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析地质
⑴ 地质条件分析
地质和水文地质是地热勘查的基础资料,是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和部署物探工作的依据。依据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主要分析是否有储热层、是否有盖层、是否有构造断裂,断裂的性质和露头的特征是什么?
⑵ 怎么看地质报告
主要看一些岩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中风化、微风会之类的,能不能够承受负载;地下水的分布,深度;有没有一些例如溶洞、断层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地质不良条件。主要就看这些吧!
⑶ 怎么看地质图啊!
全面的地质图应该有图例,不同类型的褶皱和断层有不同的符号表示。如果是为了专考试要自己判断,属如果没有图就这么和你说估计我说得你也不会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别人标好的图,观察地层线的变化,从中总结出经验就好了。
再简单些练习:将一组平行线标上年代代表各个地层界线,如由上至下地层变新。
向斜:这组线向上突;背斜:这组线向下凹。
构造发展史的判断原理:老的构造被新的构造错断、弯曲等。比如两条断裂,肯定是一条(1号)错断另一条(2号),那么2号是老的,1号是新的。再看这些构造包含那些地层,又被什么地层所覆盖,就可以判断出他们产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东西自己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好意思了。
⑷ 地质产状怎么看呢
倾向235,倾角57
⑸ 如何进行地质构造识别
1.水平岩层的识别
在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不容易发现水平岩层的产状这是由于水平岩遭受侵蚀后往往由较硬的岩层形成保护层且形成陡坡保护了下部较软的岩层。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可发现水平岩层经切割形成的地貌并可见硬岩的陡坡与软岩形成的缓坡呈同心圆状分布硬岩的陡坡具有较深的阴影而软岩的色调较浅。
2.倾斜岩层的识别
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可以根据顺向坡(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的场面)有较长坡面逆向坡坡长较短的特性岩层的倾向。当顺向坡和逆向坡几乎相等时可以确定岩层倾角在45°左右倾向则不易确定。倾斜岩层经过沟谷的切割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常出现岩层三角面(包括弧形面、梯形面)这时根据岩层出露的形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可确定岩层的产状。
3.褶皱及其类型的识别
在遥感影像止褶皱的发现及其类型的确定是建立在对斯性和岩层产状要素识别的基础上的。在进行影像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综合应用即光在分辨率较低的影像上进行总体识别确定褶皱的存在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褶皱的确定然后对其关键部位采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详细的识别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构造由一系列的岩层构成这些岩层的软硬程度有差别硬岩成正地形软岩成谷地因此在遥感影像上会形成不同的色带。为发现褶皱构造首先就要确定这些不向色调的平行色带选择其中在影像上显示最稳定、延续性最好者作为标志层标志层的色带呈圈闭的圆形、椭圆形、橄榄形、长条形或马蹄形等是确定褶皱的重要标志。在中低分辨率影像上能反映出大的褶皱而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不仅能发现较小规模的褶皱而且还可以确定其岩体层的分布层序是否对称重复具体产状要素这是确定褶皱存在的重要认识特别是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观察标志层在转折端的形态有助于识别褶皱的存在及褶皱的类别。
4.断层及其类型的识别
在影像上不能直接确定地层的新老但可以观察到岩层的倾向。当逆向坡(陡坡)向外、顺向坡(缓坡)向内(向轴线倾斜)时是向斜构造逆向坡(陡坡)朝内(面向褶皱轴)顺向坡(缓坡)朝外时(远离褶皱轴)是背斜构造。当岩层的走向不是很连续时逆向坡往往形成地形三角面这在遥感影像卜是比较直观的。通常断层在没有疏松沉积物覆盖的情况在遥感影像上都有明显的特征。断层是一种线形构造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线性影像。它基本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即线性的色调与两侧的岩层色调都明显不同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当然具备这两个影像持征的地物不一定都是断层如山脊、较小的河流、道路、渠道、堤坝、岩层的走向、岩层的界面等等
⑹ 地质分析方法
目前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地质分析方法来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和期次。
( 一) 根据圈闭形成的时期
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前提,故其形成一定要早于或等于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因此,可以根据圈闭形成的时间作为油气藏形成的可能最早时间。
圈闭可以是在储集层之上盖层沉积后不久形成 ( 如透镜状岩性圈闭) ; 也可以是在储集层被埋藏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后经构造运动改造而成。它可以是某一地质时期某一幕构造运动形成的,也可以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经多次改造而形成的。
莱复生 ( 1954) 拟定了确定圈闭形成相对时间顺序的示意剖面图 ( 图 7 -23) 。图中a - e 为地层时代符号,1 - 7 为圈闭号,1 是 a 上覆泥岩盖层沉积形成的尖灭型岩性圈闭;2 是造成 b - c 之间不整合的构造变动所形成的断层圈闭; 3 是 c 沉积后形成的不整合面下的不整合圈闭; 4 是其上盖层沉积后形成的透镜型岩性圈闭; 5 ~7 是背斜圈闭,都是在 e沉积后经褶皱而形成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图 7 -23 确定圈闭形成时间顺序的示意剖面图( 据 Levorsen,1954)|a—b 代表地层时代; 1 ~ 7 代表圈闭或油气藏图 7 -24 哈西·迈萨乌德区上志留统烃源岩底埋藏历史及所形成的烃类随时间的变化( 据 Tissot,1975)
在上述圈闭中所形成的油气藏,其形成的时间不会早于相应的圈闭。
对于经长期发育、逐步扩大其容积的圈闭,可根据圈闭容积应大于或等于油气藏容积的原则,对比不同发展阶段圈闭容积和现存油气藏容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的可能时间。
当油气藏被断层切割时,还可以利用断层与油气藏的相互关系,通过确定断层形成的时间,作为油气藏形成时间的最早或最晚时间的界限。
( 二) 根据烃源岩的主生烃期
在油气成因、运移等章节中业已指出,烃源岩达到主生烃期时才能大量生成油气,然后排出。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只能晚于主成烃期,而不可能更早。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烃源岩中有机质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确定主生烃期,并把这个时间作为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不同油气区的地质、地温梯度和地热历史有着巨大的差别。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埋藏到达主生烃期的时间相差甚远。短的只要 10 ~30Ma ( 如美国洛杉矶盆地的上第三系,我国东部盆地的下第三系) ,长的可能要 50 ~100Ma,甚至 300 ~ 400Ma。如阿尔及利亚的哈西·迈萨乌德区上志留统烃源岩,直到石炭纪埋深仅 1000m,还未达到主生油期; 二叠纪上升遭侵蚀,三叠纪重新开始强烈沉降,直到白垩纪末才埋深达 3700m。用数字模拟计算烃类形成数量与地质时代的关系 ( 图 7 -24) ,说明该烃源岩的主生油期从晚白垩世才开始,第三纪达到高峰。因此,该油气藏形成的时间最早不可能早于晚白垩世。自早志留世到晚白垩世,共经历了三亿多年。
( 三) 根据油气藏饱和压力
饱和压力又叫起泡点压力。当石油被天然气所饱和时,石油的密度最小、浮力大、黏度最小、流动性最强,因而运移聚集作用也最为活跃。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油藏,其地层压力应是饱和压力。油藏的饱和压力与油藏形成时的埋深有关,因此达到此埋深的地质时期,就是油气藏形成的时期。
根据饱和压力推算油气藏形成时的埋深,可按下式求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式中:H为油藏形成时的埋深(m);p为饱和压力(105Pa),10p为饱和压力的水柱高(m);ρw为水密度,设为1。
若油藏的饱和压力为300×105Pa,埋深为3000m,那么,这就是油藏形成时埋深为3000m时的地质时期,这就是油藏形成的时间。
根据饱和压力所确定的油气藏形成时间,似乎比上述方法更直接和准确些。但是,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首先,要求油藏在饱和压力下形成;其次,在油藏形成后的漫长地质年代里,油气的成分和温度保持不变,否则将会改变其饱和压力,使计算产生误差;再次,还要求油气藏形成后其上覆地层不遭受侵蚀。上述条件对一般油藏来说,是不易完全具备的。因此,它也是一种概略的方法。
(四)根据圈闭容量
假设气藏形成时天然气充满圈闭容积,而在其后的整个地质时期内圈闭容积和温度保持不变,并维持在较低的压力下,同时气藏中的天然气也没有渗漏和散失;那么,气藏中气体的体积与压力之间的关系,需符合波义耳定律,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式中:p0、V0分别为气藏形成时的地层压力和气体体积;p1、V1分别为现时气藏的地层压力和气体体积。根据假设,则V0可以圈闭的容积表示之。又因H=10p0或p0=1/10H,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式中:p1、V1、V0都是可以测定或计算求得的参数,H可根据这些参数算出。确定出气藏形成时的埋深(H)后,就可按上述步骤确定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
但是,这种方法同样是建立在一系列难以完全满足的假设基础上,因而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有时甚至是较大程度的误差。不过,在综合分析时仍不失参考价值。
地质分析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根据地层发生区域性倾斜的时期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期等。
值得注意的是,地质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应用,最好是进行多种方法的综合对比和分析,这样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⑺ 如何看地质地形图
首先是读框外的内容:包括阅读图名、比例尺、图例和地层柱状图。通过这一步,我们就可以了解图幅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制图精度。特别是可了解本区有哪些时代的地层、岩石类型、岩性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即对地质图幅有一总体的概念。
第二步是读图框内的内容 在深入分析图的各个细节之前,首先要大致将地质图的内容通读一遍。在通读时,先根据地形等高线、水系及标高点的分布情况,了解本区的地形特点、山脉、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岩性、构造的关系,然后对照图例了解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和产状,主要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分布方向,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等,查明本区总的地质构造轮廓。在这基础上,便可对地层、褶皱、断层、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方面的细节,逐一按步进行详细分析。
第三步是综合归纳和提出问题 地质图中的地质构造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地质现象是这个地区历史演变发展的结果,实质上说是这个地区所经受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们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通过对地质现象逐一的分析之后。应该进一步找出这些地质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是怎样演变发展成现在所见的情况,即综合本区的地质发展概况。最后提出问题。
(7)怎么分析地质扩展阅读
大部分地质图上都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出断层的产状要素和断层类型;在没有用符号表示断层产状及类型的地质图上,也画出了断层线。此时,首先要注意断层的大致倾向及倾角,然后判断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关于断层的存在,我们还可以撇开断层符号来检验。
当地质图上某一地层界线沿走向突然中断,说明该处有倾向断层或斜交断层存在;如图面上沿地层倾向发现地层有不正常的缺失(这从与地层柱状图的比较可以鉴别),或不对称的重复出现,则往往有走向断层存在。
在上述褶皱、断层构造判读时,参阅所附图切地质剖面图是有益的,但本次实习应侧重于根据地质图面的判读。
⑻ 怎么分析中国地质概括
这个问题太大,你说一下你的侧重点!
⑼ 怎样看地质剖面图
看地质剖面图的话,主要看高度等高线就是同一个高度。
⑽ 地质报告怎么分析
网上资料来,希望对你有多源帮助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最后,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