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的地质构造是什么意思
A. 地质构造基本知识
(一)地质构造和地层
1.地质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石,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例如:由地质作用在岩层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断层、节理、劈理等断裂,以及其他的面状,线状构造等均匀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内力地质作用造成。
2.地层
地层是指沉积岩、火成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和一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层状岩石。概括地说,地层是一切层状岩石的总称。
地层与岩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层含有时代的概念;而岩层则不具有时代概念。所以地层是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对一个地区或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可确定地层的生成顺序和时代;还可进一步分析地层形成时的环境,从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规律以及地壳运动的规律等。
(二)岩层的接触关系
岩层的接触关系,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据其成因特征,可以分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型(图1-5)。
图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过程示意剖面图
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头代表地壳运动的方向)
1.整合接触
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若其产状一致,在沉积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连续的,则这种关系就称整合接触。它说明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以相对下降为主,所以发生在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沉积过程是连续的,其间没有发生过足以引起较长时间沉积间断的构造运动。如图1-5中的志留系(S)与奥陶系(O)之间的接触关系即为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在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间有一明显沉积间断,并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两套岩层间虽然产状一致,但有明显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图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明显沉积间断,并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关系(图1-6)。
(三)单斜构造与岩层产状
1.单斜构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倾斜角度小于5°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原来的水平岩层,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产状发生变动,造成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这类岩层称为倾斜岩层(图1-7)。如果在某一地区,出现一套岩层都朝一个方向倾斜,且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时,称为单斜岩层。
图1-6 岩层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岩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图1-7 单斜岩层示意图
2.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状态;它是以岩层的产状要素来确定的。
岩层的产状要素是指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图1-8)。只要测量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就可以确定岩层的空间的位置及其形态,它是研究各种构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据。
图1-8 岩层产状要素示意图
AB—岩层的走向;OD'—岩层的倾向;a—倾角
(1)岩层的走向
倾斜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图1-8)。走向线是一条水平线,其两端延伸方向称岩层走向。走向线延伸的两个方向相差180°,如呈北东—南西方向、北西—南东方向等。
(2)岩层的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且沿岩层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图1-8)。倾向表示岩层倾斜的方向。
(3)岩层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夹角称岩层倾角(图1-8)。倾斜范围在0°~90°之间。若倾角近于0°,为水平岩层;若倾角等于90°时,称为直立岩层;余者统称倾斜岩层。
(四)褶皱构造
在褶皱构造中,岩层的每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弯曲称为褶曲。它是地壳运动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是由一系列褶曲组合而成的,即岩层受力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完整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①背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②向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下拗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向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
为了研究和描述褶皱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我们必须要了解褶皱要素。褶皱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轴迹和槽线等(图1-9和表1-11)。
图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征、褶皱示意图
表1-11 褶皱要素
(五)断裂构造
当岩石受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产生各种破裂或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裂构造。其特点是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点,破裂构造主要分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1.节理
岩石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这种破裂构造称节理(图1-10)。
图1-10 节理
A—纵节理;B—横节理;C—斜节理
节理是岩石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常成群出现,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排列。节理因所处构造部位不同,其长度、宽度、规格、形状等差异悬殊,节理裂开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张开、有的紧闭。节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质及受力情况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节理要比柔性岩石中发育。
2.断层
断层是破裂面两侧岩层,沿着破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往往是节理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层和岩体中广泛分布。
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称断层要素。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和破碎带(图1-11)。
图1-11 断层要素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受力后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断层面。
破碎带:大断层的断层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组成,称为断层破碎带。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交线,称断层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盘,称为断盘。
断距:断层面两侧盘相对移动的距离,称断距。
B. 地质构造
石家庄市的大地构造,属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间的交接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主要经历了太古代末期的阜平运动,下元古代的吕梁运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在太古代和元古代,由于石家庄市是下沉地区,沉积了巨厚的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岩系。震旦纪初期的吕梁运动,太行山山地发生了巨大的褶皱隆起,使太古代、元古代的岩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许多断裂断层。吕梁运动以后,石家庄市地壳缓慢的升降运动,主要表现为下沉。因而,在石家庄市又沉积了大量的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岩系,构成了石家庄市的物质基础。后海水撤退,石家庄市表现为上升运动。到志留纪后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结果,使整个华北产生隆起,从而形成陆地。
新生代初期,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在石家庄市形成了多处断裂。石家庄市-元氏-临城的断裂带以及沿现今山区和平原交界处的一系列断裂层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石家庄市表现为大型的断裂下陷,沿京广铁路一线产生了北东向的大断裂,山区和平原进一步分裂。从此,奠定了目前山区和平原的基本形态。
石家庄市出露地层以太古宇变质岩层为主,古生界、新生界以及第四纪地层也有广泛分布。太古宇岩系主要分布在行唐、灵寿、平山、井径、元氏、赞皇一带,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大理岩为主。新生界第四纪地层在石家庄市广泛发育,大部分出露于华北凹陷区,少部分出露于山间沟谷、山坡等处,主要由冲积、洪积、残积物和黄土组成。
C. 地质构造是指什么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
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结合方式和面貌特专征的总称。构属造是岩石或岩层在地球内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原始面貌。
尺度:
形成构造的构造运动也常称为地壳运动,地壳运动通常很缓慢,以地质年代作为时间的尺度,但也有快速突变的运动,如火山喷发和地震。 构造的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大的构造带纵横几千千米,小的如岩石片理甚至矿物晶格位错,但通常所说的地质构造是较大尺度上的。
类型:
构造的类型按构造形成时间可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原生构造,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
如岩浆岩的流面,沉积岩的层理等。 次生构造,指岩石形成后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的构造,有褶皱,断层等等。
D. 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的概念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专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在层状属岩石分布地区最为显著。在岩浆岩、变质岩地区也有存在。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对水工建物筑地基的稳定性和渗漏性有直接影响。如褶皱构造核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强度低,渗透性较大。闸坝、电站、隧洞等选址时应尽量避开这种地段。选址还应考虑库区的断裂情况,较大断层如伸到库外,可能会产生库区渗漏现象。
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E. 陕西省安康市的地形是怎样的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回南古路的东北缘,分答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
F. 什么是地质构造
中文名称:地来质构造
英文名称:geological
structure
定义自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G.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是什么意思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专,外力作用有属: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质构造是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名称,主要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有背斜和向斜,断层主要有地垒和地堑。
H. 什么是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专层等,称为地质构造。属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I. 陕西安康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色
安康市位于中国中部、陕西省东南部。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国土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石泉、汉阴、安康等河谷盆地居中。秦岭、巴山和汉江构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貌。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位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东与湖北省的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重庆万州区的城口、巫溪及达州市的万源县接壤,北与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和商洛市的柞水、镇安县毗连,西与汉中市的佛坪、洋县、西乡为邻,处于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市委、市政府驻地汉滨区,原距省会西安市371公里,西康铁路建成后安康与西安的距离仅为267公里,空中航程仅45分钟。境内铁路、公路、航空、航运交通运输方式齐备,是陕西南部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立体性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
[行政区划]
全市现辖汉滨区、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旬阳、镇坪、平利、白河10县(区)和省级安康生物科技工业园区。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295万人,人口密度为124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54万,占总人口的87%。全市现有23个民族聚居,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1%,回族占0.79%,满、蒙、白、侗、壮、东乡等21个民族占0.10%。
[气候特点]
全市土地面积3529.4万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现有耕地760万亩。本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5℃,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日照时数1600—2000小时,无霜期210—270天左右。南北过渡带的地理环境,使本市资源丰富且呈现南北兼具特色,尤其是生物、水力、矿产三大资源得天独厚。
[历史沿革和城市建设]
安康市历史悠久,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安康夏代属梁州,商、周时,先成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后属楚国、秦国。秦惠文王12年(公元前312年)首次在今安康城北设汉中郡西城县,后几经变更,建郡改县,从此,安康市成为陕西省国土的组成部分。汉承秦制,在安康县设汉中郡治,下设五县。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郡治迁移至汉中南郑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汉中郡东部即安康市为西城郡。隶属汉中郡,直到西汉时期,西城县一直是汉中郡治所。从此,安康始称西城县。自此,标志着安康建城之始。曹魏、西晋设魏兴郡,辖七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安康”之称始于此。 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设“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金州名。宋元及明清前期仍设金州。明万历年十一(1583年)洪水覆没州城,筑新城易名兴安州,乾隆年间(1783年)升州为府。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陕西省人民政府安康专员公署,1979年改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2001撤地建市,设安康市人民政府。
[生物资源]
秦巴地带是我国生物资源的基因库,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堪称南北荟萃之地。全市拥有各种生物物种3300多种,栽培作物60多种,各类动物430种,居全省之首。各类树种2157种,连树、香桦、七叶树、鹅掌楸、枫香树、黄杨、红豆杉、银杏、水杉、三尖杉、樟、楠、檀等为我国稀有或独有,其中产于镇坪县的珙桐(又称鸽子树)被称为250万年前的活化石,为世界罕见树种。全市共有野生动物430种,其中鸟类296种,兽类98种,两栖爬行类36种,鱼类80多种,其中有34种列为国家保护珍稀动物。中药材品种极为丰富,品种达1290多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有600多种,蚕茧、党参、茶叶、生漆、厚朴、麝香、桐油、木耳、杜仲、板栗、黄姜、黄连、苎麻等传统大宗林特产品产量在陕西名列前茅,其中生漆产量在全国驰名。本世纪80年代以来,安康市茶叶开发形成产业,新开发的各种名茶畅销全国,居西北地区之冠,“富硒茶”已成为企业品牌和安康茶文化的代名词而传遍华夏。安康还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蚕丝绸基地,蚕茧产量占全省80%以上,以绞股蓝、皂素、葛根素为主的药用资源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
[水力资源]
安康境内河流密布,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总量的59.5%,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的1.5倍,是全省的2.6倍。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在境内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23400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安康市位于秦巴山区,属秦岭摺皱系南部扬子准地台北缘,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迄今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5种,产地700余处。经多年地质工作者的努力,探明储量的矿种有31种,产地65处。其中储量大、品质优、市场前景好、开发潜力较大的特色矿产有以下十种。
J. 安康地层分布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
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
安康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境内最高点镇坪牛头店红星村,海拔2912米,最低点白河县汉江出境处右岸,海拔168.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