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上的层位分为哪些
A. 地质学上的盖层区主要包括哪些
盖层区看你怎么理解,是应用于什么对象,如果是大地构造上来讲,所谓盖层区当然也是比较广泛的,如我国华北地台
B. 常见的地质层有哪些系统类型
关于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分类,目前存在着如下两种分类方案。 第一种分类方案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主的一些国家,承袭了原苏联水文地质学者的地下水分类的基本观点,即以含水介质的空隙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基本依据。该种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岩石的基本类型和岩石中的空隙类型之间有着完全的对应关系;而一定类型的空隙(包括粒间孔隙、裂隙和溶蚀孔洞)则赋存一定类型的地下水。按照这一观点,可把地下水划分为孔隙地下水(松散未胶结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种。由于这种分类能直接反应出岩石类型、贮水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这个分类便成为寻找、勘探、评价与开发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也被广泛用于水文地质教科书及各种地下水勘查规程和水文地质科研、生产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分类的第二种方案,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依据。例如笔者从美国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质学”(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贝尔所著“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学”(1992年)等专著中均可见到。书中虽然没有专门的地下水分类的章节,但这些学者均按照岩浆岩和变质岩、火山熔岩、沉积岩(或进一步分为砂质岩石和碳酸盐岩)、冲积层、永冻层等岩石类型来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征,或者按岩石类型来命名含水层(如火成岩变质岩含水层,碳酸盐岩含水层和碎屑岩含水层等等)。这种分类方案的优点是比较直观,且易于掌握。但是岩石类型繁多,这种地下水分类就未免五花八门,缺少科学的系统性。同时,这种分类也不能反应出地下水贮、导水性质等重要特征。 比较以上两种地下水按介质条件的分类方案,显然按岩石空隙类型的分类更具科学性。但是,近年来,随着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工作的深入,发现这种单一按含水介质孔隙类型的地下水分类方案仍然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岩石类型、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之间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例如裂隙空隙并非非可溶性的坚硬岩石所独有,松散岩石中的黄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较大的孔洞空隙也并非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所独有,某些含有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胶结物或角砾为可溶性的角砾岩),甚至于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种孔洞及管道空间。 (2)在三大基本岩石类型(松散岩石、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间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的岩石;它们常具有两种类型的贮水空隙系统(即双重孔隙介质)。如我国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层中的许多半胶结(半坚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间孔隙又有成岩和构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赋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时具有成岩、构造裂隙和溶蚀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间,即既含裂隙水又赋存岩溶水。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双重孔隙介质。在目前以含水层介质类型为基础的地下水分类中,并未明确这部分过度类型岩石、双重性质空隙类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来在地下水勘探、开发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贮水空隙类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义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坚井和孔室空间,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层(可能为埋藏的火山灰碴),这些空隙和地下水类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质分类中也没有位置。以上问题说明,简单的按照岩石类型和空隙特征来划分地下水类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赋存形式的客观实际状况;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类型。因此,对目前广泛使用的这个地下水分类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对三大类地下水的概念,特别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进行定义。
C. 地质分层怎么分 地下的层位是依照什么依据分出的地层
地质分层包括来年代分层、岩源性分层、层序地层等几个方面.年代分层是根据同位素测年、古生物化石组合断代等,确定地层的分层.岩性分层是根据各时代不同的岩性组合,确定界线.层序地层学是近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地层学分类,根据全球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划分地层时代.
D. 地球地质共有多少层最表面一层是什么
地球地质一共有3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最表层是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专面层,属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
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
(4)地质上的层位分为哪些扩展阅读:
划分依据
1、根据各圈层密度和地震波速度与地表岩石或矿物的有关性质对比进行推测。
2、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进行推测。
3、根据来自地下深部的物质进行推断。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有时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幔)的物质带到地表,为我们认识深部物质提供了依据。
4、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
E. 地层分类有哪些
目前国际上主要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
1、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
2、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
3、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年代地层。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是指根据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的不同特征或属性,将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尽管在年代对比方法上虽然有许多种,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指出,虽然同位素年龄测定是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以后的深度变质地层时代对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显生宙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方面,还不够完善。而古生物(生物地层)的方法,在地质时期划分和地层的时代对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对同时性。而且,迄今为止,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阶)也像生物地层一样,都主要是以化石作为划分和对比依据的,因而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进而主张把地层分为两大类型。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理论的产生,地层学出现一系列新分支学科,因而地层分类也随之扩大。目前除以上三大类以外,还出现了以岩石体剩余磁性方向的变化作为划分依据的磁性地层;以各种客观存在的,且易用近代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追踪而识别的物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层结构转换面等)作为划分标志的层序地层等等。
F. 地层有那些层
什么是地层?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专的属总称。(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G. 各元素在不同地层层位中的分布
由表3-2可知:前寒武的长城系和蓟县系相对富集成矿元素As、Sb、Pb、Zn、Ba;古元古界结晶片岩、片麻岩,则富集As、Sb、Pb、Zn、Ni、Ba。
由表3-3可知:Pb元素的含量,在下古生界各层位、各岩性中均大于地壳平均含量(12.5×10-6),为18×10-6~59.01×10-6;Zn 元素的含量,除在志留系碎屑岩中为52.14×10-6(小于地壳平均含量70×10-6)之外,在其余下古生界各层位、各岩性中也均大于地壳平均含量70×10-6,为78.9×10-6~84.7×10-6;因此,区内下古生界在该区铅锌成矿作用中,提供了丰富的Pb、Zn成矿物质来源。
表3-3 西昆仑地区下古生界各元素含量表
注:元素含量单位:Au为10-9,其余为10-6。(资料来源:湖南有色217队,1996)
由表3-4可知:区内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碎屑岩中Pb元素含量(14.23×10-6~28.1×10-6)普遍高于地壳平均含量(12.5×10-6);Zn元素含量以石炭系碳酸盐岩、碎屑岩中含量最高为(86.7×10-6~88×10-6),高于地壳平均含量(70×10-6)。
表3-4 西昆仑地区泥盆-石炭系各元素含量表
续表
注:元素含量单位:Au为10-9,其余为10-6。(资料来源:湖南有色217队,1996)
区内泥盆系、石炭系在该区铅锌成矿作用中,也提供了部分Pb、Zn成矿物质来源。
综合分析,可知在时序演化上:由Ptln-Jx-O-S-D-C,成矿元素Cr、Ni、Co、Mo、Pb、Zn、Cu、Au、As、Sb总体上由高➝低➝高变化;而 Au、As、Sb 由低➝高变化,Pb、Zn则由低➝高➝低➝高交替变化。元素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不同沉积构造环境变化关系,古元古代处于稳定的克拉通地盾,Cu、Fe等元素同生聚集;到奥陶-志留纪处于海槽环境,利于Cu、Au聚集,特别是火山岩更富集Cu、Ni,到晚古生代大陆棚边缘开阔陆相浅海环境灰岩相有利于Pb、Zn元素聚集。
元素的丰度值高,表明地质作用使该元素的含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是成矿有利的一个标志。但元素的富集系数更是衡量其富集成矿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昆仑地区不同层位的不同岩性中,各成矿元素丰度及富集系数差异极大(表3-5),如Au在区内奥陶志留系细碎屑岩中和石炭系绿片岩中含呈相对较高,富集系数为1.70~1.62;Pb、Zn在区内石炭系及下古生界中均较富集,其富集系数分别为1.74~2.79和1.16~1.35(除Zn在石炭系绿片岩中为0.89之外),且以下古生界最为富集。这与区内铅锌矿床主要产于上古生界之中的事实并不矛盾,相反,它证明了这些铅锌矿床(点)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物质是来自于下部地层(下古生界),是在热液作用下,成矿物质从下古生界运移到了上古生界之中,由于热液性质的变化而发生沉淀,从而导致成矿元素的局部富集。
表3-5 西昆仑不同层位、不同岩性地层中成矿元素丰度及富集系数表
注:元素含量单位:Au为10-9,其余为10-6。 (资料来源:湖南有色217队,1996)
H. γ5代表地质什么层位
γ代表花岗岩,是侵入体,不是地层
I. 地质上的地层可分为哪六种
看你是根据什么分了,根据年代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有宇、界、回系、统、时、阶答,其中界分为太古界、元古界(下、中、上)、古生界(下、上)、中生界、新生界。每个界内包含若干个系,每个系由若干套系组成,以此类推。比如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你下个地层年代表就一目了然了。
若是根据岩性划分就比较复杂了。不知道你说的地层划分标准是啥。
J.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是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划分原则: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宏观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划分的岩石地层体。它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联合。整体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规律的、复杂多变的岩类与岩性的组合),野外易于识别划分。它是客观地质实体,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