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有哪些中国人是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有哪些中国人是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发布时间: 2021-03-01 23:19:42

❶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和院士哪个厉害

美国科学院院士比较厉害。学科的学会会士肯定比不上

❷ 郭沫若奖学金的奖学金

新中国第一奖学金
2007年9月15日,新创基金与中国科大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承诺长期资助郭奖,奖金额度被调整为8000元。11月,由于教育部新设的国家奖学金额度为8000元,新创基金执委会决议将该奖由原定的8000元提升至10000元。此项决议考虑了校友特别是历届郭奖得主的意见,也有利于维持这个新中国第一奖学金与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不可动摇的地位。新创基金表示,依据与中国科大的共识,不排除继续提升奖金额度。
郭奖得主群星璀璨,英才代出。吾校菁华,多出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中,有8人拥有14个权威学会会士(或院士)头衔,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会士、美国国际计算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首届郭沫若奖学金15名得主中,有5名拥有7个会士(或院士)称号。其中就有4名是自动化系的。其中,吴奇(773)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李卫平(776)、付敏跃(776)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邱建伟(777)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邓立(778)是IEEE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会士;林间(777)、李献华(797)是美国地质协会会士;姜涛(796/7911)是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❸ 是中科院院士值钱,还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这个不能用值钱来衡量。
只能说那个更厉害,或说哪个入选的条件要求更高。
应选
院士

❹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和中国院士一样么

美国物理协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成抄立于1899年,是世界第二大物理学组织,并发表以上十余种科学期刊,每年举办20多项科学会议,约有四万多会员。
美国物理协会是世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❺ 郭沫若奖学金的业绩:得主

—白重恩,79级数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江苏省南京燕子矶中学,现为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哈佛大学博士 。
—冯平,80级近代力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江西师大附属中学,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现为美国雷曼兄弟银行董事总经理.
—杨培东,88级近代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江苏苏州吴县木渎中学。从中国科大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材料科学家查尔斯·利伯教授。28岁即成为伯克利的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同时,他还是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最近几年,杨培东领导的研究小组接连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有关纳米材料的高水平论文,他本人多次获得各种科学奖金和荣誉,成为美国和世界纳米研究领域的明星。2007年5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以标题《青云直上》称赞杨培东的成就。
—程继新,安徽绩溪人,1989级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1994年开始在科大硕博连读,导师朱清时院士,期间曾赴法国巴黎南大学和香港科大做短期研究,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程继新是科大最早参加中国与美国数模赛的队员之一,曾多次在数模赛中获得佳绩。科大在国内首创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出任数模赛教练做法。程继新曾做为教练率科大92级学生获得美国数模赛 特等奖。
1998-2000年,程继新在香港科大做博士后。2000-2003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2003年被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聘为助理教授。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等奖学金;1992-1993年两次获得中国数模赛特等奖;1993年获美国数模赛一等奖。
—魏青桥,89级应用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河南省河大附中,哈佛大学博士,现供职于惠普公司。
—吴洪开,91级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江西吉安七中(白鹭洲中学)。吴洪开13岁时考入中国科大,是当年中国科大最小的新生(比少年班最小的新生还小)。200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继而赴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也是该系最年轻的教授。
—段镶锋,92级应用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哈佛大学博士,现任职于著名的纳米技术公司——Nanosys(纳米系统)公司,他是该公司高等技术研究组奠基人之一。段镶锋在哈佛求学期间于99年、01年两度荣获“MRS全美杰出研究生奖;他和另一科大学子合作完成的纳米成果被Science评为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并名列榜首。他在Nature、Science等顶尖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03年他被美国TechnologyReview评为当年的“世界百位杰出青年发明家”之一。
—王惠群,92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山东省胜利油田一中,哈佛大学博士。现为Harvar-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科学家。
—袁军华,93级近代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江西泰和中学。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博士后。
—王曦,94级力学与机械工程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江苏省灌南县中学,现为哈佛大学博士后。
—向勇,95级力学与机械工程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四川蒲江县蒲江中学,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博士。
—于冬,95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河北邯郸市一中。现为哈佛大学博士后。
—尹艺,97级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江苏省淮阴中学,现为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生。
—方英,97级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天津市一中,现为哈佛大学博士生。
—罗林姣,98级近代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湖南邵东县三中,现为哈佛大学博士生。
—余桂华,98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福建莆田市一中,哈佛大学博士生。
—李哲峰,99级化学院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自吉林通化县七中,现为哈佛大学博士生。
—刘轶群,02级理学院,来自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哈佛大学博士生。 根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中,有8人拥有11个权威学会会士(或院士)头衔,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3名;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名,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名;美国声学学会会士1名、美国国际计算学会会士(ACM Fellow)一名、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一名。 首届郭沫若奖学金15名获得者中,有5名拥有7个会士(或院士)头衔 。
-吴奇,近代化学系,来自安徽芜湖第二十中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吴奇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李卫平,无线电电子学系,来自湖北武汉市洪山中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付敏跃,无线电电子学系,来自浙江台州地区温岭中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
1987年,付敏跃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学位。他现任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电子工程系首席教授,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Head of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付敏跃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邱建伟,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来自江苏苏州市省常熟中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物理和天文系教授。邱建伟即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87年,邱建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邓立,生物系,来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首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微软雷德蒙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邓立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声学学会会士。
-林间,来自福建福州一中,第二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
林间自我介绍称,他出生离地震频发的宝岛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州。父亲曾向年幼的林间介绍,家中那盏灯剧烈摇晃,是因为台湾发生了大地震。1970年代中期,地震此起彼伏,整个中国都陷入不同寻常的恐慌之中——林间在学校成了地震观测志愿者。当时,他用日记记录了一口废井的水位变化、大地轻微震动,然后打电话向当地的地震台汇报。童年时的业余爱好成为林间此后地震研究生涯的起点——1977年,林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物理与地震学。林间1988年在布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又到位于加州Menlo Park的U.S. Geological Survey研究地震地质物理学。林间博士现为美国Woods Hole海洋学研究所研究员。除地震之外,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海底火山等。2007年林间博士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过去十年林间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地震学者之一。他与合作者Geoffrey King、Ross Stein的一篇论文是过去十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李献华,来自南京市化学公司一中。79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任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献华1983年毕业中国科大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1989至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李献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华南地幔动力学和地壳演化;中国前寒武纪地质;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技部“973”工程、中科院创新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同时李献华校友还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4月29日,李献华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
—姜涛,来自甘肃兰州铁道学院附中。796/7911校友,第三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198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9-2001在加拿大McMaster 大学计算与软件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分子生物学、生物数据库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发展了一系列用于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和DNA芯片等生物信息学算法,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100余篇论文,由于他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
2007年12月3日,ACM学会在纽约宣布,38位顶尖科学家当选ACM Fellow,姜涛是其中三位华人之一。 -程艺,77级数学系校友。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在中国科大攻读硕士期间曾获郭沫若奖学金,1987 年,获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0年,在石溪纽约州立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2年,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199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99年1
月起,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05年,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2006 年,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林晶,80级近代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毕业于上海川沙县建平中学。现为上海市政府信息化委员会副处长(正处级)。
-华同旭,1985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现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局长。
-王晓,1968年出生,毕业于山东青岛九中,86级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在中国科大期间曾任全国学联副主席(1990年第21 届)、安徽省学联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会主席。曾任共青团青岛市委副书记,1995年4月任团青岛市委书记,1998年4月任团山东省委副书记, 2000年任团中央青工部副部长,2003年任团中央青工部部长,2003年7月在共青团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洵,江苏省姜堰市人,1983年以理科总分扬州地区第一名、江苏省第三名从江苏省扬州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后先后在中国科大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攻读硕士期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1998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大计算机系副主任。经安徽省委公开选拔,从2002年1月起担任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受中组部委派,于2005年1月至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习,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期间9月至11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2006年4月担任蚌埠市副市长。

❻ 李献华的中科院研究员

学历:
1985.12 – 1988.1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1983.09 – 1985.1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79.09 – 1983.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获奖及荣誉:
2007年 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
2006年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2001年 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1998年 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1992年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
1989年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华南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
2、显生宙斜锆石Pb/Pb年龄年龄的多接收器离子探针精确测定
3、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物源及构造意义
研究方向:
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质,火成岩成因与超大陆演化
学科类别:
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李献华博士主要从事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方法以及中国东部地壳演化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1)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式;(2)华南花岗岩中太古代残留锆石的发现;(3)华南地壳增长和构造演化的年代学格架;(4)造山运动和沉积岩的Nd同位素组成急剧变化的偶合关系;(5)华南新元古代地质构造演化及其与Rodinia古大陆聚合-裂解的关系;(6)南中生代岩浆活动、岩石圈伸展构造和地幔地球化学演化。目前正在负责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著150余篇,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引用。主要研究方向是瞄准当前国际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根本问题——大陆岩石圈物质增长、保存、消减和演化,将高精度、高灵敏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与地质、构造、岩石、矿物、流体地球化学等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选择华南和南中国海地区,开展大陆岩石圈演化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❼ 新华联科技奖

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和院领导为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陆缘板块体制、地幔岩、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体构造格架以及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诸多重要发现:建立和厘定中国西部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改变了青藏高原地体格架认识,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等地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将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于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杨经绥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开展野外调查

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解剖研究,并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对中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把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我国数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广泛的钠交代现象,提出钠交代现象是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矽卡岩;首创锰质矽卡岩和碱质矽卡岩两类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含水枪晶石、镁铁矿、锰热臭石等十余种罕见的交代矿物。主编出版Fe、Cu、Pb-Zn等单矿种资源图八幅。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主持发现、勘查和研究了一个新类型大型锐钛矿矿床。有关成果获5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曾获“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勘探现场

杨振宇在俄罗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

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与古地磁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973预)科研项目等。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挤压过程中印支地块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滑移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部分奥陶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对华北和华南地块的起源及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艾尔福特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导,院科技委副主任、学术委副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执行局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地球学报》主编等。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了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提出晚侏罗纪板块汇聚观点,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概念;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密切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部探测计划,开启我国入地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地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等。

董树文在祁连山野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地厘定了中国的矿床成矿系列,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等。

王登红在云南会泽铅锌矿考察

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大规模更替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建阶以及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姚建新在西昆仑考察

张勤研发新型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研制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被全国多家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加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兆吉在雅安震区现场勘查

章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研究。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西藏甲玛、东天山彩霞山找矿突破;研制了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科技人员和学生标准软件工具。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及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

肖克炎考察新疆库姆塔格钼矿

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探索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对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考察

杨永亮: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A英类、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东亚季风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以及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年平均值的纬度分布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且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极大值的观点。

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品

郝梓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所办刊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成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带动了我国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国60年有影响的期刊人和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郝梓国在阿斯哈图石林考察

❽ 国际组织合作

(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

1.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2013年6月27日,王小烈书记率团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与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卡隆基(Gretchen Kalonji)博士等举行会谈,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倡议等双方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交流,并达成诸多共识。中国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科技一秘田中先生参加会谈。

王小烈书记(右二)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要官员

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估组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人员合影

2.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

(1)2013年11月25日至26日,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第一个六年建设期的评估。评估组专家认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一个高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证书

(2)2013年9月29日,科技部认定“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3)2013年12月4日、6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分别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完成了第二届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由汪民副部长继续担任理事会主席,袁道先院士继续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4)2013年11月17日至29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桂林举办了第五次国际培训班“流域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动态监测与应用”。来自巴西、尼日利亚等18个国家的21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五次国际培训班师生参观考察桂林寨底岩溶地下水实验基地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申报成功

2013年11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批准,同意在中国河北廊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中心旨在致力于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全球尺度上的含量与分布、基准与变化研究,为全面了解地球资源分布和全球环境变化提供基础知识与数据,为政府在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识共享。

(二)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合作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简称地科联)常设秘书处于2012年12月迁址中国后,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负责秘书处日常运行。组织筹办了国际地科联第66次执委会会议以及在美国地质学会125周年年会期间举行的执行局工作会议和地科联展览;优化联络人数据库;开发国际地科联信息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协助加强与入会组织关系;起草了2012年国际地科联年报。

秘书处在美国地质学会125周年展会上布置的地科联展台

(三)在国际组织获荣誉和新任职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获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称号,毛景文研究员担任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理事,季强研究员担任亚洲恐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吕君昌研究员担任亚洲恐龙协会副秘书长,金小赤研究员担任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委员,刘守偈助理研究员担任《Gondwana Research》副主编,王巍副译审担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主任。

董树文研究员(左二)获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

❾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的介绍

美国物理学会每年从全体会员中推选出不超过0.5% 的对物理学有重要贡献者授予会士称号,美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99年,拥有会员40000多人,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

❿ 美国经济地质学家学会会士难入吗

美国物理协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第二大物理学组织,并发表以上十余版种科学期刊,每年权举办20多项科学会议,约有四万多会员。
美国物理协会是世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