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j2z属于什么地质

j2z属于什么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3-02 20:04:37

『壹』 J2t地质上代表什么是侏罗纪什么组其中“2”又是什么含义

盆地腹部侏罗系主要沉积的地层自下而上有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和齐古组(J3q)。 2t是代表侏罗纪中统。

『贰』 区域地质特征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约13×104km2,盆地四周被褶皱山系所围限,西北边界为扎伊尔山和哈拉阿拉特山,东北边界为阿尔泰山、青格里底山和克拉麦里山,南界为伊连黑比尔根山和博格达山,总体形状为三角形,东西长,南北窄。

一、构造特征

准噶尔盆地是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接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依天山造山带。区域构造位于阿尔泰褶皱带、西准噶尔褶皱带和北天山褶皱带所夹持的三角地带。盆地内发育较全的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其中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构成了盆地内主要含油气勘探目的层,在盆地南部其累计厚度最大达18000m,盆地内的一般厚度也在10000m左右。准噶尔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与构造层。断裂发育主要有三期,即海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目前三叠系及以下地层中主要为逆断层,侏罗系和白垩系中发育正断层,盆地南缘则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

准噶尔盆地可以划分出8个一级单元(图5-1),分别为乌伦古断陷、三个泉隆起、西北缘冲断带、玛湖-漠区坳陷、中央隆起带、北天山山前坳陷、博格达山前坳陷及沙-奇隆起区。

二、地层分布及沉积特征

准噶尔盆地的沉积盖层发育,在晚海西期褶皱带基底石炭系火山岩与变质岩之上的沉积层都是盆地的沉积盖层。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的古近系与新近系(图5-2)。

1.石炭系(C)

属于准噶尔沉积盆地基底岩性,下石炭统为变质凝灰岩及安山岩;中石炭统为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西北缘、陆梁隆起、克拉麦里山前;上石炭统为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局限(仅分布于准东外围石钱滩凹陷)。

2.二叠系(P)

佳木河组下亚组(P1j1):为一套杂色砾岩、火山碎屑岩夹熔岩,最大厚度可达4000m。

佳木河组上亚组(P1j2):为一套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在中拐五区、八区为流纹岩、安山岩、凝灰岩及凝灰碎屑岩,未穿视厚度268~350m,风成城地区407m;陆梁地区为紫褐色、紫灰色杏仁状橄榄安山玄武岩及安山质熔结角砾岩夹棕红色砂质泥岩、细砂岩,未穿视厚度139m。

图5-1 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分区图(据郑和荣等,2007)

风城组(P1f):为一套暗色泥质、凝灰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夹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灰岩,为滞留海湾或湖沉积,其分布主要在玛湖-漠区坳陷的北段,以乌尔禾-黄羊泉一带最厚,厚700~900m。为玛湖-漠区坳陷内的主力生油层。

夏子街组(P2x):为棕褐色、杂色及灰绿色砾岩夹褐色薄层砂岩,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变质岩、火山岩和泥岩等,分选及磨圆度差,砂泥质胶结。夏子街地区变细,出现较多棕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未发现任何化石。属于一套山麓洪积扇体堆积。

下乌尔禾组(P2w):分布于克-乌断裂、夏红北断裂下盘,为灰色、灰绿色砾岩夹同色砾状砂岩及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属于山麓河流洪积-湖沼沉积。

上乌尔禾组(P3w):仅分布于乌尔禾-夏子街地区的构造低部位,为棕褐色砾岩夹砂质泥岩,为山麓洪积扇体堆积。

3.三叠系(T)

百口泉组(T1b):分布于百口泉-夏子街地区,沉积厚度80~200m,为一套灰绿-棕红色块状砾岩夹薄层透镜状砂岩和泥岩,为山麓辫状河沉积。

下克拉玛依组(T2k1):分布于百口泉-夏子街地区。岩性为一套灰绿色、棕褐色的厚层砾岩、含砾状巨-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的正韵律组合,为洪积相沉积。

上克拉玛依组(T2k2):分布基本同T2k1,下部为灰白、灰褐色含砾粗砂岩,上部为灰白色中-细砂岩、泥质砂岩及粉砂岩,为洪积相与辫状河沉积。

图5-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藏分布略图据方朝亮等,2003)

稠油油藏的地层水类型与水动力条件、岩性条件以及油气藏的保存环境有关。侏罗系地层水水型以NaHCO3型为主,在车18井和车26井区为CaCl2水型,侏罗系地层水的矿化度表现为白碱滩地区最低,仅为5000mg/L,夏34井以西地区次之,为7000mg/L,车26井所在地区为最高,达21000mg/L,夏子街地区次高。三叠系地层水的矿化度在乌尔禾以南与克浅28井所在地区最低,仅5000mg/L,外拐和玛湖两地区较高。三叠系地层水水型主要为NaHCO3型,在红43-车002井地区为CaCl2型水(方朝亮等,2003)。

『叁』 慈溪杭州湾新区属于什么地质

整个杭州湾新区都是围海造田开垦出来的,自然属于滩涂!

『肆』 地质剖面B、J1、J2、J3、Y是什么

skating and sliding to look forward to.

『伍』 现在属于什么地质年代

现在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6500万年到现在都属于新生代,现在属于新生代的第四纪的全新世。全新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

『陆』 地质块体划分

晚古生代本区大体经历了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碰撞与拼贴,碰撞后阶段(-Collision)的造山作用可能延续到了中生代早期,从而基本结束了南北亚构造域块体之间构造运动的发展演化史。

从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阶段,本区东南一带可能处于大陆边缘构造-岩浆活动带,推测为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和过渡阶段,主要受南北古板块之间的超碰撞及法拉隆、伊泽纳吉洋板块对本区陆块的影响。

大约从晚侏罗世以来,因受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影响,出现新的应力场和构造格局,从而转为滨太平洋构造域,形成了我国东部巨大的滨太平洋中、新生代火成岩带。

从本文研究的需要出发,首先把前中生代块体的展布与轮廓进行简要叙述,然后提出中生代以来块体划分的初步意见。前者主要以地层展布和物化探资料为依据,后者主要以边界断裂构造活动和壳幔结构为依据。

(一)前中生代块体

1.基底块体

观点各异,在此不一一举例。

(1)额尔古纳-兴安块体(EX)

是指额尔古纳隆起及大兴安岭北段,即东乌珠穆沁旗-布特哈旗-黑河断裂以北地区,包括额尔古纳-兴安北段加里东-中华力西褶皱带、内蒙古-兴安南段晚华力西褶皱带。区内前寒武纪地层有兴华渡口群(Pt1x)和佳疙瘩群(Pt3j),呈零星展布,且遍布全区,主要岩性为混合岩、片麻岩、变粒岩和浅粒岩,夹磁铁石英岩、大理岩,以及各种片岩、千枚岩等,具有明显的前寒武纪块体的地质特征。从寒武纪以来,本区普遍处于浅海相沉积环境;晚古生代早期,得尔布干断裂以东至塔源-乌奴尔断裂一带,处于海相裂谷环境;华力西期侵入岩浆活动表现得十分强烈,花岗岩类岩石大片出露,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基及闪长岩岩株等。

(2)佳木斯-兴凯块体(JX)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根据前寒武系的展布特征,本块体的西界为乌伊岭—一面坡一线,即萝北-四平断裂北段部分,东界为同江-当壁断裂。区内前寒武系主要为麻山群(Arms)、一面坡群(Pt3ym)及黄松群(Pt3hs)等。麻山群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层状变质岩系为特征,以含石墨和夹大理岩及磁铁矿透镜体为特色,测得同位素年龄为2251~2539Ma;一面坡群、黄松群等,主要由绿片岩系组成,很可能属于地槽发展阶段早期产物。寒武纪以来,本区局部地区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古生代早期基本处于海相火山-沉积环境,晚古生代晚期为局部陆源沉积。

(3)华北-燕辽块体(HY)

位于赤峰-开原断裂以南,华北陆块郯庐断裂以西地区。区内前寒武系主要为河北省境内的迁西群、单塔子群下亚群和辽宁境内的小塔子沟组(Arx)、大营子组(Pt1d)、瓦子峪组(Pt1w),此外有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等。太古宇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系为主(TTG);古元古界为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层状变质岩系;中-新元古界以轻微变质的海相沉积岩为主。寒武-奥陶系为海相碳酸盐岩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相碎屑岩系。

(4)辽-吉块体(LJ)

指沈阳-敦化断裂以东和古洞河断裂以南,华北陆块郯庐断裂的以东地区。唐克东等认为辽-吉块体(渤海块体)构造演化史不同于华北-燕辽块体。区内前寒武系有鞍山群(Aras)、龙岗群(Arlg)、夹皮沟群(Arjp),主要由辉石角闪岩相-麻粒岩相“TTG”变质岩系组成,可与朝鲜境内狼林陆块基底岩系类比;古—中元古代地层主要是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和色洛河群等。辽-吉块体从元古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明显区别于华北-燕辽块体,主要表现在①古元古界,前者为陆内裂谷岩系,后者为大陆边缘凹陷优-冒地槽相火山-沉积岩系;②中元古界,前者为大陆边缘凹陷火山-沉积岩系,后者为陆内裂谷海相碳酸盐岩系。古生代以来的地层层序及大地构造环境同华北-燕辽块体基本类似。

2.古生代增生块体

本区古生代增生块体是指锡林浩特中间陆块、嫩松陆块、伊春-延寿加里东褶皱带等较广阔地带,可划分为两个块体,大体以贺根山—突泉—长春—图们一带的碰撞对接带为界,北部为兴安-佳木斯增生块体,南部为华北增生块体。

(1)兴安-佳木斯增生块体(XJZH)

该增生块体北部收敛向南开阔,大部被松辽盆地所占据。如果说松辽盆地是拉张盆地,那么上述两个基底块体之间原来的距离一定会比现在的距离缩小得很多,或许上述两个基底块体本属同一基底块体。

从古生代地层的展布特征看,在额尔古纳-兴安块体的向SE方向和佳木斯-兴凯块体的西缘向SW方向,地层时代呈由老变新的趋势。换句话说,地层时代北老南新,即从北部的高力沟组(

)、宝泉组(O1b)等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和向南到哈尔滨以东地区的黑龙宫组(D1h)、杨木岗组(C2-P1y)、哲斯组(P1z)等浅海相沉积-火山岩。大兴安岭中段也是由北向南依次变新。延边地区为石炭-二叠系。晚古生代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加剧。

(2)华北增生块体(HZH)

位于赤峰—开原断裂以北,近EW向展布。古生代地层由南向北依次变新,南部主要为下古生界,如内蒙古的包尔汉图组、杏树洼组;辽宁境内的盘岭组、吉林省的黄莺屯组、二道沟组等,主要为海相火山-沉积岩建造,部分地区见有蛇绿岩套,为弧前、弧后夹岛弧带的构造环境(唐克东等,1992)。上古生界主要展布于北侧,如内蒙古的查干哈布组、本巴图组、大石寨组;辽宁的磨盘山组、青凤山组;吉林的王家街组、鹿圈屯组、柯岛组等,它们以火山岩、海相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代表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

关于上述两个古生代增生块体之间的碰撞拼接问题,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沿拼接带见有蛇绿岩(套)残片、混杂堆积及超基性岩;二是拼接带两侧古生代增生块体在地层时代及岩性、岩相等方面呈对称关系。从该拼接带的演化特征看,西部的碰撞时间可能较早,为D3—C1(唐克东等,1992),东部较晚,为P1—P2(张允平等,1994),碰撞后的造山活动可能持续到了印支期。

该拼接带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也反映得比较清楚:①内蒙古贺根山—甘珠尔庙一带,△g等值线由NEE向转为近EW向,然后被大兴安岭△g梯度带所斜接;②吉林白城以南的突泉一通榆—长岭—长春一线表现为NW—SE向,然后被依兰-伊通梯度带所叠加;③永吉—敦化一线及古洞河断裂北侧仍表现为NW—SE向构造,然后被日本海△g梯度带所取代。

3.各块体地球化学场特征

本区属中生代活化区,因而各块体前中生代的原始地球化学场特征是难以描述的。因此我们根据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统计了各块体的常量元素和金属成矿的异常元素,列于表2-1。表2-1所列元素,虽然不是定量的,但可显示各块体的地球化学场特征,并反映出各块体之间的差异,如各基底块体w(K2O)/w(Na2O)值小于1,而增生块体则相反,前者基本以富Fe、Mg为其特征,而后者富Ca;异常元素特征也是如此,大体符合该块体中所发育的矿化与成矿的基本特征。

(二)中、新生代块体

对中生代以来块体划分有如下考虑。

图2-1伊尔施—延吉莫霍面深度变化图

2.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需要指出,中生代以来块体活动及其演化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主要由各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反映出来。

(1)T3—J1

大约在目前的赤峰-开原断裂以南地区和依兰-伊通断裂以东地区,T3—J1期处于大陆边缘构造-岩浆活动带,包括此时的完达山板片(拼贴地体)。我们称之为饶河-汪清-北票块体,该块体的部分地区控制了该期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图2-2A)。

该期的主要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进入了近代板块的演化阶段。对本区而言,此时欧亚大陆已形成,滨太平洋构造域尚未形成或向滨太平洋构造域开始演化的阶段。必须承认,此时的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超碰撞作用还在继续,使处在大陆边缘的华北板块和佳木斯块体产生近EW或NE向走滑断裂,在其拉分阶段喷出火山岩。从总体而言,此时的华北板块继续向北左旋移动,日本地体可能向华南、华北俯冲挤压,向雏形的欧亚大陆俯冲等,基本处于SN方向和NW—SE方向的挤压环境。因此该期饶河-汪清-北票块体的西北广阔地区则处于稳定隆起环境,其中局部地带(扎鲁特旗、巴林左旗及柴河一带)形成凹陷盆地,沉积有含煤岩系,如红旗组(J1h)、原查伊河组(T3—J1ch)等。另外由于受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影响,本区北部上黑龙江地区也发生了局部沉降。

(2)J2

经分析认为,该期总的特征与T3—J1期类似,构造—岩浆活动主要表现在本区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南部的辽西地区火山活动比较强烈,而且向北越过赤峰-开原断裂至西拉木伦河断裂一带。此时库拉或Izanagi板块可能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开始,新的力学场使岩石圈结构部分发生变化,走滑断裂的拉分作用加大等。

我们认为此时的深部构造活动(如幔隆、幔坳、深断裂活动等)是由南向北依次进行的,也就是说从南部的郯庐断裂系向北部逐渐扩展,首先冲入的是郯庐断裂系在本区的南部基底刚性“块体”,然后逐渐向北扩展到松辽盆地等古生代增生块体的塑性褶皱带。需要指出,此时的大兴安岭东麓山前断裂在本区的南部老哈河地带已经形成,并向北部延伸;而辽吉块体、佳木斯-兴凯块体及张广才岭加里东—印支期花岗岩带等,均表现为刚性“块体”。因此J2期火山活动在辽西地区表现得强烈,而东部地区只在敦化-密山断裂以南的部分地区有表现。因此把该期块体划分为冀北-辽西块体和延吉-通化块体。冀北—辽西地区所以岩浆活动较强烈,是与下辽河郯庐断裂系深部构造活动有关(图2-2B)。

图2-2东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活动示意图

1—岩浆活动;2—断坳陷;3—拼贴地体;4—上地幔隆起;5—断裂活动

由于岩石圈结构由南向北发生变化的结果,大兴安岭南段局部拉分—沉降,沉积新民组(J2x)、万宝组(J2w),主要岩性为含煤岩系和火山碎屑岩;而大兴安岭中段主要表现为升降,沉积了太平川组(J2t)和南平组(J2n),主要岩性为含煤岩系和类磨拉石建造砂砾岩。此时的大兴安岭已开始打破前期较宁静局面,断裂构造和地壳升降运动开始加剧。上黑龙江凹陷继续下沉,沉积了二十二站组(J2er)碎屑岩,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海构造活动有关。

(3)J3—K1

该期是本区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强盛期,火山-侵入岩遍布全区。然而以松辽盆地—下辽河盆地为界,东西两侧岩浆活动的强弱表现得截然不同,西部的大兴安岭和辽西地区表现得十分强烈,而东部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及辽东—吉南地区表现得相对较弱。

众所周知,J3—K1期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岩浆作用在我国东部表现得十分强烈,规模很大,主要以大兴安岭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代表,其中对大兴安岭J3—K1期火山-侵入岩浆作用的成因机制目前尚有较大争议。有认为主要与裂谷作用有关(蒋国源,1988;王东方,1984);认为与南北向继承性活动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幔隆、部分熔融有关(赵国龙,1989);认为是边缘陆块型火山岩(夏军等,1993)。

库拉-太平洋板块此时对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可能达到了最强烈阶段。我们认为可能J2期形成的兴城—双辽一线NE向地幔上涌峰脊带,在J3—K1期呈NNE向往北延伸,并贯穿了目前的整个松辽盆地乃至俄罗斯境内的结雅盆地(当时的地幔上涌峰脊带可能处于目前峰脊带的西侧),此时的大兴安岭东麓山前断裂或大兴安岭主脊断裂已成为大型走滑断裂,呈NNE向贯穿了整个大兴安岭地区。此时的岩浆作用主要与大型走滑断裂的拉分阶段岩浆侵位有关,这种岩浆也可以是在大型走滑断裂的挤压阶段地壳的部分熔融产生的(И.B.ГοрдиенΚο,2000)。

如前所述,即以松辽盆地为界,东部和西部无论是火山-侵入岩浆活动的规模还是岩浆作用的强度,差别都很大。那么J3—K1期的活动块体,大体以松辽-下辽河盆地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块是合理的,即西部大兴安岭块体(含冀北、辽西)和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块体(图2-2C)。

(4)K2—E期

该期的壳幔结构,与目前所测得的结果更接近,主要表现为拉伸作用及裂谷-地堑盆地。

当时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进行正向俯冲,松辽盆地以地幔上涌和陆壳减薄、裂解及拉伸为特征,△g值约(-10~+30)×10-5m/s2,陆壳厚度为33km左右,个别地段为小于30km,△T异常轴线为SN向,反映E—W向拉伸特征。目前松辽盆地的范围,主要是在K2—E期因陆壳减薄、拉伸和裂解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海拉尔-孙吴EW向断裂与赤峰-开原断裂及西拉木伦河EW向断裂之间向东-西伸展的结果。假设把大兴安岭地壳最厚的43km视为地幔上涌前松辽盆地的地壳厚度,同时从松辽盆地目前地壳厚度中再减去K2—Q期沉积厚度(均3000m),那么松辽盆地的目前地壳厚度比地幔上涌前的地壳厚度减薄约12km。如果按减薄的12km计算松辽盆地向EW方向伸展的宽度,则为目前300km宽度的约1/3.5,接近100km。实际上地幔上涌不只是在松辽盆地的范围,而是在大兴安岭地幔斜坡带中已经开始,那么因地壳减薄引起的松辽盆地EW方向伸展的宽度远不止100km。

总之,K2—E期本区块体活动主要表现为隆起和断陷作用,岩浆活动只体现在断陷区边界断裂或深断裂附近,为少量的玄武质岩浆和酸性岩浆。因此把该期块体划分为松辽-下辽河裂陷块体、依兰-伊通裂陷块体、海拉尔地堑块体、三江平原地堑块体等(图2-2D)。其余为稳定隆起区,见有少量酸性火成岩。

(5)N—Q期

该期的块体活动有如下特点:K2—E期断陷块体继续下沉;N期敦化-密山断裂带的火山-裂谷作用加剧;Q期的宽甸—白头山—延吉—线雏型裂谷作用开始。但是该期的岩浆作用与其说受块体影响,不如说受断裂活动的控制或受日本海弧后拉张作用的影响更切合实际些,因此划分块体的意义不大。

『柒』 重庆是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丘陵

『捌』 请问地质队到底属于什么类型的单位

属于事业单位编制。

地质队都是事业单位,是指是资源勘查工程,主要负责进行野外科考,对地质,地貌,地况进行实地考察,进行能源矿产的搜索,工作强度大,一般需要很强体能耐力。

地质队能够利用地质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地质遥感卫星等技术,分析当地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元素富集异常性等,在一定得地层中找到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等。

(8)j2z属于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事业单位分为:

1、社会公共福利性单位,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

2、本身无行政权力,但受有行政权力部门委托,部分代为行使行政行为的单位,如交通局下属的车辆检测中心、科研部门等。

3、由行政机关设立的福利性商业机构,宾馆,招待所,警用物资商店、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部门等。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它的特点是自收自支,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盈亏配比,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自身的人员供养,社会服务,创造财富价值。企业单位的登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企业单位进行劳动仲裁。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拨款。

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

网络-地质队

网络-综合地质大队

『玖』 地质、地貌

一、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海拔为1000~1700m,地形总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地貌景观,大致以长城为界,可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北部属波状沙漠高原,大部分被沙漠覆盖,有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地形平缓,呈波状起伏,海拔为1100~1500m,相对高差为30~80m;南部属黄土高原,构成我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黄土厚100~200m,在姬塬一带厚度可达300余米,沟壑纵横,切割强烈,地形破碎。

子午岭将黄土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为1300~1600m,地势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形切割破碎,多呈梁、峁地貌类型;西部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势自周围向中部的马莲河口降低,形成陇东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区,黄土塬为主要地貌单元,如董志塬、长武塬、北极塬等,塬面平坦,往往被冲沟切割成众多塬块,面积23~227km2

二、构造

1.盆地内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SN走向、不对称的中生代缓倾向斜盆地,周边以断裂为界。这些断裂深达盆地基底,活动时间长,自中生代早期至新生代均有活动,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发育,分属不同构造体系,西部边界断裂为磴口-平凉断裂,属高角度逆冲断裂;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南界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均属裂谷型高角度正断裂;东部为离石断裂。向斜西翼受六盘山逆冲断裂带破坏,形成陡倾的逆冲断阶带,见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伊盟隆起,南抵渭北断褶带,轴线SN走向,内部无大型断裂构造,为较完整缓倾不对称向斜,向斜东翼向西缓倾,岩层倾角多小于1°,又称伊陕斜坡;西翼距轴部10~20km,向东倾斜,倾角1°~10°;向斜轴部呈SN走向,地层倾角平缓,埋深最大,呈带状,紧邻盆地西缘,也称天环坳陷。

伊盟隆起位于盆地北部,北起黄河断裂,南接主体向斜,西连西缘逆冲断裂带,东靠晋西挠褶带,与河套断陷相邻。北界为一系列EW走向、北倾斜的高倾角正断层带(磴口-托克托断裂),自南向北呈阶梯状断落,南升北降,古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伊盟隆起基底为古老的结晶岩系,盖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厚度不超过1km,地层从南向北超覆,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为二叠系和侏罗系。

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横剖面示意图(据侯光才等,2008)

2.盆地周边构造带

盆地周边构造带由西缘逆冲构造带、渭北隆起和晋西挠褶带组成,分属不同构造体系。

(1)西缘逆冲构造带

东起磴口-平凉断裂,西至贺兰山-六盘山褶皱带,近SN走向,北起磴口,南至宝鸡一带,长约300km,为我国北方西部构造体系与东部构造体系的结合部。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组成,断距大且深,使基底发生错断。大体以青铜峡—马家滩为界,断裂带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组成,断层倾向多样,基底卷入变形,前震旦系变质杂岩及下古生界灰岩常逆冲到中生代地层之上,出露地层普遍较老。近EW走向的平推断层将该断裂分割为3部分,北部的桌子山段,以西倾高角度逆冲断裂为主,由一系列SN走向的向斜、背斜组成;中部的石嘴山段,由东倾的逆冲断层组成,为一大型逆冲断隆;南部的陶乐—横山堡段,由一系列的东倾逆冲断裂组成,断层密集,规模大,由北向南断层密度和规模逐渐减小,至横山堡进入转换带。

南段:北起马家滩,南至平凉,属祁连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的结合部,由一系列西倾叠瓦状逆掩断裂组成,倾角上陡下缓,未波及基底,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该段被东西向平推断裂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自马家滩至惠安堡,为南、北两大逆冲构造体系的转换带,由一系列叠瓦状逆掩断层和夹于其间的褶皱冲断席组成,逆掩推覆作用发育,剖面上地层多呈重复叠置;南部,北起沙子井,南至平凉,以西倾逆冲断层为主,推覆体主要为三叠系,其下为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大型背斜构造。

(2)渭北隆起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沿千阳、永寿、铜川、黄龙、宜川一线分布,呈EW走向,为中生代燕山期隆起。新生代,南部断陷,以梯状断阶或以地堑、地垒相间的形式出现,构成渭河盆地的北缘。断裂多为正断层,走向NE50°~60°,断面南倾,倾角35°~55°。

(3)晋西挠褶带

离石断裂是晋西挠褶带的东部边界,同时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边界。该断裂呈SN走向,北起林格尔,经兴县、方山县、蒲县,南至黑龙关,长约270km,为高角度逆冲深断裂,断至岩石圈,倾向多变,北部断面西倾,倾角60°~80°;中段断面东倾或西倾;南段主断面东倾,倾角45°~70°。燕山运动使断层东侧的吕梁山断块向西推挤,使离石断裂西部形成了近SN走向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构成晋西挠褶带。从区域上看,晋西挠褶带东翘西伏,岩层产状西倾,倾角5°~10°,可看成鄂尔多斯向斜东翼的上翘部分。

三、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自下而上,地层基本序列为:太古宙—元古宙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白垩系碎屑岩以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物。其中,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的黄土和砂砾石层是区内重要的含水岩系。盆地的向斜构造使老地层呈环带状出露在盆地周边,盆地内则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层,表层多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1.前寒武系

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盆地周边的构造隆起区。太古宇主要为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元古宇主要为浅变质绿片岩,在盆地内主要构成盆地的基底。

蓟县系主要为深灰—灰白色中厚层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下部偶见砾岩透镜体。岐山一带厚度大于2000m,陇县一带厚度为500~700m,与下伏前长城系的砂页岩及火山岩和上覆寒武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蓟县系在渭北西部、陇县、千阳、平凉和宁夏南部是重要的岩溶含水层。

2.寒武系

(1)下寒武统

猴家山组(1h):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前震旦系之上,底部为灰黄色含砾石英砂岩、鲕粒灰岩,上部为紫灰色灰岩、砂质白云岩与页岩互层。

朱砂洞组(1zs):为一套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13.1~47m。

馒头组(1m):为紫褐色砂质白云岩、灰白色石英砂岩、页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与上覆地层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厚50~535m。

(2)中寒武统

在盆地中部、东部、南部和西北部称为张夏组,而在西南部则称为陶思沟组和呼鲁斯台组。

张夏组(Є2 z) : 以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厚49 ~ 354m,具南厚北薄、东厚西薄的特点。

陶思沟组(Є2 t) : 出露在宁夏青龙山一带,为灰白色、灰黄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和页岩,厚109.5m,整合在朱砂洞组之上。

呼鲁斯台组(Є2h) : 与下伏陶思沟组呈整合接触,为紫红色页岩与薄—中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不等厚互层,间夹鲕状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厚144.6m。

(3) 上寒武统

在盆地西缘称为炒米店组和阿不切亥组,在东部地区称为三山子组(延至奥陶系) 。

炒米店组(3 ch) : 主要分布在桌子山和岗德尔山背斜的两翼,岩性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透镜体和页岩,厚215.6 ~ 337.6m。

阿不切亥组(Є 3-O1 ) : 分布于宁夏青龙山等地,为泥质条带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及少量页岩,与下伏呼鲁斯台组呈整合接触,厚70.88 ~433.6m。

三山子组(Є 3-O1 ) : 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地区,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细晶白云岩,下部为黄灰色夹紫灰色薄层细晶白云岩、竹叶状砾屑粉晶白云岩和薄层泥质粉晶白云岩。厚93 ~ 200m。

3.奥陶系

奥陶系出露于盆地周边,主要出露于西北缘桌子山及其南的经黑山、太阳山、云雾山,盆地南缘的景福山、铁瓦殿、金栗山以及东缘的稷王山、汉高山和偏关,总体呈U字形分布,盆地内奥陶系深埋于地下。

(1) 下、中奥陶统

马家沟组(O1-2m) : 盆地内广为分布。大体以泾河为界,东、西两部分岩性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底部为灰褐色钙质砾岩、含砾砂岩,中部以黄绿色黄灰色泥灰岩、页岩为主,上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厚200 ~ 350m。西部地区,在岐山、泾河一带,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灰岩,厚度在1000m 以上; 在桌子山、青龙山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厚50 ~ 570m。该组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2) 中奥陶统

峰峰组(O2 f) : 分布在盆地东缘及富平以东,下段为灰黄色、褐黄色薄层泥灰岩与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互层,局部夹石膏; 上段为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及褐灰色白云岩。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与上覆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93.55 ~ 389.06m。

平凉组(O2p) : 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区,富平一带主要岩性以多层凝灰岩和混杂角砾岩和薄板状灰岩为特征,厚860m; 在渭北西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间夹泥灰岩; 东部富平一带底部夹燧石条带灰岩,厚800m。

(3) 上奥陶统

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缘。

西缘背锅山组(O3b) : 为灰色、肉红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夹少量黄绿色页岩。在陇县一带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和瘤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块状灰岩、角砾状灰岩。

4.石炭系—侏罗系

加里东运动时期,本区抬升,在志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遭受剥蚀,沉积缺失。到晚石炭世开始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系岩性为深灰色、黑色泥岩、页岩,煤层夹白色砂岩、薄层泥灰岩等,厚200~700m,平行不整合在奥陶系之上,陕北的太原组高产天然气,也是主力煤层。

二叠系:是一套碎屑岩夹煤系建造,主要有山西组(P1s)、石盒子组(P2sh)和孙家沟组(P3s),大部分埋于地下,出露于桌子山地区和东部的沟谷中。岩性为中、细砂岩、泥岩互层,夹数层可采煤,厚300~500m。其中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和主力采煤层。

三叠系:为一套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大面积出露于东部沟谷中,全盆地均可钻遇,厚度超过5000m。自下而上,刘家沟组(T1l)为一套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完整沉积旋回;二马营组(T2e)以中粗粒长石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夹炭质页岩、油页岩;延长组(T3y)、瓦窑堡组(T3w)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炭质页岩、油页岩及煤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产油层和含煤地层。

侏罗系: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夹煤层沉积,全盆地均有发育,平行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上,厚度超过2000m。早期,富县组(J1f)为河流-河流湖沼沉积,以泥岩、砂岩沉积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砾岩、薄层煤;中期为河流-湖沼沉积,以砂岩、泥岩不等厚沉积为主,夹煤层、页岩、煤线,由下而上分为延安组(J2y)、直罗镇组(J2z)、安定组(J2a);晚期仅在盆地西缘的桌子山地区有山麓相的砂砾岩出露。侏罗系是盆地内煤、石油及砂岩型铀矿的主要产层。在煤层浅埋区和出露区有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其厚度不甚稳定,为5~15m,常成为地下水的补给通道。

5.白垩系

鄂尔多斯盆地在白垩纪时为完全封闭为统一的湖盆。碎屑沉积物埋藏浅,成岩程度较低,较为松散,孔隙发育,沉积厚度大,大于1300m,地下水蕴藏丰富,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水地层。盆地内地层可分为保安群和六盘山群。六盘山群,仅分布在盆地西南六盘山以东的平凉和陇县;保安群,分布于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出露于伊盟隆起北部,在白于山以北为毛乌素沙地覆盖,仅在地形较高处有小面积出露。

(1)保安群

保安群自两翼向核部厚度逐渐增大,翼部为300~800m,核部则大于1000m,自下而上,可分为宜君组、洛河组、环合组、罗汉洞组等。

宜君组(K1y):为一套山前洪冲积物,岩性主要为杂色砾岩、砂砾岩,厚0~320m,呈扇状、丘状、透镜状产出,从盆地边缘向盆地内尖灭,或相变为河湖相的洛河组;主要出露在盆地南缘的千阳、彬县、旬邑及东缘的安寨、宜君、甘泉、耀县等地。

洛河组(K1l):为一套近源冲积扇、辫状河、沙漠相的沉积组合,岩性以砖红色、棕红色、紫红色长石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具巨型交错层理和板状层理,分布稳定,盆地内均可钻遇,一般厚度为250~350m,最厚可达855m;大体在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盐池—环县—泾川—长武一线以东,砂岩以沙漠相沉积为主;盆地南缘、西缘,盆地北部、东北部的鄂尔多斯以南则是以河流向沉积为主。该地层中,泥岩类地层不足10%,砂层所占比例高,占90%上,结构松散,孔隙发育,连通性好,延伸距离长,分布广,有巨大的储水空间,使之成为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水层。

环河组(K1h):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分布范围比洛河组要向西收缩,一般厚度为200~600m;在向斜核部厚度最大,达800~900m;东部边缘厚度较薄,为0~100m。该组岩性变化较大,大体以白于山北—盐池—靖边一线为界,北部,大部分地区以辫状河相和曲流河沉积为主,岩性为紫灰色、棕红色、青灰色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砂砾岩,夹棕红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底部为粗大的砾岩;南部,以湖相沉积为主,岩性为青灰色、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少量膏岩等细粒沉积物,其中,砂层主要为水下、水上三角洲河道沉积,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

罗汉洞组(K1lh):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的杭锦旗、伊克乌素和西部定边、环县、庆阳、泾川一线,一般厚0~150m;北部主要是洪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由棕红色、姜黄色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泥岩透镜体组成;南部以辫状河与沙漠相沉积为主,为棕红色、紫红色中粒、不等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钙质细砂岩夹紫红色泥岩。该组与下伏环河组呈侵蚀接触,超覆在奥陶系—三叠系之上。

(2)六盘山群

六盘山群分布在陇县和平凉地区,呈NW向展布,不整合在侏罗系之上。主要是一套紫红色、灰绿色山麓相、河流相和湖相碎屑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等,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

三桥组(K1s):分布于宁夏的西吉、同心、固原和泾源等县。岩性为山麓相的浅棕黄色、灰紫色块状砾岩,局部夹砂岩透镜体,钙质胶结,局部含灰岩质的砾石较多,易溶蚀成岩溶孔隙,成为良好的含水地段。

和尚铺组(K1hs):分布于宁夏的同心、固原,甘肃的华亭、庄浪和陕西的陇县、千阳等县。岩性为紫红色、棕红色、棕紫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加少量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有底砾层,属湖相沉积。该层厚度变化较大,在华亭厚度最大,达1216m,向东变薄;在宁夏境内厚度由北向南增大,厚度在38.7~762.4m之间;在陕西厚度为489m,东薄西厚。

李洼峡组(K1lw):分布在宁夏的同心、固原、西吉、彭阳,甘肃的华亭和陕西的陇县。岩性为一套紫色、灰绿色灰白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的湖相沉积,与和尚铺组为同层相变关系,厚度为90~618m。

6.新生代

(1)古近系—新近系

古近系—新近系在地表广泛出露于盆地中、西部,底部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发育地层有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

渐新统清水营组(E3q):分布于盆地西部,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泥岩和石膏层,局部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质泥岩,厚度变化大,从几十米到数百米。

中新统红柳沟组(N1h):分布在桌子山、同心、固原等县。与下伏清水营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橘红色、橘黄色粘土、粘土质沙土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砾岩透镜体,厚73~956m。

上新统:呈残片状分布在盆地边缘,在东部地区称为保德组(N2b)和静乐组(N2j)。保德组,为洪积、冲洪积、湖积相的棕红色、棕黄色砂砾石层、粘土、亚粘土、层状钙质结核和灰绿色粘土、泥灰岩,厚2~070m;静乐组为河湖相的红色、灰绿色粘土夹砂砾石透镜体、泥灰岩和钙质结核层,厚10~25m。

(2)第四系

洪积层:第四系各统均有发育,主要分布在阴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山前地带,岩性为灰色或杂色砾卵石、砂砾石夹粘质砂土透镜体,厚5~130m。

黄土:包括下更新统的午城黄土、中更新统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统的马兰黄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西部和南部,其余地区零星分布。午城黄土,下部为淡肉红色亚粘土(石质黄土),夹数层至数十层棕红色古土壤层;上部为浅肉红色石质黄土层,夹10~20层钙质结核层,厚2~84m。离石黄土,为灰黄色、浅褐黄色粉砂质黄土,夹数层褐红色古土壤层和白色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发育,厚2~235m。马兰黄土,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夹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较为松散,厚5~70m。

湖积层:主要有上更新统的萨拉乌苏组和全新统的冲湖积层。萨拉乌苏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为湖积相和风积相沉积,厚5~90m,底部有1~2m厚的泥炭层;中部为中粗砂与粉砂质粘土互层;顶部为浅灰色粘土质粉砂,是主要含水层。全新统的冲湖积层,分布在黄河两岸、银吴盆地、卫宁盆地等地形低洼处,岩性为灰黄色、灰黑色细砂、粉砂粘土和淤泥,厚1~30m。

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各地山前冲积平原和大型河流的一、二级阶地,岩性主要为灰黄色砂砾石层、砂层夹薄层黏性土透镜体,厚1~30m,是主要含水层。

四、盆地发展史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寒武纪、奥陶纪广大的华北地台区为辽阔的海洋,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志留纪,本区随华北大部分地区抬升,遭受剥蚀,沉积缺失,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的泥盆纪和早石炭世。晚石炭世,华北地台重新成为浅海,出现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二叠纪,本区由浅海转变为宽阔的内陆盆地,以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为主。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盆地仍以内陆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煤系建造普遍发育,区内气候逐渐转为干燥炎热;白垩纪早期,气候干燥炎热,盆地内以洪冲积扇、辫状河及沙漠相沉积为主;白垩纪中后期,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新生代: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边际效应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继续沿断裂整体抬升,成为台地,并褶皱成向斜,形成碟状高原,渐新世盆地中西部地区重新接受沉积,新近纪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成为较稳定的内陆盆地。周围断陷盆地开始形成,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汾河、渭河盆地形成裂谷型地堑盆地,盆地内沉积了河湖相的红色砂、泥岩。

第四纪:早更新世,本区延续新近纪构造格局,湖区面积缩小,仅在庆阳、静乐等局部地区有坳陷型河湖相沉积;而周边的裂谷断陷盆地继续深陷,湖泊广为发育,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如渭河断陷盆地在这一时期沉积厚度就超过1744.5m。中、晚更新世,全区以抬升为主,抬升差异性明显,在乌审旗、靖边和榆林一带形成相对的低洼区,形成萨拉乌苏组河湖相沉积,在东南部普遍有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沉积,黄土厚100~300m;周边地堑盆地继续沉降,并伴有NE向断裂发生,形成一系列的斜列断阶和断隆;同时,河流侵蚀作用加强,相互袭夺联通,使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渭河盆地以及汾河盆地相互连通,构成现代黄河中游水系,盆地中以河流沉积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本区继续抬升,但上升幅度有所减弱,南部及东部地区河谷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晋陕大峡谷,河谷中常可见到3~4级阶地。

『拾』 福建属于什么地质条件

福建省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华夏地块的一部分,中生代成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华夏地块的变质基底在闽北广泛出露,称麻源群,是一套二云石英片岩、变粒岩夹变质火山碎屑岩、大理岩和石墨片岩系,时代为中、新元古代。南华系至奥陶系不整合覆于其上,属构造活动型的较深水碎屑沉积夹火山岩,也普遍变质。志留系和下、中泥盆统缺失,地台型盖层沉积始于晚泥盆世,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浅海和滨岸相碎屑岩,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碳酸盐岩和含煤层系主要发育在闽西南的永梅坳陷中。三叠系是一向上变粗的层系,上统变成陆相磨拉石夹中酸性火山岩,以角度不整合与下伏地层接触,显示了印支运动的造山性质。晚侏罗世—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大规模喷发,与相应的深成侵入岩几乎覆盖全省。岩浆活动可分两个阶段:前期属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系列,是地壳挤压构造环境产物。晚白垩世转为双峰式岩系,提示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化。古近系缺失,南部沿海有新近纪玄武岩喷发。第四系为河流和滨海沉积。在东部的福鼎南溪,20世纪80年代发现有石炭纪的深水复理石沉积。全省区域变质作用时代向东持续变新,其中闽中戴云山地区的石炭系变质成片岩系,沿海的平潭 东山变质带晚白垩世火山岩以前的地层都已变质;加上福建中生代薄皮叠瓦推覆和拆离构造的普遍发育等事实,不少学者提出华夏古陆实际上可能是一复合造山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