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铜陵有哪些地质灾害

铜陵有哪些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3-03 14:58:44

A. 我国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中,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矿产、专地形、属地貌、地质结构等,当遭受到自然或人类的严重破坏,并造成地质环境恶化、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的毁损时,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热害等。

B. 地质灾害包括哪些

一、地质灾害按处所进行划分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质灾害按动力因素进行划分: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
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侧重方面。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又可将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后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渐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不光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故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

C.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植被遭到破会,引起的山体滑坡,长年雨水造成山洪,台风来袭。常年干旱。

D. 简述铜陵地区地质概况-重点描述该地区地史,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以及地质灾害

一、铜陵市情概述及城市转型的趋势
铜陵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品种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就有“八宝之地”的美称,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的有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等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铜陵作为一座依靠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都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特征。从“七五”开始,特别是“十五”以后,铜陵加快了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多样化、发展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经济实力快速提升。铜陵被列入安徽沿江城市发展的中心城市,2005年GDP达182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4亿元,发展速度居全省前列。二是产业体系呈多元结构,已走出单一采矿冶铜的产业格局。新型“三三三”产业架构已现雏形,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逐步减小。三是企业群体增势强劲。铜陵有色、铜化集团、精达集团、铜峰电子、铜陵三佳、铜陵华源、铜陵海螺等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具备了推动转型的实力。四是铜陵的资源产业正逐步由内供向外购转变,已开始实施面向全球的资源控制战略。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为铜陵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铜陵市矿产资源开发情况及现状

(一)矿产资源状况
1.矿产资源丰富
现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6种,包括:能源矿产煤,黑色金属矿产铁、锰,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钴、钼,贵金属矿产金、银,化工原料矿产硫铁矿、砷,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白云岩、石英岩和建筑原料矿产水泥用灰岩、膨润土等。具有铜、金、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四大优势矿产。铜、金、银、硫铁矿、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分别占全省资源储量的70%、77%、66%、32%、31%,铜、金、银、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居全省第1位,硫铁矿资源储量居全省第2位。
2.矿产地分布集中
金属矿产集中分布在狮子山、新桥、安庆铜矿、铜山铜矿、铜官山、凤凰山以及天马山等七大矿田,铜、金、铁、硫铁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市90%以上,其中狮子山铜、金、银资源储量分别占全市的60%、48%和62%,敕山-虎形山一带的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占全市的89%。
3.共伴生矿产多
铜矿共伴生矿产有铁、硫、钴、钼、金、银、铅、锌、硒、碲,硫铁矿共伴生矿产有铁、铜、金、银。查明资源储量的共伴生矿产有铁、铜、铅、锌、钴、钼、金、银、硒、碲、硫铁矿、砷等。铁、铜、金、银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占相应矿产资源储量的87.6%、16.6%、74.3%、91.0%,硫铁矿共生矿占资源储量的40%,有大、中型共伴生矿床39处,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价值大。

(二)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状况
铜陵市现有各类矿山240多个,其中井下开采矿山100多个(含煤矿31个),露天开采30个,各类采石场80余个。每年开采矿石总量近2000万吨,开采各类石料约3000万吨。
1.金属矿产。 我市金属矿产以铜、金、铁居主导地位。有色公司自产铜料,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1/10。“十五”期间铜官山、金口岭、凤凰山、铜山等主要生产矿山,因资源枯竭将相继闭坑,铜矿石生产能力消失约100余万吨/年。在建矿山的生产能力难以补偿老矿山生产能力衰减的损失,铜矿石产量将呈下降趋势。由于冶炼能力还在继续加大,铜矿的资源接续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铁矿石主要为铜矿的共、伴生矿,铁金矿、硫铁(金)矿选冶后的尾矿以及低品位褐铁矿。 金、银以铁帽金矿、硫(金)矿为主,产能约占总量的40%,其余绝大部分为铜冶炼的副产。低品位含金石英岩已有利用。
(1)铜矿:资源储量246万吨,矿产地33处,大中型矿床9处,平均品位1%,矿床深度一般在500米以内。目前已开采的矿山有29个,年产矿石约800万吨,其中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拥有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几个骨干矿山,采选冶及深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90%的为民营矿山,平均生产能力不足3万吨,且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低,环境破坏严重。
(2)金银矿:金资源储量100吨,岩金矿产地16处,中型矿床有4处,岩金平均品位为5.48克/吨;伴生金矿产地11处,大中型矿床有8处,伴生金平均品位5.17 -0.14克/吨。银资源储量1351吨,矿产地13处,银矿以伴生矿为主。现已开采的矿山有12个,年产黄金6000Kg。
(3)铁矿:资源储量7585万吨,矿产地30处,中型矿床有5处。铁矿主要作为矽卡岩型铜矿的伴生组分或共生矿产出。目前开采矿山有31个(不含铜矿的伴生),年产量不足100万吨,露天矿山占40%,剥离量大,露天采坑和排土场占用大量土地,植被破坏严重。
2.非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开采条件较好,经济潜力巨大。其中硫铁矿、水泥石灰岩、膨润土、冶金用石英岩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硫铁矿中,单一矿产与主要矿产约占70%,共生矿产约占30%。2005年生产硫铁矿石(折35%S)187万吨,源保证程度较高。
水泥、建筑用石灰岩。2005年石灰岩矿石产量约2500万吨。除供本市生产水泥和建筑使用以外,尚有300多万吨剩余外销。我市石灰岩矿储量丰富,资源保证程度较高,接续资源实力雄厚。
(1)硫铁矿:矿石硫资源储量23154万吨,有矿产地29处,大中型矿床有8处。伴生硫矿产地有8处,中型矿床有5处,硫资源储量427万吨。已开采矿山13个(不含伴生矿),年生产矿石约200万吨,露天矿山占30%。
(2)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103447万吨,矿产地8处,大中型矿产地有5处,水泥用灰岩质量优良,氧化钙平均含量52.4%。全市80余个采石场,其海螺、上峰的年产量达2000万吨,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其余近80个采石场年开采总量不足1000万吨。
3.煤矿:我市煤炭已开发利用矿区31处,现保有储量不足3000万吨,以年产原煤100万吨计,仅供开采20年之需,资源保证程度不高。且为薄煤层,开发条件较差,安全隐患大,占全市工业份额小。
四大优势矿产铜、金、硫铁矿、水泥用灰岩是铜陵市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占全市固体矿石总产量的77.9%、总产值的93.7%。
今后十年的发展,矿产资源的消耗仍将占重要位置,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必然要求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特别是毗邻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将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和现代矿产资源的用量不断增长,仍促进我市对有色、建材和化工等矿产品的开发。从总体看,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将呈上升态势。因此,从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规律要求,必须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的严峻形势

(三)铜陵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铜陵是安徽省四大矿业城市之一。依托丰富的矿产增援,铜陵从有色工业起步,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属、硫磷化工、水泥建材和黄金四大矿业生产加工体系,使矿业和相关原材料加工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并籍此奠定了铜陵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硫磷化工、水泥建材和黄金生产基地的特殊地位。铜陵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利税。截止2004年底,铜陵累计为国家生产粗铜346.2吨,占全国粗铜总产量的20.2%;电解铜223万吨,占全国电解铜总产量的8.6%;黄金39473千克,硫酸1495万吨,化肥423万吨(折纯),水泥2071万吨。全市工业企业累计上缴利税已超过100亿元,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由资源性产业提供。
加快了铜陵工业化进程。铜资源的开发利用,使铜陵有色金属工业不断壮大。在此基础上,一些新的产业陆续从中衍生或分离出来,如化肥、焦化、钢铁、水泥、机械、纺织、电子等。这种裂变式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铜陵工业化的进程,使铜陵初步形成了以铜、化工、电子、建材、纺织为支柱,以能源、机械、钢铁、医药为补充的综合工业体系。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铜陵工业在支撑铜陵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安徽省和全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铜陵主要产品产量占全省、全国分别为电解铜88.2%、15.4%,硫酸74.5%、3.94%,化肥17.8%、0.8%,水泥及熟料14.2%、0.94%,电工薄膜100%、35%。
推动了铜陵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带动了铜陵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铜陵城市化进程。由于以资源产业为主的工业迅速发展,铜陵社会劳动力加快集聚,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扩展迅速。2004年,铜陵城市化水平已达57%,位居全省第一。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铜陵市现有各类矿山240多个,矿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每年开采矿石总量近2000万吨,开采各类石料约3000万吨。这些矿石、石料的开采为铜陵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采矿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也给铜陵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因素、甚至给铜陵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业结构不尽合理,调整步履维艰。矿山开采规模小、数量多,小型矿山占全市矿山总数95%以上,平均开采规模不足3万吨/年。装备陈旧,技术落后,作坊式管理,资源低效利用,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为追求效益,大量成本向社会分摊,资源利用低,多数矿山基本未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现有大中型矿山多已步入晚期,开采难度大,可供利用的铜矿资源相对不足。
2、开发密度高。铜陵地域面积仅有1113平方公里,而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区,即铜陵县的钟鸣、顺安、天门三镇和郊区的新建、狮子山区的西湖镇。在这不足全市二分之一的土地上分布240余个各类矿山,致使矿矿相连、矿中有矿、一矿多开等现象屡屡发生。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在安全上留下重大隐患、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产生很大的浪费、而且在投资上也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3、土地环境治理不足。全市有相当一部分矿山在近城镇、近村庄、近农田出开采。井下开采的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形成的采空区不能及时充填导致地面沉降、塌陷、道路变形、建筑物损坏等突出问题,同时地下排水将破坏地下及地表水系,造成民房倒塌、农田无法耕种;城市因矿山排水和超量开采地下水,诱发岩溶塌陷。开采产生塌陷面积超过400公顷,其中以铜矿和煤矿的采空区塌陷规模和破坏性最大。仅凤凰山、狮子山、铜官山、金口岭四座铜矿山,采空塌陷区就约有40公顷;煤矿,采空塌陷区面积250公顷以上,破坏农田超过600亩。采矿疏排地下水引起岩溶塌陷面积在500公顷以上,尤以小街岩溶塌陷、新桥矿区、安庆铜矿区、狮子山矿区新民村、周冲等地较为严重。近年来,由于开采矿坑排水而发生岩溶塌陷、水田的破坏以及爆破震动扰民,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4.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治理程度较低。矿山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和挖损土地,如露天采矿场占用土地等;矿山开采过程中固体排放物(尾矿砂、废石土等)堆放占用和压覆土地以及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破坏土地等侵占大量土地。目前全市主要矿山露采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等侵占土地超过2200公顷,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其中露采场近300公顷,排土场300公顷以上,尾砂库600公顷以上,塌陷区1000公顷。而尾矿场、排土场和塌陷区复垦率不足15%。目前矿山开采每年仍在破坏、侵占新的土地,所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尤为深远。老矿山遗留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多,小型矿山缺乏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矿山环境的保护滞后于矿山开发,对环境恢复治理的意识不足、投入少,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难度大。
5、石料开采严重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全市80余个采石场,其海螺、上峰的年产量达2000万吨,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其余近80个采石场年开采总量仅有1000万吨。这些采石场大部分都建在公路附近,而且都是山坡露天开采,使大片青山被毁坏;在开采和石子加工时灰尘遮天蔽日,严重影响周边的居民日常生产生活。
6、二次资源开发不足。开采的矿石在选矿加工需排放大量的尾矿堆放在尾矿库中,全市为存放这些尾矿已建近40个尾矿库,累计堆放选矿废渣4300多万立方米,现在每年约有200万立方米选矿产生的尾矿量排放。这些尾矿也是资源,但堆放起来既是资源的闲置,所形成的尾矿库既是安全上的重大危险源,也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土法选金点约有30多处,产量约占20%,多为小型堆氰和土法池浸,尾矿基本不作处理,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硫金矿中的金的选矿回收率仅有60%。
7、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矿产资源管理方式滞后,依法行政尚待强化。

四、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整思路
(一) 调整优化矿业结构
在规模结构方面。大、中型矿山开采规模要与矿床(区)储量规模相适应,小型矿山开采要遵循规模经济原则。关停布局不合理、严重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破坏土地植被的小矿山;引导布点过密的小矿山联合办矿,鼓励技术条件好的大矿收购小矿,集约化开采,形成规模经济。
在采、选、冶结构方面。调整重要矿种采、选、冶比例,改变以原矿生产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铁、铜、金、银、多金属矿山,要调整与采矿规模不相适应的选矿能力。对分散而符合最低经济规模开采的小矿山,分片集中建设选矿厂,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新建矿山要建设与其规模相适应的选矿厂。
在产品结构方面。金属矿产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新品种,延伸加工产品链。非金属矿产着力研制环保建材,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新材料,新型建材比重有所上升。水泥生产向高标号、特种水泥方向发展。用3年左右的时间消除传统砖瓦粘土生产,提倡新型节土产品。
在技术结构方面。调整现有矿山的技术结构,提高矿山的技术水平。逐步改变目前小型矿山的装备、技术水平落后状况,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冶技术、设备、工艺和方法,金属矿山大力推广采选冶新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非金属露采矿山采用正规的台阶和分层开采工艺,井采矿山采用先进的采矿方法和工艺。通过结构调整使矿业结构趋于合理
1、金属矿山:制定相应措施,鼓励相临矿山合并,大矿收购小矿等,实现规模采选,压缩小矿山总数,淘汰落后的采选工艺,逐步取缔工艺落后、布局不合理的小选厂。小矿山实施最低开采规模要求,基本扭转大矿小开、一矿多家开采的现象,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2、逐步整合小煤矿,仅保留少数矿井,并提升其开采规模和装备水平,制定和实施小煤矿强制退出机制,力争用5~10年逐步退出煤矿开采业。
3、采取合并、关闭等措施,压缩整合现有小采石场数量,经过5年,使小采石场数量控制在30个左右,产能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实现集约化开采,控制加工中的扬尘和噪声,实现环保达标。

(二)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根据资源分布、重点矿区现状、新材料矿物的开发与应用、环境保护、建设生态铜都的要求等综合因素,对现有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行区划。
——鼓励开采区。开采资源相对集中,可供性程度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环境影响可以控制的矿产资源。
——限制开采区。限制开采资源条件较差或开采技术经济不合理,易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的矿产资源;限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特别是近城市、近村庄的矿产开采。
——禁止开采区。禁止在各类保护区开采;禁止在铁路、省级以上公路两侧的可视范围内和沿江近岸一定范围进行露天开采;禁止在生态环境不可恢复利用的地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

(三)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与保护
1、理顺国家、省及市、县级在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审批、监管脱节的关系,建立新建矿山联合审批机制。
2、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的可行性论证,强化开采设计。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或开采方案组织实施,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采矿贫化率必须符合要求,含多种矿产的矿床必须包括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利用的指标。
3、鼓励矿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低品位贫矿和难选冶矿石的低品位硫、磷等矿床实行有效控制和保护;鼓励企业对“三废”特别是选矿尾砂和矸石的综合利用,进一步落实有关优惠和扶持政策。禁止投资建设采选综合回收率低矿山开采项目。
4、完善制度依法行政、强化监督。完善企业“三率”考核体系,严格按设计指标进行考核。加强开采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的管理,严格执行开采回采率与资源补偿费征收挂钩。强化矿山监督,制止对资源破坏性开采。大矿推广先进采矿方法,小矿推广适用采矿方法和设备,禁止土法采选,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5、加快对小煤矿的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督的方针,对现有小煤矿进行改造,减少生产矿井数,扩大单井生产规模;制定和实施小煤矿强制退出机制,促进安全生产。
6、加强科学研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发展新能源及节能、降耗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积极发展急缺资源的廉价替代产品,鼓励对废旧金属及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

(四)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健全适应市情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重点做好矿山土地复垦、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不再新建破坏生态环境且不可恢复利用的矿山,建立地下开采动态监测系统,有效控制矿山次生地质灾害,达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明确开发主体的权益和责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开展矿山生态环境调查,逐步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尽快调查研究制定新建矿山、选矿厂的准入条件;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办法;现有选矿厂“三废”排放监测监控体系,尤其是控制堆淋小金矿数量,预防氰化物对水体的污染;对于历史上由采矿造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或已接近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政策。

E. 地质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干旱灾害,台风、暴雨、冰雹、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以及重大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F. 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

1、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2、地面沉降: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3、泥石流: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4、岩土膨胀:由于其在土体中杂乱分布的裂隙及反复胀缩变形造成强度衰减的特性,所以常常给人类的工程建筑带来严重破坏,造成许多地质灾害。

5、水土流失: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6)铜陵有哪些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2、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3、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G.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7)铜陵有哪些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H. 我国的地质灾害包括哪些

地质灾害就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
财产、环境造成回破坏和损失的地答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
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地震、崩塌等,后者如地面沉降、
水土流失等。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
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I. 中国主要有哪些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灾害性事件。

在我国,主要版的地质灾害包括地权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火山爆发等,其中除了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台风等灾害外,其他大多数地质现象都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

其中,崩塌、水土流失及火山爆发是主要地质灾害。

据统计,我国因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5至1/4。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采取防范和治理措施,是减少损失的主要途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