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耕地质量以什么为主
❶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如: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它有如下7个特征: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我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第三位。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园地1154.90万公顷;林地23574.11万公顷;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4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0.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灾毁耕地5.35万公顷;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76万公顷。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各省(区、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会同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水平。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全年共备案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32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129.12万公顷,其中,位于粮食主产区项目个数和建设规模分别占47%和53%。下发《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采用更加严格的措施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全国存量用地调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土地7.20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三类土地总量为26.24万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切实执行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和“八个必须”要求,核减建设用地4631.9公顷。总结和大力推广100个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制订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新政策。从严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严格审核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24个。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全年审批建设用地34.68万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用地14.93万公顷,省级批准用地19.75万公顷;工矿仓储、住宅等分批次建设用地16.00万公顷,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8.68万公顷。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已正式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方案。18个省(区、市)开展土地更新调查,1526个县(市)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市市区地籍调查完成82.24%。国有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6.38%,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证率达33.19%,集体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0.69%。25个省(区、市)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其中13个省(区、市)通过验收。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继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继续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6.32万公顷,出让价款5505.15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5.72万公顷和3920.09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35.06%和71.21%。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加强土地市场监测和地价管理。根据1000多个县(市、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结果,土地供应来源结构56%属于存量用地,44%属于新增用地;用途结构43.33%属于工矿仓储用地,30.56%属于房地产开发用地,26.11%属于其他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中,商业服务业用房占29.2%,普通商品住宅占48.7%,经济适用房占9.3%,高档公寓占0.2%,其他住房占12.6%。系统提出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政策。
目前我国土地问题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达13.9%。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千米,20世纪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千米,总面积已达20.1万平方千米。多年来我国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千米。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现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千克。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目前我国耕地的特点是:
1.人均耕地面积小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其中涝洼地有约400×104公顷,盐碱地有约400×104公顷,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顷。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都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这一特点使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
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
❷ 中国耕地面积2019
DC
❸ 2016农村土地新政策
土地政策指的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
方面规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处理土地关系中各种矛盾的重要调节手段,一般包括地权政策、土地金融政策和土地赋税政策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征地越来越
多,农民的土地补偿又进入了新一环节的窘境,农村征地赔偿标准又是怎么计算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具体的内容,供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人民建设更美好安宁的家园,方便交通,充分发挥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用时间缩小边远地区的距离,实现城乡一体化,希望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配合,特制定本条例。
(一)征地补偿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6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2.1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况。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
3、组织征地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5、公开征地批准事项!
6、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
(四)房屋地上物补偿标准
1、房屋补偿标准
楼房(二层以上)每平方米补偿3300元。
捣(预)制砖砼结构房屋每平方米补偿2800元。
砖瓦房每平方米补偿2400元。
平(草)房每平方米补偿1900元。
2、其他地上(下)附着物补偿标准
仓房每平方米补偿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补偿165元。
沼气池每个补偿4600元。
厕所每平方米补偿190―300元。
猪鸡舍每平方米补偿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补偿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补偿180―330元。
砖石墙每延长米补偿190元。
格栅(含工艺格栅栏)每延长米补偿450元。
大门楼每个补偿2400元。
饮用水井(含压水设备)每眼补偿1000元。
农家排灌水井(含泵水设备)每眼补偿15000元。
排灌大井(含设备)每眼补偿3万元。
排水管(塑料管、铸铁)每延长米补偿80―150元。
电话移机补助费每户200元。
有线电视迁移补助费每户300元。
坟每座补偿5000元。
3、异地安置补助费(包括宅地、配套设施、租房费等)每户2万元
(五)征占林木补偿标准
1、林木补偿标准
⑴杨、柳、榆、槐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元;
4―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36000元;
14―2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800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32000元。
⑵柞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3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44000―6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24000元。
⑶红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20000―31000元;
21―40年平均每亩补偿56000―62000元;
41―70年平均每亩补偿1680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26000元。
⑷落叶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50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0―25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13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10000元。
2、村民房前屋后林木补偿标准
一般林木(杨柳榆槐等)
幼龄林(1―1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35-65元;
中龄林(11―2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220―300元;
成熟林(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350元。
3、森林植被恢复费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苗圃地每亩120000元;
未成林每亩86600元;
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每亩63360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每亩76670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亩50000元;
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亩43340元。
4、林业设计费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总和的3%收取.
(六)果树补偿标准
1、苹果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300-45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600-18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00元。
2、梨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45-1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0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1900-2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200元。
3、桃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9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80元;
盛果期(9-20年)平均每株补偿350-68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280元。
4、葡萄树
培育期(1-2年)平均每株补偿30-55元;
初果期(3-5年)平均每株补偿40-150元;
盛果期(6-11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3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90元。
5、枣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30-8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50-120元;
盛果期(9-30年)平均每株补偿520-13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80元。
6杏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185元;
初果期(4-7年)平均每株补偿200-3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80元
7、板栗
培育期(1-4年)平均每株补偿45-95元;
初果期(5-7年)平均每株补偿190-2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860元。
8杂果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25-50元;
初果期(4-10年)平均每株补偿80-130元;
盛果期(11-25年)平均每株补偿130-2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40元。
(七)电力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低压线路改移(0.4kv)每公里补偿30000元;线路加高木杆平均每根1000元,砼杆平均每根15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2、高压线路改移(10kv)每公里补偿47000元;线路加高砼单杆平均每根60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3、高压线路加高(66kv):砼单杆平均每根55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砼a杆平均每基10000元,铁塔平均每基1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4、高压线路加高(220kv以上):砼双杆平均每基2万元,铁塔平均每基2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八)邮电通讯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电话线路
木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000-2000元;
砼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500-3000元。
2、架空光(电)缆
木杆平均每根500元;
砼杆平均每根1000元;
光(电)缆每米50-150元。
3、地下电缆
电缆、光缆每米100-200元。
(九)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采取工程修复和补偿相结合的原则,按成本价适当补偿。
1、农村小型水库
水库水面(灌溉与养殖兼用)每亩补偿19000元;
水库水面(灌溉)每亩补偿16000元;
水库荒滩每亩补偿300元。
2、农田灌溉水利设施
小型闸门(砼结构)每个补偿15000-20000元;
排灌干渠堤坝每延长米补偿80元。
(十)厂矿企事业单位动迁补偿标准
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动迁,考虑实际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办公用房参照民房动迁标准;厂房等生产设施按重置折旧计算,适当考虑停工搬迁损失费用。
(十一)施工运输道路补偿标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乡村运输道路,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养护,工程竣工后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修复。乡村道路(沥青路面)视取料难易、路面宽度情况,每公里补偿20-35万元。
乡村道路(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9万元。
乡村道路(土路面)每公里补偿4万元
(十二)乡村道路和田间作业道补偿标准
考虑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确需修建的乡村道路连接线和田间作业道,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实施。
村道路连接线(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12万元(含征地费用、简易构造物)。
乡村道路连接线、田间作业道每公里补偿8万元
(十三)征地及动迁不可预见费
按签订的征地和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总费用的5%计算。不可预见费由建设单位负责使用,主要用于因工程设计变更引发的扩大征地和地上附着物动迁的补偿;
工程设计时没有发现,征地动迁协议中没有列入的不可预见的地下构造物动迁补偿;因国家政策性调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灾害等不可预见项目的补偿。涉及征地的不可预见项目,由省交通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核定。
(十四)各市动迁办公室管理费
按省市签订的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的总费用的3%计提。
各市动迁办公室为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拆迁地上、地下附着物和地方协调工作。市动迁办公室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十五)高速公路占地赔偿――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一苗圃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苗圃地补偿费=该苗圃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苗圃地面积(公顷)补偿倍数
注:补偿系数=临时占地(指占用期二年以下,下同)为每年2.5--5倍;永久占用(指占用期三年以上,下同)为10--25倍。
二国有其它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其他林地补偿费=所在乡(镇)农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林种补偿系数
三集体其它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6至10)
四集体其它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占用期一年为1.5-3倍,占用期二年为5倍)
(十六)对拆迁特困户和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的房屋,由拆迁人按以下规定给予照顾:
1、对拆迁持有有效《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其拆迁货币补偿款低于5.5万元的,按5.5万元给予货币补偿。
2、对拆迁持有有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中的残疾人,其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标明残疾标准
程度为一级、二级的听力、语言、肢体残疾的和标明视力、智力、精神残疾的,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再给予补助1万元照顾。
(十七)对于特殊情况参照有关规定,依照现行当地物价市场,由省市主管部门举行听证会,与业主协商处理。
(十八)经济建设是民生工程,要征得人民理解与支持,掀起全民建设家园的氛围,不得强制进行,若有对群众有威胁,恐吓甚者暴力行为,直接追究负责官员责任。
❹ 什么叫耕地地力补贴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就是原来的农业三项合并的一种新型的耕地补贴。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进农业“三项补贴”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是近年来有关农业补贴的一个新词。随着2016年国家全面推行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将以往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并且将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将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挂钩,鼓励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
不露天焚烧秸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主动保护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自觉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实现“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由地方根据补贴资金总量和确定的补贴依据综合测算确定。
(4)2016年的耕地质量以什么为主扩展阅读:
一、补贴对象
实行“种田得补贴,不种田不得补贴”原则,补贴对象为拥有水旱田承包权且在水旱田种植农作物的农民(含承包户)和农场职工。
二、补贴条件
1、属耕作种植农作物的水旱田作为申报条件,且享受补贴的对象确保耕地(水旱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
2、已作为畜牧水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不得补贴;
3、对1年以上(含1 年)抛荒地(水旱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水旱田)等不得补贴。
❺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
(一)区域概况
松嫩平原区属于东北松辽平原的一部分,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所辖各县(市),哈尔滨市所属呼兰、双城、宾县、五常、巴彦、木兰等县(市)和黑河市所属嫩江、北安、五大连池等县(市)。该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南部,北部属于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多丘陵漫岗,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 100 ~ 300 米。松嫩平原区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0℃~ 4℃,全年≥ 10℃有效积温 2300℃~ 3000℃,年均降水量 400 ~ 550 毫米。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年均降水量为 400 毫米左右,是全省干旱地区。松嫩平原区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呼兰河、拉林河、讷漠尔河等,多年平均径流量由西南部的 25 毫米增加到东北部的 150 毫米。该区土壤类型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层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松嫩平原区由于光、热、水、土条件好,海拔低,自然质量条件在全省各指标区中最高。
松嫩平原人口多,城镇化水平高,交通便利,科学技术力量雄厚,农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达,粮食单产水平高,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自然质量等别地域分布规律
松嫩平原区自然质量等别范围为 5 ~ 15 等,最低等别出现在最北部的嫩江县和五大连池市,因地处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全年≥10℃有效积温仅为1800℃~2000℃,无霜期100~110天,只能种植低产早熟作物。最高等别出现在呼兰、五常、双城等县(市),位于松嫩平原东部,海拔在 300 米以下,全年≥ 10℃有效积温在 2800℃以上,无霜期在 130 天以上,水资源丰富,土壤以黑土为主,土质肥沃,光、热、水、土条件好。总体上,松嫩平原区东部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高于西部,南部的自然质量等高于北部,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自然质量等别出现逐步递增的势态。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及地域分布如下:
5 ~ 7 等地:面积 895704.20 公顷,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区最北部的嫩江、五大连池等县(市),气温低,全年≥ 10℃有效积温为 1800℃~ 2000℃,无霜期 100 ~ 110 天,气温低,热量少,光热条件差,以旱地为主。
8 ~ 11 等地:面积 3991628.20 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齐齐哈尔市所属各县,大庆市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和绥化市的兰西、青岗、明水等县,全年≥ 10℃有效积温为2000℃~ 2400℃,年降水量 400 ~ 500 毫米,土壤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但西部地区干旱、风沙灾害严重,北部克拜地区是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这一地区光、热、土条件较好,水分条件较差,耕地以旱地为主。
12 ~ 15 等地:面积 1014612.30 公顷,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的呼兰、阿城、宾县、双城、五常,大庆市的肇州、肇源,绥化市、庆安、肇东等县(市),全年≥ 10℃有效积温在 2400℃以上,无霜期在13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550~600毫米,土壤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这一地区光、热、水、土条件好,是全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高值区。
从图 4-4 可以看出,松嫩平原区自然质量等别为 8 ~ 11 等的农用地面积占本区面积的67.6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5 ~ 7 等地比重小,从 8 等后开始增加,8 等地面积最大,12 等地以后呈递减趋势,耕地质量分布为偏态型。松嫩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区域分布特点,一是区域分布出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趋势;二是大部分农用地质量分布以县城为中心,类似若干同心圆,质量由好向差逐步扩散;三是由于各地光、热、水、土条件不协调,出现自然质量等别的差异。松嫩平原区自然质量等别产生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水分、土壤条件不协调。西部地区虽然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但水分、土壤条件差,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不高;北部地区虽然土壤、水分条件好,但热量低,自然质量等别为全区最低值;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好,自然质量等别在全区属于高值区。
图4-4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分布图
(三)利用等别地域分布规律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范围为 4 ~ 15 等,总体上东部地区利用等别最高,北部地区利用等别最低。松嫩平原区东部的双城、五常、阿城、呼兰等县(市)大部分农用地利用等别在11 等以上,属于全省利用等别高值区;北部的嫩江县利用等别最低,为 4 等,与东部地区相差5 个等别。从利用等别地域分布规律看,该区利用等别北部、西部低,南部和东部高,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及地域分布如下:
4 ~ 7 等地:面积 1033037.00 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嫩江、五大连池和北安市,该等别范围地处大小兴安岭山区边缘,气温低,坡耕地多,农业生产条件差,农用地利用水平低。
8 ~ 11 等地:面积 5174264.50 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齐齐哈尔市所属各县(市),大庆市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绥化市的兰西、青冈、明水县及哈尔滨市的木兰县。该等别范围属于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地区和北部水土流失地区,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灾害严重,以旱地为主,农业生产条件一般,农用地利用水平中等。
12 15 等地:面积 912323.40 公顷,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所属呼兰、阿城、宾县、双城、五常、巴彦,大庆市所属肇源,绥化市所属庆安、绥化、海伦等县(市)。该等别范围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水资源丰富,农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田面积多,是全省农业发达地区,粮食单产水平高,农用地利用水平高。
从图 4-5 可以看出,松嫩平原区利用等别在 8 ~ 11 等的面积占该区面积的 72.68%,利用等别面积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4 ~ 7 等地面积较少,仅占 14.51%,从 8 等开始增加,9 等地面积最大,12 等以后呈现递减趋势,12 ~ 15 等地面积占该区面积的 12.81%。利用等别分布规律与自然质量等别基本相似,但比自然质量等别更为偏态,说明今后农用地利用水平提高尚有较大潜力。
图4-5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图
(四)经济等别地域分布规律
松嫩平原地区农用地经济等别范围为 4 ~ 15 等,总体上经济等别在北部最低,中部、西部次之,东部和南部最高。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经济等别面积及地域分布如下:
4 ~ 6 等地:面积 815111.50 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嫩江、五大连池市,气温低,地广人稀,农用地经营粗放,以粮食生产为主,投入和产出水平低。
7 ~ 11 等地:面积 5619774.90 公顷,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中部各县(市),以粮食生产为主,投入和产出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12 ~ 15 等地:面积 684738.50 公顷,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水田面积多,投入和产出高,是全省粮食生产高产区,经济效益好。
图4-6 松嫩平原区农用地经济等别面积分布图
从图4-6可以看出,松嫩平原区农用地经济等别4~6等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11.45%;7~11等地面积占 78.93%,其中,9 等地面积最大,占该区面积的 20.51%;12 ~ 15 等地面积占 9.62%。由于受区位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经济等别的分布规律和利用等别分布规律具有高度相似性。v松嫩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总的区域分布规律相同,该区的北部和西部各等别较低,东部和南部各等别较高。农用经济等别中,7 ~ 11 等地比重较大,反映出该区域耕地中产田居多,农用地利用和生产潜力较大,应重点搞好中产田改造,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充分利用松嫩平原光、热、水、土的有利条件,建立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❻ 什么是耕地等别
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的《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回级国家标准,为答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该标准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耕地质量等级。一等地耕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质量最低。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耕地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9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
❼ 中国国家农业部对耕地地力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国家农业部对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是: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划分。
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为基数,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得出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
1、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2、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
3、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7)2016年的耕地质量以什么为主扩展阅读:
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我国耕地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区等九个区。
1、东北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3.3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3%。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除大兴安岭外)、辽宁朝阳、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北京延庆、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陕西榆林、宁夏盐池和同心,总耕地面积1.3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3%。
3、黄淮海区。该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东、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总耕地面积3.4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9%。
4、黄土高原区。该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总耕地面积1.5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4%。
5、长江中下游区。该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总耕地面积3.30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1%。
6、西南区。该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溆浦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西川和云南大部、贵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广西北部,总耕地面积2.9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0%。
7、华南区。该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东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总耕地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2%。
8、甘新区。该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中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总耕地面积0.9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
9、青藏区。该区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肃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总耕地面积0.1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
❽ 什么是耕地
可以用来耕作,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土地,就是耕地。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到你
❾ 不同类别耕地质量的分布特征
6.2.3.1 不同类别耕地质量的等级面积分布特征
以优选等聚类分类为依据进行等级面积分布分析(图6-2)。
第1类优质耕地县域:面积合计占全市的23.1%,以2~3等地分布最多,均达到15%,其次是4~5等地,比重均达到13%;77.74%的耕地分布在1~6等,10~12等地分布很少,总共不超过3%。
第2类中等质量耕地县域:面积合计占全市的43.1%,以6等地分布最多,达13.74%,其次是5、7、8等,均达到12%以上,80.03%的耕地分布在2~9等,11~12等地分布很少,总共仅2.13%。
第3类劣质量耕地县域:面积合计占全市的33.8%,以8~9等地分布最多,均超过15%,其次是7、10等地,比重占14%左右,79.14%的耕地分布在6~11等,1~3等地分布很少,总共仅4.16%。
图6-2 耕地质量类别的等级面积分布
表6-2 耕地质量等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说明:全市只有秀山县和忠县Ii<E(Ii),达到了负相关水平。
6.2.3.2 不同类别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以优选等分类为依据进行分析。高质量耕地县域集中连片分布于渝西中西部地区,主城区包括西部的沙坪坝和南部的九龙坡和大渡口,其北部包括合川,西部包括璧山、铜梁、双桥、荣昌,南部包括永川和江津,尤其以中部相邻的璧山、沙坪坝、铜梁耕地质量最高。除荣昌分布于方山丘陵区外,其他县域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西部,岭谷间平坝宽展,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分布。11个高质量耕地县域中仅秀山县孤立分布于渝东南南部,优质耕地主要集中在秀山小平原。
中等质量耕地的县域分布于优质耕地县域的西部,包括大足、潼南;北部,包括北碚和渝北;东部沿北北东向的平行岭谷谷坝延伸,优质耕地呈两条条带分布于岭谷间的平坝之中,一是沿巴南、南岸、江北向渝中肥沃的长寿、垫江、梁平延伸,二是分布于上一条带东部,包括綦江、万盛、南川、涪陵、丰都的西北部和忠县、万州,其优质耕地分布相对于上一条带更零散和破碎。
低质量耕地县域分布于北北东向条带状中等质量耕地县域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大部分为中高海拔的坡耕地。其中,东北部耕地分布的海拔最高,耕地质量低于东南部。东南部包括武隆、丰都的东南部和石柱、彭水、黔江、酉阳;东北部包括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