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是什么地质
⑴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质构造
一、自然地理概况
本实习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南的西秦岭地段,中心西北距天水市(秦城区)约41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6′~106°10′,北纬:34°10′~34°30′。区内包括了以地质地貌为主体的麦积山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观区,仙人崖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区,石门山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区,街子构造温泉景观区及折家河流域曲溪(流)景观区及龙王沟生态保护区。地貌是给予了成因概念的一种地表形态,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实习区的主要景观资源。依据海拔高程、岩石类型、地质作用过程和地貌形态,可分为剥蚀侵蚀中山地貌(I2)、花岗岩型峰林地貌(I3)及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I4);侵蚀堆积河谷地貌(II),包括黄土复盖区河谷地貌(II1)、黄土复盖区河谷阶地及牛轭湖地貌(II2)、侵蚀堆积河谷地貌(II3)和曲流及牛轭湖地貌(II4)。
麦积山-石门山实习区横跨划分我国南北气候分带的秦岭分水岭,北邻渭水,南携嘉陵,峰水晖映,山川秀美。从东西方向看,麦积山地区又大致处于我国四个巨型地貌或台阶(青藏高原-高山、黄土高原-中山、低山丘陵及东部海洋)的第一、二台阶转换部位东测,海拔处于1000~3000m之间。麦积山地区的渭河山及其东西一带,海拔多超过2000m,石门山为2095m,最高峰为松坪梁,海拔2334m。区内水系如网,自秦岭分水岭分别呈南北流向,北侧的颖川河,东柯河及毛雨河等呈北北西流向注入渭河。南测的白家河和花庙河呈南南东流向归并于嘉陵江水系。对比南北水系,有南长北短,南缓北陡,南宽北窄和南清北浑的趋势和特点,上述特征均与新生代地质构造活动和沉积物类型不同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地质地貌特殊,故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在天水气候区划中,实习区区属于温和、温凉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实习区地形复杂,山峦起伏,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和区域性分带和差异性明显。总的气候特征是:温和温润,四季分明,冬冷却无严寒,夏热而酷暑,雨热同季,光照充裕,构成了游人进行游园活动和科学考察不可多得的宜人的气候条件。
二、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由中国大陆宏观构造地质图(1:4000000)不难看出,麦积山-石门山所在地域在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上隶属于中国东西中央造山带(昆仑—祁连—秦岭构造带)与南北中央造山带(贺兰—川滇构造带)两个巨型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 区内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地质内涵,是国、内外的学界考察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区之一,更是研究探讨中国南北自然环境产生差异原因及青臧高原演化和隆升机制的关键地带。
1、沉积变质地层
麦积山-石门山实习区沉积地层发育较全,从时代上看仅缺少太古代、晚元古代、古生代及中生代的部分地层。从成因上讲,既有海相沉积,也有陆相沉积及风积物,类型较全。上述地层因受地质构造长期反复活动的响,地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和变形。主要地层及特征如下。
(1)前长城系(Anch)。分布在渭河两岸,以北岸为主,近东西走向,断续延伸,由一套变质较深的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组成,局部混合岩化。前长城系牛头河群由于构造复杂、变质较深、出露差、生物化石少,至今时代归属仍不统一。据地层接触关系、变质程度及部分测年资料,对比后暂划归前长城系,属古元古界,形成时代早于19亿年。
(2)秦岭群(Pt1-2qn)。呈弧形见于实习区南部,地层变质深、变形较强烈、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下、中、上三个岩段。主要岩性以绿泥石片岩、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和条状混合岩为主,夹变质砂岩和混合岩等。秦岭群形成时代问题争论较大,一般划归为古-中元古界,形成距今约19~9亿年间。
(3)古生界(Pz)。区内古生界地层主要出露有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及上古生界的泥盆系。但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产状多变,地层及岩石较为破碎。主要岩性包括寒武系的片岩、片麻岩、变砂岩,夹大理岩等;奥陶系(区域上可与陕西境内的丹凤群对比)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及正常沉积岩组合,中度凹陷变质;泥盆系以中泥盆统的四房湾组和上泥盆统的大草滩群为主,主要岩石类型为变砂岩、石英岩、千枚岩夹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等。寒武系、奥陶系和泥盆系地层主要见于区内东部,中、南部和西南部。
(4)中生界。中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景区及公园的中心地区,以白垩系地层为主,分布面积也较大,次有侏罗系地层极零星见于土桥子一带。白垩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大,而且集中,层厚,近水平产出。白垩系地层因构成闻名遐尔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石窟)的载体而进一步被命名为麦积山组(k2m),标准剖面位于土桥子以西的陈家庄-阮家沟一带。层型剖面厚度大于482.50m。麦积山组岩性主要为一套砖红色-紫红色厚层块砾岩夹砂砾岩及砂质泥岩。
(5)新生界(Kz)。新生界地层在区内出露较为广泛,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第三系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为一套砖红色砂砾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夹灰绿色泥岩薄层和透镜体;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实习区北部及全区各主要河谷内,成因类型以风积黄土为主,次为河流冲洪积层,局部为湖积层。
⑵ 老黄土的新地质名称是什么
老复黄土和新近堆制积黄土是堆积年代进行命名的,其中前者在工程建设中的意义不大。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现在将黄土划分为湿陷性黄土和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细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新近堆积黄土的名称还在继续使用,指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Q4-2)黄土。
⑶ 黄土工程地质性质的介绍
黄土工程地质性质(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perty of loess)是指与黄土分布区工程建设施工及建筑物稳定条件密切相关的回黄土的特殊性答质,如黄土的湿陷性、压缩性、抗剪强度等。
⑷ 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比较流行的是“风成说”,所以一般说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所用是风的堆积作用。而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状态的地质作用是流水的侵蚀作用。要注意区分。
⑸ 黄土,地质好吗房子打地基怎么打
黄土具有一定的直立性,利用这一点在黄土高原地区可以建造窑洞,专但是黄土的主要成分是粘属土矿物,遇水膨胀,又容易坍塌,具有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地区以地基处理为主、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防止地基湿陷。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简单说,黄土地区的房屋地基一定要夯实,用重锤长时间击打,把土层砸结实,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挖好的地基先用水浸泡使之吸水膨胀,再进行夯实作业
⑹ 地质资料中黄土属于什么土
粉砂
⑺ 黄土地区地质概况
黄土高原
(Loess Plateau)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编辑本段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⑻ 简述湿陷性黄土的基本工程地质性质
陷性黄土是一复种特殊性质制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⑼ 黄土地区的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什么
研究地形的起伏和地面水的积聚、排泄条件,调查洪水淹没范围及其发生规律;内
划分不容同的地貌单元,确定其与黄土分布的关系,查明湿陷凹地、黄土溶洞、滑坡、崩坍、冲沟、泥石流及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对建设的影响;
划分黄土地层或判别新近堆积黄土,应符合规定;
调查地下水位的深度、季节性变化幅度、升降趋势及其与地表水体、灌溉情况和开采地下水强度的关系;
调查既有建筑物的现状;
了解场地内有无地下坑穴,如古墓、井、坑、穴、地道、砂井和砂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