岩、云母片岩和千枚岩,等等。岩层强度差异悬殊,较坚硬的构成峭拔的高山;较软弱破碎的地形相对低下。如阿尔泰山的友谊峰,海拔4374m,主要由奥陶系的灰色、浅灰绿色的变质碎屑和花岗岩组成。再如经变质使岩石坚硬形成的山峰———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由大理岩、千枚岩及砂岩、砾岩组成。另外,在哈纳斯湖西侧的骆驼山,多由灰绿色千枚岩构成,海拔只有2000m左右,这里地层除众多层面和层理外,还有许多节理和片理,经寒冻风化,沿片理的剥蚀作用,除形成厚层的坡积外,在峰脊附近常为梳状山脊(袁方策等,1994)。
由于地层的产状差异,再配合岩性对地貌发育起到明显的作用。除人们熟知的背斜山或向斜山外,由于倾斜角度和较坚实的岩性配合,可以形成独特的单斜地貌,这在柯坪地区较为典型。地层产状水平(地层倾斜3°~5°以内),又是软硬地层相间,较坚硬地层分布于顶面起到保护作用,经流水切割之后,再经吹蚀,常形成“风城”(雅丹),如乌尔禾魔鬼城,准噶尔盆地内的乌伦古湖以南到夏孜盖一带,伊吾淖毛湖东部地区,哈密以东以南地区以及罗布泊地区均有出现,其形态如蘑菇状、塔形、宫殿状等。在古、新近纪泥岩分布区,由于其垂直节理较发育,加之顶部受第四纪胶结砾石层保护形成土林(相片7)。
8.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使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因而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褶皱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彩图1-2-5)。
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以及我国华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地质找矿、采矿、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9. 地貌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 地貌形成的营力——内力和外力。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回大起伏形态答。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地表。
2, 构造运动形成的地球表面的形态,叫做构造地貌。按照构造地貌的空间尺度,可以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区域构造地貌和局地构造地貌。
3, 岩性对地貌发育有显著影响。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另外,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岩石的可溶性等因素对地貌发育也具有重要影响。
4, 时间因素。在其他相同条件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5,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水土保持及生物遗体经过地质作用后形成具有生物活动痕迹的各种地貌景观。
6, 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7,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