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构造简单怎么形容

地质构造简单怎么形容

发布时间: 2021-03-01 22:27:35

⑴ 野外调查表如何描述地质构造

1、断裂特征:主断面的产状、性质、断距断层两侧岩层时代与产状岩石变形版情况,带内构权造岩破碎程度、宽度、擦痕性质等;
2、裂隙发育情况:构造部位、组别、产状、密度、张开程度、填充情况、裂面特征;
3、褶皱:产状、规模、变形岩层及变形程度;
4、附近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等特征;
5、沿途观测:主断面倾向、主断面倾角、主断面性质。

⑵ 地质构造

1.太古宙陆核及构造-热事件信息

研究区有确切证据的始太古代地质体出露于阿尔金带,位于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以北,称阿北陆块。其中的古老变质地质体宽数千米,东西向条带状展布在阿尔金北缘,向北大部分被沙漠覆盖,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紫苏花岗片麻岩为主)、基性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其原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科马提岩(孙勇,1992)。其中的花岗片麻岩曾获3605 ± 43 Ma的锆石U-Pb年龄(陆松年,2002),反映残存有始太古代地壳。此外尚有大量的新太古-古元代高级变质岩,其中斜长角闪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940~2935 Ma(西北地层清理,1998),麻粒岩Sm-Na等时线年龄为2789.5 Ma(车自成,1995),锆石U- Pb 年龄为 2589.3 Ma(王云山,1987),斜长角闪岩同位素年龄为2462.5~2548 Ma(新疆地质志,1993),该组年龄反映阿北主体为一套新太古-古元古代变质杂岩。

阿北地块麻粒岩、角闪岩Nd同位素εNd(t)值均小于零,介于-3.77~-3.75之间,具有异常地幔源特征(车自成,1995),反映其与εNd(t)为低正值的同时代的敦煌岩群及库鲁克塔格岩群变质杂岩具明显的差异。

在东昆北祁漫塔格山辉长岩中获3383 Ma、斜长角闪岩获2753 Ma钕模式年龄(1∶25万库朗米其提幅),显示东昆北有太古宙陆壳存在的信息。东昆中小庙岩群碎屑锆石有3206 ± 14 Ma的207Pb/206Pb年龄信息(1∶25万阿拉克湖幅),显示小庙岩群的源区同样存在着太古宙陆壳。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克里阳也发现有中、新太古代的古老变质侵入体,赫罗斯斯坦岩群的古侵入体获得2977 ± 140 Ma的岩浆结晶年龄(肖序常,2003,未刊)。阿喀孜岩体中曾获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2261 ± 75 Ma(许荣华等,1992)。

以上资料信息均反映中国西部的前寒武纪地体中存在始太古代的地壳。

根据陆松年等的研究,该区从3.6~2.6Ga(始太古代-新太古代),先后有三次规模不等的大陆地壳生长过程,同时存在新太古代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岩浆的侵入,反映在初始陆核生长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壳拼贴积累作用。

2.构造变形

因后期构造的改造、叠加作用,该阶段的构造变形保留零星,由于测试技术的局限,该阶段变形年龄的确定受到一定限制,归入该阶段的变形遗迹主要通过地质分析确定。变形地质体有阿尔金山的阿尔金岩群及古元古代的变质侵入体、昆仑山地区的白沙河岩群(图2-7),其中区域片麻理应该是该期构造的产物。

图2-7 西金乌兰断裂-阿尔喀山-库朗米其提花土沟剖面

(1)阿尔金岩群构造变形特征

阿尔金岩群,属层状无序的韧变地层体,原始层理受多期构造置换丧失殆尽,区域变形主体面理是透入性片麻理和片理及同构造分泌脉。区内阿尔金岩群呈岩片、岩块被后期的韧性剪切带及脆韧性断裂所围限和包绕,形成区域性强变形带与弱构造域间互发育的构造网结。其中弱变形域残块内部保留以片麻理为形变面,发育深层次塑性流变褶皱;同构造分泌脉W-N-I型露头尺度的无根柔流褶皱,反映深层次的塑性流动构造。由于后期构造的改造作用,片麻理在不同地区产状不同。

(2)古变质侵入体变形特征

变质侵入体普遍发育区域性透入性片理或糜棱面理,使古侵入体普遍糜棱岩化,形成以眼球状长石为碎斑的糜棱岩,在强变形带中,长英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微观基质矿物细径化及动态结晶作用强烈,其中石英多已动态重结晶,并偶见残斑被塑性拉长成眼球状或形成石英拔丝。长石普遍细颈化和边界不规则港湾状分布的细粒长石集合体,形成边缘粒化结构,强变形带中心则有长石的晶格位错形成的膝折构造,条纹长石断续书斜,共轭或雾状,以及钾、钠长石固溶体定向分解的剪切压溶结构。

(3)白沙河岩群构造变形特征

主要发育在昆中微陆块,昆北零星出露,属高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内部面理置换非常强烈,S0已不复存在,形成片理、片麻理,和变粒岩多组面理共存,区域一般均以具透入性的韧性剪切流动变形面为主导面理。其中的片麻理构造应该是早期变形的产物。

⑶ 关于断层描述以及地质构造命名的问题 怎么命名其中地质构造,有什么要求。如何描述它们。 最好能详

Z与寒武平行不整合接触,寒武与奥陶属于整合接触,奥陶跟石炭属于平版行不整合接触,因为其中少权了志留与泥盆系,三叠跟朱罗属于平行不整合接触,因为缺少中晚二叠统,最后是第四系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上边,还有就是总体来看左边右边属于正断层接触

⑷ 地质构造有哪些具体表现

主要表现为断裂,褶皱。
断裂(fracture)
顾名思义,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三类。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最常见的劈理是在褶曲的核部发育的轴面劈理,常呈扇形(以褶皱轴面为对称轴)。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节理常成组出现,如“X”-形的共轭节理。如果断裂两盘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是最重要的一类断裂。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以上讨论的主要是脆性断裂情况,其断裂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两类断裂的断裂面则是看得见却不一定摸得着的。塑性断裂是岩石塑性变形的产物,象流劈理,是因片状或板状矿物的平行排列而使岩石能够分裂成许多平行薄片的构造。粘滞性断裂是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粘滞性流动的结果,原岩的结构已完全破坏,原来组成岩石的矿物发生转动并伴有重结晶和再排列作用,形成片理、片麻理和新生面理等。因此,说断裂是不连续变形同样只具相对。
又称诱导断裂(inced cleavage)或异裂。质谱学中,因正电荷中心对电子对吸引,使一对电子对转移引发的断裂。

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褶皱(zhězhòu)要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

分类

一般依据褶皱的位态或其在空间的产状和褶皱的形态进行几何分类。

位态分类或产状分类

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
形态分类 以在与褶皱轴相垂直的正交剖面上的形态进行划分。根据组成褶皱的岩层厚度变化或各层的曲率变化,利用层的等斜线型式来表示。等斜线即同一翼的相邻褶皱面上其切线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联线。据此可分为3个类型:1型,等斜线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内弧收敛,即内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根据其收敛的程度和层的厚度变化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类:IA型褶皱的等斜线强烈收敛,褶皱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比翼部的薄,也称顶薄褶皱;IH型是理想的平行褶皱,等斜线垂直层面,上下层面互相平行,褶皱层厚度在各处相等,也称等厚褶皱;IC型褶皱的等斜线略微收敛,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比翼部的略厚。2型,等斜线互相平行,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於翼部,但在平行轴面方向上测量的视厚度则各处相等。这类褶皱各层的曲率相同,各层形态相似,故称相似褶皱。3型,等斜线在背形中呈反扇形向外弧收敛,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於翼部,也称顶厚褶皱。
另外,根据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之间的几何关系可分为:①协调褶皱,各褶皱面的弯曲形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变化,如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②不协调褶皱,各褶皱面的弯曲形态彼此有明显的不同,层的厚度变化很不规则。

组合形式

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形成的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有规律的几何型式。褶皱的组合型式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形时的温压条件和组成褶皱岩层性质的综合反映。代表性的组合型式有3种: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由一系列线状褶皱组成褶皱带,所有褶皱的走向与褶皱带走向基本一致,背斜向斜连续波状的同等发育,不同级别的褶皱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侏罗山式褶皱,又称过渡型褶皱。由一系列近於平行而间隔的褶皱组成,背斜和向斜的发育程度不同。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是背斜紧闭而明显,但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平缓开阔而不显,褶皱层厚基本不变,为等厚褶皱,这种背斜紧闭而向斜开阔的褶皱也称隔挡式褶皱,如中国四川的华莹山褶皱。反之,向斜紧闭而明显但两个向斜之间的背斜平缓开阔并常呈箱状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日耳曼式褶皱,又称断续褶皱。发育於构造变形十分微弱的地台盖层中,以圆形的穹隆或长圆形的短轴背斜为主,翼部倾角极缓。它们可以孤立地产出於近水平的岩层中,也可以成群地出现并有规律的定向排列,如雁列式短背斜。

形成机制

褶皱的形成机制与其受力方式、变形环境及岩层的变形行为密切相关。不同的形成机制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作用,常见的有:

纵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作用而形成褶皱。一般认为岩层在褶皱前处於初始的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是地壳受水平挤压的结果。岩层间的力学性质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著主导作用。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则在顺层挤压下,强硬层就会失稳而发生正弦曲线状弯曲,形成等厚褶皱;相对软的层作为介质,在均匀压扁的同时被动地调整和适应由强硬层引起的弯曲形态。进一步挤压下,强硬层的褶皱变得越紧闭,可使翼部被压扁而成IC型褶皱。如岩系中各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小且平均韧性较大,则强和弱的岩层在褶皱的同时共同受到总体的压扁,可形成 IC型到3型的褶皱。纵弯褶皱的轴面垂直挤压方向,褶轴与中间应变轴一致。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层面近於垂直的力而发生弯曲的作用。由於沉积岩层初始状态是水平的,因此,横弯褶皱作用的外力是垂向的。它可以是由於基底的断块升降引起盖层的弯曲,也可以由於盐层或其他高塑性层的重力上浮的底辟作用(见底辟构造)引起上覆地层的弯曲,也可由岩浆上涌所引起。其特点是受褶皱的岩层整体处於拉伸状态,常成IA型顶薄褶皱,或在顶部形成地堑。当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表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时,则为同沉积褶皱,背斜表现为水下隆起,向斜表现为水下凹陷,从而可引起沉积层的岩相和厚度的变化。

剪切褶皱作用

又称滑褶皱作用,是岩层沿著一系列与层面交切的密集面发生不均匀的剪切而形成褶皱。它一般发生於韧性较大的岩系(如含盐层)或较深层次的层状岩系的韧性剪切带中。这时,各岩性层间的韧性差极小而趋於均一化,而整套岩系的平均韧性较大。在变形中,岩性差异和层面只作为标志而不再具有力学意义上的不均一性,由於受差异性剪切而被动地弯曲。其轴面平行於剪切面,因此沿轴面测量的层的视厚度相等,是典型的相似褶皱。

流褶皱

岩石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成为具高韧性和低黏度的固态物质,呈类似於黏性流体的黏滞性流动而变形,形成形态非常复杂的褶皱。深变质岩和混合岩化岩石中常可见小型的流褶皱。在比较简单的层流条件下形成的流褶皱,实际上仍是一种剪切褶皱,仍有规律可循。在紊流条件下形成的复杂褶皱,已很难再造其运动学图像,对分析其所受的应力场已无实际意义,但说明了其生成时的条件。
由地表非构造运动的力的作用也可形成褶皱。这类褶皱仅限於地壳表层,属表生构造。如山坡上重力造成的蠕动构造,可使岩层发生膝状弯曲,甚至翻转成平卧式卷曲。地面及水下滑坡,沉积岩成岩过程中的差异压实作用等,都能使沉积岩层产生不同形态的褶皱。这类褶皱一般规模不大,往往局限於某一层或少数岩层中。

⑸ 地质构造基本知识

(一)地质构造和地层

1.地质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石,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例如:由地质作用在岩层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断层、节理、劈理等断裂,以及其他的面状,线状构造等均匀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内力地质作用造成。

2.地层

地层是指沉积岩、火成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和一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层状岩石。概括地说,地层是一切层状岩石的总称。

地层与岩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层含有时代的概念;而岩层则不具有时代概念。所以地层是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对一个地区或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可确定地层的生成顺序和时代;还可进一步分析地层形成时的环境,从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规律以及地壳运动的规律等。

(二)岩层的接触关系

岩层的接触关系,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据其成因特征,可以分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型(图1-5)。

图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过程示意剖面图

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头代表地壳运动的方向)

1.整合接触

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若其产状一致,在沉积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连续的,则这种关系就称整合接触。它说明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以相对下降为主,所以发生在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沉积过程是连续的,其间没有发生过足以引起较长时间沉积间断的构造运动。如图1-5中的志留系(S)与奥陶系(O)之间的接触关系即为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在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间有一明显沉积间断,并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两套岩层间虽然产状一致,但有明显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图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明显沉积间断,并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关系(图1-6)。

(三)单斜构造与岩层产状

1.单斜构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倾斜角度小于5°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原来的水平岩层,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产状发生变动,造成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这类岩层称为倾斜岩层(图1-7)。如果在某一地区,出现一套岩层都朝一个方向倾斜,且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时,称为单斜岩层。

图1-6 岩层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岩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图1-7 单斜岩层示意图

2.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状态;它是以岩层的产状要素来确定的。

岩层的产状要素是指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图1-8)。只要测量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就可以确定岩层的空间的位置及其形态,它是研究各种构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据。

图1-8 岩层产状要素示意图

AB—岩层的走向;OD'—岩层的倾向;a—倾角

(1)岩层的走向

倾斜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图1-8)。走向线是一条水平线,其两端延伸方向称岩层走向。走向线延伸的两个方向相差180°,如呈北东—南西方向、北西—南东方向等。

(2)岩层的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且沿岩层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图1-8)。倾向表示岩层倾斜的方向。

(3)岩层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夹角称岩层倾角(图1-8)。倾斜范围在0°~90°之间。若倾角近于0°,为水平岩层;若倾角等于90°时,称为直立岩层;余者统称倾斜岩层。

(四)褶皱构造

在褶皱构造中,岩层的每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弯曲称为褶曲。它是地壳运动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是由一系列褶曲组合而成的,即岩层受力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完整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①背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②向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下拗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向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

为了研究和描述褶皱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我们必须要了解褶皱要素。褶皱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轴迹和槽线等(图1-9和表1-11)。

图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征、褶皱示意图

表1-11 褶皱要素

(五)断裂构造

当岩石受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产生各种破裂或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裂构造。其特点是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点,破裂构造主要分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1.节理

岩石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这种破裂构造称节理(图1-10)。

图1-10 节理

A—纵节理;B—横节理;C—斜节理

节理是岩石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常成群出现,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排列。节理因所处构造部位不同,其长度、宽度、规格、形状等差异悬殊,节理裂开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张开、有的紧闭。节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质及受力情况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节理要比柔性岩石中发育。

2.断层

断层是破裂面两侧岩层,沿着破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往往是节理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层和岩体中广泛分布。

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称断层要素。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和破碎带(图1-11)。

图1-11 断层要素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受力后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断层面。

破碎带:大断层的断层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组成,称为断层破碎带。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交线,称断层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盘,称为断盘。

断距:断层面两侧盘相对移动的距离,称断距。

⑹ 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特征: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的特征: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的特征: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⑺ 地质构造是什么举例~

地质构造是指来地壳中的自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最重要的是:褶皱和断层

褶皱分向斜和背斜.背斜象山是岩层向上凸的.
向斜象山之间的谷地是岩层向下凹的
褶皱没有什么特例.因为变化较大较快
断层分地垒和地堑.是指岩体破裂一半上升或下陷
地垒的例子:华山.泰山.(特别是华山大断坡.有机会去登登华山.特惊险)
地堑的例子:渭河谷地和汾河平原(渭河和汾河都是黄河的支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