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利用黄土地质
1. 黄土地貌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冬季风把西北内陆地区的沙尘搬运到黄土高回原地区沉积形成答的.
黄土高原是由于黄土的特性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黄土疏松,具有湿陷性,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夏季暴雨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形成了了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塬、梁、峁).
2. 黄土高原的地质是怎样的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源分布最广的国家,而黄土最集中、最典型的分布区就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祁连山东麓的日月山,北抵长城,南达秦岭山脉,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包括山西、陕西和宁夏的大部分地区,甘肃、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区,黄土厚度一般为80-120米,最大厚度可达180-22米。黄土多呈灰黄色、棕黄色和棕红色,抵抗侵蚀能力很弱。
3. 黄土地质怎样
很脆弱的。黄土近似沙子,容易被水、风带走。
4. 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是怎么形成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对黄土高原作过下面一段精彩描述:“这一令人惊叹的黄土地带……这在景色上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形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有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吓人的形象,好像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的世界。”
八九十年前,当一些到中国探险的外国科学家走进黄河中上游的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时候,立刻被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色惊呆了。那是一个地球上绝无仅有的黄土世界。
在欧洲,德国的莱茵河两岸,中欧的多瑙河一带,以及北美密西西比河等地也有不少黄土分布着。但是与中国的黄土高原的黄土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论在面积上,还是在厚度上,都无法和中国的黄土高原的黄土相提并论。
黄土高原东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肃的乌鞘岭,南到秦岭山脉,北到长城一线,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堆积厚度也大得惊人。一般有五六十米厚;在陕西、甘肃的一些地方,可以找到一二百米厚的黄土层。这样厚的黄土层在国外是找不到的。那么,这么大范围分布的深厚黄土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直到不久前,科学界对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不休。
一种学说认为,黄土是由当地岩石风化造成的。他们认为,因为地质时代久远,风化过程很长,天长日久,就会使岩石逐渐风化成粉末,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这种学说受到不少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果按照上述意见,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应该遍地皆是,但是事实上黄土高原上超过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峰并没有黄土堆积,这些山峰像一座座岩岛,屹立在茫茫的黄土海洋之中。
另一种学说认为,黄土应该是流水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而反对这种学说的学者认为,根据他们的调查,在黄土高原上,那些几十米厚的黄土层中,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流水层次。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黄土并不是人们心目中那种一般的“黄色的土”。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地质又细腻又均匀。黄土颗粒的大小只有一毫米的几十分之一。厚厚的黄土层中,上上下下看不出明显变化。
现在科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黄土风成学说。也就是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大风吹送、堆积而成的。
最早提出风成学说的科学家们根据亚洲大陆内部戈壁、沙漠和黄土的分布情况,画了一幅想象的地图。地图的中央部分是砾石遍地的戈壁,向外是几大片有名的沙漠,即前苏联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再向外就是广布于我国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表物质由中央向外围,由砾石到沙粒再到黄土细粒,表现出明显的地带规律。因此,他们认为黄土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亚洲中心地带的戈壁、沙漠地区吹来的风,把那里的细土带到这里来的。
这个学说提出以后,因为还没有更多过得硬的证据,所以起初并没有多少人支持它。说100多米厚的黄土层是风吹来的,怎么能让人相信呢?直到中国科学家们近二三十年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找到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之后,黄土风成说才渐渐被公认了。
中国科学家们做出了哪些新的成绩呢?
第一,在黄土里找出古代植物遗留下来的孢子和花粉,并且进行了鉴定。根据这些植物种类,明确地证明了当年黄土高原时的气候环境确实是一种干燥而又寒冷的气候。
第二,在显微镜下对黄土中的细沙进行观察。发现这些很小的沙粒表面上没有流水摩擦的痕迹,倒像风力搬运的结果。科学家们还在黄土高原上,采取不同地区的黄土土样,测定颗粒的粗细,结果是越接近西北沙漠,颗粒越粗;越向东南,颗粒越细,很有说服力地证明黄土是从西北沙漠地区吹来的。
第三,有的学者还利用近代气象学的知识恢复当时的亚洲大气环流状况,提出那时的风向是有利于黄土搬运的。
黄土的形成起码经过了100多万年,在最近二三万年前达到最高峰。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黄土的形成过程仍然没有结束。我国古代许多历史书籍中多次记载的“雨土”现象,就是黄土搬运堆积的实证。
5. 怎样改造和利用黄土高原自然条件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可采取以下措施:
保塬,塬周围种植杨树、内桦树、苹果树、柿容子树等落叶乔木,平整土地,防止垮塌和水土流失。中央可作耕地。
护坡,陡坡地种牧草、灌木、山杏等灌木、乔木并修建护坡。缓坡地修梯田、农田水库。种优质牧草以及苹果、梨、柿子、山杏等经济乔木。
挡土,冲沟里建淤地坝、小型水库。可小规模养殖鱼,建水渠,统一管理用水。
6. 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什么
黄土高原的居民抄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当地居民建造了墙体单薄,门窗开的较大的竹楼,并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雨水的排泄.
故答案为:窑洞;竹楼.
7. 黄土是怎么形成的,谢谢。
关于黄土的成因,20世纪初地学界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目前认为黄土有复杂的形成过程,但风成过程是黄土形成的主要过程。就我国的黄土而言,风成说主要有以下几条根据。
(1)黄土分布在戈壁和沙漠的东南方向,虽然颗粒比较均匀,但有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规律,这种变化的方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是一致的。
2)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和多种形态的原始地貌上,并保持相近的厚度,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坡向性规律,即迎风侧的北坡或西北坡厚度一般较大。
(3)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性动物和植物化石,反映偏干的生物气候条件。
4)黄土中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与所在区域的下伏基岩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特征充分说明,我国的北方黄土主要是从荒漠地区吹来的风积物,属悬移质风尘堆积。当然地表的一部分黄土,后来也可能经过其他外营力的再次搬运。
(5)黄土中发育有随下伏地形而起伏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这些埋藏土层均代表了黄土风尘下降间隙期的土壤风化及形成产物。这说明黄土搬运的主营力──风,随着历史上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活跃期和停滞期之分。在短暂的停滞期内,外来黄土沉积量减少,本地风化成土过程发育,之后又被风尘黄土所淹没。由此进一步说明,黄土高原的主要构成物质──黄土,主要形成过程是“风成”。
相关学术著作可参考:刘东生《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张宗祐《中国黄土》,地质出版社1989年版。
8. 黄土,地质好吗房子打地基怎么打
黄土具有一定的直立性,利用这一点在黄土高原地区可以建造窑洞,专但是黄土的主要成分是粘属土矿物,遇水膨胀,又容易坍塌,具有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地区以地基处理为主、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防止地基湿陷。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简单说,黄土地区的房屋地基一定要夯实,用重锤长时间击打,把土层砸结实,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挖好的地基先用水浸泡使之吸水膨胀,再进行夯实作业
9. 坡度比较陡的黄土地质适合做什么样的护坡
植树种草,太陡了的话用混凝土固定吧
10. 黄土地区地质概况
黄土高原
(Loess Plateau)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编辑本段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